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發大心的因緣

  發大心的因緣
  (甲)菩提心三義
真性菩提
          
實智菩提
          
方便菩提
  (乙)修行先立心願心願為修行之先
            心願為立行之准
  (丙)發大心的因緣
念佛重恩
            
念父母恩
            
念師長恩
            
念施主恩
            
念眾生恩
            
念生死苦
            
尊重己靈
            
懺悔業障
            
求生淨土
            (10)念正法久住
  (丁)普勸發心反躬自省
  普勸大眾
  苦樂相校
  一再叮嚀
  發大心的因緣
  是世間出世間一切萬法的根本;心亦是一切善惡法的根源。世界上能夠成大功立大業的人乃由於恒心與毅力。世上所謂無不惡作的惡人亦源于念頭上向惡。所以,我們當知心力不可思議。心的毅力使我們在世法上成功立業;心的克己復禮能夠使人進德修業,成聖成賢;發菩提心(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甚至能夠成佛作祖呢!然而,所謂即我人日常思慮之心,此心可為善,此心亦可為惡;成佛亦此心,做人亦此心,做人亦此心,地獄亦此心;總之,十法界不離此一念心(十法界:佛、菩薩、聲聞、緣覺、天、人、修羅、地獄、餓鬼,畜生),而且,菩提(覺道)亦不離此心。但是,前所言及(為善、為惡、做人、地獄……等)都屬妄心,唯此菩提心是真心。何謂菩提心?下面我們共同來研討。
(甲)菩提心三義:
  妄心是凡夫心,菩提則是佛之妙心,這也是聖心。菩提心,人人都具足,凡聖平等,生佛一體,無論貧富貴賤、智愚賢肖,無人不具。既然人人具足,而今何以人人皆不同諸佛?其關鍵則在發與未發耳。我人修行既當發此心,應該先瞭解菩提心之真義。
  菩提心具有三義,以下我們分別詳加研討:
  
真性菩提:真性菩提者,即我人現前一念心性,上至諸佛菩薩,下至地獄眾生,十法界有情,個個無不具足。此屬自性本具的如如理,此又別名為本覺;此本覺理,不假造作,離諸虛妄,故曰真性菩提。
  
實智菩提:實智菩提是依如如理起如如智,此又名始覺智。此智是意識相應慧心所,吾人依此慧心所,照本覺理,如實了知,故名實智菩提。
  
方便菩提:方便菩提者,用此菩提心,行菩薩道,鑒機說法,種種設施方便,度脫眾生,是名方便菩提。
  又,大般若經雲:如來常說菩提,以何義故名為菩提?佛言:證法空義,證真如義,證實際義,證法性義,證法界義,假立名相,施設言說,能真實覺,最上勝妙,故名菩提。
  依往生論雲:發無上菩提心,有其二義:一者須離三種與菩提心相違法。二者須知三種順菩提心法,始與淨宗發菩提心義相應。什麼是應遠離三種與菩提心相違法呢?
  (一)依智慧門,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者自身故。
  (二)依慈悲門,拔一切眾生苦,遠離無安眾生心故。
  (三)依方便門,憐憫一切眾生,遠離供養恭敬自身故。
  什麼是應成就三種順菩提心法呢?
  (一)無染清淨心:不為自身,不求諸樂故。
  (二)安清淨心:以拔一切眾生苦故。
  (三)樂清淨心:以令一切眾生得菩提故。又當發三種心:
  一者發厭離心:煩惱無盡誓願斷。
  二者發欣慕心: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三者發度生心:眾生無邊誓願度。以上三心,前二屬智,後一屬悲。一一皆具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但心本無生,仗境方起,今既發菩提心,亦須緣境。略而言之,有四種:
外見佛身,內自觀身,自慚形穢,因奮勉故。
  
憫念眾生同己,欲淨化故。
  
觀佛相好功德,因善樂故。
  
最殊勝的佛果,非不可得,應勤求故。然而,佛教以慈悲為宗,發了菩提心,慈悲之心油然而生。可是,修行之先,應先確立心願,而且,心願亦是修行立行之準則。
(乙)修行先立心願
  佛經有偈曰:假使鐵輪頂上旋,終不退失菩提心。我們從無始生死以來,流轉生死,六道升沉往復,如輪之轉,故曰:輪回;我們若但髮露水道心,修小行門,安可了生脫死?諸佛典內有言,菩提妙道之門,應要發心進入,否則長劫沉淪,永無終了之際,吾人若不發心,裹足不前,永遠沉淪;若能發心,即使路遠亦所不畏矣!所以,入道以發心為首。
  然則,,是一切世出間成功之本;釋迦牟尼佛立四弘誓願,故終就成就了無上菩提;觀世音菩薩立十二大願,故能十方世界廣行菩薩道;普賢十大行願,故能成就如來果德;阿彌陀佛發四十八大願,故成就了西方極樂淨土。故雲: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再說,眾生向來錯認妄心,不知我們常住真心,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是故我們應發此廣大願心,並立下堅固願行;否則,縱經千百劫,依舊沉淪生死海中,求出無期。倘若修行無願心,依此小福生天,福盡還墮;生於人中富貴,一期壽盡,一切還失,故雲: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
  在華嚴經有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此即是言,心中忘記,前所發心,而修諸善法,是為魔業。但因魔王因中亦修十善及未到地定,不發大心,故報生欲界頂天,自在享用;以欲界樂為已樂,欲界眾生,皆其眷屬。所以,我人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薩願,不可緩也。
  其次,在於修行之先,必先立下心願;然則,心願有幾種差別不同,我們不可不加以辨別。世有一種修行人,修行但不參究自心,唯有心外求法,或好名聞利養,或貪現世欲樂,或期望未來果報;如是發心,名之為。假如,既不求名聞利養,又不貪欲樂與果報,真為生死,為成菩提佛果;如是發心,名之為。發心之後,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知佛道長遠,不生退層;觀眾生難度,不生厭倦;如登萬仞高山,必窮其頂;如上高塔,必至其頂;如是發心,名之為。有罪障不懺悔,有過愆不去除,內濁外清,始則勤精進,終就懈怠放逸,雖有好心好事,但多夾雜名利,雖行善法,複為罪業所染汙;如是發心,名之為。發廣大願心,眾生界盡,我願方盡;菩提道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
  觀三界(欲,色,無色界)如牢獄,視生死如怨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發心,名之為。若非心外見有眾生可度,心外有佛道可成,功勳不忘,知見不泯;如是發心,名之為。若了知自性是眾生,故願度,自性是佛道,故願成;不見一法,離心別有,以虛空之心,發虛空之願,行虛空之行,證虛空之果,亦無虛空之相可得;如是發心,名之為。了知以上八種差別,在發心之先,我們就知番察去取,則可發真正的菩提心;雲何去取?所謂去邪、去偽、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取圓。如此所發之心才可正確。
(丙)發大心的因緣:
  我們既知如何地發起正確的菩提心,以下我們則共同來研究,發菩提心的因緣。我們應知,此菩提心是世出世間一切諸善法
之王;五戒(不殺、盜、淫、妄、酒)是人善,十善及味禪是欲界天善(十善:不殺、盜、淫妄、惡口、兩舌、語,不貪、、癡。)四禪八定是上界天善(色、無色界曰上界),戒定慧、四諦、十二因緣是二乘善(聲聞、緣覺曰二乘),六度萬行是菩薩善;然而,菩提心為佛之善,故曰諸善中王。此菩提心,眾生本具,不生不滅,然無因緣,不能發起。今言因緣,略有十種,何等為十?
  
念佛重恩:天地有覆載之恩,父母有養育之恩,惟佛有拔苦與樂之恩,為天地父母之所不及,故佛恩最重。我佛釋迦牟尼,從最初發菩提心,為我等一切眾生,行菩薩道,經無量劫,備受諸苦;當我造業之時,佛則哀憐,方便教化;我墮地獄時,佛悲痛,欲代我苦,而我業重,不能救拔;當我生於人道,佛以各種方便,令我種善根;令我能聞法,乃因向使種善根,此佛恩佛德,丘山難喻;果非發大心,行菩薩道,建立佛法,救度眾生,豈能酬答?此是發菩提心的第一因緣。
  
念父母恩:父母對兒女多少辛勤勞苦,不念則已,念及則不覺心痛不已;故曰哀哀父母,生我,育我夠勞也。父母恩重,側重在母;十月懷胎,多年乳哺,一切照顧無微不至,今日才得成人。又,父母心中指望成人之後,得以紹繼門風,供承祭祀。今日既已出家,濫稱為釋子,父母在時,不能養其口體而報其恩,父母死後,又不能導其神靈;在世法上視之,實是大不孝(是大損),於出世法上視之,又是毫無實益;世法,出世法上,兩途既失,如此則是重罪難逃了。如此思之,我入唯有百劫千生,常行佛道;十方三世,普度群生,救濟生生世世的父母,不唯一己之父母;願平等普度人人之父母。此是為發菩提心第二因緣也。
  
念師長恩:父母生育我,經歷千辛萬苦,提起恩德,重恩難報;若無世間師長,教導我等,則不知禮義,如同於異類;若無出世間師長,指導我等,則不解出世佛法,何異於俗人?今日知世間禮義,解出世佛法,袈裟被體,戒品沾身,此等重恩,由世出世二種師長得。既知感恩,我們當發大乘心,普願利人,世出世間二種師長,俱蒙大利。此是為發菩提心第三因緣也。
  
念施主恩:我等今日日用所資,四事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是名四事),皆出自他力。彼則竭力躬耕,尚難糊口,我則安受其食,猶不稱心。彼則紡織不已,猶自艱難,我則安服,寧知惜福愛惜?彼則華門蓬戶,擾攘終身,我則廣宇閒庭,悠悠度日。彼勞苦,我放逸,於心安乎?將他利,潤己身,於理順乎?若非悲智雙運,福慧二嚴,信施沾恩,眾生得利,我人則粒米寸絲,酬償有分,重罪難免,惡報難逃;思惟至比,果不知精進佛道,上求下化,於心安然乎?此是為發菩提心第四因緣也。
  
念眾生恩:前所言及,存念多種恩德,以策發菩提心,有智之士必得明瞭;惟眾生恩者,非佛三明(宿命、天眼、漏盡三明)六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盡六通),能知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因果者,不得了知。我們與一切眾生,從無始生死輪回以來,互為父母,彼此互有深恩。今雖隔世昏迷,彼此互不相識,以理推之,豈無力圖報效之理?今之披毛帶角的動物,安知非為昔日之子?今之蠕動飛的昆蟲,安知它們不曾為我父母?輪回之遠,隔世之迷,宿世親緣已難辨認。彼號呼於地獄之下,宛轉於餓鬼、畜生道中,苦痛誰能知曉?饑虛困苦安知向誰傾訴?我人現雖不見不聞,彼必求拯求濟於我。是故菩薩觀於螻蟻,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常思利益,念報其恩。此是為發菩提心第五因緣也。
  
念生死苦:我們與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常處於生死;六道輪回中,升沉片刻,出沒萬端。天、人、地獄、餓鬼、畜生,俄焉而入,俄焉而出,朝出暮遠,迴圈無已。入地獄,登刀山則體無完膚,攀劍樹則方寸皆裂,吞熱鐵則肝腸盡爛,飲烊銅則骨肉都糜;利鋸解身,斷而複續,巧風吹身,死已還生。火燒地獄(八熱地獄)中,唯聽叫嗥之慘聲,苦痛之聲,寒冰地獄(八寒地獄)中,血肉俱裂,身如紅藕華開;一夜死生,經於萬偏;一朝苦痛,人間百年。受苦時雖知悔恨,脫出已還忘所受之苦,作業如故,可憐!可憐!此是為念地獄苦。
  其次,畜生之苦,筆墨難形;負重而鞭打,牽豕而就屠,大欺小,弱肉強食,苦不堪言。經雲: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鞭打與就屠,焉知非吾父母?所食和所啖,焉知非吾親屬?當年恩愛,今作怨家;昔日寇仇,今成骨肉;昔日為母,今卻為婦;昔曾是父,今卻成夫。宿命、天眼視之,可羞可恥,可笑可憐。又,生死之苦,苦不堪言。母胎之中,身處糞穢之側,十月胎中,如處牢獄。膿血道裏,倒裁而出。年紀稍長,貪欲又生。時不待人,老病逼身,無常迅速。死懷恐怖,業識紛飛,前途茫茫,心中無主;神謝之時,宛如生龜脫殼。心無常主,身無定形,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別離之淚,難以計數,橫屍積骨,過彼崇山。一失人身萬劫不復,業力所牽,輪回路上,三途有分(三惡道曰三途)。苦不可言,誰能替代?是故宜發勇猛心,截生死流,出愛欲窟,自行化他,同登涅
彼岸。以上是為發菩提心第六因緣也。
  
尊重己靈:我人現前一念心性,當下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雲何世尊早成無上正等正覺,而我等仍然迷惑顛倒,尚為生死凡夫?世尊則具無量智慧,神通自在,相好莊嚴;我等凡夫則具無量業系煩惱,生死輪轉纏縛。諸佛與我,心性本一,雲何迷悟天殊?沈靜思之,慚愧可恥。是故我人當發勇猛,以無量善法,對治煩惱,以無量智慧,破除執著。修德有功,性德方顯,轉三障(煩惱障、業障、報障)為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衣裏明珠,光明洞達。所謂不孤負佛化,不負己靈。此是為發菩提心第七因緣也。
  
懺悔業障:我等日常生活,一舉一動,互違佛戒;一餐一水,頻犯屍羅。一日所犯無量罪障,何況多生累劫,所積之罪,多不可言。雖言執持五戒,嚴格言之,十人九犯,少露多藏。五戒尚難具足,何況沙彌、比丘、菩薩等戒,更不必言矣!雖然,我等名為比丘,實則不足為優婆塞(持五戒之在家居士),豈不愧哉!當知佛戒不可犯,犯必墮落;若非痛哭流涕,深切懺悔,至誠改過,萬劫千生,惡報難逃,此是為發菩提心第八因緣也。
  
求生淨土:佛教修行有分聖道門與淨土門二種;聖道門屬正常道的修持,從初發心至成就佛果,在此娑婆世界(又名:堪忍世界),需經三大阿僧劫的修行。然而,淨土門則屬易行道的修持,行者先求往生佛國土,成就無生法忍或不退轉,以及諸種功德、智慧,次行菩薩道。在此娑婆五濁惡世,世界多惡,眾生多苦,外境與內情,多能障道;又有多種難處,悉能障道:(1)世道不好,年多災難;(2)知見不正,外道朋興(3)貪情熾,昏散交侵(4)身口意業,悉不清淨;(5)壽命短促。因此,此土欲修行者,雖得進一尺,卻又退得一丈;此土修行進道難,彼土(西方淨土),成佛易。再說,西方極樂世界略有以下五種好處:(1)一生西方,皆得不退。(2)西方淨土,四季無更。(3)水烏風林,皆說妙法。(4)觀音勢至是為善友,阿彌陀佛是為良師。(5)眾生生者,壽命長遠。是故淨土法門,往聖前賢,人人趣向,千經萬論,處處指歸;所以,我們應發廣大心(多善根),執持名號(多福德),乘彌陀大願之船,入於淨土之海,西方決定可往矣!這是為發菩提心第九因緣也。
  (10)念正法久住:世尊為一切眾生,從無量劫來,修菩薩道,四十九年化緣周訖,示入涅槃。現處末法,有教無人,邪正難分,是非莫辨,競爭人我,鬥爭堅固,是非繁興,爭名奪利,比比皆是。三寶何義,悉皆不知,外道興盛,難有正見,思及至此,悲心淚下!身為佛子,不能報恩,忽發大心;雖不能挽回末法劫運,決當盡力,護持正法於來世。是故皆諸善友,同發大願,願願上求下化,從於今日,盡未來際,盡此一報身,同生安養國,速證無生忍,回入娑婆界,令正法久住,法門再闡。此是為發菩提心第十因緣也。
(丁)普勸發心:
  以上十種因緣乃是策發菩提心的因緣;然而,我人既對此十緣備識了,得知前所提及取捨的八法;如此亦趣向有門了。令日幸得人身,又居於中國,六根無缺,深具信心,又無魔障;得以出家,受具足戒,諸種勝緣悉皆備足,不於今日發此大心,更待何時何日?普願眾等,同發此心。未發者今發,已發者今增長,念念相續。勿畏難而退怯,勿視易而輕浮,勿欲速而不久,勿懈怠當勇猛,勿委靡,勿因循。要念念發,時時發,日日發,月月發,年年發,生生髮;眾生度盡,我願乃盡,虛空有盡,我願無窮。
  今若以修行為苦,則不知懈怠更苦;修行則勤勞暫時,永劫安樂;懈怠則偷安一世,多生受苦。又,現以淨土為舟航,不愁退轉。身為諸佛真子,不立大願於今生,更待何日?念地獄苦,精進自生;念無常速,懈怠不起。
  又,以佛法為鞭策,以善友互提攜,終身依此,則無退失之虞。心真則事實,願廣則行深。虛空非大,心王為大;金剛非堅,願力最堅。普勸眾等,同生淨土,同見彌陀,同化眾生,同成無上正等正覺。順與大眾共同策勉之!

普為出資及讀誦受持
輾轉流通者回向偈曰:

  願以此功德 消除宿現業
  增長諸福慧 圓成勝善根
  所有刀兵劫 及與饑饉等
  悉皆盡滅除 人各習禮讓
  讀誦受持人 輾轉流通者
  現眷咸安樂 先亡獲超度
  風雨常調順 人民悉康寧
  法界諸含識 同證無上道

  中華民國八十二年 十一月恭印一萬五千冊

  佛學基本知識
  發行人:孔服農
  出版者: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
  地 址:臺北市杭州南路一段五五號十一樓
  電 話:(
二)三九五一一九八
  劃撥帳號;
七六九四九七九
  戶 名:佛陀教育基金會
  贈送處:佛陀教育基金會附屬華藏講堂
  臺北市杭州南路一段五五號三樓
  電話:(
二)三九五一一九八
  (贈送品·歡迎翻印·功德無量)
  行政院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證局版台業字第三八六九號敬請常念
  南無阿彌陀佛·求生淨土
  南無觀世音菩薩·消災降福


上一篇(佛法概要 釋迦牟尼佛的一) 回目錄 下一篇(六道概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