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及地藏精神

九華山佛學院

地藏菩薩是大乘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與文殊、普賢、觀音齊名。地藏菩薩的道場在安徽九華山。新羅王子金喬覺曾在這裏修道,並留下肉身,供在肉身殿。金喬覺是地藏菩薩的化身,但地藏菩薩不是從金喬覺來華後才有的,作為佛教信徒信仰的對象,地藏菩薩的歷史久遠。《地藏經》的《忉利天宮神通品》中說:“佛告文殊師利,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草木叢林、稻麻竹葦、山石微塵,一物一數,作一恒河。一恒河沙,一沙一界,一界之內,一塵一劫。一劫之內,所有塵數,盡充為劫,地藏菩薩證十地果位以來(所度眾生),千倍多於上喻,何況地藏菩薩在聲聞、辟支佛地”。可見地藏菩薩是曠劫以來就在修行佛道,教化、度脫眾生的。

一、願心與美德

在四大菩薩中,地藏菩薩以大願心而著稱,人們尊其為“大願地藏王菩薩”,《地藏經》的《地神護法品》中,堅牢地神稱地藏菩薩說:“我從昔來瞻視頂禮無量菩薩摩訶薩,皆是大不可思議神通智慧,廣度眾生。是地藏菩薩摩訶薩於諸菩薩,誓願深棕如文殊、普賢、觀音、彌勒,亦化百千身形,度於六道,其願尚有畢竟,是地藏菩薩,教化六道一切眾生,所發誓願劫數,如千百億恒河沙”。那麼,地藏菩薩因地修行,為什麼發願,又發了什麼大願呢?《地藏經》第一品中說,地藏菩薩,在過去久遠不可說劫前,是一個大長者的兒子.當時有一尊佛,號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時長者子,見佛相好.千福莊嚴,因問彼佛,作何行願,而得此相?時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告長者子:‘欲證此身,當須久遠,度脫一切受苦眾生’。時長者子,因發願言:‘我今盡未來際,不可計劫,為是罪苦六道眾生,廣設方便,盡令解脫,而我自身,方成佛道’”。這就是地藏菩薩的本願大誓: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可見菩薩早在無量劫前,就已“滿證三德秘藏,但因度生情殷,不居佛位”。這是何等廣大的誓願和博大的胸懷啊!為了完成這一誓願,菩薩常常“分身偏滿百千億恒河沙世界,每一世界化百千億身,每一身度百千億人,令皈敬三寶,永離生死,至涅磐樂。但於佛法中,所為善事,一毛一滴,一沙一塵,或毫髮許,我漸度脫,使獲大利”。由於地藏菩薩勤行精進,所以他度了連佛陀也無法計算的眾生。

地藏菩薩有如此願心和功行,但他十分謙虛,把這一切功德都歸於佛陀。經中說:“爾時諸世界分身地藏菩薩,共複一形,涕淚哀戀,白其佛言:‘我從久遠劫來,蒙佛接引,使獲不可思議神力,具大智慧。’”由此可見菩薩感恩和謙讓的美德。

經中還說出了菩薩高度的責任心。《地藏經》第二品中佛對地藏菩薩說:“汝當憶念吾在忉利天宮,殷勤付囑,令娑婆世界,至彌勒出世以來眾生,悉使解脫,永離諸苦,遇佛授記”。地藏菩薩“涕淚哀戀,白其佛言唯願世尊,不以後世惡業眾生為慮”。如是三白佛言,唯願世尊,不以後世惡習眾生為慮。菩薩說到做到,他不斷地實踐著自己的諾言和願心,度了連佛也算不盡的菩薩、天龍鬼神。經中說:“佛告文殊師利,吾以佛眼觀故,猶不盡數,此皆是地藏久遠劫來,已度、當度、未度、已成就、當成就、未成就”。
菩薩的美德數不勝數,他在因地修行時,曾為婆羅門女,她母親刹帝利“信邪,常輕三寶”,死後,“魂神墮在無間地獄”。婆羅門女“自失母以來,晝夜憶念,無處可問”,“遂賣家宅,廣求香花及諸供具,於先佛塔寺,大興供養”。她的孝心感動了古佛競華定自在王如來,古佛見她憶母“倍於常情眾生之分,故來告示”。“汝供養畢,但早返舍端坐思惟吾之名號,即當知母所生去處”。婆羅門女依言而行,一天一夜後,到達大鐵圍山,西面第一重海,遇到無毒鬼王,得知她母親“承孝順之子,為設供修福,佈施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塔寺”。“生天以來,經今三日”。並且“非唯菩薩之母,得脫地獄,應是無間罪人,此日悉得受樂,俱同生訖”。婆羅門女赤誠的孝心,可以說與中國古代二十四孝一樣感人。但更為感人的是,婆羅門女並未就此甘休,她“悟此事已,便於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塔像之前,立弘誓願;願我盡未來劫,應有罪苦眾生,廣設方便,使令解脫”。可見她把對母親的孝心推廣到一切有情身上,她的這種至誠至孝的美德,真是淳厚到極點了。

二、誦持利益

地藏菩薩有如此多的美德值得學習,那麼讀誦《地藏經》就是很有意義的了,分析起來有這樣幾點:
(一)地藏菩薩是釋迦佛祖的代理人。這部經是佛在入滅前,為報母恩,上升到忉利天宮,為母親說的法。佛祖在入滅前,特地在眾菩薩、天龍鬼神面前,把地藏菩薩因地修行,用發願等事講出來讓大家知道,同時也再三囑咐地藏菩薩說,在我涅檠後,當代我繼續度化眾生。經中說:“汝當憶念吾在忉利天宮,殷勤付囑:令娑婆世界,至彌勒出世以來眾生,悉得解脫,永離諸苦,遇佛授記”。在《地藏經》第十三品中佛陀又說:“地藏地藏,記吾今日,在忉利天中,於百千萬億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菩薩、天龍八部,大會之中,再以人天諸眾生等,未出三界,在火宅中者,付囑於汝,無令是諸眾生,墮惡趣中一日一夜。”又說:“地藏,吾今殷勤,以天人眾付囑於汝”。佛陀吩咐了又吩咐,囑託了又囑託,最後還說了四句偈以示鄭重:“現在未來天人眾,吾今殷勤付囑汝;以大神通方便度,勿令墮在諸惡趣”。由於佛陀入滅,地藏菩薩荷擔佛涅檠後的冥陽救度工作,所以他是眾生“頂頭上司”,是眾生的“父母官”,因此眾生如果想得到今生和來世的幸福,那麼最好當然是念誦《地藏經》,聽地藏菩薩的教誨了。

(二)與眾生相關的大乘佛教的重要人物在這部經中都出現了,因此念一部《地藏經》就可以見到四位大菩薩,因此念誦這晨經就有很大的利益了。這部經是專講地藏菩薩的故事的,但其他三位菩薩也都在場。文殊菩薩在第一品中與佛陀對話,並問佛陀,地藏菩薩發了什麼願,做了什麼事,度脫了無量無邊的眾生。在第三品中普賢菩薩出來了,經中道:“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白地藏菩薩言,仁者,願為天龍四眾,及未來現在的一切眾生,說娑婆世界及閻浮提,罪苦眾生,所受報處,地獄名號,及惡報等,使未來世末法眾生,知是果報”。這裏普賢菩薩勸地藏講三惡道報,使眾生聽了,能對佛生起皈敬之心。第十二品中,觀世音菩薩出現,請佛講地藏菩薩利生事業,經中道:“唯願世尊,為現在未來一切眾生,稱揚地藏不思議事,令天龍八部瞻禮獲福”。這樣,三大菩薩都出現在忉利天宮,來擁護、讚美地藏菩薩了。而且《地藏經》中還有許多與眾生切身利益相關的鬼神出現,如堅牢地神是大土地神,在農業社會中,對老百姓來說,他的意義是很大的;地藏菩薩是佛的代理人,冥界的鬼眾都歸他管,而這些鬼王又曾在忉利天上親自聽到這一消息,所以誦持《地藏經》自然就被認為是可以使惡事及災殃遠離的了。

(三)地藏菩薩有不可思議的神力、智慧、慈悲和辯才,所以憶念、誦讀、供養《地藏經》就有數不盡的利益了。經文第四品中說:“若有男子女人,不行善者、行惡者、乃至不信因果者、邪淫妄語者、兩舌惡口者、譭謗大乘者,如是諸業眾生,必墮惡趣。若遇善知識,勸令一彈指間,皈依地藏,是諸眾生即得解脫三惡道報”。

在經文中,佛陀還專門用了一品,即《地藏經》第六品,來讚歎地藏菩薩利益人天的事。在這一品中,佛陀勸普廣說:“若見有人讀誦是經,乃至一念讚歎是經,或恭敬者,汝須百千方便,勸是等人,勤心莫退,能得未來現在千萬億不可思議功德”。又說:“是諸眾生,聞菩薩名,見菩薩像乃至聞是經三字五字,或一偈一句者,現在殊妙安樂,未來之世,百千萬生,常得端正,生尊貴家”。
佛陀又在第十二品中再一次列舉切薩利益人天的事,讚歎菩薩的威神之力。在這一品中,菩薩已不再僅僅能消業障、增福慧了,而是成了一個無所不能的神。經中說:“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現在未來百千萬億等願、百千萬億等事,但當皈依、瞻禮、供養、讚歎,地藏菩薩形象,如是所願所求,悉皆成就”。乃至“欲修無上菩提者,欲出離三界者,是諸人等,見地藏形象,及聞名者,至心皈依,或以香華、衣服、寶貝、飲食、供養、瞻禮,是善男女等,所願速成,永無障礙”。而第十三品中記載了地藏菩薩利益人天二十八種事,二十七種是:若有人讚歎或供養地藏菩薩,則有求皆從;而第二十八種利益則是畢竟成佛。而在第十二品中,又特別地提出了念地藏名號能消除業障、災難,這就在誦持《地藏經》外,為地藏信仰提供了一個念地藏菩薩名號的修持法門,使得地藏信仰體系進一步完善起來。經中說:“如是人等,聞地藏名,見地藏形,至心恭敬,念滿萬遍,是諸不如意事,漸漸消滅,即得安樂,衣食豐溢,乃至睡夢中悉得安樂”。地藏菩薩從佛陀的代理人,變成無所不能的神,並且有了具體的修持法門,這樣一變,地藏信仰的體系也就建立起來了。

三、地藏信仰

上面從地藏菩薩本身情況,以及誦持《地藏經》的利益兩個方面,分析了地藏及《地藏經》受人崇拜的原因。下面再從歷史和文化的角度來對地藏信仰進行一些探索。我們知道,佛教在中國是一種外來宗教,作為一種外來文化,它傳到中國,首先得依附於當時的傳統文化,尋求一個立足之地,之後才有可能謀求自身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地藏經》中有不少思想天然地是與中國傳統儒家倫理思想相接近、相融合的,因而地藏信仰能在中國廣泛傳播。下面就從《地藏經》中宣揚的思想與儒家倫理思想作一個具體的比較,以期較好地理解這一現象。

(一)地藏菩薩不知疲倦地入世救苦精神與中國儒家倫理中積極入世的精神相一致。我們看到地藏菩薩不辭疲倦地往返人世與地獄,普渡眾生的慈悲精神,與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人世精神;與孔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可,三年有成”的濟世精神是多麼相似。而且孔子也是不辭疲倦地率弟子“斥于齊,逐于宋,因于陳、蔡之間”,“累累然若喪家之犬”。這與地藏往返於地獄、人間的形象也是頗為相似的。而地藏的“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奮發精神,與孟子的“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的用世、濟天下的人世精神也很相像。

由於佛還在《地藏經》中明白地指出地藏菩薩與人世間有很深的關係。經中說:“當知地藏菩薩,有如是等不可說百千萬億大威神力利益之事,閻浮眾生,與此大士,有大因緣”。這樣看來,地藏菩薩是與苦難的現實人世緊緊地聯繫在一起的。這也就使得地藏菩薩成為佛學與儒學的一個契合點,使得大乘佛教的慈悲入世與儒家入世的基本思想相融合起來,從而使得代表了大乘佛教入世精神的地藏菩薩慈悲願心,能為大多數的中國人接受與推崇。

(二)《地藏經》宣揚的孝道思想上也與儒家倫理思想相一致。《地藏經》是佛陀在入滅前,上升到忉利天宮,為報母恩而說的一部經典,所以《地藏經》有佛門《孝經》之稱。不僅此經的起因是出自佛陀的孝心,經中的主要人物地藏菩薩在因地修行時,他所做的一些感人的事,所發的大願,也多是出自他的孝心。前面說到婆羅門女念佛號而入大鐵圍山救母的故事。《地藏經》還講了光目救母的故事,光目知道母親有殺業,死後會墮落,就在一阿羅漢的教誨下,念清淨蓮華目如來的名號,並塑畫形象,從而使得母親重罪成輕,重新投胎做人,後來漸漸修成佛果,度恒河沙眾生。光目母親所以能得到解脫,是因光目發願:“若得我母,永離三途,及斯下賤,乃至女人之身,永劫不受者,願我自今日後,對清淨蓮華目如來像前,卻後百千萬劫中,應有世界,所有地獄,及三惡道,諸罪苦眾生,誓願救拔,令離地獄惡趣、畜生、餓鬼等。如是罪報等人,盡成佛競,我然後方成正覺”。由於光目為母親發了這樣廣大的誓願,所以光目母親就從罪業中解脫。並成就佛道。這樣赤誠的孝心,是儒家所推崇的。而且,我們可以看到佛家講的“孝”似乎更為深沉、廣大,他們結合仁愛推己及人的精神,把對自己父母的孝順,推廣到一切有情身上。這也會得到以孝悌、仁愛思想為本的儒家的贊同。同樣,它也會得到歷代“以孝治天下”的帝王們的首肯和推崇。這樣,地藏信仰在佛教內部、民間及士大夫之間就能廣泛傳播了。

(三)《地藏經》主要講的是地藏菩薩救度亡靈的事工這與儒家“慎終追遠”的思想也是相契合的。地藏菩薩因地修行時,婆羅門女光目救母,是救拔亡靈的,而且經中也多處談到對人的臨終關懷問題,以及如何超度亡靈的問題。

經中《如來讚歎品》中說:“未來世,有男子女人,久處床忱,求生求死,了不可得,或夜夢惡鬼,乃及家親,或遊險道,或多魘寐,共鬼神遊,日月歲深,轉複虺瘵,眠中叫苦,慘淒不樂者,此皆是業道論對,未定輕重,或難舍壽,或不得愈,男女俗眼,不辨是事”。人在臨終時是這樣的痛苦,或難忍受,地藏菩薩對此十分關心。經中道:“複次,地藏,未來世中,若天若人,隨業報應,落在惡趣,臨墮趣中,或至門首,是諸眾生,若能念得一佛名,一菩薩名,一句一偈,大乘經典,是諸眾生:汝以神力,方便救拔,於是人所,現無邊身,為碎地獄,遣令天生,受勝妙樂”。這樣人即使到了惡道的門口能念一句佛菩薩名號或大乘經文,地藏菩薩就會救脫此人脫離無邊苦海。地藏菩薩能給臨終的人一個得救贖的機會,使得他們能因親近佛教而得到一個好的歸宿,他對人的臨終關懷是何等的博大和高尚,令人感動。

佛教對人的臨終關懷並不止於臨終時,還延續到死後七七四十九天。佛教認為死後四十九天內有中陰身存在,此時仍是關心亡人、超度亡人的時候。經中說:“是命終人,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內,念念之間,望諸骨肉眷屬,與造福力救拔”。因為“過是日後,隨業受報,若是罪人,動經百千劫,無解脫日”。人如果在臨終前聽聞到佛菩薩名號,則會眾罪消滅,“若能更為身死之後,七七日內,廣造眾善,能使是諸眾生,永離惡趣,得生人天,受勝妙樂”。可見人臨終時和死後七七日內,營造福德和親近佛教是非常重要的。這是佛教對臨終人的深切關懷。

佛教在《地藏經》中宣揚臨終關懷還提出了對現世人的許諾,以鼓勵人去關懷臨終的人和亡人。經中說,眷屬為亡人設供修福,亡人固然會因此“得生人天,受勝妙樂”,而“現在眷屬”,也會“利益無量”。而且還在分配功德時給了現世人更多的利益。經中說:“若在男子女人,在生不修善因,多造眾罪,命終之後,眷屬小大,為造福利,一切聖事,七分之中,而乃獲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所以救拔亡人是自利利他的美行。“以是之故,未來現在善男女等,聞健自修,分分已獲”。佛教對這樣的佛事活動也提出了高的標準,要求人“志心勤懇”才能“存亡獲利”,而不希望超度亡靈的工作流為形勢或徒勞無功。經中說:“若不精勤,是命終人,了不得力。如精勤護淨,奉獻佛僧,是命終人,七分獲一。”

總之,佛教對人的臨終關懷體現了菩薩救度眾生時無限寬廣、慈悲的胸懷和精嚴、不苟的勤勉精神。這些與中國傳統儒家慎終追遠,父母喪,厚葬、三年守墓等重視對人的臨終關懷和重視祭祀的傳統是相一致的。

《論語》中記載“滇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說了儒家對祖先、亡人的追思和感恩之情。《沿書》中又把攸好終當作五福之一。可見中國傳統文化對人的臨終是極為關注的,以至罵人“不得好死”就成為一句為惡的詛咒了。儒家重視“孝”,認為要做到“孝”就要“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把養生、送死看成是孝中的大事。儒家又重視禮,認為“人而無禮胡不惴死?”認為“禮義者也,人之大端也,所以講信修睦,而固人之肌膚之會,筋骸之束也;所以養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由於禮在送死、事鬼神中很重要,因此祭禮在禮義中的地位就很重要。《禮記》中說:“禮有五經,莫重於祭”。由於儒家重視祭禮,所以一部《禮記》中就有三分之二的篇目是關於祭禮的禮儀、禮法和禮義的。從這些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儒家對待祭禮的態度與佛教在《地藏經》中所反映的佛教對人臨終關懷的態度是有不少相似之處的。

儒家認為祭祀祖先會得到福份,並對他們所認識的“福”做了說明。《禮記》中說:“賢者之祭,必受福,非世所謂福也。福者,備也,百順之名也”。這裏的“福”就是指“上則順於鬼神,外則順於君長,內則孝於親”。這樣,祭祀能使人萬事順遂,因此,在中國,從帝王到百姓,就沒有不講究祭祖了。

儒家對待祭祀的態度很莊重。《禮記》中說他們在祭祀前“心不苟慮,必依於道。手足不苟動,必依於禮。是故君子之齊也,專致其精明之德也,故散齊七日以定之,致齊三日以齊之。定之之誤謂語齊,齊者精明之至也,然後可以交於神明也”。所以中國古代人祭祀,齊三日,乃見其所為齊者。三日人室,援然必有見乎其位;周還出戶,肅然必有聞乎其容聲;出戶而聽,愾然必有聞乎其歎息之聲。祭祀時則薦其薦俎,序共禮樂,備其百宮,奉承而進之,於是諭其志意,以其恍惚以與神明交。“此時鬼神則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可見古人誠心祭祀,恍惚之間,仿佛就能與先靈相通,可以禱告祈福,並告慰先靈。

總之,中國傳統儒家是極重視人的生死存亡的,儒家也就是通過對先祖的祭祀和子孫的綿延,寄託了他們對永恆長存願望的追求。由於這樣的原因,佛教《地藏經》中闡述的臨終關懷和救拔亡靈的思想也就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承認,從而佛教的齋僧超度亡靈的佛事活動也就漸漸成為中國人的習俗,它寄託了人們對祖先的追思和崇敬,補充、豐富了儒家學說在這方面的思想。

上面從歷史和文化的角度探索了地藏信仰廣泛傳播的原因。同時,我們還可以看到,《地藏經》的文字優美,故事感人;而且它對地獄的描繪及因果報應思想的宣揚,對於生活的苦難中的人,對於生活在不如意事十有八九的世界上的人來說,也是一個極好的安慰和寄託,對人們行善積德也是一種很好的促動。它的這些價值決定了它所描繪的地藏形象能廣泛傳播,為人們所尊崇和信仰。

 


上一篇(校量佈施功德緣品) 回目錄 下一篇(地藏經典瑣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