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 2005 / 08 / 31 (星期三)

七家讓人激動的台灣新利基公司 寄給朋友 友善列印
2頁之1
【盧諭緯】
新科技、新知識、新生活型態接踵襲捲而來,科技產業跟著進入爭逐山頭據地為王的戰國時代。相對於穩占地利、規模與財力都過人一等的旗艦型企業,現在有愈來愈多小而美的公司,嗅得出市場微妙變動的需求,牢牢抓住一般人挖掘不到的利基,履履創造驚人的成長奇蹟。在滿是創業英雄的台灣,至少就有這樣七家容易為人忽略的公司,會讓你激動萬分。


匯率波動、石油價格不斷上揚,讓全球經濟整體面近來一直呈現低糜的氣氛,但情況其實遠比想像中來的樂觀。根據彭博社資料顯示,全球股市於七月份呈現全面上揚局面,美國史坦普五百指數七月份的報酬率為三.七二%,同期間道瓊歐洲六百指數也上漲三.三九%,日本東證一部指數上揚二.三六%。新興亞洲股市表現更搶眼,摩根史丹利MSCI新興亞洲指數上揚六.四九%,其中南韓的 KOSPI指數漲幅高達一○.二三%,居亞洲之冠,因此台灣股市二.八%低於平均值的表現,被基金經理人認為仍具落後補漲空間,保德信全權委託經理人王佳源就預期台股盤面,將由大型權值股與中小型電子股接續擔任主流。

活躍中的小企業

對投資人而言,像是台積電、友達、鴻海這類大型權值股並不陌生,反倒是一些新崛起的中小型公司,引發關注焦點,近期股市有所謂的四大天王,其中做鋁鎂機殼的可成(2474)、智慧型手機的宏達電(2498)、太陽能電池的茂迪(6244)都是代表。 顯而易見,產業的競爭與變動比過去十年來激烈,因此企業經營的重點也由追求成長,轉為提升競爭優勢,除了要確認市場生產要素的變化,也包含管理成本與差異性,或者是相對靜態的效率及持續的改善與創新。知名管理學者麥可波特曾在《競爭優勢》一書中提出「替代」的概念,亦即企業除了透過低成本地位外,亦必須隨時關注替代的可能性,除了被動的防禦競爭外,更有機會創造新的價值。波特指出,替代往往有幾種模式,最單純的就是客戶不再需要某一個產品,比如說數位相機取代傳統光學的市場;不然就是降低對某一功能產品的使用頻率,例如手機早就比室內電話來的便利;第三種則是「回收再生」的概念,最後潛在的替代,就是客戶內部自行生產需要的產品,或者進行逆向的整合,鴻海大舉併購上游零組件公司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如果不想被替代,企業就必須在產業的價值鏈活動中,找出最佳的戰略位置點,然後發揮統合上下游的協調性。「培養自己問問題,自己解答的能力,」中華經濟研究院國際經濟所所長陳信宏提醒。

建立替代門檻

「因為產業解組,主流產品還沒確立,現在是發揮市場創意的好機會。」中信證券研究部經理陳瑋倫觀察,台灣電子產業隨著技術能力的成熟,以及全球運籌經驗的深化,開始有能力主動去選產品,而非被動地等下單,她舉例,做連接器的正崴,大家談論的是「iPod」及「Xbox」的概念,而不是「蘋果」或「微軟」的盟友。呂/張投資研究團隊總監呂宗耀也指出,現階段因為大產業成熟,帶動了一波次產業興起的熱潮。

台灣電子業正以兩種創新交織的能量,試圖在變局中發現商機。一種是如鴻海這樣的大型企業,透過艦隊式的經營,不斷略奪新戰場,自己就形成新的產業價值鏈,讓其他業者依附,把資源的生產力發揮到極致;另一種則是挑選切入正在形成的產業鏈結構,經由聚合的力量,保持個別企業獲利曲線的穩定。 寶來證券國內投資部協理胡曼玲形容,過去這一兩年,台灣電子產業出現了一種所謂「小雞振翅飛」的現象,很多利基型的公司大量出現,比如做散熱模組的鴻準;做伺服器導軌的川湖,原本只是一家做抽屜滑軌的傳統產業,抓住了網路普及後大量伺服器設備的浪潮,走出傳統產業沒落的命運;而以傳統砂輪機具起家的中國砂輪,則以鑽石鍍膜的技術,切入台積電等晶圓代工廠的價值鏈,都是近期亮眼的例子。國泰投信資產管理部協理張雍川也舉例,在現在高能源時代的經濟情況下,能提供節能效果的產品一定有市場,另外像是類比IC產業,雖然多是外商的天下,但國外得產品相對就是比較貴,台灣類比IC的業者,就是從進口替代的角度抓住利基。

市場中發現創意

仔細觀察這些公司,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性:他們沒有集團資源整合下的霸氣,卻靠著靈活的彈性與嗅覺,在外界都不看好的情況下,瞄準一個局部的小趨勢,等著趨勢變大的時候,快速地跟上腳步,承接起市場爆發的量能,也建立了相當程度的競爭門檻。他們所展現的,不是自以為天真地去領導市場,而是以一種急速緩步的姿態,在市場中發現沒有被滿足的地方。 隨著新科技、新生活型態、新知識價值的到來,無時無刻都存在著機會,特別是在創業能量豐沛的台灣,今天的股王,都是過去埋首有成的創業家,而現在埋首的企業,也許就是明日的霸主。在聽多了聯發科的故事,在追不到茂迪接近七百元的天價,不妨轉個眼光,重新發現台灣下一個動能企業。

上一篇(為大藏經盡一頁心力) 回目錄 下一篇(926~大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