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弘法淨土宗要遵循道次第

釋清淨

民間弘法是目前佛教界的當務之急,“文革法難”之後,佛法在大陸幾乎消失殆盡,民眾僅僅是從電影、小說中瞭解一些佛教的內容,都是似是而非。在這個大前提下,對於在民間弘揚佛法,感覺要遵循道次第。

 

  道次第,即由淺而深的修道次第,亦即循序而進。如果沒有道次第的概念,不僅是弘法障礙很大,個人的修學也會有困難。

 

  對於淨土宗,道次第就是淨業三福:人天福、聲聞緣覺福和大乘福。我們向民眾介紹佛法,就需要按照這個次第、按照它的因緣來予以引導和提升。如果各人的修學也是按照這個道次第,功底就比較扎實,無論是道心還是修行就能夠穩步前進,循序漸進。

 

  第一部分 淨土宗弘法的道次第

 

  第一,人天福

 

  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弘揚佛法,修淨土的人一般會急於向民眾介紹極樂世界的殊勝,介紹阿彌陀佛的慈悲,介紹往生淨土的因緣。但是,民眾往往對於往生這個含義並沒有我們理解的那麼高深、那麼微妙,他很容易把“往生”與“死亡”劃上等號,所以就會產生障礙。我們在實踐中感覺到和初次接觸佛教的人探討佛法,從親情這塊入手比較適合。淨業三福中,第一是人天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也是我們稱三乘共法或五乘共法,是學佛和修行的基礎,同時也是做人的基本規範,它符合倫理、法律、道德體系,是人人可以接納的概念。

 

  如果我們一開始就探討出離的概念,因為他本身現在還在事業心中、名利心中,他會產生障礙,會排斥甚至反感、抵觸。從孝道入手,容易得到大家的共鳴。每個人對於父母對自己的恩德、自己對孩子的付出都有切身體會,從孝道談起,大家對於佛教就有好感。

 

  講孝道,就要講父母對我們的付出,如果只是簡單的概念陳述,大家還是找不到感覺,要發掘他內心深處能觸動他靈魂的內容。例如說要想到父母很小對我們的疼愛,我們小時候他是怎麼疼愛我們,乃至十月懷胎的時候作為一個媽媽怎麼對待腹中的寶寶的感覺,要具體地介紹;孩子上學的時候父母為了給孩子早起做早飯,晚上陪著他寫作業,明天送他上學,考學之前父母為孩子選志願的糾結,都要給他介紹出來;然後要講到幾個細節很容易觸動他。所以每當講課的時候把這個探討出來,做父母的就會很感動,做孩子的也會百感交集。

 

  上來就說往生淨土這回事大家就嚇跑了,不對機。雖然說往生淨土是最殊勝的,但是不能直接拋給他,前期要先建立一種基礎,孝養父母是每個人必能觸動他們身心的。

 

  因此我們在弘法中感覺,如果你拋出去的理論不適合他的時候,不但不會對他有所遞進,反倒會成為對他修行的障礙。所以做一個基層弘法的人,道次第是非常重要的。孝養父母可以獲得福報,奉事師長可以成就事業,慈心不殺可以獲得健康長壽,修十善業可以獲得美好的名譽,而這是世人所需求的;你說成佛,了生死,出輪回,和他們不相應。

 

  第二,聲聞緣覺福

 

  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我們初級學佛,一定要從人天乘入手,人天乘就是幫他成就生活的幸福和事業的成功,到了二乘的時候就是“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個時候就要勸他受皈依,去受戒、持戒,這個是以出離心來建立。

 

  在民眾中要完全理解他們對世俗的事業心、名利的追逐的這種正常需求,要正視,上來不能反駁,上來就批判這個就把人嚇跑了。經過第一階段的基礎,他們認可了我們,我們再跟他探討,即使你名利雙全,面對死亡也不會有任何價值,名利財富只是電光泡影等等概念,這塊破掉之後再進入二乘。

 

  進入二乘就一定要規勸他入佛門,皈依三寶。一個人從皈依這天開始,可能他自己覺察不出來,但過個三年兩年,就能覺察出來。就在皈依那天開始,他就完全地產生了巨大的變化,不用太長,一年的時間,他就已經脫胎換骨,他的思維模式,他的行為模式都在變化。所以要引導大眾皈依。

 

  民眾出現的一種誤解:說不能皈依,皈依了很麻煩。我要說不皈依呢,我是個不懂佛法的人,犯點錯誤沒有關係;但是皈依了就受限制了,太麻煩了。所以很多人因此就不敢皈依。我們在民眾中一定要掃清這種概念。皈依並沒有什麼特殊的要求,要打破大家對皈依的恐懼。

 

  同時還要消除民眾對戒律的恐懼,在民眾中,認為知法犯法罪加一等,不知者不怪,所以我不能學戒律,我不能皈依三寶,我不知者不怪呀,我知道了那就怪我了。所以以此來作為自己不受戒、不受皈依的理由。當然,我們大眾可能很多人都有這個疑惑,但是要去破除它。

 

  第三,菩薩福

 

  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人天乘是以事業心,這種事業心也就是名利心作為動力。到了大乘“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菩薩乘,這個自利利他的行持,他是以菩提心做為目的的。三乘法是不可逾越的,都必須要逐次來完善,然後才能夠順利地進入下一個環節。如果我們在事業上,在生活中很失敗,入佛門修道,乃至在弘法做事的過程中,他也會產生對事業對名利的需求,甚至打著出世的旗號來完成圓滿他尚未完成的世間的這塊事業心。這時,我執、我慢心都會產生。所以無論是弘法,還是自我的修行,這三者都按著道次第的原則進行。

 

  如果是致力於了生死,對輪回的厭惡而了生死,這就是小乘,在這個基礎上建立的自利利他的這種心就是菩提心,就是大乘。所以這個基礎不可以忽視,要去完善。

 

  皈依三寶之後就要從因果、法理這塊去引導學習,對前邊的“孝養父母,奉事師長”要做提升和超越,進入到修行層面。

 

  對待不同層次的受眾,要以不同的心態去對待。對於第一種,一定要把他當作小孩子來對待,你想到這是群孩子,他們準備來學佛,你帶著一種包容、大度的心態理解他們、對待他們。他們的一些怪怪的問題呀,乃至一些小小的對抗啊,你都會覺得雖然他很調皮,但卻很可愛,這時候你就不會隨著他生煩惱。

 

  面對第二個層次的信眾,他皈依佛門,修行了一段時間,對佛法有了一定覺受,這時候就要有所提升,這時候就要把他當學生對待。到了這個次第的時候就不能再順著、哄著了,要把他當學生,嚴加管教。因為這個時候你罵他,他也不會逃跑了,你打他,他也不退道心了。你太客氣了,他就不長進。如果他到了大乘階段,發起菩提心,願意為大眾做事,就要把他當作同參道友來對待,用這種心態就不會生煩惱。

 

  弘法中有個大忌,就是我們不要去表現自己,你一定要和他相應。什麼叫相應?就是你要知道他現在對佛法的理解,對世間法的理解到哪個高度了,你比他永遠只能高半拍,即使你文韜武略,天文地理無所不知,你也只能高他半拍去講。講高了,不相應,只能高他半拍。你要和他一個高度,那就成了拉家常,就沒意義了。所以你只能高他半拍,不能去賣弄自己。這堂課下來,讓他們對三寶有信心,對佛法產生好感,這就是成功。而不是說,你表現你懂多少,自己會多少,不要去表現這個,一定要按照道次第來實施。

 

  第一次上課,他們對佛法幾乎是沒有瞭解的,要從人天乘去講;即使他們有一部分人對人天乘是瞭解的,也要從人天乘去講,但是要快速地進入二乘,不能不講人天乘,要照顧到一部分剛入佛門的人。對那一部分剛入佛門的人來說,你上來就講出離心,講對輪回的厭惡,講無常觀、白骨觀、苦觀等等,會嚇著一些人,所以前邊要先做一個小的鋪墊,但要少講一部分,快速進入二乘,在二乘的基礎上看大家的火候,大家對往生、對了生死有了堅定的信心的時候再進入大乘。在一堂課中,這三乘的法要同時都帶一下,即使是到初機信眾那裡講,後邊也要迅速一筆帶過,要談到一點,讓他知道後邊是有進步的空間的。

 

  第二部分四攝法在弘法過程中的運用

 

  第一,佈施

 

  1、財佈施

 

  我們到一個地方弘揚佛法、建立道場,千萬別化緣,一化緣就把人化跑了。別讓民眾一看到出家人,一看到建廟的人,就想到是化緣。到新的地方,尤其是佛法薄弱的地方,一定要多予少取,甚至不取。如果你在這個地方主持道場,你就在這裡多做慈善,多做放生,多看望貧困戶,關心弱勢群體。只有這樣,你才能在這裡安住下,攝化一方。

 

  要多佈施,出家人沒錢,就帶些佛珠、念佛機、計數器和對方結緣。皈依不要收費,免費給他皈依證。你有什麼就給他什麼,別積財積物,寺院裡供齋吃不完的水果就趕緊送出去,你送得越多,來得就越多。一個喜歡佈施的人,他一定會有福報。一個索取的人,他就消耗福報,這是從因果的角度說。從心性的角度說,如來藏就有無邊的幻化力,你要什麼,如來藏就幻化什麼。你要願意,你希望,你發起廣大的心願要來利益一切民眾,於是你就有了利益一切大眾的能力,如果你希望獲得別人的照顧,那你也就擁有了被人照顧的條件。我們學佛的人要發大心,我要照顧天下人,我不要天下人照顧我,我有佛照顧就行了,我有三寶的加持。那麼帶著這份心啊,你去做事的時候,你就發現,你有分不完的東西。

 

  2、法佈施

 

  能講課的多講課,講不了課的就請別人來講課。好多人害怕講法,說:講錯一句法,墮落五百世的野狐狸呢。嚇得很多人閉口不言,怕說錯。謹慎是很好的,但大家都不說也不行啊,那怎麼辦呢?就從簡單處說,我們就算講課,不要說講法。先講孝敬父母,這個沒錯。講聽領導的話,遵守法律,這個也沒錯。下一步就開始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導入講因果,從這個逐步提升。

 

  一開始不會講,可以拿一本《覺海慈航》講,這個《覺海慈航》雖然簡短,一問一答,但是它的法非常正。就從這個基礎內容給大家介紹,慢慢培養因緣,自己和大眾也就同步進步了。所以法佈施啊,就會獲得法。

 

  像我們平常念佛的時候,很多人也求一心不亂,但是這個念佛一心不亂不容易啊。我們一般是一邊念著佛一邊就去想其他事情去了,但你發現講課的時候最容易一心一意。面對芸芸大眾,眾目睽睽,大家的加持力很大啊!你講課就不敢走神,你一走神就講不下去,在講課中修止觀非常快捷。在講課的過程中來修行,提升非常快,也是利己和利人同步進行。

 

  面對大眾,把心安住到法義上,這就是止。在講的過程中去引申,去思想,去注意大家的感受。我們自己看經,只能簡單地看一句過一句看一句過一句,草草地過一遍,引不起這個甚深思惟。在講課中,面對大眾,就能無限延伸,就會把過去所看的書,所積累的東西,所聽來的,所看來的,全部在這瞬間迅速地整合過來,這時候就能把這個融會貫通做到極致,非常有效果。所以說,講一堂課下來,下邊無論坐了多少人,收益最大的人永遠都是講課的人。你給你的朋友同事講佛法,講著講著你自己就明白了,而且在講的過程中,你對三寶的感激之情、信仰之情、高山仰止的感覺霍然升起,對歷代祖師無限的感恩之心就起來了,就能把自己感染。當我們對三寶的這份讚美,這份恭敬心生起來的時候,我們就能夠直接從佛陀,從祖師那裡接納他們無比的加持,所以要去做法佈施。

 

  3、無畏佈施

 

  一個人在生命中無論有多大的成就,他都會遇到很多的危機。遇到這種危機的時候,很多時候他就會找到出家人,找到學佛的人來探索探索,因為他已經找不到解決危機的辦法了,他就希望能從佛教中找答案。來找呢,你一定與他共抗風險,給他勇氣,無論他是有病還是他工作中遇到困難,你都要給予他相應的勇氣,可以推薦他去念某一部經啊,拜哪一位菩薩啊,都可以去念哪位菩薩的名號啊,都可以先推薦著。然後一定要告訴他說,只要你努力去做,一定可以解決問題,要給予他一些勇氣。同時要注意,要做後續的跟蹤工作,過一段時間就去問問他有什麼感覺,要鼓勵鼓勵,對那些生命中遇到困難的人要予以幫助。

 

  當然,在幫助的過程中要防止掉進一個誤區,不要掉進神鬼的圈子裡去,不要動不動就說人家是冤親債主來索命之類的話。另外,也不要把自己弄成個看病的,除非你本身是個醫生。很多民眾有病了不去醫院找醫生,卻來找師父看病。來找,就要鼓勵他吃素、放生、念佛、誦經,但是要讓他去醫院,不要把看病當成主業。如果你對看病上了癮,病號就會排著隊來找你,這個可就麻煩了。我是個法師啊,我不能成了醫師啊,更不能當了巫師。

 

  第二,愛語

 

  愛語就是到哪裡去也不和對方起對抗,無論遇到誰都不要抬杠。抬杠沒意思,你就是抬過他啊,你也輸了。我們做弘法工作就和做行銷一樣,做行銷的人你把產品賣給他,把錢掙過來了就是成功的行銷人員。我們做弘法的人,你用言傳身教,來感化他,讓他信佛了,你弘法就成功了。你辯論辯得再好,你把他辯跑了,你弘法不成功。愛語就是要用柔和的語言來引導他,尤其是對初學佛的人。

 

  不過對另外一種人,該貶他的時候還是要貶他。他已經學佛多年,信心堅定但不好好修行,對於這種人,該批評的時候,決不能遷就容忍。一個居士,是一個領導幹部,他很少去佛堂聽課,和我喝茶聊天的時候,他就說:“好多居士還嫌我來的少?我能來就不錯了!”因為他學佛多年了,精研教理、教義,對佛法很有信心。只是學歷比較高,又當點小官,我慢心有些重。針對他的具體情況,我就說他:“你這句話,你說得是不是有點大?還你能來就不錯了?你算什麼啊?你官兒很大呢,你這個破官兒放在歷史長河中算個啥?縣誌上都留不下你的名字。你覺得你能來就不錯了?你不用來,你不來我還心裡踏實點兒,誰讓你來了?我說你學佛這些年了,你看講課的時候你不來,打佛七的時候你不來,喝茶的時候你來了,雖然你拿了這包茶來,我還真不稀罕。從三寶的角度,我是你的老師,不管我修行好壞,你得叫我師父。作為老師來說,什麼樣的學生是好學生呢?好好學習的學生是好學生。第一等的好學生是既能好好學習,又能做義工;第二等的好學生就是好好學習但是不做義務工;第三等是光做義工不學習;第四等就是既不學習,又不做義工,那就是不合格的學生。你呢,最多就算個三等學生,有時做做義務工,捐錢的時候出點兒小錢,修行的時候根本見不到你。”對這樣的要貶,要是還哄著他就是毀了他。一看他已經對法有信心了,就不能對他客氣了,要作為學生對待,嚴厲地要求他,佈置作業,要管得嚴一些。

 

  第三,利行

 

  利行就是說,對於信眾的正當的事業要支持他,但是不要參與到商業活動中,已經出家的人千萬不要參到經營活動中。曾經有個居士開了一個素食店,因為搬遷,搬到一個新地方,知道的人少,我就支持他,去他的素食店開辦幾次佛教活動,讓大家知道這裡,把人氣帶起來了,我就立刻撤出了。也遇到過居士辦敬老院,經營狀況不佳,我就幫她在那裡建一個佛堂,建一個助念的房間,把佛教臨終關懷的理念注入進去,達到具有佛教特色的養老院模式。當她的危機過去,我立刻就撤出了。

 

  不要牽扯太深,否則他會產生依賴心理。利行就是要廣做利於他人的行為,這個利他的行為更多的是體現在培養他的成功的能力。

 

  第四,同事

 

  同事就是要和信眾有同甘苦共患難的精神。對於僧人來說,面對信眾,要讓他感覺到有一個群體、一個團隊可以做他們的依附。

 

  有一個居士,突然受傷了,她的經濟條件不好,當時身上的錢不多,我就拿了2000塊錢,支持她一下,去看看她。那居士後來就跟我說:“一看到師父這個舉動,我們心裡就有種安全感。”

 

  每個人在這個世間,都有種不安全的感覺,都害怕被孤立、被遺棄。有人遇到困難,我作為三寶的代表,去支持他一下,他立刻就會感覺到三寶真的可以信賴,將來我遇到問題的時候,遇到危險的時候,師父也會幫我。還有一個居士,開車撞傷了別人,老太太住在醫院裡,她就很害怕。我說:“你不用害怕,已經這樣了,我們一起來解決,我們誦經、念佛、放生回向給她,讓她早日康復。其他事就交托醫院,不就是錢的問題嘛,賠就是了嘛,我來發動大家捐款,沒問題的,這個你不要擔心。”因為她是個獨身女孩子,我們這樣一表態,她心裡一下子就踏實了。我們出家人,承受著居士的供養和護持,當居士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要在第一時間站出來,對他表示支持和關注。要讓信眾感覺到,三寶與大家同在,不會漠視大家的困難不管。我們之所以能在這裡安心修行,來源於大家的護持,我們吃的飯、穿的衣都是廣大信眾省吃儉用,把自己不捨得用的東西給拿到寺院,把自己不捨得吃的菜供到寺院,把自己不捨得化的錢拿到寺院。作為三寶的代表,我們有責任、有義務來和大眾一起對抗風險。大眾有時候需要的只是一句話、一個承諾、一個信心,給他個信心,三寶的親近和合的形象也就建立起來了,一個互助聯盟也就建立起來了。有了這個基礎,到哪裡去弘法都會受到民眾歡迎和接納,到哪裡都有一批信仰堅定的信眾和你一起從事弘法利生的偉大事業。


上一篇(認識什麼是真正的打坐!) 回目錄 下一篇(起死回生的咒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