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中普賢菩薩之研究  

    作者: 柯惠馨

  【資料形態】碩博文庫·臺灣
  【文獻屬性】[臺灣]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2005年度,碩士學位論文
  【文章標題】華嚴經中普賢菩薩之研究
  【文章作者】柯惠馨
  【指導教師】劉榮賢


  --------------------------------------------------------------------------------

  【中文關鍵字】華嚴經|普賢菩薩|普賢行願

  【中文摘要】華嚴三聖以毘盧遮那佛為主尊,普賢、文殊兩大菩薩為協侍。向來普賢菩薩以“大行”性德為信仰者所稱道。本論文從“四依”觀念的態度,直接從了義的《華嚴經》中,深入探究普賢菩薩。同時,擴及其它顯教的經典,以全面體會、了悟大乘佛教信仰中普賢菩薩的大悲、大願性德。
  首先,論述大本華嚴經集結與翻譯的過程,瞭解文殊信仰漸入普賢信仰相融的過程;同時也展現《華嚴經》“果因律”的結構。第三章開始,即以《華嚴經》全經為主軸,探究普賢菩薩的特色、地位、性德與重視的行門。第四章論述普賢十大願王重要性、意義與內容,以瞭解眾生修行的次第法門,直至圓融無盡的普賢願行。第五章論述普賢菩薩的理、行、體,融攝文殊菩薩的信、解、智以彰顯佛智圓榮;也以表列呈顯《華嚴經》中兩大菩薩-普賢、文殊的成就因緣、身貌、住處、修德的差異等,歸結文殊、普賢“先破後立”的修行行門;並從普賢菩薩指導善財“普賢行”的歷程中,確立普賢菩薩在《華嚴經》中的定位。第六章從顯教經典《悲經華》、《三曼陀拔陀羅經》、《圓覺經》、《法華經》、《觀普賢經》、《大方廣普賢所說經》、《大方廣總持寶光明經》、《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思議境界分》中,瞭解普賢菩薩本生、因緣與乘象座的立像因由;同時,展現普賢菩薩在諸經中,發起大悲心,向佛陀請法;抑或是奉行大智願行,為菩薩與眾生解說佛法的聖者形象。
  普賢菩薩的大悲、大智行留給眾生典範與省思,也期許眾生效法、學習,使生命境界臻於至善。
  --------------------------------------------------------------------------------

  【文章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 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6
  第二章 《華嚴經》的起源與形成 8
  第一節 漢譯華嚴單品經的流傳背景 8
  第二節 大本《華嚴經》的譯出 14
  第三節 《華嚴經》的結構與意義 17
  第三章 《華嚴經》中的普賢菩薩的特色20
  第一節 地位高顯的上首菩薩21
  第二節 佛果境界的展現者 23
  第三節 成佛之道的闡述者 27
  第四節 依真理應化的虛空身相 32
  第五節 重視實踐力行 36
  第六節 強調悲智相融的“普賢行” 38
  第四章 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 41
  第一節 普賢行願的重要性 42
  第二章 普賢行願的意義 49
  第三節 普賢行願的內容 48
  一、修行基礎 53
  (一)禮敬諸佛53
  (二)稱讚如來 56
  (三)廣修供養 58
  (四)懺除業障 60
  二、大悲菩薩行 62
  (一)隨喜功德 62
  (二)請轉法輪 62
  (三)請佛住世 66
  三、回向菩提 68
  (一)常隨佛學 68
  (二)恒順眾生 69
  (三)普皆回向71
  第五章 普賢菩薩在《華嚴經》中的定位 74
  第一節 普賢融攝文殊以彰顯毘盧遮那圓果 74
  第二節 普賢菩薩與文殊菩薩的比較
  一、成就因緣的異同 80
  二、身貌、住處與角色的差異 82
  三、菩薩修德的差異 84
  四、說法內容的不同88
  五、小結91
  第三節 以普賢行圓滿佛境 94
  第六章 其他經典中的普賢菩薩 104
  第一節 普賢菩薩的本緣與象座形貌 104
  一、《悲華經》《觀普賢經》中普賢菩薩過去生因緣與菩提心 106
  二、《法華經》《觀普賢經》對普賢菩薩形塑的影響115
  第二節 普賢菩薩為眾生請法的大悲行
  一、《法華經》中一佛乘究竟義的勸發、護持與彰顯120
  二、《圓覺經》中圓滿覺性法門的請益125
  三、《寶光明經》中法門護持與法界的釋疑127
  第三節 普賢菩薩應機教化的大智行 131
  一、《三曼陀跋陀羅經》中指導“菩薩道” 132
  二、《普賢所說經》中指導“觀佛身” 133
  三、《華嚴經不思議境界分》中指導“三摩地法” 136
  第四節 小結 137
  第七章 結論140
  第一節 研究成果綜述140
  第二節 研究缺失與心得143


  --------------------------------------------------------------------------------

  【參考文獻】
  體例說明:一、參考書目按類別分為古籍文獻、現代專著、學位論文、單篇論文四類。二、古籍文獻以《大正藏》的書序編排,現代專著、學位論文、單篇論文以年代順序編排,年代統一以西元紀年為主。

  一、古典文獻

  姚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花經》,《大正藏》第9冊。
  劉宋 曇無蜜多譯《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大正藏》第9冊。
  宋元 曇無蜜多譯《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大正藏》第9冊。
  後漢 支婁迦讖譯《兜沙經》,《大正藏》第10冊。
  三國 吳 支謙《佛說菩薩本業經》,《大正藏》第10冊。
  西秦 聖堅《羅摩伽經》,《大正藏》第10冊。
  唐 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第10冊。
  宋 法天 譯《大方廣總持寶光明經》,《大正藏》第10冊。
  唐提雲般若譯《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思議佛境界分》,《大正藏》第10冊。
  唐 般若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大正藏》第10冊。
  宋 法天譯《大方廣總持寶光明經》,《大正藏》第10冊。
  西晉 聶道真譯《三曼陀跋陀羅菩薩經》,《大正藏》第14冊。
  唐 佛陀多羅譯《大方廣修多羅了義經》,《大正藏》第17冊。
  龍樹菩薩造 後秦 鳩摩羅什譯 《大智度論》,《大正藏》第25冊。
  彌勒菩薩說 唐玄奘譯《瑜伽師地論》,《大正藏》第30冊。
  隋 智顗說《妙法蓮華經文句》,《大正藏》第34冊。
  隋 吉藏撰《法華義疏》,《大正藏》第34冊。
  唐 法藏述《華嚴經探玄記》,《大正藏》第35冊。
  唐智儼述《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方軌》,《大正藏》第35冊。
  唐 澄觀撰《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大正藏》第35冊。
  唐 澄觀述《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大正藏》第36冊。。
  唐 李通玄撰《新華嚴經論》,《大正藏》第36冊。
  唐 澄觀述《大華嚴經略策》,《大正藏》第36冊。
  唐 裴修撰《大方廣修多羅了義經畧疏序》,《大正藏》第39冊。
  唐 一行記《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大正藏》第39冊。
  唐 澄觀述《三聖圓融觀門》,《大正藏》第45冊
  唐 智儼集《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章》,《大正藏》第45冊。
  宋 惟白述《文殊指南圖贊》,《大正藏》第45冊。
  隋 智顗撰《法華三昧懺儀》,《大正藏》第46冊。
  隋 智顗說《摩訶止觀》,《大正藏》第46冊。
  唐 智偃《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章》,《大正藏》第45冊。
  梁 慧皎撰《高僧傳》,《大正藏》第50冊。
  宋 贊寧等撰《宋高僧傳》,《大正藏》第50冊。
  唐 法藏集《華嚴經傳記》,《大正藏》第51冊。
  梁 僧佑撰《出三藏記集》,《大正藏》第55冊。
  唐 智升撰《開元釋教錄》,《大正藏》第55冊。
  唐 圓照撰《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大正藏》第55冊。
  文殊大正藏編集委員會所編《文殊大正藏法華部(全)》,臺北:文殊出版社,1987年。
  唐宗密述《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臺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出版部,1990年。
  唐 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臺北:方廣文化,1998年9月。
  唐 宗密《圓覺經略疏》,臺北:大千出版社,2003年3月。

  二、現代專著

  梁啟超著《佛學研究十八篇》,臺北:中華書局,1936年。
  張曼濤主編《華嚴典籍研究》,收錄于《現代佛教學術叢刊44》,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81年。
  張曼濤主編《佛教文史雜考》,收錄于《現代佛教學術叢刊100》,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81年。
  道霖編《華嚴經疏論纂要》,臺北:華宇出版社,1984年。
  宇井伯壽著,王進瑞譯《禪宗論集、華嚴學論集》,收錄于藍吉富編《世界佛學名著譯叢61》,臺北:華宇出版社,1988年6月。
  神林隆淨,郭忠生、許洋主譯《菩薩思想的研究.下》(《世界佛學名著譯叢66》)臺北:華宇出版社,1988年。
  朴初、任繼愈著《佛教與中國文化》,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10月。
  方東美《華嚴宗哲學》上、下冊,臺北:黎明,1989年5月。
  川田雄太郎著,李世傑譯《華嚴思想》,臺北:法爾出版社,1989年6月。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科文表解》,臺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出版部,1991年11月。
  郭朋著《印順佛學思想研究》,臺北:正聞出版社,1992年11月。
  印順法師《印度佛教思想史》,臺北:正聞出版社,1993年4月。
  印順法師《初期大乘佛教起源與展開》,臺北:正聞出版社,1994年7月。
  藍吉富編《文殊菩薩聖德新編》,收錄于四大菩薩聖德叢書(二),臺北:迦陵出版社,1995年8月。
  藍吉富編《普賢菩薩聖德新編》,收錄于四大菩薩聖德叢書(四),臺北:迦陵出版社,1995年8月。
  繼夢法師《華嚴哲學概要》,臺北:圓明出版社,1996年9月
  木村清孝,李惠英譯《中國華嚴思想史》,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年2月。
  陳英善《華嚴法界緣起論》,臺北:華嚴蓮社,1996年9月。
  賢度法師《華嚴學講義》,臺北:華嚴蓮社,2004年4月。
  龜川教信,印海譯,《華嚴學》,臺北:佛光,1997年9月。
  呂澄著《中國佛學思想概論》,臺北:天華出版社,1997年11月。
  楊政河《華嚴哲學研究》,臺北:慧炬出版社,1997年12月。
  呂澄《中國佛學源流略講》,臺北:裏仁書局,1998年1月。
  賢度法師《轉法輪集》,臺北:華嚴蓮社,1998年3月。
  魏道儒《中國華嚴宗通史》,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7月。
  成一老和尚《華嚴經品會大意淺釋》,臺北:華嚴蓮社,1999年2月。
  賢度法師《轉法輪集(二)》,臺北:華嚴蓮社,1999年4月。
  賢度法師《華嚴學專題研究》,臺北:華嚴蓮社,1999年6月。
  鄭秀雄《善才童子五十三參》,臺北:佛光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3月。
  強偉健《大方廣佛華嚴經疏論纂要選讀》,臺北:大乘精舍印經會,1999年5月。
  高振農《華嚴經》,佛光經典叢書,2000年11月。
  王惕《佛像造相法》,臺北:文橋出版社,2001年2月。
  魏道儒《中國華嚴宗通史》,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5月。
  海雲繼夢《智慧一切搞定》,臺北:空庭書苑,2001年7月。
  海雲繼夢《三聖圓融觀門》,高雄:空庭書院,2002年3月。
  海雲繼夢《普賢行願》,臺北:空庭書苑,2002年4月。
  賢度法師《轉法輪集(一)》,臺北:華嚴蓮社,2002年10月。
  宣化上人《賢首品淺釋》,法界佛教總會,2002年10月。
  海雲繼夢《大方廣境界》,臺北:空庭書苑,2003年4月。
  海雲繼夢《自性啟航》,臺北:空庭書苑,2003年7月。
  海雲繼夢《航向薩婆若海》,臺北:空庭書苑,2003年7月。
  海雲繼夢《如來出現》,臺北:空庭書苑,2003年7月。
  海雲繼夢《不思議解脫境界》,臺北:空庭書苑,2003年2月。
  海雲繼夢《菩提心,感受力》,臺北:空庭書苑,2003年12月。
  楊維中《新譯華嚴經入法界品》,臺北:三民,2004年1月。
  海雲繼夢《十大願王》,臺北:空庭書苑,2004年7月。
  海雲繼夢《佛陀花園》,臺北:空庭書苑,2004年7月。

  三、學位論文

  釋道慧《華嚴經中的文殊菩薩及其法門》,華嚴專宗佛學研究所第五屆畢業論文,1990年。
  陳琪瑛《華嚴經美學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1994年。
  釋大睿《天臺懺法之研究》,中華佛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釋敬元《華嚴經入法界品菩薩行》,華嚴專宗佛學研究所第三屆,1997年。
  釋智清《普賢行之研究-以華嚴經離世間品為主》,華嚴專宗佛學研究所第五屆,1999年。
  黃靖芠《文殊師利菩薩本願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碩士,1999年。
  溫美惠《華嚴經入法品之文學特質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2000年。
  李伯元《杜順圓教思想》,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班,2001年。
  簡秀娥《法華經禪學思想之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3年。
  戴蘭琪《華嚴經'入法界品思想內涵與現代詮釋》,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碩士,2004年。

  四、單篇論文

  胡適 佛教的翻譯文學.下,《白話文學史》,胡適紀念館1969年4月。
  印順 文殊與普賢,《佛教史地考論》,臺北:福嚴精社,1973年。
  敬良 華嚴對淨土釋義,收錄于《現代佛學叢刊70》,臺北:大乘文化基金會出版,1980年10月。
  陳娟珠 普賢菩薩善導群倫略解,《華梵佛學年刊》創刊號,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1982年。
  神林隆淨,郭忠生、許洋主譯 華嚴經中菩薩思想,收錄于《菩薩思想研究.下》(《世界佛學名著譯叢66》)臺北:華宇出版社,1988年6月。
  伊藤瑞叡 華嚴經的成立,收錄于宇井伯壽著,王進瑞譯的《禪宗論集、華嚴學論集》(藍吉富編《世界佛學名著譯叢61》),臺北:華宇出版社,1988年6月。
  高峰了州 華嚴經之成立,收錄于張曼濤主編《華嚴典籍研究》(藍吉富編《世界佛學名著譯叢61》),臺北:華宇出版社,1988年6月。
  高崎直道 華嚴思想的展開,收錄于宇井伯壽著,王進瑞譯的《禪宗論集、華嚴學論集》,臺北:華宇出版社,1988年6月。
  白化文 中國佛教四大菩薩 ,收錄于朴初、任繼愈著《佛教與中國文化》,北京:中華書1988年10月。
  劉峰 讀華嚴經記 ,佛學研究,中國期刊網,1996年。
  木村清孝,東甯譯《華嚴經》與《法華經》-省察東亞地區研究二經的傳統,《諦觀》48期,1996年1月。
  繼夢法師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收錄于《華嚴哲學概要》,臺北:圓明出版社,1996年9月。
  釋大睿中國佛教早期懺罪思想之形成與發展,中華佛學研究第二期,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1998年3月。
  釋慧道 文殊菩薩智慧之研究,《萬行雜誌》168期,1999年發行。
  李富華 華嚴經與普賢菩薩,佛學研究,中國期刊網,1999年。
  潘桂明李通玄的東方智慧論-《新華嚴經論》劄記,中華佛學學報第十二期,1999年。
  賢度法師 三聖圓融法門,《華嚴學講義》,臺北:華嚴蓮社,2004年。
  星雲大師 自我覺醒解決世間問題之鑰,中國時報,林悻妃報導,2005年10月24日,星期一,A12版。
  聖嚴 聖嚴:各宗教應共築人間淨土,中國時報,林悻妃報導,2005年10月24日,星期一,A12版。

  五、工具書

  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主辦單位:北美印順導師基金會、菩提文教基金會、西蓮教育基金會,協辦單位:中華佛學研究所。
  協會宗旨:
  1研發佛典電子化技術,提升佛典交流與應用。
  2利用電子媒體之特性,以利佛典保存與流通。
  3期望讓任何想要閱藏的人都有機會如願以償。
  佛典內容:此協會所編的電子大正藏乃依“大正新修大正藏”所編,由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等提供,完成日期:2004/11/14。

 

相關文章:
572~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普賢行願品 緣氣:(6040)
【No.164】華嚴經.十地品地位 釋慈汶 論作 緣氣:(4841)
《華嚴經.十地品》的地位與弘傳 Mikkle 緣氣:(3201)
《華嚴經‧入法界品》思想內涵與現代詮釋-參考文獻 碩士:戴蘭琪 指導教授:許鶴齡 緣氣:(6458)
《華嚴經》與普賢菩薩思想 李富華 緣氣:(6772)
《華嚴經》的內容 聖嚴大師 緣氣:(5428)
華嚴經中普賢菩薩之研究-參考文獻 緣氣:(7841)
純淨純善 華嚴經講記 華嚴經講記 緣氣:(2777)
《華嚴經》與普賢菩薩思想 李富華 緣氣:(6511)
一個華嚴經之佛偈頌 竟然能出脫地獄! 陳俊吉 緣氣:(3924)

上一篇(普賢菩薩 無量行願) 回目錄 下一篇(十方普賢菩薩在峨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