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貴詠給明就多傑仁波切

 無所緣止,讓心無焦點地鬆鬆安住 

無所緣止,讓心無焦點地松松安住

詠給明就仁波切 

仁波切: 

    這個早上我們要用藏文來唱誦《大手印傳承祈請文》。我們稱這個調子為「道歌」的調子,所以也許我先唱一小段,大家仔細聽。(仁波切示範並教信眾唱,隨後信眾跟著仁波切一起唱《大手印傳承祈請文》。)(仁波切帶領大家唱誦《獻曼達》、《請轉法輪》。)

 

什麼是無所緣的禪修

 

    我要教的是「無所緣」的禪修,這是一個特別的方法,幫助我們如何和基礎的意識同在。什麼是基礎的意識?就是清明的、無念的,這種明而無念,就是我們的基礎意識。這種意識任何時候都和我們在一起,這個基礎的意識也是一切念頭情緒的基礎。舉例來說:你來到山上的湖泊,外面來看湖泊會有波浪,彷佛微微晃動的波浪;當你到湖裡面時,湖水是清澈的、清潔的,裡面並沒有波浪。所以就算有波浪,只不過是表面上如此,我們的心也是一樣。

 

瘋猴子的心

 

    但心上的波浪只屬於表面的層次,什麼樣的波浪?也就是瘋猴子的心──很多念頭、很多感受,跟隨外在的色、聲、香、味、觸,製造出來各種概念。怎樣的概念?“我喜歡”、“我不喜歡”、“我不知道”這三種概念。我們稱呼是產生一切煩惱情緒的三種根源:“我喜歡”是貪欲,“我不喜歡”則屬於瞋恨,“我不知道”就是愚癡,所以這則是輪回的根本。但這都只是表面上。如果我們能夠進入表面的波浪,念頭的波浪當中時,那裡面是清明,那裡面沒有波浪,就好像是珍珠一樣。所以你可以感覺到嗎?你相信你有這基礎的意識嗎?(仁波切詢問地看著大家。)

 

 

無所緣止的心

 

    仁波切:很多人都點頭,這很好。我可以再舉例來解釋這基礎的意識,我們有時可以感覺到,但我們不知道如何與它同在。比如說,如果我們去花蓮,那邊有公園,有去過花蓮公園的請舉手。(有學生舉手。)

 

    仁波切:你們覺得怎麼樣?

 

    學生:很漂亮。

 

    仁波切:你感覺怎麼樣?

 

    學生:寧靜。

 

    學生:開闊。

 

    學生:放鬆。

 

    仁波切:還有呢?

 

    學生:清新。

 

    仁波切:還有呢?

 

    學生:自在。

 

    仁波切:還有呢?

 

    學生:很奇妙。

 

 

 

新鮮、開放、放鬆的「基礎意識」

 

    仁波切:我想這樣夠了。我們覺得很新鮮、很開放、很放鬆,還有什麼?還有很平靜。很多的感受是不是?你可以感受到這些,但你無法去形容。如果你來自很忙碌的地方,比如說臺北,擁擠的建築,很繁華的地方。你突然到了花蓮公園時,你可以看見,但有一些就是你難以形容、無法形容的感受,對不對?那就是我們的基礎意識.

 

孩子的心

 

    再舉一個例子,比如說像小孩的心,比如一個小孩能夠來到寺院裡,各位很容易知道什麼是寺院。到了寺院裡面,有佛像,有喇嘛們,還有唐卡。大約三、四歲的小孩,他到了這樣的寺院時,或者也許五歲,他可以看到一切,但他不會想說:“這個唐卡多少錢?這個佛像從哪裡來?這個是好的喇嘛,那是不好的喇嘛。”他沒有想很多,但是清清楚楚看得到。全部的東西都聽得到,看得到,沒有執著,清清楚楚,但沒有概念,對不對?這就是我們的基礎意識。還有更多的例子,你們還需要其他的例子嗎?夠了,還是要再更多?

 

    學生:More!(仁波切大笑。)

 

年輕的喜樂

 

    仁波切:還有一種是年輕的快樂。比如:像八、九歲的年齡,他們會感受到喜悅和快樂,他們感受得到,但他們無法形容,因為在那個時候,他還沒有太多的概念。我想這樣夠了,要不然你們就有太大的期待,就是期待那個難以形容的感受,好像去花蓮公園一樣的感受,或者兒童般的心,或者是年輕的一種喜樂,那多好啊!(仁波切做出禪修狀)我要這個!喔~孩童般的心!沒有!(仁波切做出沮喪狀,學生笑)我有的是瘋猴子的心,我沒有孩子的心!我笨笨!(學生笑。)

 

    有時候,太多的例子,會讓我們建立起很大、很多的期待。但事實上,這種孩子的心、年輕的喜樂、難以形容的感受,這些都非常簡單。你不會覺得那是個孩子的心,你也不會感受它是一個難以形容的感覺,為什麼?因為它非常的簡單,很容易,所以你沒有感受到,也因此你會有很大的期待。

 

    事實上這孩子的心,已經和你在一起;這種難以形容的感受,也已經和你在一起。但因為跟你在一起太久,以及太接近了,你才感受不到。所以很多人想:禪修是有什麼別的東西,是一種打開,是平靜的,要放鬆的,要專注,那些都是作意的禪修,不是有機、自然的禪修。所以這裡的重點是,要怎樣和這種孩子的心同在,這就是我們稱為「無所緣的禪修」。我有很多方法,不知道先介紹你們哪一個?

 

    我想禪修和無修嘗試交換著使用。首先,我打你們每個人一巴掌(大家笑),目的是讓你的心恢復自然。就像這樣(仁波切自然地端坐),你不需要再做什麼,啊,就是這樣(仁波切看著一片沉默的學生,開心地笑)。OK!(仁波切舉起手中的念珠)這裡有很多念頭?(仁波切撥著念珠)念頭是一個接一個來。對不起,我應該先講一下,身體的姿勢。

 

禪修時,身體的姿勢

 

    第一身體的姿勢有兩種:一個是長的,一個是短的。長的呢?有七種姿勢。腿要雙盤,如果你膝蓋痛或無法盤腿,可以用椅子坐成這樣(仁波切把腳放在地上,自然地端坐),這稱為「彌勒佛坐姿」。但不要這樣(仁波切的腳向前伸,兩腳動來動去,大家笑),雙腳平齊的姿勢(仁波切雙腳自然朝前方)。

 

    如果你能夠金剛盤坐,是很好的開始,但可能會很痛,尤其是對初學者來說。對於初學者來說,如果刻意雙盤的話,可能會過度努力強迫自己,因為膝蓋可能會很痛。所以要慢慢來,只要盤腿就行,你這樣坐,或這個放在外頭,或是這樣子(仁波切上下、前後放置雙腳,示範不同的位置),都沒有關係。

 

    第二是手:你可以把手放在腿上(仁波切雙手自然放在腿上結禪定印),但不需要用力是放鬆的;或你可以把手蓋在膝蓋上,像這樣(仁波切雙手朝下自然地放在膝蓋上)。有的人手比較短,碰不到膝蓋(仁波切示範短手的情況,大家笑)也沒關係,並不需要一定得試著碰到(仁波切示範努力要碰到膝蓋的樣子,大家笑得更開心)。有的人手很長,超過了膝蓋,這也沒關係。所以手的姿勢,可以變換地來做;或者是左手在上、或右手在上,都可以變換地做。

 

    第三脊椎:要保持脊椎挺直。有時候低一點(仁波切示範各種稍微放鬆或挺直狀態),這些都可以,沒有關係。有些人會問:“我應該這樣?還是這樣?或者這樣(仁波切示範各種些微的差異)?”這些都可以。但不要這樣(仁波切整個上身垮下來,快睡著的樣子),或者這樣(仁波切胸向前挺,頭向後仰),都不要這些。

 

    第四肩膀:要坦開你的雙肩,不要這樣(仁波切示範雙肩向內縮,整個身體弓起來,大家笑),有些人禪修這麼做,你會有氣的問題。手臂也不要太緊繃,最好是手臂和身體之間留點空隙;但有些人的手臂肌肉粗壯的話,則沒有辦法有空間。

 

    第五是脖子:當然也要保持挺直,稍微往下收。就好像頭部的重量,就這樣放在脖子上,但是不要緊繃,如果太緊繃,就好像是機器人(仁波切示範脖子僵硬的機器人,只能轉動整個上半身,大家笑),脖子是隨時可以轉動的(仁波切輕鬆地轉動脖子)。

 

    所以我可能要再次講一下,有關於三種民族不同的問題。也就是一般所說華人,亞洲這邊的問題是這樣:(仁波切身體挺直,臉部緊繃:)“要專注,打坐!”很抱歉(仁波切笑)!歐洲人呢,美國還有歐洲人,他們都向後仰:(仁波切頭向後仰,面露微笑:)“平靜、開放、清明、放鬆!”他們的胸口往前傾,然後脖子就向後仰(仁波切示範,大家笑)。那麼西藏人呢?這樣(仁波切頭動來動去,坐一下子就開始合掌念經,身體晃來晃去,大家又笑)。有這三個問題。

 

    第六是嘴:把它保持自然的放著。如果你的舌尖,可以頂到前齒的後面也可以;如果不行,也沒有關係。你可以稍微打開嘴唇,或者閉上,都沒有關係。

 

    第七是眼睛:也是保持自然,你可以眨眼。這裡有三種不同的看法:往下看,經典中說,就透過你鼻尖往下看,但有些人會鬥雞眼,然後還會因此而頭暈,所以我們不用這麼做。這個意思是,你只要往下看就行,而你眼睛的餘光,能夠看到你的鼻尖,那這也表示,你有一個尺寸剛好的鼻子。(大家笑)

 

    如果你是塌鼻子,就沒有辦法看到,再怎麼努力也看不到。但如果你有一個大鼻子,即便往上看,也能看到鼻尖(大家笑)。所以,這些都不用太擔心。還有往前看,以及稍微往上看。但不要太過頭,只是稍微往上。對初學者來說,如果你覺得閉上眼睛,比較能覺得平靜跟放鬆的話,也可以閉上眼睛。但是眼睛睜開比較好,有助於斷除經驗覺受的執著,也有助於保持清明。

 

不去禪修,只是放鬆安住

 

    現在身體的姿勢講完了。再來做的是無修,禪修我之後會講。所以,先要練習的是──不去禪修。當然,我們每天都不一定在禪修,所以有什麼不同?不同的是我們必須要放鬆,而且不去禪修。

 

    怎麼放鬆?比如我們都有很忙碌的工作,各位都有工作很忙的經驗?有這種經驗的人請舉手。(幾乎全部的人舉手。)

 

    很好。舉例來說,你有忙碌的工作,而且必須要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比如,一定要在下午 5點前完成。可是你的老闆卻一直打電話催你:“怎麼樣啊?”或者你的部屬,也一直打電話給你。然後你必須在限期內完成,你感到亦常忙碌,做這個做那個,所以感覺到壓力很大、很緊繃。但到了下午4點45分的時候,好像沒完成,還有一些遺漏了。到了4點49分的時候,你終於完成了。然後,5點你跟大家講:“喔,我完成了!”於是你會很高興,你完成了工作,但你很疲累。然後,在完成之後,你回到家坐在一張舒適的椅子上,就像這張,在電視機前面:“唉!”(仁波切長籲一口氣,張開手放鬆地癱在椅子上)“咖啡在哪裡?珍珠奶茶?”但你可能沒法打開電視,因為太累了:“唉。”雖然很累,但是你很高興,因為工作完成了——就要像這樣的去休息。所以各位知道怎麼做嗎?

 

    只是放鬆,不需要去禪修,不要試著做任何事,只是讓你的心保持自然。所以這並不是禪修,念頭也不是什麼問題了,它們可以來,也可以去。如果你需要做很嚴肅的禪修,就需要斷除念頭。但在這裡,不是什麼很嚴肅的禪修,甚至根本不是禪修,所以念頭來去也無所謂:“你好!歡迎你來。啊,歡迎你去!”就是這樣,只是放鬆著。

 

    但你無法休息安住超過三、四秒,一下又不見了!忘了!你已經跑到餐廳去了,吃著很多的食物,豆花、臭豆腐、面…,很多東西。於是你突然回過神來:“嗯,等一下!我不是應該在化育道場嗎?我怎麼已在餐廳裡了?”這表示你忘了,不知道自己在哪裡。但也沒有關係,念頭再拉回來,再放鬆安住。OK?

 

    現在我們一起來試試,不需要擔心它的品質如何。意思是說:“我到底能否真正的安住?”這只是保持它的自然跟原狀,所以我們不需要去擔心清明或放鬆,這些品質的問題,並且不要期待它會很長久,只有幾秒也行。

 

    道場內的燈光關掉也行。(大家練習。)

 

    不用擔心有很多念頭,因為這不是在禪修。(大家繼續練習。)

 

    不用太用力地要去放鬆,只是放鬆。也不要擔心是否能安住很久,只是安住個幾秒,然後就忘了,這是沒關係的。(大家繼續練習。)

 

    好,請開燈。覺得怎麼樣?我要問這個問題,是針對初學者,也就是之前沒學過禪修的初學者,或者是沒參加過第一期大手印的法友。你覺得如何?你覺得更平靜、更放鬆了嗎?一點點嗎?有一點放鬆跟平靜嗎?如果這麼覺得,請舉手。(有些學生舉手。)

 

    好。也是對於初學者,如果你覺得這麼做時,心中的念頭很多,沒有辦法安住放鬆的話,請舉手。(有些學生舉手。)

 

    嗯。或者說你還是搞不懂怎麼做?還是不知道怎麼回事?然後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感受,這些請舉手。(有些學生舉手。)

 

   這沒有關係,因為你是初學者。好,這裡就有一個秘密。已經學過禪修的人,可能知道這個秘密,尤其已經參加過第一期大手印課程的人。所以不要跟別人說,好嗎?(大家笑。)

 

無修,即是最好的禪修

 

    這個秘密是什麼?我們剛剛練習的就是禪修。

 

    為什麼?無修即是最好的禪修!你不需要做任何事。覺得有更多念頭,那是好的徵兆;有些人覺得沒有什麼感覺,沒什麼特別,這也很好。因為它本來就很簡單,所以你不會覺得有什麼特別,就像孩子的心、難以形容的感覺,或者是年輕的一種喜悅,你不會感覺到它,但事實上,它在那裡和你同在。

 

    感覺好像沒什麼特別,只是在那裡而已,重要的是在那裡的感覺。因為這表示:你沒有丟失掉!這也表示:你有覺知。但沒有一個“哇!”的感覺,只是保持就在那裡,但感覺沒有什麼特別。既沒有一個“哇!”特別的感覺,也沒有丟失掉。丟失的意思就是:忘了自己在這裡,你跑到101去了:“咦?等一下,我是在這個中心啊!”這樣的恍神,就表示:你丟失了。

 

    但是你沒有丟失掉,表示:你和這個簡單是同在的。其實,在那裡也沒什麼特別,即便你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就和那個沒什麼特殊的感覺在一起,這就很好。這就表示:無念。但是,卻沒有一個“哇!”的特別,沒有“哇!”也沒有丟失掉。

 

    還有一些人,覺得平靜和放鬆,這也很好,因為這也是禪修,這是無修的禪修。這是很簡單的,只是這麼保持在本然和自然。你的心只是保持它的自然。我們稱這叫「無所緣的禪修」,這是止的禪修,它還不是觀的禪修,也不是心性的修持。因為我們還沒有得到心性的指引,我們還沒有認識出心性,但是這是一個屬於安住的止修。

 

    現在我們休息半小時,所以我們試著去禪修這個無所緣(沒有參考點)的禪修,試著多次地去練習。

 


上一篇(明光心與佛性) 回目錄 下一篇(密勒日巴告訴我們的大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