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聖賢之道
  中國古時候的教育不外乎要使學生遵循古聖先賢之德,求得高尚品德正仁君子的風範。所以期望學生希聖希賢實是先人教育的目的。我國近代淨土宗印光大師在文鈔中,也是苦口婆心地勸勉我們要以希聖希賢為榜樣,求生淨土為圓滿究竟。佛法從印度傳到中國以來,成佛渡眾生及因果輪回報應的思想,漸漸地已成為中國文化的一支巨流,佛教高深的哲理會一時受到很多知識份子的重視,因此,中國歷代的高僧都是儒佛兼通的,而在他們化導眾生或者著書作品中往往引導一般初學者,以人倫為基礎,以出世的佛法為修學的目的,今天我們也同樣盼望您在佛法修學上也能依此原則去修學佛法。

聖賢之道

誠至誠心
恭敬心
明求學問
增知識

行 法

持戒
念佛
誦經
拜佛

聖賢之道
  為對應初機學佛者之方便,我們將成佛之道稱之為聖賢之道。在本文中我們將概略的演述,修學淨土法門應如何來成就聖賢之道:——修持念佛淨土法門,首先需要具備誠與明,誠至誠心與恭敬心,尤其是以至誠肯切的心稱念阿彌陀佛聖號,以期相繼不斷而達到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的一心不亂境界,因此,至誠心是求一心不亂的基礎。其次是恭敬心,對佛、法、僧三寶要有恭敬心,對一切眾生同樣要有平等恭敬心。印光大師曾言:佛法要在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則得十分利益,因此恭敬三寶及恭敬一切眾生也是修學佛法的基礎。所謂明,簡言之就是智,修學者要依佛法的智慧去修持,以智慧作先導,轉識成智,轉煩惱成菩提。修持淨土法門乃依信願的堅定為智慧,以般若來疏導煩惱。信願與般若可由誦讀佛經及參悟佛理中開發出來;又佛法修學不離世間法,所以我們建議您從古聖先賢所遺留的典籍中去學習如何待人處世,做一個世間的仁人君子,出世間正信的佛教徒。
  修學者應將所知的一切(指從經典中所理解或參學所體悟到的)付諸於外表的行為,在社會上處處為人榜樣,使因果的原則能分明,如果能依此方向去努力,則所處的環境自然會祥和安寧;在家庭生活方面從孝順父母、恭敬兄姊、愛護弟妹、夫妻相敬如賓,一切皆順從為人處世應有的倫理原則,那麼家庭必和睦美滿。大學中曾說:齊家、治國、平天下……,身為一個佛教徒更應當以身作則才對。
  我們個人的外在行為雖可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到所處社會環境的祥和及家庭的和睦,但其主要的原動力則是內在的個人意念,內心的煩惱是造作惡業之根;為了對治內在的煩惱,我們建議初學者以念南無阿彌陀佛及智慧的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及觀法無我)來除妄心。眾生一切痛苦及煩惱的根本,依佛法來看,都是由分別、執著、五欲、六塵所生(五欲:財、色、名、食、睡。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所以克己復禮,返妄歸真的功夫,實是修持的必要過程。在日常生活中,唯有依上所列的方法有恆去做,心靈上必會漸趨於清淨與安寧。

行 法
  一切修行法門中,最簡易又直接了當的莫過於念佛法門,三根普被(上、中、下三根),利鈍全收,一句佛號念到底,圓轉五濁成淨土,臨終帶業往生,當生成就的法門唯此而已,這是佛陀徹底悲心為末法眾生特開的法門,其目的不外切望末法眾生能即出輪回、出離三界(欲界、色界及無色界),了生脫死再娑婆廣度有緣眾生。在淨土行法上略分為正行與助行,而念佛求清淨心及一心不亂實是淨土的正行;其他有幾項助行,我們簡略地介紹。首先,修學者要持清淨的戒行,以戒行止惡而使行為有所規範,以戒行改過惡習使身心清淨;其次,修學者要做早晚課誦以作為修定攝心之力,以讀誦大乘經典作為開智及解義之助;再次,要專拜西方三聖(阿彌陀佛、觀世音、大勢至。)以求佛菩薩加被除障消業。能如上正助雙修,則修持會漸漸進步。但是,佛法大乘的精神是主張自利利他,因此隨分隨力的廣度眾生同生西方是不能分開隔離的,以上一切行法,正修、助修、積福等等,都是為求臨終時心神不顛倒,一心不亂,而達到往生西方的目的。
  從上幾點,我們概略地介紹了一個在家學佛者,如何當生成就聖賢之道,我們希望您能明佛理及先聖之言,要心存恭敬及至誠,在日常生活中力求道德的修養,在修行上正助雙修,日久功深內心自然漸除妄心、克情欲以達清淨。
  最後,我們恭敬虔誠地將所得的功德,所修持的福份回向一切有情眾生。
  請常念:
  南無阿彌陀佛


上一篇(往生的三張護照) 回目錄 下一篇(光明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