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彌勒行者考 

據《佛光大辭典》第4387頁下說:“日本方面,最早信奉彌勒之記載,為欽明天皇十三年(551),自百濟請得一尊彌勒石佛像,並營建佛殿以供奉禮拜。其後,兜率信仰漸盛,發願往生者極多,如高僧空海即其中著名之例。”按日僧空海(774—835)為日本真言宗開山鼻祖,密號“遍照金剛”,賜號“傳燈大法師”,是為開真言宗求生兜率內院之先河者。
  日本因明學的開山祖師松蓧善珠(724—797),著有一卷《彌勒下生經義疏》及《因明論疏明燈鈔》十二卷,是為日本僧人信仰彌勒之嚆失。之後,善習因明學者皆效法松蓧善珠而發願往生兜率內院彌勒淨土。如著有《因明大疏裏書》三卷的明詮(789—868)、著有《因明四種相違略私記》二卷之真興(934—1004)、因明學僧人解脫上人貞慶(1154—1213)。
  此外,日本華嚴學僧亦有許多信仰彌勒淨土的,這一傳統從十二世紀的高辨開始,直到十八世紀的華嚴學僧人僧鳳潭,彌勒淨土在華嚴學僧中一直流傳下來。著有《華嚴唯心義釋》二卷的華嚴學僧人明惠上人高辨(1173~1232)。明惠上人主張華嚴與密教一致之說,願生彌勒的兜率淨土。明惠上人有和歌“冬月撥雲相伴隨,更憐風雪浸月身。”“明明皎皎明明皎,皎皎明明月兒明。”世稱“櫻花詩人”。他逝于貞永元年(1232),六十歲,高辨門下有喜海與靜海,相繼住持高山寺。景雅之門出明惠上人高辨。由松橋七傳出宗性,宗性之門出凝然大德,高辨及凝然二人,乃是復興華嚴宗的兩大重鎮。著有《因明論疏瑞源記》八卷的華嚴學僧人僧鳳潭(1654—1738)等人,也都是彌勒淨土信仰的高僧大德。
  彌勒信仰發展到現在,又被日本日蓮宗的“靈友會”所吸收,在日本伊豆建立的“聖彌勒山”,將彌勒信仰引入教義。早期的“靈友會”是尊《法華經》為根本經典,1963年伊豆遠笠山將彌勒信仰揉進“靈友會”教義,編制的新經典《彌勒經》以成為宗經之一。此一舉措,吸引了廣大的青少年,使其“靈友會”青年部的聲勢迅速壯大了。
  解脫上人貞慶
  解脫上人貞慶(1155~1213,元壽二年~建保元年),號解脫上人。十一歲依覺憲出家,後入興福寺專究法相宗義。建久二年(1191),因列席宮中的最勝會,目觀眾僧競以美服為尚,殆念佛陀嘗有頭陀行之遺訓,慨歎時下僧風之墮落!遂於次年三十八歲時,隱遁竺置山,達十六年之久。解脫上人寂于建保元年(1213)二月,享壽五十九歲。
  解脫上人貞慶的代表作,是注釋《唯識論》的《唯識同學鈔》六十二卷。貞慶在理想上,求生兜率淨土;在實際生活上,重視律儀的嚴格操守。他既是中興法相的重要人物,同時又是關係南都律宗之復興的重要人物。
  《彌勒講式》,為日本僧人所著。日本後白河天皇保元二年(1157,宋紹興二十七年),日本解脫上人貞慶始作。日本土禦門天皇正治二年(1200,宋慶元六年),明惠上人高辨複作《彌勒講式》。日本後光嚴院天皇延文元年(1356,元至正十六年),由簡井最勝寺圓清抄寫。
  彌勒講式
  總禮
  敬禮天人大覺尊 恒沙福智皆圓滿
  因圓果滿成正覺 住壽凝然無去來
  法用 表白
  敬白法、報、應化三身如來。
  有、空、中道三時聖教地前、地上菩提薩埵。
  有學、無學賢聖眾僧。
  大恩教主釋迦牟尼如來。
  當來導師彌勒慈尊。
  總佛眼所照微塵刹土現不現前一切三寶。
  夫三界無安。久咽火宅之煙。
  百年不常。幾結水上之泡。
  迷者不知迷。受苦還為樂。
  貪者彌欲貪。臨死猶求生。
  今此講演不似常途。粗以五門欲述志趣。
  一者懺悔罪障。
  二者歸依彌勒。
  三者欣求內院。
  四者正遂上生。
  五者因緣果滿也。
  第一懺悔罪障者。妄業力大能障二利。若求解脫須修懺悔。凡眾罪之源妄想雖涼。正生煩惱專依我心。只宜靜心常觀我身。夫身如朽宅。危命柱僅支。心似攘客。宿與息欲去。紅粉翠黛唯彩面皮。男女淫樂互抱臭骸。身冷魂去棄之荒原。雨灌白曝須臾爛壞。燒即為灰。焉身入心□質埋又為土。誰思舊好與之惜名。其名冷于穀響。與之求利。其利空於春夢。順我心為恩愛。背己忽作仇敵。順逆二門莫不妄緣。皆是執無我之我。計無常之常。四種顛倒眼前迷亂。世人猶可恥。況於釋子哉。若歸三途之舊裏。殆遇千佛之出世。寶山空手之誡聞而未驚。但三界唯一心。心外無別法。虛妄薰習非有似有。境界本不善惡。唯我心所分別也。身語自不發起。偏一心所造作也。一心亦是眾緣所感。緣亦緣生輾轉不可得。刹那刹那前滅後生。三世遷流因果與空。過去巳滅故空。飛鳥之路難趁。未來未生故無。空華之果誰期。現在一念電光不留。生既不實生。不生則不滅。眾相寂滅。體是真如。光中無有圓。真如豈容妄。如此觀察名無生滅。一彈指間能滅百萬億阿僧祇劫生死重罪。大乘妙力誠難思議。數留心者蓋滅罪障。仍唱伽陀曰
  唯願諸佛垂加護,能滅一切顛倒心。
  願我早悟真性源,速證如來無上道。
  諸業本不生,以無定性故。
  諸業亦不滅,以其不生故。
  南無當來導師彌勒如來,慚愧懺悔六根罪障 三反
  第二歸依慈尊者。巳懺悔罪障身心清淨。須歸依彌勒以期引攝。所以何者。大聖利物慈悲雖等。眾生受化機感互異。蓋多生矌劫系屬令然也。爰牟尼者一代之教主。恩德超于諸佛。逸多者世尊之補處。宿緣厚於此土。群主之所仰誰如斯二佛。彼三會得脫二百八十億眾生。皆是釋迦遺法結緣之人也。我等雖拙何漏其數。加之慈尊者從日月燈明之昔稱求名菩薩。至釋尊出世之時。為一生補處。常修唯識以為心要。遂及如來滅後九百年降逾闍講堂說五部論藏。法相大乘之濫觴在之。我等於朝於夕懸心於此教。一文一句開悟於其說。機緣晴催寧疑引接哉。又雖中宗學侶其望各異。我等無貳佛眼蓋照。是以彌勒自告釋詮明言。我得釋迦大師要契附屬。不念我者尚不舍之。況於念願哉。嗚呼如來之寄附屬也本雖仰誠諦之詞。補處之守芳約也彌知殷勤之志。妙高山王設有傾動。日月輪寧雖落大地。二聖金言不敢改變。每憶此事莫大悲喜矣。仍唱伽陀曰
  我隨日月燈明佛,證得唯識三昧故。
  今于釋迦正法中,略說五分十七地。
  其後當作佛,號名曰彌勒。
  廣度諸眾生,其數無有量。
  南無當來導師彌勒如來,生生世世值遇頂戴 三反
  第三欣求內院者。依總別因緣既歸依慈尊。須欣求兜率以期值遇。夫十方三世補處菩薩將成正覺。先住都率頂薰修勝業嚴淨其處。所謂穢土中淨土之事。是鄭重勿輒輕哢矣。于菩薩所居有外院有內院。上生經雲。若我住世一少劫中廣說不能窮盡。我等拙詞何足贊說。但外院者五百億寶宮是也。一一寶宮有七重園。皆是七寶之所成也。每寶皆放百億光明。其光化出五百億蓮花。其華轉作五百億行樹。一切眾色映頗梨果光明右繞出大慈大悲之音。天子天女住立樹下。妙音樂中說不退轉地之法。垣牆四回高六十二由旬。龍王守護雨五百億寶樹。有風觸樹唱甚深法。外院一宮其相猶爾。況亦於一生補處之內院四十九重之寶殿乎。一一莊嚴悉表內證之道德。見聞覺知並為菩提之勝緣。臨之者必住不退轉。至於如彼留璃寶渠之水湧上游梁棟之間花德香音之輩從身物種種之事可思。等覺無垢之報應誠是泛爾之所不能歟。既而摩尼寶殿之中。師子大座之上。有微妙寶帳。飾之以五百億眾寶雜花。百千梵王自十方。以梵天鈴懸其上。以寶羅網覆其上。彌勒大聖結跏趺坐。身量高大十六由旬。頂上肉髻紺留璃色。毗楞伽寶以嚴天冠。化佛菩薩住在其中。本師釋迦來助其化。三十二相一一帶五百萬億之寶色。八十隨好各各出八萬四千之光雲。見者無厭之妝金山耀朝日。大梵深遠之唱雷音響秋空。晝夜六時演說不退轉地法輪之行。諸天聽受一時得道者五百億。他方菩薩駕雲集。上下諸天遂願生。一念齋戒為之上品之修因。一遍稱名以感順次之往生。其因甚易。其德尤大。非慈尊願力者無能致之矣。大聖誰不欣。下凡誰不望。是以西方道俗皆修彌勒之業。晨旦前代多得彼天之報。一宗烈祖其儀超餘□心。無著天親師子覺之三聖兄弟結契。戒賢玄奘慈恩淄洲四代往詣繼踵。我等是誰門人。寧忘先跡乎。彼彌天道安之欣兜率也。同侶之志無講。南陽曇戒之念彌勒也。師資之好有思。賢愚雖異古今可比。伏願傳燈大師與慈尊共來迎。仍唱伽陀曰
  彌勒上生賭史天,四十九重摩尼殿。
  晝夜恒說不退行,種種方便度眾生。
  八功德水妙花池,諸有緣者悉同生。
  我今弟子附彌勒,龍花會中得解脫。
  南無彌勒如來應正等覺願與含識速奉慈顏 三反
  第四正遂上生者。依三國風儀既欣求內院。臨終正念須遂本懷。夫生涯有終。一期遂窮之時。願少病少惱身心無痛。天神擁護遠離魔障。預知其期待死如客。善友外助一心念佛。于時寂寞 中香煙細升。碧落空外笙歌風間。彌勒菩薩放眉間白毫大人相光。無數天子雨摩訶曼陀微妙之花。安庠巍蘶漸近眼前。靈山釋迦十方諸佛虛空顯現演說大乘。眼始見此事。耳正聞其聲。隨喜雨淚不堪反杉。聖眾相引漸升雲路。速到逍遙園之泉。新生寶蓮台之上。其時有諸天子散華作樂歎我而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于閻浮提廣修福業。行願不空來生此處。此處名兜率陀天。今此天主名曰彌勒。汝當歸依。我聞其詞應聲作禮。禮巳諦觀眉間白毫相光。即得超越九十億劫生死之罪。是時菩薩隨其宿緣為說妙法。妙法豈他教哉。可知唯識中道之法門也。昔在扶桑之界僅悅逾闍五分之傳來。今跪摩尼之台親聞晝夜六時之法輪。其時歡喜只須想像矣。仍唱伽陀曰
  複有眾生發信心,暫修十善及禮誦。
  繫念一華一天子,亦得往生如意殿。
  南無彌勒如來所居內眾,願捨命巳必生其中 三反
  第五因圓果滿者。依宿世機緣既遂上生。見佛聞法須進勝位。夫常陪慈尊之御前早開甘露之妙門。時詣眾聖之寶閣各問菩提之前途。神通隨心大悲銘肝。或時游諸佛之國忝交海會之大眾。或時回六趣之巷泣尋往昔之恩愛。慈尊下生者我與下生。雞頭城中誕生出家之次第。龍花樹下降魔成道之儀式。如影隨從一一見之。得佛覺三昧聞持一代之正法。住普現色身濟度無數之群類。賢劫星宿曆仕諸佛。住行向地漸次增進。遂升花王之寶座。宜受大覺之尊號。我有佛性此事不難。當知皆是釋迦彌勒廣大恩德也。各住隨喜之心彌結值遇之緣矣。仍唱伽陀曰
  我等久劫修願行,得聞彌勒大悲名。
  親承采道在明旦,乃生法弱絕望竟。
  三增只耶大劫中,具修百千諸苦行。
  功德圓滿多法界,十地究意證三身。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明惠上人高辨
  明惠上人高辨(1173~1232),號明惠上人,乃是日本高僧榮西之弟子(1173~1232)。出生于紀州,平安時代末期武士之家。
  高倉天皇治承四年(1180,宋淳熙七年),高辨八歲,父母相繼過世。
  安德天皇養和元年(1181,宋淳熙八年),高辨九歲,叔父讓他入高雄神護寺,此後以文覺、上覺為師努力學習。
  後鳥羽天皇文治四年(1188,宋淳熙十五年),高辨十六歲出家,在東大寺戒壇院受戒。
  後鳥羽天皇建久二年(1191,宋紹熙二年),高辨十九歲時,以佛眼佛母像為本尊,開始精進修行。高辨後又從景雅修學華嚴。
  後鳥羽天皇建久六年(1195,宋慶元元年),高辨認為既已出家為僧,便應不慕榮達,於是到紀州的白上峰結草庵,廢寢忘食地修行。高辨在白上峰精進修行約十年,其間他計畫再三,想親自到釋迦牟尼佛的出生國度朝聖,可惜終未如願。
  土禦門天皇建永元年(1206,宋開禧二年),後鳥羽上皇敕賜梅尾山為其興隆華嚴之地,高辨即以《華嚴經》句“日出先照高山”之意,取名為高山寺。後鳥羽上皇賜高山寺給他後,嚮往到佛陀出生地朝聖的明惠上人,於是將高山寺所在地比擬為和佛陀的生平有關的地方。他把所在山名稱為楞伽山,又把清瀧川喻為佛將成道前,浸浴其中的尼連禪河。他在這山中結庵,更時常在樹上、石上禪坐,因此至今山中仍散存著他打坐時的遺跡,高山寺寺域成了明惠上人思索和禪修的華嚴淨土。
  高辨行解並重,尤謹于律,一時朝野歸敬。鐮倉幕府的執權北條泰時,亦常往禮敬,並請示治世之力。他的理想,是將釋尊當世的正法,實現在末法之世。其著述頗多,有《金師子章光顯抄》二卷、《華嚴唯心義釋》二卷、《華嚴信種義》一卷、《華嚴修禪觀照入解脫門義》二卷、《摧邪論》三卷等。明惠上人主張華嚴與密教一致之說,願生彌勒的兜率淨土。
  明惠上人高辨有和歌“冬月撥雲相伴隨,更憐風雪浸月身。”又如“明明皎皎明明皎,皎皎明明月兒明。”世稱“櫻花詩人”。
  後堀河天皇貞永元年(1232,宋紹定五年),明惠上人高辨圓寂,終年六十歲。
  明惠上人高辨門下有喜海與靜海等,相繼住持梅尾山(楞伽山)高山寺。景雅之門出明惠上人高辨。由松橋七傳出宗性,宗性之門出凝然大德,高辨及凝然二人,乃是復興華嚴宗的兩大重鎮。
  華嚴宗僧柳宗性
  柳宗性(1202—?),日本華嚴宗東大寺學僧。早年,於東大寺研習華嚴等諸宗之學,曾任尊勝院之學頭、維摩會之講師、東大寺之別當等職。其後,因見重於日本後嵯峨天皇,被任笠置寺住持沙門。
  順德天皇建保元年(1213,宋嘉定六年)二月,笠置寺解脫上人貞慶(1154—1213)寂,終年六十歲。
  四條天皇文曆二年(1235,宋端平二年)五月晦日,日本笠置寺住持沙門柳宗性節錄中國南北朝梁寶亮撰《名僧傳》為《名僧傳抄》,時在文曆二年(1235,宋端平二年)五月晦日午時抄畢。其後,因柳宗性見重於日本後嵯峨天皇,被任為日本笠置寺住持沙門。
  後深草天皇建長元年(1249,宋淳祐九年)冬,柳宗性之《日本高僧傳指示抄》完成。
  後深草天皇建長三年(1251,宋淳祐十一年)十月,柳宗性著《日本高僧傳要文抄》。
  柳宗性著作頗多,現存者有一百三十種,四百五十一卷。其有關華嚴、俱舍之書,則集為《日本高僧傳要文抄》等僧傳資料。
  柳宗性卒年不詳,世壽約七十餘歲。門下有凝然、公曉等人。
  《名僧傳抄》跋
  文曆二年五月晦日午時,於笠置寺福城院南堂書寫之畢,柳宗性自去十三日參籠當山。《名僧傳》三十卷中令抄出《彌勒感應之要文》之次,其外至要之釋,聊所記置之也。此書世間流布,惟希之間,發殷情大願,抄《彌勒要文》之今,雖似交餘事,只為備後覽也。門跡之輩,可哀其志矣。仰願“以此處處要文抄出書寫之功,必結生生常隨彌勒值遇之緣”矣。
  右筆笠置寺住侶沙門 宗性
  自文曆二年五月十五日午時,至同(月)十八日午時,於笠置寺福城院南堂,《名僧傳》一部三十卷之中,至要說處,隨引見,令記錄。畢其本東大寺東南院經藏之本也。是則為拾彌勒結緣之先蹤,為記兜率往生之舊跡。借請彼本,所致此勤也。仰願“依此微功,答其深志。兜率天之秋暮,必遂往生於內院之雲;龍華樹之春朝,早浩芳緣於三會之風”矣。
  右筆笠置寺住侶沙門 宗性
  附錄:
  梁京師靈味寺釋寶亮
  梁京師靈味寺釋寶亮(443—509),本姓徐氏。其先東莞胄族,晉敗,避地於東萊弦縣。
  宋孝建二年(455),寶亮年十二出家,師青州道明法師。道明亦義學之僧,名高當世。寶亮就業專精,一聞無失。
  及具戒之後,便欲觀方弘化。每惟訓育有本,未能遠絕緣累。道明謂曰:“沙門去俗,以宣通為理,豈可拘此愛網,使吾道不東乎?”寶亮感悟,因此客遊。
  宋大明八年(464),寶亮年二十一,至京師居中興寺。袁粲一見而異之。袁粲後與道明書曰:“頻見亮公,非常人也。比日聞所未聞,不覺歲之將暮。珠生合浦,魏人取以照車;璧在邯鄲,秦王請以華國。天下之寶,當與天下共之。非複上人之貴州所宜專也。”自是學名稍盛。
  及本親喪亡,路阻不得還北。因屏居禪思,杜講說,絕人事。齊竟陵文宣王,躬自到居,請為法匠。寶亮不得已而赴。文宣接足恭禮,結菩提四部因緣。
  後移憩靈味寺。於是續講眾經盛於京邑。講《大涅槃》凡八十四遍,《成實論》十四遍,《勝鬘》四十二遍,《維摩》二十遍,其《大品》、《小品》十遍,《法華》、《十地》、《優婆塞戒》、《無量壽》、《首楞嚴》、《遺教》、《彌勒下生》等亦皆近十遍。黑白弟子三千余人。咨稟門徒常盈數百。寶亮為人神情爽岸,俊氣雄逸。及開章命句,鋒辯縱橫。其有問論者,或豫蘊重關。及寶亮之披解,便覺宗旨,渙然忘其素蓄。今上龍興,尊崇正道。以寶亮德居時望,亟延談說。寶亮任率性直,每言輒稱貧道,上雖意有間然,而挹其神出。
  天監八年(509)初,敕寶亮撰《涅槃義疏》十余萬言。上為之序曰:“非言無以寄言,言即無言之累。累言則可以息言,言息則諸見競起。所以如來乘本願以托生,現慈力以應化。離文字以設教,忘心相以通道。欲使玟玉異價,涇渭分流。制六師而止四倒,反八邪而歸一味。折世智之角,杜異人之口。導求珠之心,開觀象之目。救焚灼於火宅,拯沉溺於浪海。故法雨降而燋種受榮。慧日升而長夜蒙曉。發迦葉之悱憤,吐真實之誠言。雖複二施等於前,五大陳於後。三十四問,參差異辯。方便勸引,各隨意答。舉要論經,不出兩途。佛性開其,本有之源。《涅槃》明其歸極之宗。非因非果,不起不作。義高萬善,事絕百非。空空不能測其真際,玄玄不能窮其妙門。自非德均平等,心合無生。金牆玉室豈易入哉。有青州沙門釋寶亮者。氣調爽拔,神用俊舉。少貞苦節,長安法忍。耆年愈篤,倪齒不衰。流通先覺,孜孜如也。後進晚生,莫不依仰。以天監八年五月八日,乃敕亮撰《大涅槃義疏》,以九月二十日訖。光表微言,讚揚正道。連環既解,疑網雲除。條流明悉,可得略言。朕從容暇日,將欲覽焉。聊書數行,以為記莂雲爾。亮福德招感,供施累積。性不蓄金,皆敬營福業。身歿之後,房無留財。”
  以天監八年(509)十月四日,卒於靈味寺,春秋六十有六。葬鐘山之南,立碑墓所。
  陳郡周興嗣、廣陵高爽,並為制文,刻於兩面。弟子法雲等,又立碑寺內。文宣圖其形像於普弘寺焉。時高座寺僧成、曠野寺僧寶,亦並齊代法匠。寶又善三玄,為貴遊所重。
  ——(梁)會稽嘉祥寺沙門釋慧皎撰《高僧傳》卷第八
  唯識宗僧風禪子
  風禪子,明末清初時期日本唯識宗僧人,住興福寺福園院。學習法相、唯識,歸心彌勒兜率淨土,致力於《彌勒上生經》,於《疏》、《抄》、《科文》,輔以《彌勒上生經》為完璧。
  日本中禦門享保九年(1724,清雍正二年)甲辰納稼穀旦,興福寺福園院沙門風禪子撰《書寫<上生經瑞應科文>引》。
  書寫《上生經瑞應科文》引
  蓋分科、注腳者,源創乎秦道安,其來尚矣。其為科也,分析文章之起盡,連以細系,案之上層,由漸階降粲然,而莫不以解關節,臻其幽致也。
  爰有《上生經瑞應科文》,乃是守千法師之所述也。師誕靈宋朝,匿跡崆峒;形宗飲光,學務慈氏。為一朝唯識之巨魁矣。講經、論,又著疏十有餘部。嘗因《瑞應疏》而制末章,科文則其一也。
  予初志此業,寫《疏》及《抄》,然猶患于科文之不備也。頃日,書肆攜之來,示予曰:“斯書,今罕傳于世,師幸寫之,以啟後學。”予欣然曰:“我先寫《疏》、《抄》,未及科文,而常慕之年於茲矣。子今授之,可謂良不愆幹索也。”退後,別為一本,並之《疏》、《抄》,於是,美玉得其全焉。欲重顯其嘉舉之有,所以乃有是序。又猶有壽諸梓與疏同流行之雲。
  享保歲次甲辰納稼穀旦
  風禪子
  興福寺福園院識
  考日本中禦門享保元年(1716),干支為丙申,系清康熙五十五年。日本中禦門享保總共有二十年,日本中禦門享保20年(1735),干支為乙卯,系清雍正十三年。以此類推,則日本中禦門享保九年(1724),干支為甲辰,系清雍正二年。
  附錄:
  金真定龍興寺通照守千法師
  金代真定龍興寺通照守千法師(1064—1143),俗姓賈,槁城人。性聰慧,無幽不燭。誕靈宋朝,匿跡崆峒;形宗飲光,學務慈氏。為一朝唯識之巨魁矣。善講《瑜伽師地論》、《唯識論》,又著有《心經幽贊》等疏十有餘部。為釋百本疏主窺基《彌勒上生經瑞應疏》而作的《上生經瑞應鈔》而制末章,《上生經瑞應科文》則其一也。
  宋元祐年間(1086—1094),守千法師受賜,號為“迥照大師”。
  宋宣和初(1119),嘗校勘遁倫的《瑜伽師地論記》刊版流通。
  守千法師在真定府龍興寺撰寫的《上生經瑞應鈔》和《上生經瑞應鈔科文》,與唐朝新羅僧憬興的《上生經瑞應鈔》、後樑方外鴻楚《上生經鈔》、後唐中山貞辯的《上生經瑞應鈔》、遼代詮明《上生經會古通今新鈔》並稱為《上生經瑞應鈔》“五大鈔”。其《上生經瑞應鈔科文》前有興福寺比丘僧風禪子撰寫的序引。
  守千法師晚年隱居崆峒山。著有《般若心經幽贊添改科》、《般若心經幽贊崆峒記》、《表無表章棲》等。
  《常山貞石志》卷二十二載元瞻思撰碑記雲:“金天會五年(1127)卒,年六十四歲。”


上一篇(勸修彌勒淨土法門) 回目錄 下一篇(朝鮮半島彌勒信仰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