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佛法 3
佈施供養
法增比丘(Bhikkhu Dhammavaro)
佈施是以自己所擁有的物品施與他人,這是舍與的思念(cetanā),在執行時能消除對佈施物的執著,在業報上是能獲得財富。佈施能克服慳吝,使施者的心從執著與慳吝中解脫。佈施有物施和法施,無畏施三種。物施是是以食物或日常需用品對修行的人佈施,物施是對僧伽作四事(資具)供養;法施是修行者對施主信眾無報償的以正法開示和教導,解說或勸導,這多是出家僧尼眾對在家眾所作的佛法的講解;無畏施是對生命與財物的保護,乃至割截身體,舍去生命而救護弱者的施捨。
一位行者在發願行佈施後,應常慷慨佈施,並作如是念∶「自念施事,我得善利,于慳垢眾生中,而得離慳垢處,於非家行解脫施,常自手施,樂行舍法,具足等施。聖弟子如是念施時。不起貪欲、瞋恚、愚癡、乃至念施所熏,升進涅槃。」(《雜阿含931經》)於非家行解脫施是指對離家、出家的修行者,佈施四資具:衣、食、住、藥給他們,以使他們能安心修行求解脫。
佈施時要有三種清淨思∶即施前快樂,施時心清楚與清淨,施後歡喜。受施者也要具有三種清淨思∶即受施時無貪或修持離貪,受施時無瞋或修持離瞋,受施時無癡或修持離癡。這樣清淨的佈施的福報是無量的。
在《雜阿含933經》裏佛陀對釋子摩訶男(Mahānama)說∶「汝見如來,不見如來;見諸比丘,不見諸比丘;且汝常當勤修六法:何等為六?正信為本,戒、施、聞、空(舍)、慧以為根本;非不智慧。是故,摩訶男!依此六法已,于上增修六隨念,念如來事,念法、念僧、念戒、念施、乃至念天,如是十二種念成就。彼聖弟子諸惡退減不增長,消滅不起。離塵垢,不增塵垢。舍離不取,不取故不著,以不取著故,緣自涅槃。」
佛說:「施安雖小,其報彌大,慧從小施,受見景福。」(北傳法句經495偈)佈施的財物是很小的,但所得福報卻是很大,世人多數不懂這裏邊的奧妙。
因為眾生輪回受苦的原因,即是耕耘宿業之農田,以識為種,施以愛欲的肥水,因此累劫累世,長久輪回,此生彼死,彼死此生,不得解脫生老病死苦。而佈施給認真要修行度過生死苦海者,那功德可就大了。佛說:「愛欲意為田,淫怨癡為種,故施度世者,得福無有量。」(北傳法句經369偈)
在十波羅蜜(Pāramī)裏,佈施(dāna)有助於持戒(sila),而且佈施較持戒易於修持,但它的成果比不上持戒;持戒能淨化施者(與受者),佈施能帶來今世或後世的財富。而持戒能再投生到人間天界;持戒後易得禪定,故能出離欲染煩惱而達到清淨;出離(nekkhamma) 欲染煩惱後心清淨,易於生定(samadhi),產生智慧(pañña),智慧又要靠精進力(viriya)才能圓滿;有精進的行者才能忍受諸苦難;有忍辱(khanti)的菩薩只說真實的話語;通過真實(sacca),菩薩決意(adhitthāna)不移地修持諸波羅蜜;決意後才常以慈心(mettā)為眾生謀福利;最後舍(upekkhā)是以平等無分別的態度來修持。
佛說:「慳貪不生天,愚不歎佈施,智者隨喜施,後世得安樂。」(南傳法句經177偈)若要後世得大富貴,得大安樂,那就要常佈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