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講要

太虛大師

──二十五年元旦在廣州居士林講───

懸論

 一 釋名題

  甲 釋經題

  乙 釋譯題

 二 明大意

  甲一 證信發起分

   乙一 證信序

   乙二 發起序

  甲二 伽陀請說分

   乙一 偈請

   乙二 偈說

    丙一 誡許

    丙二 正說

     丁一 依正莊嚴

      戊一 國界莊嚴

      戊二 國主莊嚴

     丁二 佛法興化

      戊一 降世示生

      戊二 出家成佛

      戊三 說法度眾

       己一 聞法得果

        庚一 聞法出家

        庚二 修行得果

       己二 率眾普化

      戊四 化滿法住

    丙三 結勸

  甲三 利益信奉

   乙一 聞法利益

   乙二 結眾信奉

懸論

一、釋名題

甲、釋經題

  說此“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者,為釋迦牟尼佛。其動機,則因舍利弗尊者向佛請問一生補處之彌勒菩薩,當來成熟有情而下生南閻浮提成佛說法之情形如何,佛乃在靈鷲山中為說此經。故此經首標佛說,即指釋迦牟尼佛所說也。

  佛,是十方諸佛之通稱。梵音佛陀,或浮者,亦作佛陀耶,中國譯作覺者。但此與菩提譯覺不同,菩提譯覺是指“法”言,佛陀譯覺者乃指“人”言;法住法位無人格性,人和合假有人格性。又此覺者的覺,非常人泛泛之覺,乃是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覺,換句話說,即是無上遍正覺。由成此覺,對於宇宙諸法之性相皆得其真實之覺悟,謂之自覺;更能宣說此自證自覺之法,使眾生證其所證,覺其所覺,謂之覺他;由此自覺覺他之覺行圓滿,方謂之無上遍正覺之佛陀耶。雖大乘聖位菩薩亦能自覺覺他,而其功行未能圓滿無上;故能得無上遍正覺,三覺圓,萬德具,斯謂之佛矣。

  佛說者,佛本無法可說,為悟他故,方便善巧,故有所說。以佛自證法界,一真圓滿,心言處冥,擬議路絕,迥非文字語言之相可得,法華所謂:‘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然諸佛因鑒眾生迷昧諸法性相之真理,妄造惑業,無始劫來流浪生死枉受眾罪,故在本因地中修行時,即發大願,必以自證覺法覺眾生。滿其本願,稱其本懷,故於無分別中而起分別,無言說中而有言說,三藏教典,于焉產生於宇宙間,普使後世眾生,秉法修習,同入覺境。佛說甚廣,此中即說彌勒下生成佛之勝事。彌勒是菩薩之姓,如今佛之姓釋迦;其名為阿逸多,譯雲無能勝,表其慈心廣大無能超勝者。彌勒譯雲慈,亦如釋迦之譯能仁,簡之則曰能,而彌勒具言亦作慈氏。彌勒以慈為姓者,具大因緣,故不但因地以慈為姓,即至果位猶名彌勒。至其慈氏因緣,諸經論中言之詳矣。心地觀經雲:‘彌勒菩薩慈氏尊,從初發心不食肉’;即此二句,已足以顯明彌勒得名之由來矣。蓋彌勒久遠劫來,常修慈心三昧,觀察一切眾生本性平等,所謂‘我肉眾生肉,名殊體不殊’,以是最初發心,即不食肉。不食肉即慈心,為佛弟子修養佛心之根本基礎。然今佛法流行之處所,如西藏、蒙古、日本、暹邏、錫蘭、緬甸等,因風俗之差異,佛徒多肉食者;唯中國佛徒,則極重戒殺放生之素食;凡不肉食者,皆可謂之修彌勒行者。因此、彌勒菩薩與中國眾生亦特別有緣,應化事蹟,斑斑可考;如六朝時現居士身于義烏,假名傳翕,與梁武帝說法,著有心王銘與法身頌,傳誦千古。五代時先在福建莆田現身,繼應化布袋和尚于浙江奉化,名長汀子,赤名契此;諡定應大師。是等應化,皆足證菩薩與此國眾生有大勝緣也。下生成佛者,是對上生兜率而言。上生兜率經中,明彌勒如何從此滅彼生,成為一生補處菩薩;此經則明彌勒如何從彼天上滅而下生此土人間,為最後身菩薩以至於成佛。然上生經中固亦已說明彌勒十二年後生天,經若干歲即下生南閻浮提成佛說法度生也。

  所謂成佛,究竟成如何之佛?泛言即身成佛或立地成佛等,究何所指?須知所謂成佛,非指相好而言,亦非指神通而言。若以相好言成佛,則鐵輪王及諸天人皆已成佛;若以神通言成佛,則五通神鬼亦已成佛。故成佛,質言之,即成福智兩足尊之佛,成無上正遍覺之佛,除此以外,即在未成佛之前之最後身菩薩亦屬三界異熟報所攝,況乎其下者哉!而今言彌勒所成之佛,乃是彌勒在龍華菩提樹下最後身所成福智圓滿之究竟佛,非通常之泛言成佛。因真正成佛,至少亦要於一三千大千世界教化獨尊,決非反掌而成、垂手而得之易事也。

  通常紀念佛誕,皆用佛降生日,如紀念釋迦佛,必在四月初八日。確實言之,紀念宜於佛成佛日,因佛降生日尚為最後身菩薩,尚未成佛,如十四之月猶未極圓,至真正成佛,須在圓滿四智菩提之自受用身與清淨法界無二無別,萬德莊嚴,光明顯現,如十五夜之月光被萬象。故紀念非不宜於佛降生日,不過降生日之身乃菩薩之最後身,而成佛日之身乃由異熟報空所成不思議無漏善常之大牟尼身,得未曾有,人天同慶,於是紀念之,慶祝之,始有殊勝義也。

  釋迦為能說之人,彌勒下生為所說之義,也即是所詮義理;而詮此所詮義理之能詮文字集成一部,是之謂經。經之梵語為“修多羅”,譯為契經,即上契十方諸佛所說真理,下契九界眾生所宜之根機也。

乙、釋譯題

  此經在藏經中有三四種譯本,其梵文原本自有二種;一為阿難請問而說,一為舍利子請問而說。詳略雖不同,大旨相仿佛;中國于二種原本皆有譯本。此經標“唐三藏法師義淨奉制譯”者,乃李唐中宗皇帝時代譯來,譯者為義淨三藏法師。三藏即經律論,此法師既學窮三藏,以法自師,複能宣三藏之法為人之師,由此得名三藏法師。義淨三藏,後玄奘數十年,因慕玄奘之高風,縱其芳塵,策杖西遊,訪道求法;歸齎梵本,從事譯著。其譯本最多者,為三藏中之律藏,如一切有部律等。譯界中奘師後首屈一指者,即推此師。而其譯時亦非私人發起,乃奉時皇之詔制,在公共譯場中公開譯出。由此舉譯者名,即可證明此經為佛自親口所說,佛子親手所譯,足以啟後世之信仰也。

二、明大意

  釋尊說法原為契理契機,契理則所說之法與先佛後佛所同證同說,故通;契機則諸佛說法各別逗機,如此經是為契閻浮眾生之機而說,故別。且依此經說契機之別意,略顯二種:

  一、此經見明彌勒佛世之依正莊嚴,國土如何妙麗嚴淨,眾生善根如何深厚,及下生時如何相好,弟子之眾多等等,使聞者信心與羡慕心油然而生,發願皈依。如通常所謂“龍華三會願相逢”,啟迪正信,引入佛智,此為第一義也。

  二、此經中說,若有眾生在釋迦佛法中或持戒,或修禪,或念佛,或佈施供養,或恭敬體拜,乃至合掌低頭,己種少許善根而未得度者,龍華三會皆能聞法證果。良以彌勒補釋迦之位,釋迦未了之事業與未度之眾生,皆已付囑於彌勒;故吾等眾生,無論修何種行門,其力未充,或願往生他方淨土,彌勒感能以神通願力助導令成。由是可知彌勒實是釋迦遺法中之大皈依處,為本經之第二意旨。

釋經

甲一、證信發起分

乙一、證信序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壬舍城鷲峰山上,與大苾芻眾俱。』

  古來解此證信序有二種:一、龍樹大智度論解作六種成就:如是、信成就,我聞、聞成就,一時、時成就,薄伽梵、是說主成就,王舍城鷲峰山、是說處成就,與大苾芻眾俱、是聽眾成就;二、親光佛地經論解作五重證信,謂如是之言,指貫全經,不另別立,至我聞為親聞證信;乃至大苾芻眾俱是聽眾證信。要之、此文為集結經典者所安立,或五或六,皆以斷後人之疑而證成其信也。

  我聞之我,乃結集本經者自稱,言如是之經,佛口親說,我所親聞,非道聼塗説輾轉由他而聞。一時、即機教相扣,說聽俱周之時;因佛說法時而天上,時而人間等不定,故不定說某年某月某日;況當時各國日曆各別,舉之反有誤也。薄伽梵、共有六義,其最著者為世尊,言佛為聖中之聖,天中之天,世出世間最極尊貴。王舍城鷲峰山,即印度王舍城之鷲峰山,為佛說法之處所。王舍城者,以其地空荒,先由王築舍而居,後人民集居而成聚落,由此得名。鷲峰山亦作靈鷲山,以其山峰尖形如鷲鳥之嘴故。苾芻、譯音,與比丘同,譯有乞士、破惡、怖魔等義,而以乞士為主;乞士者,乞食以資身命,乞法以資慧命也。總之、舉此等文,皆不外證信也。

乙二、發起序

『爾時、大智舍利子法將中最,哀湣世間,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我今欲少咨問,願垂聽許’。佛告舍利弗:‘隨汝所問,我當為說’。』

  此為發起序。前說證信序,以使結集流通於後世的;此發起序,明佛說此經緣起之動機。諸佛說法之緣起,本無刊定,有因弟子請問而說,有先放光現瑞而後說法,有無問而自說;而釋迦佛說此經,則由舍利子請問而說。舍利子是華梵合璧,舍利、華雲鶖,為舍利子之母名;子、即梵言之弗。故舍利子即依母得名,如言某人之子。此舍利子為佛弟子中智慧第一,能以佛法戰伏魔軍,故言法將中最。偏袒右肩,右膝著地,為印度古時禮佛儀式,皆表身業清淨;恭敬白佛,表口業清淨;恭敬二字,亦表意業清淨。三業清淨,一心至誠,又為哀湣世間眾生懇佛說法,故能感佛之贊許焉。

甲二、伽陀請說分

乙一、偈請

『時舍利子即以伽陀請世尊曰:‘大師所授記,當來佛下生,彼號為慈氏,如前後經說;唯願人中尊,伽陀重分別,彼神通威德,我今樂欲聞’!』

  具雲伽陀,簡之曰偈,譯雲頌,或五字一句、七字一句等無定,如中國之古詩,雖無平仄,韻律亦甚分齊。此有二種:曰重頌,曰孤起頌;重頌在長行之下,此未說長行即舉偈頌,孤起頌也。

  大師,系舍利子對佛之尊稱,佛為三界導師四生慈父故。佛在前後諸經律中所說授記慈氏之事,已不祗一次二次,唯於慈氏下生之後,其神通威德等依正莊嚴如何,舍利子等大眾尚不得而知,故舍利子即代表全體大眾,願樂欲聞,求佛解說。

乙二、偈說

丙一、誡許

『佛告舍利子:‘應至心諦聽!當來慈氏尊,為汝廣宣說。』

  佛感舍利子之悲願,為眾生故懇請說法,故即許可之,並誡其諦聽;諦聽即如實而聽,如理作意。

丙二、正說

丁一、依正莊嚴戊一、國界莊嚴

『爾時大海水,以漸減三千三百踰繕那,為顯輪王路。贍部洲縱廣有萬踰繕那,有情住其中,在處皆充滿。國土咸富盛,無罰無災厄;彼諸男女等,皆由善業生。地無諸棘剌,唯生青軟草,履踐隨人足,喻若睹羅綿。自然出香稻,美味皆充足。諸樹生衣服,眾彩共莊嚴;樹高三拘舍,花果常充實。時彼國中人,皆壽八萬歲,無有諸疾苦,離惱常安樂;具相悉端嚴,色力皆圓滿;人命將終盡,自往詣屍林。城名妙幢相,輪王之所都,縱十二由旬廣七由旬量,其中所居者皆曾植妙因;此城有勝德,住者鹹歡喜。樓臺並卻敵,七寶之所成;關鑰及門庭,種種寶嚴飾;繞堞諸隍塹,皆營以妙珍。名華悉充滿,好鳥皆翔集。七行多羅樹周匝而圍繞,眾寶以莊嚴,皆懸網鈴鐸;微風吹寶樹,演出眾妙聲,猶如奏八音,聞者生歡喜。處處有池沼,彌覆雜色華,園苑擢芳林,莊嚴此城郭。』

  此中共有十四頌半文,廣明彌勒佛土之依報莊嚴。

  當彌勒成佛時之國土,大海水量減少,陸地增廣。如今南閻浮提之地球,三分之二是水,一分是陸地,祗有七千踰繕那,將來則反是,水量既減三千三百踰繕那,南贍部洲陸地之止橫,即增至一萬踰繕那,故能顯出輪王之大路。“踰繕那”,即由旬,如中國古代之驛站。一由旬等中國八十裏,或六十裏,或四十裏。贍部洲即閻浮提,譯雲最勝金,出最勝金故。輪王,即轉輪聖王,其別有四:曰金輪王,曰銀輪王,曰銅輪王,曰鐵輪王。鐵輪王王一天下,銅輪王王二天下,銀輪王王三天下,金輪王王四大部洲。至彌勒佛時即有輪王出現,國土富盛,絕諸災罰,因眾生皆由十善業力得生其地。福報既大,想衣衣來,念食食至,天然香稻皆可充膳,諸樹叢林儘是衣服,舉凡今世饑寒凍餒為人民所爭執之衣食問題,皆解決無餘矣。

  複次、其樹之高可三拘舍,人壽之長有八萬歲。拘舍亦作俱盧舍,一俱盧舍為一裏,然較中國裏大,如今日本一裏可作中國六裏,英國一裏可作中國三裏,可見其樹之高大也。至人壽增至八萬歲,正金輪興世之時,人民由善業感善報,故無疾苦,常得安樂;且臨命終時,亦自有把握,往詣屍林死去,非若吾人死時罔無所知,死後要人以抬棺材也。

  上綜言整個國界之嚴麗,自妙幢相城下,明此世界中之大都城。其城縱十二由旬,近中國千里,廣七由旬,近中國六百里。卻敵,即城頭退卻敵人的一種設備。七寶,即金、銀、琉璃、玻璃、珊瑚、瑪瑙、琥珀。堞,即雉堞,隍塹,即圍繞城外之水河岸。八音,即如來所得八種音聲:一、極好音,佛德廣大故,使皆入於好道;二、柔軟音,佛德慈善故,使之喜悅,皆舍剛強之心而自然入於行律;三、和適音,佛居中道之理,故音聲能調和,使皆和融自會於理;四、尊慧音,佛德尊高,故聞者尊重,智解開明;五、不女音,佛住首楞嚴定,有離欲之德,其音聲超異一切,天魔外道無不歸服;六、不誤音,佛智圓明,照了無謬,使聞者各各得正見,離九十五種之邪非;七、深遠音,佛智如實窮際行位極高,其音聲由臍而起,徹至十方,使近聞非大,遠聞非小,皆證甚深之理;八、不竭音,如來極果願行無盡,以住於無盡之法藏,故其音聲滔滔無盡,其響不竭,使能尋其語義,得無盡常住之果。今言貝多羅樹──譯雲堅固樹,懸諸鈴鐸,眾寶莊嚴,微風吹動,如奏八音,正堪與西方極樂境界相比擬。又此八音,若以中國八音言,即金、石、絲、竹、匏、土、革、木。此微風吹樹,乃天然之音樂也。

戊二、國主莊嚴

『國中有聖主,其名曰餉佉 ,金輪王四洲,富盛多威力。其王福德業,勇健兼四兵;七寶皆成就,千子悉具足,四海鹹清肅,無有戰兵戈;正法理群生,設化皆平等。王有四大藏,各在諸國中,一一藏皆有軫寶百萬億:羯陵伽國內,藏名冰竭羅;蜜絺羅國中,般逐迦大藏;伊羅缽羅藏,安處犍陀國;婆羅尼斯境,藏名為餉佉 。此諸四伏藏,鹹屬餉佉 王。百福之所資,果報鹹成就。輔國之大臣,婆羅門善淨,四明皆曉達,多聞為國師;博通諸雜論,善教有聞持,訓解及聲明,莫不鹹究了。』

  此言國主,梵名餉佉 ,此譯雲具;顯金輪王能具諸寶具功德。金輪王能王東西南北四大部洲,蓋此王興世,四洲一統,為其管領。因王因中廣修十善業道,果上具諸功德。四兵,即象、馬、車、乘,皆表王能具諸如此類之威德,非用以戰爭也。此七寶為金輪王七寶,與前金銀等七寶不同,即一、輪寶,二、象寶,三、馬寶,四、女寶,五、將軍寶,六、主藏寶,七、如意寶是也。王不但有七寶,且有千子。不但有千子,且有四大寶藏:一、羯陵伽國亦作迦陵頻伽國,有藏名“冰羯羅”,此為鬼子母名,以其藏有鬼子母神守護名之;二、密絺羅,譯作多麋鹿之國,有藏名“般逐迦”,亦作半擇迦,譯為不男黃門,即有黃門之人守護名之;三、犍陀國有“伊羅缽羅藏”,伊羅缽羅是龍名,即龍神守護之藏也;四、婆羅尼斯境,即波羅奈國,有藏近于王處故,即得名為餉佉 。此四寶藏,皆為王有,所謂百福所資,果報成就。

  上明王之勝報,下有八句明王之輔翼。印度古有四姓階級;曰婆羅門,曰刹帝利,曰吠陀,曰首陀羅。婆羅門族是第一等人物,譯淨裔,自雲從梵天口生,清淨無比,操縱一切;第二等即刹帝利族,從梵天兩肩生,能以武力保護國權完整;第三吠陀族,從梵天臍生,顯其能作種種資生事業;第四首陀族,謂自梵天腳生,種姓下劣,遣作奴隸生活;此印度四姓階級之不平等,故感後來佛教之產生也。此大臣善淨,即婆羅門淨種,通達四明博學諸論。印度談學問,原有五明,即內明、因明、工巧明、聲明、醫藥明。此言四明,乃婆羅門之四吠陀──譯雲明:一、梨俱吠陀,二、夜柔吠陀,三、阿闥婆吠陀,四、沙磨吠陀是也。聲明即五明之一。

丁二、佛法興化

戊一、降世示生

『有女名淨妙為大臣夫人,名稱相端嚴,見者皆歡悅。』

  前文明佛未下生前之國土莊嚴,此文明佛下生時,說法度生之情事。佛既下生,又複說法,自然不無秉教修行者,三寶福田於是乎具於世矣。此時閻浮眾生,廣修十善之結果,國土嚴淨,絕諸苦疾,故感大聖慈氏之下生。淨妙者,即善淨之夫人,慈氏之生母也;佈施歡喜,富堪敵國,相貌端莊,人見欽敬!

『大丈夫慈氏,辭於喜足天,來托彼夫人,作後身生處。既懷此大聖滿足於十月,於是慈尊母往趣妙花園;至彼妙園中,不坐亦不臥,徐立攀花樹,俄誕勝慈尊。爾時最勝尊出母右脅已,如日出雲翳,普放大光明!不染觸胞胎,如蓮花出水;光流三界內,鹹仰大慈輝。』

  大丈夫為佛十號之一,亦作無上丈夫調禦士,顯佛具大雄大力之精神,荷擔事業,大智大悲之願行救度眾生;此大丈夫即指慈氏。喜足天亦譯知足,即都史陀天,亦作兜率陀,因彼天中一切自在快樂故。然昔釋迦降生于國王家,今彌勒何以降生國師家耶?蓋釋迦生減劫之世,眾生心性剛強,難調難伏,故方便而生王家,假威勢以出家,感化眾生;今彌勒生於增劫之時,世界升平,人民樂善,故生國師家,以教化為主,不尚武力也。彌勒既降生投胎已,福力所致,淨妙夫人亦如摩耶夫人,攀花樹而從右脅誕生世尊。如日開雲翳,白光四徹;如蓮出污泥,清潔無匹,故能驚動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人天贊仰也。

『當爾降生時,千眼帝釋主躬自擎菩薩,欣逢兩足尊!菩薩于此時,自然行七步,而於足履處,皆出寶蓮華。遍觀于十方,告諸天人眾:“我此身最後,無生證涅槃”。龍降清涼水,澡沐大悲身;天散殊妙華,虛空遍飄灑;諸天持白蓋,掩庇大慈尊;各生稀有心,守護于菩薩。褓母擎菩薩三十二相身,具足諸光明,捧持來授母。禦者進雕輦,皆用寶莊嚴,母子升其中,諸天共持輿;千種妙音樂引導而還宮。慈氏入都城,天華如雨落。慈尊誕降日,懷妊諸彩女,普得身安隱,皆生智慧男。善淨慈尊父,睹子奇妙容,具三十二相,心生大歡喜!父依占察法,知子有二相;處俗作輪王,出家成正覺。』

  帝釋,即忉利天──此雲三十三天──天主,梵名釋提桓因,或釋迦因陀羅,譯雲能天主。具千眼,用能觀一四天下,猶如千眼觀音。當時彌勒降生之時,帝釋領導諸天,以手擎彌勒菩薩,授之菩薩之母,儼如接生者。既脫胎後,諸天神眾又鳴音樂,擁護母子還宮。同時,菩薩誕生之日,必有隨從者托諸宮女之胎隨之誕生,而因菩薩福力,諸懷妊彩女皆得安然產生具大智慧之嬰男也。

  善淨婆羅門是菩薩之父,前雲;‘四明皆曉達,博通諸經論’,故能占察相法,一見其子即知其處俗作輪王,出家成正覺。

戊二、出家成佛

『菩薩既成立,慈湣諸群生,眾苦險難中輪回常不息。金色光明朗,聲如大梵音,目等青蓮葉,支體悉圓滿,身長八十肘,二十肘肩量,面廣肩量半,滿月相端嚴。菩薩明眾藝,善教受學者,請業童蒙等八萬四千人。』

  菩薩既長大成立,因常修慈心三昧,故能哀湣眾生處輪回險難中。其相好端嚴無比,顏色如金光,聲如大梵天之音,目如青蓮花之葉,身長八十肘,肩量二十肘,面廣十肘。一肘等中國二尺半,身丈八十肘,即有三十二丈高。因其時人壽八萬歲,非如吾人之短命,故身量高廣,亦當然事耳。

  複次、菩薩生大臣家,以教化為主,彼父既善四明,故菩薩亦熟習眾藝,因此受業童蒙,舉其多數言之,亦有四萬八千人也。

『時彼餉佉 王,建立七寶幢,幢高七十尋廣有尋六十;寶幢造成已,王發大舍心,施與婆羅門,等設無遮會。其時諸梵志數有一千人,得此妙寶幢毀拆須臾頃;菩薩睹斯已,念世俗皆然。生死苦羈籠,思求於出離,祈誠寂滅道,棄俗而出家;生老病死中,救之令得出。慈尊興願日,八萬四千人俱生厭離心,並隨修梵行。于初發心夜舍俗而出家,還於此夜中而升等覺地。時有菩提樹,號名曰龍華,高四踰繕那,蓊郁而榮茂,枝條環四面,蔭六拘盧舍;慈氏大悲尊,于下成正覺。』

  此言彌勒菩薩出家之因緣。因當時餉佉 王發大舍施心,以珍寶建築高廣六七十尋──一尋八尺──之寶幢,開無遮大會,佈施諸婆羅門梵志;不料諸梵志貪欲方熾,各欲得而有之,乃將如此莊嚴妙麗之寶幢拆毀於須臾之間。菩薩見之,感悟世間有為之法皆如此幢敗壞無常,因動出塵之念,棄俗出家,求寂滅道。寂滅道者即五住究盡,二死永亡,所證得之不生不滅的菩提涅槃也。時有許多眾生,因感菩薩出家亦隨之出家,即于初發心夜得證等覺果地。然釋迦佛世,佛及眾生修行證道,須曆種種苦行,今此成佛,何其速耶?良以減劫眾生,福慧薄弱,故須如釋迦經六年或十年苦行而成道;今處增劫,故當下成佛,即升無上正覺等地焉,彌勒菩薩至是龍華菩提樹下,始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果也。

戊三、說法度眾

己一、聞法得果

庚一、初聞法出家

『于人中尊勝,具八梵音聲;說法度眾生令離諸煩惱。苦及苦生處,一切皆除滅;能修八正道登彼涅槃岸。為諸清信者說此四真諦,得聞如此法至誠而奉持。于妙華園中諸眾如雲集,滿百由旬內眷屬皆充滿。彼輪王餉佉 聞深妙法已,罄舍諸珍寶,祈心慕出家;不戀王宮闈,至求於出離;八萬四千眾鹹隨而出家。複八萬四千婆羅門童子,聞王舍塵俗,亦來求出家;主藏臣長者其名曰善財,並與千眷屬亦來求出家;寶女毗舍佉 ,及余諸從者,八萬四千眾亦來求出家;複過百千數善男善女等,聞佛宣妙法,亦來求出家。』

  人中尊,即指彌勒;因彌勒既已成佛,故為人中最尊勝者。其說法時具八梵音,八梵音即前說八音。其所說法不外苦、集、滅、道四諦;苦,即是苦諦。苦生處,即是集諦,明苦乃由煩惱積集而成。欲滅此集諦煩惱之因,斷除苦諦之果,須修道諦,道諦簡要言之即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定、正慧。修此道諦故,即證滅諦;滅除一切苦集煩惱,證得無餘涅槃。是之謂四真諦。自佛說此四真諦後,聽眾感佛法之難遭難遇,鹹皆相率發心出家,先餉佉 王眾出家,次婆羅門學者眾出家,次主藏臣大富長者眾出家,次女眾等亦出家;可見佛化感人之深也。

庚二、修行得果

『無上天人尊,大慈悲聖主,普觀眾心已,而演出要法。告眾:“汝應知!慈悲釋迦主教汝修正道,來生我法中;或以香、華、鬘、幢、幡、蓋、嚴飾,供養牟尼主,來生我法中;或郁金、沉水香泥用塗拭,供養牟尼塔,來生我法中;或歸佛法僧,恭敬常親近,當修諸善行,來生我法中;或于佛法中受持諸學處,善護無缺犯,來生我法中;或于四方僧施衣服、飲食,並奉妙醫藥,來生我法中;或於四齋辰及在神通月,受持八支戒,來生我法中”。』

  無上、天人尊、大慈悲聖主,皆指彌勒佛之德號,無上即十號中之無上丈夫,天人即十號中之天人師,尊即十號中之世尊是也。大慈悲者,正顯佛具大慈大悲。然慈悲心亦有廣狹深淺之殊,親疏厚薄之別:如凡夫眾生,舉心動念,念念以自我為中心,故見他人與之對峙,若修慈悲觀慈視眾生,此從分別心中所顯之慈悲,是之謂生緣慈;若二乘人或大乘菩薩,由我空法空所顯之慈悲,是之謂法緣慈;至於佛之慈悲,無能所,絕對待,普觀一切猶如虛空,是之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故稱佛為大慈悲聖主。此大慈悲聖主之彌勒佛,既為眾生開示法要已,複告以彼等眾生生此龍華會中之來歷,是由於在釋迦佛法中努力修行故得是果,即教諸眾生飲水思源之意也。然諸眾生雖同感龍華之果,而其在釋迦佛法中各自修因,不無差別:或佛世時親以香、花、幢、幡等供佛而生彌勒法中;或佛滅後以鬱金香、沉水香、香泥等供養,或塑畫佛像與塔廟,由此得生彌勒法中;或皈依三寶,廣修五戒、十善、四攝、六度等行門,由此而生彌勒法中;或於佛法中受持毗尼諸所學處,精嚴戒律,由此而生彌勒法中;或佈施衣食于四方之雲水僧──如今興叢林開海單廣結良緣,並供奉醫藥、臥具等,由此得生彌勒法中;或持四齋──即初八、十五、二十三、三十,依中國慣習則在初一、十五、初八、二十三,若加十四、廿九是謂六齋,再加初一、十三、二十八、十六是謂十齋日──等,由此功德而生彌勒法中;或于神通月──南閻浮提每年中正月、五月、九月為神通月,因忉利天主與四天王等於此三月中,以神通力觀察閻浮眾生為惡為善而賞善罰惡,功德倍之──受持八支齋戒:一、不殺、二、不盜、三、不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坐廣高大床、七、不觀戲跳舞、八、不香花塗身;加不過午食為齋,此八支戒為在俗者暫時所受之出家戒,由此因緣而生彌勒法中;是等皆言諸眾生修因之差別也。

『或以三種通,神境、記、教授化道聲聞眾,鹹令煩惑除。』

  以上或以香花鬘等六頌,通言在會眾生宿生皈依三寶,依法修行,而得往生;此頌乃頌彌勒為現前大眾,現三種神通而教化之。或以身輪所現之神境通,使之斷惑證果;或以意輪所現之記心通,使之斷惑證真;或以口輪所現之教誡通,使之斷惑證果;即以此三輪不思議化,化諸聲聞斷除煩惑。聲聞,即聽佛說法音聲而悟道者;故廣義言之,凡是聞佛說法音聲而悟道者,皆謂之聲聞。煩、即煩惱障,惑、即所知障,此就狹義言,統指斷除一切煩惱也。

  初會為說法,廣度諸聲聞九十六億人,令出煩惱障;第二會說法,廣度諸聲聞九十四億人,令渡無明海;第三會說法,廣度諸聲聞九十二億人,令心善調伏。

  此三頌正說龍華三會。初會說法,共度聲聞九十六億人,即前餉佉 王等是。億、有十萬為億,有萬萬為億;十萬為億,則九十六億即有九百六十萬人;若萬萬為億,則有九十六萬萬人,此是倍數進。出煩惱障,即證入聲聞果位也。次會說法,亦度九十四億人,同出無明生死之大海,即亂所知障證入菩提聖果也。經過初次二會,尚有眾生未盡度脫,故複有第三會說法,廣度聲聞九十二億人,善令其心調伏。心善調伏者,從凡夫初發心位通至於究竟極果位;善即使心純善,調即眾善功德調練成熟,諸惡過非善能斷伏,是之謂善究竟調伏之能事矣。

己二、率眾普化

『三轉*輪已,人天普純淨;將諸弟子眾乞食入城中。既入妙幢城,衢巷皆嚴飾,為供養佛故天雨曼陀華。四王及梵王並余諸天眾,香華鬘供養,輔翼大悲尊。大威德諸天散以妙衣服,繽紛遍城邑,瞻仰大醫王。以妙寶春華散灑諸衢街,履踐於其上,喻若睹羅綿。音樂及幢幡,夾路而行列,人天帝釋眾稱讚大慈尊:“南謨天上尊!南謨士中勝!善哉薄伽梵!能哀湣世間”。有大威德天當作魔王眾,歸心合掌禮贊仰于導師。梵王諸天眾眷屬而圍繞,各以梵音聲闡揚微妙法。』

  此三會說法,即三轉*輪,亦如釋迦佛三轉*輪。彌勒如來三會說法已,即率領弟子眾等入城乞食,並行教化。時王及人民皆已受佛度脫,故見佛及弟子入城,即莊嚴街衢以表歡迎之敬意。同時、四大天王與梵王、帝釋等天主,亦引導諸天散華獻佛。曼陀華,即柔軟適意之花。且贊佛為天上尊,士中勝,哀湣世間,轉大*輪。南謨、與南無同,即皈依之義。大悲尊,佛具大悲心哀湣救濟眾生故。大醫王,佛以法藥醫治眾生無明生死病故。有大威德天一頌,即頌魔王具大威德。魔者,梵語具雲魔羅,此譯殺者;魔氛擾亂,能殺眾生法身慧命故;今感佛之恩德,亦前來歸心贊仰於佛。

『於此世界中,多是阿羅漢,蠲除有漏業,永離煩惱苦;人、天、龍、神等,乾闥、阿修羅,羅刹及藥叉,皆歡喜供養。』

  自受佛化之後,人間天上眾生多已證得阿羅漢果。阿羅漢者,此雲無生,三界煩惱已斷不受後有生死故;亦雲殺賊,殺卻無明煩惱傷害眾生法身慧命之賊故;亦雲應供,堪為人天福田,應受人天供養故。此阿羅漢指大阿羅漢,自既度已複能度他,此所以大阿羅漢通于佛也。天、龍、藥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候羅伽,是謂人及非人之八部眾。乾闥婆,此雲尋香。阿修羅,此雲非天,有天之福,無天之德故。藥叉,此雲勇捷,乃飛行之神。羅刹,即可畏鬼,屬於藥叉一類。此世界中所有眾生,多已證得阿羅漢果,故八部眾皆來歡喜供養,直把天人化成一佛國也。

『彼時諸大眾,斷障除疑惑,超越生死流,善修清淨行。彼時諸大眾,離著棄珍財無我我所心,善修清淨行。彼時諸大眾,毀破貪愛網,圓滿靜慮心,善修清淨行。』

  此三頌,明說法後大眾共修清淨之行,得以了生脫死。但其修時可有三種區別:一、是善修智慧行故,斷除疑惑超越生死;斷煩惱障即越分段生死之流,斷所知障即越變易生死之流,惡源既塞,濁流自竭也。二、是修無我行故,了知五蘊色身虛幻陽焰,其性不實;既自無我,複何有為我所有之物?觀三輪體空,故能棄舍珍財行佈施行,至於證果。三、是修禪定行故,破諸貪愛之纏網而得心身輕安自在。此中欲界所修之行皆無禪定,若得禪定便入色無色界,由色界初禪至二禪乃至無色界之滅受想定,即可謂圓滿靜慮心矣。靜慮,即梵語禪那之譯名。

戊四、化滿法住

『慈氏天人尊,哀湣有情類,期於六萬歲說法度眾生,化滿百千億令度煩惱海,有緣皆拯濟,方入涅槃城。慈氏大悲尊入般涅槃後,正法住于世亦滿六萬年。』

  此明慈氏哀湣有情故,說法度生一代時期經六萬歲。其時人壽本有八萬歲,經過彌勒出家成佛之前,至是已去二萬歲,故祗言六萬歲;俟此六萬歲盡,化滿眾生,即入涅槃,所謂息化歸真也。涅槃者,涅名不生,盤名不滅,不生不滅,無住而住,住於圓寂是也。佛既涅槃,為利有情,正法住世亦六萬年,較之釋迦正法住世一千年,過之多多矣。然佛法住世,原有三時期:曰正法期,像法期,末法期;此中唯舉正法,攝像末耳。

丙三、結勸

『若於我法中深心能信受,當來下生日必奉大慈尊。若有聰慧者聞說如是事,誰不起欣樂願逢慈氏尊?若求解脫人希遇龍華會,常供養三寶,當勤莫放逸’!』

  釋迦佛既說彌勒事己,複告諸眾生曰:爾等若于我法樂欲信受,當來必逢慈氏;爾等非愚癡無智慧者,聞此殊勝之事孰不欣起樂求耶?祗要日常承事三寶,親近供養,勸莫放逸,收攝其心,便可赴龍華會,得大解脫。此供養三寶、精進、不放逸、止惡行善等因,皆赴龍華三會之前方便也。

甲三、利益信奉分

乙一、聞法利益

『爾時、世尊為舍利子及諸大眾記說當來慈氏事已,複告舍利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此法己,受持讀誦,為他演說,如說修行,香花供養,書寫經卷;是諸人等當來之世必得值遇慈氏下生,於三會中咸蒙救度’。』

  爾時佛說此經,同時也即為弟子舍利弗等記別當來成佛之事,又為後世眾生別開修行路徑。所謂修行路徑,不出於此經:一、書寫、二、供養、三、施化、四、諦聽、五、披讀、六、受持、七、開演、八、諷誦、九、思維、十、修習之十法行也。此中受持讀誦等文略義含,理宜具足十行;即法華所謂五品法師之行門──一、隨喜品,二、讀誦品,三、說法品,四、兼行六度品,五、正行六度品──亦攝入此中也。能修此等行門皆赴龍華二會,或于初會悟入,或於次會悟入,或於三會悟入,行有勝劣故悟有先後,只爭來早與來遲耳。

乙二、結眾奉信

『爾時、世尊說此頌已,舍利子及諸大眾,歡喜信受,頂戴奉行。』

  此言聞法之後歡喜信奉,若不歡喜即不信受,既不信受又烏能頂戴奉行乎?是言聞者歡喜,知其已沐法益矣。蓋佛法如大海,非信莫能入;而真正之信仰又須於領悟歡喜而產生也。今既講此圓滿,亦望在座各位、如聞佛在鷲峰為舍利子等說此無異,聞後歡喜信受頂戴奉行,使此法輾轉流通永遠無盡,方不辜負如來說法之初衷,而龍華三會亦可操左券矣。

(竹摩記)(見海刊十七卷三號)

 

 

相關文章:
佛說彌勒大成佛經開題 太虛法師 緣氣:(6807)

上一篇(佛說彌勒大成佛經開題) 回目錄 下一篇(藏經中有關彌勒菩薩的經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