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3/08/17 11:02:01
學習次第 : 進階

如何從因果角度,思惟「人身難得」

編者按:宗大師在道次第修習道理中,認爲要開始修心時,先要有「 取心要」的欲求心;而如何生起「 取心要」的欲求心,則須從思維人身的暇滿、義大、難得道理下手。有了「 取心要」的欲求心,才能扎實地、堅穩地走下士夫、中士夫、上士夫的道次第修心之路。一切法的証量,皆由此心引生;也就是說,沒有生起「 取心要」的欲求心的話,一切法的証量將無法生起。因此,宗大師對思惟人身暇滿、義大、難得極爲重視。

在《菩提道次第廣論》裏,宗大師巨細靡遺地指導如何修習這一步驟,到最後還殷重交待:如果由於時間因素,或是我們的智慧、根器不足的因素,思惟不起來「暇滿、義大、難得」這法類,或是對這法類無法思惟得細、廣的話,這法類仍必須修,怎麽修呢?宗大師提出可以攝為「如何是為暇滿體性,現竟門中利大道理,因果門中難得道理,隨所相宜從前說中,取而修習」(《廣論》p65),表示宗大師認爲「 取心要心」太重要了!不論如何,一定要用十八般武藝,各種不同角度去思惟,讓這個「取心要心」能夠生起爲止。

本篇選取宗大師建議的其中一個思惟角度---由因果門中難得道理---把「人身難得」的見解更具體地安立起來,並摘錄雪歌仁波切的解釋,希望這個角度對想要生起「 取心要心」的道次修習者,有切中要領的幫助。


以下我會分為兩段,講說從「因」的角度跟從「果」的角度,如何思惟難得。先從因的角度思惟,然後從果的角度思惟的時候,是用「從果的角度更加證明因的角度思惟的想法是正確的」的方法思惟;就像因類學講的「果因」一樣,從「果」更證明「因」,心裡要這樣子成立起來。

(一)由因門思惟難得

其中因門難獲得者,謂僅總得生於善趣,亦須戒等修一淨善,特若獲得暇滿具足,則須淨戒而為根本,施等助伴,無垢淨願為結合等,眾多善根。現見修積如是因者,極為希少,比此而思善趣身果,若總若別,皆屬難得。」(廣論P.65L3~P.65:5)

一般的增上生道的因,還有,特別的暇滿人身的增上生道的因,這兩個並不一樣。以前歷史上有一位蒙古的修行者,曾經問班禪大師,他將來會不會得到增上生道,會不會遇到宗大師的法。班禪大師回答,以增上生來說,可以。以暇滿的人身來說也可以。至於你會不會得接觸到宗大師的這個法,那你就太貪心了!因為你想的這件事有點難喔!不是那麼容易得到的。像這個道理一樣,一般的增上生的因跟暇滿人身的因,還是差別很大的。

在因的階段,我們要得到一個暇滿人身的話,主要的因是什麼呢?就是以「戒」為主,然後其他的善根為助緣。為什麼「戒」是最主要的呢?比如說:我們住在一個國家或是城市裡面,就必須接受它的規矩,照它的規矩行事。現在以佛法的「戒」來說,它並不是像法律條文一樣,從外面加諸於我們身上的規定,而是:我們生而為人,本身這個大腦就具有思考能力,我們也有做事情的能力,那當然配合這個能力,我們應該做的、跟不應該做的,就有一條界線、一個責任。比如說,我們在這個地球上面,必須要有什麼責任,生而為人也有一個責任;這個責任我們沒有做好的話,那這個人下輩子就沒有資格當人。所以如果我們沒有做好人的責任,就變成我們做的跟動物一樣;我們沒有承擔自己的責任,那就一定會去當其他道的眾生,有這個意思,這就是「戒」的重點,是我們該做的行為。比如說:我們雖然是當人,但是我們做的事情,該承擔的責任沒有承擔,所做的行為變成跟動物一樣的話,從沒有承擔責任的角度來說,我們就跟動物一樣,那下輩子就要當動物。所以我們投生人道的因,最主要的就是「戒」,其他的這些善根則是它的助緣。

以暇滿人身這樣的因來說,必須要非常清淨地持戒,加上布施等等善根的作為助伴,還有,快要往生的時候,也需要結合這種發願的力量。所以這裡說「則須淨戒而為根本,施等助伴,無垢淨願為結合等」。

我們看一看,比如說第一個就非常難!清淨地持戒不是那麼容易的,是非常難的。然後再加上布施等等這種善根,我們有沒有好好做?這也是很困難。因為我們有很多負面的想法,比如說欺騙人家、或者是人家的財能不能到我們手上,我會不會得到多一點?這種想法很多。然後快要往生的時候,我們能不能以這種無垢的淨願連接啊?這也不是那麼容易的。我們快要往生的時候,往往又想到這個、擔心那個,為自己、為家人有很多各種各樣的貪著,所以很難啊!從這裡就可以理解:不管總的增上生也好,殊勝的暇滿人身也好,特別是殊勝的暇滿人身就更難獲得。暇滿人身難得這個道理,可以從「因」的角度這樣思惟。

(二)由果門思惟難得

由果門中難獲得者,觀非同類諸惡趣眾,僅得善趣,亦屬邊際,觀待同類諸善趣眾,殊勝暇身極屬希少。」(廣論P.65L5~P.65L6)

從因門思惟難得之後,再加上「由果門中難獲得」這個「果」的角度去思惟,思惟的時候,先想真正的暇滿人身要有怎麼樣的條件,然後看一看外面,眼前看見的這個世界上,真正有暇滿人身的也是很少,接觸到佛法又真正有時間、有能力,具備非常圓滿修行條件,是非常、非常地困難,所以從這裡就更證明,前面我們思惟的,「從因門難獲得者」這個道理是完全是正確的。就這樣把難得這部份,簡略地從「因」跟從「果」的角度思惟一下。

 (三)生起之量

「難得」的道理我們已經想好了,我們一般會問:我們修習這個「思惟難得」,需要到什麼樣的程度呢?就是要修到: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把時間花在綺語上,講一些沒有什麼道理的話,講來講去浪費時間,一個小時、兩個小時就過去了,如果過這種日子,心裡會覺得很浪費時間、生命,要修到有這個感覺。這些感覺就像說,當我們這樣子把時間浪費掉的時候,心裡感覺好像是我失去了鑽石一樣;十分鐘、二十分鐘的時間在綺語當中浪費掉的時候,好像有一大塊鑽石不見了!心裡要有這樣子的感覺。有這樣子的感覺,就可以說我們已經體會到「人身難得」了。# (摘錄自20110122<仁波切講廣論>)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