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4/01/11 15:27:18
學習次第 : 進階

瑪欣德尊者答疑

瑪欣德尊者          

難道一定要產生定力以後,才可以修觀嗎?止與觀可以同時修嗎?如何修觀?舉例說明?

 

道一定要產生定力以後,才可以修觀嗎?止與觀可以同時修嗎?如何修觀?舉例說明? 

 

有一種禪修者,他可以稱為純觀行者。但是純觀行者的定力是必須要建立在四界分別所培育起來的近行定的基礎上,由於純觀行者的定力只達到近行定而沒有達到禪那。所以我們稱這種行者叫做純觀行者。正如《清淨道論》中講到名色辨別智,無論是修止的行者、無論是修觀的行者,都應以四界分別的詳盡法或簡略法的其中一種而觀照,所以如果一個人沒有定力或者我們現在再這樣說吧,我也發現到在禪修營中有的人說他自己修過觀,但是按照上座部傳統,修觀——觀的所緣必須得是究竟法。如果你們是取概念法來觀的,那個充其量只能夠稱為培育正念,不能夠稱為修觀。如果你們看到的還是概念法,你們還沒有破除色法和名法的密集,你們看到的只是一堆一堆還有組合的東西。你就取這個來觀,觀,觀,觀一輩子那麼還... 從上座部的傳統或依《清淨道論》裡的傳承來說,那個還不是真正的維巴沙那。因為惟有見到究竟法才觀的那才是維巴沙那,那個才是真正的觀智。所以果要修觀呢?為什麼在七清淨裡面講到,要見清淨再度疑清淨。在見清淨、度疑清淨的基礎上再修觀?有一位北傳的法師在緬甸參學之後,他就這樣評價說:緬甸的止觀傳承在近代由於受到了純觀行者這種風的影響,變成普遍都不注重定的培養。而由於沒有定力,所以在七種清淨當中的見清淨和度疑清淨都很薄弱,一下手就進入了生滅隨觀智。由於沒有了基礎他的生滅隨觀智建立,我們可以說可能性很小。而如果是按照嚴格的修觀次第上來,我們必須得一個一個觀智培育。例如:培養名色辨別智而達到見清淨,緣攝受智而達到度疑清淨 。為什麼要先修名色辨別智呢?因為我們要破除現在看到的這一堆身心,其實它都是由若干個名法和色法的組合。為什麼我們看到的這身體還是身體?我們看到的心(憤怒的心,快樂的心)都還是屬於概念法的範疇。它只是成堆成堆的生起,成堆成堆的滅去,我們沒有能力去分辨它。在阿毗達摩概要精解裡、攝阿毗達摩義論裡就很明確的說到:名辨別智就是透過辨識名法與色法的相、味、現起、足處。你對這些你都沒有瞭解,你對於今生名色法的因,名色法的因果關係沒有瞭解,一下子你就去看生滅。那樣的生滅其實在嚴格的阿毗達摩的檢驗之下或者嚴格的修觀的傳承下,還是屬於概念法的範疇。所以要如何修觀,我們為了要觀到究竟法,為了要修真正的觀,為了要真正破除名法、色法的這些密集、這些成堆成堆的假像,所以我們要擁有強有力的定力。並不是說我一坐下來我感覺我的體、我的心怎麼樣,這其實還是一大堆一大堆的東西,你還沒有見到究竟法,你以為自己在修觀呢,差得遠了。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