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3/08/18 16:12:25
尊貴智敏法師
學習次第 : 進階

 六派哲學 反吠陀的思潮

“到釋迦佛時代,(西元前第六世紀至五世紀)”,那是比耶穌他們要早得多了。“剎帝利王族對婆羅門的特權與專橫,表示不滿,支持各種非婆羅門思想,形成了一股反吠陀的思潮,產生了代表各種不同階級利益的六派哲學。”

剎帝利他們自己也是雅利安人,實際上是貴族的,他們因為政治力量很大,他們就跟以前的婆羅門的那些很專橫的那些思想不太滿意。他們就支持了一些其他的反婆羅門的思想,那些學者、哲學家、甚至是藝術家,這個時候,就在社會上形成了一股反吠陀、就是反婆羅門教的思潮。因為我們說,在這裡婆羅門教統治了印度的社會很久之後,因為他們時間久了,產生一定流弊,大家不滿的情緒都直接體現出來了。這個時候,那些學者、宗教家、哲學家,都有一些反吠陀的思想,產生了各式各樣的哲學、宗教,歸納起來,就是六種哲學,六派哲學,就是代表那些非婆羅門階級的利益的哲學。

那就是在釋迦牟尼佛出世之前,印度的思想已經從婆羅門的吠陀思想解放出來,正在產生新的力量。針對婆羅門的吠陀思想的哲學家、宗教家很多,那麼這六派都是很有名的。我們看一看這些思想,書上記得大同小異,有的時候名字不一樣,有的時候內容倒一下,你們大概知道是這麼一個事就可以了。

第一個,阿耆多派,他們這一派的學說,“認為人和世界都由地水火風四大原素合成”,這是四大。這個他們“四大”的概念,他們印度的哲學裡邊已經早有了。他們認為人和整個宇宙都是地水火風合攏來的,那麼這個理論佛教裡也有,我們身上骨頭等等是地,……涕、鼻涕、小便等等是水,煖氣是火,運動是風,他們認為就是這些就完了,這是他們的思想。

這是唯物論的思想——一切事物都是物質構成的。“他們否認靈魂”,他們不相信有靈魂,這個思想就是反吠陀的,吠陀他們認為人死掉之後有靈魂,通過祭祀可以升天;他們說沒有的,只有物質。“反對吠陀的祭祀”,他們不講祭祀的——既然沒有靈魂,祭什麼祀?因為當時婆羅門祭祀,專門有他們自己的儀式,很繁瑣的儀式,很繁瑣的歌、頌,那些東西,他們認為這都是不需要的,認為人死了之後,就是地水火風又化成地水火風了,什麼都沒有了,這是現在一般世間上的普遍思想。“以求得現世快樂為人生之目的”,既然後世是沒有的,那這輩子養下來儘量地快樂享受了,你不享受、這輩子來幹什麼?

這一派哲學,“排斥一切嚴肅的倫理觀念。”那麼就倫理道德的觀念都不要了,你只要享受好了。這就像現在的一般人的思想,就是那種庸俗的思想。“是後來順世外道的先驅。”後來印度有個很有名的順世外道,是他們開的先端,以後就是根據這個思想產生的。這是第一派。

第二派,散惹夷派。“是一種直觀主義學派”,直觀主義就是說,我們的思想,直接觀察物件,不要經過思考推論的,邏輯的,“對一切問題都不作決定說”,有些問題他們都不做一定的解釋,一定的說法。

為什麼作不決定說呢?有一定原因的。“他們主張哲學辯論不可能得到決定性的解答和知識”,他們主張真正的真理是從直觀來的,是直觀的,有一點點像我們的佛教的無分別的那個說法,但那原理就差的遠了。它就是不經思考,直接觀察物件,用這個直覺的方法來得到真理。

所以說用推論的哲學的辯論、邏輯等等,他們說這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智慧的,也不可能得到直覺證明的。所以,不喜歡這個辯論,辯論,一辯嘛之後就要爭論,“認為容易引起口角和肝火”,這樣子會引起煩惱的,“擾亂心的平靜”。

為了應付爭論,他們發展一種系統的詭辯技術。你說這樣,他說那樣,你說那個,他說這個,這麼一套搞詭辯的方式。他們回答問題呢,假使你問他:“一切法到底有相還是無相呢?”你說:“一切法有相吧?”他說:“沒有。”你要說:“那沒有相吧?”他說:“不,有。”

第三,末伽梨派,“此是邪命外道之祖,乃定命論者。主無業報,無父母生身,一切修行皆屬空無用。只要經八百四千萬大劫,不論智愚,都得解脫,此派在佛世,極有勢力。”

他看到有些造惡的升天,造善的下地獄,他也很不明白。既是造善的,他為什麼下地獄?他過去世造的罪還在,需要先受,那麼他這輩子造的善將來還是可以受,那麼他只看到一點點,看到這一世造善,下一輩子是下地獄,認為造善是沒有用的,否定掉了。所以說,不能說他沒有通,也不能說他沒有觀察到世間上的一些現象的真實的情況,但是局限性,這些沒有把整個的看到,錯了,最後,斷空去了。

所以說,他們怎樣子說呢?他們說眾生的報,苦報與樂報,不是靠你的修善、修惡可以得來的,這是自然定下來的,不可改的,也不要去問他什麼原因,是天然如此,這是定命論。這是這麼一派。

第四派,不蘭迦葉派。它的學說與第三派(末伽梨派)差不多的,它也否定善惡業報,提倡沒有作用的——你造善造惡沒有用的,它認為一切法是斷滅性空。

我們佛教的空——緣起空,一切法都各有各的緣起。它就是斷滅,一切法什麼都沒有。所以說從這個一切斷滅空的出發,否定了君臣父子忠孝倫理,全部否定了,道德因果也不要了,那麼幹什麼?就儘量去縱欲。這是對倫理,也就是對我們人間的一些倫理學的懷疑論者、否定倫理論。這些人作用極壞。

第五種,波浮陀派。他們也是有點唯物主義的思想的。

他們認為人是七種原素構成的,哪七種?地水火風樂苦命。人的因素——地水火風,假使你這個身體決定是地水火風造的,這個人一輩子有樂有苦,決定還有個命的。這七個是人的因素,這七個原素合攏來就是一個人;假使分散了,就是死亡。原素分散了,宇宙裡還存在,這是宇宙的根本,不會消失的。那麼人,原素聚了,就出現;原素分開了,就消滅。這些地水火風苦樂命,都是物的思想,有一點屬於唯物主義思想。他們也是否定人的行為能產生作用——造善造惡,都產生不了什麼效果,就是全靠這些因緣,湊攏來了就這麼一回事,造善造惡都產生不了什麼用。這是一派,這是一種邪見。

第六個,尼乾子派,他比較他們高明一點。

“他們認為生命不得解脫,是由業、漏、縛”,這個跟佛教有點相近了。業,就是造的業,漏是煩惱,縛就是它把你束縛起來了,因此就需要遮、滅、解脫,要把那些業、漏、縛,遮掉、滅掉,最後得到解脫。這樣子以消滅業,把業消掉之後,當然他們的苦果就不會受了。

“他們認為業報太重” ,因為看到世間上受苦的苦難是不少不少的,所以說認為這個世界是一個苦難的世界,這個業報很重,苦難的原因是業報,他們也知道這一點,他們認為:“怎麼樣子解脫呢?”業報受完就解脫了嘛!所以他們儘量要把那個苦受完。拼命地修苦行,那麼思想理論這樣子,實踐方面,就是說,修極端的苦行,精進的苦行,額外的苦行。就是印度的那些苦行外道,我們在佛經上經常看到。

他們“嚴禁祭祀”,他們是反對婆羅門的祭祀,認為受苦受樂是他們的業決定的,不是靠你祭天就有得生天;你不祭天,對天不恭敬心就下地獄,不是那麼回事,這是反婆羅門思想。那麼因為祭祀裡邊要殺很多的豬羊,甚至於殺人來祭,所以他們是絕對是反對祭祀。因為,他們要守不殺生,他們不主張殺生的。

這是他們的特色,這個跟佛教有一點相近。但是他們因為不能夠徹底明瞭業果的關係,認為業果主要是把苦受完了,就可以解脫的,這是他們搞錯的。所以他們經常修苦行。苦行外道,我們在佛經裡邊看到很多。

有的是持的雞戒,他跟雞一樣,因為他們看到雞,這一輩子死掉了,生天了,他們也很好,解脫了,“跟雞一樣受苦,就會解脫。”他們就跟雞一樣,一個腳站起,頭朝太陽,太陽從東方升起來慢慢到朝西方去,他們一天就這樣站著,臉朝著太陽跑,以為這樣子跟雞一樣,將來能生天。

還有持牛戒的,他們就是跟牛一樣,喝水吃草,不吃飯,他們辛辛苦苦地這樣子搞,認為跟牛一樣,把苦受完了就可以解脫的。這些都是錯見。

佛在世的時候,有人就問佛,他們這樣子搞,到底能不能解脫啊?佛說,他們這樣子守他們的雞戒、牛戒,如果他們不犯的話,將來的果報,守雞戒的,做一個雞,他滿他的願了嘛,你要守雞戒嘛,你做雞嘛,就做雞;持牛戒的,變一條牛。如果犯了戒,不得了——白白持。

所以說,沒有得到宇宙真理的話,他們由於思想的錯誤,雖然吃了很多的苦,結果得到的是這麼的果報,這很划不來。我們說正知正見非常重要。

當時的哲學思想就分了六派。這些,我們說是當時在釋迦佛誕生之前的印度的一些思想。一方面是婆羅門教的保守的一派,一方面是先進的,自由的,反婆羅門的,以這個六派為主。

這個尼乾子外道,在印度就是力量很大。他們就是佛教裡邊經常說的露形外道。他們說,要解脫苦難,心裡邊,要把煩惱的束縛去掉;外邊,衣服的束縛也要去掉,所以稱他們為露形外道,也叫塗灰外道。不穿衣服怎麼樣呢?他們身上把灰、泥巴塗得,這個樣子,把身體遮到,所以也叫露形外道,也叫塗灰外道。

後來印度的耆那教就是從他們那裡引生出來的。這個耆那教的勢力在印度很大。印度是歡喜修苦行,這是他們的民族特色。他們認為修苦行能解脫。

(節選敏公上師《印度佛教史分期略說-第一講》)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