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塔緣起及繞佛塔之殊勝功德

為何有佛塔呢?佛塔的含意是什麼?舍利是什麼呢?

為何要禮塔、繞塔、造塔呢?怎樣才是正確的繞行佛塔呢?

塔在印度原是一種墳墓的意義,塔的梵語是窣堵波(stupa),略譯為塔婆。譯為「方墳、圓塚」。

佛塔

在西元一世紀佛教傳人中國以前,中國沒有「塔 」,也沒有「塔」字直到隋唐時,翻譯成「塔 」字,沿用至今。

梵 語 Buddha 的 音 譯 , 意 思 即 是 「 佛 陀 」 , 指 釋 迦 牟 尼 。漸 漸 被 音 近 的 「 佛 陀 」 取 代取代「浮屠」等譯名。

佛塔也稱「浮圖、浮屠、塔婆、佛圖」(註一),梵文stupa,藏語稱為chorten。古人亦稱佛教為浮屠道。後並稱佛塔為浮屠(常言「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梵 語 是 Buddhastupa」句中的「浮屠」解作佛塔)。

古印度佛教徒築佛塔是為了埋藏佛之舍利和供奉佛像、佛經之用,後來又把區別

有舍利(註二)的名為塔婆,2.無舍利的名為支提、或制底(Cailya),譯為「可供養處」。

 
佛塔的緣起
佛塔是諸佛的意所依,從歷史上看,釋迦牟尼佛之前就有佛塔了:《百業經》中有個國王叫哲巴,他前世造過拘留孫佛涅槃後的舍利塔;迦葉佛時代有個直智國王,他也造了許多佛塔;釋迦牟尼佛出家時,是在清淨佛塔面前出家的;尼泊爾的香根佛塔,也是好多佛之前就存在了 ……所以說,佛塔的歷史跟佛像、佛經的歷史有所不同。(索達吉堪布)

佛陀時代的印度,當時有許多小國,佛陀入滅火化後,其中八國的國王為了把佛舍利而爭奪,欲迎回自己的國家供養,幸得一位姓香的婆羅門(祭司)提出將佛舍利分作八份的建議,讓各國都有佛舍利,和平地解決了紛爭。佛的遺骨——舍利(sarira)被分成八份,由八王分別起了八座塔供養。

自佛入滅約二百年後,印度阿育王(Asoka)發掘了八處的塔,取出佛舍利,廣建八萬四千座寶塔,積極傳揚佛法。從此佛塔成為佛弟子思念佛陀的象徵,並信奉、供養、朝拜,是人與非人的供養福田。

在佛塔中的瓶身部份,安奉聖者舍利、經書及各種吉祥物品,以繞塔及頂禮者積集功德。

佛塔的分類                                           

佛陀滅後不久,把火化後的舍利、聖骨分成八份,八王分別起了八座塔供養,讓百姓瞻仰、禮拜,為紀念佛陀生平的八件事跡。

八座佛塔(八善逝塔)分別為:

聚蓮塔——紀念佛陀降生時行走七步,地生蓮花的殊勝經過。

菩提塔——紀念佛陀在菩提樹下成佛。

法輪塔——紀念佛陀在成道後,在鹿野苑初轉法輪,向五比丘宣講四諦法義,又名吉祥塔。

神變塔——於本師示現成佛後,有外道六師各施神通挑戰進攻,本師便示現各種神通令其折服皈依。為紀念佛陀示現神通。

天降塔——在悉達多太子出生後不久,其母親便病終,因善業轉生於天界。太子成佛後,曾以威神力往忉利天為母說法,說法後重返人間,。為又名降凡塔,紀念佛陀往天界說法重返人間而建。

和合塔——佛陀在世時,曾有弟子另立宗派,導致僧團分裂,本師便親到該處開示,令僧團重新團結一致。為紀念該事跡而建。

勝利塔——紀念佛陀証悟自主生死之境界而建。

湼槃塔——紀念佛陀肉身入滅。

這八座佛塔之風格後被套用於很多佛塔建築上,有單一或八座同時建造的。在青海塔爾寺,入門處便有八座的這種佛塔。而藏地較信奉時輪金剛塔,密宗各個儀軌有不同的佛塔,還有一些修行的佛塔。

佛塔從印度起源,早期的佛塔是一個半圓形的大土塚,在形式上,分別有覆缽式塔、樓閣式塔、單層塔、密檐式塔、藏式塔和金剛寶座塔等。不論是哪一種佛塔, 原則上都由塔基、塔身和塔剎三部份所構成,中國的樓閣式佛塔往往建有地宮。

為什麼我們所見的佛塔形狀都不一樣呢?因為佛塔在傳揚的過程中,融合了該國的建築風格,形成各式各樣的佛塔,例如中國的樓閣式佛塔。

佛塔是代表什麼?

《大般涅槃經》 卷八:「若欲尊重法身舍利,便應禮敬諸佛塔廟,所以者何?為欲化度眾身故,亦令生於我身中起塔廟,」佛塔是佛陀的意所依。

《密集金剛》云:「諸佛之住處,宮殿乃佛塔。」應把佛塔當作諸佛的宮殿來想。

《根本律釋》云:「佛塔即法身」

《寶積經》云:「何人供養承事住世之我與涅槃後之佛塔,其二功德相等。

何以故?因佛陀以法身而立,非以色身而立。」因此,佛塔是三寶的所依,

是佛陀的法身,是佛陀的意所依。

「大寶積經」卷六十六云:「彼佛入涅槃已,廣布舍利起佛塔,彼佛一一

諸舍利,於中皆現佛身。」

佛塔之舍利又可分為兩類:

1.身骨舍利,供奉身骨舍利的窣堵波,指佛之髮、牙、爪、頂骨等,以及荼毘後遺留下的佛骨

2.法身舍利,供奉法身舍利的窣堵波。乃世尊所說之教法,即放置佛經。

「妙法蓮華經」法師品即言:「若經卷所住處,皆應起七寶塔,極令高廣嚴飾,不須復安舍利。所以者何?其中已有如來全身。」由此可見,法身舍利不但代表法身─佛陀教法,亦是佛的表徵。

「造塔功德經」又言:

「爾時觀世音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向所說,安置舍利及以法藏,我已受持,不審如來四句之義,唯願為我分別演說。爾時世尊說是偈言: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善男子,如是偈義名佛法身,汝當書寫置彼塔內。」

【塔中安置經典的功德】《法華經》卷四中說:若經卷所住之處,皆應起七寶塔,極令高廣嚴飾,無須複安舍利,所以者何?此中已有如來全身。此塔應以一切花香、瓔珞、繒蓋、幢幡、妓樂、歌頌,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若有人得見此塔,禮拜供養,當知是等,皆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發菩提心經論》卷下也說:若有法師,說是經處,當知是中便應起塔。何以故?是真實正法所出生處故,是經隨在國土、城邑、聚洛等廟精舍,當知是中即有法身。

 

供奉舍利子的真正意義

舍利子是智慧、慈悲所薰修的,開示我們修行要依戒、定、慧,要慈悲利人,化導眾生,去惡向善,最後圓滿佛道,舍利子的價值不能用世間的價值去衡量,那是沒法比的。舍利子是眾生的福田,為什麼呢?

《大涅槃經》上說:「若見佛舍利子,如見佛真身。」我們生於末法,不能見佛真身,但能見佛的舍利子,也是多生的善業大福報積集而來。

賢者五戒經中說繞塔的意義】 旋塔三匝者表敬三尊:佛;法;僧。亦念滅三毒: 貪;嗔;癡。

 

而轉繞佛塔有什麼功德呢?

《一切如來秘密舍利陀羅尼經》云:「乃至應墮阿鼻地獄者,若於此塔一禮拜、轉繞,彼等皆能得以解脫。」

《波斯匿王教誡經》中說:「若人以淨心,繞佛塔佛像,來世怨敵敬,具德成法器。」若以清淨心、恭敬心繞佛塔佛像,來世的邪魔外道、修行中的障礙怨敵都會消失,自己具足一切功德,並且成為大乘的法器。

《前行》中也講了華傑施主和預試七人的前世。華傑施主在80歲時出家,

很多阿羅漢都不知道他具有馬上解脫的種子,只有佛陀才知道。原來他在

迦葉佛時是一頭豬,被狗追趕而繞塔一圈,以這個善根,他最終獲得了聖

者果位。預試七人的前世是樹上的七條蟲,它們落到水中,水中有個舊佛

塔,它們隨波逐流右轉佛塔七圈,也成了解脫之因。

繞塔時一定要右繞

《華嚴經》說「右繞三匝」繞塔必須順時針,如果逆時針方向繞,不但沒有功德,反而有非常大的過失。

右繞佛塔的功德非常大。佛經中記載,有一位名瑞須迦塔,他從小就入寺為僧,最後獲得了阿羅漢果。那是什麼因緣呢?原來他前生曾是一隻蒼蠅,聞到佛塔周圍的牛糞味,蒼蠅也跟著繞塔一周,以此功德而證悟了聖果。

繞塔有以下種種利益:

《右繞佛塔功德經》云:

  1. 一切諸天龍,夜叉鬼神等,皆親近供養。在在所生處,遠離於八難,常生無難處。
  2. 於一切生處,念慧常無失,具足妙色相。住來天人中,福命悉長遠,常獲大名稱。
  3. 在於閻浮提,常生最尊勝,清淨種姓中。儀貌常端正,富貴多財寶,恒食大封邑。

4.財寶常盈積,而無慳悋心,勇猛廣惠施。色相淨微妙,見者皆欣仰,所住常安樂。

5.或為忉利王,妻子悉具足,威勢力自在。或作婆羅門,持戒善通達,咒術圍陀典。

6.或作大長者,豪貴多財產,倉廩常豐足。或作正法王,自在王閻浮,率土咸歸化。或為具七寶,大勢轉輪王,十善御群生。

7.從此生天上,常有大威德,淨信於佛法。淨信速成已,於法無迷惑,見諸行皆空。

8.從天上捨命,下生於人中,入胎不迷亂。在於母胎中,垢穢所不染,如淨摩尼珠。在胎及生時,令母常安樂,飲乳亦復然。

9.父母及親戚,一切共鞠養,乳母常不離。眷屬皆愛念,超過於父母,資財自增長。

10.夜叉諸惡鬼,不能暫驚怖,所須自然得。經於百千劫,其身轉清淨,妙色相成滿。

11.淨眼修且廣,猶如青蓮花,兼得淨天眼。妙色常圓滿,諸相自莊嚴,成就大勢力。

12.或生帝釋宮,大威勢自在,忉利天中尊;或生須夜摩,兜率陀天宮,化樂及他化。

13.或復生梵天,梵世最自在,諸天常供養。億那由他劫,常為諸智人,恭敬而供養。

14.其身及衣服,億劫常無垢,具足白淨法。具大精進力,勤修種種行,未嘗有疲懈。

15.勇猛常精進,堅固不可壞,所作速成就。深遠微妙音,聞者皆歡喜,安樂常無病。

16.如我所演說,厭捨三有苦,成就出世智。常在四念處,及以四正勤,四如意神足。

17.了達四真諦,根力七覺分,正道及聖果。滅一切煩惱,具足大威德,無漏六神通。

18.永離貪恚癡,及一切障礙,證獨覺菩提。得妙紫金色,相好莊嚴身,現作天人師。皆由以身業,及語業讚歎,右繞於佛塔。

《提謂經》中說,旋塔有五種功德:      
1.後世得端正美好姿色
2.得聲音妙好
3.得生天上
4.得生王侯家
5.得泥洹道

在印度很多大德非常重視。在藏地阿底峽尊者,當中弟子仲敦巴問他「:為何在所有的功德中,你獨對轉繞非常重視?」阿底峽尊者告訴他們:「在世間有為善法中,沒有比轉繞所獲福德更大的了,因為它積聚了身口意善業。」

「身」繞行~身體轉繞

「語」繞行~持咒

「意」繞行~本著恭敬心、依止心、菩提心

 

怎樣做?

《三千威儀經》中說:「繞塔有五事:一低頭視地;二不得蹈蟲;三不得左右顧視;四不得唾佛前地;五不得中住與人語。」

轉繞的過程中,先調整好發心動機,以菩提心攝持,引導一切眾生成就無上安佛果,就想這個佛塔是十方諸佛菩薩身口意加持的聚合,觀想自乙帶領六道眾年繞行,以身語意三門 (以恭敬、依止心、菩提心)繞行,觀想佛塔是諸佛菩薩住處, 佛塔從壇城裏面發光,淨除自己無始以來的和即生當中造身口意所造的一切罪業全部得以清淨。

念誦轉繞咒,也可以念嗡瑪呢巴美吽、百字明咒、金剛薩埵心

第一圈 – 為六道眾生中地獄道眾生而繞,並廻向。

第二圈 ­- 為餓鬼道眾生而繞,並廻向。

第三圈 – 為畜生道眾生而繞,並廻向

第四圈 – 為人道眾生而繞,並廻向

第五圈 – 為天道眾生而繞,並廻向

第六圈 – 為阿修羅道及中陰眾生而繞,並廻向

第七圈 – 為教法長久住世而繞,並廻向上師、聖者、傳承祖師健康無疾病,

繼續弘法利生事業。

轉繞咒是:

嗡 南無巴嘎瓦爹 惹那給突 悉札雅 達他嘎達雅 阿哈爹 三藐三菩達雅 達雅他 嗡 惹內 惹內 瑪哈 惹內惹那 比札雅 梭哈 (七遍)

因為佛塔是威力強大的聖境,稍作一點微小的善行例如雙手合掌、禮塔、繞塔、造塔、和修補佛塔,都足以讓我們「淨罪積資(註三)」。故不要認為繞塔一圈或禮拜佛塔的功德不大。

《賢愚經》說:「莫想善微小,無益而輕視,水滴若積聚,漸次滿大器。」小小的善根不要隨便輕視,一滴水、一滴水地積累,最後也能盛滿很大的容器。

廻向

不要忘記在繞塔後作廣大的廻向,1.利益無量眾生,早成佛道2.自他相續佛法增長3.大德法師長久住世 4.世界和平,飢荒、疾疫、天災、地震得以平息

與佛法連結一起

因此,除了參加特定法會時可以繞佛或繞壇城之外, 把生活、旅行與佛法連結一起,無論何時何地,於一切時中,你也可以禮敬諸佛和念佛。當你去旅行或朝聖或是尋找彿陀的足跡….., 例如天壇大佛、南海普陀山、印度菩提迦耶、斯理蘭卡康堤佛牙寺、緬甸大金塔、印尼婆羅浮屠佛塔等 …..見到有佛塔的地方,除了拍照到此一遊,還可以做什麼呢?

籍著這個機緣, 不妨右繞佛塔三次,當然多轉繞便更好了。 以佛像為所緣境進行轉繞,這個是很難得和非常殊勝的。 在緬甸有一些大佛塔、佛塔羣其面積非常之廣,甚至是當地的地標,若是坐在汽車上或者騎單車轉繞一圈也很殊性的,記著要右轉!補充一句,「淨心行善」,以清淨心行持善法,就事半功陪,今天如何努力的「因」,就决定未來的「果」!

在中國青海往拉薩的路上,我們坐汽車去都覺得辛苦、不舒服的,你從車向外望時,就會見到朝聖的藏人就用大禮拜的方式,即使多少個月、路有多遠,堅持步行、頂禮去到拉薩,你會看到他們衣衫癲破、逢頭垢面、風餐路宿都是為了一個願望,也不會生退心。到了拉薩之後,你會看到藏人手持轉經輪繞行大沼寺和八廊街三個路線,在藏地你會常見到一些老人坐在休憇地方,手持轉經輪和念佛,他們對佛法的虔誠和恭敬對佛法的堅定不移,是我們學習榜樣,「縱是貧窮,但心中富有,」看見這種種….情境,若你能有更深刻的體會?就是不枉此行!

藏人去拉薩朝聖是他們一生的願望,那麼你一生中的願望又是什麼呢?

而人生也是一個旅程,又怎樣做才能不枉此行呢?

看清楚自己的道路,似乎需要多配一副眼鏡了。

(註一) 「佛,梵文叫做Buddha」有不同的譯名:佛陀.浮陀,浮圖,浮屠,佛圖等,都是音譯。 「佛」最早只限於由吐火羅文(古代語言)譯過來的佛教經典中,以後才漸漸傳播開來,並取代「浮屠」等譯名。

(註二) 舍利梵文:sarira),又作堅固子、舍利子、設利羅,意為屍體或身骨,通常指遺體火化後得到的殘餘骨燼,形狀有圓形、橢圓形、蓮花形,顏色也不同,有白、黑、綠、紅等。最早舍利指佛陀釋迦牟尼遺體火化後遺留的固體物,後來也指高僧圓寂火化剩下的骨燼,通常埋葬於中。釋迦牟尼佛火葬後,遺下有舍利一石六斗,其中有一塊頭頂骨、兩塊骨、四顆佛牙,還有中指指骨舍利,和84000顆珠狀真身舍利子,

(註 三)淨罪積資:我們學佛,思惟人生真義是什麼?並發大菩提心,引導一切

眾生離苦得樂,最終得到解脫成佛,為此我們需要做好有兩方面:

1.淨除罪障-因過往多生多世和今世積集無量罪業

2.積集資糧 –圓滿兩方面~a.福德方面~b.智慧方面

佛教當中有一偈語:「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瓔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智慧」與「福德」二者,缺一不可,學佛之人必須福慧雙修,廣修六度、四攝,方能達到究竟。

《菩提道次第廣論》:「又自相續中,若無能生道之順緣,積集資糧,除逆緣淨治業障二助緣者,唯勵力修所緣行相之正因,亦難生起。是故次應修習七支以治身心,攝盡集淨諸扼要處。」~此處之七支供養(即修習普賢十願) 已涵蓋了積集資糧和淨除業障。

樹根


上一篇(文殊菩薩無二別之宗喀巴大) 回目錄 下一篇(楞嚴無窮威力,能滅你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