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集經》故事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92/碩士/研究生:林彥如   指導教授:陳勁榛  電子全文電子全文

《六度集經》是一部故事性濃厚的佛教經典,本論文乃從民間文學的角度,探討《六度集經》中的故事。研究過程主要從三大方向著手:
  

首先,確立《六度集經》實收的篇章,及其屬於故事的內容。歷來佛經目錄與藏經收錄的《六度集經》篇章卷次或有不同,卷次有九卷、八卷、七卷等三種說法,總收篇章則有九十章、九十一章的差別。其中九卷本說僅見存於早期的佛經目錄,確實內容不詳。以實存的七卷本、八卷本各版本內容相比較,歸結本經實收篇章卷次應為八卷八十九章。至於屬於故事的篇章則有八十七章。
  

其次,以「情節單元」之觀念與要件,提取《六度集經》所收故事的情節單元,藉以探討本經故事取材的特色。包括有:對佛教相關題材之偏重,「六度」取材的比較,故事中人物及動物取材的特色等。此外並將《六度集經》故事的情節單元編列成索引,隨文附錄在後。
  

最後,運用「故事類型」的歸類原則與方法,提出《六度集經》故事已成類型的篇章,並搜羅相同類型的故事,加以比較討論。則本經故事已成類型者有:(一)第21則〈理家本生〉,屬於型號989「善用小錢成鉅富」。(二)第22則〈國王本生〉,屬於型號707「貍貓換太子」。(三)第24則〈理家本生〉,屬於型號160「報恩的動物和忘恩的人」。(四)第35則〈兄(獼猴)本生〉,屬於型號91「肝在家裡沒有帶」。(五)第44則〈童子本生〉,是型號910K「謹守誡言,躲過送死陷阱」複合930「預言」。(六)第48則〈摩天羅王經〉,與第24則〈理家本生〉的型號相同。(七)第49則〈槃達龍王經〉,屬於型號1310「懲處龍蝦,讓它在水裡淹死」。(八)第50則〈雀王經〉,屬於型號76「狼和鶴」。(九)第87則〈鏡面王經〉,屬於型號1317「盲人摸象」。

參考書目
本書目共分「藏經」、「《六度集經》譯註本」、「佛典」、「民間故事原始資料」、「工具書」、「專著」、「學位論文」、「期刊、報紙」等八類,各類所錄諸書依編著者姓名筆劃數排列。
一、藏經
附《六度集經》所在冊次
大藏經刊行會編輯:《大正新修大藏經》,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72年元月。(《六度集經》在第3冊)
中國佛教協會編:《房山石經》遼寧刻經,北京: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1992年4月。(《六度集經》在第4冊)
《中華大藏經》編輯局編:《中華大藏經》,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7月。(《六度集經》在漢文部分第18冊)
元亨寺漢譯南傳大藏經編譯委員會:《漢譯南傳大藏經》,高雄:元亨寺妙林出版社,民國84年7月。
延聖院大藏經局編輯:《宋版磧砂大藏經》,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76年4月。(《六度集經》在第11冊)
修定中華大藏經會編:《中華大藏經》,台北:修定中華大藏經會印行,民國63年。
高麗大藏經完刊推進委員會:《景印高麗大藏經》,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71年元月。(《六度集經》在第11冊)
《新編縮本乾隆大藏經》,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80年12月。(《六度集經》在第32冊)
《嘉興大藏經》,清康熙十二年嘉興楞嚴寺刊,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本。
趙樸初名譽主編:《永樂北藏》,北京:線裝書局,2000年3月。(《六度集經》在第37冊)
二、《六度集經》譯註本
吳海勇譯釋:《六度集經》,廣東:花城出版社,1998年2月。
梁曉虹釋譯:《六度集經》,台北:佛光出版社,民國85年6月。
聖開法師:《六度集經白話故事》,加州:人乘佛教世界中心,1989年8月。
蒲正信注:《六度集經》,四川:巴蜀書社,2001年6月。
三、佛典
失譯:《大方便佛報恩經》,《正藏》第三冊。
失譯:《菩薩本行經》,《正藏》第三冊。
(吳)支謙譯:《義足經》,《正藏》第四冊。
(宋)王古撰,元.管主八續集:《大藏經綱目指要錄》,《法寶總目錄》第二冊。
(唐)玄逸撰:《大唐開元釋教廣品歷章》,《中華大藏經》第一輯第一百九十九冊。
(元魏)吉迦夜共曇曜譯:《雜寶藏經》,《正藏》第三冊。
(後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譯:《長阿含經》,《正藏》第一冊。
(蕭齊)求那毗地譯:《須達經》,《正藏》第一冊。
(宋)法天譯:《長者施報經》,《正藏》第一冊。
(西晉)法立、法炬譯:《大樓炭經》,《正藏》第一冊。
(隋)法經撰:《眾經目錄》,《正藏》第五十五冊。
(東晉)法顯記:《高僧法顯傳》,《正藏》第五十一冊。
(姚秦)竺佛念譯:《菩薩瓔珞經》,《正藏》第十一冊。
(西晉)竺法護譯:《生經》,《正藏》第三冊。
悟醒譯:《漢譯南傳大藏經.本生經》,《漢譯南傳大藏經》第三十一冊至第四十二冊。
(後漢)康孟詳譯:《佛說興起行經》,《正藏》第四冊。
(吳)康僧會譯:《六度集經》,《正藏》第三冊。
(宋)惟白集:《大藏經綱目指要錄》,《法寶總目錄》第二冊。
(唐)智昇撰:《開元釋教錄》,《正藏》第五十五冊。
(隋)費長房撰:《歷代三寶紀》,《正藏》第四十九冊。
(唐)圓照撰:《貞元新定釋教目錄》,《正藏》第五十五冊。
(唐)義淨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正藏》第二十四冊。
(唐)道宣撰:《大唐內典錄》,《正藏》第五十五冊。
(唐)道宣撰:《廣弘明集》,《宋磧砂藏》第三十一冊。
(隋)達摩笈多譯:《起世因本經》,《正藏》第一冊。
(梁)僧祐撰:《出三藏記集》,《正藏》第五十五冊。
(北涼)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正藏》第十二冊。
(隋)闍那崛多等譯:《佛本行集經》,《正藏》第三冊。
(隋)闍那崛多等譯:《起世經》,《正藏》第一冊。
(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中阿含經》,《正藏》第一冊。
(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增壹阿含經》,《正藏》第二冊。
(梁)釋慧皎撰:《高僧傳》,《正藏》第五十冊。
(唐)辯機撰,玄奘譯:《大唐西域記》,《正藏》第五十一冊。
四、民間故事原始資料
上海文藝出版社編:《中國動物故事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78年5月。
中國民間文學集成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故事集成.四川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8年3月。
中國民間文學集成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故事集成.吉林卷》,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2年11月。
中國民間文學集成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故事集成.浙江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7年9月。
中國民間文學集成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故事集成.陜西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6年9月。
中國民間文學集成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故事集成.福建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8年12月。
中國民間文學集成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故事集成.遼寧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4年9月。
中國作家協會昆明分會編:《雲南各族民間故事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11月。
中華民族故事大系編委會:《中華民族故事大系》,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年12月。
內蒙古語言文學歷史研究所文學研究室編:《蒙古族民間故事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79年5月。
王以昭主編:《罕本中國通俗小說叢刊》,台北:天一出版社,民國63年9月。
田海燕、雛燕編著:《金玉鳳凰》,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1992年3月。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台北:桂冠圖書公司,民國82年8月。
伊靜軒:《菲律賓的民間故事》,香港:中華國語教育社,民國42年9月。
朱剛等編:《土族撒拉族民間故事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年9月。
江肖梅:《臺灣民間故事》,新竹:新竹市政府,民國89年3月。
江畲經編:《歷代筆記小說選(漢魏六朝)》,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4年5月。
吳瀛濤:《臺灣民俗》,台北:眾文圖書,民國89年元月。
宋哲編:《西藏民間故事》,台北:東方文化書局,民國70年。
季羨林:《五卷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8月。
林蘭:《瓜王》,台北:東方文化書局,民國70年夏季。
林蘭:《貪嘴的婦人》,台北:東方文化書局,民國60年秋季。
林蘭:《雲中的母親》,台北:東方文化書局,民國60年秋季。
金榮華:《台灣桃竹苗地區民間故事》,台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民國89年11月。
金榮華:《台灣高屏地區魯凱族民間故事》,台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民國88年12月。
金榮華:《澎湖縣民間故事》,台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民國89年10月。
宣威文藝聯合會、宣威民務委員會、宣威文化局:《藍靛花》,貴州:貴州民族出版社,1992年7月。
柯特.維京等編、吳憶帆譯:《天方夜譚》,台北:志文出版社,民國90年4月。
洪惠冠總編輯:《臺灣民間趣味故事》,新竹:新竹市政府,民國89年7月。
胡萬川、陳益源總編輯:《雲林縣閩南語故事集(三)》,雲林:雲林縣文化局,民國90年元月。
胡爾查譯:《蒙古族動物故事》,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4年6月。
格林兄弟著、舒雨、唐倫億譯:《格林童話全集》,台北:小知堂,民國90年3月。
曹廷偉:《中國民間寓言選》,遼寧:遼寧少年兒童出版社,1985年9月。
郭良鋆、黃寶生譯:《佛本生故事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8月。
陳慶浩、王秋桂主編:《中國民間故事全集》,台北:遠流出版社,民國78年6月。
陳馥編譯:《俄羅斯民間故事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
黃寶生、郭良鋆、蔣忠新譯:《故事海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8月。
楊浦區民間文學集成編委會:《中國民間文學集成上海卷楊浦區分卷》,浙江:嵊縣供銷社印刷廠印製,1989年2月。
楊照陽等編作:《台中市民間文學采錄集》,台中:台中市文化局,民國89年12月。
農冠品、曹廷偉編:《壯族民間故事選》,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4月。
(斯)達什科娃選編,黃英尚譯:《斯洛伐克民間故事精選》,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年元月。
過偉主編:《越南傳說故事與民俗風情》,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
鈴木作太郎著、陳萬春譯:《臺灣蕃人的口述傳說》,台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民國92年9月。
嘉定縣民間文學「三套集成」編委會:《中國民間文學集成上海卷嘉定縣故事分卷》,上海:上海市翔文印刷廠印製,1989年8月。
廖東凡:《西藏民間故事》,西藏: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
趙洪順編:《德宏傣族民間故事》,雲南:德宏民族出版社,1993年2月。
劉萬章:《廣州民間故事》,台北:東方文化書局,民國77年。
羅念生、王煥生、陳洪文、馮文華譯:《伊索寓言》,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6月。
譚燕玲、羅尚武主編:《左江明珠》,廣西:廣西民族出版社,2002年7月。
勐臘縣民委、西雙版納州民委編:《西雙版納傣族民間故事集成》,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6月。
五、工具書
丁乃通著,鄭建成等譯:《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年7月。
(日)大正新修大藏經刊行會:《大正新修大藏經索引》,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75年元月。
(德)艾柏華著、王燕生、周祖生譯:《中國民間故事類型》,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2月。
金榮華:《中國民間故事全集類型索引》,未刊稿。
金榮華:《中國民間故事集成類型索引(一)》,台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民國89年元月。
金榮華:《中國民間故事集成類型索引(二)》,台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民國91年3月。
金榮華:《六朝志怪小說情節單元分類索引(甲編)》,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民國73年3月。
曾白融主編:《京劇劇目辭典》,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年。
Heda Jason, Types of Indic Oral Tales Supplement, Helsinki, Academia Scientiarum Fennica, 1989.
Nai-Tung Ting, A Type Index of Chinese Folktales, Helsinki, Academia Scientiarum Fennica, 1978.
Stith Thompson and Warren E. Roberts, Types of Indic Oral Tales, Helsinki, Academia Scientiarum Fennica, 1991.
Stith Thompson, Motif-Index of Folk-Literature,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75.
Stith Thompson, The Types of the Folktale, Helsinki, Academia Scientiarum Fennica, 1981.
六、專著
(日)干潟龍祥:《本生經類の思想史的研究》,東京:山喜房佛書林,1978年6月。
印順:《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聞出版社,民國77年4月。
印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台北:正聞出版社,民國75年3月。
印順:《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新竹:正聞出版社,民國91年9月。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註》,台北:鵝湖出版社,民國73年9月。
吳汝鈞:《印度佛學的現代詮釋》,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4年6月。
依淳:《本生經的起源及其開展》,高雄:佛光出版社,民國76年。
季羨林:《比較文學與民間文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6月。
金榮華:《中國民間故事與故事分類》,台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民國92年3月。
金榮華:《民間故事論集》,台北:三民書局,民國86年6月。
金榮華:《敦煌學教材之編撰成果報告》,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民國87年9月。
胡適:《胡適文存》,台北:遠東圖書公司,民國42年。
郁龍餘:《中印文學關係源流》,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1987年2月。
馬學良、梁庭望、李雲忠主編:《中國少數民族文學比較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7年10月。
梁麗玲:《《雜寶藏經》及其故事研究》,台北:法鼓文化,民國87年元月。
陳援菴:《釋氏疑年錄》,台北:天華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2年5月。
(美)斯蒂.湯普森著、鄭海等譯:《世界民間故事分類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2月。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87年7月。
(美)詹姆森著、田小航、閻苹譯:《一個外國人眼中的中國民俗》,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年11月。
劉介民:《從民間文學到比較文學》,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8年6月。
劉守華:《中國民間故事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
劉守華:《比較故事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年9月。
劉守華主編:《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
鎌田茂雄著、關世謙譯:《中國佛教通史》,高雄:佛光出版社,民國80年12月。
釋道安:《中國大藏經翻譯刻印史》,台北:中華大典編印會,民國67年10月。
七、學位論文
吳海勇:《中古漢譯佛經敘事文學研究》,復旦大學中文系博士學位論文,1999年。《法藏文庫》碩博士學位論文,中國佛教學術論典160,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民國91年3月。
李美煌:《六度集研究》,中華佛學研究所論文,民國81年元月。
張谷洲:《康僧會《六度集經》思想之研究》,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民國88年6月。
梁麗玲:《《賢愚經》及其相關問題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民國90年5月。
劉淑爾:《元雜劇情節單元與故事類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5年6月。
蔡麗雲:《中國民間動物故事類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6年6月。
八、期刊、報紙
尤素夫.赫捷耶夫譯:〈三句話〉,《延河》總第33期,西安;延河文學月刊社,1958年12月。
心靈搜集、羅崗整理:〈勇敢的阿達〉,《民間文學》總第14期,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6年5月。
吳惠民:〈衢縣的祭窰〉,《民間月刊》第2卷第10、11號合刊,台北:東方文化書局,民國63年秋季。
李官福:〈朝鮮古典小說《兔子傳》原型故事略考〉,《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4期,吉林:延邊大學,2003年12月。
李昀瑾:〈「貍貓換太子」情節與佛典的關係〉,《東方人文學誌》第1卷第4期,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91年12月。
李維琦:〈《六度集經》詞語例釋〉,《古漢語研究》1995年第1期(總第26期),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古漢語研究雜誌社,1995年3月。
呼思樂、烏蘭巴圖、趙永銑整理:〈金胸銀背的孩子〉,《民間文學》總第81期,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年12月。
金榮華:〈「情節單元」釋義─兼論俄國李福清教授之「母題」說〉,《華岡文科學報》第24期,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文學院,民國90年3月。
姜慕晨搜集:〈寶船〉,《民間文學》總第30期,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9月。
胡爾查譯:〈癩蛤蟆和猴子〉,《民間文學》總第25期,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4月。
夏廣興:〈《六度集經》俗語詞例釋〉,《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5期(總第112期),上海: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2002年9月。
曹小云:〈《六度集經》中「尋」字的副詞、介詞用法〉,《古漢語研究》2001年第2期(總第51期),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古漢語研究雜誌社,2001年6月。
曹小云:〈《六度集經》詞語札記〉,《語言研究》2001年第4期(總第45期),湖北:華中科技大學中國語言研究所,2001年11月。
梁曉虹:〈從語言上判定《舊雜譬喻經》非康僧會所譯〉,《中國語文通訊》第40期,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1996年12月。
陳拓記譯:〈烏龜和猴子〉,《民間文學》總第49期,北京:作家出版社,1959年5月。
曾永義:〈「貍貓換太子」的來龍去脈〉,台北:聯合報,民國87年9月28日,第14版。
黃素娟:〈《六度集經》詞彙初探─以動賓結構為主〉,「漢文佛典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民國91年11月。
塞西、陳清漳:〈打獵立功〉,《民間文學》總第56期,北京:作家出版社,1959年12月。
遇笑容、曹廣順:〈也從語言上看《六度集經》與《舊雜譬喻經》的譯者問題〉,《古漢語研究》1998年第2期(總第39期),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古漢語研究雜誌社,1998年6月。
劉守華:〈從《經律異相》看佛經故事對中國民間故事的滲透〉,《佛學研究》,北京: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1998年。


延伸閱讀:【數位佛學院】【利美知識

上一篇(王維的禪意世界) 回目錄 下一篇(《佛說未曾有因緣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