8種最能鞏固“菩提心”善因緣! www.lama.com.tw
萬頃碧波,源於水滴;菩提大樹,始於種子,而對於無上的佛果、究竟的解脫來說,它的起點便是修學者發下的菩提心。
然而菩提心究竟該如何發起? 又如何確保在漫長的修學過程中,發心不會偏離正道? 今天,讓我們學習發起、鞏固“菩提心”的八種方法。
第1種-念佛恩重-
第一種方法是常思佛陀重恩而發菩提心。 佛恩深廣自不必多說,不論是他最初為眾生而修行,還是生生世世隨我們輪轉六道,教導我們用念佛、布施等方法來增長善根都值得讚歎與報恩。
也正是因為佛陀救度眾生無有疲倦和厭煩,我們往昔才有聞法種善根的機會,今生也才會因為這份因緣聽到佛法、知曉累劫以來所受佛陀的恩惠。
如今既然已經知道佛陀的恩德,知道自己有多麼幸運,就更應當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不負佛陀累劫的辛勞與期望。
第2種-念父母恩-
想要報答佛陀的恩德,便需要發心行菩薩道,而這一切都離不開父母賦予我們的身體。 因此在念佛恩重後,還要念父母恩。
不論是懷胎十月期間的腰酸腳軟、行動乏力、飲食無味,還是出生後的餵奶、哄睡、換尿布、操心學業......父母對我們的付出從未止息。
不光今生父母如此,累劫以來每一世的父母也都如此,有念於此,又怎麼會做出殺親騙保、掩土活埋的惡行? 自當努力修行、普度眾生,令生生世世的父母都可獲得救濟。
第3種-念師長恩-
佛陀給予我們解脫的種子,父母賦予我們種下種子的肉體,而師長則教授我們種植種子的方法。 因此第三種方法是常念師恩。
除了教授我們專業學識以及引領我們修行的老師之外,還有一類常被忽視的師長,他們有時會毀謗、謾罵、嘲諷我們,令我們心生憤怒與厭憎,但他們也是幫助我們修行的良 師。 就像提婆達多之於佛陀,雖然在他人眼中提婆達多總是換著花樣謀害佛陀,以致最終墮入地獄受苦。
但提婆達多卻不以為意,反而自在安樂。 對此,佛陀解釋到“提婆達多是善知識,種種手段不過是方便幫助自己快速成佛。”
和每尊佛一樣,我們都有自己對應的提婆達多,但在面對這些“冤家”時,我們又是否能夠做到和佛陀一樣慈悲平等,沒有瞋恨呢? 真正的修行便在與“提婆達多”的每一次交往之中。
第4種-念眾生恩-
種子種下以後,仍需要陽光雨露,才能茁壯成長,對於佛弟子而言,眾生就是我們菩提道上的甘露。
此處的眾生既包括我們輪迴六道的每一世父母,也包括為我們生活及修行提供幫助的一切眾生。
佛經告訴我們,雖然一切眾生都曾互為父母眷屬,但就像自小遠離雙親的孩子很難記住父母的樣貌,不斷輪迴的我們也很難記憶起前世的父母。
對於那些在惡道受苦的父母眷屬,除了佛菩薩外,唯有依靠最親近的子女。 過去我們因為不曾知曉而無所作為,如今幸有經書告知,自當發心廣修善法並加以迴向,早日讓他們離苦得樂。
第5種-念生死苦-
父母賦予我們身體,但這個身體卻並不久長,一場意外便可能讓生命成為過去,而要想從無常中解脫,第一步就是發心立願、當下努力,畢竟“生死之外,再 無大事”。
正如昔日梁武帝請寶誌禪師看戲後,詢問禪師觀後感,禪師只說“不知”。 面對不解的武帝,禪師第二天請來一位死囚一起看戲,並告訴他只要看完戲後,手中高舉的水盆不灑出一點水,就能得到赦免。
戲曲唱完後,面對武帝詢問戲曲如何,死囚只說顧著手中的水盆而無暇看戲,正是“生死是大,無暇他事”。 對於佛弟子而言,也是如此,應當趁早發心修行,早離生死大苦。
第6種-尊重己靈,懺悔業障-
第六種方法是時常反省自身。 佛陀告訴我們“眾生平等”,是因為佛和我們的佛性是一樣的。
就像一塊沉香木,識貨者將其作為上等的香料,不識貨者便把它作為燒火的燃料,如此豈非暴殄天物?
而要想善加利用,就需要發心懺悔業障。 父母賦予我們的身體雖然能夠修行善法,但也能夠用來為惡造業,要想消弭罪業、改善惡果,便當發心懺悔,不姑息、不縱容。
第7種-求生淨土-
在我們生活的世界中,有許多障礙我們修行的事物,幫助我們修行的要素也相對較少,因此佛菩薩以及祖師大德都指引我們往生極樂淨土,從而見佛聞法,進一步修行。
《佛說阿彌陀經》中稱:“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而培植福報莫過持名,因為佛號俱足萬德,若能持念自然多福; 要想增善則莫過發心,因發廣大心而能修行六度。
因此若欲往生淨土、離苦獲樂,必鬚髮心播下菩提種子,加之念佛之犁耕耘,道果自然增長。
第8種-念正法久住-
最後一種方法是為報佛恩、父母恩、師長恩、眾生恩等而希望正法久住。
佛教將佛陀涅槃後的時間線分為正法、像法、末法三段。 其中,正法時期,便是我們相信、理解佛陀所說的法,並能依教奉行,最終成佛。
因此,雖然佛陀如今雖已滅度,但正如《華嚴經》所說“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種子”,只要我們能夠發起菩提心,心裡時時刻刻都依照佛所說的教法躬行實踐, 這也是正法住世。
而正法若能久住,則上述種種恩德自然能報、自身業障亦可消滅,淨土當然亦得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