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主要道」達賴喇嘛在台灣2001年4月5日講授
在修學道次第時,聲聞、獨覺及阿羅漢,只能圓滿自利,安住在自我解脫的涅槃中,無法利益一切有情,因為愛他的力量,不夠堅強的緣故。菩薩在修學道次時,可以在剎那間累積無量的功德,有如此強大的心力是因為緣一切有情的心,希望一切有情可以離苦得樂的清淨意樂而能快速的累積資糧。如沒有一切有情,則菩提心發心的心力,無法如此強大,所以《入行論》中說:能從輪迴苦海中解脫是由至尊及一切有情而得到的。因為佛果是由希求利他的發心,加上希求佛的功德而成辦,所以成就佛果的功德上一半靠佛陀,一半由眾生。而得到此功德,因此在感恩佛陀時,也要感恩一切有情。否則即沒有道理。
龍樹菩薩在《寶鬘論》上說:佛果位的自利法身和他利色身,須有無量的福智功德方能成辦,所以須要具足四無量資糧-所緣一切有情無量、時間無量。「時間無量」是指:我們利益眾生的時間沒有限量。在此長久的時間裡,可以提起心力利益眾生,因為我們以強大心力的緣故,所以我們許下承諾而快速成就佛果(註原文:1.諸住無量時;2.為無量有情;3.求無量菩提;4.作無量善法。菩提雖無量,由四無量聚,無須經長時,如何不能得。);另外一種人沒有此強大心力,覺得佛道太遙遠,所以想要快速的成就佛果,實際上,因為心力不夠,反而產生與佛果的境界更加遙遠的危機。所以我們應該如《入行論》說的:「乃至有虛空、有眾生,我一定要住在世間,為了盡除一切有情的痛苦。」(註原文:乃至有虛空,以及眾生住,願吾住世間,盡除眾生苦)
自己的身體、受用和一切安樂,從內心深處,都認為是屬於他人的,當有此想法時,心力會非常強大。在未證道諦功德前,不管是資糧道、加行道的菩薩,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他人,因有此心力而獲得殊勝的功德。達到十地菩薩位,或成就佛果位時,也是由此不可思議的心力而能廣大的利益一切有情,所以這個心力是非常希有的,值得讚歎的。
我們皈依的對象是佛陀,導師釋迦世尊有如此無量、殊勝的功德,反觀我們,又有何功德可與佛陀相比呢?佛陀,能遠離一切的過失成就一切的功德是因為愛他心;我們充滿一切缺失,由此缺點及所有的煩惱形成了蘊體。我們不想痛苦,卻無奈的受無量痛苦的原因是因為愛我心。我們一直想著自己的利益,從意識形成到現在,無始以來一直想要幫助自己,一切的離苦得樂都是為了自己,為了得到快樂,不惜犧牲一切有情,但是沒有得到真正的快樂。想想看:我們快樂嗎?如果沒有,問題出在那裡?這要好好的思惟!在思惟時、在夢中,都覺得「我是非常重要」的,這種唯有「我」的過分貪著,和「我是真實」的自性執著,我們總是站在「我」的立場下,傷害我自己。
佛陀也有我執,這是由「我」的認識而產生的,因為有我,所以有他,這種我的認知是不需要否定的,佛陀也會緣我而有我的念頭,這種我是不能、不需要、也無法破除的。因為每個人的立場都有我的概念,這是確實的而不是顛倒的。所以愛自己而求樂是可以的、需要的。成佛時有「自利法身」的原因在此。並不是說因為愛他,所以有關愛自己的事都不要做,正因為愛我,所以在自利和利他的比較中發現利他較為重要,這並不是要對自己毫不理睬,因為不在乎自己則不會在意他人,所以首先要愛自己,進而愛他。因為愛自己,加上離苦得樂的推動,佛以智慧找出愛自己的方法--在自利、利他的事業中,應以利他較為重要,以此認識來愛自己、行善,可圓滿一切功德。愛自己是需要的,但是方法錯誤,我們在自利利他的比較中,永遠不要他人,在此狹隘的思想下,反而綁住自己讓自己受苦,糟蹋自己的究竟目標,有時候我會一半開玩笑,一半認真地說:真正為自己的就是菩薩,因為菩薩的內心深處是完全為他人著想的利他事業,所以菩薩非常善巧地成辦自己的功德事業。相反地,我們因為無明、愚蠢,只為自己而不在意他人,所以痛苦源源不斷。總之,菩薩是非常為自己著想的。
「我」這個強烈的念頭不一定是壞的,這是需要的,為了利益一切有情,所以我有承擔一切有情利益的責任,我願意做而且我想做的念頭是應該的,為了他們而有強大心力的我之概念是合理的;但是,因為無明而有,因為有我而傷害別人不在乎別人,則是必須斷除的,這是所有惡罪的禍害。
總而言之,從無始至今,真實的執著和愛我的執著,一直深沈地存在我們的內心中傷害我們,所以無奈的受到此二執著的傷害而痛苦無量,如果這兩種情緒、執著不斷除的話,未來必會傷害我們而令我們痛苦,所以我們對此二執著必須視為仇敵而斷除之。如何斷除呢?首先須保持距離再對治之,但是這對治非由發願、迴向而來,非由早晚課誦、修法而來,非由禪定而來。愛我執的對治是愛他心,真實執著的對治是空正見,所以佛陀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的精髓是菩提心和空正見。
所以為了能生起愛他的菩提心,我們應該多多閱讀龍樹菩薩的《寶鬘論》和寂天菩薩的《入行論》,透由內容的學習和實際的修持,才會生起極大的覺受;為了能生起空正見,我們必須學習龍樹菩薩所寫的《中論》,提婆菩薩著作的《四百論》以及如實解釋龍樹父子的月稱菩薩的著作,如此的學習,我們就能生起空正見。
至尊的龍樹菩薩是那蘭陀寺大論師之頂嚴,所以無論是漢系或藏系佛教徒,有機緣能看到龍樹菩薩的論典是非常難得的機會。如同龍樹菩薩的善巧論典所說的:當勝義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有覺受等,再看其他經續的論典,將會體會其中深奧的內涵,所以菩提心有如一把鑰匙打開了經續之門而更能體會其內容。如此的了知愛我執的過患和愛他執的功德,加上數數的思惟串習,則無論眾生對我們的表情如何,我們都會對一切有情產生悅意的愛心。
這時候可能會有一種矛盾或鑽牛角尖的想法:我有什麼理由要承擔這一切眾生的苦呢?他們又不認識我,這樣做豈不是很無聊嗎?他們沒有幫助我,又不認識我,為何要幫著他們、在意他們呢?生起這想法時,應思惟:假如我們愛一個對象或重視這對象時,會要求對方愛自己我們才尊重他嗎?假如是的話,涅槃果位是無為法,並沒有任何的想法要愛我們、幫助我們,但因為涅槃的功德、利益是快樂的,所以我們追求涅槃、想得涅槃,同理,空性、道諦,它並沒想要如何幫助我們,但由於我們可依此獲很大的功德而想證得空性與道諦的功德。所以,想證聖者的功德更應尊重一切有情,無論他對你好或對你壞,一切的有情都會讓你獲得無邊成佛的功德利益。
就如同我手上的手錶,我非常的在意它、珍惜它的原因是因為它對我有幫助,而它並沒想到要幫助我,這錶在我睡時或醒時,日夜的跑著,不是只戴在我手上才會跑,在仇人的手上也會跑,縱使戴在不認識的人的手上也會繼續跑,我願意去擦它使它保持乾淨,並把它放在不潮濕的地方,是因為它對我有幫助的緣故。
這時,可能又有另一個問題,當對方不想幫助我時,我們有理由幫助對我們有利的人,但仇人傷害我、困擾我,那我有什麼理由去幫助他呢?一般而言,對自己好,愛自己的人,遇到苦時,我們會悲憫他,遇到快樂時,我們會替他歡喜。對自己喜歡的人生慈悲心,不必刻意的作意,大家都有,甚至沒宗教的人、動物也都有。而我們是佛教徒又追隨佛陀導師的教誡法,他教我們要對傷害我們的人生慈心。假如我們所學的慈心與常人的慈心是一樣的話,那我們所修的法就不是與眾不同,這裏要求的慈心是不共的,我們是佛陀的弟子,要學佛陀對敵人應該生起慈悲的力量。
以另一角度思惟悲。佛果位的功德,一半屬於佛陀的教導,一半由有情而得到。仔細想,我們皈依佛,對佛產生強烈虔誠的心,這對佛沒有幫助,如果對別人、一切眾生生慈悲心,反對他們有幫助的。所以對佛生虔誠的信心,倒不如直接對眾生幫助是更有利的。
如是反覆的思惟、去想、去做,自然對自他相換有更深的體悟。這不是一下就做得到,但長期努力是可獲得改善的。自他相換並不是把自己變成他,把他換成自己,而是把愛自己的心轉到他人,把排斥他人的心轉向排斥自己。「排斥自己」就是在他利自利比較下,抉擇他利是比自利更重要之後去修取捨。
龍樹菩薩在《寶鬘論》中說:由悲心希望讓自己取代一切眾生的痛苦及苦因叫做「取」。由慈心把自己的一切快樂、善業回向一切有情,捨於有情叫做「捨」。取捨次第無固定。悲心是希望眾生的苦由自己承擔,自己的一切善與一切眾生分享。雖然很困難做取捨,但透過取捨的修持,可令我們的心力變強大。佛因此心圓滿無邊資糧,使弟子獲得相當的利益。
所以反覆的修持取捨會令我們的心力變得非常強大,有時候覺得修取捨,可使自己累積無量資糧。而眾生苦反正不會發生在我們身上,這樣的想法是沒有作用的,由心深處真正想取代一切苦,將自己好的回向一切有情,由心做起才可累積無邊資糧,由愛我執去做的取捨是無明的取捨。
因為如此取捨,愛他人的離苦得樂是我的責任的心力就會生起,可是我們現在憑什麼力量幫助他們?除了自己的發願,此外無實質可幫助的,這是非常困難的,佛曾說,眾生的惡業、苦非由甘露水可洗除,非用手可去除。那要靠什麼力量幫助眾生離苦得樂?佛由此宣說真理,過去的佛如此,現在的佛也如此,所以佛說解脫,至於會不會解脫就看你們。為你們宣說解脫之道,這道理自己要先知道,自己先了解才能教別人,因此要給眾生圓滿的利益,我們必須成就無上菩提的發心。
所以「菩提心」的生起次第是先讓我們自己了解菩提心的修法及內容。之後產生精進,如是不斷地串習、反覆修學,之後會感受到「我只要努力,菩提心應該會生起」的想法。再繼續修學下去,遇到因緣時,我們只要努力想,就會生起強而有力的覺受。若沒仔細想時,感受不會生起,此為蓄意、刻意的菩提心。再反覆不斷地長期串習,之後遇因緣時不須刻意花心力去想,菩提心的感受自然流露,稱為任運菩提心,此為真正菩提心發起之量。
同樣以「空正見」而言,無論看到悅意境或不悅意境而生起貪、瞋時,會覺得作用真實從境上產生,會完全相信諸法真實從境上而有,生起完全真實的執著。透由《中論》的學習,反覆不斷聽聞中觀正見的解釋,會生起「咦!真的是這樣的嗎?」這時已去除了完全真實的執著,內心產生了疑惑的狀況。再反覆不斷串習生起「應該是無自性才對!」的想法。再繼續反覆串習完全通達空性,這是比量證得空性。當反覆不斷串習,對空性的二相慢慢消除,對空性的現象越來越清楚之後,就能現証空性。現証空性時,剛開始根本定和後得道是有次第生起,之後反覆串習,根本定及後得道可以在同一時間一起成辦,我們的心會隨著因緣愈來愈細微,功德愈來愈增長。
這種證量,也就是福德資糧的「菩提心」和智慧資糧的「空正見」,這二者是成佛的二大主因。因為這二者,所以証得佛果時,由空性而成就自利法身,由菩提心而成就他利色身。因為因果論,所以在緣起下能產生這樣的因果作用。因為菩提心與空性而成辦二種資糧,最後成就二種果位。密乘功德也是透過菩提心和空性的基礎下才能獲得密乘的成就,沒有這二者,密乘成就是不可能的。
密乘講「生起本尊」是以空性智慧淨除凡夫相,不是叫我們什麼都不必想。沒有空正見,本尊就無法觀修,依緣空智慧觀本尊之修持,若無空正見則不能成辦。而且觀修本尊的目的是為了成佛,沒有菩提心縱使有強而有力的空正見,也不可能成佛,所以密乘的成就也是建立在菩提心之上。這是密乘最下限的基礎,所以般若波羅密多(顯教)的菩提心和空正見必須成辦,才能進入密乘的修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