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3/26 05:46:25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0/03/26 05:43:07   編輯部 報導

解脫莊嚴寶論概說

岡波巴大師造論 堪布卡塔仁波切講

前言
   
岡波巴大師曾經說過:「在未來世,若有弟子因不能親見我,而感到沮喪的話,他不需要難過,他可以研讀我所著的《解脫莊嚴寶論》,這就等於見到我本人一樣。」
   

岡波巴大師在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是世尊的大弟子之一――月光童子。有一次,世尊在講《三摩地王經》時,向眾弟子問道:「有誰能發願在未來世宏揚此經教義?」,月光童子便於大眾之中起立,說道:「我願在未來世,廣大弘揚此經教法,饒益一切有情。」,這時,其餘眾弟子亦一同發願要幫助月光童子來弘揚此三摩地王經。
   

岡波巴大師是一位已登十地的大菩薩,在解脫莊嚴寶論之中,他融合了《三摩地王經》、《佛密續論》、《楞伽經》等經的要義,用十分平易淺顯的方式表現出來。
   

解脫莊嚴寶論主要有五個重點:
   
一、成佛之因如來藏:一切眾生皆具佛性(如來藏)。
   
二、成佛所依人身寶:雖然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但若沒有圓滿的人身作為基礎的話,也無法成佛。
   
三、成佛之緣善知識:即使獲得人身,若沒有善知識的教導,亦不能開悟。
   
四、成佛方便口教授:領受善知識的教法,並精進實修,必得成佛。
   
五、圓滿佛果與佛行:經由修行而證悟成怫後,便能廣行利生之怫事業。


一、成佛之因如來藏
   
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但如果你不知道自己也有能成佛的本性的話,就會認為自己和佛是完全不相同的,於是你根本不會想到要開悟成怫這件事,但是如果你能瞭解一切眾生都和佛一樣,具有佛性的話,你就會知道,只要經由努力的修行,人人都能成佛,眾生並非永遠是眾生。
   
佛性是什麽呢?讓我們用花的種子來作比喻:若你將一顆花種埋在土裏,並給它澆水、施肥,漸漸地它就能長成一朵花,由於種子本身品種的特性,所以長成花後自然有著它的色澤和芳香,這都不需要另外附加進來,同樣的道理,佛之所以成為佛,是由於佛性的種子而來,這顆種子我們也都有,唯一不同的是,佛的種子已經成長開花了,我們的卻還沒。
   
有些人可能會有一種想法,認為以前的眾生功德比較大,它們的佛性比較強;而現在未法時期,眾生福薄,故我們的佛性也比較鈍弱了,事實上不管過去、現在或未來,佛性都不會增減。在《佛密續論》裏曾提到:「將純金埋在地底下,縱使經過千百年的時間,純金也不會變質。同樣的,即使身處黑暗的未法時代,佛性仍是一樣不變的。」
   

有那些徵兆能顯示一切眾生皆具佛性呢?
   
一、心能察覺各種外象,但是心的本身並沒有什麽顏色或形狀,這即是心的空性。
   
二、無論多巨大或多微小,每一個眾生,對於自己的親人子女或眷屬都有慈悲心,就算一個心中充滿仇恨的眾生,他也仍有很細微的慈愛心來愛他的親人,這即是佛性的表現。
   
三、無論多麽無明、愚癡,每一個眾生都會保護自己,設法使自己免於饑渴、恐懼等逆境,這亦是智慧的細微表現。
   

你也許會問:「既然每一個眾生都有佛性,那為什麽開悟成佛的那麽少呢?」
   
這是因為雖然每一個眾生都具有佛性,但是能知道這個事實的人少之又少,而且就算知道自己具有佛性,沒有實際地精進修持,光知道也沒有用,而且眾生都有極為強烈的我執,雖然根本是不存在的,但因為無明幻惑,眾生都誤以為是真的,因此產生了相對分別的念頭(如自他、好壞……),於是就看不清自心本性了。
   

而雖然眾生也或多或少能發起一些慈悲心,但是,五毒的力量總是更為強大,所以這慈悲心常常被各種的五毒煩惱所遮蓋;有時眾生也具有一些聰明才智,但卻常只知道利用這聰明來為自己謀利,甚至陷害別人,這也導致眾生無法認清自有的如來藏。
   
如來藏是空性、慈悲和智慧的本質,你不可能同時發慈愛心又發嗔恨心,發悲憫心又發嫉妒心,也不可能同時具智慧又具無明,同時觀空又觀有。
   

在經典裏提到一切眾生即是佛,那為什麽我們現在不是佛呢?這就是因為我們的心仍受著刹那間生生滅滅的妄想念頭所蒙蔽,像烏雲將太陽遮蔽一樣,種種的妄念、業障蒙蔽了自心本性。
要證悟佛性,並不需要從別處或別人身上才能得到這種覺悟,也不是要去創造出來一個什麽新的事物,只要能將遮蔽住自心本性的幻想念頭去除,就能證悟佛性。
   

而為什麽有些人能迅速開悟成佛,但有些人卻得經過多生多世的修行才能覺悟呢?這種差異是因為眾生種性不同的關係。眾生可以根據無明煩惱的程度不同,而分為五種種性:
   
第一種是「斷滅種性」。斷滅種性的眾生缺乏開悟成佛的善緣和機會,當然他們也具有佛性,但距離開悟十分遙遠,所以他們幾乎是斷滅的。
   

第二種是「不定種性」。不定種性的眾生業障淺,可塑性高,就像一塊白布一樣,可以染成各種顏色,因為不定種性的業障不重,所以容易受上師的影響,而成為和上師一樣的種性。
   
第三種是「聲聞種性」。聲聞種性的眾生具有開悟解脫的願力,但因為他們的心量不大,故他們修行為自利,不為眾生。
   

第四種是「緣覺種性」。緣覺種性的眾生和聲聞種性很像,他們都缺乏大願要救度一切眾生,然而緣覺種性的智慧極高,他們不需要善知識的指導,而靠自己的智慧,就能明瞭如何避免造惡業,如何修行;此外,他們喜歡獨居在一些偏僻如森林一類的地方,而且由於他們很有智慧,所以傲慢心很大,他們不會想去尋求善知識的教導。
   

第五種是「大乘種性」。大乘種性的眾生心中自然地便充滿了慈悲和智慧,他們無法坐視眾生受苦受難,故他們有救度眾生的心願。
   

無著大師曾指出斷滅種性眾生有五個特點:一、就算輪回再苦,他們也不感到難過或沮喪。二、就算他們知道諸佛菩薩的功德成就和殊勝特質,也不會生起信心,反而還會批評。三、即使他們有幫助別人的能力,也不願去幫助別人。四、無論做了什麽壞事,他們不會感到羞恥、慚愧。五、而就算他們看到眾生受苦,也不會生起悲憫之心,斷滅種性的眾生一生都在造作惡業,傷害別人,並且樂此不疲,他們甚至還鼓勵別人去造惡業、作壞事,故他們距離開悟成佛十分遙遠。
   

不定種性的特質,就是可塑性高,如果他遇到緣覺乘人作為上師的話,他便成為緣覺乘,而如果他遇到大乘種性的上師,即成為大乘種性,他們是不定的,因其業障極淺,故很容易被塑造成各種種性的人;但不定種性並不是善變的,他們並不是今天遇上聲聞乘的上師,就成為聲聞弟子,而明天遇上緣覺乘的人,就成為緣覺弟子,後天又遇到大乘人,又變成大乘弟子;不定種性的不定是指他們在起初不確定屬於那一種性,然而只要他們跟隨某種性的上師善知識,便會十分堅定地奉行其教法,成為該種性弟子。
   

聲聞種性的眾生有三個特質:一、他們瞭解輪回的痛苦是極為可怕、難以忍受又不可避免的,故他們急於解脫輪回。二、由於急著解脫輪回,因此他們十分精進。三、他們非常畏懼輪回之苦,也非常執著涅盤之樂,所以他們並未想到要救度一切眾生,無法將涅盤之樂分享給其他眾生。
   
緣覺種性有六個特質,除了聲聞種性的三個特質以外,再加上:一、他們具有極高的智慧:譬如說他們到墓場觀死屍,當他們看到這些腐爛的屍體、骨頭等等,便能以自己的智慧,思考為何有死?死是從生而來,而生是由業力因果而來,再進一步他們思考為什麽會有這業力因果,於是他們瞭解到這是由於無明幻惑而來,無明眾生迷惑造業,於是受生,因此他們發覺避免受生的方法,就是不造作業因,而這些都是緣覺行者靠自己的智慧所體悟的,而非藉助善知識的教導。二、即使他們有上師,也是秘密師承,不願和別人分享。三、因為他們具有大智慧,所以傲慢心很重。這些是緣覺種性的特點。
   
和一切凡夫比起來,聲聞和緣覺是相當高超的,但若和菩薩比起來,他們就顯得平凡了,聲聞和緣覺之所以不如菩薩,是因為修行道的不同,聲聞緣覺只求自利,故在開悟之後,不能廣行利生事業,他們會進入禪定一段很長久的時間,在此定境中,他們不起妄念,亦無痛苦,就像睡著了一樣。然而經過一段很長久的時間之後,他們從定中覺起,明瞭了這並不是究竟覺悟,於是發起無上菩提心,開始廣行菩薩道。
   

再深入來探討菩薩和聲聞緣覺的不同:首先從淨除業障的角度來看,菩薩已完全淨除了煩惱障和所知障,而聲聞緣覺則只淨除煩惱障,但所知障並未淨除。再從對空性的覺悟來看,菩薩圓滿地證悟了我、法兩空,而聲聞緣覺了悟我空,但並未了悟法空,故聲聞和緣覺缺少了菩薩所證悟的許多特質。
   
菩薩由於其大慈悲心,故隨時隨地都能捨命來利益一切眾生,因此菩薩證悟了更高的果位,而二乘人缺乏利他的菩提願力,故只證悟了阿羅漢果與辟支佛果,當然對於凡夫來說,聲聞緣覺的果位是相當高深的,他們已進入了一種超凡入聖的禪定境界;然而經過一段很久的時間之後,如來以心光明照射二乘人的意生身,使他們從此定境中覺起,隨此心光佛告二乘人此境界並非究竟的覺悟,由此聲聞緣覺明瞭了菩提心的重要,於是發出利他的菩提心,邁向究竟的覺悟。
談到大乘種性的眾生,事實上我們很難直接去察覺或知道誰是大乘種性,但經由一些徵兆,仍可看得出誰是大乘種性,這就像當我們看到天空中有煙嫋嫋升起,就可知該處必定有火,或看到水鳥在飛翔,就能確定附近必定有湖一樣。
   
大乘種性眾生的行為舉止十分寧靜溫和,完全沒有一點攻擊性,他們的言談亦十分親切和藹,並且意念清淨,沒有半點諂曲心和欺騙心。何謂諂曲心和欺騙心呢?譬如一個人事實上沒有什麽知識,但他愛表現出很有知識的樣子,這就是欺騙心和諂曲心,而大乘種性人完全沒有這種心態,大乘種性的人不管對任何眾生,在身語意的行為上都表現的非常慈悲、溫柔與謙和。大乘種性不會受惡友的影響,亦不會受二乘人的影響,因為大乘種性的體悟十分深入,並對菩薩道十分歡喜,十分自在。
   
然而為何有些人是二乘種性,而有些人是大乘種性呢?這是不是自然天成的呢?事實上大乘種性之所以為大乘種性,乃是由於其在過去世便己親近過許多大乘種性的善知識,發願學習大乘佛法,由於這樣的願力,使他們能生為大乘種性人,親近大乘佛法和善知識,故種性的不同,是累世累劫的願力因緣而成,不是無緣無故地自然生成的。


二、成佛所依人身寶
   
人身是修行的基礎,但並不是單單一個人身就足夠了,一個圓滿珍貴的人身寶是具足身方面兩種特質,以及心方面的三種特質。
   
身方面兩種特質是「離八難」和「具十圓滿」。
  
「離八難」(遠離八種沒有學佛的機會和條件的情況)為:
  1.未墮入地獄。地獄眾生要受種種冷熱的苦,根本無法修習佛法。
  2.未墮入餓鬼道。餓鬼道的眾生受著極度饑渴的痛苦,亦無法修行。
  3.未墮入畜生道。畜生道的眾生非常愚鈍,也沒有辦法修行。
  4.未生於野蠻未開化的地區。野蠻落後的地方,根本聽不到佛法。
  5.未生為天人。天人擁有各種的娛樂和享受,故很難生起修行的心。
    6.
沒有邪見。具邪見的人樂於行惡、厭于行善,無法修行。
  7.值佛法住世。如果佛陀沒有示現人間,轉無上法輪,那我們便不能聽聞到佛法了,然而釋迦牟尼佛已化現世間,並三轉法輪,故我們遠離了第七難。
  8.未生為聾啞之人。生理上有嚴重障礙,導致無法領受、聽聞教法的人,亦不能修行,這包括精神上完全受損的人。
   
十圓滿包括五自圓滿和五他圓滿。
   
五自圓滿為:1.投生人道。2.生於佛法盛行、善知識具足的地方。3.諸根具足。4.未造違背佛法的大惡業(指五逆而言)。5.對佛法和修行具足信心和歡喜。
   
五他圓滿為:1.值佛住世。2.佛轉法輪。3.佛法住世。4.無論各種階級、種族的人,都能自由地修學佛法。5.具足善知識的慈悲教導。
   
能遠離八難,具足十圓滿,才算珍貴的人身寶,要避免八難是極為困難的,而又要具足十圓滿的條件,更是難上加難,故一個圓滿、有暇人身十十分稀有、十分難得、十分有價值的,在這十八種條件之中,缺少了任何一樣,便會失去了成佛的機會,所以暇滿的人身是非常珍貴的。
  1.明淨之信心:深信種種有暇、圓滿的條件,都是於過去世所造的善業所致,此外並對諸佛上師十分虔誠恭敬,樂於奉行他們的教導,這即是明淨之信心。
  2.嚮往的信心:這是指向往諸佛的成就,就像饑餓的時候對食物的渴望一樣,因此希望能夠修持上師的教法,而證悟成佛。
  3.清淨的信心:確信生活中的一切快樂,都是過去世的善業所致,故能發願奉行諸善;而一切痛苦亦導致於過去的惡業,故亦發願要斷除一切惡行,就像吃了不乾淨的食物而生了病,便絕對不會再去吃這不淨的東西一樣。
   
有了這三種信心,再具足十八種圓滿有暇的條件,便是極為完美的人身寶。通常我們若失去什麽心愛的東西,會以為損失很大,事實上這並不是什麽大損失,但如果失去這暇滿的人身寶的話,才真是大損失,因此千萬不可浪費這個人身,如果浪費人身寶,不利用它來修行佛法的話,就浪費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成佛機緣,因此我們一定要瞭解到此人身寶是多麽地珍貴,即刻利用此身,精進修行佛法,一刻也不要浪費。
   
人身十分難得,更是十分脆弱的,沒有誰能生而不死的,而且也不是每個人都是活到老才死,導致死亡的原因有太多了:夭折、中毒、四大不調和、意外、天災等都能置人於死,因此不要等到老了再修行,修行要趁早,趁因緣具足的時候。
   
此外信心要堅定,何為堅定的信心呢?譬如說如果你放棄佛法,就能獲得一大筆財富,但你毫不動搖;或如果你不放棄佛法,將招致殺身之禍,而你也毫不畏懼的話,這就是堅定之信心的表現。
然而和失去對佛法的信心比較起來的話,失去人身寶,就不算是大損失了,因為放棄佛法,失去對佛法的信心,要開悟成佛就澈澈底底地不可能了。
   
能具足身心方面的二種條件以及三種信心的人,是所謂「大士」,因為這樣的人能發菩提心,利益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趨向佛境,他具有極好的機會能證悟佛性,開悟成佛,而後能夠化現無數無量的應化身來利益眾生,因此,如果浪費了這樣的寶貝,真的是宇宙間最大的損失了。


三、成佛之緣善知識
   
修行人要明心見性,開悟成佛,完全依賴善知識的教導,正如同種子必須依靠足夠的陽光、水、養份等才能生長茁壯一樣,對於發心上求佛道的行者來說,善知識是菩提大道上的引導者以及領航者。
   
修行上若無善知識的指導,便很容易犯錯,走入歧途,自以為方向正確,但其實走了反方向也不知道,或是走進修行的死巷裏,而最後又得繞出來重新出發,這都不是修行的正確之法。善知識是相當重要的修行導師,修行上若沒有善知識,就好比我一個人要在陌生的臺北大街上走一樣,我既不懂中文,又沒人帶路,必定會迷路的。
   
善知識不但是導師,他還是一位護法,我們身處五濁惡世,必定會遭遇許多外來的障礙,此時善知識便能為我們除去這些障礙;而同時在修行中,我們也可能因為五毒的生起,而障礙了內在覺悟的發展,善知識亦能幫助我們免於五毒的侵擾,所以善知識不但是導師,亦能保護修行人免於一切內外障礙的阻擾,就算是鈍弱根性的人,藉著善知識的教導與加持,也必定能開悟成佛,解脫輪回。
   
善知識亦好比一位船師,當我們要從此岸橫越大海到對岸時,若沒有船師,就算有船,我們也會因為不懂如何操縱,而被波浪沖離了航道,但如果有船師的話,他便能很順利地帶我們到達對岸了,善知識就如同船師,而輪回就好比大海,要橫越輪回苦海到達涅盤的彼岸,善知識是很重要的。
   
善知識可分為四種:普通眾生的善知識、登地菩薩的善知識、化身佛的善知識、報身佛的善知識。
   
身為初學者,必須依止普通眾生一類的善知識,這是因為我們對佛法仍沒有足夠的理解,就像剛出生的嬰兒沒有辦法消化固體的食物,只能喂他喝牛奶一樣,我們的領受力和理解力在初學的時候是極為有限的,因此應該先依止普通眾生類的善知識。
   
當我們在修持上有相當的進展時,便應依止登地以上的菩薩,而當我們成就了相當的證量時,則能依止化身佛的善知識,進一步當我們證得初地以上果位時,則便能依止報身佛的善知識了。
   
報身佛和化身佛一類的善知識都己成就了圓滿究竟的怫果,而登地的大菩薩雖然未究竟成佛,但他們的證量亦十分高深,具足大智慧,神通自在,以上這三種善知識的境界都太高了,一般人很難依止這些善知識,故應該先以普通眾生一類的善知識為依止、求法的物件,普通眾生一類的善知識對我們是極有助益的,他們在我們還無法從諸佛菩薩那兒領受教法的初學階段,提供了我們極大的幫助,使我們能渡過這段過程,並給予我們力量,使我們將來能夠依止諸佛菩薩,因此,眾生類善知識的恩德,是四種善知識中最大的。
   
一位普通眾生類的善知識具有下列特點:
   
一、修習大乘佛法,是一位大乘行者。
   
二、對於大乘教法非常瞭解,對於各種法門亦十分精通。
   
三、具足圓滿無漏的菩薩戒。
   
四、具菩提心,願利益一切眾生,願將正法傳給一切眾生。
   
事實上,要找到一位具足以上四個條件的善知識是很困難的,不管你多聰明、多麽博學多聞、或是多有錢有勢都沒用,這些聰明才智與財勢地位都沒有辦法幫你尋得一位諸德具足的善知識,要能值遇明師,除了得具足身方面之暇、滿和心方面的三種信心之外,還必須常常虔誠地發願,祈求能夠遇到一位諸德圓滿的善知識,有這樣的誠願,才能有值遇明師的機緣。
   
如果你已經遇到了這樣的善知識,則應以下列方法來承事他:
   
第一是供養。供養一切你擁有的,如衣物、食物、醫藥等等,以這樣的供養,祈求善知識能引導你走向開悟之境,但千萬不要抱著一種傲慢自大或想跟別人比較的心態來作供養,絕對要恭敬、謙卑地,為開悟成怫而供養。
   
第二是遵從。無論善知識要你做什麽事,都應該遵從,決不猶豫或懷疑,不管他教導你什麽法門,你都應該毫無疑慮地去修持,要知道善知識完全清楚什麽是適合你的,就算他要你去從事世俗的事,你亦應該無疑無慮地遵從。
   
以那諾巴的故事為例。那諾巴的善知識是帝洛巴,帝洛巴對待那諾巴是非常嚴苛的,他常常命令那諾巴跳到火坑裏,或是從懸崖上跳下去來考驗他,如果以凡人的眼光來看的話,帝洛巴根本不像一位善知識,反倒是像一個要害那諾巴的惡人了,然而那諾巴並沒有看錯人,後來帝洛巴真的傳給那諾巴清淨的教法,使那諾巴成為偉大的成就者。
   
第三是堅定。和善知識間的關係要保持堅定,不要反覆無常,對於善知識的教導要全心奉行,對於善知識的開示應加以深思,愈能用心思考,用心體會,也就愈能從中獲得利益,堅定自己對善知識的信心,即使在生死存亡或各種攸關利害的情形之下,也絕不放棄善知識,要和善知識與其教法保持堅強不變的關係,這便是依止善知識的正確方法。
   
偉大的密勒日巴如果不是完完全全地依靠他的上師馬爾巴,他也不可能有那麽高的成就,密勒日巴不但完全依止上師與其教法,在他求法時,無論遇到多大困難,他也仍然堅定不移,就是由於這種堅強的意志與信念,他成為了一位大瑜伽士。
   
許多普通眾生類的善知識,事實上都是諸佛菩薩的化現,但是身為弟子,若不懂得如何依止承事善知識,那也無法有任何內在的發展了。
   
有些人遇到了善知識,一開始都十分恭敬,也具有信心,但時間久,他的信心和虔誠便開始動搖,對善知識產生許多懷疑,不再有信心,因此便去尋找另一位善知識,結果他從很多位善知識那兒領受一大堆教法,但卻一點成就也沒有,或許他會因此對佛法產生質疑,認為佛法並沒有任何力量,因為他已獲得了許多教法,卻仍然沒有開悟,但事實上真正原因是由於他並未正確地依止承事善知識,反而產生種種疑慮,這種不堅定、不誠懇和不信賴,使他無法在修行上有所進展。
   
談到修行的要領,任何法門,都應包括前行、正行和回向三個階段。
   
在前行階段,應皈依三寶併發菩提心,皈依三寶是指皈依佛法僧三寶,而發菩提心則是要確定我們修各種法門,並不是為個人的利益,而是為六道一切眾生的解脫。
   
在正行階段,我們要將自己視為一個病人,而佛法即是對治病症的良藥,善知識則為醫生,我們罹患了極嚴重的輪回之症,唯一的解藥就是修持佛法,但雖有解藥,若沒有醫師的指示,我們也不知道要服用那一種才適合,而善知識便是能給我們指點的醫師,此外,依止一位善知識,不是幾天或幾個月就夠的,依止善知識必須直到我們輪回之病痊癒,究竟成佛為止,這個觀念在正行的部份是很重要的。
   
而無論什麽法門,在結尾定要作回向,回向的意義是無論我們積聚了什麽功德或善業,都不貪執或只想私自擁有,而將此功德于一切眾生分享。
   
如果沒有這樣的修持步驟,修行人則可能會犯三種錯誤:
   
第一種是像個倒放的瓶子一樣:雖能聽聞佛法,但卻沒有半點能真正領受的,什麽也裝不進去,就像個倒立的瓶子一樣。第二種則像一個有漏洞的瓶子:雖然你聽聞教法,也能明瞭其中的意義,但卻沒有謹記在心,一切都從漏洞中漏光了。第三種錯誤則是:雖然我們聽聞教法,亦能思索其義,但由於極為嚴重的傲慢心態,導致我們感覺傳法的師父有很多錯誤,因為這種自大心態和對善知識的不信任,毀壞了我們所聽聞領受的教法,這就像在食物中下了毒一樣,食物本來是很有營養的,但若你放了毒藥在裏面,它也變質了,這種自大驕傲和種種的邪見,就是毒藥。
   
我們值遇善知識,並能如法地依止承事,修習教法,則必能時時刻刻地發展內在的覺受,在來生亦能遇得諸種善知識,修諸善法,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善知識和道友是有很大不同的,道友只是修行上的法友罷了,並非善知識。)


四、成佛方便口教授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而從無始以來我們也多次獲得了圓滿的人身,並也曾從許多善知識那兒而領受教法,但為何到現在仍未開悟解脫呢?
   
我們未能開悟,通常是有四種障礙:
   
第一是對此生的貪執。我們對此生都是很貪愛的,一天二十四小時,為了生活,我們幾乎花一大半的時間來從事各種工作來賺錢,然後睡覺又花了七、八個小時,剩下沒有多少時間,我們又用在各種休閒娛樂,每天只花一點時間在修持,甚至一點也沒有修,又怎麽可能成佛呢?我們雖然已領受教法,但若一點也不精進,根本不可能獲得任何成就。
   
第二是修行目標的錯誤。或許我們有精進地修持,但目標卻有問題,例如有人修法只是為了投生天道當神仙等等,以這種錯誤心態來修法,同樣的沒有辦法開悟。
   
第三是自私的發心。有些人修行只是為了自身的解脫,而並未悲憫一切眾生,並未發願利益一切眾生,這種自私的想法使得修行人無法究竟成佛。
   
第四則是無目標的修行。有些人修行,只是因為大家都這樣做,於是他們也模仿別人,但他們對修行的目的及意義完全一無所知。
   
因此,善知識的口授(言教)便針對以上四種障礙而分為四點,這四點是此四種障礙的對治之法:
   
一、無常(對治對此生的貪執)。世上的一切都會改變,沒有任何事物能恒久存在,一切萬物都只是短暫的一刹那,修行人能體會無常,便能擺脫對今生享樂的貪戀。
   
二、業果不壞及輪回過患(對治修行目標的錯誤)。
   
三、慈心與悲心(對治自私的發心)。
   
四、發菩提心(對治無目標的修行)。

 

(一)無常

無論外在或是內在,一切事物、一切現象皆是無常的,一切心所投射的,心所認為是真實的、堅固的事物,都是虛幻不實的。
   
以外在的現象來說,每個世界都有「劫」,在一劫中,世界從「成」、到「住」,然後「壞」,而成「空」,然後世界再成、住而又壞、空,所以宇宙一切都是成、住、壞、空迴圈不已的,沒有一個世界是長久不壞的。
   
單就我們地球的一年來說,一年之中有四個季節,每個季節都不斷在變化、進行著,我們沒有辦法一直停留在某個季節而不變動,一年十二個月,三百六十五天,亦是不斷地消逝,一天二十四小時,一小時六十分鐘,分分秒秒都不斷地在流逝中。但我們對此無常的現象卻一點也沒有察覺,沒有體悟,不但如此,我們還以為這短暫的一切是真實的,而若能了悟無常,就能發覺以前我們所堅信的「一切皆真」的觀念是完全錯誤的,事實上任何事物都是短暫虛假的。
   
不僅一切外在現象是無常,生命亦是無常,從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們便一分一秒地接近死亡,但絕大多數的人都認為「自我」是不變的,事實上我們也是永遠在變的。
   
世界上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人死掉,而且死的原因並不一定都是疾病、饑餓或貧困,身體強健的、有錢有勢的、或知識淵博的人照樣不斷地死去,沒有什麽事物能保證我們免於死亡的。生命結束的一刻到來時,我們所擁有的財物、親友、知識等完全幫不上忙,我們為了生活,費盡一切心力去工作賺錢,但這些努力在死亡到來的時候卻一點用處也沒有,不僅如此,我們還因貪嗔癡而造了許多惡業,導致我們受更多的痛苦,甚至下墮三惡道。
   
因此,貪戀此生短暫的享樂是毫無意義的,我們應該做有意義的事,將目標指向永恆究竟之樂,那就是修持佛法,進而開悟成佛,若是我們能夠對無常有深刻的瞭解和體會,進而發出渴望開悟成佛,解脫輪回的心願,這即是無常諦的宗旨。
   
為什麽我們對此生會如此地執著呢?這和種種生理感官的享樂刺激有很大的關係。
   
想一想,為什麽我們總是沒有時間來修行,總是得一直忙碌地拼命賺錢?這都是為了此肉身的各種需要或享受,我們的配偶、朋友……等等,亦都是為了此短暫的生命,但我們仔細地想一想,事實上此肉身根本是導致下墮三惡道的根源,為了追求快樂和享受,以致於我們沒有辦法振奮起來修持佛法,因為我們得不斷地以貪、嗔、癡去爭奪財勢,然而死亡到來的時候,我們得離開這具我們曾十分照顧保護的身體,不久這肉身立刻腐爛、臭氣沖天。
   
死亡是沒有一定什麽時候才會降臨的,生命隨時隨地都可能結束,沒有什麽能保證你明天還能活的好好的,有了對無常的體認,便能將此肉身轉化成為開悟解脫的利器,而避免使其淪為造業的工具。


  (二)業果不壞及輪回過患
   
有些人知道生死無常的道理,但他們並不害怕,他們認為死了之後,必定還能投生人道或天道,然而要往生人天善道,必須要持守清淨的戒律,在現今的社會上,很少人能持守戒律,一般人持守了幾年的戒律,便無法再持守下去。此外,我們回想一下,不用說過去多生多劫,單單這一輩子,從出生到現在,我們就造了多少的惡業?地獄道那種無法比擬的痛苦和恐怖,是由嗔恨心所導致的,回想一下,你曾經發了多少次脾氣?嗔是地獄之根,仔細回想一下自己所造下的惡業,你就能更發心來修持佛法了。
   
也有人會問:投生地獄道有什麽不好呢?
   
讓我們來想像一下,每當夏天到來的時候,炎熱的天氣讓人十分難受,然而地獄的熱,就不光是熱而已了,極熱地獄的大地是由燒紅的鐵所形成的,此外,地獄眾生還得被餵食銅液、岩漿。夏天的熱就夠難受了,又怎能忍受地獄之熱呢?有人會說:「我們死後,離開肉身,如何能感受地獄的熱呢?」感受地獄之熱,就是現在感受天之熱的,那就是「識」,承受地獄的熱苦,就是我們的識。同樣的,當冬天來的時候,冰風雪雨,也是冷的不得了,而在極冷地獄,寒冷之極,眾生的身體會凍裂成無數小塊,同樣也是非常可怕的痛苦。
   
而且地獄的苦並不是一下子就結束的,地獄道的眾生壽命都有千萬億年之久,這些都是投生地獄的可怕,導致眾生投生地獄的,就是嗔恨的力量,在世上我們常常將嗔怒、生氣當作是保護自己的武器,但結果就是投生於極冷或極熱地獄。
   
再談到「貪」,我們都有貪婪之心,以致無法廣行佈施,並墮入餓鬼道,受極度的饑渴之苦,平常我們一天沒吃沒喝,就已經餓得受不了、渴得受不了了,餓鬼道那種千萬年的饑渴,根本無法想像。
   
導致眾生投生畜生道的是愚癡的力量,畜生道也是極為痛苦的,投生畜生道得承受不斷的恐懼和不安,甚至沒有辦法保護自己的生命安全,此外畜生道的眾生完全不能從事任何善業,甚至得不斷地為生存而殺生、爭鬥。
   
接著談到阿修羅道,導致投生阿修羅道的因素,是善業和嫉妒――一種好爭好強的心態的混合,比如說你修持佛法,但卻因為別人的修持比你更好,或是別人比較受上師注意,你就不高興,雖然修行是一件好事,但你心存嫉妒、和別人比較心態,因此這種心態會導致投生阿修羅道的結果,終生將經歷無數的爭吵、打鬥,而由於這些爭鬥,未來將墮入下三道。
   
然而如果一個人修持佛法,持戒清淨,但卻心存著驕傲的心態,這便將導致投生天道的結果,在天道的天人,暫時有種種享樂,毫無痛苦,但這些都是短暫的,在天人臨終時,會有種種徵兆出現,如:身體發臭、親友離去、裝飾花朵消失……等等,而因為他們一生只知道享樂,從未想過修行這回事,因此他們通常會下墮三惡道。
   
然而要投生暇滿的人道是很困難的,就算能投生人道,也得遭受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等等的痛苦,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此外,不斷地為生活所需而忙碌奔波,亦是人道的痛苦之一。
   
身為人道眾生是很有威力的,無論你造什麽業,都能累積很大的果報,因此如果你走錯了路,例如掀起了一場戰爭,殘殺了無數生靈,你就能造下無量的惡業,人道是極具威力的,我們應善加利用這力量,千萬不要做任何傷害別人的事。


  (三)慈心與悲心
   
輪回的苦是極為恐怖的,二乘人就是洞視了輪回是澈澈底底的苦,所以他們急於證阿羅漢果,解脫輪回,而雖然他們並未以救度眾生為主,但並非就表示他們一點慈悲心也沒有,他們可以說是因為恐懼輪回之苦,急於證取涅盤,而一時忘了其他眾生,舉個例子,有一對夫婦家裏失火,夫婦兩人驚慌地連忙逃出屋外,卻一時忘了房裏還有孩子,聲聞緣覺也是如此,然而二乘人在證阿羅漢果之後,要能繼續向究竟的佛位元邁進,就需要慈悲心了。
   
要培養慈悲心,必須有十分堅強的意志,一個懦弱缺乏毅力的人除了對一切都縮頭縮腦的之外,甚至還會影響到他周圍的人,在面臨挑戰的時候,他也會背棄朋友,臨陣脫逃,這完全不是慈悲的大乘菩薩所應有的行止,修慈悲心的人必需要十足的勇氣和膽識,當然在一開始並沒有辦法生起廣大的慈悲,大慈大悲是必須經過不斷的修練才生起的。
   
要如何修慈悲心呢?
   
首先,我們知道世上對我們最好的人是母親,她生我們、養我們、照顧我們,供我們上學念書,她每天所做的事,幾乎全都是為了我們,我們能有這寶貴的人身來修持佛法,也是母親的恩賜,所以現在我們修行,決不要只為自己解脫就好,一定要讓母親也能夠解脫成佛,這樣的想法和發願,便是發慈悲心的第一步。
   
接著我們想一想,在輪回中,我們已受生無數次了,因此,一切眾生必都曾是我們的母親,這些過去世中無數無量的母親也都曾經細心地呵護過我們、照顧過我們,因此我們也要令這所有的母親都能解脫生死輪回,但一切眾生為了生活,得不停地忙碌工作以積聚財富,以致不能全力地來修持佛法,因此我們更要關愛這一切曾為慈母的眾生,願能即刻令他們都明心見性,了生脫死。
   
由對母親的慈愛開始,進而發展到一切眾生的慈愛,便能減弱所有的煩惱。
   
慈悲心減弱了我們對自我的執著,因此貪欲也降低了,通常人對某事物很貪執的時候,完全是由於以自我為重心所引起的,我們總是希望自己能擁有一切美好的事物,因此我們是貪執的,然而當自我不再那麽重要的時候,也沒有什麽好貪的了。
   
同樣的,慈悲亦減弱了嗔恨的心,因為現在我們已衷心要利益一切眾生,當我們對一切眾生都有慈愛心時,也不可能會有仇恨的心態了,這是十分肯定的,同時,嫉妒的心也消失了,平常我們會嫉妒別人,是因為看到別人比我們好,比我們有成就,故心中不服,而現在我們心中懷著希望別人好的願望,所以當別人成功幸福的時候,正滿足了我們的心願,哪來的嫉妒呢?同時,吝嗇心也沒有了,因為吝嗇是因為我執很強,不願處於匱乏或不安的狀態所引起,而當你感到別人比自己重要的時候,心因此放開了,所以能真誠地利益他人。
   
慈悲心的培養是有很大的益處的,當修行人愈能降低心中的五毒煩惱時,他也就愈有力量能跳出輪回,這就是最究竟的利益――開悟成佛,而就現世的利益來說,一個充滿慈悲心的人是到處都受歡迎的,不管在任何社會,或與任何人相處,都能十分融洽和諧,不論在任何壓力或逆境之下,都應保持慈悲的心,就如同母親對他的孩子一樣,無論在任何情況下,母親對孩子的愛是不會改變的,而這樣的慈悲是到處都受歡迎的,每個人都喜歡善良的人,沒有人喜歡自私的人。
   
此外,慈悲心亦是最有威力的護身符,譬如有人對你十分仇視,甚至以暴力攻擊你,但如果你一點都不發怒,而十分溫和平順,心存慈悲的話,他的嗔恨便可因此而被撫平了,故你保護了自身,你也保護了對方,使他免於再造業。
   
慈悲心是最有力量的防衛武器,人都害怕別人施予種種身體上或心理上的攻擊和傷害,但如果我們能在受攻擊的那一刻保持慈悲的話,便能完全摧毀對於「自我」的執著,因此,任何想攻擊或傷害我們的人,亦變得毫無目標可言了,因為我們已經完全沒有我執了,要打要殺,要咒要罵都沒有關係,就像有人要射箭,但我們卻把箭靶移開了,射箭的人也失去目的了,把我執去除,就像是將箭靶移開一樣。
   
總而言之,慈悲的心不管是對自我還是他人來說,都是最好的防衛,否則如果你在意別人的攻擊或咒駡,而總是想爭回一口氣,想報復的話,那只會導致彼此間不斷地冤冤相報,結果只是招來更多更嚴重的傷害而已,因此,最安全的防衛,就是慈悲心。
   
人們在遇到一些障礙或生病的時候,有時會請喇嘛修「施身法」,來消除障礙或疾病,「施身法」就是修法的喇嘛,以慈悲心邀請所有作怪的妖魔鬼怪,以親切和靄而非命令式的態度,告訴他們:無論他們要什麽,血、肉、骨頭……等,都儘量不要客氣,要什麽就拿什麽,直到滿意為止,而施身法修完之後,障礙或疾病總能消除、痊癒,這不是用法術來擊退這些妖魔,而是用慈悲的威力。


  (四)發菩提心
   
能發大慈悲心的行者,就能生起菩提心。菩提心是弟子在上師或善知識前,發願要度一切有情眾生,這是一種戒,先前你只是生起慈悲心的心來對人而已,在此你的慈悲心已經十分廣大,故你願持守菩薩戒,利益一切有情眾生,這即是覺悟之心――菩提心。
   
在現在的社會中,一個人就算發願要持守菩薩戒、行菩薩道,也很難堅持下去,這就是因為慈悲心不夠,譬如你有一個孩子,若你很愛你的孩子,那無論你是高興、悲傷、快樂或失意,你都依然會愛他,這種堅持就是慈悲的力量,因此我們無法堅持菩薩行,就是因為缺乏足夠的慈悲力。
身為一個菩薩,必須行十波羅蜜多,以實踐菩薩行。
   
第一是「佈施波羅蜜多」,這是指在物質上,施與別人種種財物,在行為上,則竭盡所能地幫助別人,在言語上,給別人鼓勵、忠告和建議,而在精神上,則懷著慈悲樂於助人的心情;只要能抱著一個喜悅的心,要做到這些是可能的,而我們若是感到很難做到這些善行,就代表我們自私的心態並未去除,自私會使佈施之行變得很困難,但如果我們能以更開闊的心胸去品嘗佈施所帶來的喜悅時,一切都變得容易了,在佈施波羅蜜多中,特別強調無論我們作了任何有形或無形的佈施,心都應該安住於空性之中,不對所施之物、接受佈施的人以及行佈施的自己起任何念頭,這即佈施波羅蜜多。
   
第二是「持戒波羅蜜多」,意指行者以戒律的持守,來遠離惡業的造作,當然你也會期望別人也能持戒,但一切都以自律為最重要,此外,要成就持戒波羅蜜多,必須先淨除煩惱毒,再加以智慧和方便的修持。就像要洗碗,必需先把手洗乾淨一樣。
   
一個人無法恒久地持守戒律,就是因為沒有以空性的觀念來持戒,修行人若沒有空性的觀念,就算他已持守了很久的戒律,積了很多的功德,一切仍很容易被煩惱毒所摧毀,因此空性的觀念是很重要的。
   
第三是「忍辱波羅蜜多」,如果你已發起利益一切眾生的菩提心之後,則忍辱就變得很簡單了,以對一切眾生慈悲的心,處處為別人著想,那麽過去難以忍受的事,難以咽下的那口氣,現在都變得沒什麽了,而如果你能以空性、無所住的心來修忍辱,那就沒有「誰」在忍辱,也沒有「誰」讓你得去忍,更沒有什麽「辱」好忍了,你能將心安住於空性之中,即是忍辱波羅蜜多。
   
最嚴重的過失就是一個人受了菩薩戒之後,心中還充滿了仇恨、怒氣,這完全違背了菩薩的誓願。
   
第四是「精進波羅蜜多」,能發出真正的菩提心,並完全瞭解菩提心的種種利益,便能實踐各種利他的善行,過去一切為了保衛「自我」所做的一切損人的惡行,便毫無意義了,現在我們的一切作為都是非常有意義、有益處的,並有極大的喜悅,因此我們自然能十分精進了,因為既然你已發願持守菩薩戒,便應利益無量的眾生,但如果你只說不做的話,那事實上便破戒了,持守菩薩戒、行菩薩道,必須以大精進為之。
   
同樣的,精進波羅蜜多亦必須以空性來修持,對於一切所作所為,一切辛勞努力,都不起執著之念,這即是精進波羅蜜多。
   
總之,一切修持都應依智慧和方便,智慧即是空性,而方便即是慈悲。
   
第五是「禪定波羅蜜多」,在此我們談到止的修持。
   
止可分世俗的止和勝義的止兩種。
   
世俗的止是指你在修止的時候,非常執著那種寧靜的感覺,你修止也只是為了感受那份平靜而已,而勝義的止則指對這平靜毫無染執,而不斷超越,直向「觀」的境界。
   
以大精進來修勝義的止,亦能成就至第六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則能圓滿任何一個波羅蜜多的修持。
   
第七是「善巧方便波羅蜜多」,前面六種波羅蜜多都巳具足後,則無論你做什麽,因為你十分精通於善巧方便,對於各種法門十分精通,因此你決不會犯錯,你的一切作為都能十分有效、有益,這即是善巧方便波羅蜜多。
   
第八是「力波羅蜜多」,這是指你利益眾生的能力變得更強大了,並因此能完全淨除所有的煩惱毒,煩惱對你來說已毫無影響了,你的菩薩行因此而更廣大了。
   
第九是「願波羅蜜多」,在成就願波羅蜜多的境界,你能完全實現這樣的心願,因為你已具有利益眾生的能力,能確實地令眾生離苦得樂,舉例來說,若一個圓滿願波羅蜜多的菩薩祈求一切大地皆成珍寶莊嚴,那麽大地便立即成為珍寶莊嚴之地,如果他祈求天降諸珍寶雨,珍寶便立刻如雨地由天而降,這即是願波羅蜜多的成就。
   
第十是「智波羅蜜多」,智波羅蜜多不是指知識,而是能遍知三世的智慧,這種智慧十分敏銳、明朗,正如同一面鏡子,任何物體在鏡前能立刻反映出來一樣。
   
談到「五道」的次第,當我們發心要利益一切眾生時,屬於五道之中的「資糧道」;而後持守菩薩戒,修各種禪定法門時,則是「加行道」;而藉著修行的功夫,你能在定中親見空性,即是「見道」,但此時對空性的體驗只有在定中才有,出了定便消失了,接下來便是要將此體悟更明朗化,使它更純熟,這就需經由「修道」之階段來達成,在修道的階段中,煩惱障、所知障和習氣皆已淨除。
   
何謂煩惱障呢?現在我們所感受的嗔怒、貪愛、傲慢、嫉妒……等等,都是煩惱障,而為何稱之為煩惱障呢?因為只要我們有這些雜亂迷妄的精神作用,便會在生活中帶來煩惱、緊張、困擾和不順,這些心態決不會給我們帶來祥和、快樂和鬆弛,故稱為煩惱障。而所知障則是指推理、判斷和分別的意識作用,對於事物我們總是分別這個那個,這些推理和分別對空性的了悟是非常有害的。
   
若以「十地」來說,在第七地以前,行者能將煩惱障和粗略的所知障淨除,而在第八、九、十地,行者則能將細微的所知障和習氣淨除,習氣是什麽呢?譬如將一瓶香水放在衣服裏,當香水拿掉之後,仍有香味,這就是習氣。
   
當一切該清除的都清淨時,便進入了「無學道」,此時已沒有什麽要修或要學的了,行者此刻已完全開悟,能依他們的菩薩大願,化身千百億到輪回中救度眾生,雖然從表面上看起來,他們亦同樣有生有死,但他們卻一點也不感覺苦,他們乘願再來,完全是為利益一切眾生。


五、圓滿佛果
   
成佛是一切法門之波羅蜜多,是波羅蜜多之波羅蜜多,是究竟圓滿的果位,一切煩惱業障淨除,一切智慧慈悲亦圓滿無礙。
   
佛位可分為法身、報身和化身,佛之三身是對眾生來說的,對佛本身而言,是沒有分別的。
   
法身是佛之「意」的圓滿覺悟,藉著智慧的發展,行者了悟空性,這對空性了悟的智慧到達圓滿即是法身。
   
而大乘法中,行者修持諸慈悲法門,因為不斷修習慈悲的結果,便有報身和化身的顯現,為了依據眾生不同的根性而利益他們,所以圓滿的覺悟不但在智慧方面發展,了悟空性,並且從善巧方便方面,發展慈悲,化現無邊來救度有情。
   
法身境界(佛智)有二方面:即「如所有智」和「盡所有智」。如所有智是全知的境界,能瞭解一切萬象萬物的究竟本質,而盡所有智則意謂了悟一切世俗諦、眾生無明迷惑的狀況。法身亦可因善巧方便不同,而分為五智:
   
法界體性智--遍佈一切法界。
   
大圓鏡智--能立即覺知、反映一切現象。
   
平等性智--能視一切現象皆平等無分別。
   
妙觀察智--十分精准,肯定的智慧,不是模糊概略的。
   
成所作智--能圓滿一切作為、一切事業。
   
報身是佛為了具有相當證量的菩薩而化現的,這些菩薩都是登地以上的果位,能夠依止報身佛領受教法。
   
報身佛有五種圓滿:
   
一、上師圓滿--說法的上師是由完全證悟的法身佛所化現的圓滿報身佛。
   
二、報土圓滿--其道場必是清淨的淨土,是一切境土之最上。
   
三、時間圓滿--報身佛說法是不間斷的,毫無時間的限制。
   
四、說法圓滿--報身佛所傳之教法皆為大乘教法。
   
五、眷屬圓滿--報身佛的弟子都是菩薩,沒有辟支佛或阿羅漢。
   
平凡的眾生因根性未足,無法依止報身佛,而為了能利益這些未具相當證量,但積聚許多功德的眾生,於是便有了化身佛的化現,化身佛有許多種型態:
   
一、人身的化身佛--這是指以人身化現世間,現十二相成道的佛,如釋迦牟尼佛。
   
二、佛像的化身佛--雖然許多眾生無法遇佛出世,直接從佛陀那兒領受教法,但經由佛的畫像、塑像、雕像……等,眾生亦能從佛那裏得到加持,譬如有許多修行人十分虔誠地對一尊佛像祈求、禮拜,突然間佛像開口說話,並給他許多開示,雖然佛像並非真正的佛,因為弟子發出堅強的大信心,佛智慧圓滿,遍佈法界,所以如來經由弟子經常禮拜的塑像,向弟子作一種示現或感應。
   
化身佛並不一定指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的佛陀,化身佛的化現是不可思議的,甚至有時佛會化現為畜生,此畜生亦就是化身佛,故只要是對眾生有益處的,佛便能化現,並沒有固定的形式。
   
三、各種物品的化身佛--這是指醫藥、財物、珠寶……等,能夠去除眾生的痛苦,為眾生帶來益處的物品。
   
在經典中曾提到,在佛滅度後五百年,佛會化現為普通眾生的善知識,而在佛滅度五百年後更久,佛會化現為文字經典,眾生將能從這些文字中獲得覺悟。
   
為能利益一般無法見得報身佛的眾生,故有各種形式的化身佛,如佛像、舍利塔、畫像……等,供修行人作禮拜、祈禱,若一個人能在佛像前作祈禱或禮拜,便能感受到佛的加持,好像真正的佛在前面一樣,即使沒有佛像,而只是觀想一尊佛,亦足夠使我們和佛相應,佛陀曾開示道:只要能對佛具足大信心,佛便隨時隨地護衛此人,佛的智慧是遍滿十方法界的,因此我們可以十分確定,無論我們身在何處,不管是不是在佛堂裏,或是否在佛像前,佛亦都在身旁加持我們,保護我們,在經典上甚至提到,就算你對佛沒有什麽信心,但只要能歡喜地供養一朵花,亦必定能夠開悟成佛。
   
然而佛如果遍滿一切法界,那麽為什麽眾生仍然有許多的痛苦、災難呢?這是因為眾生的各種妄想執著,惡行惡業所致,眾生由於業障深重,不但無法感覺到佛的存在,還招致了不斷的障礙和痛苦,這正像瞎子看不到太陽一樣,佛就好比太陽,能照遍一切萬物,但如果你眼睛失明的話,那也就感受不到太陽的光亮了,你所看到的是一片黑暗,而雖然看不到太陽,你也不能否定它的存在。
   
如果有一位醫師,能夠醫治你的眼疾,你的視力漸漸地恢復,起初雖然仍無法像正常人一樣看東西,但已能見到一些光亮,這就如同我們一開始接觸佛書、佛像一樣,而當你視力康復的更完全,能看到更多的事物時,則便如同我們經由信心的增長,而能依止善知識一樣,接著由於善知識的教導,使我們業障淨除,智慧功德增長,使我們能見得諸佛如來,便是視力完全康復的時候了。
   
佛的覺悟是法身之境,而由此覺悟佛化現報身和化身來利益眾生。除了「三身」的說法之外,亦有「四身」的說法,此第四身「自性身」即代表了法報化三身不可分的意義,為什麽說三身是不可分的呢?舉個例子,太陽的光是照遍十方的,當陽光照到我們屋外的時候,經由各種反射、折射,屋內也比較明亮了,事實上屋內的光並不直接來自太陽的直射,但若沒有太陽,那屋內也不會亮起來,以分別的心識來說,這些是有別的,但究竟地說,它們都是陽光。


六、佛事業
   
佛行是任運自然的,也是無終止、無分別的,佛的身語意事業是毫無意念,毫無分別的,不需要特別地專心或觀想,完全任運自然的,當然以我們這種虛幻的心識,是很難明瞭佛那種毫無造作、  不生不滅之佛行的。讓我們利用幾個例子來加以說明:
   
首先第一個例子說明佛的身事業;帝釋天王所住的宮殿,名為尊勝宮殿,是由晶亮的珍寶所成,以藍色的寶石為地基,帝釋天王住在宮裏,而其形貌卻可從各種晶瑩的寶石反射出來,雖然天人們無法親見天王,但亦可從這些香石上顯現的影像,見到天王那莊嚴殊勝的相貌,當他們看到天王的相貌時,都會想:「為什麽天王能有如此殊勝的相貌呢?必定是過去世中持守淨戒,廣行佈施所致吧!」,由此,天人們就會斷除惡行,奉行諸善,雖然帝釋天王亦沒有執意要教化天眾,但經由他的威力,天眾們便自然地受到感化,同樣的,佛的身事業亦是毫不費力,毫無造作任運自然的。
   
第二個例子說明佛的語事業:在帝釋天上有一個法鼓,能夠自然地奏出法音,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一切苦空,涅盤寂靜,有想是苦……等等各種道理,而諸天眾都具有大功德,能自然地聽到此法音,同樣的,佛的語事業亦是如此自然無造作,佛的法音深遠,充滿十方法界,就像法鼓自然出音一樣。
   
第三個例子說明佛的意事業:雲在天上凝結,沒有什麽意念可言,而雲能降雨,滋潤大地,使各種植物生長,同樣的佛亦沒有執著任何的念頭或想法,但能自然地利益十方法界一切眾生。
再深入談幾個例子:
   
梵天王都居住在宮殿裏面,但他具有很大的神通力,能化現於一切天界中,同樣佛的法身亦是如如不動的,而經由法身,佛能現出報化身,來利益有情。
   
佛行亦如同太陽一樣,太陽自然照射大地,使萬物生長,同樣的佛的事業亦是如陽光一樣放射到每一個眾生身上,成熟每一個眾生,令其業障清淨。
   
再舉一個例子:佛如如不動的法身,就如同「如意寶」一樣。在天道,有一種藍色的如意寶,天人將它供在供壇上,雖然如意寶沒有什麽思想意念,但只要向它祈求,皆能立刻如願,同樣的,佛的法身無念,但只要向佛祈請,亦皆能如願。
   
我們要知道,各種功德之源,就是佛法,能夠生人天善道,能健康長壽,能富足豐饒,皆是由於過去世的佛法善業所致。佛提供了各種不同法門,如聲聞乘、緣覺乘、大乘,佛並未有意地分別這種法門給這個人,那個法門給那個人,但佛行自然任運,就像如意寶一樣,圓滿了每個眾生的願望,雖然佛陀已滅度很久了,但其善巧方便卻從未間斷,這亦像如意寶一樣,是毫無造作不費力地、永遠利益一切眾生。
   

佛的無分別無間斷之佛行,就像虛空一樣,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過去存在,現在存在,將來亦存在,佛從未費心去計畫要怎樣來救度眾生,在什麽地方,什麽時間,以什麽方式……等等,一切都是自然不造作的,就像大地一樣,大地負載了一切生命萬物,無論貧富、貴賤、善惡,大地都給予支持,而佛的加持,亦是自然不費力地,廣及一切眾生,能對佛具有信心和虔誠的人,必能感受出這一份加持。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