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寺廟資料彙集
大昭寺
位於拉薩老城區中心,距今已有1350年的歷史。傳說大昭寺寺址最早是一片湖,松贊干布曾在此湖邊向尺尊公主許諾,隨戒指所落之處修建佛殿,孰料戒指恰好落入湖內,湖面頓時遍佈光網,光網之中顯現出一座九級白塔。於是,一場由千隻白山羊馱土建寺的浩蕩工程開始了。大昭寺共修建了三年有餘,因藏語中稱"山羊"為"惹",稱"土"為"薩",為了紀念白山羊功績,佛殿最初命名"惹薩",後改稱"祖拉康"(經堂),又稱"覺康"(佛堂),全稱為"惹薩噶喜墀囊祖拉康"意即由山羊馱土建的。"大昭"的的名字據說與始於15世紀的"傳昭大法會"有關。
大昭寺是西藏現存最輝煌的吐蕃時期的建築,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結構建築,並且開創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廟佈局規式。經歷代多次整修、增拓,遂形成了如今占地25100余平方米的宏偉規模。
大昭寺不僅僅是一座供奉眾多佛像、聖物以使信徒們膜拜的殿堂,它還是佛教中關於宇宙的理想模式--壇城(曼陀羅)這一密宗義理立體而真實的再現。在大昭寺正門入口處前面,有三根石柱。一根石柱上用漢藏兩種文字刻著西元823年簽訂的唐蕃會盟書。
由正門進入後沿順時針方向進入一寬闊的露天庭院,這裏曾是規模盛大的拉薩祈願大法會"默朗欽莫"的場所。屆時拉薩三大寺的數萬僧人雲集于此,齊為眾生幸福與社會安定而祈禱,同時還舉行辯經、驅鬼、迎諸彌勒佛等活動。"默朗欽莫"始於西元1409年,最宗喀巴大師為紀念釋迦牟尼以神變之法大敗六種外道的功德,召集各寺院、各教派僧眾,於藏曆正月期間在大昭寺內舉行祝福祝願的法會而建成的。庭院四周的柱廊廊壁與轉經回廊廊壁上的壁畫,因滿繪千佛佛像而被稱為千佛廊。整座大昭寺的壁畫有4400餘平方米。
繼續右繞,穿過兩邊的夜叉殿和龍王殿,數百盞點燃的酥油供燈的後面便是著名的"覺康"佛殿。它既是大昭寺的主體,也是大昭寺的精佛之所在。佛堂呈密閉院落式,樓高四層,中央為大經堂。藏傳達室佛教信徒認為拉薩是世界的中心,而宇宙的核心便在於此處。目前這裏是大昭寺僧人誦經修法的場所。從大經堂正可遙遙看見造型精美的千手千眼觀世音塑像,兩側有兩尊裝飾華麗的佛像,左為蓮花生,右為強巴佛塑像。
大經堂的四周俱為小型佛堂,除位於正中心的釋迦牟尼佛堂外,開間均不大但佈置簡潔。釋迦牟尼佛堂是大昭寺的核心,這裏是朝聖者最終的嚮往。此殿供奉的釋迦像是文成公主所帶的佛像。
沿千佛廊繞"覺康"佛殿轉一圈"囊廓"方為圓滿。這便是拉薩內、中、外三條轉經道中的"內圈"。拉薩主要的轉經活動都是以大昭寺的釋迦牟尼佛為中心而進行的,除"內圈"外圍繞大昭寺則為"中圈"即"八廓",也就是古老而熱鬧的商業街--八角街;圍繞大昭寺、藥王山、布達拉宮、小昭寺為"外圈",即"林廓",已繞拉薩城大半。
大昭寺歷史上曾遭受兩次災難。西元7世紀後期,由信奉原始宗教苯教的貴族大臣發起的第一次禁佛運動,以及西元9世紀中期,由朗達瑪發起的第二次禁佛運動,使大昭寺或淪為屠宰場,或遭到封閉,而釋迦牟尼像兩次被埋於地下。
大昭寺是西藏重大佛事活動的中心。五世達賴喇嘛建立"甘丹頗章"政權後,"噶廈"政府的機構便設於寺內,主要集中在庭院上方的兩層樓周圍。許多重大的政治、宗教活動,如"金瓶掣簽"等都在這裏進行。?牐?
小昭寺
位於八角街北約500米處,座西朝東,由庭院、神殿、門樓、釋迦牟尼像、屋面金頂和內外轉經回廓組成,總占地面積約4000平方米。寺內供有釋迦牟尼八歲等身赤金像及眾多的佛偈和唐卡等,於1962年被列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小昭寺創建於西元七世紀中葉。據載,文成公主入藏時帶了一尊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赤金像,行至現在小昭寺時,木車陷入沙地中。公主通過曆算,決定把釋迦牟尼像放此處供奉,遂建小昭寺。
小昭寺亦稱上密院,是研讀佛經頗有成績的喇嘛進一步深造的地方。?牐?
羅布林卡
羅布林卡,藏語意為"寶貝公園"。位於拉薩西郊,以前一直是達賴喇嘛的夏宮,現在則作為對公眾開放的公園。
羅布林卡一帶原為灌木林,是拉薩河故道經過的地方。這裏河道曲回,水泥流平緩,夏日汀草岸柳倒映其中,風景十分秀麗。七世達賴格桑嘉措在哲蚌寺學經期間,時常到此搭帳消夏。七世達賴參政後,當時的駐藏大臣秉清庭旨意,在這裏為他修建了烏堯頗章(帳篷宮),這是羅布林卡的前身。七世達賴晚年時又在附近修建了格桑頗章,並起名"羅布林卡",後經清帝世宗批准,七世達賴每年夏季在格桑頗章處理政務。從此,羅布林卡逐漸由療養地演變為處理政教事務的夏宮。以後的曆達賴均在每年的藏曆三月十八日從布達拉宮移居羅布林卡,至藏曆九、十月之交返回布達拉宮。親政之前的達賴則常年在此習經學法。
羅布林卡的建造過程,從七世達賴興建烏堯頗章為始,十四世達賴修建達旦米文頗章為止,歷時二百餘年。在此期間,大規模的興建活動有兩次,一次在八世達賴期間,另一次是在十三世達賴期間。八世達賴時期擴建了辯經台、觀戲樓、湖心宮、龍王宮、閱經室等,明顯有了園林建築的特點。十三世達賴對羅布林卡的擴建活動,主要是辟建金色林卡,在園林西部修建金色頗章和格桑德吉等建築。羅布林卡的重要景點有:[新宮壁畫] 新宮為兩層樓建築,室內壁畫詳細介紹了西藏的歷史。典型壁畫有獼猴變人的傳說、松贊干布和赤松德贊的生平傳記、五世和十三世達賴訪問北京等,共計301幅。
[格桑頗章(七世達賴宮殿)] 這座三層樓房為典型藏式建築,一樓的房間用於宗教儀式和接待客人,二、三樓上有達賴臥室及小經房,牆上畫滿壁畫。
[金色頗章(十三世達賴宮殿)] 建於1922年,是一位名叫金色坎布的富人專為十三世達賴修建的,現仍稱"金色宮殿"。
[格桑德吉]是一座小弄建築物,內有釋迦牟尼、觀音等畫像和雕塑。
[湖心宮] 是羅布林卡最美麗的地方,主要建築物包括湖心宮和龍王宮。湖心宮位於一人工湖畔,達賴喇嘛常此會見和宴請僧俗官員。
哲蚌寺
哲蚌寺是格魯派六大寺中最大的寺院,曾有僧侶一萬余人。該寺位於拉薩西郊培鄔孜山南坡,占地20多萬平方米。整個寺院規模宏大,鱗次櫛比的白色建築群依山鋪滿山坡,遠望好似巨大的米堆,故名哲蚌。哲蚌,藏語意為"米聚",象徵繁榮。
哲蚌寺由宗喀巴的弟子絳央卻傑·紮西貝丹建於西元1416年.宗喀收曾親往親持了開光儀式。初建的哲蚌寺規模很少,只有十幾平方米的小殿堂和七個僧人。17世紀上半葉,五世達賴擴建了該寺,逐漸發展成七個紮倉。哲蚌寺的主要建築有措欽大殿、四大紮倉、甘丹頗章及50全康村。
[措欽大殿]位於哲蚌寺的中心占地4500多平方米,經堂內有190多根柱子,可容納七千到一萬名喇嘛,是全寺僧人集中誦經和舉行儀式的場所。沿廊前石階而下是寬敞的辯經場,各紮倉的喇嘛要在此立宗答辯,獲勝後方能參加傳昭大法會的格西資格考試。供奉的主佛是大白傘蓋佛母像和無量勝佛9歲身量像。後殿正中供有一尊二層樓高的鎏金彌旺強巴佛;左邊配殿是三世佛殿,供有過去佛燃燈、現在佛釋迦牟尼、未來佛強巴三尊佛像;右邊配殿內供有各種佛經。佛殿回廊的出口處有一方清朝同治皇帝的御筆匾額上書"輸成向化"。大殿西側的"龍崩康"是靈塔殿,其中三座銀塔格外引人注目,中間一座即二世達賴喇嘛的靈塔,左右兩塔為哲蚌寺的祖師塔。大殿三樓的祖師殿有藏經閣和強巴通真佛殿,供奉著強巴8歲銅像,銅像上的法螺據傳是釋迦牟尼的遺物,為鎮寺法寶。四樓主殿供有釋迦牟尼說法像,兩旁還有13座銀塔。側殿為羅漢堂,內供佛教歷代祖師和羅漢等神像,並供有哲蚌主要大活佛的報身像。
[四大紮倉] 哲蚌寺擴建時有七個紮倉,後來逐步合併為四大紮倉,分別為果芒、洛色林、德央和阿巴紮倉。其中洛色林紮倉的規模最大,主經堂由108根圓柱組成,面積1100多平方米,可容納5000名僧人同時誦經。後殿為強巴拉康,主供強巴佛。果芒紮倉主經堂由102根木柱組成,面積1000多平方米,內設吉巴拉康、敏主拉康及卓瑪拉康,並列於大經堂最後面。德央紮倉主經堂由56根圓木柱組成成,面積500多平方米,主佛為維色強巴佛,意為破除一切窮困的強巴佛,是僧俗信眾對未來美好幸福的嚮往和寄託。阿巴紮倉為密宗學院,大殿由48根大柱組成,面積480平方米,殿中供奉的是9頭34臂的勝魔飾畏金剛像,是黃教密宗三大本尊之一。傳說該佛是大法王宗喀巴親手塑建的。怖畏金剛右側的宗喀巴像,據說也是宗喀巴親自塑制的,其塑像的鼻樑端直挺拔,與其他寺院供奉的宗喀巴像有明顯不同。
[甘丹頗章] 該殿是達賴喇嘛在哲蚌寺的寢宮。在重建布達拉宮以前五世達賴喇嘛一直住在這裏,並在那一時期執掌了西藏的政教大權,甘丹頗章也就成了西藏地方政府的同義語,史學界故稱其為"甘丹頗章政權"。甘丹頗章生活費哲蚌寺第十任堪布、即二世達賴喇嘛郭嘉措於西元1530年時興建,宮室共7層,分前、中、後三幢建築。前院系地下室的各類倉庫。二層院落面積達400多平方米,四則皆為僧舍遊廊。達賴喇嘛生活起居主要在7樓,設有經
堂、臥室、講經堂、客廳等。7樓還有兩個殿,卓瑪殿和護法神殿。殿內供奉有一個少女乾屍,據說她原是旦巴林一個農民的女兒,後被寺廟以妖女為由處死,並將屍體風乾後塑為吉祥天女神像。
沙拉寺
位於拉薩北郊沙拉烏孜山下。關於寺名來源有兩種說法:一說該寺在奠基興建時下了一場較猛的冰雹,冰雹藏語發音為"沙拉",故該寺建成後取名為"沙拉寺",意為"冰雹寺";一說該寺興建在一片野薔薇花盛開的地方,故取名"沙拉寺",野薔薇藏語發音也為"沙拉"。寺院全稱為"沙拉大乘寺"。
沙拉寺是一所具有代表性的黃教寺院,是藏傳佛格魯派六大主寺之一,也是拉薩三大寺中建成最晚的一座寺院。該寺是1419年由喀巴的弟子絳欽卻傑·釋迦益西在柳烏宗貴族朗卡桑布的資助下修建的。18世紀初,固始汗對沙拉寺進行擴建,使它成為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原定僧侶為5500人,實際達到9000多人。沙拉寺的主要建築有措欽大殿、麥巴紮倉、結巴紮倉、阿巴紮倉及32個康村。
[措欽大殿]於1709年由固始汗後裔拉藏汗贊助修建。大殿共有180根木柱,面積1092平方米,可容納5000僧人同時誦經。共4層,正殿內主供一尊高度超過二層樓的強巴佛和釋迦益西的塑像。殿內還有乃堆、甲央、宗喀、土其拉康。
[紮倉(學院)] 是藏傳佛教寺院建築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沙拉寺亦有三個重要的紮倉,即阿巴紮倉(密宗學院)、結巴紮倉(顯宗學院)和麥巴紮倉(醫學院)。
沙拉寺有一個盛大的節日叫"沙拉崩欽",意為沙拉寺獨有的金剛杵加持節。據傳在西元15世紀末,由印度傳來一個金剛杵,人稱飛來杵,後由結巴扎實倉堪布於藏曆12月27日迎人丹增護法神殿中供奉。過去,按習慣每到12月27日清晨,結巴紮倉的"執法者"騎上快馬將金剛杵送往布達拉宮呈給達喇嘛,達賴喇嘛對金剛杵加持後,再快馬送回沙拉寺。這時,結巴紮倉堪布升座,手持金剛杵給全寺僧眾及前來朝拜的信眾擊頭加持,以表佛、菩薩及護法神的護佑。每年這天來沙拉寺等告待擊頭加持的信徒數以萬計。
沙拉寺內藏有大量的珍貴文物和工藝品,如釋迦益西從北京返藏時事回的皇帝御賜的佛經、佛像、法器、僧衣、綺帛、金銀器等。其中釋迦益西的彩色緙絲像,長109釐米,寬67釐米,雖經500多年,但色彩仍很鮮豔。藏在措欽大殿的200余函《甘珠爾》、《丹珠爾》經書全是用金汁抄寫的,十分珍貴。據統計沙拉寺有上萬個西藏本土製作的金銅佛像,還有許多從印度帶來的黃銅佛像。這些佛像是極具藝術價值的工藝品,體現了燦爛的西藏宗教藝術。
甘丹寺
是黃教六大寺之首寺,位於拉薩東面達孜縣境內,距布達拉宮47.4公里。旺波爾山位於拉薩河畔南岸,山形南北走向,稍微向東。甘丹寺就建造在旺波爾巒的山坳裏,海拔3800米。在黃教的六大寺院中,甘丹寺佔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可能說它是藏傳佛教六大寺的祖寺。黃教創始人宗喀巴親自籌建該寺並擔任了第一任赤巴,最終圓寂於此。
甘丹寺始建於西元15世紀初。1409年藏曆正月初一,宗喀巴大師在拉薩大昭寺創立傳昭大法會,進行規模盛大的供奉活動,以擴大黃教影響。法會之後,宗喀巴和他的門徒在帕竹政權的支持下於旺波爾山興建甘丹寺。
甘丹寺經歷了95代赤巴的經營,形成了規模宏大的建築群。在鼎盛時期甘丹寺占地面積達1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為7.75萬平方米。寺內主要建築有措欽大殿、宗喀巴寢殿、羊八犍經院、宗喀巴靈塔祀殿、絳孜紮倉以及夏孜紮倉、23個康村、20個密村。甘丹寺是建立在山頂上的神奇之寺,寺院全稱"甘丹朗傑林",直譯為喜足尊勝洲,也可譯極樂寺。寺名"甘丹"是"受樂知足"之意。甘丹寺的建立,標誌著宗喀巴及其追隨者以獨立於其他教派的姿態出現在西藏佛教界。
[措欽大殿] 是甘丹寺最大的經堂,寬43.8米,深44.7米,有大柱108根,可容納3300名僧人同時誦經。殿內主供的是未來佛強巴佛,後增供宗喀巴等鎏金銅佛。大殿中有一根很奇怪的大柱,它離開地面有一掌厚的距離。相傳在修建甘丹寺時,為了使大殿更加牢固,宗喀巴大師決定在大殿中央立一根大柱撐住殿頂,可是找遍拉薩地區也找不到那麼高大的樹木後來,在西藏東部的原始森林裏找到了大樹。在返程途中住宿時,大樹卻不見了,回頭找時,發現它又立在原處。他再次把樹砍倒並日夜不停的催運,終於運到了甘丹寺。打磨好後豎在大殿中央,但是大柱不肯支撐而離地一掌。從此,到甘丹寺的人都要摸一摸柱底,以祈祝壽吉祥。
[宗喀巴寢殿]藏語稱"赤妥康",是宗喀巴和歷任甘丹赤巴起居、修習密法之所,始建於1409年,殿內主供文殊菩薩和尊勝母、大白傘佛母等。由於殿內保存有宗喀巴及歷任甘丹赤巴用過的衣物,因又名"存衣殿"
[羊八犍經院]高4層,面積800平方米,於1409年興工建造。殿內後牆有巨石一塊,相傳是印度羊八犍地方飛來,故得名。
[宗喀巴靈塔殿]藏語之為"司東康"。該殿是羊八犍經院的最高層,西元1419年10月25日宗喀巴在赤妥康圓寂,遺骸保存於銀塔之中,後由固始汗之孫洛桑旦增以青海地區所屬的一年稅收換成黃金,全部包裹於靈塔塔身,並飾以各種名貴珠寶,使其成為一座極其富麗的金塔。
寺中除了上述重要建築之外,還有大量的僧房和康村,僧房圍繞紮倉佈置。紮倉是寺院下麵的經學院,甘丹寺有兩大紮倉,即夏孜紮倉和絳孜紮倉,位於旺波爾山的西梁。絳孜紮倉系宗喀巴親傳弟子霍爾頓·朗嘎白瓦興建。紮倉下面為康村,甘丹寺法定僧人3300人,實際人數一度達5000餘人。喇嘛們按地區分別組織在各個康村和密村中。寺內有23個康村和20個密村。康村的建築一般由小經堂、僧居、廚房、倉庫組成。此外甘丹寺中還設有九個辯經場,以適應春、夏、秋、冬四季法會和平時辯經需要。
甘丹寺內擁有許多珍貴的歷史文物,其中以清乾隆皇帝所賜盔甲和明永樂皇帝所賜錦鍛鄉塘最為著名。盔嵌金銀珍寶,系乾隆皇帝于西元1757年作為對黃教始祖宗喀巴的供奉賜給西藏的,頭盔上面還用漢、滿、蒙、藏四種文字作了說明,是一件具有極高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的珍品。錦鍛繡塘是明朝永樂皇帝贈賜給大慈法王釋迦也失的,共有釋迦牟尼佛、十八羅漢、四大天王等精製的錦鍛24幅,大慈法王返藏後立即轉奉給上師宗喀巴。這些繡像,每年元月要展示3周,稱"甘丹繡塘節"。甘丹寺不但匯萃了大量建築與藝術珍品,在歷史上它還佔有相當重要的政治及宗教地位。1961年,甘丹寺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牐?
楚布寺
位於堆龍德慶縣境內,距拉薩約七十公里。楚布寺是噶瑪噶舉派的主寺。活佛的轉世習俗就是從楚布寺開始的,後來被西藏的其他教派推而廣之。
楚布寺於1187年由一世噶瑪巴都松欽巴修建,初建時寺廟規模不大。二世噶瑪巴繼位後從元朝政府得到一筆撥款進行了擴建,形成較大規模,但在1410年毀於地震。1414年,明成祖又撥下一筆專款,在五世噶瑪巴主持下又得以重建。
噶瑪噶舉派也被稱作黑帽派,因1256年蒙古汗哥賜予二世噶瑪巴一頂金緣黑帽而得名。從此以後,逐漸形成以楚布寺為中心的黑帽轉世傳承系統。1259年忽必烈繼位,忽必烈是薩迦派八思巴的信徒,故大力推崇薩迦派。因噶瑪巴不願為忽必烈做事而被囚禁。噶瑪巴被釋放後回到楚布寺,他的晚年全力投入楚布寺的整修和擴建工作,死於1283年。逝世前,他在楚布寺開創了活佛轉世的宗教習俗。
現已傳承至第十七世噶瑪巴。朝聖者和遊客如果運氣好的話,可以得到十七世小活佛噶瑪巴的摸頂--這一儀式每個月才可以舉行一次。據說,被摸頂者一生可以免於災禍。
藥王山摩崖造像
藥王山西側的摩崖石刻是拉薩有名的一處室外景觀,山體上密密麻麻地刻滿了數千個大小佛像,因此,人們也稱其為"千佛崖"。相傳,這裏最早的石刻佛像是7世紀松贊干布時期的作品,據五世達賴喇嘛所著《西藏王臣記》記載:一日松贊干布來到紅山,見到六字幼影從從山中自然顯現,他當即沐浴淨身,默默祈禱。隨後,又於六字真言放出的光芒中看到觀世音菩薩、度母、馬頭金剛等佛像,於是他請人依照自然所現,在岩石上雕刻出佛和菩薩的像以及六字真言。千百年來,人們不斷地岩石上雕刻著佛像和各種菩薩造像,時至今日,每日還有人叮叮咚咚地鑿著石頭。
千佛崖前央有無數瑪尼堆,這是朝拜者們留下的石頭堆。藥王地處拉薩的大轉經路上,每日來這裏朝拜者眾多,瑪尼堆也特別高大。藏曆4月薩嘎達瓦節時,轉經路上整日人潮滾滾,千佛崖前也是人山人海。?牐?
止貢寺
墨竹貢卡縣東北的止貢區是元代西藏最大的萬戶之一。1179年,仁欽貝在此創立了止噶舉教派,並修建了止貢寺。寺背側山上有座著名的天葬台,稱為止貢壇城。據說世上最著名的天葬台只有兩個,一個是止貢寺天葬台,另一個是印度的斯哇采天葬台。經過止貢寺活佛灌頂的人,死後靈魂可以出竅,進入三善趣境界,而不會下地獄。因而,許多人不遠千里來送死者來此天葬。13世紀晚期,止貢寺與薩迦寺發生糾葛,薩迦寺糾集武力焚毀了止貢寺。止貢派勢力一度大減,後來又逐漸恢復元氣,直到17世紀前葉,止貢派仍然是黃教一大勁敵。
?牐?
熱振寺
熱振寺系噶當派教戒的首寺亦稱創始寺。此派淵源于阿底峽,創立于其弟子仲頓巴。西元1057年,仲頓巴創建熱振寺後,繼承了阿底峽全部顯密教法,並以此寺為根基,逐漸形成了噶當派。西元十一、十二世紀,因為此派重視善惡報應、因果輪回和超脫生死的說教,所以僧眾和寺廟發展很快,遍佈全西藏。西元十五世紀初,宗喀巴根據噶當派的教義加上他自己對顯密經論的造詣,創立了格魯派。因此可以說噶當派是格魯派的前身,格魯派是噶當派的進一步發展。格魯派創立之後,熱振寺改宗為格魯派。
熱振寺建于林周縣普多曲境內,寺廟總占地面積約25畝。主殿坐北向南,是二層建築,占地面積約一畝。主殿第一層為大經堂,是進行各種佛事活動的場所。大經堂四周為若干小經堂,內藏有佛像、經書等物品。經堂內的牆壁有兩層,內牆壁用《甘珠爾》和《丹珠爾》等經書砌起,外牆用石頭砌成。第二層有若干間寢室專供達賴、攝政等高級官員巡遊路過時居住。還有供佛像的小經堂、放物品的倉庫等。主殿西面是熱拉章,內有熱振活華的寢室、舉行各種儀式的大經堂、小經堂等等。熱振寺位於山腰,附近古柏滿坡,溪水潺潺。
?牐?
夏魯寺
位於日喀則市東南約20公里處,屬加措區夏魯鄉,海拔4000米。在環繞寺廟的村莊入口附近,十多棵枝幹異常粗壯、形態怪誕的柳樹向來人提示著這是一塊歷史悠久、飽經滄桑的土地。夏魯藏語意為"新生嫩葉"。夏魯寺始建于宋代,由喇嘛吉尊西繞瓊乃創建並在此傳播佛經,從此寺廟的香火便開始興旺起來。十四世紀夏魯寺成為當時頗具影響力的一座寺廟,在該寺發展的鼎盛時期,寺中可容納2800名僧人,並曾以夏魯寺為中心,形成夏魯教派,但並未對藏傳佛教產生過大的影響。據說夏魯寺還曾以傳播"神行法"而聞名,修得此法能長時間行走如飛,不需休息。
布頓·仁欽珠曾任夏魯寺的大喇嘛,該寺就在他的主持下於1333年進行大規模重建與擴建的。有許多從內地來的漢族工匠參加了這一工程,因此整個建築為藏式殿堂、漢式殿頂,這使夏魯寺明顯地有別于其他喇嘛寺。寺內主要建築為夏魯拉康(大殿)和卡瓦、、康清、熱巴、安宗四個拉倉(經院)。拉康內供有木制及泥塑佛像,一層是藏式內院大經堂,二層為四座漢式殿堂,分別為前殿、正殿和左右配殿,皆為重簷歇山綠色琉璃頂。這是目前西唯一的一座保留元代漢代風格的漢藏結構寺廟,其顯著特點就在於它是綠色琉璃瓦覆蓋的漢式結構屋頂。這種元代風格的建築在目前中國其他地區也是極少見的。
夏魯寺內藏有豐富精美的壁畫、石板雕刻畫和八思巴的文告等文獻多件。壁畫主要集中在大殿周圍的回廓兩壁上,內容以佛經為主,採取分格形式,每個大方格子內繪有不同的場面,在大方格下面的長方格內是用古藏文寫的圖畫內容。壁畫中的人物、動物和植物古樸生動,富有生活氣息。這些壁畫既吸取了印度、尼泊爾傳統壁畫的筆法,又有宋代、元代與孰煌壁畫的風格。
夏魯寺的一些淺雕石板畫也相當精彩,內容有佛像、飛天等。在各個殿堂主供像周圍,經常可以發現一些被信徒們奉獻的紙幣所覆蓋的極精精美的小菩薩、活佛、法師等塑像,雖然無法瞭解它們的年代與作者,但其表現出的魅力是使人難以忘懷的。
此外寺內還藏有四寶:一是由小木板鑲嵌而成的拼經板,約二尺見方,共有一百零八塊。 來此朝佛的人皆以能得到一張拼經板的拓片為幸。第二件寶物是大殿內的一個銅壇,壇內裝聖水,平日用紅布封口並加封條,每十二年開封換水一次,若得一杯聖水,即可洗淨一百零八種污垢。第三寶是大殿門口放的一塊盆狀巨石,據說曾是建寺喇嘛的洗臉盆,並傳說此盆在雨天接滿雨水後,雨水無法倒出來。第四件寶貝是一塊刻有六字真言和四個小塔的石板,傳說是在建寺破土時發現的,因此成了本寺的根基。這四件寶物是夏魯寺的鎮寺之寶,世代相傳至今。
薩迦寺
位於薩迦境內,在日喀則市西南方約160公里處,海拔4280米。薩迦,藏語意為"灰白色的土地",即當地土壤的顏色。薩迦寺座落在本波山麓,仲曲河兩岸。河北為北寺,現在已成廢墟;河南是南寺,即現薩迦寺所在。該寺院牆被縱向塗有經紅、白、灰三色相間的色帶,紅色象徵文殊,白色象徵觀音,灰色是金剛持菩薩,三色成花,故人稱薩迦教派為"花教"。薩迦南寺於1268年由薩迦派第五代祖師八思巴所建,是當時西藏政治、宗教、文化的中心。
受元代影響及政治需要,該寺的建築形式猶如城堡,平面呈正方形,四面環有石砌護城河及兩道城牆,四角築有角樓,中段建有碉堡。整個寺院唯有東面有門橋以供出入。薩迦寺占地面積約為45000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大經堂、八思巴"則金拉丈"(公署)及僧舍多處。大經堂面積5700平方米,大殿內有40根極粗的柱子,以中間四個直徑約1.2米的柏樹原木最為突出。傳說這四根柱子分別為"元朝皇帝所賜的柱子","公老虎送的柱子","海神送的柱子"和"野犛牛送的柱子"。每個柱子上都有一個神話故事,這在大殿壁畫上有詳細記載。殿內還藏有藏、蒙、梵、漢文抄寫的經書及各種書籍數萬冊。在大殿主供佛像後面,有一個巨大的書庫,裏面除了堆放著高及屋頂的各種卷經書之外,還保存著一部金粉抄寫的1.3米、1.7米長、1米厚的世界最大的經書。大經堂的第二層為"平措頗章靈塔",以及專門收藏用藏文寫的有關歷史、醫藥、曆算、天文、地理及人物傳記的"貝竹康"。大經堂兩邊還有兩個配殿,西邊現為傳授製作沙繪曼陀羅技藝的場所,東邊配殿供有薩迦派截至十四世紀為止的11位大師的靈塔和一個沙制曼陀羅。整個大經堂的右側及後面是八思巴的公署和僧舍,其中一部分為元代遺址。
薩迦派與其他教派有許多不同之處,其一則是准許教徒取妻生子,且該教派的政治權力父子相傳,而宗教權力則叔侄相傳。八思巴被封為薩迦法王后,薩迦派發展到了鼎盛時期,薩迦寺已計有四十多座殿堂,遍佈仲曲河兩岸。但在十六世紀時,一場大火幾乎將南寺全部夷為平地,直到1948年才在多年的不斷修繕之後恢復了該寺的原貌。
現在北寺遺址已開始重建,但大部分地面仍被破碎石所覆蓋。靠近山腳處有一座新修復的白塔,據說塔內藏有薩迦派第一代祖師的舍利。?牐?
白居寺
位於江孜縣西北宗山腳下。藏語稱為"班廓曲丹",意為"吉祥輪大樂寺"。白居寺是一座塔寺結合的典型的藏傳佛教寺院建築,寺中有塔、塔中有寺,寺塔天然渾成,相得益彰。其建築充分代表了十三世紀至十五世紀中葉後藏地區寺院建築的典型樣式,也是其中唯一一座寺都完整保存且具有紀念碑性質的大型建築群。白居寺由大殿、吉祥多門塔、紮倉和圍牆四大建築單元組成。
[大殿] 共三層。一層大經堂內掛滿各種唐卡,唐卡中央有一尊近八米高的釋迦牟尼銅佛坐像,是白居寺的主供佛。據載,鑄造這尊佛像,用去二萬八千斤黃銅。大殿二層東西配殿,有聞名全藏的泥塑羅漢堂。無量宮殿位於大殿第三層,內有八根立柱,四壁繪滿密宗壇城壁畫。
[紮倉] 白居寺是在西藏各教派分庭抗禮、勢均力敵的情況下建立的,所以它的獨特之處是各教派和平共存於一寺。寺內共有十七個紮倉,分屬薩迦、夏魯和格魯三個教派。
[吉祥多門塔] 建於西元1436年,相傳為布頓大師所設計,集中了各塔之所長。此塔直徑62米、塔高42米(共13層),由十三層石階、塔基、塔腹、塔瓶、十三天、寶蓋及金幢等幾個建築單元組成。一至五層塔腹和塔瓶建有石牆泥面圍欄、牆簷。塔腹分東、西、南、北四面,每面開殿五間;塔瓶東、西、南、北四面各開大殿一間,全塔開門108間、實為76間。塔心為實心,立有中木。塔形下大上小,遞層逐漸上收。塔東面建有通往各層直至塔尖的門殿和石階,稱為入大解脫城門。與大殿壁畫內容相比,吉祥多門塔各層佛殿更注重于密宗題材及其師徒教法傳承畫面的表現。除一層西大殿淨土殿和東大殿兜率宮殿分別表現的是西方淨土變和彌勒本生及傳記畫面外,其餘諸殿表現的均為密宗四部內容及其相關教法傳承畫面。據《江孜法王傳》統計,從底層至塔幢各殿,分別按事部、行部、瑜伽部等次第繪有諸佛菩薩畫像27529身、二層繪有1542身、三層繪有3400身、四層繪有1278身、五層繪有18886身、橫鬥繪有321身、十三法輪繪有677身、塔幢繪有127身。全塔繪諸佛菩薩畫像近三萬餘身,不愧為"見聞解脫十萬佛塔"的美譽。
白居寺由於其悠久歷史,完整的建築和特殊的宗教價值、及寺塔內保存完好、難以數計的精美的壁畫和造像,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牐?
絨布寺
建於1899年,屬紅教(寧瑪派)寺廟。位於珠峰北麓的絨布冰川末端,海拔5154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寺廟,絨布寺距珠峰頂約20公里,是從北坡攀登珠峰的大本營。
貢覺林卡
位於日喀則市東面約2公里處的年楚河畔。由七世班禪旦白尼瑪於1825年依照羅布林卡所建,占地面積約50萬平方米 ,是班禪消夏避暑和進行宗教活動的夏宮。這裏古木參天,綠草如茵,清澈的小溪穿流其中,碧潭小橋點綴其間,是逛林卡的好去處。?牐?
嘎東寺
位於日喀則白朗縣境內。嘎東寺歷經寧瑪派、噶舉派、薩迦派,到十七世紀中葉開始盛行格魯派。寺中珍藏有舉世罕見的寶物,即該寺第四任堪布桑布欽布的兩條脛骨和空行母絲薩曲珍的頭顱。在桑布欽布的右脛骨上端的骨縫四周天然生成著微小的釋迦牟尼、觀音菩薩、無量光佛、護法神、度母五尊佛像;左脛上端天然生成著微小的釋迦牟尼像和4個白色舍利;在度母化身空行母絲曲珍的頭顱上天然生成著三個藏文字母和度母像。原嘎東寺已被毀壞,1985年在原址上重新修建了嘎東寺。寺內供奉著釋迦牟尼、宗喀巴師徒3尊、度母等佛像。每年藏曆7月29日,寺院舉行"驅鬼"儀式。
江孜山遺址
聳立在江孜古城中央的懸崖峭壁上。1904年,英帝國主義侵略軍600人佔領崗巴宗,同時從亞東向北入侵江孜,在宗山受到江孜軍民的拼死抵抗。江孜人民在宗山上築起炮臺,用土炮、土槍、"古朵"、刀劍、梭標和弓箭與入侵之敵展開了英勇的血戰,戰鬥持續8個月之久。1904年5月上旬的一個晚上,千余軍民偷襲英軍將其全殲。6月,英軍派來了援軍,用大炮狂轟宗山炮台,堡壘中的火藥庫為英軍炮火擊中爆炸。江孜軍民在最後關頭,仍用石頭拼死抵抗,堅持了3天3夜。最後所有勇士寧死不屈跳崖殉國,寫下了光輝而悲壯的篇章。宗山上至今還保留著當年抗英的炮臺。宗山還是西藏舊政府江孜宗所在地,清乾隆年間大臣巡邊的四聲石碑仍保存完好,有十分重要的文物價值。
帕拉莊園
帕拉原是不丹一個部落的酋長,因不丹內亂遷到西藏,並取得西藏地方政府官銜。隨著帕拉家族權勢的增大,帕拉莊園的規模日益擴展。1904年,英侵略軍焚毀了江孜附近江嘎村的帕拉莊園。抗英戰爭結束後,帕拉莊園遷到班久倫布村,歷經數十年其家族勢力不斷擴大。帕拉莊園主旺久當過林布寺小喇嘛,還俗後主持莊園的日常事務。他整頓莊園經濟,擴充莊園規模,加強對農奴的統治,到西藏民主改革前,帕拉擁有小莊園22個,佔有土8600多砍(面積丈量單位)、牧場6個、總牲畜14250餘頭(只)、佔有朗生(農奴)2440余人。1959年,帕拉旺久參與叛亂並外逃,其莊園理應全部沒收,當時的江孜分工委考慮到帕拉莊園系西藏十二大莊園之一,具有特殊意義,對其進行了妥善的保護。隨後,縣委、縣府對其進行了多次維修。帕拉莊園是如今唯一保存完好的舊西藏貴族莊園。
帕拉莊園現存房屋57間,主體建築為3層樓房,設有經堂、會客廳、臥室、還有玩麻將的專用大廳。房內雕樑畫棟,富麗堂皇。經堂陳設考究,經書、佛龕保存完好;臥室之中,金銀玉器琳琅滿目;還有帕拉貴族當年遺留下來的名貴食品,、餐具、進口酒、進口白醋、珍貴裘皮服飾,極盡奢華之能事,清晰地再現了帕拉貴族當年驕奢的生活。經堂、臥室陳列的三張照片,從側面反映了當時的歷史背景。主體大樓中,陳列著皮鞭、腳鐐等刑具,莊園中還保存著舊時的監獄,這是西藏貴族統治農奴的工具。至今仍保持原貌的朗生院13間,其朗生住房,擁擠、低矮、陰暗,形同牢籠,與貴族的豪華住宅形成鮮明對比。帕拉莊園,是舊西藏貴族和農奴兩種不同生活的真實寫照,是舊西藏的縮影,為考證西藏政治、經濟、文化提供了大量例證。
阿裏古格王國遺址
是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古格王國是在西元十世紀前後,由吐蕃王朝末代贊普朗達瑪的重孫吉德尼瑪袞在王朝崩潰後,率領親隨逃往阿裏建立起來的。遺址在阿裏紮達縣不讓區象泉河畔的一座土山上,占地約18萬平方米,共有房屋洞窟300餘處、佛塔(高10余米)3座、寺廟4座、殿堂2間及地下暗道2條。週邊建有城牆,四角設有碉樓。整個遺址建在一小土山上,建築分上、中、下三層,依次為王宮、寺廟和民居。在其紅廟、白廟及輪回廟的雕刻造像及壁畫中不乏精品。圍繞古格都城劄不讓的重要遺址還有東嘎、皮央等,均有大量文物遺存。
近數十年間于古格遺址周圍不斷發掘出的造像、雕刻及壁畫等是這個神秘王朝留給今人的寶貴財富。古格雕塑多為金銀佛教造像,其中被稱為"古格銀眼"的雕像代表其最高成就。遺存最為完整,數量最多的是它的壁畫。古格壁畫風格獨特、氣勢宏大,較全面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各層面。所繪人物用筆簡練,性格突出,其豐滿動感的女體人物尤具代表性。由於古格所處地理位置及受各種外來文化所影響,在藝術表現風格上帶有明顯的喀什米爾及犍陀羅藝術痕跡。
古格王國遺址是一座規模宏偉、面積浩大的高原古城,它不僅為研究西藏歷史,而且為研究我國古代建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托林寺
位於阿裏紮達縣境內,是十一世紀初由古格王益西沃修建。托林,意為飛翔空中永不墜落。由於古格王朝大力興佛,托林寺便逐漸成為當時佛教中心,其規模和形制都仿照前藏的桑耶寺所建。九百多年來,托林寺雖歷經各種自然和人為的破壞,但至今仍是殿宇林立,佛塔高聳。
紮達土林
位於阿裏紮達縣境內。進入紮達,便會看到象泉河兩岸土林環繞,巧奪天工,蜿蜓曲折數十裏。有的形似勇士駐過山頭,我的形似萬馬奔騰,有的形似虔誠教徒靜坐修行……土林是經流水侵蝕而形成的特殊地貌,在高原迷幻光影的襯托下,這裏婉若神話世界。
雍布拉康
座落在山南乃東縣東南約5公里的紮西次日山上下班,是西藏最早的宮殿。"雍布"意為母鹿,因紮西次日的山勢形似母鹿而得名;"拉康"意為神殿。藏族民間流傳著關於修建雍布拉康的一段神話故事。據說,一世贊普乃天神之子,有一天他從天梯下降至贊塘平原時,被當地十二個正在放牧的苯教徒看到並擁他為王。牧民們用肩頭當座把他高高抬起,故稱其為聶赤贊普(意為"肩坐王")。此後雅礱部落的人民就修建了雍布拉康,作為聶赤贊普居住的宮殿。
雍布拉康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是一座3層建築。一層的前半部為門廳,面積33平方米,門廳外是一個帶簷的小平臺。後半部是佛殿,供有松贊干布、文成公主等的塑像。第二層亦分前後兩部分,前半部為三面環繞矮牆的平臺,後半部是帶天井的回廊。五世達賴喇嘛時在碉樓的頂部加蓋了四角攢尖式金頂。雍布拉康除部分僧房外,還有一間供曆世達賴喇嘛來此禮拜時居住的臥室。
桑耶寺
位於山南紮囊縣境內,始建於西元762年,建成於779年,是藏傳佛教史上第一座佛法僧俱全的寺廟。桑耶寺的寺基由蓮花生大師測定,整個寺院的建築由寂護設計,赤松德贊主持奠基。桑耶寺建成後,赤松德贊從內地、印度、於闐等地邀請高僧住寺傳經、譯經,鼓勵貴族子弟出家到桑耶寺修行,並宣佈吐蕃全民一律尊信佛教,從此奠定了桑耶寺的崇高地位。歷史上著名的印度佛教與漢地佛教教義之爭便發生在這裏。桑耶寺是以古代印度婆羅王朝在摩揭陀所建的烏達波寺為藍本而建造的。主殿建成以後,歷代增修擴建,占地面積約為4900多平方米,規模宏偉。整個建築群完全按照佛經中的大千世界佈局:宏偉的烏策大殿代表世界中心須彌山;太陽、月亮兩殿象徵宇宙的日、月兩輪;烏策大殿四角的四座右銘佛塔分佈有四大殿、八小殿,表示四鹹海中的四大部洲和八小洲;環繞寺廟四周的圓形圍牆象徵世界週邊的鐵圍山。建築群占地面積11萬餘平方米。烏策大殿門口有一"興佛盟誓"碑。多吉德殿大門外右側有一吐蕃石碑,高3.8米,座高0.8米,碑文為古藏文(漢文為"吐蕃金石錄")。主殿門前有石獅一對,獅高1.2米、寬0.47米、長0.76米,石座為方形上雕有方形蓮花紋。寺內還有一對漢白玉石象,高1.05米,造型古樸、線條柔美,富有唐代雕刻之風,是該寺現存石雕藝術的珍品。寺內還有一口大銅鐘,鐘高1.1米,直徑0.55米,鐘鑄有古藏文,十分罕見。據《賢者喜宴》載,此銅鐘是西藏地區所鑄的第一口鐘。桑耶寺主殿回廊及配殿均有年代久遠的精美壁畫。
昌珠寺
位於山南雅礱河東岸的貢布日山南麓,距乃東縣約二公里,屬格魯派寺院。建於松贊干布時期,據說文成公主曾在該寺駐足修行。寺中懸掛有一口銅鐘,在整個西藏都很有名。藏語中,昌是鷹,鷂的意思,珠是龍的意思。相傳此地在建寺前有一惡龍,被松贊干布鞋化身為大鵬降伏後才得以建寺,故得名。蓮花生和米拉日巴等有名的人物都曾在昌珠寺周圍修行,其修行的遺址仍存,是佛教信徒朝拜的聖地。
昌珠寺珍珠唐卡為鎮寺之寶,所畫的是堅期木尼額松像(觀世間菩薩憩息圖)。整個唐卡長2米,寬1.2米,共耗珍珠26兩(計29026顆),鑲嵌鑽石一顆,紅寶石二顆,藍寶石一顆,紫寶石0.55兩,綠松石0.91兩(計185粒),珊瑚4.1兩(計1997顆),黃金15.5克。
藏王墓
系西元七一九世紀各代吐蕃贊普的陵墓群,位於山南瓊結宗山西南方向,現屬瓊結縣瓊果區,是西藏保存下來的規模最大的王陵。整個陵墓群面積約一萬平方米,各墓封土高大,高出地面約10米左右,遠望猶如一座座起伏的小山。靠近河邊有一座大墓,據說是松贊干布之墓。墓上有座小廟,裏面有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是守墓人的居所。據史料記載,墓內共設五個神殿。墓長一箭之地,寬約100公尺。墓的大門朝西南開,面向釋迦牟尼的故鄉,以示對佛祖的虔誠。墓中的神殿供有松贊干布、釋迦牟尼和觀世音的確良塑像,還有大量的金銀、珍珠、瑪瑙等隨葬品。墓左面埋有他出征時穿的金盔甲一副,腳部埋有珍珠2.5克(克,是藏族重量的單位,約28斤)。墓右面埋有用純金作的騎士和戰馬,作為松贊干布死後的侍從。
藏王墓內現遺存石獅一對,石碑兩方。其中於1984年挖掘出土的赤松德贊碑,高7.18米,碑面有雲龍、四蛇、飛天、日月等浮雕圖案,並刻有59 行歌頌松德贊的古藏文;鎮墓石獅一對,一獅除左腿折斷外,還較完整。石獅通高(帶座)1.55米,座長1.2米,寬0.76米,刻工簡練,形象生動。
藏王墓不僅反映了一千多年前西藏的喪葬制度和墓葬水準,同時它對於研究吐蕃王朝興起、衰落具有重要價值。1961年已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敏珠林寺
位於山南紮囊縣,是寧瑪派(紅教)在前藏的一個主寺,由居美多來創建於17世紀中葉。寺院坐西朝東,四面群山環抱,山青水秀,環境十分優美。面積約10萬餘平方米,圍牆為多邊形。寺內主要建築為拉康佛殿,坐西向東,高三層。,底層為大經堂,面闊5間,進深6間,內有20根方柱,其中有兩根高5.5米的林柱通向二層。
經堂有一護法神殿,門框、門楣上繪有很多人頭,殿內牆壁也繪滿了護法神像。這些神像全是多頭多臂,面目猙獰,看後使人毛骨悚然。供奉這類佛像是寧瑪派寺院和密宗紮倉的一大特點。按藏傳佛教的解釋,這些忿怒的護法神靈,是寺院防禦敵人和惡魔的守衛者,被稱為"護法神"。從藝術角度說,這種造型粗放、誇張的神靈形象,是西藏密宗藝術的表現,與原始苯教有著密切關係。祖拉康二層中間為天井,周圍有5座小佛殿,還有一些僧舍。第三層有兩個佛殿,其中喇嘛拉康佛殿內,繪有歷代著名甯瑪派喇嘛像。敏珠林寺最大的佛殿是桂花康,底層經堂進深7間、面闊7間,為兩層建築。
敏珠林寺注重研習天文曆算、醫學,並以文字書法優美而著稱。按以往慣例,由敏珠林寺選取派精通歷史、佛學、藏文和醫藥、曆算的高僧,擔任設在布達拉宮內的僧官教師,另一部分人則到門孜康負責研究曆算和編寫修訂《藏曆年表》。
敏珠林寺的僧人可娶妻生子,在寺主繼承上以父子或翁婿傳承,並不完全限定在父子血統關係上。敏珠林寺在研究寧瑪派的歷史、教義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卡若遺址
卡若遺址是西藏二十多處文物保護單位唯一的新石器遺址。該遺址面積大,保存情況好,文物堆積層豐定,文物分類繁多,是藏學公認的西藏三大原始文化遺址。
卡若遺址距昌都鎮幾公里,海拔3100米,遺址面積約1萬平方米。西藏自治區文管會會同有關部門於1978年和1979年對卡若遺址進行兩次規模較大的發掘,共清理出房屋遺址28座,道路2條,石牆3段,圓石台2座,石圍牆3座,灰坑4處,出土各類石器7968件,骨器366件,陶器2萬餘片,裝飾物50餘件,此外還有部分粟米、動物骨殖等。發掘結果表明,在瀾滄江源頭這片肥沃神奇的土地上,藏族先民們早在4、5千年前,不僅學會製造各種精緻的石制工具,有了粗糙的紡織品和縫製物品,並且還製作了彩陶和裝飾品,建造房屋,過上了定居的生活。
強巴林寺
昌都強巴林寺位昌都鎮內的四級臺地上。該寺是由宗喀巴弟子喜繞松布於西元1444年創建的。昌都寺與內地王朝的關係歷來極為密切。從清朝康熙帝開始,該寺主要活佛受代皇帝冊封。寺內至今保存有康58年5月頒發給帕巴拉活佛的銅印。乾隆56年,乾隆帝為昌都寺收贈"祝厘寺"的匾額。昌都強巴林寺有五大活佛世系,十二個紮倉,僧人最多時在5000餘人,並轄周圍小寺70座。現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帕巴拉·格列朗傑為該寺第一大活佛,現已轉世至11世。該寺主要建築保存完好,經堂內塑有數以百計的各類佛像和高僧塑像,上千平方米的壁畫以及眾多的唐卡畫,可以說是彙集了昌都能工巧匠的聰明才智,代表了昌都一帶最高水準。強巴林寺的"古慶"跳神素以猙獰逼真的面具,整齊典雅的動作造型,宏大場面而聞名雪域高原。該寺跳的鋮斧舞,服飾整齊華麗,舞姿古樸典雅,配器簡約清越。以該寺獨有的宗教舞蹈為形式的昌都藏戲在整個西藏自成一派。該寺喇嘛跳的"卓"舞更是一絕。強巴林寺不僅是康區最大的寺廟,而且還堪稱康區文化藝術寶庫。
林芝地區
布久喇嘛寺
屬紅教,是林芝地區最大最重要的藏傳佛教場所。該寺依山傍水,佛殿庭院掩映綠蔭之中,院內藏犬成群。整個寺院形狀內呈正四角,外底層屋簷共有二十角,第二到第三層屋簷為八角,佛殿高20余米,內徑10余米,上覆金頂,呈塔形,四面牆體分以白藍紅綠四色塗之,非常漂亮。喇嘛林寺有著名的蓮花生大師踐石遺跡,寺內精美的壁畫也堪知名人士藏東一絕。
雄偉壯麗的布達拉宮
一、 布達拉宮概述
舉世聞名的布達拉宮,聳立在西藏拉薩市紅山之上,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布達拉"系舟島,是梵語音譯,又譯作"普陀羅"或"普陀",原指觀世音菩薩所居之島。布達拉宮俗稱第二普陀羅山。布達拉宮海拔3700多米,占地面積36萬餘平方米,建築面積13萬餘平方米,主樓高117米,共13層,其中宮殿、靈塔殿、佛殿、經堂、僧舍、庭院一應俱全,是當今世上海拔最高、規模最大的宮堡式建築群。
布達拉宮依山壘砌,群樓重迭,殿宇嵯峨,氣勢雄偉,有橫空出世,氣貫蒼穹之勢,堅實墩厚的花崗石牆體,松茸平展的白瑪草牆領,金碧輝煌的金頂,具有強烈裝飾效果的巨大鎏金寶瓶、幢和經幡,交相映輝,紅、白、黃3種色彩的鮮明對比,分部合築、層層套接的建築型體,都體現藏族古建築迷人的特色。布達拉宮是藏式建築的傑出代表,也是中華民族古建築的精華之作。
布達拉宮是曆世達賴喇嘛的冬宮,也是過去西藏地方統治者政教合一的統治中心,從五世達賴喇嘛起,重大的宗教、政治儀式均在此舉行,同時又是供奉曆世達賴喇嘛靈塔的地方。
西元631年(藏曆鐵兔年)布達拉宮由吐蕃松贊干布興建。當時修建的宮殿有999間,加上修行室共1000間,後因雷擊和戰亂遭受嚴重破壞。1645年(藏曆木雞年),五世達賴喇嘛為鞏固政教合一的甘丹頗章地方政權,由第司索朗繞登主持,重建布達拉宮"白宮"及宮牆城門角樓等,並把政權機構由哲蚌寺遷來。1690年(藏曆鐵馬年)第司桑傑嘉措為五世達賴喇嘛修建靈塔,擴建了"紅宮"。1693年(藏曆水雞年)工程竣工。以後曆世達賴喇嘛增建了5個金頂和一些附屬建築。特別是1936年(藏曆火鼠年)十三世達賴喇嘛的靈塔殿建成後,形成了布達拉宮今日的規模。
布達拉宮主體建築為白宮和紅宮。
白宮,是達賴喇嘛的冬宮,也曾是原西藏地方政府辦事機構體所在地,高7層。位於第4層中央的東有寂圓滿大殿(措慶夏司西平措),是布達拉宮白宮最大的殿堂,面積717平方米,這裏是達賴喇嘛坐床、親政大典等重大宗教和政治活動場所。第5、6兩層是攝政辦公和生活用房等。最高處第7層有兩套達賴喇嘛冬季的起居宮,由於這裏終日陽光普照,故稱東、西光殿。
紅宮,主要是達賴喇嘛的靈塔殿和各類佛殿,共有8座存放各世達賴喇嘛法體的靈塔,其中以五世達賴喇嘛靈塔為最大。西有寂圓滿大殿(措達努司西平措)是五世達賴喇嘛靈塔殿的享堂,也是布達拉宮最大的殿堂皇,面積725平方米,內壁滿繪壁畫。其中五世達賴喇嘛去京覲見清順治皇帝的壁畫是最著名的。殿內達賴喇嘛寶座上方高懸清乾隆皇帝禦書"湧蓮初地"匾額。法王洞(曲吉竹普)等部分建築是吐蕃時期遺存的布達拉宮最早的建築物,內有極珍貴的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尺尊公主和祿東贊等人的塑像。殊勝三界殿,是紅色宮最高的殿堂。現供有清乾隆皇帝畫像及十三世達賴喇嘛花費萬余兩白銀鑄成的一尊十一面觀音像。十三世達賴喇嘛靈塔殿,是布達拉宮最晚的建築,1933年動工,3後建成。此外還有上師殿、菩提道次第段、響銅殿、世襲殿等殿堂。
布達拉宮還有一些附屬建築,包括山上的朗傑劄倉、僧官學校、僧舍、東西庭院和山下的宮前雪老城內的原西藏地方政府的馬基康、雪巴列空、印經院以及監獄、馬廄和布達拉宮後園龍王潭等。
300餘年來,布達拉宮大量收藏和保存了極為豐富的歷史文物。其中有2500餘平方米的壁畫、近千座佛塔、上萬座塑像、上萬幅唐卡(卷軸畫);還有貝葉經、甘珠爾經等珍貴經文典籍;表明歷史上西藏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關係的明清兩代皇帝封賜達賴喇嘛的金冊、金印、玉印以及大量的金銀品、瓷器、琺瑯器、玉器、錦鍛品及工藝性珍玩,這些文物絢麗多彩、題材豐富。
1959年以後,中共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布達拉宮殿的維修和保護,除常年撥給專門維修經費外,1988年國務院決定撥出鉅款對布達拉宮進行大規模的維修,並於次年10月隆重開工,在藏漢族工程技術人員的團結協作下,工程歷經5年,勝利地竣工,布達拉宮這一民族文化瑰寶,以新的魅力,吸引著千千萬萬的國內外來客。
二、 建築殿堂簡介
1、建築外景:布達拉宮依山壘砌,群樓重迭,主樓高117米,共13層,東西長370余米。山下附屬建築有雪老城、龍王潭等。它是當今世界上海拔最高、規模最大的宮堡式建築群。
2、東庭院(德央夏):系白宮正門前面平坦廣闊的平臺。面積為1500餘平方米,其西面為白宮主樓,東面為僧官學校,南北面為住房。
3、白宮門廊:此門廊有通往白宮的大門,四壁均繪有壁畫,其中北壁繪有文成公主進藏圖,南壁繪有五世達成賴喇嘛晚年封桑傑嘉措為第斯(執政)的文告。
4、東有寂圓滿大殿(措慶夏司西平措):系白宮主殿,也是白宮最大的殿,面積為717平方米,內有34根柱。北側設達賴喇嘛寶座,上方懸清同治皇帝禦書"振錫綏疆"匾額。殿內四壁滿繪宗教故事和歷史人物的壁畫,原達賴喇嘛坐床等重要慶典均在此舉行。
5、西日光殿:此殿是早期修築的達賴喇嘛的起居宮,位於白宮頂層。由福地妙旋宮、福足欲聚宮、喜足絕頂宮、寢宮和護法殿組成。
6、東日光殿:此殿是十三世達賴喇嘛晚年擴建的起居宮,位於白宮頂層。由喜足光明宮,永固福德宮、護法殿、長壽尊勝宮和平共處寢宮組成。
7、彌勒佛殿(強康):主供彌勒佛塑像。左右為長壽3尊,仙女頓珠卓瑪等,殿內尚供有其他佛像和佛塔,西側設有八世達賴喇嘛寶座。
8、金頂區:金頂區位於布達拉宮的最高處。金頂指的是靈塔殿和主供佛殿的鎏金屋頂,共7座,金頂上有許多鎏金裝飾。金頂區四周,尚有經幢、經幡等裝飾。
9、壇城殿(魯朗康):殿堂中心為桑旺堆巴壇 城,東面為德卻壇城,西面為吉傑壇城。桑旺堆巴(密集)、德卻(勝樂)、吉傑(大威德)均為密宗本尊。殿內四周繪有壁畫,大都是佛教名人名寺及教史。
10、殊勝三界殿(薩松朗傑):殿內供奉一塊用藏、漢、滿、蒙4種文字書寫的"當今皇帝萬歲,萬萬歲"的牌位。牌位上方所供為清乾隆皇帝肖像。周圍有金剛持、宗喀巴等塑像。殿內尚有十三民達賴喇嘛用萬兩白銀鑄造的十一面觀音像。這是紅宮中一座重要的佛殿,有些重大活動在此殿舉行。
11、長壽樂集殿(其美德丹吉)此殿堂設有 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的寶座,沿牆的佛龕中供奉千尊無量佛像。殿內還供奉"埃革則底"護法神和宗喀巴塑像2000餘尊佛像。
12、十三世達賴喇嘛靈塔殿:十三世達賴喇嘛靈塔通高12.97米,用優質黃金包裹的確良靈塔面鑲嵌的珠寶上萬顆,可謂世間珠玉寶石芸萃,殿內陳設著各式各樣種法器、祭器、十三世達成賴喇嘛土登嘉措的坐像前功盡棄陳設一座由20萬珍珠串成的珍珠塔(曼陀羅)。第3層樓四壁均為十三世達賴喇呼一生的傳記壁畫。
13、上師殿(喇嘛拉康):殿內主要供奉著西藏著名上師的塑像。佛龕中尚有吐蕃王朝贊普像、賢者像等數千尊和佛塔上百座。
14、七世達賴喇嘛靈塔殿:七世達賴喇嘛靈塔供奉在殿堂中央,殿內尚有七世達喇嘛格桑嘉措坐像,以及佛龕、經書架等。
15、聖觀音殿(帕巴拉康):殿門上懸掛著清同治皇帝禦書"福田妙果"匾額,殿內正中央供奉的檀香木質自在觀音像,為松贊干布所依本尊,屬布達拉宮的稀世珍品,尚有合金質的六面閻羅王等許多珍貴的佛像和佛塔。
16、八世達賴喇嘛靈塔殿:殿內主要供奉八世達賴喇嘛降白嘉措坐像及其靈塔,並在靈塔前借有八瑞物、八吉祥、七政寶等。
17、九世達賴喇嘛靈塔殿:殿內主要有九世達賴喇嘛靈塔、九世達賴喇嘛降朵嘉措和宗喀巴的坐像,尚有經書架等。
18、時輪殿(堆廓拉康):殿中心有銅質鎏金時節輪壇城1座,其周圍有時輪神像和曆算家塑像100尊。
19、釋迦能仁殿(土旺拉康):主供佛教始祖釋迦牟尼塑像,兩側排列其八大弟子立像,殿內設有七世達賴喇嘛寶座以及存放手抄甘珠爾經典。
20、無量壽佛殿(蔡巴拉康):殿中間的佛座上供奉9尊無量壽佛塑像以及白鍍母、綠度母塑像各1尊。殿堂四周滿繪壁畫。
21、法王洞(曲吉竹普):系七世紀吐蕃時期的建築,被西藏佛教徒尊稱為法王的松贊干布當年曾在此修行。殿內有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尺尊公主以及吐蕃王朝大臣噶爾樂贊(祿東贊)和吞米·桑布紮等塑像,後者相傳為藏文創始人。尚有早期珍貴的壁畫。
23、普賢追隨殿(公桑吉珠康):殿中間佛座上供奉銅質鎏金釋迦牟尼坐像,左右為觀世音和五世達賴喇嘛像等。
24、響銅殿(利馬拉康):此殿供奉的佛像皆為響銅(合金)鑄造,有釋迦牟尼像、無量光佛像等約3000餘尊,其中大明宣德和永樂時內地製造的塑像可達上百尊。
25、經宮二回廓:素有畫廓之稱。回廓四周滿繪布達拉宮修建史、紅宮落成慶典和佛事活動等壁畫。
26、西有寂圓滿大殿(措慶努司西平措):布達拉宮最大的殿堂,面積達725平方米,內有44根柱子。西端設達賴喇嘛 寶座,上方高懸清乾隆皇帝禦書"湧蓮初地"匾額。殿堂四周滿繪壁畫,面積達280餘平方米,其中五世達賴喇嘛進京覲見清順治皇帝的壁畫極為珍貴的藝術品和歷史資料。殿內木構梁檁均有木雕鏤 空佛像以及各種動物和花紋圖案。
27、菩提道次第殿(朗仁拉康):主供藏傳佛教祖師宗喀巴坐像,殿內還供奉格魯派及噶當派名人銅像等。
28、持明殿(仁增拉康):主供藏傳佛教甯瑪派祖師蓮花生銀鑄塑像,其東側為8尊蓮花傳承祖師塑像,西側為8尊蓮花生變身塑像。殿內尚有8座銀鑄善逝佛塔,經書架上存放著第司桑傑嘉措時精刻的甘珠爾經。
29、五世達賴喇嘛靈塔殿(色東康):殿堂高3層,內有16根柱,殿中央供奉的五世達賴喇嘛靈塔通高12.6米,塔身用金皮包裹,耗費黃金3721公斤,塔面鑲嵌各種子珠寶上萬顆,殿內尚有十世和十二世達賴喇嘛靈塔,以及8座鑲有各種珠寶的銀質善逝佛塔像。
30、世襲殿(沖熱拉康):殿堂正中並列供奉金質釋迦牟尼塑像和銀質五世達賴喇嘛塑像,其右側是一世到四世達賴喇嘛塑像等。西側是藥師八如來的塑像。鄰西牆是十一世達賴喇嘛克珠嘉措坐像及其靈塔。東、北壁的經書架上存放著藏文丹珠爾經。
31、宮藏文物:布達拉宮收藏和保存的大量歷史文物有佛塔、塑像、壁畫、唐卡、經文典籍,還有表明歷史上西藏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關係的明清兩代皇帝封賜達賴喇嘛的金冊、玉冊、金印以及金銀器、玉器、瓷器、琺瑯器和工藝珍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