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密的幾個步驟
 

 入密 的幾個步驟(一)  

首先,每位欲入密乘道者,必先是品行端正的人。按照《大日經》住心品中說法,“菩提為心因,大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即是講修密宗者必須先發“淨菩提心”(即自性清淨心)《大日經疏》中說:“此心如幢旗,是修行導者,猶如種子是萬德本”。此心是成佛的“因”。同時,還必須具礦救度眾生”的大慈大悲,因“大慈悲心”能夠輔助各種“功德”滋長。密典中說,若沒有此種“心”就沒有資格修學密法。
  其次,僧人在進入密宗階段學習時,還必須拜師。須遵照十種功德選擇上師。對於學密宗僧人來說,上師的選擇相當重要,它關乎到修持者能否進入頓悟正道,而不出偏差。與此同時,所選擇的上師在向弟子敞開心扉之前,也必先觀察弟子的“根器、也稱“善根”,並以種種考驗(有些考驗近乎磨難)觀察弟子在學法修煉方面是否有“不可遏制”的決心。
 

 上師經考驗確認弟子具備修習密宗潛能和可獲“正果”的希望後,方接納弟子,確立師徒關係,而後,由上師作一次入密門灌頂儀式。灌頂之後,便進入“加行道”的修持,所謂“加行”即“加修”之意。
  加行道修持,是密宗行者入密的“前導”。被視為密宗的“根基”。加行道修持一般有四種,稱為“四加行”修法。具體是:四皈依  即皈依上師、皈依佛、扳依法、皈依僧。其中皈依“上師”在藏密中非常重要。密宗強調“視師如佛”,密宗把“上師”(喇嘛)作為修行者修法求道所需的必備條件,密宗行者必須以所謂“九種心”恭敬依止上師。
  

正因如此,召請慈悲的上師的儀軌,便是修持的序幕。全師被尊為傳承釋迦佛祖全部智慧遺產者和真諦闡述者,因而要在蓮花台前向上師和佛跪拜三次。蓮花台前點燃香炷和酥油供燈。拜師學法者在虔誠地追思佛的恩澤的過程中,誦頌一首優美的詩歌禱文,該禱文反復三次。然後在佛的現現中誦頌一種簡單的皈依神咒。這種皈依神咒在加行修煉中須共修滿十萬遍。
  

大頂禮法 也就是五體投地的叩拜。密宗修持中的叩拜比二般信徒的叩拜有所不同。在加行大頂禮法時,修行者同時發出祈願,發誓奉獻自己的身、口、意,與神合而為一。這種叩拜按規定在加行修煉中須修滿十萬遍。
  供曼陀羅 曼陀羅是梵文音譯,意為“壇”、一壇場”。但四加行中曼陀羅供與壇城不同。在此它代表宇宙和萬物——中間為須彌山,周圍四大洲、八小洲、日、月、如意樹、七珍八寶、自然財寶、連同自己的身、口、意和善行功德等,全心全意向三寶奉獻。
  

按照密宗儀軌規定,此法也須修滿十萬遍。
  念金剛薩埵百字咒或35佛懺悔文 咒語,在密宗中具有中心位置是不言而喻的。明咒,在印度最早出現於《梵書》和《夜柔吠陀》。早期的《愛多列雅·梵書)5·32節記述:由於“生主”生息宇宙,產生了“唵”字。初時生主由其自身生“熱”,遂生出天、空、地三界;隨著熱度的提高,由三界生火、風、日三光;三光生梨俱、娑摩、夜柔三吠陀;三吠陀出現了三種光明;三種光明化現為三個字:阿、嗚、牟。“生主”將這三個字結合起來,得出“唵”之音。於是人們皆唱詠“唵”字。並作為禱誦平安字句之首和結束語“唵,平安!平安人”……如是!唵!”
  此後,“唵”字的意義又被廣伸,又出現了十三個字聲……
  在佛教的密咒中,多數也以“唵”字開頭(讀“嗡”之音)。比如著名的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方廣大莊嚴經》卷四中說:“唱唵字時,一切物皆出無我,我所之聲”。密宗金剛界陀羅。尼冠以“唵”字,認為誦持“唵”字,可成就法、報、化三身。
  

按佛教所說,咒語有五種來源——即:如來(佛)說、菩薩說、二乘說、諸天說、鬼神說。然而以唯物辯證的觀點看,咒語起源於生產力處於低下水準時的人們幻想以某種咒術來控制自然力的願望。其來源不外乎:一、承襲古印度的婆羅門教;二、吸取當時地方巫師慣用的咒語;三、自己的創造。
 

 密咒,配以手結印契(特定的手勢和坐法)、心觀想佛尊一共同被稱為“三密(意密、語密、身密)。“三密”是密宗的基本修習和實證法。依密宗說法,密宗行者通過“三密”感應,就能使“三業”,清淨,三密相應,可即身成佛。
  據筆者所見,藏傳密宗如此強調明咒的作用,這很可能是藏傳密宗以獨具的科學眼光,發現、認識到了聲音在物質世界中所具有的不可思議的力量,並合理運用了這種自然力量。我們知道,聲音起源於發聲體的震動,其特點是具有穿透力,能夠穿過固體、液體、氣體。佛教秘密語言——即人們通常所說的咒語,正是運用聲音震動、穿透力等不可思議的自然力量,在人體內與各“脈穴”點震動、共鳴,並帶動內氣運行,從而達到意到、聲到、氣到的效果。使人氣暢心爽、心靈舒暢、頭腦清晰……藏密咒語(秘密語言)正是出於這種巨大的不可思議的力量。
  按照佛教密宗規定,念誦每種神咒的次數,都應在一百零八次和一千零八十次之間,以佛珠計數。一百零八粒佛珠作一百次計算。每咒必須修滿十萬遍。
 

 加行道修持的目的,在於通過清心和抑制欲念,達到忘卻自我。修行是極艱苦的,從早到晚機械、單調、不間斷地修持,如此需兩年以上的時間才能完成。在修持中佛堂是必不可少的場所,法器是必不可少的助物。在一些儀軌中,修行者使用金剛杵和金剛鈴,同時手指形成各種意義的手結契印。手印依據修行者尊奉的本尊佛的手印而定,目的是達到與佛勾通。修持時,有時法器急促地響起,那是督促修行者抓住某些擺脫生死輪回之陷阱的難得機會,認真修持,以獲成果。
 

 當加行修持的各項都已修滿十萬通後,才有資格進修本尊法。按照金剛乘教義的義理,密宗行者僅靠基礎的念誦真言、建立曼陀羅等還不能到達“即身成佛”的境界,還必須具有五禪那佛的五種智慧。五禪那佛——即大日、阿閑、寶生、彌陀、不空;五種智慧——即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跟所智才如果有了這五種“智慧”,加上導師直接傳授指導,那麼雖食肉、飲酒、做男女之事,也能達到“菩提”(正覺)。
  

藏傳密宗保留了密宗四部(即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修習的完整形態。密宗所以有這四續部之分,按宗喀巴的說法,是以修行者根機不同、功能優劣而分成四等:一、須多行身外法行者(事部);二、不須多行外法但與內定等量並行者(行部);三、外行、內定兩者之中以內定為主者(瑜伽部);四、不須外定而能升起無上瑜伽者(無上瑜伽部)。這可以說是密宗修持由淺入深、由低到高的學習實踐過程。密宗的學習、修持過程相當複雜、嚴格,僅“事部”修行,就分十支儀軌。列舉如下:
  1.修行處所——包括。先于房中所修;出外沐浴、人佛堂法;著新衣人座、加持供物;守護自身及其處所修法。例軌為預備儀軌。
  2.咒真實。
  3.我真實。
  4.念誦真實。
  以上三儀軌稱為“三真實”。
  5.住火靜慮。
  6.住聲靜慮。
  7.聲後靜慮。
  以上三儀軌稱為“三靜慮”。“三真實”、“三靜慮”既是修行的內容。又是修行的方法.為事部修行的主體(正行)。
  8.修咒儀軌一修“三真實”、“三靜慮”時的先行及結行儀軌;
  9.護摩儀軌——修成就及事業時所作;
  10、灌頂儀軌——受菩薩戒、受華鬘、水、冠三種灌頂,為成熟修道之器。
 

 至於“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儀軌也相當多。其中,無上瑜伽部為密宗最高密法。無上瑜伽唐代不傳,因此日本東密也無。而在藏傳佛教中,對無上瑜伽部經典儀規的翻譯和傳承、修煉都遠遠超過下三部,成為密宗的一大特色。
 

 當一位密宗行者修滿加行修持後,可請上師觀察其“根器”,擇修一本尊法。如果是大根器者測可於“五部無上金剛大法”即大威金剛、勝樂金剛、時輪金剛、集密金剛、歡喜金剛)中,先擇一種而專修。除“五部無上金剛大法”外,還有“三種瑜伽母法”、“文武上師法”、“文殊身法”、“馬頭金剛言法”、“真如心法”、“金剛攝事法”等八部行大法。藏密還有屬於下三部的佛部,蓮花部、寶部、揭磨部諸種密法和多種觀音法、彌陀長壽合修法、五色文殊法、二十一度母法等,均有事行部和無上密雙重修法。
  

“五部金剛大法”等屬於無上瑜伽,屬於成就修持和高級修持階段。因此,修其中任何一種金剛本尊法,必須由導師再作上密授法灌頂。這種灌頂具體包括所謂密灌頂和慧灌頂。藏密嚴格規定,未經此二灌頂者,絕對不能做無上瑜伽密雙身修法。同時,在修“五部金剛大法”其中任何一種金剛本尊法時,都需按密宗規定,嚴格遵循無上瑜伽密的修習次第。修無上瑜伽密大體分為兩個階段,通常稱為“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
  生起決第 是所謂觀想佛身,用觀想修本尊形象的階段。藏語稱“傑仁”,“傑”。升起,生長之意;“仁”作次第講。佛教到了密宗時代,本尊、護法以夜叉神的兇惡可怖面目出現,充分體現了神秘主義、象徵主義的特點,而佛像的種種姿勢和標誌,又均以佛教教義來說明。生起次第主要修持方法有三等持(止觀),即。1.初合等待(或稱初行等持)——觀想主尊雙身無二結合,化現壇場諸尊;2.壇場最勝等持——觀想由主尊雙身菩提化現壇場中諸尊均已齊全,各安方位,應有盡有;3.事業最勝等持——指壇場圓滿生起之後,觀想請尊淨化刹土之行,等同如來妙行。
 

 修持者在修持時,手持種子(大米等),手結象徵宇宙壇場的複雜契印,一面念誦儀軌,同時觀想蓮花座上端,從梵文字母韻母生起月輪,聲母生起日輪,就中升起本尊手幟,標以種子,從此放斂光明融合圓滿,而後升起本尊全貌。這些觀想層次,又稱五種現覺生次,力圖在觀想中獲得五禪那佛的五種智慧:月輪表從“大圓鏡智”現覺;日輪表從“平等性智”現覺;種子、手幟表從“妙觀察智”現覺;圓滿融合表從“成就所智”現覺,本尊全貌表從“法界體性智”現覺。太玄奧啦!
 

 在觀想本尊時,有粗分、細分兩種生起次第。通俗一些說,就是先初觀本尊形象,然後細觀本尊每一標誌。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直到本尊真實形象像幻影一般出現在面前和夢境,這樣密宗行者就如同見到了本尊佛,可與他對話,聽其講經說法,最後把自己的身、口、意修成與本尊的身、口、意合而為一,就算完成了初級階段的修持。
  然而,在做到運用意念的觀想,談何容易!這是密宗最難修持的階段。一觀想的目的是為了達到心空、達到神與人的合一,其過程是凝神、人定。

 

  凝神,是聚所有雜念為“念,通過觀想達到以念止念。如此,方能觀空、身空、心空而一切皆空。在這一刹那,大自然的靈力流入體內,人體也融人“五大”、“五智”所代表的特殊境界。
  

入定,人定首先要人靜,呈現觀想狀態,心息合一;若有若無,虛無漂渺,感覺身輕如雲似氣,飄然如騰空而起,身體已空虛消失。入定是密宗一切儀軌和修持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這種境界,是深入智慧、深入光明、深入宇宙意識的境界。修煉者完全與宇宙融為一體,世界已完全成為光明一片,轉識為智。達到了這種境界的修持,據說修持者感覺氣血暢通,頭腦清新,精力旺盛,肌肉自然跳動,猶如注入了能量,全身有難喻的舒適輕鬆之感,靜坐數小時,感覺竟如同數分鐘……把自己的身、口、意修成與本尊的身、口、意合而為一,也即“成佛”了。
 

 圓滿次第 即修習風、脈、明點(指精液,或內分泌物)等瑜伽。圓滿次第是密宗最後的、最高的修習次第。藏語稱作“佐仁”,“佐”,意為“完成”,“終結”。“幻身”和“光明智”雙成就是圓滿次第的最高境界。
  宗喀巴大師在《密宗道次第廣論》中說:“波羅密多乘人,所修諸法真實離諸(酉戈)論,即隨順法身行相之道,然無修習隨順色身相好莊嚴行相之道,咒者有之。由是成辦利他色聲方便,道體上有最大不同,故分二乘。”這段話的意思,據多年來從事宗教研究的石世梁先生解釋,是說:單從心理上或思想上去斷除偏執與煩惱,固然可以發揮良好作用,但是思想或心理受生理或色身的制約,因此應該注意生理上的修持。圓滿次第即以風、脈。明點的修持而求得成果。
 

 密宗認為人體內有二千七百條“靈熱”流通之脈成密宗道次第廣論沖講到人身共有七萬兩千條脈,其中主要的有一百二十條,尤為重要者有二十四條;最切要害者有三條——左、中、右脈、中脈,藏語“吾瑪”;右脈,藏語“饒瑪”;左脈,藏語“江瑪”。
  

密宗視“靈熱”為保持壽命之氣,而中脈又是人體“靈熱”通過的重要脈道。因此,中脈被視為最致命之脈。據密宗講,中脈為藍色,貫穿於脊髓中間(這種見解與中醫關於督、任二脈之說很不相同)。氣與脈是交識的,一般人肉眼難以看到,只有修持者在心靜入定時,氣脈貫通後,自己才會看到。
  據密宗的見解,中脈貫穿有六個“靈脈蓮穴”:
  第一穴,名為持根穴,位於人體前後陰中間,為人體“靈熱”之密泉;
  第二穴,為男女根穴,又稱生殖輪;
  第三穴,為臍穴;
  第四穴,為心穴,又為“南穴”;
  第五穴,為喉穴;
  第六穴,為慧穴,位在兩眉之間,所謂“慧眼”所在,左、中、右脈均在此會合又分離。
  也有一種見解認為,人體氣脈為“三脈七輪”。七輪:即海底輪、生殖輪、臍輪、心輪、喉輪、眉間輪和頂輪;“頂輪”位在第六蓮穴“慧穴”之上,又稱“無上蓮穴”、“千葉蓮穴”、“腦穴”、“北穴”,被認為在人的心靈起因處。中脈自此處進達“梵穴”。所謂人體命盡,指識體即自梵穴而出。
  藏密中所謂的“風”,是指風息、氣息,遍佈體內一切脈道,因其性動,故名為風,共分十種。明點,指精液、血液(或內分泌物)存在於體內脈道之中。約束保持體內精血的物質及其方法叫做實體明點。脈、風、明點三者相互依存,脈如居宅、精如財寶,風心為主人。藏密基本修行原理是讓沉睡的“靈蛇”之“靈熱力”起於海底輪,逐輪上升,一一自各蓮穴穿過,扶搖直上而達千葉蓮穴,進入人定狀態,而後再散佈於全身各部如雨甘露,滋潤全身。證得“心靈妙明”大安樂之境……
  

在述及藏傳佛教密宗時,難免不提到“瑜伽”這個辭彙。在此有必要將“瑜伽”及藏密修持中的中陰修法(俗稱慘死亡術)、“樂空雙運”雙身修法等問題作一專門簡介。
  入密的幾個步驟(二)
  瑜伽 梵文的音譯,意為“相應”,《大日經疏》說:“所謂相應者,既是觀行相應之人也。”
  瑜伽起源於印度。它本來是獨立於各教派之外的一門學科,後來被一些古典教派所吸收。瑜伽之學包含兩個內涵,一是指特定的印度哲學;二是在此種哲學範圍內的各種實踐方法。早在西元前800—600年之際,在古印度《吠陀》和《奧義書》等典籍中曾講過瑜伽的一些理論和實踐。在奧義書時代,瑜伽的含意是依於調息等觀行法,觀梵我一如之理,以合於梵,與梵相結合。《利論》列瑜伽為孔雀王朝時三個主要哲學派別之一。西元前150年前後成書的《摩河婆濕耶》瑜伽經,開篇即說:“瑜伽是抑止心識活動,因為如此才能使旁觀者(旁觀者,即指靈魂)保持自己的形態。不加抑制時形態與活動同為一體”。可見瑜伽的目的,在於通過某些身體上和精神上的鍛煉,達到靈魂與心識分離,使靈魂得到純淨,並使人獲得神通。作為究竟和圓滿解脫的前奏。
  

佛教密宗採取此法,是取觀行相應之義。即將修持者身、口、意三業(亦稱“三密”)與本尊神的身、口、意視為一體。因而,佛教密宗行者又被人稱為”瑜伽行者”。
  

佛教密宗與古典瑜伽學,都強調戒、定、慧,但兩者各有側重,古典瑜伽強調外修,佛教則著重修心。凝神、人定,最後達到斷滅心識作用,是佛教密宗瑜伽功奇妙之原理基礎。據佛教密宗的見解,人類的智慧,是分為四個層次的——意識、無意識、潛意識、深層意識。而在人類意識的四個層次中,常人最多只能具備前三種。而深層意識,即“深層記憶”、“欲望泉流”,只有密宗行者使用了特殊技巧直接刺激大腦邊緣系的深層意識(深層記憶),這就徹底地與人的欲望泉流融合到一起,使你這個“個體”出生以前人類就已積累的能力和經驗,被開掘出來,智慧得以昇華。佛教到了密宗時代,特別是無上瑜伽部以修中脈、調氣息、專注一處為特點,重視外修對內修起的作用,更使瑜伽達到了功理功法上的圓滿。
  

藏傳佛教中的瑜伽功夫,經現代科學實驗鑒定,其科學性是得到了肯定的。據實驗,密宗修持者在人靜狀態下,新陳代謝降低、氧氣的消耗量也降低。入靜時,修持者的大腦其物質成分得到空前未有的恢復和補充,熱能增加量大於排出量。在修持者中出現的神秘的輕身騰飛和身子浮起現象,只不過是密宗瑜伽行者修持中出現的靈通現象罷了。
  當然佛教密宗在實施瑜伽的方法上,也重視苦行。實施瑜伽的方法有兩種觀念,一種認為保持身體健康和舒適,使理智不受肉體影響的困擾;一種認為通過苦行,即通過克制肉體、壓制食欲和情感、壓制散漫思想而達到靈魂與心識分離、在拋棄一切的同時得到一切的目的。
  

據說,釋迦牟尼出家後,曾進行多種的尋求與實踐以期得到解脫。他曾到王舍城向阿羅邏迎羅摩和優陀迦羅摩子學習瑜伽,但“因他們所示僅以生天為目的。因此辭去,到伽耶城南行苦行六年。他根據‘摩擦濕木不能生火,摩擦幹木才能生火;身體也須清除體液,才能適宜於接受覺悟和知識”的理論,於是實行絕食,安坐不動。‘扣緊牙關,以舌頂上齶’,直到兩腋汗如雨下,專心入定,完全停止呼吸,在這種鍛煉前進之時,聽見血液在腦中激流,覺得頂骨好象破裂,腹部猶如刀剖,最後好象被投入火坑一樣。他在另一地方苦行吃種子和草度日,逐漸減少食物,直到每日只吃一麻一粟,甚至食用糞便,拔除鬚髮,連續站立,臥於荊棘之上。如此苦行六年,並未能成道,因此放棄苦行,接受牧女送來的乳酪,恢復飲食以調養身體,來到菩提樹下,靜坐沉思,經歷四種禪定階段,最後達到絕對的安穩和平靜的心境,既無痛苦也無舒適的感覺,在第四十九天時終於證道成果”(見石世梁《佛教密宗釋論》)。
 

 當然,釋迦牟尼所實施的苦行,並非一定是後世人說的佛教密宗。但是佛教密宗依據釋迦佛的體驗,在實施瑜伽方法上,既宣導通過苦行、壓制散漫思想;又注意保持身體健康和舒適,使理智不受肉體影響的困擾。
  

中陰靜修法 藏密瑜伽“中陰靜修法”,可以說是藏傳佛教對於死亡的偉大實踐。“中陰靜修法”,又稱死亡瑜伽。在藏傳佛教的發展、繁榮時期,有關死亡瑜伽的理論和實踐,在各派中不斷被繼承著,不僅為藏傳佛教各派信奉和使用,而且已深入到藏族人民的觀念之中。
  

“中陰”,是佛教專用辭彙,意為間斷、中止,著重指死後與轉生前的中間過渡階段。按照佛教理論,生與死是人生兩大課題,生、死之間存在著相承相合的二重性關係。死是生的前提,死後將重生,而有生便又有死。如此迴圈木已……。而在生死之間,每個凡人往往根據其前世積德情況,面臨六種道路的選擇,即“六趣”:地獄、餓鬼、畜生、人類、阿修羅、天神界,獲得圓滿涅槃的機會是很小的。一個處於中陰狀態的人,若想超出六趣,從生死輪回中獲得解脫,他除了前世行善積德外,還取決於他對佛學理論領悟的程度和瑜伽師的必要指引。
  這位引導的瑜伽師,必須具備有關中陰的知識和體驗,也就是在他活著的時期必須修煉死亡時的諸種幻景與體驗,加強他的能力。這樣他即可救助瀕死的人,以《超度經》超度亡靈,用強大能量(氣、風)與死者亡靈進行聯通,以念誦的威力召引神靈從關鍵時刻起化除罪惡,喚起死者的法性,使他頓悟而獲解脫;同時也可使自己在面臨死亡到來之際,不致於困死亡而中斷通往頓悟的修持,而是確保自己處於或醒或睡的狀態,口念本尊神的神咒,並清楚地顯現本尊神的狀態,由它引導直接進入涅槃獲得圓滿的轉生(解脫)。
 

 中陰靜修法,是一種高級修持法。修習此法前,必須具有足夠的基礎,達到“生起次第”的完成,獲得必要的成就,然後進入“圓滿次第”階段的修持。在中陰靜修瑜伽開始前,必不可少地要進行火瑜伽的修持(或名拙火定)。即止觀集中堅守脈、氣、明點,以使臍輪火熾熱暖,此熾火於臍輪處沿中脈上升,遍諸毛孔毛端直至頂輪,此時全身都會發暖生樂,身心愉快,臍火灣化頂門中菩提(明點),使之下降遍滿全身。這項法門,能使修行者“長命黑髮相飽滿如月,光彩煥發大力如獅子”(《恒河大手印直諱》),能保持修持者所得到的“資糧”(修行能量)不會因一時失誤而損毀。“拙火定”修成後,便依次進入“大幻化瑜伽”、“夢境瑜伽”、“光明瑜伽”等功法的修持,逐漸達到把鏡象作真實,把真實看作鏡象(大幻化瑜伽);可隨意指揮意念入夢或出夢,把夢與現實進行聯繫、發現、比較,從而悟出幻性的本質(夢境瑜伽)。觀想體內光明點與宇宙無數相同的光明點匯合而呈無限大光明的能力(光明瑜伽),達到了的能力,修持者便已具有充分的修持中陰的條件了。
  

依藏密“中陰靜修瑜伽”的要求,修持者應選擇一處“完全黑暗而僻靜的房屋或山洞穴窟,他在裏面要連續入定冥想四十九天。在此期間內除了上師的外力可與他聯繫外,不許任何人或物驚擾於他。實際上,四十九天的期限就是死亡時停屍施法的時間,修行者修此功法,完全是將自己想像成一位死者,由此他開始逐步體驗到中陰狀態中的諸種幻想及其實質,從而獲得啟發”(見孫林編譯《藏傳佛教對於死亡的偉大實踐——藏密瑜伽“中陰靜修法”簡介》)。
 

 據介紹,“中陰靜修瑜伽”入定的標誌,是強烈的光明體顯現。這時,修煉者有一種返回子宮的感覺,通過一個黑洞進入一片明亮溫暖的境地;修持者既可在藍色光明閃現中看到毗盧遮那大佛的面孔,同時每個凡人所面臨的六大境域(六趣)均在修持者心中依次顯現出來,比如地獄界的灰白色;引導人投生到人類世界的寶生佛的黃光;決定人是否進入餓鬼界的精純的火元素——光明佛手中的一盞燈或火炬;綠光不時閃現的畜生界等等。對於不斷加劇的危險和源源出現的神靈,你不能逃跑,必須在上師的引導下,開啟自身自性的“虹光體”,必須加強定力,平靜由此產生的憤怒、恐懼。愉悅這一系列感情因素,只有堅持到最後,使那最初的光明體充分匯合了五部佛的五種光明,超越了六趣,使自己圓融于一片美麗斑斕的光體之中,暖熱愉悅無比,這時,便被認為達到了獲得大解脫的地步,認為可以隨意還陽,去做為人超度的瑜伽師,也可就此達到涅槃寂靜。
 

 “樂空雙運”雙身身修法 無上瑜伽密部的“樂空雙運”雙身修法,也屬圓滿次第。所謂雙身修法,就是利用女性(明妃、佛母)相伴的雙修法。‘這種修法,引起了不明真相者種種猜測與非議、有人目之為“性欲瑜伽”,甚至與性力崇拜劃等號,這實為一種誤見。
 

 關於“樂空雙運”,即雙身修法的教義,李冀誠副研究員曾作過這樣的剖析:“‘樂空雙運’是密宗無上瑜伽密的特別修行法、它的‘理論’依據是《大日經》和金剛乘的基本經典《金剛頂經》。在《金剛頂經》中說:‘奇哉自性淨,隨染欲自然,離欲清淨故,以染而調伏。”這句話在金剛乘密宗中很重要。從中我們看出它給性力以神秘的色彩和‘調伏’的概念,使其成為達到‘自性淨’的一種手段。”“在無上瑜伽密中,以所謂女性之‘明妃’來表示‘智慧’,搞‘慧灌頂’之類的儀式,都是以此義理而衍生的”。(見李冀誠《西藏佛教·密宗》)
  

我所說雙身修法不能與性力崇拜劃等號,並非是說佛教密宗修持不受古典宗教中生殖器崇拜和性力崇拜的影響。相反,有人認為密宗金剛乘源於印度,它的雙身修法和“大樂”思想,來自印度教濕婆派的分支—性力派。該派信徒在祭神儀式上佩戴或手拿生殖器標誌,以此象徵濕婆。濕婆在印度教中是一個宇宙的破壞力與再生力的神。所以用生殖器來作表徵。該派認為宇宙萬物均由女神性力而生、於是由對濕婆威力的崇拜,而弓拙生殖器崇拜及女神崇拜兩派。印度教性力派崇拜的主神,有難近母、時母、吉祥天女、辨才天女等。後期佛教密宗吸收了這些神,再配以佛教義理去解釋,因而形成無上瑜伽密的“樂空雙運”的雙身修法。
  

然而藏密“樂空雙運”修持法與印度教性力崇拜本質上是有差別的。藏密在修持過程中強調先觀空,然後觀想男女之事,由母尊生出,諸佛,複觀空。歸結到“緣起性空”、“諸法皆空”,同時含有以貪(欲)治貪(欲),隨欲轉化之宗旨。而天女、空行母皆由心出——即由修持者觀想所出。《維摩經》中說:“先以欲鉤牽,後令人佛智”。蓋食色天性,是正常人的生理要求,密宗順勢而導,究其目的,不外有二:1.修煉中脈已達長壽證悟“樂空不二”令其身三密與本尊三密合一,而達即身成佛。而絕非提倡縱欲。可見,藏密雙身修法是絕不能與性力崇拜劃等號的。
  

當然密宗在民間流傳,流派較多,不免夾雜一些其他內容,那是屬於外道的“邪法”。宗喀巴大師也認為:“……後有甚多不善巧者,純以己意雜之”(土觀·卻吉尼瑪《宗教流派鏡史》)。藏傳佛教噶當、格魯等派對無上瑜伽部的傳授極為珍慎,惟恐失之於濫。藏密嚴格規定,未經上師對弟子言傳身教的“密灌頂”和“慧灌頂”,絕對不能作“樂空雙運”之雙身修法。
 

 藏傳佛教各派在密宗義理方面各有側重,修習方法上也有同有異。各派在密宗實踐中都有自己傳統的修習組織、制度和修習次第。如甯瑪派以大圓滿法為主,認為按照蓮花生傳播的佛教咒術和密法,修煉圓滿便可充滿神通。在教義上,將全部佛法分為九乘,九乘中的事乘、方便乘、瑜伽乘、大瑜伽乘、隨瑜伽乘、無上瑜伽乘為密宗,合名“真言乘”或“金剛乘”;噶當派以阿底峽的《燈論》為宗旨人燈論》概括了顯密要旨及三士道的見解,倡顯密圓融;薩跡派以道果法為主,認為修法者斷除一切“煩惱”,可得“一切智”而達到“涅槃”境界之果;噶舉派以大手印法為主,該派著名密宗行者瑪爾巴,曾三次赴印度、四次赴尼泊爾學習密法,回藏後譯經傳教,獨創一派,“噶舉貨語意為“口授傳承”。密教大手印以“樂空雙運為道”,運用吐納、導引等一套類似氣功的法門觀修,先參證本心體相,用以指導風息“入”、“住”、“融”於中脈,引至臍端,拙火熾燃,由此產生四種“喜樂”,使心轉為“大樂”,達到最高成就;格魯派在密宗見解上與噶當派相近,該派創始人宗喀巴以阿底峽《燈論》為宗,著成《菩提道次第廣論》和《密宗道次第廣論》,成為格魯派的理論基礎。格魯派重在以顯教理論為基礎、集合密宗修正的體驗。因而在格魯派寺院中,顯、密二宗之間的協調是以往各派中不曾有過的。對於格魯派寺院的密宗修習組織、制度和次第,有必要作一細緻介紹——
 

 在黃教寺院中,大都設有專習密宗的禮倉(學院),進行系統的密宗傳授、修習。在格魯派中修習密宗的僧人有兩個層次,一為喇嘛舉巴;一為阿巴紮巴。
  所謂“喇嘛舉巴”,是對那些學完顯、密二宗全課程的僧人的稱謂;“阿巴紮巴”測是指那些不懂顯宗教法或不經過顯宗教法修習而直接進入寺院內部密宗劄倉修密的僧人,“阿巴”,意思是咒師。為區別進入寺院密宗劄倉學習的僧人與世俗阿巴的不同身份,因此也稱進人密宗劄倉學習的僧人為“阿巴紮巴”。
  作為一名喇嘛舉巴,必須先在顯宗劄倉學完著名五部大論,正班結業後。經導師推薦和本人向當局申請,獲准後參加格西學位考試。而要完成五部經論的學習必須勤奮攻讀十五年到二十年時間。只有考取格西學位者才被認為完成了顯宗方面的修習,具備了進修密宗以求深造的資格。這時,他就可升為拉薩三大寺共同的密宗專修機構——上、下密院(即舉堆劄倉、舉麥劄倉)。這是格魯派先後建立的兩個平行獨立的密宗劄倉、合稱“舉巴劄倉”。在此學習的學員在學業渦德修持等各方面有成就者,有可能被推薦擔任“格貴”的職位“;該職任期滿後按年資候升喇嘛翁則;該職任滿後再按年資候升堪布;舉堆、舉麥劄倉堪布任期為三年,任滿退職後名為堪蘇;上密院的堪蘇才有資格按其年資升任夏孜卻結一職;下密院的堪蘇才有資格按其年資候升降孜卻結。而夏孜卻結和降孜卻結有資格輪流候補繼承甘丹赤巴這一職位。達到這一地位,也就成了所謂活佛,可以轉世。但能達到這種成就真是相當艱難啊!不但受到種種條件限制,就是嚴格的苦修、苦行,也使許多取得了高級格西學位的人望而怯步或半途而廢。
  舉堆、舉麥劄倉的修習生活制度很嚴格,十分強調苦修苦行,既使是有活佛身份的人也不例外。每天四次上殿,最早一殿從深夜兩點開始,上殿時無論寒暑都不准穿靴子,赤腳上殿。每天睡眠不足四小時。有時到法園去修煉,要席地坐在石子鋪成的座位上,冬夏如此……
 

 至於阿巴紮巴的修習生活制度,也是十分嚴格的。各寺院的密宗劄倉教規相當嚴格。阿巴紮巴必須按《密宗道次第廣論》所示的方向,遵循一定的程式,結合修觀,以求證驗。密宗劄倉戒律繁多,比如有些劄倉規定:僧人不能穿綢緞;袈裟不准迭皺;不能飽腹;嚼食物不能出聲;吃飯必須持缽;睡覺只能曲腿卷伏于一米見方的墊子上等等。
 

 入密的幾個步驟(三)
  由此可見,欲要真正理解密宗教義、修煉密法、獲得正果,遠非輕而易舉之事!
  至於在藏傳佛教教派林立的格局中其他一些較小的、獨立的教派,它們在修習密宗方面也各有自己的側重。比如息學派以泉邊為修煉場所,念誦“泉經”,主修息念斷欲、捨身濟眾法。每位信奉者至少坐夠一百零八座泉才算功德圓滿;覺宇派以斷除人生苦難、生死根源為意境……此外,覺囊派,廓劄派、 夏魯派等,夏魯派等,在密法修持上各有自己的特點。
 

 當我們論述藏傳佛教密宗修持時,便不能不提到藏傳佛教史上的女密宗師——瑪姬拉珍。
  瑪姬拉珍生活在西元十一世紀。西元1055年她降生在西藏拉切地方一個貴族家庭。由於家庭的薰染和影響,加之瑪姬拉珍本人聰穎過人,她的佛學才能在很小的時候就已顯露出來。她十三歲時生母突然去世,十六歲時父親作古。痛苦的經歷使她感到人生的生死無常、虛幻不實,因此決意去尋找一個解脫這一切的真諦。於是她參拜山南約茹紮朗寺喇嘛紮巴、後又參拜印度班智達陀巴紮亞、印度著名瑜伽行者帕當巴桑傑為師,有人認為這位“帕當巴”就是漢地禪宗祖師“達摩”。她從這位大師受惠頗多。並開始研習參修般若經,對般若性空獲得不尋常的內證和體驗,首創了藏傳佛教中獨具一格的能斷派的先河,形成了獨特的完整的佛教哲學思想體系。
  

眾所周知,修佛的終極目的是完全擺脫生死輪回之苦,進入涅槃寂靜的世界,成就佛果。然而在印度佛教中,佛卻是作為設置在彼岸世界的抽象本體。瑪姬拉珍則獨闢蹊徑,把存在于天國的佛搬運到現實每個人的心中,認為整個宇宙的真諦——佛、空、真如等存在於人的心中,這就將至高無上、超越人類感覺經驗的佛與芸芸眾生擺平到同等的位置上,使普通人修煉佛性也成為了可能。但她認為現實中的人之所以不能洞見佛性,其中最大的障礙就是“我執”——即執“我”為實有的,思想、這種“唯我主義”思想,使芸芸眾生深陷於痛苦煩惱中而不能自拔。因此必須斷除“我執”這個問題上,女密宗師瑪姬拉珍運用獨具特質的自我靜修法——“能斷”,去斬斷“我執”、“斷欲念”。
  這種密法的思想內核,是樹立“無我空慧”的般著思想。通俗地解釋,就是用真正的智慧(這種智慧是斷除廠“有礙魔”、“無礙魔”、“喜樂魔”、“傲慢魔”的智慧)消除混亂錯位的“以我為中心”思想。而根除“我執”所帶來的煩惱,首先要修習禪定讓這顆跳動不定的心緩緩平靜下來,然後再去觀察體認這顆心、這個身體。通過智慧觀見“我”與“我執”的內外一切法沒有實在性(事物的善惡、好壞、彼此、大小都不過是人妄執產生,都是由人思想假設而已,並無實在性),通過智慧觀見人體的非實有性(身體不過是眾緣湊合而成,並非實有),這樣,便能悟透一切,由般若空慧斷除“我執”,將“小我”消失掉並融合于“自然本性”這個“大我”之中。如此煩惱痛苦便無從生起,成佛的障垢便被掃除,修煉者也可從流轉輪回的痛苦中解脫出來。
  

能斷派修持時,應觀想自己的意識通過“頂輪”離開物質的身體。再將離開物質軀體的意識,改變成一個非常恐怖的憤怒空行者。憤怒空行者口吐火焰、鼻孔冒煙、手持弦月狀彎刀,將自己的頭劈開、砍下,又將自己的身體肢解,放在由頭骨組成的三角架上燃燒。自己整個身體(屍體、血、內臟)變成眾神飲用的甘露美酒,然後把甘露美酒餵養給意念想像界的餓鬼、畜生、地獄界的眾生,滿足眾生欲望。修持者在奉獻供養的全過程後,感知原來認為有實體、有自性的主宰者——我,其實是不存在的,非實有的。這個修持過程,被認為“具有非常重要的心理學意義。”
  這種密法的修持,一般要求在墳場、墓地、岩石峻嶺、荒無人煙處完成相應的儀式,同時修行過程中,還需有特定的、優美的、並具有節律的音律與神秘咒語的配合……瑪姬拉珍所首創的獨具一格的能斷派,確立了她在藏傳佛教史上不可取代的獨特地位。她被認為是智慧空行母的化身,她的思想影響著繼她之後產生的諸如薩迦派、噶舉派、格魯派等教派的教義思想……
  藏傳佛教密宗的義理,的確很玄奧、莫測。因此本章以此作了命題。但它畢竟是從人類現實生活中產生的。它的起源、形成、發展、傳播、義理、修持、儀軌、神抵等,都是人類思維活動的反映。因而我們當代人研究它,應該能夠站在一種較為科學的角度,盡力使“藏密”——這一具有濃郁雪域特色的宗教實踐活動,得以被準確地認識、挖掘。

 


上一篇( 珍貴的寶庫 德格印經) 回目錄 下一篇(玄奧莫測的藏傳密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