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往生之最低條件

瑜伽士陳健民上師文集 

吾人學佛縱不能即身成佛,亦必求“帶業往生”(林按:請參考文後按語)。古德為令人人念佛,萬修萬去之願望所籠罩,頗強調簡易,結果萬修不必萬去。餘嘗有願,造《苟簡論》以駁斥之,今且將此題,作一大概之陳述,使讀者得知即此最低條件,亦不易獲;自知猛省,加功用行,以求達到學佛之最低目標。

本人無意請求讀者置易就難,故對相宗學者,如歐阻竟無等所謂“西方雖為聖凡同居土,然屬三界以外,非破無明煩惱,決不能生。”並不盲從,彼相宗學者,藐視彌陀願力,見惑太重,不足為據。惟所謂易者,就日常實修反省所見,亦殊不如古德想像及宣傳之簡單;苟不切實追究到最低,而最可靠之條件,終不敢自欺欺人。此為本文之動機。

 

今請將易於往生各說。分別討論如次:

 

十念往生

 

十念往生,凡有五說:

 

(1)念佛十德,如毫光等觀,詳見《觀無量壽佛經》。此並不容易成就,僅觀一德,尚難成就,何況十德,何況十六觀?淨土門中,古德修此者,傳記中少有記錄。

 

(2)十念者有十種念法——即是:寂靜念、清淨念、不濁念、明徹念、離塵念、離種種念、離垢念、光耀念、可愛樂念、無能障礙念。此種解析,原屬多餘,十種念法,無一不可,亦不必十。

 

(3)十念者十氣為一念。如一口氣能念十句,則十口氣能念百句,此說亦牽強附會,不過欲將一念略為加多也。實則或十句或百句,皆懶人為之,真念佛者,何止此一百耶?

 

(4)十念者十念相續也,謂當念念相續。十者,舉其整數也。此說亦無多深奧理由。

 

(5)臨終十念——此即正解,明明根據《無量壽佛經》。

 

如上五說,念佛十德,則太高深,其餘三說.則太牽強;惟最後一說是為正說,而頗有研究之必要。

 

臨終十念,易得往生之理由如次:

 

淨土宗,古德亦稱之為時宗。即以臨終為念佛之正當時,而臨終之人,亦為正當之機。何以故?

 

(1)臨終之人,易生懇切殷重之心。平日念佛,但做西方資糧,無常心不生起,則順口溜過,心不迫切。臨終之人,因宿根發現,適遇明師法友,為之及時勸導,正如白刃新發於砥,極其銳利,其一念或十念,出於心版感入佛心,則遠勝於普通早熟之機,不知其幾萬萬倍矣。早熟之機,正如俗機所雲: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兩年,佛在天邊。其散漫、浮泛、放逸、輕易之態度,縱念億兆之聲,難抵臨終者之一呼百諾矣。

 

(2)臨終之人,不久即去,更無造罪之機會。普通日常念佛之人,才下蒲團,便與惡人接近,便與罪業混合,隨時隨地,皆易隨喜邪說暴行,所念佛號,早已染汙不見,置於腦後矣。杯水車薪,何能有濟?

 

然吾人既已列於早熟之機,又未達到臨終之時,宜如何方可得念佛求生之最低條件?此下當再推究,今請先言其次:

 

帶業往生

 

所謂帶業往生,亦有二說,《無量壽經》則除五逆不能往生,《觀無量壽經》則連五逆十惡;二者皆以念佛之力能懺除各罪。其除者,蓋屬定業,正當處罰,自無暇念佛,臨終亦無力提起正念;其不除者,業尚未定,念佛即懺悔而得往生,後人即謂可以帶業往生。諸感應錄中,諸屠夫輩懺悔之後,亦有往生者矣。相傳僧雄俊曾還俗從軍,死墮地獄,閻王詢其生平,亦坦白認罪,然並非五無間罪,且謂亦曾念佛,今墮地獄,十方諸佛,豈可妄語?言次,因此念佛之回憶,立即往生西方,無複地獄景況矣。如此可征古事甚多。

 

至若定業,以其受報期近,正如人間,死刑執行,已在刑場,異日縱有大赦之典,亦無由享受救贖矣。元(+)法師曰:“佛能成萬法智.不能滅定業;佛能窮億劫事,不能化無緣;佛能度無量有情,不能度盡有情。”由此可知,如為不能懺悔之定業,亦不能帶業往生。

 

《群疑論》且標有:“十種人,臨終不得念佛。一者,善友未必相遇,故無勸念之理。二者,業苦纏身,不遑念佛。三者,或偏風失語,不能稱佛。四者,狂亂失心,注想難成。五者,或遭水火,不暇至誠。六者,遭遇豺狼,無複善友,七者,臨終惡友,壞彼信心。八者,飽食過度,昏迷致死。九者,軍陣鬥戰,奄忽而亡。十者,忽墮高岩,傷壞性命。”

 

若再增上現代原子戰爭,特務政治等逼害,不能念佛之因緣更多矣。縱令業可以帶,苟如此臨終不能念佛,則誰帶之往生耶?拙見以為:所謂帶業者,乃帶念佛以前之業,而非念佛以後所造之業。蓋以前之業,不管如何,或懺悔未盡,仍可原諒,帶以往生。若念佛以後,所造之業,決不容易帶之,蓋極樂世界,並非包庇罪人之所,念佛以後所造之罪,能令臨終忘失正念。如友人黃太。臨終時得佛友圍繞助念,伊尚清醒。自雲:“我不能念,心中似另有人主張我不念者!”吾人對帶業往生,切不要看得太易。

 

往生條件

 

除上最普通之“十念往生”與“帶業往生”已略論及外,請就經中所載條件,而推究其最低者:

 

□《無量壽佛經》

 

(1)《無量壽佛經》之三輩往生。上輩生者有五因緣:一者,舍家離欲,而作沙門;二者,發無上菩提心;三者,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四者,修諸功德。五者,願生安樂國。具此因緣,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便隨佛,往生安樂;于七寶花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轉;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此上五者,願生安樂國,為最低條件。細研此條件,普通行人是否真正願生?當其臨終,無法居留此世界,勢必願生;然在平日,處順境人,妻、財、子、祿,幾人願生?平日家庭和睦,社會融洽,必不願生。處逆境人,雖然牢騷滿腹,心灰意懶,但恨命運不乖,只圖求佛轉好,亦不願生。西方既無女人,又無酒家,欣此厭彼,大有世問理由;欣彼厭此,則為反常顛倒,非至愚人,必不如此。條件雖最低,無人肯行之。

 

(2)中輩生者有七因緣:一者,發無上菩提心;二者,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三者,多少修善,奉持齋戒;四者,起立塔像;五者,飯食沙門;六者,懸繒燃燈,散花燒香;七者,回向願生安樂。此上七因緣,亦以願生為最低。

 

(3)下輩生者有三因緣:一者,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心;二者,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三者,以至誠心,願生安樂。如上三者,亦以願生為最低條件。事實上,一般人平日實不願生,臨終雖願,亦悔之晚矣。

 

□《觀無量壽佛經》之九品往生條件

 

(1)上品上生有五條件:甲、發三心;乙、慈心不殺;丙、修諸戒行;丁、誦大乘經;戊、修行六念。並無最低之條件。

 

(2)上品中生有四條件:甲、雖不持多經,能善解義趣;乙、於第一義,心不驚動;丙、深信因果;丁、不謗大乘。第四條件為一消極條件,可稱最低;然非最低之積極條件,無可修習者故。有此消極條件,不必能生西方,無有往生資糧故。

 

(3)上品下生有三條件:甲、亦信因果;乙、不謗大乘;丙、發無上道心。其中以不謗大乘為最低,理由已如上述。無上道心,豈易發出?

 

(4)中品上生者有二條件:甲、持五戒八戒;乙、不造眾惡。此二條件並非最低,能辦到者,亦極少數。

 

(5)中品中生者有三條件:甲、持一日一夜八戒;乙、持沙彌戒、具足戒;丙、威儀無缺。三者皆非易事。

 

(6)中品下生者有二條件:甲、孝養父母;乙、行世仁慈。此亦不易辦到。

 

(7)下品上生者有二條件:甲、命終時聞大乘經名;乙、命終時稱南無阿彌陀佛。此中最低條件即是臨終念佛,上文臨終十念已曾述及。

 

(8)下品中生者有一條件,命終時聞彌陀之十力威德。此則必有助生大善知識在旁方可。

 

(9)下品下生者有一條件,雖造五逆十惡,命終時具足十念亦得往生。此即帶業往生之所根據,在第二帶業往生中已曾述及。

 

□《維摩詰經》往生淨土八法

 

《維摩詰經》中往生淨土八法:“一、饒益有情不望報。二、代眾受苦,所作功德,盡以施之。又心等眾生,謙下無礙。三、於諸菩薩,視之如佛。四、於所聞經,不生疑惑。五、與聲聞不相違背。六、不嫉他供,不高己利。七、常省己過,不訟他短。八、恒以一心求諸功德。”此八法中,並無最低之條件。

 

日本淨土宗,主張有信仰,而願意去即可往生,不管行為如何。此即所謂一心信願,為最低條件,仔細研究,何嘗容易達到?昔者袁宏道往生之後,報夢與弟中道。將其魂引至西方極樂世界,參觀阿彌陀佛淨土,並:“大都乘、戒俱急,生品最高。次戒急,生最穩。若有乘無戒,多為業力所牽,流入八部鬼神眾去。”故有信、願而無戒、乘,仍然不易往生。如上各說,側重信、願。仍然必須一物,以為信、願之原動力,為使信、願堅定,必具足“出離之心”。所謂出離之心,並非要出離身家,此實條件之最低者,下文請詳言之。

 

出離心與信、願、行的關係

 

普通念佛人,非不信也,但不能圓滿。非不願也,但不能堅定。非不行也,但不能精進。所以必須有出離心!有出離心,然後能欣彼厭此,對信、對願、對行,方能徹底。此條件不可高,可低。論高不至成佛,不能真正出離;論低,則外道亦有之也。餘所主張之出離心,不必出家作比丘,離家作處土。或離開維持生活之正業。但其心理,必存出離之念。其程度之最低者,必如下述:

 

1.必也愛阿彌陀佛,過於愛自己父母

 

愛觀世音菩薩,過於愛自己妻子。愛大勢至菩薩,過於愛自己兒女。愛西方諸上善人,過於愛自己之親朋眷屬。愛淨土之樓閣,過於愛自己之房屋。愛淨土之蓮花,過於愛自己之財產。愛彌陀佛號,過於愛自己之名譽。愛淨業,過於愛自己職業。愛功德水,過於愛自己飲食。愛光明,過於愛自己之衣服。愛共命鳥,過於愛自己之犬馬。此不過舉例而已,可依此類推。隨時將淨土與娑婆對比,而檢查出離心。必厭此而欣彼,方得往生。

 

2.隨時警策

 

(1)日落時警策:每見日落,應思念無常,思念西方。古人詩雲:“每到黃昏增善念,遙隨白日下長天。”

 

(2)睡時警策:俗語有雲:“今晚脫了腳上鞋,不知明朝穿不穿。”常有無疾一睡而死者,故應於睡時加以警策。先作死想,如今晚已死,尚有何事掛在心頭?如有重要心事,應設法擺開。如有人事糾纏,應及早與人解脫。常思老親、弱子、嬌妻、大廈,皆要拋下,如尚留戀,必是出離心不強;明朝還須加緊觀察:家庭如火宅,妻於是冤家,兒女是債主。隨時提起正念,以免明晚睡時,又再做留戀妄想。

 

(3)夢時警策:假如得夢,希望得與往生有關之夢。如夢見彌陀、觀音、勢至等。明朝醒來,對未曾夢者,更應加功繫念。如夢見蓮花,而蓮花又分鐵、銅、銀、金、水晶、摩尼六種。不論夢見何種,總應精進,求其更好者,則品位可加高矣。

 

(4)交時警策:自覺愛不重不生娑婆。然而為敷衍對方,不能不如此。當思現在的愛,就是將來往生之障。如此應加警策。應於枕邊多多勸化,使對愛能遠離,教以臨終要訣,以為往生助緣。

 

(5)醒時警策:由於昨晚睡時警策,了知有不能往生之條件。今朝醒來,當好好修行,否則天天如此過去,毫無意義。古人詩雲:“須臾人海還飛上,頃刻升天又落西。”又雲:“此界猶如魚少水,微生只似燕巢簷。”讀之可發深省。

 

(6)食時警策:食時應想西方極樂世界各種天廚美味,自然發現,不勞覓食,何等愉快?而我現在所食,不論動物、植物,均是傷生。一天到晚,都是為此辛苦,何等苦惱?古人詩雲:“辛苦到頭還辛苦,奔波一世枉奔波。”俗語又雲:“今天端起這碗飯,不知明天端不端。”凡由於食,所造罪業,望彌陀為我加持。若閉關者,食時須知施主恩,語雲:“施主一粒米,重逾須彌山,若不能報答,披毛帶角還。”又須知眾生恩,古人詩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7)出門時警策:古人詩雲:“步出東郊門,遙望北郭墓。”讀之可發無常心。又雲:“撒手便行無異路。最初一步要分明。”餘亦有詩雲:“縱然打馬長安路,依舊蕭蕭過白楊。”古人又雲:“如今不做輪回夢,只走人間這一遭。”又雲:“客路(+)(+)無一好,人生聚合不多時。”吾今舉腳、下腳,無非散亂因緣,故在路上,應念佛、念咒。

 

(8)應酬時警策:應想世態炎涼,不像西方與諸上善人,同聚一處之樂。《昔時賢文》雲:“請看世上揶揄客.杯杯先勸有錢人。”又雲:“錦上添花天上有,雪中送炭世間無。”又雲:“世情每逐炎涼改,人事多因治亂乖。”且想世上無百年不散之筵席,吾人詩雲:“石崇不享千年富,韓信空成十大謀。”由此應悟。故古人詩雲:“無益語言休著口,不幹己事少當頭。”最好謝絕應酬或至少減少一部分,多多念佛。

 

(9)逆緣時警策:所謂逆緣時者,大概病障或魔障及不如意事。吾人須知,最後歸宿是西方極樂世界,故娑婆逆緣,就是往生西方之順緣。一般人不能警策者,是順緣多、逆緣少之故。古人詩雲:“與其十事九如夢,不若三平兩滿休。”拙著《讚頌集》內,有《贊魔頌》,可以參看。縱死緣現前,亦當歡喜。

 

(10)順緣時警策:譬如財富積聚,有好房屋、美譽、名利時,應想古人詩雲:“身後碑銘空自好,眼前傀儡為誰忙?黃金不是千年業,紅塵能催兩鬢霜!”“紅塵大廈千年計,白骨荒郊一土丘。”如是思及全球,無一可滿意者。古人詩雲:“在世更無清淨日,臨終那有出離時?”念及好友時,當知“同居善友應懷我,已築浮圖欠合尖。”凡百順緣,一場空歡喜,無非是愚癡。古人詩:“可憐世上愚癡輩,不及花間智慧禽。”可以證明。

 

(11)忙時警策:應想一天生活,只此一個我,而發生許多因緣糾纏。從朝忙到晚,有如五馬分屍。古人詩:“舉世都從忙裡老,誰人肯向死前休?”是故應向西方想念。對此世界,只虛與委蛇為是。

 

(12)修時警策:應想到一天到晚,只此短時間,值得寶貴,將門關起,如閉短期關。古人詩雲:“萬事了知猶墮甑,百年惟此可書紳。”自應好好念佛,聲聲相連,針針見血,刻刻提撕。且讀拙著文集,所述熟溜病對治方法,平時好好反省,免令“閑則修,忙則丟,死則休!”

 

臨終業力現前與最低條件出離心之關係

 

上面所談十念往生及帶業往生,皆側重臨終。所謂十念者,是臨終十念;而帶業者,是帶念佛以前之業。故臨終的業力,是值得研究。《俱舍論》有頌雲:“諸業於生死,隨重近串習,隨先作其中,即前前成熟。”故初應知平生所作之業,重者先報,輕者後報。如有出離心之人,他所作之業,但與淨業配合,不作邪業,所作皆正命正業。同時加上出離心,殷重念佛,其業當然重在淨業,而不重在世間業矣。如無出離心,只信阿彌陀佛,對此世間,貪求者多,厭離者少,故其信稀微,其心淺薄,則俗業為重,淨業為輕,在此關頭往生最難。又如淨業與世間業相等,如半斤八兩,不重不輕時,則分作業的遠近。先報近業,後報遠業。所謂遠近者,謂接近臨終之業先報也。如其所作之業,遠近相等,則視所作之業,臨終時有增減因緣否?如有助念,又常有淨業習串,為善業的增上緣。如郗皇后臨終,為侍女扇墜面上,生大嗔恨,死後化蟒,為惡業增上緣。總之,先報有增上緣,後報無增上緣。本來梁武帝、後,雙雙信佛、念佛,曾作不少福德,苟無持扇之媵,何來墜扇之恨?所以如此者,無出離心故也。若有出離心者,早已將家屬訓練良好,能助念矣。假如增減因緣亦相等,則報分先後,以何業作先則報先。此事更可憐,吾人念佛,都是作業在先,念佛在後。如以帶業往生而論,則所帶之業,是帶念佛以前之業,而不帶念佛以後之業。有出離心者,則念佛以後作業皆淨,先報仍可帶之往生。如無出離心,念佛以後,不能說不作業。不論先報後報,皆有問題。且常見居士念佛後,不改前非,譬如原來是不正業開葷館,多殺生,後來念佛,不肯改開素館,只將不正業所得提出少部分做好事。如靠此往生,是蹄涔之水,決不能救車薪之火。未有出離心者,信不完全,不是正信,以為繼續邪業,一樣可以往生;願不完全,不是正願,只願作小好事,以為可帶業往生,誤解可帶念佛以後之業。一願西方,極樂上善,一願此間,富貴長久。足踏兩條船,以此為往生資糧,決不可靠。故應好好反省,常常警策,主要是如何具足出離心。

 

臨終之順逆兩緣

 

普通儒家觀念,只須有子孫易簀在旁,便算壽終正寢,完成五福;佛教臨終,編有臨終須知等類書,平日即應學習,且教訓子孫如何助念。此中分別將臨終順逆二緣詳述,始知最低條件亦不易得。如何增加順緣助念,如何減少逆緣阻礙生西,當認清楚。

 

1.如何增加臨終順緣

 

(1)當有明師益友,平日往來,勉勵訓導;或遷居淨土宗寺廟附近安住,使一旦臨終,便得明師益友前來助念。

 

(2)平日多多勸人念佛。當知今日勸得多一人念佛,臨終便多一人助念;今日勸得多人念佛,臨終便得多人助念。先且從自己妻子勸起,次勸兒女,次勸僕媵,次勸鄰居,次勸閭閻。今日生在念佛群眾之中,明日死得念佛群眾之助,因果決不爽矣。

 

(3)隨時抽暇到寺廟中,承事香燈,瞻仰彌陀。當知今日見佛於寺廟,明晚可望見佛於夢中,臨終則必見佛來接引。譬如交友,互相往來,豈有慈悲如阿彌陀佛,不能感應?平日看電影、看跑馬、看打球、看馬戲團、看展覽會、看博物館、看動物園,有何利益?不如省卻此等時間,專心去寺廟看四大天王、看大雄寶殿、看阿羅漢堂,誠心誠意,刻心刻骨,今日多看一次,臨終多得一助。

 

(4)隨時抽暇到祖宗墳墓、華僑山莊、各教公共墓地,焚香供花,繞墓念佛;修密宗者,兼修頗瓦。結彼鬼緣於今日,自得佛緣於臨終。神鬼之中,亦有聞法思報,一旦了知某某臨終.亦必趕來助念。今日吾人以一身赴屍林度鬼眾,明日鬼眾以多身乘臨終助往生!一公共墳場,何止千萬鬼眾?多公共墳場,更非億兆可數。是以平日應走訪不同墳場,多結念佛因緣。如此,則十方三世諸佛菩薩常見此人、常念此人、常護此人,當其臨終,自必全體皆來助念,正如《阿彌陀佛經》,上方、下方、東方、南方、西方、北方無量諸佛,悉皆稱讚釋迦本師,能於五濁惡世,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5)凡見人死,信佛者,則入其家助念;不信佛者,則遙為念助。凡見物死,如見殺雞、殺鴨、殺魚等,如不能勸阻,亦當助念,祈禱往生。平日家庭,必絕對戒殺,略有餘錢,即宜多多買魚、龜、鱉、鴿、鳥等放生;必親自赴大江,先代念皈依,次多念佛,祝其生則長壽念佛,死則帶業往生;如此,彼或已死,亦知生前曾聞佛號於此人,死後必念佛號助此人。不可以為物無知識,不知報效也。高明之家,鬼窺其室者,蓋欲守護也。吾今助畜類以往生,佛必助吾人以上品,此亦因果之報,絲毫不昧也1

 

2.如何減少臨終逆緣

 

(1)上文已提出最低條件為出離心,雖非全然主張出家庭,住岩穴,對於正淫、正業、正食,簡單生活,並不必過於刻薄。然而近代文明進化,可以免除之事,較之古時所謂財、色、名、食、睡五欲,增加甚多,可免除之事亦多。電影、電視、鬥牛、鬥雞、賽馬、賽跑、花街、柳巷、淫書、淫戲、紙煙、大麻、鴉片、毒丸、酒吧、歌女、麻將、圍棋、茶樓、酒家、夜總會、跳舞廳,一切無關生計,罪業地帶,各種惡習慣,應終身禁絕;既可省節時間以念佛,省節金錢以供佛,又可謝絕惡友,免除惡緣。集中精力,以交善友,以結善緣,則臨終惟有善友來助,必無惡友來擾。平日不造惡業,臨終必無惡緣。

 

(2)上文曾提到,每日睡前反省,何事罣在心胸,翌日必起而清理,使不再留在心中作障。對於妻子兒女,如不能說服念佛,最好早日分家。富者先將家財分開,令兒女各自成家,臨終必不致因遺產爭鬥,屍尚未冷,而紛爭已起;此種情況之下,必難往生。猶憶香港某老居士,平日曾作各種功德,齋僧、供佛、立寺、建塔,十分熱心,然其妻信基督教,兒女輩亦隨其母信仰,如是彼本人完全孤立信佛,對彼妻子,不加勸導,以為任彼信基督,亦無妨害;不意老後,八十餘歲,行動不便,神志亦昏,居然被其妻子勉強拖入教堂,強迫受洗;其後臨終,不得正念生西。此則大可警策未死之佛教徒,不可聽其妻子,另信他教。如不能說服,應即分家獨處,寧可死在岩穴,不可聽人擺佈,死不安閒。拙詩曰:“心依正法法依窮,窮到將亡必有終,終此一身何處死,死在野草碧岩中。”如此臨終必得往生。

 

(3)有一等人,以為菩薩發心,當度眾生;佛法在世間,不離世問覺;儒家且說,和光同塵;地藏菩薩常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如君所言出離,豈非小乘自利耶?此種說法,不自量力,是狂禪和,口頭易滑,足跟難行。吾人當發菩提心,以度眾生,然不可冒充菩薩,不知自己足之所踏是何田地。佛法不離世間覺,不是說佛法不離世間迷。當汝人世間,與眾放逸散亂,瘋狂跳躍,沉醉惡作,狂嫖爛賭,是覺耶?是迷耶?是光耶?是塵耶?當知和光同塵,並非同流合污。要到最高三摩地境界,方能和光同塵。汝有如此三摩地,則早有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早已證得一心不亂,不必再談下品下生之最低條件矣。昔有一志士,願以念佛功德,回向命終生地獄,得隨地藏菩薩,常在地獄,以渡眾生,結果臨命終時,彌陀現前,志士拒絕生西,自謂平生念佛.但求生地獄,以度眾生,不願生西;彌陀笑曰:“先且到敝國受訓練,具足三摩地,及一切度生需要之各種神變,然後乘願往來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中,無有障礙,如願度生。目前汝去地獄,惟是受苦,何能度生?地藏菩薩曾曆多劫人身,修成菩薩,證得空性無我,故能入獄利人。”言次,乃攜志士往生西方。當知心不可不發,而行不可不檢。文殊之劍,可以交有德之士,不可交無力之嬰。應當自問功行,不可妄誇大話。

 

(4)又當知者,平日念佛尚且雜有妄想散亂、昏沉掉舉,死時各種違緣集中,所有過去生中、本生中,一切債主、冤家、魔鬼、妖孽、巫魂、野鬼、魑魅、魍魎、藥叉、鬼卒、死主、獄吏,一切不可知之山精、海怪,皆得恃此時機,前來清算,已無法開銷。故平旦應斷絕一切染汙之惡友往往來,三武雖毀滅佛法,然尚對儒道略有信仰,並非顛倒黑白。翻轉善惡,殺一切宗教徒,毀一切因果法;紂王剖比干心,只一人受害。

 

往生瑞相最低條件之推究

 

上來所述,最低條件即是最可靠條件。往生傳記中,我曾指導黃梅侗君,作過統計。最普通者是:()頂門後冷:然不一定是生西,此種後冷在腦頂,多屬生天,故不可靠。()預知時至:外道亦有之。能生天者,必能預知時至,故亦不可靠。()瑞香滿室:外道亦有。()祥光滿室:外道亦有。()西方三聖現前:此即可靠條件,然此亦有最低者。最高者,三聖同在病人未死而神志清醒時來;中等者,是三聖同時在夢中來;最低者,是觀音單獨在夢中來。由此可知,最低條件是夢見觀音送蓮花來。如夢他人送蓮花來,也不可靠,因外道生天亦坐蓮花。如修行人,時常在夢中能夢西方境界,及西方蓮花,則此最低條件自是易得。假如平時有無常心,厭此欣彼,異常堅定;則應常在夢中考察蓮花情形,到臨終才有往生把握。如學佛多年,無此瑞相(密宗念咒的.亦有此瑞相),應隨時策發出離心,直至取得夢中瑞相,方可放心。至於密宗頗瓦,如只有頂腫、出血、插草外三相,而無基本智氣、智脈、智點、智尊四事之成就,亦不可靠;詳見拙著《遷識證量論》,載在《曲肱齋叢書文初編》中。

 

結歸要言者

 

現在同學中有四種與此最低條件不合者:

 

(1)世事糾纏異常深厚,不易發起出離心;如偶有出離心,但不能相續發生力量。

 

(2)修時短促。常為世事忙碌,每天常課,占時很短。若以臨終業力輕重而論,當然不能往生。

 

(3)精力分散。有些學密、學禪,廣學多聞。又研習世間技巧,如學英文、藏文等,無常心不充足,出離心不完全。常有很多新希望、新計畫,無非消磨光陰與精力,不能把精力集中。因此,照業力增減因緣而論,是增上緣少,減損緣多,對往生亦無把握。

 

(4)工夫雜亂。將佛教、道教、印度教等,凡可以將身體保留在此婆婆世界之一切因緣,皆收集之,因此工夫不能純一。

 

由於上述四種緣因,產生三種結果,是:不信、不願、不行。

 

(1)蓋只信死後有佛接引,不信生前有佛監視。

 

(2)但願死時往生,不願隨時準備往生。因憶古人詩:“更就今朝成佛去,蓮邦化主已嫌遲;那堪五欲更多者,管取輪回無已時。”又雲:“夢中哭向佛,願早死便得;小小蓮花開,永超生死窟。”假如問他願不願往生,他必答“願。”便以為信、願、行具足矣。苟仔細考察,日常條件與願望,都是不願往生,故如以婆婆世界與極樂世界對比觀照,並不能經常生起出離心,所答之願是“另案辦理”,不是日常相續之願。嚴格說來,根本不願往生。

 

(3)但行簡易放逸之行,不行專精純一之行。如此決定不能往生,為與最低條件不合,缺乏出離心故。夫最低云云,乃屬基礎,非是止境。深願行者,對世法,則逐步擺脫;對往生法,則節節推進。一日乃至七日,十念乃至萬念,時時決願往生,處處預防難生。由下品下生樂門地,推進到下品中生賢覺地,下品上生真覺地;中品下生無漏地,中品中生明力地,中品上生善覺地;上品下生離垢地,上品中生無垢地,直至上品上生真色地,則證正覺矣。然從此九品,下視基礎,則無一品可以脫離此最低條件。願與讀者,早日築此基礎,無負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之厚望,則幸甚矣。

相關文章:
論往生 法藏法師 緣氣:(8002)

上一篇(真正升起出離心和菩提心的) 回目錄 下一篇(密宗五加行十七種疑難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