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3/08/17 11:35:46
尊貴雪歌仁波切
學習次第 : 進階

不要被 不依止 嚇死了!

編者按: 
《菩提道次第廣論》“親近善知識”的段落裏,有一段“不如理依止善知識的過患”,宗大師說,既請為善知識若不善依,於現世中會遭諸疾疫、遭非人干擾;於未來世,當墮惡趣、經無量世受無量苦。而且又引經言,若譭謗阿闍黎,會受地獄諸苦,或“百世生犬中,後生賤族姓。”
很多人讀了之後,深感恐懼,覺得最好還是不要有善知識還比較好呢!或是同修之間,用“你不依止,你會下地獄!”來壓迫人,並且拿廣論此段之白紙黑字嚇唬人,讓人百口莫辯。針對這樣的問題,仁波切從各種角度加以剖析,讓大家了解宗大師的本意,希望解除大家因誤解而生的恐懼。因會訊篇幅有限,本篇文章將分次刊登。



      因為上一堂課有人問,「這裡講『不如理依止的過患』,那麼可怕,怎麼辦?」建議把『不如理依止的過患』這部分,跟我們現在學習狀況做一個連接,所以我這裡就順便講一下這些道理。


佛教是理性的宗教,不是嚇人的宗教


      我們學習的時候,聽到、想到《廣論》裏提到“不如理依止的過患”那麼嚴重,心裡就有點嚇到,或者可以說,別人就用這個法理來壓迫我們,然後就會讓我們嚇死了,有這樣子的情形。我們要瞭解的是,基本上,佛教是沒有要嚇死人的,我們自己也不需要被嚇到,或是被別人用佛教修行的法理讓人嚇死。佛教應該不是這樣子的一個法,佛教不是這種宗教。


      基本上,佛教是非常理性的,連釋迦牟尼佛都一直講,要觀察他的教法,他(用的)比喻是世間觀察金子,古代金子是最寶貴的,我們買金子的時候,會非常非常謹慎地觀察,會測它是真是假,觀察時一般,會先燒,燒了之後再切,也會磨,透過這樣子三階段,所以我們世間對於金子,不會那麼隨便馬上取,先會很小心地觀察。


      一樣的,世尊說學佛是生生世世影響我們的一個東西,或者說學法,法有各種各樣的宗教的法。法對我們生生世世會影響,這個影響很大的緣故,我們要非常謹慎,要小心。世尊說,我的教法也一樣,你們自己要觀察,不是我講你們就聽,你們一定要好好觀察,之後再自己決定。世尊這樣開示的意思是甚麼呢?一個是,法是對我們生生世世有影響的,第二個意思,他自己的這個法是你們非常可以觀察的一個東西。而且,不只是可以觀察,這是必須去觀察的一個東西。「可以觀察」的意思是,世尊自己很有信心,你們觀察出來最後的結論,最究竟、最正確的,就會變成他的法,所以你們一定可以觀察。第三個,是必須要觀察的意思。為什麼必須要觀察呢?因為我們人的心要改變,是自己內心裡面開一個智慧,才能改變,不是別人外面的強迫,那是不能改變的。所以我們自己的修行要改變,要去除煩惱,要自己內心明白這個道理,這種明白,不是聞的階段,是進一步思的階段,又還更進一步的體會、體驗出來的,好像我們平常說的「覺悟」。這樣子的一個智慧,就透徹的把這些無明或是這些不正確的想法,與不正確的想法所帶來的煩惱,整個都去除,都改變。所以,這種改變,不是從外面強迫,或從外面一個東西強灌入我們腦袋裡面,沒有辦法這樣。我們自己學習、聞、思、修,這樣子一直(進步),然後就增長智慧,然後透過這樣子,就去除我們不正確的這些想法與煩惱等等,那就改變了,所以必須要觀察,內心必須要生起智慧。


      世尊在經典裡面說,世間我們對金子會經過燒、切、磨等等,一樣的,對於法,也需要這樣子觀察:比丘或智者,當善觀我語,如煉截磨金,信受非唯敬。(在《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裡有引)。我們要理解,世尊經典裡面講的這個句子的意思是甚麼呢?一共有三個,一個是我們要理解,我們對於法,不管是什麼宗教的法,要非常謹慎的選擇,因為這對我們生生世世有影響,所以要非常謹慎的選擇。第二個意思,我的這個法,你們觀察的結果出來的話,最後最正確的就會變成我開示的這個法。第三個意思,你們學我這個法的話,必須要這樣子學。因為我們眾生內心的煩惱要調伏、去除,而調伏這個煩惱,不是從外面改變我們,我們自己內心要生起這些聞思修的智慧,要慢慢增長。慢慢增長了之後,就會去除不正確的這些想法,跟不正確的想法所帶來的這些煩惱。所以要把煩惱去除,就必須要生起智慧,是這個意思。


      我剛剛講的,看道次第裡講的不如理依止的過患的時候,有的時候我們自己會嚇到,或是別人用這些詞讓我們嚇死。這樣子的時候,我們先要理解,我們平常學佛或學佛法的時候,不可以只看這一面或只有看這一段,沒有看整體,這完全錯了。我們要先看整體,要整體作判斷,不可以就這一句,一直做解釋,我們對整體要理解。所以,看的同時,比如說,看“不如理依止的過患”這一部分的同時,我們要記得佛教本身基本是怎麼樣的,世尊教法的基本是甚麼樣子。


爲了對修行有幫助而言不如理依止的過患


      很多人讀了之後,深感恐懼, 覺得最好還是不要有善知識還比較好呢!或是同修之間,用“你不依止,你會下地獄!”來壓迫人,並且拿廣論此段之白紙黑字嚇唬人,讓人百口莫辯。針對這樣的問題,仁波切從各種角度加以剖析,讓大家了解宗大師的本意,希望解除大家因誤解而生的恐懼。本篇乃繼續上個月會訊“醍醐心語”的文章。


      這邊開示的不如理依止的這些過患,是針對一個程度已經到修行依止善知識這個階段的人。他可以這樣想,這樣想對他有幫助。比如說,《入行論》裡面有講,菩薩為了自己修菩薩行要修好,他有不一樣的一些想法。他會想:如果不好好修,就會有騙一切眾生的罪。《入行論》裡面就這樣說的::「若以如是發誓言,而於其事不成辦,則為欺誑諸有情,我當墮落生何去?」。實際上,他並沒有騙一切眾生,他並沒有騙一切佛菩薩,但是他自己這樣子想的時候,他的修行會有進步,對他修行上幫助非常大。通常我們騙一個眾生,講一個妄語的時候,罪已經有多嚴重!如果用妄語騙一個眾生,就有那麼大的罪,那麽現在騙一切眾生、騙一切佛菩薩,罪又有多嚴重啊!寂天菩薩是這樣子想的,實際上他有沒有騙一切眾生?或者有沒有騙一切佛菩薩呢?沒有啊。他這種想法是從他修行的角度想的。他這樣想,對他的修行幫助很大,他因此很嚴格、很清淨地修行。所以跟這個有點一樣的道理,比如不如理依止的過患,「沒有這樣子如理依止的話,就會有甚麼過患……」,這是我們修行到一個程度時,這樣子想,對我們的幫助非常大。想,不代表實際上真正存在的意思;這個我們也要理解。


不依止的過患是針對聞思已打好基礎、進入修階段的人而言


      還有我平常跟你們講過,修依止善知識這個部分,第一個我們要理解的就是,它是修行道次第裡面一個「道」的階段。不是資糧道,加行道,見道的「道」的意思哦!是修行道次第的「道」的階段。所以,「道」的階段前面必須要先有聞思,沒有聞思,怎麽馬上變成修行道次第的「道」呢?這是不可能的。所以前面先要對整個道次第有相當的聞思基礎,然後修道次第,就如廣論所說的一樣,從依止善知識開始,然後慢慢這些道或是量就生起。所以,我們現在程度還沒到修行依止善知識的階段,我們大部分都還在前面聞思的階段,甚至連聞思也還沒有打好基礎。我們的上師法王也常常開示說,道次第的學習可以從後面(毗缽舍那)學習,也就是我們聞思這個部分先要打好基礎,把整個道次第學很多遍、很多遍,把聞思的基礎打好。基礎打好之後,也對菩提心或者對四聖諦這些,有一種感受,有一個體會,覺得「這是我的心中必須要生起的!」有這種感覺的時候,就可以從依止善知識這裡修行。所以,依止善知識這部分是道的階段,不是聞思的階段,這個我們也要理解。所以我們看這個「不如理依止的過患」時,自己也不用難過或者不用被嚇到,別人也不可以用這個來嚇人,沒有什麼必要,因為我們都還沒到這個程度,所以這部分就更不用講、不用想了。


進入修依止善知識時因不同的次第而有程度差別,不是一蹵即成


      不被嚇到並不代表我們完全不在意。因為,雖然我們是在聞思的階段,但是,將來還是要修依止善知識,所以還是要小心一下。但是,不是完全這一套就變成我們要做到的,我們要理解我們還沒到這個階段,這是第一個。然後,第二個,修依止善知識它本身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做到的,這個很難哪!因為,修依止善知識是和自己的修行配合著一直進步的。修下士道的階段,也有它相當的修依止善知識的程度;修中士道的階段,也有它相當的修依止善知識的程度;修上士道的階段,也有它相當的修依止善知識的一個程度;修密乘道的階段,也有它相當的修依止善知識的一個程度。不可以說修依止善知識變成一下子就可以修得來,而是慢慢、慢慢的。我也常常解釋,「道之根本依止善知識」,修依止善知識,在道次裡面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每一個階段都有、都要修。所以我們在每一個階段都必須要修依止善知識,配合不同程度而修依止善知識。所以依止善知識有不同的程度,越上面,修依止善知識的要求越高,修得越殊勝。所以,第二個要理解的是,一進入道次第,修依止善知識馬上就可以修得來,這是不可能的事,也不需要這樣要求,這是不對的。隨著我們自己的修行慢慢進步的同時,修依止善知識會慢慢培養出來的,慢慢會這樣子一直進步的。所以這也是要瞭解的。


依止善知識不是一味地聽話,仍要正住、具慧


      修依止善知識的時候,並不是說好像我們沒有理性、我們不可以有理性,完全不是。修依止善知識的時候,我們要理性,我們要依法,我們依止要智慧,這是最重要的,要非常非常重視。我們一般常常會想:修依止善知識,我不可以觀察,我不可以想很多,我就聽話就好了。這完全不對的!修依止善知識的時候,正住與具慧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特別現在末法的時候還更重要。為甚麼呢? 因為末法的時候,很難找到非常圓滿的所依的善知識,所以我們弟子具備正住與具慧,顯得還更重要。因此宗大師前面有講:所依的善知識,我們末法這個階段,其實很難找得到很圓滿的。他已經講得很清楚。


      「所依善知識」這個科判,我幫你們分段的第四段最後,「具其相者,諸欲為作學人依者,亦應知此,勵力具足如是德相。」p27.6這個意思就是上師也要認真,他也要認真,就是上師還未圓滿的意思,也要認真的求進步,自己要越來越具足德相這個上面,他要注意。還有下面講八分之一為下邊際是吧!這裡也有講,「由時運故,具全德者實屬難得」,所以我們要理解,末法時代,上師本身具備這樣條件的很難,沒有具備的很多。


      「能依學者」這邊,有這樣一個句子,請看第二十八頁第三行,「釋論」就是《四百論》的注釋,「解云」就是解釋,「說具三法堪為聞器…於說者過,反執為德」p27.3這一段上、下引號都不需要,因爲這裡是引它的意思,沒有照《四百論》的原文來引。請看釋論解云最後面「於說者過,反執為德」,我們沒有正住的話,有什麼過患呢?除了前面說了一些,這裡講的是,把說法者---也就是我們的上師---的過患變成德。所以這裡就講清楚:我們末法這個時代,上師一定有一些過患,我們沒有正住的話,就會把這個過患看成功德。所以沒有正住的話,我們會吃虧嘛!因此,我們就必須要有正住,如果有正住,不會把上師的過患看成功德;如果沒有正住的話,就會變成把過患看成功德,那麼誰受傷害呢?就是弟子。所以弟子必須要正住。剛剛講的這個句子,就是要我們非常理性的意思,雖然要如理依止善知識,但是也要非常理性的。這點也要釐清。


      具慧,它會對我們有什麼幫助呢?這邊有講,比如說,二十八頁最後一行:「棄捨惡說受取善說。」這個惡說,是誰的惡說呢?當然是我們的上師。所以我們自己要具慧,沒有具慧的話,上師的一些錯誤我們也取,就會變成取惡說。所以要具慧,具慧是甚麼呢?上師說的話裡面,惡說,(我們)把它捨棄;善說,(我們)把它取出來。所以我們要理解,這是非常非常理性的。
然後,加行依止那裡也有談到,三十六頁倒數第二行,引《毘奈耶經》「若說非法,應當遮止」,還有《寶雲經》亦云,「於其善法隨順而行,於不善法應不順行。」所以,這些我們都要瞭解。


總結
我們常常有這樣的錯誤:我們看一個句子的時候,只有想到這個句子的意思,而沒有整篇的看,這是不對的。當我們看宗大師講不如理依止過患的同時,我們也要瞭解整體宗大師講什麼,基本的佛教講什麼,這些都要瞭解。沒有這樣瞭解的話,就會誤解。(摘自2010-04-23廣論課程)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