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3/08/16 11:10:28
尊貴多識仁波切

 佛法總述3

多識仁波切

如何修行、修什麼?

  修行指的是人對自己內在的優良品質和潛在智慧能力的開發,而不時從外部得到什麼。一切眾生都能成佛的原因就是:眾生都有一顆能感覺、能反應的光明心,即佛心、如來藏。

  什麼是魔,受污染的心就是魔。(234頁)

  除去污染,開發顯現光明心的本質就是修行。修行的目的,不是從外部修什麼,而是驅除心性的污染,顯現光明心的本質。用通俗的話說,使人體的五蘊通過淨化、修煉,化為五智、五佛,五大(土水火風空)化為五佛母,使物性的肉體化為智能性的光體--慧體,使生滅、苦樂無常的生命化為不生不滅的常樂自在的精神實體,這就叫做修煉。(235頁)

  空色指的不是我們眼睛看到的東西,眼看到的東西是物質的東西,包括天空出現的彩虹,這也是物質的成分。但時輪中指的色空體是智慧性光體,不是人人可以看到的物質性東西。


  與時輪法修持儀規有關的問題


  分分秒秒組成的“歲月時輪”,無始無終轉動不息,威力無比。它創造出五光十色的天地萬物,又將它們一個個粉碎,不留痕跡。
  氣脈運行節奏形成“生命時輪”,從生到死,運轉不息。它創造著維生元素,養育著生命,又無情地破壞生機,致使生命夭折、終止。
  六支修法是絕妙的“對治輪”。掌握規律,主動控制,調整氣脈,保精養神,增利除弊,超塵脫俗,成就樂空不二的自在時輪。這就是“時輪”的含義。
  時輪法是反映生命規律,改變生命規律,使人們超脫生命規律的奧妙無窮之大法。時輪天文和人體的修證經驗證明了它的科學性。  

  1994年7月,持金剛法王、文殊師利貢唐仁波且在甘肅省甘南州桑科草原舉行了隆重的時輪金剛大灌頂。是時,有許多漢族及其他兄弟民族的信眾參加了這一盛會。會後,他們中陸續有很多人向我詢問:“灌了頂以後怎麼修?”根據大家的情況,我搞了一個簡單的儀軌,給大家把有關情況講一下,主要是為便於參加過時輪灌頂的金剛學友們修習之用。
  這是很不容易的,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大家都信仰藏傳佛教,是信仰密法的金剛弟子,經過受戒、灌頂,就可以給大家講授如何修的問題。如果沒有灌頂,密法是不能修的,沒有權力修,也沒有權力講。已經灌過頂就可以修了,修了以後就有法脈,有傳承了。大家希望得到真正的佛法,希望知道真正的藏密,所以大家去灌了頂。這是我們藏傳佛教最高級的一種灌頂,也是規模最宏大的灌頂。能得到像貢唐大師這樣的上師的灌頂,也是非常難得的,大家應該感到榮幸。
  .............

  時輪法在末法時代的特殊作用:

  1、凡受過灌頂而且堅定信仰者,雖不修也在七世內必定成佛,這是《時輪續》中說的;
  2、凡聞此法而產生信仰、經常念咒者,均免遭世界末日的各種災難,即風災、洪水、火災、疾病、戰爭、惡症、傳染病、不治之疾病,克服自然災害的侵害;
  3、凡聞此法,受過灌頂者,若不犯重罪,定能得到人身或生到香巴拉,絕不會墮三惡道,重罪可得減輕,輕罪可以免除。凡聽到此法(咒)的動物和蟲子都能解脫。我們對此堅信不疑。
  .............

  學佛要有緊迫感

  學佛應該有緊迫感,應該時時以無常之理激勵自己。修時輪法,得到灌頂的人就該考慮到,不僅年老的人沒有多少時間,年輕的人,有多少時間也是很難說的。對於個人來說,活在世上,生存的條件少,而死的緣由卻很多。所以,都應有一種火燒眉毛的緊迫感,要加強修持,刻苦精進,以求能儘早進入解脫道。


  1994年貢唐倉大師第十次
  時輪金剛大灌頂內容簡介


  一、時輪佛與時輪法簡要介紹

  “時輪”一詞既是本尊佛名,又是時輪理法的名稱。“時輪”是指宇宙和生命在時間中的生滅規律和與此相應的修煉方法以及終極目的。時輪又分為外輪、內輪、別輪。“外輪”指的是天地時間週期,以年為“時”,日行12宮,時行21600時分為“輪”時輪曆,一晝夜平均為60時分,360日×60=21600 ,周而復始,流轉不息,形成四季的交替,萬物的生滅。“內輪”指的是人體的氣脈迴圈週期,以一晝夜為“時”,諸氣遍行12輪,呼吸21600次為“輪”(平均一次呼吸等於現行時制的4秒種),流動迴圈形成人體的新陳代謝和生死交替。“別輪”指的是一種根據內外時輪客觀規律所採取的以改變世間生死規律、淨化超脫為目的的修持方法和終極目標——即時輪道路和時輪佛位。時輪佛的形象是佛祖釋迦牟尼在說時輪法時所化現的威嚴像,也是時輪密法義理的象徵。時輪主佛的身色形態、所執法器,以及壇城和壇城中種類繁多的主從佛眾都和內外“時輪”的事相有著相應相對的關係,展示著天道、人道和佛道之間神秘莫測的內在聯繫。
  八萬四千佛法,合為大小二乘,以利眾慈悲心為特徵的大乘教又分為般若顯乘和金剛密乘。金剛密乘又分為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等四續部。無上瑜伽是佛密的最精華部分,其中很多理論和修煉方法,是下三部密法中從未透露過的東西。無上密內部又從圓滿次第修法的側重點分為父續部和母續部,時輪法是屬於母續系統的一種大法,在理論和修持方法上具有許多與眾不同的特點,曾得到宗喀巴大師的高度稱讚。
  顯法和密法沒有高低之分,最終結果也沒有不同之處,但在修煉方便法門方面密法有許多優越之處。經過十幾世、幾世或一世修成正果之法除了密法是絕不存在的。因此宗喀巴大師說:“密法比佛更難得。”在此末法時代,能有機會聞“時輪”佛之名,得時輪之法,灌頂受戒,是萬劫難逢的無上幸運,人人應感到榮幸。

  二、時輪法的傳承源流

  人天導師我佛釋迦牟尼,始發大心,中間經過三個無量劫世的修積善德和智慧因緣,在色界無上天證得四身五智之後,以無緣慈悲心,化現無數身相,度無量眾生,永無終期。
  其中降生本土,示現出世證果的艱難歷程,三轉*輪,開創利益眾生光輝業績的淨飯王太子,29歲出家,35歲時在印度金剛座於四月十五獲得無上正覺之後,沉思雲遊各地49天,於六月初四在貝拉那斯轉四諦*輪。於次年三月十五,佛祖應香巴拉王和九十六國王公的請求在離孟加拉以南數百里地的希日達那格紮嘎寶塔下,地上化現時輪壇城,空中化現光華星宿壇城,佛化時輪金剛威嚴相,向與會金剛弟子賜灌童子式世間頂和超世頂,宣說《時輪本續一萬二千頌》,於此同時還開示了許多密法。第二年三月份,月賢王在香巴拉本土,用五彩寶石建造時輪意境壇城,結集了《時輪本續》,並寫了《時輪本續大疏》,將王位傳給了王子拉旺。從此父子代代相傳,講授《時輪本續》和《本續大疏》。香巴拉王第八代是紮巴王。此王著《時輪續略》施法降服各持種姓之見的3500萬婆羅門眾,統一于金剛種。從此以後香巴拉法王被稱做柔旦(有種)。第二代柔旦白蓮王著了《續略大疏無垢光》。第十代柔旦海勝登基之年(西元624年)邪教初入摩卡之地。第十二代柔旦太陽王登基之年(西元1027年)吉覺譯師將時輪譯成了藏文。藏曆熱炯年就從這一年開始。今年是二十一代柔旦不滅王當政68年,離時輪化身第二十五代柔旦紮乎出世還有332年。
  約在西元八九世紀,孜魯班智達把時輪傳承從香巴拉帶到了印度,他傳給了布多阿雜亞,布多傳給了大堆夏巴,大堆夏巴傳給了小堆夏巴。大、小堆夏巴對時輪法弘傳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小堆夏巴有許多著名的弟子,其親傳弟子喀什·達瓦貢保和再傳弟子薩曼達希爾把時輪法傳到了雪域藏地。
  時輪法在藏地初傳時期有卓、熱兩個派系。喀什·達瓦貢保來藏地弘法時,開始與香蒲瓊瓦合譯《時輪大疏》,並將時輪學修法統完整地傳給了貢巴關卻。貢巴傳給了卓敦南木拉澤。卓敦修證成績卓著,一代時輪大師玉茂木覺多傑就出在他的門下。玉茂傳到第五代華青嘎洛時兩派合流。以卓敦為代表的這一傳統稱卓派。
  另一派最初由熱曲若拜小堆夏巴的再傳弟子薩曼達希爾為師,得到完整的時輪學修法統,並補譯了很多時輪經典。其三傳弟子熱本桑傳給了華青嘎洛。這一派便稱熱派。卓、熱兩個傳統傳至華青嘎洛時匯合在了一起。華青三傳多吉堅贊。多吉堅贊曾受元朝皇帝的邀請,到中原傳過法,後來他把時輪傳給了布敦大師。布敦親傳大弟子曲吉華瓦傳給了宗喀巴大師。宗喀巴大師傳給最得意的大弟子克珠傑。克珠傑得到宗喀巴的全部心傳密法,尤精于時輪,其考證解釋《時輪略續大疏》的著作有200萬字,重新修訂了時輪曆法。宗喀巴的第七代時輪傳承人是四世班禪,第二十四代傳承人是九世班禪。本世紀30年代初九世班禪在杭州和北京舉行了規模宏大的兩次時輪灌頂,返藏途中於1936年在拉蔔楞寺舉行隆重的時輪大灌頂法會,當時年僅10歲的貢唐大師,在首席弟子的行列接受了灌頂,時輪化身班禪大師親手將時輪法王的佛冠戴在了貢唐大師的頭上。
  時輪續部學說傳統和灌頂修持傳統,從佛祖起,經過香巴拉諸法王,印度大師,雪域藏傳佛教大師,代代相傳,法脈從未中斷。此法統的歷代傳承大師個個都是學精顯密、戒德純潔高尚、修證親驗空色大印的高僧大德,保持了時輪法統高度的純潔性和完整性,沒有任何不純成分的摻入。

  三、 持金剛上師貢唐大師

  持金剛法王、文殊師利貢唐仁波且,於藏曆第十五熱炯火虎年,降生于四川阿壩州若爾蓋草原代代信佛的藏族世襲頭人轄美土司家。6歲時被五世嘉木樣認定為五世貢唐賽赤的轉世靈童。7歲時由十世班禪的尊師拉科仁波且和經師桑科久美大師主持落髮儀式,授沙彌戒,並拜大格西毛爾蓋·圖丹嘉措為經師接受啟蒙教育。10歲時經過嚴格的入學考試正式進入拉卜楞聞思學院,學習三藏法義總匯《五部》大論。大師從小聰慧過人,過目不忘,以普通學僧的身份,參加學習和辯論。19歲時讀完, , , 五部課程,以優異的成績和超凡的辯才通過了《般若學》答辯。大師在聞思學院學習期間除了學習學院規定的學科以外,還爭分奪秒、利用閒置時間拜師學習續部密法,從密宗大師拉科仁波且等名師門下得到洛劄耳傳密法、 薩迦十三種金法、文殊密法寶典等許多絕密傳承和各部密法灌頂、隨許傳承。大師尚在繈褓中時,受到香薩仁波且的時輪灌頂,8歲時受到拉科仁波且的時輪灌頂,10歲時受到九世班禪的時輪灌頂,這3次時輪灌頂, 特別是九世班禪以賜灌金剛上師最高頂的方式把弘揚時輪大法的任務交給了貢唐大師。大師從1946年——1958年在甘青川藏區舉行了6次時輪大灌頂,中間坐冤獄21年。大師把監獄當作修行養性之所,毫無怨恨地默默修煉,為眾消業,為佛法的昌盛和眾生的和平幸福祈禱發願。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落實民族、宗教、統戰政策,大師平反出獄,重返寶座。十多年來大師以無私無畏的慈悲佛心, 為民族地區的安定和發展竭盡全力、奔波操勞的同時,為了以佛法的善德智慧拯救人類而在國內外廣布法雲,頻降甘霖,從1988年到1991年在甘、青、川草原舉行了規模宏大的3次時輪大灌頂。1992年曾應美國施主和佛教團體的邀請, 赴美國洛杉磯, 向各種膚色的信眾弘傳了黃文殊密法。本次大灌頂是大師此生中的第十次時輪大灌頂。其灌時輪大頂的次數和參加人數之多,規模之宏大,在藏傳佛教史上也是罕見的。
  大師博學多才,精通《五部》、《四續》各教派經學密法,才思敏捷,善於作詩、寫文章。大師從小寫的詩歌、贊辭、教言、祈願頌、傳記、觀修儀規等許多著作因未公開發表而至今鮮為人知。大師還具有超常的記憶力,1990年再次出任拉蔔楞寺總法台時,在四季法會期間,向各班學僧講授經論的例會上能一字不漏地背誦青少年時期背誦過的百萬字的《五部論疏》,所聞者無不吐舌稱奇。
  大師不僅學深才廣,而且修證的層次和德行也是一代風範。手印入石、天降奇花、彩虹纏身之類的神通,有的已在雜誌上透露過,按密律禁止宣揚,大師本人也從不讓以神奇怪異炫耀自己,故從略。
  佛教的根本是戒行。正如三世貢唐大師在《善法昌盛願辭》中所說的“外持聲聞戒清淡和順,內修二次第悟境高深,顯密二善道並行不悖”那樣,在很多僧人或迫于形勢,或順應潮流紛紛還俗破戒的特殊歷史環境下,大師出泥不染,保持了崇高的戒德,為佛門正信弟子樹立了光輝的榜樣,受到了國內外佛教界高度的敬仰。

  四、時輪灌頂的程式和內容

  灌頂一詞按梵文和藏文的原意是“授權”,就是授予學修密法的權利,也含“培育”和“播種”之義,即培育成材和播種產生某種結果的善種。其內容包括傳法、加持和淨化。以水灌頂表示“洗滌”、“淨化”。
  時輪灌頂屬於大型的灌頂,從形式和內容上與一般灌頂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對灌頂上師的條件要求也非常嚴格,從大的方面講,首先必須受過同類灌頂,完成該本尊的閉關修持等一系列程式,還要具備起碼的知識和品德戒行素質才具備灌頂資格。
  灌頂法會分預備期和正式法會兩個階段。
  時輪灌頂預備期共需10天左右。在這一階段,需要完成建造壇城、迎佛入壇、加持瓶水等許多繁重而複雜的準備工作。壇城有積沙、彩繪、觀想、身體壇城等等。其中積沙壇城上的每一粒沙代表一尊佛,具有深刻含義和加持力。因此時輪灌頂限定用彩沙塑造的壇城。塑造彩沙壇城是一項高難度的技術和工藝。對壇城的大小比例、線條、色彩裝飾等要求非常嚴格,不允許出絲毫的差錯。造壇城時在金剛上師親臨現場、親自主持下,由4位受過特殊訓練、技術熟練、戒行無瑕的僧人各造一面。雖緊張地工作,完成也需七八天時間。時輪壇城分身、言、意三重壇城,共設有620個佛位,屬於最大的壇城。時輪壇城是時輪的莊嚴佛國模型,也是內外時輪和道果時輪的象徵,因此造壇和入壇都具有非常深刻的含義。
  第二階段,也即開壇灌頂階段,需要4天時間。這4天的程式和內容,都按嚴格的儀軌進行,不能隨意改變。第一天是預備法會,第二至第四天是正式灌頂法會。現將每天的法儀程式和主要內容介紹如下:
  第一天7月11日  預備法會
  (一)叩拜供獻曼紮後,上師對眾弟子進行動機和目的教育。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上師將告訴大家:入壇接受灌頂的目的不是為了眼前的安樂和自身的利益,而是為了眾生的利益和自己的長遠利益。眾生的利益和長遠的利益解決了,個人的和眼前的利益就會不求自得。還將告訴眾人,人身難得,生命短暫,業報不爽,輪回苦多,勿失良機,歸趨正道等三士菩提道修養內容,講明學習密法必先具備顯法修養基礎的道理。
  (二)進行內灌頂。內灌頂也稱脫胎灌頂,此項灌頂,喻示受灌頂弟子已拋棄業體,在佛母腹中重新投胎降生,成為時輪金剛種佛子。
  (三)請願——弟子請求上師引入壇城,請求指示皈依、發心等入壇必需條件。
  (四)囑咐——上師囑咐如何持念,如何皈依發心,如何持戒等。
  (五)持戒——上師宣佈菩薩戒和密戒條款,眾弟子隨讀戒文,宣誓持戒。
  (六)護持——上師進行保護和加持受戒弟子的持念、加印儀式。
  (七)擲簽測器。弟子雙手舉簽棒,投擲在測試圖案盤中,預測弟子的入壇緣分和根器。在受灌人數多的情況下,只有少數人代表大家擲簽,眾人只作擲簽意念。
  (八)分發聖水、吉祥草和護身繩符。聖水洗滌身、口、意三業障蔽,吉祥草用於護床、測夢。每人分發長短各一根吉祥草,當晚睡覺時,長的草尖對準枕頭,順長壓在褥子底下,短的草尖向右,壓在枕頭底下,祈禱入睡。把夜裡的時間劃為三個時辰,主要看最後一個時辰中的夢兆。護身繩符,是代表彌勒佛的,系在左臂上,喻示慈悲護身。
  (九)加六佛印——上師用意念,把六尊種佛安置在弟子身上的六個部位,加以護持。
  (十)祈請金剛心護持——請壇中主佛時輪進入弟子的體內,進行護持。
  (十一)說法祝興,即上師解說所得諸法重大意義,使生法喜,增強信念。
  (十二)傳咒護身驗夢——上師傳授護身和化解惡夢的密咒和驗夢的方法。
  第二天7月12日  正式法會
  法會的主要內容是入壇和舉行童子式的七級灌頂。
  (一)入壇準備儀式
  l. 獻曼紮。象徵貢獻器世界,種福田。2.呈辭請求開恩傳法。3. 換裝——穿法衣,戴佛冠。這項儀式,像覲見帝王必須穿規定的禮服一樣。4.散發遮眼帶,即系在額上的紅布帶。入壇前遮住雙目,未經許可不能摘下,這裡面有許多含義。5.觀修自身化為佛身,喻示俗體進入不了壇城。6.上師問弟子有何心願選歸哪個佛種弟子如願回稟。7.獻身——即弟子表示把自己的身心獻給本尊上師、一切聽從上師。8.誦讀戒文,堅定守戒意志 戒律後面專門介紹 。 9.觀想月輪與金剛杵入心,表示已獲得菩提心。10.上師宣佈:向未經灌頂者不得洩密,洩密將遭惡報。
   二 正式入壇儀式
  入壇意味著獲准進入時輪密法領域,有權聞法修持。在上師帶領下,繞壇城一周,從壇城的四門朝拜壇中四方和中央種佛。朝拜時意想五佛逐個進入自己的體內。然後舉行下列儀式:l. 起誓,飲獄水——“獄水”對守戒的人來說是獲得成就的聖水,對毀戒的人來說是速墮地獄的毒汁,飲過此水就不能隨意亂來。2. 降佛——上師持念、誦咒、迎請眾佛進入弟子的體內。此時弟子意想時輪部眾佛紛紛如雨落在身上、滲入體內。3. 觀景——摘去遮眼帶,直觀天空,看到什麼顏色,就喻示得什麼成就。白、黃、紅、黑、綠色分別預示息滅、增長、勾攝、降服、綜合諸種成就。4. 擲簽定種——簽棒帶花的一頭所指方位上的種佛,就是和自己有緣的種佛,按種佛定自己的密名。5. 戴花--在額頭貼上白色的花瓣,表示種佛加印,獲得吉祥。
   三 舉行灌頂——此項灌頂,稱做童子式的七級灌頂,也叫世間法灌頂。受到這一級灌頂,就有了觀修生成次第的資格,種下了修成世間最高成就的種子。此項灌頂很像對兒童的啟蒙教育,是對修道者進行的初級階段成器培養。故稱童子式灌頂。
  l.水灌頂——如同給初生嬰兒舉行洗禮。灌頂的作用是:淨化土、火、水、風、空等人體五大元素,為使身體的五種元素升化為五種佛母創造條件。
  2.佛冠灌頂——如同給小孩兒留頂發。作用是:淨化肉體、感覺、思想、感情、意識等人體的五種組合成分,為使五蘊升化為五位種佛創造條件。
  3.飄帶灌頂——如同給小孩戴耳環等裝飾品。作用是:淨化人體中的十氣,為使氣咒相合創造條件。
  4.鈴杵灌頂——如同小孩兒用餐。作用是:培養調息運氣,為使左右二脈氣進入中脈創造條件。
  5.行為灌頂——如同小孩兒享受五欲之樂。作用是:使眼、耳、鼻、舌、身五根和色、聲、香、味、觸五境淨化為佛父、佛母,為五欲化菩提、樂空雙運打基礎,為五官產生金剛神通功能創造條件。
  6.名號灌頂——如同給小孩起官名。作用是:淨化手足、肛門、性器官、口等業根及其行為,為其升化為威武明王,戰勝四魔,防止下墮創造條件。
  7.隨許灌頂——如同小孩兒已長大,允許做事,授予工具。由以下各項儀式組成:
  1 授予*輪——象徵寄以持法、弘法的希望;2 授予海螺和經典——示意要以妙法之音,喚醒沉睡于愚昧中的眾生;3 授予金剛鈴——示意要堅持智慧和方便法門;4 授予密咒——為了使弟子防身和消除魔障;5 授予眼藥——喻示消除障礙,睜開慧眼;6 授予鏡子——喻示世間一切事物空幻不實,如鏡中之影;7 授予弓箭——喻示要以妙慧穿透現象,直指本性。以上是七級灌頂。
  8.法師灌頂——七級灌頂之後,進行法師灌頂,就是表示授予傳授生成次第以下世間法的權利,其儀式包括授予三持,即持金剛杵、持金剛鈴、持佛身印。佛身印就是表示堅持樂空不二智慧象徵的佛身之意。獲得世間法灌頂後,若能嚴格修持,就可以得到世間最高神通和成就,可以達到金剛乘七地的證悟境界。如果沒有堅持修煉的機會,只要信念堅定,戒行純潔,在七世以內必達到七地的果位。
  最後,傳密法戒,宣佈14條重墮性禁戒。
  第三天7月13日  高級灌頂
  舉行四種高級灌頂和四種最高級灌頂。
  高級灌頂是獲得學修圓滿次第資格的重要灌頂。高級和最高級是圓滿次第中修證層次上的區分,在灌頂形式上兩級灌頂大同小異。一般無上密只有四種高級灌頂,把高級灌頂分為高級和最高級是時輪的特色。
  四種高級灌頂如下:
   一 瓶灌頂——上師作法,加念力,使弟子生化為身金剛體,經過瓶灌,淨化業體之障,培育、成就應化身和身金剛的種子,獲得修煉圓滿次第六支修法中第一支收心法和第二支定心法的資格,為升入八地創造條件。
   二 密灌頂——上師作法,加念力,使弟子生化為語金剛體。分發樂空智慧象徵物優酪乳 ,淨化語根諸氣之業障,培育成就報身語金剛的種子,獲得修煉圓滿次第六支修法中的第三支斂氣法和第四支持氣法的資格,為升入九地創造條件。
   三 智慧灌頂——上師作法,加念力,使弟子生化為意金剛體,淨化意識障,培育成就法身意金剛種子,獲得修煉圓滿次第六支中的第五支憶景法的資格,為升入十地創造條件。
   四 第四級灌頂——上師作法,加念力使弟子生化為慧金剛體,淨化慧障,培育成就具生身慧金剛的種子,獲得修煉圓滿次第六支中的第六支正定法的資格,為進入十一地創造條件。
  最高級四種灌頂中的前三種灌頂,即瓶灌頂、密灌頂和智慧灌頂,和高級灌頂除灌頂明妃在數量上的差別而外,形式上沒有多大的差別,只是喻示一種修持層次上的深入。前四種灌頂稱權變性灌頂,後四種灌頂稱至理性灌頂。後四種灌頂中的第四灌頂,主要用語辭解說樂空智慧的理性境界,故稱語辭灌頂。其作用主要是淨化身、語、意最深層的細微業障。最高級四種灌頂的共同作用,是使圓滿次第的修煉進入最高層次,為升化到十二地境界創造條件。進入十三地便是成佛。十三地也就是樂空不二,是時輪金剛的終極果位。
  第四天7月14日  結尾儀式
   一 賜灌金剛上師頂
  這項灌頂的主要意義是:培育繼承法脈、能傳法灌頂的金剛上師的苗子,傳授金剛上師需要掌握的有關知識,宣佈金剛上師的必遵戒規等。具備這種灌頂條件的物件是很少的,但為了保持完整的傳承,習慣上向所有與會弟子賜灌,目的是為了播下善種,使人人爭取實現弘揚大法的心願。
  密法對金剛上師的資格條件要求極嚴,並不是受過此項灌頂的任何人都可以當金剛上師,這一點首先應該懂得。
  金剛上師灌頂儀式主要包括三密灌頂和授受杵、鈴、骨飾和五佛法器、冠帶、經典以及宣佈戒規等等。
  (二)結尾儀式
  上師帶領眾弟子繞壇三周,表示瞻仰時輪身、言、意三重壇城,然後拜壇。上師向壇中主佛時輪金剛移交眾弟子,託付請求本尊永遠護持眾弟子;祝願眾弟子不墮落,不退轉,常享人天之樂,獲得世間和超世的一切成就,在不遠的將來達到不變大樂與空色大印合而為一的第一佛時輪金剛之位。
  此時眾弟子凝神意想:壇城諸佛顯現,光芒四射,使自己和眾生獲得加持。自己在上師和本尊合一的壇城前發願,尊從上師的教導,堅持戒行,行善修法,後世投生香巴拉,享受清淨法樂,最終修成不變大樂與色空不二大印合而為一的時輪金剛身。最後眾弟子朝拜上師,上師摸頂祝福。
  灌頂法會到此全部結束。

  五、灌頂中宣佈的戒律

  戒行是一切佛法的生命。佛說:“佛法存在與否的主要標誌是戒行,有戒行便有佛法,無戒行便無佛法。”密宗尤重戒行,認為戒行是獲得修煉成就的第一要素。續部中說:修密法若不具備戒德,不但得不到任何成就,反而會生遭惡報,死墮永無超脫的金剛地獄。因此修密者絕不可忽視。
  在灌頂和灌頂過程中上師一再囑咐守持、眾弟子宣誓不違的戒律除了佛門共同遵守的十善戒和皈依三寶、發菩提願行二心、利益眾生、救度眾生等菩薩戒外,還有以下幾種密法共同戒律和時輪特殊戒律:
    一 六種佛守持戒規
  l.發菩提心、守三戒(戒惡、揚善、利益眾生)、持金剛杵、持金剛鈴、持佛身印、禮敬上師為不動金剛種守持戒規;
  2.無私施捨錢財和屬於自己的一切,以佛法開導和幫助別人,幫助別人擺脫困境和保護別人的安全是寶生金剛種守持戒規;
  3.食用五肉、五汁等助生成就的靈藥為遍照金剛種守持戒規;
  4.經常供養三寶為業成就金剛種守持戒規;
  5.保精不泄為彌陀金剛種守持戒規;
  6.修持樂空不二智慧為金剛心種守持戒規。
    二 十四條重墮性禁戒
  l.不尊敬上師;
  2.違背師命;
  3.與金剛學友不和睦相處;
  4.對眾生缺乏慈悲心;
  5.把漏樂視為解脫之道;
  6.輕顯重密,誹謗顯教;
  7.對思想信念不成熟的人洩露密義;
  8.不愛護身體,修有損于健康的苦行;
  9.持邪見反對性空之說;
  10.為人虛偽,戒行表裡不一致;
  11.對不變樂所生慧持懷疑態度;
  12.誹謗密行者的不符合世俗的行為;
  13.對密聚餐供物視為不潔而拒絕食用;
  14.侮辱和誹謗女性。
    三 八條次重墮性禁戒
  l.親近不具備修密行條件的女性;
  2.在密聚餐集會中進行爭吵;
  3.從非攝取對象攝取甘露;
  4.因貪財吝法,對成熟的弟子不傳密法;
  5.對虔誠弟子的問法,不答或答非所問;
  6.在不信密法的小乘弟子家中留宿一周以上;
  7.冒充密法師,信口談密說空;
  8.對未經灌頂者談密行密法。
    四、二十五種不允許行為
  l.五種嚴重性罪惡行為:
  (1)殺生害命;(2)偷盜搶劫;(3)犯罪性的男女關係;(4)說謊行騙;(5)飲酒。
  2.五種次重性罪惡行為:
  (6)參加賭博;(7)靠不正當行為謀生;(8)閱讀散佈邪說的書籍;(9)祭祖先亡靈和敬鬼神;(10)信仰邪道外教。
  3.五種特重罪性殺毀行為:
  (11)殺男人;(12)殺女人;(13)殺害嬰兒;(14)殺牛;(15)毀壞塔廟和佛像。
  4.五種傷害行為:
  (16)傷害親友;(17)傷害權威人士;(18)傷害佛與師;(19)傷害僧眾;(20)傷害信賴自己的人。
  5.五種貪欲行為:
  (21)眼貪美色;(22)耳貪音樂;(23)鼻貪香味;(24)口貪美食;(25)身貪安樂。
  以上四種密宗戒律中,第一、第二、第三種守持戒與禁戒中,有些內容和一般的密戒不完全相同,不相同的地方正是時輪部的特殊禁戒,第四種二十五條戒律是時輪法的特殊戒律。
  嚴守戒律是獲得密修成就不可缺少的最根本因素,這次貢唐大師指示,灌頂中的戒律部分要全文譯出介紹,我們應當深刻領會大師的這種用心
  1994年6月28日於西北民族學院


  三寶原理與皈依法通俗解說


  一、概述
  在佛法中稱佛、法、僧為三寶。將佛、法、僧稱為“三寶”有清淨無垢、威力無窮、稀世珍寶之義。
  佛寶指具足四身之佛,法寶指八萬四千法和道、滅二諦,僧寶大乘佛法專指見道以上的聖僧、菩薩。佛是指路人;法是道路;僧是熟悉道路的夥伴。
  有人說什麼藏傳佛教在三寶上加了“上師”,成了“四寶”,這是胡說八道。上師是集“三寶”于一身的導師,並非第四寶。上師傳法如佛,上師的功德、智慧如佛的法身,上師言傳身教起著具體的僧寶作用。因此佛說:“無師哪知佛名、佛法?有師才得知佛名佛法,故師恩重於佛恩。”尤其密法不能靠經典,必須要有上師親口傳授,因此密法稱:“上師是加持之源,守戒是成就之源。”藏傳佛教特別看重上師的作用,其原因就是這樣。
  三寶有因三寶和果三寶。因三寶是指向眾生說法和普度眾生的諸佛,和指引成佛的經典教義、啟迪心扉的佛智以及諸聖僧菩薩。果三寶是指自己爭取達到的目的。自己通過學修,獲得戒定慧成就便有了法寶獲得見性智,成為僧寶;成佛便成了佛寶。皈依因三寶是手段,證得果三寶才是目的。學法、修法的全部過程和最終結果,都屬於三寶皈依法的範疇。因此要想懂得“皈依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四句經文的全部含義,非掌握整個佛法的內容不可。佛法經文的深奧,由此可見一斑。


  二、目錄


  1、概述

  2、導論
  1)佛法的總概念
  2)皈依法的重要性
  3)信與解的重要性

  3、三寶原理
  A、三寶總述
  1)“三寶”與佛教的關係
  2)規定為“三救星”的原因
  3)稱做“三寶”的原因
  4)因三寶與果三寶的區別
  5)真諦與俗諦三寶之分
  6)小乘派關於“三寶”的概念
  7)大乘教與大乘“三寶”概說
  B、佛寶解說
  1)佛的定義
  2)佛的四身
  3)顯密佛的異同和密佛的特點
  C、法寶
  1)法的概念
  2)教法的定義及分類
  3)法寶的定義
  D、僧與僧寶
  1)僧伽的名稱和概念
  2)僧人的分類和層次
  3)“僧寶”的定義和概念
  4)同體三寶和異體三寶的含義

  4、三寶皈依法
  A、皈依法基本知識
  1)皈依對象的可信性
  2)皈依的起因
  3)皈依的本質
  4)皈依的方法
  5)皈依戒規
  6)皈依的利益和作用
  B、皈依現實三寶
  C、皈依法觀修要義
  1)準備工作
  2)正式觀想

  三、精華摘錄

  有許多東西的性質作用永遠無法用科學的標準衡量,如文化習俗、思想感情、藝術創造、美學價值等等。不能認為藝術中的虛構和誇張不合乎科學的標準而加以否定,科學不是區別好壞對錯的惟一標準。


  佛法中超世間經驗範圍的知識,不是世間經驗可認識的物件,像眼睛看不見聲音、耳朵聽不到顏色一樣,無法以科學衡量,也不必以科學的框架限制認識的擴展和深化。(271頁)


  大智和大悲心是靈魂,也稱"佛父"和"佛母"。(273頁)


  "方便法"即指以大悲心為動力的利眾行為。


  聲聞和菩薩相比,聲聞是一顆"小星星",菩薩是"天空"。因聲聞、緣覺只有智慧,沒有大慈大悲心,冰冷無情,只想自己出離塵世,永住寂靜涅磐境界,是一種自私自利的表現。(274頁)


  自己是否已皈依三寶,進入佛門,也是主要看自己能否如法行事,而不是看掌握了多少佛法知識、有沒有皈依證、穿什麼衣服、是什麼身份等等之燈的表面現象。衡量一個佛門弟子道行的標準也不是看他的外表和社會上的名譽、地位、稱號、有多少弟子,因這類東西容易偽裝,騙子都可以做到,而是看他平常處世待人接物的態度和言論行為是否符合慈悲利眾的佛法標準。


  本人要有善良的願望,若本人沒有善良願望,好比卵石在水中浸泡千萬年石心也不會變得濕潤柔軟一樣,雖在佛法中浸泡,也無法使他變得聰明善良。(280頁)


  那種見圖像、聲光的功能和佛教見性開悟沒有任何共同點,把世俗的這類特異功能當成佛家的見道開悟,是缺乏佛教知識的表現。希望佛門信眾不要把這類迷惑人的、五光十色的"塑膠珠子"當成價值連城的"寶石"。(281頁)


  "信"是純潔的、堅定的、使人向上的一種積極的信念。信仰有迷信和理信兩種。"迷信"是缺乏智慧的信仰,它是盲目的、純感情性的。(282頁)


  正信要具備三個條件。第一是純潔性,就是說"正信"是純潔的心靈中產生的崇敬的感情。第二是不疑性,就是在確認其正確可靠性的基礎上所產生的不懷疑、不動搖的堅定信仰。第三是嚮往性,就是在確認其信仰物件崇高向上價值的基礎上所產生的羡慕、嚮往和追求的心理。(283頁)


  鈍根人如果得到良師益友,得到公認的正法,老老實實、認認真真地修持,反而比那些半信半疑、思想污染較深的有學問的人,更有獲得好成就的希望。因為一般的利根學人,因其見聞廣,大腦就像一個雜貨商店,三教九流的貨色樣樣都有,思想意識的白紙上塗滿了各種亂七八糟的顏色。這種人如果沒有特殊的因緣和慧眼,在思想意識裡很難形成純潔的、色調鮮明的信仰畫面。這就是信仰堅定專一的鈍根人有時比那些見多識廣的利根學人反而出成就快的原因所在。


  在諸德性中,"信德"不足是最根本的原因。(284頁)


  無分別智慧,如視覺等五官感覺和"夢境"似的直觀直覺,這種智慧不借助語詞和分析推理,故無分別。(285頁)


  "生命短促而知識領域甚廣,自己能活多久又沒有什麼把握,所以要如天鵝從湖水中析出乳漿那樣選擇吸收自己最需要的知識。"(289頁)


  佛法的"空假"、"真妄"觀點,並不是說世間沒有任何真見、真情,而正是承認世間六道和眾生的真實存在,承認世間有真情、真善,也有真醜、真惡,還承認這種不如人意的生活狀況完全可以改變的事實,才根據存在的事實,提出了改變這種事實的實實在在的主張--解脫道。(291頁)


  眾生的幸福來源於佛--覺者的愛心和智慧。


  眾生暫時性的和永久性的幸福快樂的獲得要依靠三寶。(300頁)


  通過學法,在思想意識和行為動作方面所產生的作用,才能真正拯救自己離惡脫苦,所以才是真法、法寶。口頭空說,光念經文,不解決思想行為方面的實際問題,和扮演佛、菩薩念經的演員一樣,不會有什麼作用。(307頁)


  本質光明,現象混濁,是眾生心的特點,"光明"表心性的淨分,"混濁"表心性的染分。一染一淨,一事一理,這就是心性的辯證法。佛法的根本就是解決這心性去染的問題。(313頁)


  對自身寶藏的開發,說的就是自身光明心的開發,真智的開發。(314頁)


  很多人在"佛心論"的問題上理解產生錯誤,主要有兩點:一是認為"眾生心中本來有佛",這是違背"諸法是因緣和合,佛也是善因緣的結果"這一邏輯規律的。如果本來有佛,何需重修?如果說佛被無明煩惱污染,需要重修開悟的話,就等於認定"佛會退轉墮落"。如果佛也會"退轉墮落"的話,關於佛的四身的殊勝功德,沒有一個能站住腳的,這等於對佛的全面否定。二是認為"原本自性是永恆不變的"。既然眾生的自性是永恆不變的,要麼純潔無染,要麼染無淨,只有這兩種可能性。因為"染"是一種變得混濁不清的"變化",既然是"永恆不變",怎麼會有"變化"?這種不變與變"的自相矛盾,如何解決呢?凡是物質和精神的一切存在都是變化中的存在。沒有永恆不變的存在,只有否定的概念"空"所表達的事物才是不生不滅、永恆不主為的,如虛空、未生、已滅之物。原本自性以及轉世的靈主只等,是生滅連續不斷的續流,絕不是一成不變的東西。如果永恆不變,前世的豬、狗轉生為今世的人,其意識必定和豬狗一樣;前世的人轉成今世的豬狗,也定會說話。


  空出十萬個酒瓶,宇宙空間的性質數量也不會減少。因為虛空的本質是無增無減。


  從斷德方面來說,佛具有自性清淨和離染清淨的"二淨"特點。(316頁)


  過去曾經有過,但現在已不存在的東西,屬於"永恆",如昨天的時間,已打碎的玻璃杯,不會複生,已變成斷滅、無為的狀態。


  "自生"功德是指無動機目的、無意識、不動念、說法度眾等一切利樂眾生之事自然而然,按眾生的意願完全可以完成的自然作用。這種自然、自生、自如作用,像雨露和空氣,或山水自然環境對眾生的有益作用一樣。這類天體和自然物,雖無心無意,確能以本身的自然性能利益萬物。這種自然性能,因"無心"所以才無選擇、無私、無傾向,一律平等地起到利益萬物的作用。因不受思想意識支配,這種作用才完全進入自然運行軌道,如地球的運轉,無始無終。


  佛的不可思議的作用,完全進入了一種慣性軌道,不需要主觀意識的推動。


  有人也許會說:"既然佛的作用是自然、無意識的,那麼供養佛、求佛的保佑、皈依佛會起什麼作用呢?"這和請太陽保佑、請天上下雨有什麼不同呢?


  太陽是普照萬物的,但有些地區看不到太陽,或者這些地區的上空有煙塵雲霧籠罩,或者這些地區就在背著太陽的地方,這能算太陽能的過錯嗎?太陽沒有白天黑夜,地球上形成白天黑夜是地球本身運轉的結果,能說太陽晚上無光嗎?下雨能改變氣候環境,能使萬物生長,春天種在地裡的麥種,受春雨的滋潤就會發芽,但腐爛了的麥種不會發芽,放在倉庫裡,不接觸雨露的小麥也不會發芽,所以麥種不發芽能說雨露不起作用嗎?天空裡佈滿了微波和無線電資訊,如果沒有接收這類資訊的電視機和收音機,怎能知道天空中有這類住處即使有電視機、收音機如果不打開開關,主動接收,以怎麼會收到這些資訊呢?利用人工技術可以用太陽光發電、取暖等等,如果人們不積極主動地利用太陽能,太陽也會自然產生上述的作用嗎?


  平常說"千江有水千江月",這"月"如佛,"江水"如眾生的信念。如果江中無水,就不會有月影。天上雖然有"月",如果地上無江河湖海之類的反射物,就反映不出皎潔的月容。對人而言,智慧和信念就是反射物。


  混濁的水中反映出的皓月也是昏暗的,波動的水中照出的月影是無規則的碎片,哈哈鏡中的美人像也是醜八怪。


  "靈感"、"應驗"對佛來講,是一種自然的性能,要充分發揮這種自然性能還要靠自己。一個有經驗的人,可用凸透鏡對準太陽燃起火來;如果沒有這種凸透鏡,想借陽光取火,恐怕做不到。(318頁)


  關於知識障,有些當今解釋佛經的人毫無根據地亂作解釋,說什麼"知識越多知識障就越多",讀佛經多,也會變成知識障"等等。這真是聞所未聞的奇談怪論。照這些人的說法,沒有知識的人就不會有知識障。豬狗這類沒有知識的動物,不需要破知識障,就會變成遍知一切的佛,成佛何必要轉得人身?多造惡業、投生畜牲道,反而沒有知識障,思想境界還比小乘羅漢高,多好!彌勒大菩薩說:"不精通五明,雖然是大菩薩也成不了佛。"(319頁)


  佛的遍知一切的智慧,是心識的智慧,所以它是有為法,是"五蘊"轉化為識的特種功能。凡眾的肉體和精神是相互領帶的關係,但肉體是物質,精神是無色無相、不受時空限制的一種能量,不是同類事物。五官之識也各司其職,功能不一樣。但成佛後佛的有色之身也是智慧的化現相,億萬化身都是一體智慧,不但五官是全能,如眼能聽音,耳能觀色,皮膚觸覺有耳、目的作用之類,而且每一個毛孔都具五官的作用,具有全息性作用。


  "佛智所及之處,就有佛身;佛身所到之處,就有佛光;佛光所照之處,就有佛聲;佛聲所及之處,就有佛心。"


  "誰想到佛,佛就在他身旁。"因為佛的智慧是遍智慧,智慧之光覆蓋一切事物,沒有一樣東西不在佛智的照射之下。因佛的身體也是智慧身,所以,佛智所到之處,就有佛身、佛光、佛聲、佛心、佛能等等。這雖然不可思議,但推理完全合乎邏輯。


  戰勝一切惡魔的最具威力的法寶是慈悲心。


  慈悲心和無二邊中觀智、利眾菩提心是成佛的根本因素。(324頁)


  佛的聖能中最重要的是佛的智慧和慈悲遍及一切的作用和永不間斷的永恆作用。(325頁)


  學佛的人,只懂顯法而不懂密法,或者只懂密法而不懂顯法,如同"一隻眼"的殘廢,不能算"精通佛法"。(327頁)


  所謂"萬物有靈"的觀點,不是佛家的觀點。諸佛可以化現山水草木,但山水草木絕非有情識的生命,純屬無靈識的自然物,既無轉世的生命,也非六道眾生。(331頁)


  不學顯宗不知佛法的博大,不學無上密不知佛法的精深。(349頁)


  人的“自我”只是“五蘊”之身或者“心識”的一種自我意識,即每個人的意識中的“自我”是指自己的身體和感覺意識的綜合體,或指主體意識。人的有形的肉體和無形而應境所生的感知意識都是眾緣和合之物,不加以分析,籠統地將它認定為“自我”,並以這個自我為主體,產生各種感情和行為動作--這就是事諦的自我--這種眾緣組合的“自我”或“我”,是造業、感受業果、輪回轉世的主體,不能不承認。若不承認這種緣生自我,卻又承認轉世解脫的靈識,是自相矛盾,無法自圓其說。宗喀巴曾說:“作為造業、感受業果的‘自我’,佛家從不否定。”但人們的思想意識中還有另一種“自我”,認為這是“自我”是主宰自己思想感情和行動的主體,肉體和意識都是這個“自我”的“附屬物”。但是這種既非肉體,也非感知意識的“自我”純屬虛構,“無我”說的就是這種俱生虛構“自我”的“無”。這種虛構的“自我”意識是引起煩惱的根源,所以佛教主張破此虛妄的“我”,以達到正本清源的目的。(356-357頁)


  在佛經中有個故事,有一次佛在向眾比丘說法時,一位身穿華貴的俗家服裝,佩戴珠寶瓔珞的貴族男士來到了佛的身旁,佛很尊敬地請他坐在自己旁邊。法會結束後眾比丘議論紛紛,大伽葉對佛說:“一個在家的貴族,為什麼讓他坐在眾比丘的上席?”佛說:“你們別小看他,他就是文殊大菩薩。”面貌像佛的未必都是佛,面貌不像佛的也未都不是佛。不能以相看佛、以貌取人,就是這個道理。361頁)


  從密宗的角度講,應把給自己施教、傳法、灌頂的根本上師看做是諸佛引渡自己的化身,是直接把活的法流傳遞給自己的眾佛的代表。眼能看到身密、耳能聽到言密、心能體會到意密,這比抽象的無形的佛更具體實在,而在直接得到言傳身教這點上,師的恩情比佛更大,尊師的功德受益與佛相同。(364頁)


  “堅信不疑,緊緊依靠”就是“皈依”之義。但如果你找到的救生船仍然是一個漏水的破船呢?如果你所找到的救生船是一個“賊船”呢?如果你投靠的恰恰是一個浮在泡沫上的紙船呢?如果你看不清楚,伸開雙臂擁抱的是一條鱷魚呢?所以選准依靠、投靠物件非常重要。在世間信仰中像上面所說的那是“漏船”、“賊船”、“紙船”甚至“鱷魚”是很多的。如果選錯了皈依物件,投錯了主子,或者解決不了問題,如上“漏船”和“紙船”;或者反害自己,如上“賊船”、“鱷魚”。


  人就像小孩和弱小的國家,需要靠別人才能活著。(367頁)


  供養財富不僅是種福田,更重要的是斷除貪心的修煉。物質財富的供養,不在品質和數量,重在無私的誠意。如釋迦牟尼在因地,因家貧無可供佛,只捧了一把土,誠心地獻給護光佛,佛非常高興地接受了,並說:“你因此善,將來會做大地的主人。”(372頁)


  對充滿邪見、福慧淺薄的末世眾生,雖然佛陀親自到眼前,也起不了什麼作用。


  在沒有佛陀的時代,真正起到佛陀作用的是授戒、傳法的上師。


  寺廟、佛像和佛經的存在並不能證明佛法的存在,因為真正的佛法指的是一種活的思想品德和活的智慧。


  佛不在世時就是以師為佛聽從教導,學習做人。法固然重要,但無師,法從何而知?


  “在沒有師傅之前,連佛名都不知道,哪知佛法?”有師才知佛與佛法,才能分清是百善惡。因此,師恩大於佛恩。


  上師依法指明道路,就和佛一樣。一般人在見不到佛面、聽不到佛的教導的情況下,上師替佛傳授了佛法,起到了佛起不到的作用,因此,上師的恩大於佛恩。佛的事業是說法度眾,上師也照樣說法度眾,因此說,上師是自己的現實的佛。


  佛書中所描寫的那樣“金光閃閃,雲裡去,霧裡來,十分神奇”。實際生活中應化的佛並不是那樣,化人就有人的特點,化動物就像個動物,不然怎能和他(它)們相處呢?佛本身雖然沒有缺點,但化為人就要像個人,像人就不可能沒有缺點。何況,人的優缺點也沒有統一的標準。有些優點,有的人反而認為是缺點;有些缺點,有的人反而認為是優點。難道不是嗎?


  “親師是道之本”,是“世間和超世間一切善功德的根源”。密宗還認為,師是“加持之源”。重本尊、輕上師的修持等於從“沙中取油”,不可能有任何成就。供養千萬個佛的功德,不如供養一個自己的傳法上師的功德。把自己的上師當作凡夫看待的人,只能得到凡夫一樣的加持;當作真佛看待的人,就會受到像佛一樣的加持。加持的能量不全在對方,更重要的是自己的信力和念力。如果沒有虔誠的信念,雖真佛在眼前,也許看到的只是一條死狗,如無著見彌勒的故事;如果有虔誠的信心,狗牙也會發出佛光,如一個老太婆將狗牙當作佛牙供奉的故事。

  修佛的人,把自己的上師這個現實的佛放在一邊,親近一種看不見的佛,像住在金山旁邊,向別處進行乞討一樣愚蠢。

  如果這個法門修得好,別的法就會不修自得;如果這個法門修不好,修別的法就像鹼地播種,徒勞無益。(382頁)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 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左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稀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蠦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複次,須菩提,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所謂不住色佈施,不住聲、香、味、觸、法佈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佈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佈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于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佈施,福德亦複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 菩薩應如所教住。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複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須菩提,于意雲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佈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若複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須菩提,于意雲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須菩提,于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須菩提,于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須菩提,于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佛告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昔在燃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
  “不也,世尊。如來在燃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須菩提,于意雲何?菩薩莊嚴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臂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于意雲何?是身為大不?”
  須菩提:“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于意雲何?是諸恒河沙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佈施,得福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 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複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稀有之法。 若是經典所在之處, 則為有佛, 若尊重弟子。”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須菩提,于意雲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佈施,若複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
  “稀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稀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稀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稀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于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 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做忍辱仙人,于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佈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佈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佈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佈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佈施,中日分複以恒河沙等身佈施,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佈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佈施,若複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誦讀、為人解說。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 為人解說。須菩提, 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複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祗劫, 於燃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複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 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須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 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於燃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燃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燃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 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 是故名一切法。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
  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恒河沙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寧為多不?”
  “甚多,世尊。”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須菩提,于意雲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佈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
  “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須菩提,于意雲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于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複次, 須菩提,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 無人、無眾生、 無壽者相, 修一切善法,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 如來說即非善法, 是名善法。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 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佈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須菩提, 于意雲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 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 如來則有我、 人、 眾生、 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須菩提, 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 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 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於法不說斷滅相。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 持用佈施, 若複有人知一切法無我, 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 何以故?須菩提, 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不受福德?”
  “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于意雲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
  “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于意雲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
  “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 世界七寶持用佈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雲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後秦〕 鳩摩羅什 譯


  密法是佛法中的“寶中之寶”


  一、佛法難聞,而密法更難得到

  宗喀巴說:“密法比佛更珍貴。”就是說要得到佛法,要有許多條件,而密法更是難以得到。所以宗喀巴大師說:“密法是珍貴的,密法比佛還珍貴。得到佛的地位並不難,得到密法難上難。”原因是啥?佛法上說:本賢劫要出1000個佛,釋迦牟尼佛是第四位佛,第五位佛在8萬年以後出現,是彌勒佛。像這樣的佛在世界毀滅之前的這一賢劫要出現1000尊,在這1000尊佛裡面只有4尊佛才有密法,是第四位、第五位、第十一位佛和最後第一千位佛。從理論上推算,只有最後這一個佛,前邊999個佛的所有佛法他都要傳,所以他必然要傳密法。這說明密法是珍貴的。而世界上由於人的偏見、無知,對密法有各種各樣的看法,不認識,甚至排擠。佛教內部也有排擠,小乘佛教也進行排擠,漢傳佛教中有個別人也排擠。實際上也並不奇怪。因為密法是秘密的,如果大家都知道了,就不珍貴了。稀有的東西才是最珍貴的,如果人人都有了,還有什麼“珍貴”可言?

  二、密法是成佛的最捷的捷徑

  密法,特別是無上密法中有顯宗所沒有的許多方便法門。如色身的修法,佛國的修法。色身就是佛的四身中有形的兩個身(即報身和化身)。這兩個身是顯宗經過三個無量劫即三個阿僧祗劫的時間修福、修德才能得到的,不是隨隨便便可以得到的。而密法快速法能即身成佛,就是用幻身法可以代替長期修煉色身的這一過程。
  還有佛國的修法,即莊嚴佛國,比如觀修壇城。這次大家都看到了,用沙堆的壇城,是佛國、佛法的象徵,那裡面的每一朵花、每一個字都有特別的佛理象徵意義。
  還有禪定和智慧的修法、二成就的修法。
  世間成就(四悉地):息、增、攝、誅。
  四悉地成就也叫世間成就,如息病、滅災這方面的成就叫息滅成就法。增益法:增益就是增長智慧、增長壽命、增長財富等。收攝法、勾攝法:想得到的東西可以很容易得到,叫攝法。誅殺法:是對待邪惡的,是憤怒金剛所表現出來的善行,即抑惡揚善。從目的上來說,佛法是慈悲的,但從手段上說,有時有惡法——誅殺法,沒有這些法,對待邪惡就沒有辦法鎮壓下去,眾生也得不到幸福。所以,用誅殺法對待邪惡。對待邪惡也是以慈悲為懷,從慈悲出發,但是在手段上採取強硬的手段,就是誅殺鎮壓法。這是四成就的世間成就。
  十二成就:收、招、離、殺、逐、迷、僵、呆、橛、封(口、耳、目)、變性、換體(勝樂部) 。
  收:收攝。招:可以把靈魂招回來。離:用一種法使人肉體和心靈分離開,離實際上是一種誅殺法。逐:就是驅逐法。迷:就是迷惘迷路,對於土匪、強盜用迷路法,使其找不到路叫迷法。僵法:就是定法,定住身體不能動,使身體僵硬。呆法:破壞大腦,讓人癡呆。橛法:就是金剛橛,屬定、誅法。封法:封口、封眼、封耳。可以把口封住,說不出話;可以把眼封住,看不見東西;可以把耳封住,聽不見別人說話的聲音。變性法:變性就是把男人變成女人、女人變成男人。換體法:就是可以把身體互相掉換,這是奪舍法裡面的。比如年紀老了,身體本身的機器壞了,怎麼辦?你可以借用別人的身體,把自己的身體甩掉,把別人的靈魂驅除掉,佔用別人的身體。這都是世間法。還有大成就、小成就。
  八種小成就:明目、速行、隱身、飛行、透視、長壽回春、點金、差遣神鬼。
  ............
  八大成就:化物、分身攝物、隨意化現生物和器世界、隨意行處、變化如意、取用如意、生殺如意、主宰萬物。
  化物,即隨隨便便變化,就像《西遊記》中隨便可以變人、變房子、變物;分身攝物:一個人可以變化成千千萬萬,到處可以看到這個人;隨意化現生物和器世界:生物就是變成動物或一個人或另一個人,器世界就是把山、水、城市、村莊變成廟宇等;隨意行處:意到身到,一個意念,你想到什麼地方,馬上就可以到什麼地方;變化如意、取用如意、生殺如意、主宰萬物……改變天地氣候。這是大成就。但這些都是世間成就,不是最高成就,最高超世成就是“幻身”和“光明心”成佛。這就是密法的最高成就。元神、元氣化為一個佛身,意識光明心化為佛智。在顯教中沒有這些成就。密法修行到一定層次就可以得到這些成就。


  三、惟有密法才能破除微細的知識障

  解脫的主要障礙是煩惱障,但成佛的主要障礙是知識障。因此,密修法是成佛必經之路。一般修顯道的菩薩在十地的後期臨成佛前得到密法灌頂,在顯法佛教理論的研究中達到真正深層次部分就會知道這一道理。十地菩薩在臨成佛之前要得到灌頂,這種灌頂就是密法灌頂。最細微的障礙,靠顯教的智慧是破不了的,必須要用密法才能徹底破除。用金剛禪破除隱分的細微障礙才得以成佛,這是密法獨有的特點。

  四、密法在生命的轉世因數——超微體和超微意識規律的解釋和相應的修法方面彌補了顯教經論的不足。

  比如轉世怎麼轉?顯教認為死是靈魂離體,以為轉世就是靈魂轉世。顯教只說到這個程度,對轉世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在理論上並不完善。在密法中才解決了這個問題。人的轉世因數不僅是靈魂,還有氣——業氣。氣為體,神為用,指元神和元氣。元神和元氣任何時候都是金剛體,是不能分離開的,在世時是隱蔽的,死了以後,只有與肉體宏體 脫離時,才顯現出來,轉世的時候就是這個元神和元氣。因為有這個理論,才有相應的修法。解決了轉世上的一大問題,也出現了中陰身成佛的控制法——如何控制元神和元氣,彌補了顯教修法的不足。為什麼叫密法?好多深層的東西在顯法中密而不宣,在密法中才有解釋,所以叫密法。
  以上兩點一是破知識障,一是業氣的問題,是無上密法在理論上的絕招,是密法優於顯法的最根本的原因。

  因此,沒有特殊因緣的眾生得不到密法這個寶中之寶、法中之法,所得之人應當十分珍惜,像保護生命一樣地保護它。


  獨具特色的時輪大法


  時輪大法是藏傳佛教中密教修持主要持方法及本尊之一。時輪法具有其獨特的理論見解和修持方法。
  其中,覺囊派以專修時輪法著稱於世,並使許多人得到成就。成就者中最為著名的有著名的有更·篤布巴喜堅贊,他一生中以主修時輪大法而得成就,並將時輪大法宏揚於西藏各地,還著有許多單闡述時輪大法的著作,流傳至今。

  1、時輪的義理

  分分秒秒組成歲月時輪,無始無終轉動不息,威力無比,它創造出五光十色的天地萬物,又將它一個個粉碎,不留痕跡,這是“外時輪”。現代科學中的相對論,講四度空間,就是三度空間,加上時間,認為一切存在都離不開時間的因素。時輪就是重視時間,一切從時間的角度解釋生滅的,認為生命是時間。時間和空間兩方面中首先是重視時間的,從時間的角度研究宇宙,研究人體生命,除了時間,還有什麼呢?什麼也有沒有了。..........

  把身體分為宏體、微體。宏體是看得見的,還有我們看不見的精、氣脈,還有更細微的元神、元氣。內時輪指的就是這些人體規律,這些和外部是相應的,怎麼個相應法?人體上的十二宮怎麼表現?人的胳膊上有三個關節,兩個胳膊就是6個關節,兩條腿各有三個關節,一共十二個大關節,一個大關節中有30條脈,十二個脈輪,每條脈輪中有30條脈,這樣的脈輪,在人體中有十二個,與外面的十二個月適應。一月有30天,所以人的每個關節中的脈有30條。這就是相應法。
  比如天氣一年有兩個回歸線,北回歸線和南回歸線。夏至白天最長,晚上最短,一直到北回歸線;到冬至的時候,到南回歸線,白天最短,晚上最長,到節點時就到了南回歸線上了,這就是兩條回歸線,就是人體的條脈絡的表現,一個左脈一個右脈。
  天上最主要的就是太陽、月亮,還有一個羅喉星,羅喉星天體裡面是非常重要的星星。從時輪上說形成日蝕和月蝕很重的原因是羅喉星。羅喉星是無色的看不見的。還有一個叫"劫火",現在都叫慧星。今天不是開始慧星撞擊木星的日了嗎?慧星在時輪上專門有解釋,人體裡面的中脈是代表慧星的。日、月、星就是代表人體內的三條脈,一條紅脈表示日,一條白脈表示月,中間的中脈是綠色的或蘭色的代表羅喉星。(天體、人體)都有對應規律。2、時輪壇城和時輪佛與內外時輪的相應規律。人體的四季,天上的四季,春、夏、秋、冬、人一生的四季和一天的四季都有對應規律。

  2、時輪壇城和時輪佛與內外時輪的相應規律

  人體的四季,天上的四季,春、夏、秋、冬,人一生的四季和一天的四季都有對應的規律。在四季中情緒的變化各不相同。而且人的氣,每天在體內運行,是有一定規律的。規律紊亂了以後,身體就出毛病。練功的目的是讓它正常,讓它平衡。這是內時輪。
  另外是別時輪六支修法,六支修法是圓滿次第修法中的高級修法,六支修法是絕妙的對治論。針對天體和人體的對應規律提出一個對策。別時輪掌握規律主動控制、調整氣脈,保精、養神、增福、增利除弊。人的身體中的有利因素要增加、要增長,在修練的過程中弊病要驅除,成就樂空不二,自在時輪。自在時輪就是能最終改變人體內部這種規律。
  人始終是一個奴隸,是體內和體外自然環境(奴役)的奴隸。自在就是獲得自由生命,在陰陽各個方面採取對治的辦法。這就是二次第,就是生成次第和圓滿次第。
  時輪法是研究生命規律、改變生命規律、是超脫生命規律的奧妙無窮的大法,時輪天文和人類修證的經驗證明它的科學性是無可懷疑的。
  時輪的意義還有很多,比如:還有一個時輪壇城和時輪佛,和內外時輪的個應規律。
  時輪壇城也是代表人體的,也是代表宇宙的,不是隨便想出來的,畫出來的。它的每一個組成成分都與人體有著對應關係。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是有對應規律的。每個佛都有他的對應性,比如說外部,每年360天,有360個星宿,每天輪流值日,當值時空,在時輪壇城中就有360個佛代表360個值日星。
  人體的五蘊,上面講了。如:色、受、想、行、識、空,人體由這六要素組成,在時輪壇城中就有六佛代表。時輪與眾不同的是以六為代表。一切都是六,比如土、水、火、風、空、識,人體除地、水、火、風、空,還要加上識才成為人。這是人體六大要素,壇城中六大要素是六位佛母來代表的。象這一類的對應性,還有比如時輪金剛主佛身,上身蘭色,下身右腿紅色,左腿白色,代表了身體內的最主要的三元素---精、氣、血。上邊蘭色代表氣,右腿紅色代表血,左腿白色代表精,精氣血是人體中最主要的物質,離開這個就沒有生命。比如四種顏色,四個頭,前面是黑色的(或蘭黑色的),右面是紅色的,後面是黃色的,左面是白色的,代表四大。前面的黑色代表風,也就是氣,紅色代表火,後面的黃色代表土,左面的白色代表水。四大在外時輪上正好代表一年春夏秋冬四季。春夏秋冬也是與土、水、風、火來對應。時輪佛有十二個胳臂,代表一年十二個月,十二宮,二十四隻手代表一年的24個節氣,或者說24個上弦、下弦月(每月分上弦、下弦),一陰一陽,上半月陽,下半月陰,十二個陰陽就是十二個月,現在一般是農曆24個節氣代表了。每個手五個手指頭,24個手120個指頭,一個指頭有三節,共360節,代表一年360天。為什麼這麼多手只有兩條腿呢?兩腿是兩回歸線,紅色的腿代表北回歸線,白色的腿代表南回歸線,一年四季超不也這兩個回歸線,這就是時輪的相應法。
  當然時輪佛不是沒有的,釋迦牟尼佛在講密法時就顯這種佛像,就是我們現在見到的這一種時輪。他身上的顏色以及裝飾。全部代表外時輪和內時輪一一對的關係。所以,這種法是內外時輪密切相關的對治法。還有前面一個佛母,她是黃色的,有的譯?quot;雜母",我翻譯成為"複色母:(複色就是多種顏色)比較確切些。佛母就是太陽的象徵,太陽有七種顏色,一年要遍行十二宮,所以,宇宙是以太陽為中心的,任何時間都是以太陽來決定的,包括地球的時間,(24小時)是以地球與太陽的相對位置來決定的。離開太陽沒有辦法決定時間,所以,佛母代表太陽,從身體裡邊來說是代表血液的。血液是生命的基礎,獨陰不生,孤陽不長,人分男(陽體)、女(陰體),男女體內,又有陰陽兩種成分,相依為命。佛父,佛母就是代表陰陽不能分離,必須平衡(宇宙間太陽和世間形成的規律。人體的陰陽規律),其法在觀修時就有佛父和佛母的雙合身。

  3、一般修法和特殊修法。特殊修法指的就是生成第修法和圓滿次第修法

  時輪法中,時輪壇城中的佛是相當多的,比如三重壇城(這次灌頂的是三重壇城),這個壇城中共有620個佛,全部和外時輪的星宿、季節和內時輪的人體各種成份是相應的。沒有一個無意義的人體裡面有陰陽兩兩相對應的規律。所以佛裡也有佛父、佛母、男菩薩、女菩薩,都是代表陰陽規律的。總的說來,密法中形形色的各種佛身都是密法的象徵,代表一種理論和修持,也就是說一種哲學觀點的象徵。可以說最大的象徵派藝術是在佛法中。(壇城中)所有的標誌都是有象徵意義的。
  ...........
  時輪儀規是相當複雜的,時輪學院整天觀修需要十三四個鐘頭才能觀修一個過程。620個佛要觀修、要念咒,是相當複雜的。有因緣的將來有機會就可以進一步修這類法。

  4、時輪法在末法時代的特殊作用

  凡受過灌頂而堅定信念者,雖不修在七世內必定成佛,這是《時輪續》中說的;
  凡聞此法而產生信仰、經常念咒者,均免遭世界末日的各種災難,即風、洪水、火災、疾病、戰爭、惡症、傳染病、不治之疾病,克服自然災害的侵害;
  凡聞此法,受過灌頂者,若不犯重罪,定能得到人身或生到香巴拉,絕不會墮三惡道,重罪可得減輕,輕罪可以免除.凡聽到此法(咒)的動物和蟲子都能解脫.我們對此堅信不疑.


  藏傳佛教:人類文明園地中的一束奇葩


  世界佛教三大體系之一的藏傳佛教是7世紀到11世紀由印度引進的大乘顯宗佛教和金剛乘密宗佛教思想文化,在號稱世界屋脊的中國青藏高原特殊的人文地理環境中形成的,是具有廣泛思想文化內涵和鮮明地方與民族特色的佛教文化和信仰體系。
  作為佛教,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南傳小乘佛教之間在基本教義方面具有許多共同點。但佛教本身是一個思想文化的廣闊海洋,由於對教乘信仰重點的選擇和所尊經典、教義傳承不同,對教義的研究理解深淺程度不同,信教民族各自的思想文化背景和心理素質不同等原因,在佛教內部各大體系和教派之間形成了千差萬別、萬紫千紅的不同特色。佛教各系各派的特色,不僅表現在生活習俗、服飾飲食起居、禮儀典章制度、建築佛畫、造型藝術等外部文化方面,而且還表現在哲學思想、道德價值觀念等意識形態和心理素質方面,而後者才是本質特色。藏傳佛教有以下主要特色:

  一、藏傳佛教全面地接受了佛陀的三乘教義

  南傳佛教純屬潔身自好、自求解脫的小乘佛教。漢傳佛教雖屬以利益眾生為目的的大乘佛教,但只有顯教,沒有密教。只有藏傳佛教全面地接受了佛陀的教義,本雖屬大乘,但並不排擠小乘,而且在僧戒方面效法小乘僧,正如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所說,“一切教乘並行不悖,一切佛言均屬教誨”,認為三乘四續顯密佛法都是應機教化的方便法門,無一樣無價值,無一樣不重要。所以藏傳佛教堅持大小乘並重,顯密結合,外持聲聞戒、內修菩薩行、密修二次第無上密法 ,聞思修並重,戒行與正見並重,修德與修慧並重,度眾和自度並重等教義原則。

  二、藏傳佛教擁有佛陀教義中的兩大精華

  俗稱“天上有日月,地上有兩寶”,這“地上兩寶”就是指佛教智慧的精髓中觀正見和金剛密法。
  世界上的所有發達宗教都有自己的作為教義基礎和指導思想的一套哲學體系,但佛教更重視理性和智慧的開發。在佛教中哲理不光是認識事物的方法和手段,也是開悟的終極目的——理性之頂峰大徹大悟為佛。
  在佛教中共有分別、經論、唯識、中觀四個哲學體系,其中龍樹開創的辯證中觀哲學代表佛門最高智慧。前蘇聯科學院院士沏爾巴茨基說:“龍樹應列入人類偉大哲學家之一。”“我們在黑格爾的辯證法和龍樹的辯證法之間可以發現更大的親切的類似。”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稱讚“佛教徒處在理性思維的高級階段”,足見佛教哲學發展的高度。
  在藏傳佛教中哲學思想分應用知識性和最高世界觀、人生觀原則性兩種。前一種包括分別派、經論派、唯識派的理論,後者為龍樹和月稱的辯證中觀思想。在中觀思想向更高深的層次發展方面,藏傳佛教歷代大師,特別是宗喀巴大師做出了無與倫比的貢獻,獲得了“說空百代宗師”的稱號。西德波恩大學藏傳佛教專家布萊克教授說:“當今世界上,藏傳佛教最有吸引力的有兩點,一是它深邃的哲理,一是造福於一切生命的崇高的價值觀念。”
  密法是佛教精華中的精華,寶中之寶,是打開宇宙和生命奧秘的寶鑰,是促進生命和智慧進化的尖端法門。只有站在佛教理論的頂點上才能認識到:佛理寶塔的尖端是密法。故宗喀巴大師說:“金剛乘比佛更稀有珍貴。”日本人空海大師也曾說:“整個佛教的終極妙理在於密教。”英國佛教學者約翰·布洛菲爾德說:“我把金剛乘視為人類思想發展最絢麗的花朵之一。”
  佛教密法中下三部密中的一部分事部和行部密法,曾在漢傳佛教中傳播,後來漢地失傳,流傳到了日本和朝鮮,世稱“東密”。但無上密和下三部中的大部分密法屬藏傳佛教獨家所有,並根據密法的種類和傳承系統、修煉重點,在藏傳佛教中形成了寧瑪、薩迦、噶舉、格魯、希覺、覺囊等大大小小的幾十個教派,在密學的研究和修證實踐方面做出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三、藏傳佛教代表佛教思想理論發展的高峰

  佛教產生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在這二千多年中,一代又一代成千上萬的佛教學者,對顯密經典教義進行了接力賽跑式的前仆後繼的研究總結工作,到今天已達到非常高深精細的程度。藏傳佛教全面繼承印度顯密佛法的學統,並將印度無數佛教大師研究達到的高峰作為自己的起點,不斷努力攀登,繼續向前發展。在11世紀中葉印度佛學大師阿底峽就讚揚說:“佛教在蕃地的發展,已超過了佛教故鄉印度。”從11世紀俄大譯師在桑普寺建立辯經學院,設立學位制以來,噶當、薩迦、格魯諸大教派在各地建立了上千座辯經學院,把寺院辦成了學習研究佛學、培養人才的十明學院,造就了多如繁星的大學者,把佛教顯密經典理論的研究推向了一個又一個高峰,寫出了浩如煙海的學術著作,以最絢麗的思想研究成果的花朵,給世界佛教文化樂園增添了絢麗的春色。

  四、藏傳佛教具有豐富的文化知識內涵

  佛教認為人生是無窮的苦海,苦的根源是無明愚昧 ,因此,消除苦根、脫離苦海的惟一辦法就是開發和增長智慧,消除無明。“佛”的含義也只是消除無明,獲得最高智慧的境界而已,並不是“上帝”和“造物主”的同義語。因此佛教十分重視知識。藏傳佛教認為:一切知識均能增長智慧,是開悟成佛之因,是利益眾生的手段,因此,對知識持最開放的態度,廣泛吸收,充分利用,為成佛和利眾的目的服務。在這種思想影響下,藏傳佛教的形成過程中,除學習、翻譯、引進印度三乘四續顯密佛教經典內明外,還從印度、尼泊爾、大夏、土厥、木雅、蒙古和漢地引進了許多珍貴的世俗文化藝術,和藏民族本土文化相結合,形成了藏傳佛教的外明文化體系。其中包括:語言文字、歷史、文學、邏輯、哲學、醫學、數學、天文曆算、風水占卜、雕塑繪畫、土木建築、製造工藝、音樂舞蹈、戲劇、體育、吉慶喪葬、飲食服飾、生活習俗等等。同時通過寺院傳授知識,培養人材,這類知識和學問才得以完整保存和發揚廣大。因此,藏傳佛教這個概念,已遠遠突破了狹隘的宗教範疇,和豐富多彩、包羅萬象的藏族文化變成了同一概念。

  五、藏傳佛教具有完整的目標體系和高尚的價值觀念

  南傳小乘佛教的追求目標是脫離輪回的涅槃,漢傳佛教淨土宗的追求目標是往生佛國淨土,禪宗追求的是開悟見性。從佛教整體的目標體系來看,這類目標都是階段性目標,不是佛教的終極目標。佛教的終極目標是成就佛果。
  藏傳佛教根據龍樹、彌勒的深廣般若體系和阿底峽的傳承理論框架,建立了三士道目標體系:下士道修善業,爭取死後不墮三惡道(畜牲、餓鬼、地獄),獲得生存條件優越的人身或天人身;中士道修戒、定、慧,爭取從輪回中解脫;上士道發成佛心,修菩薩大行,並以密宗修持法縮短進程,爭取即身或數世以內成就佛果。下士道和中士道追求目標屬階段性目標,上士道目標屬於終極目標。價值體系也是根據目標建立的。
  藏傳佛教的最高價值觀念是佛陀的捨身飼虎和割肉喂鷹的慈悲利眾精神,認為人的自私欲望是萬惡之源,為眾生的幸福著想、為眾生服務是成佛的目的,也是成就佛果的主要因緣。善惡的主要標準就是從眾生的利害關係上衡量。“把自己的幸福給予別人,把別人的苦難拿來自己承受”的發心和舉動是藏傳佛教菩提心的主要修法。人活著不但要為別人的安樂幸福著想,死後的肉體也施捨給饑餓的鷹群,這就是藏傳佛教的價值體現。在這種利眾道德價值觀念指導下,藏傳佛教中制定了保護自然環境,保護動植物,禁止殺生、偷盜、淫亂、欺詐等行為的一系列精神文明法規。這類道德法規,對青藏高原和其它信仰區的草原、森林、水源等自然生態和野生動物的保護和社會、家庭、人際關係及民俗民風、社會風尚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特別對藏族人的德性修養、性格心理素質的提高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六、藏傳佛教的覆蓋面遍佈世界各地

  藏傳佛教的締造者,主體民族是藏族,但也不能否認其它民族積極參與、共同締造的功績,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那些帶徒傳授知識、幫助譯經的印度人、尼泊爾人和幫助赤松德贊引進和振興佛教的桑希達等漢人譯師。通過周邊民族之間的相互來往和文化交流,藏傳佛教傳到了國內各個民族當中,影響較深的民族有蒙古族、土族、裕固族、滿族、納西族、普米族、羌族、漢族等民族,其中對蒙族和滿族的影響僅次於藏族。在清朝,乾隆皇帝親自主持將藏文大藏經譯成了滿文和蒙文,在蒙古草原和清朝皇宮周圍,建起了星羅棋佈的藏傳佛教寺廟。
  本世紀以來,由於交通發展、藏人外流等諸多因素,藏傳佛教已擴散到了英國、美國、加拿大、法國、俄羅斯、德國、瑞士、瑞典、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奧地利、義大利、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幾十個歐美西方國家,很多藏文經典譯成了英、俄、法、德、日等多種文字。在許多歐美風格的建築群中,也出現了赭紅色的藏傳佛教寺廟建築,僅美國就有三十多座藏傳佛教寺院。各地可以看到穿著紅色袈裟的不同人種膚色的男女信徒。在其它教的教民信徒中改信藏傳佛教的人也越來越多。它的影響正在全世界不斷擴大著。


  析“嗡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之真義
  ——駁所謂“六字真言‘考釋’”的荒唐言論


  藏文“六字真言”是梵文的轉寫……全文的意思是:“具足佛身,佛智的觀世音觀照!”……“六字真言”除了整體含義而外每個字還有每個字代表的意思。在《嘛呢教言》中列舉了36組含義。如六字代表度脫六道眾生,破除六種煩惱,修六般若行,獲得六種佛身,生出六種智慧等等。

  作者在“考釋”這篇文章中施展其想像臆測、虛構捏造、弄虛作假的本領,根據自己的無知偏見,道聼塗説,按照自己的主觀意圖採取增添詞彙和語法成分、顛倒詞序、歪曲詞意等手段對藏族人民家喻戶曉的觀音大明咒──“六字真言”,進行了面目全非的“加工”、“改造”。


  1992年第3期《西藏研究》漢文版 刊登了一篇作者署名趙櫓的所謂《藏傳佛教六字真言“考釋”》的文章。所謂“考釋”,顧名思義應該是對考釋物件以實事求是的態度,經過深入細緻的考查、考證所做出的一種準確的合乎邏輯的解釋,而絕不應該是毫無根據地聯繫和不負責任的亂說。但這篇名為“考釋”的文章,就連稍微懂點藏文和藏傳佛教常識的人都不難看出其荒誕無稽,仿佛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囈語似的毫無根據的瞎說。
  作者在“考釋”這篇文章中施展其想像臆測、虛構捏造、弄虛作假的本領,根據自己的無知偏見,道聼塗説,按照自己的主觀意圖採取增添詞彙和語法成分、顛倒詞序、歪曲詞意等手段對藏族人民家喻戶曉的觀音大明咒──“六字真言”,進行了面目全非的“加工”、“改造”,把六字真言中觀音的名號“珍寶”、“蓮花”改為“紅蓮花上的寶珠”,然後把“紅蓮花”和“寶珠”說成是“女性生殖器”和“陰蒂”的象徵。為了證明他這種毫無根據的說法的“正確”性,除了煞費心機地從“女性生殖器”和“紅蓮花”的所謂“外形的相似性”上尋找“根據”而外,又巧妙地捏造了一幅根本不存在的所謂“藏傳佛教壁畫《紅蓮花上的寶珠圖案》”,好像他親眼見過似的撒謊說“其形象很生動,往往作為佛堂的壁畫裝飾,畫一朵灼灼開放的紅蓮,蓮蓬上更有一顆光焰閃爍的寶珠,將六字真言的梵文原意描繪了出來”等等。又將拉蔔楞寺怖畏金剛的“蓮花座”上“紅日座墊”歪曲為“紅蓮”、“寶珠”,還指責李安宅把“寶珠”錯認為“紅日”。
  在這篇荒唐透頂的文章中除了對“六字真言”進行任意歪曲外,還利用佛密象徵宇宙和人體陰陽兩種物質相依相合自然規律的“男女雙合”像的直觀造形,對藏傳佛教密法教義作了庸俗低級、不堪入耳的解釋,說什麼“藏傳佛教密法所謂的‘成佛’與一般佛教‘不同’,是指常人的‘快樂’,即‘男女相合’之‘快樂’(性交快樂)”,等等。
  宗教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和文化現象,誰也有權根據各自的觀點進行分析批判,甚至於反對和否定,但必須堅持客觀的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科學態度。不調查研究,不瞭解真情,不懂裝懂,只憑道聼塗説、一知半解,捕風捉影地亂說一氣,斷章取義,顛倒黑白,把自己的無知偏見和想當然的理由強加給宗教,進行誣衊和貶低的做法,無論從學術的觀點或政治的觀點都是不能允許的。
  照“考釋”的說法,藏傳佛教是“頂禮膜拜”女性生殖器的象徵物,以追求“男女交合”“快樂”為終極目的的一種宗教。如果真是那樣,藏傳佛教不就成了一種低級庸俗、教唆淫亂的色情宗教而該列入“掃黃”對象了嗎?
  這不是一個簡單的隨隨便便的問題,它涉及整個藏傳佛教的性質和億萬人民的信仰問題,有必要從學術的角度來澄清這個問題。
  “考釋”中說:“‘六字真言’原是古印度的一句祝禱詞,被婆羅門和印度教繼承下來,更為密教指佛密 所吸取。”這是毫無根據的彌天謊言。“六字真言”是觀世音的名號,見於佛陀語錄《佛說莊嚴寶篋經》和《華嚴經陀羅尼》、《六字真言經》等。堪稱古印度祝詞密咒大全的只有《四吠陀》,如果在《吠陀》中發現原貌原樣的“六字真言”,那倒是破天荒的奇跡,除非像新造“六字真言”那樣新造一部誰也未曾見過的《吠陀》,否則想找到根據是枉費心機。如果是什麼“神聖啊,紅蓮花上的寶珠,吉祥”那樣的詞語,即使在印度教的什麼資料中找到根據,也絲毫證明不了“六字真言”和那樣的話有什麼聯繫。因為“六字真言”有它固定的文字結構,固定句形,誰也改變不了。在原文中的“珍寶蓮花”是名詞並列結構,在“蓮花”一詞的後面既沒有表示所謂“依格”的語法成分,前面也沒有表示“紅色”的梵文“Rakda”這個詞。 把“六字真言”的含義譯成“紅蓮花上的寶珠”是毫無根據的。如果這觀點是從“佛教密法來源於印度教”這樣一個前提推導出來的話,這個大前提本身就是站不住腳的(這個問題後面將詳細論證)。從一個虛假的前提怎能推出正確的結論呢?
  關於“六字真言”文字表面的含義和深層的含義以及誦讀的效應,在《佛說莊嚴寶篋經》、《華嚴經陀羅尼》、《六字真言經》、《珍寶陀羅尼》等觀音二十一經及根據上述佛經由吐蕃王松贊干布寫成的字數達數十萬的《嘛呢教言集》和歷代印藏佛教學者有關觀音法的研究注釋著作中有系統全面的解釋,誰想故意歪曲都是徒勞的。
  藏文“六字真言”是梵文的轉寫,開頭的嗡(aum)是代表眾佛“身密”的種字,是多數密咒共有的前置詞,也稱“持寶”字。結尾的吽(hum)是代表眾佛“意密”的種字,共有五個部分組成此字,象徵“五種佛智”。中間嘛呢(mani)叭咪(bedmei)是“珍寶”、“蓮花”或“寶蓮”。這兩個詞是並列的觀音名號。全文的意思是:“具足佛身、佛智的觀世音觀照!”原文的梵文和藏文中,在“蓮花”一詞的前面既無“紅”字,後面也沒有所謂“依格”的“的上”二字,“珍寶”、“蓮花”二詞的詞序也是“珍寶”在先,“蓮花”在後,是兩個並列的名詞,把它翻譯成“紅蓮花上的寶珠”是毫無根據的。
  “珍寶”和“蓮花”作為觀世音的名稱有它的特殊含義。觀音是眾佛大慈大悲品格的人格化象徵。觀世音一詞就是“以無比的愛大慈 和同情大悲 心,眼觀六道眾生、耳聽痛苦之聲”之義。觀世音怕兩眼觀察不周而生“千隻眼”,嫌雙手扶危救難力不足而化“千手”,就是大慈大悲的象徵。因此佛說:“觀世音難得”(見《寶篋經》)。 “難得”就是“至寶”、“珍寶”之意。佛經中解釋“三寶”一詞是:“佛,法,僧,世間‘難出’,無緣‘難得’,‘難能可貴’,故稱‘寶’。”四臂觀音是“六字真言”法義象徵,上面的兩手托“如意”珍寶,象徵“具有以大慈大悲心產生的利眾菩提心”。這種大慈大悲利眾菩提心,在佛教中稱做“如意寶心”,如《文殊名經》雲:“手持如意寶。”有這種“心”便稱“菩薩”。對觀音稱“珍寶”或“如意寶”,如《如意寶陀羅尼》、《珍寶陀羅尼》經和《觀音贊詞》等。觀音號稱“蓮花”和“持蓮大師”,其意有三:1.觀音屬事部“蓮花種”主佛;2.手持白蓮象徵“空慧”。大乘佛教認為超脫塵凡、成就佛果的不二法門是“覺空智慧”,這種智慧如同驅除心中陰暗、承受陽光、展現丰姿的蓮花一樣,故將成佛稱“心蓮開放”。觀音手持“珍寶”和“蓮花”,象徵大悲心和空慧具足(見DL經師赤江大師《六字名咒疏》)。3. 蓮花象徵“出泥不染”、“超塵脫俗”的高尚品格。觀音利眾慈悲心號稱第一,故以“蓮花”為名。雪域藏地,佛經稱“觀音教化”之地,吐蕃松贊干布號稱“觀音化身”,西藏古王宮稱“布達拉”就取觀音佛國“普陀”之名,歷代DL喇嘛號稱“觀音化身”,故在藏語中稱“巴格爾強瓦”,意思是“持白蓮”。因此在藏傳佛教中普及率最高的佛號算“六字真言”。藏族男女老少無人不知“六字真言”,對“六字真言”的研究在藏傳佛教中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著述如山,怎能一口斷定“莫解其所以然”?怎能說“其意為人淡忘”?“六字真言”中的“珍寶”、“蓮花”的含義,如前所說,與“崇拜女性生殖器”之類的古老印度習俗毫無共同之處,這樣的牽強附會和無根據的隨意聯繫在學術上是站不住腳的,只能貽笑大方。
  “六字真言”除了整體含義而外每個字還有每個字代表的意思。在《嘛呢教言》中列舉了36組含義。如六字代表度脫六道眾生,破除六種煩惱,修六般若行,獲得六種佛身,生出六種智慧等等。
  在佛教文化中以蓮花命名、作裝飾,用蓮花作比喻象徵的非常多。如佛國有“布蓮世界”,“蓮生”生命;佛出世“步步生蓮”;佛菩薩“以蓮為座”;佛子有“木蓮”、“青蓮”;佛經有《慈悲白蓮經》、《妙法蓮花經》法華經 ;佛種有“蓮花種”;佛名有“蓮花網”、“持白蓮”;稱千佛出世之世為“金蓮開放紀”;將品德高尚者喻為“蓮中白蓮”;稱見多識廣為“蓮瓣開闊”,稱心情喜悅為“心蓮開放”;天女佛母多以蓮花為飾,例如 “鬢插蓮花”、“項系蓮蔓”;描寫美姿常以蓮花作比,如“面如白蓮”、“目如青蓮”、“身如蓮莖”、“指如蓮藕”;天國有眾天享樂的“蓮花池”,地獄有皮開肉綻的“蓮瓣獄”;教派有“白蓮教”;佛寺有“蓮花寺”。整個佛教文化堪稱“蓮花文化”。如果按照“考釋”作者的邏輯,整個佛教不都成了“性崇拜教”?整個佛教文化不都成了“女性生殖器”文化了嗎?如果說只指“紅蓮”的象徵意義的話,佛教文學著作中形容美顏如“紅蓮出水”,形容羞澀如“面如紅蓮”等,難道這類“紅蓮”也是象徵“女性生殖器”嗎?如果說只指“六字真言”的“紅蓮”的話,不湊巧得很,觀世音手持白蓮、金蓮,卻沒有“紅蓮”。“六字真言”中只有“蓮花”一詞,卻沒有紅白黃綠之類花色的限定標誌。天才的“考證家”不知從哪一點“考證出”六字真言中“蓮花”一詞是指“紅蓮”的呢?即使是“紅蓮”又有什麼鐵證如山的根據證明那“紅蓮”是象徵“女性生殖器”的呢?又怎能證明“寶珠”就在“蓮花上面”而且是“陰蒂”的象徵呢?諸佛都坐在蓮花上,難道諸佛也是類似的象徵物嗎?
  “考釋”中說:“‘紅蓮花上的寶珠’圖案,其形象很生動,往往作為佛堂的裝飾,畫一朵灼灼開放的‘紅蓮’花,內有一碩大多子的綠蓮蓬,蓮蓬上更有一顆光焰閃爍的寶珠,將‘六字真言’的梵文原意描繪了出來。”這些話純屬撒謊。在藏傳佛教的壁畫、唐卡、雕塑繪畫中只有“日輪”和“月輪”在蓮心的蓮花座,根本沒有托著寶珠的蓮花,這一點可以由瞭解藏傳佛教壁畫的所有人作證。如果真有這樣的圖案,究竟在什麼地方?哪個寺廟?倒要請“考釋”先生指出來,讓那些口誦“六字真言”而“莫解其意”的千千萬萬個“笨蛋”開開眼界!
  “考釋”中既然說到“怖畏金剛”寶座的事,不妨在下面談談。
  “怖畏金剛”也稱“大威德”,是無上密部中的一個佛名。“怖畏金剛”不僅在拉蔔楞寺,在藏傳佛教的寺廟中到處都有。李安宅在《從拉蔔楞寺的護法神看佛教的象徵主義》這篇文章中有關怖畏金剛的描寫,除了說得不全,其象徵意義沒有具體的說明而外,介紹是屬實的。佛教中的佛菩薩像,特別是密部的五顏六色、千奇百怪的佛像及其裝飾、武器、壇城、自然環境全部是教理的象徵,都有統一的象徵意義。在密法典籍中什麼形象象徵什麼都有明確的界定說明,只是對教外之人不作宣傳。如怖畏金剛類的九首怖畏金剛像的九首象徵佛法九類;每個頭有三隻眼睛象徵洞察三時;三十四臂加身言意“三密”象徵三十七道品;十六足象徵十六種空相;腳下上層踩著八人獸、八飛禽象徵得八成就、八自在;下層踩著大梵天、自在天、毗濕奴、因陀羅等印度教的八位大神,象徵此法是與印度教之類的世間禪完全不同的超世法;身為天藍色,天是空的,以空色象徵無色無相的法相性空;裸體象徵破除二障,佛性顯露;擁妃象徵智慧與慈悲方便法門相合不離;蓮座是紅、黃、綠、黑四色花瓣組成的“雜色蓮”,象徵土、火、水、風四大為生起之源;蓮座中心平鋪一輪紅日,象徵菩提心圓滿,利眾之光四射;身、背放射出熊熊烈火,象徵降妖服魔的金剛光;身帶六種骨飾象徵舍、戒等六行圓滿;左手中彎刀象徵奪愛欲魔之命;右手臚骨缽盛滿鮮血象徵喝“四魔之血”等等。特別需要指出的是這類憤怒像的蓮座都是代表四大生成的“四色蓮花”,沒有一個是純紅色蓮座。蓮心中的“座墊”也只有日輪、月輪兩種,根本沒有什麼“寶珠”。“考釋”的作者想借大威德的“蓮座”證明自己的觀點,其結果正好證明了他自己對藏傳佛教一竅不通。“考釋”作者認為李安宅搞錯了,說“惜乎在這裡誤以紅蓮花上的‘寶珠’為‘紅日’,因而把‘寶珠’‘光焰’也解為‘火焰’了,是不無遺憾的”。其實李安宅並沒有搞錯。我們替李先生把“遺憾”二字回敬給“考釋”先生,因為是他自己找錯了“例證”,既可笑而又遺憾!
  “考釋”的作者又從藏傳佛教密部“雙身像”的直觀形象上借題發揮,捏造了所謂藏傳佛教“成佛”的概念與“一般佛教不同”,是指“常人快樂”即“男女相合”性交快感 等一系列荒唐透頂的說法。“考釋”引李安宅的話說“二相擁抱”即一般所稱之“歡喜佛”云云。從把“二相擁抱”統稱“歡喜佛”這一點上就足以證明引者和被引文的作者都對藏傳佛教十分外行。“歡喜佛”不是“雙身佛”的總稱,而是一尊佛的特稱。“歡喜佛”梵語稱“嗨班子日”,藏語稱“喜金剛”,拉蔔楞寺有專門學修此法的“喜金剛學院”。
  佛密無上瑜伽部有很多“陰陽雙身像”,上面說過佛教中的佛像都是具有象徵意義的藝術形象,就像現代象徵派的藝術一樣不能只從視覺形象理解。但佛教的象徵意義不是隨意性的,有嚴格模式,在《續部》典籍中有詳細的說明。有人把佛教看成“偶像崇拜”的迷信,那正是對佛像所代表的理念一無所知造成的嚴重誤解。“考釋”的作者也說“不能局限于形象的直觀理解”,這話是非常正確的,可惜他自己在“男女相抱”的雙身像問題上打了自己的嘴巴,簡單地從直觀形象上“望像生義”,和印度教的“性崇拜”習俗混為一談了。
  藏傳佛教中把宇宙和生命、實體和空間、物質和精神、本質和現象、行動和智見、精血和氣脈、有形和無形等等分成了陰陽兩極對立的存在。對立的雙方互為存在的條件,相依相合,不可分離。對這種“相依不離”的規律稱做“雙合”,稱做“金剛”。“雙合”的相對平衡,能使宇宙和生命保持生存狀態,一旦失去平衡,或者陰陽分離就導致衰敗、滅亡。密法就是根據這種規律,進行協調陰陽、激發潛能、促進生命昇華的一種修持方法。“雙身佛像”就是代表人體內氣血等“雙合”規律和慈悲與智見等“道”規律、佛體和佛智等“果”規律等兩兩相依規律的。其中男身代表陽極,女身代表陰極。例如勝樂金剛雙身像,男身佛父藍色代表氣,女身佛母紅色代表血,相擁抱代表“氣血相依”規律;又如“時輪”金剛,佛父天藍色代表無形無相的虛空天氣,佛母土黃色代表有形有相的地氣,土為黃色,故地氣用黃色表現,“雙合”代表“色有形之物 空相依,天氣相合”規律。一般情況下“雙身佛”的男身代表慈悲,稱佛父;女身代表智慧,稱佛母。慈悲和智慧是佛法的兩條根本,“雙合像”就是這根本教理的象徵物,與“性感”和動物性的“肉欲”毫無關係。密法的最高境界──“樂空智慧”的“樂”指的是氣入中脈後體驗到的一種“樂境”,“空智”指的是一種在此樂境中產生的“見空直覺”,如此而已,別無他意。
  “考釋”中又說什麼:“密教在義理上較大乘佛學更簡單,更通俗,戒律上較大乘佛學更寬鬆,簡單易行,所以也稱‘易行乘’。”這也是一個很大的誤解。“乘”是運載工具之名。佛教分小乘、大乘、金剛乘,就是把佛法比作運載眾生、脫離苦海、到達樂境的一種工具。根據運載量、運行速度分為大小快慢乘。小乘如牛車、小舟,大乘如汽車、輪船,金剛乘如飛機、運載火箭。乘低速的交通工具在旅途中難免跋涉之艱難困苦,乘高速的運行工具,萬里行程片刻就到,可以最大限度地減輕途中的疲勞。“難行乘”如低速的車船,“易行乘”如高速的飛行器。高速的飛行器能縮短行程,減輕途中之苦,不就是“易行”嗎?理法如製造和使用運載工具的技術原理。製造車船的技術和製造飛機火箭的技術哪個更簡單、更簡便呢?戒律如對駕駛員和旅客的素質條件和行為秩序方面的要求,是不是對飛機駕駛員的素質條件要求,比對牛車戶素質條件的要求“更寬鬆”?是不是坐飛機的旅客比搭牛車的乘客在行動上更“寬鬆”、更自由呢?這是個簡單的道理,想必不難理解。懂得了這個道理,就不會產生顯密理法戒律繁簡難易、寬嚴倒置的錯誤。在密法中明確指出:把密法稱做“成佛捷徑”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修密弟子必須根基特優,品德素質良好,具有顯法的戒定慧基礎的先決條件,因此起點高;二是在密法中具有比顯法更多、更巧妙、更有效的修禪方便法門,可以把五道、十地的修行進程最大限度地縮短。宗喀巴指出:“顯法是基礎,密法是歸宿。”“外持聲聞戒,內修無上密。”《時輪續》中說:“修密弟子比丘為上,居士為下。”“犯殺盜淫妄戒者生時得不到修煉成就,死後必墮金剛地獄。”顯法只有“殺盜淫妄”四根罪,密法在“四根罪”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十四條“根罪”,怎能說密法“戒律寬鬆”,是“對嚴格禁欲的佛教的反動”呢?一般養生長壽、練氣練功之人尚知保精、戒欲的重要,難道最高層次的修禪密法就會允許“縱欲”、“淫亂”嗎?若動動腦子,並不難理解這個問題。
  “考釋”中還說什麼:“他們(指密教)所謂‘成佛’是指常人的‘快樂’境地,而這種‘快樂’則是與一般佛教中所謂涅癚‘長樂我淨’的樂不同。”這也是胡扯淡。“佛”是“佛陀”的簡稱,“佛陀”是梵語“布達(Buddha)”的音譯,意思是“覺悟”。“覺悟”什麼呢?覺悟人性方面的缺陷,即貪婪、殘暴、愚昧、自私、貪、嗔、癡 等導致心情不安、煩惱受苦的根源;覺悟到修積慈善功德,戰勝自身的缺陷,根除自私就能得到快樂的真理。“我淨”就是克服自身的缺陷,清除心靈污染(破二障)。“常樂”就是指根除煩惱,心靈得到徹底淨化,光明本性(佛心)顯露的無煩惱樂境。“涅槃”是指苦根煩惱被破除後的沉寂、寧靜狀態。這是佛法的終極目的,顯密之間無任何差別。例如《喜金剛續部》雲:“心靈本光明,污染成凡俗,去垢便是佛。”《時輪續》中說:“什麼是魔?魔就是受世俗惡習污染的心;什麼是佛?佛就是清除世俗惡習的心。”請看看顯法、密法對“成佛”的概念有什麼不同:在藏傳佛教中被稱做“解密第一”的宗喀巴說:“大乘顯密佛法在終極目的上並無不同,惟一不同之處在於密法中有許多顯法中所沒有的修定、開慧的方便法門”(見《仁達瓦問答》)。也許會有人問:既然顯密佛果一樣,為什麼顯宗佛像都是莊嚴慈祥、單首雙臂、身披袈裟,與現實中的人大同小異,而密宗的佛三頭六臂,奇形怪狀,仿佛是科幻片中的“變形金剛”,這又該怎麼解釋?這正是需要說明的一個問題。佛法中的佛的概念並不是指一種有形有色的東西,而是指驅除愚暗、獲得光明正見、具足無上德能的一種理想境界。所以在大乘佛經中說:“佛無色無相無心無為不可思議。”佛雖無相卻因眾生的不同需要可現萬種相,有有生命的相,也有無生命的相,如化為衣食房屋、水火路橋車船之類以救助眾生。佛教中的各種佛像都是從不同角度、不同需要顯現的佛的德能慧的人格化的形象,每尊佛像中都包含著許多啟迪智慧的深邃哲理,整個佛像代表了系統完整的佛家思想。顯密佛像的外形差別都是現象上的差別,不是本質上的差別。就如《般若》中說的,“現象萬千,法性無異,法性本空”,這也叫“萬法歸一”。
  “考釋”中把“六字真言”的含義附會聯繫到印度教性崇拜習俗,最主要的原因是作者相信了所謂佛教“密法來源於印度教”這樣一種非常錯誤的觀點,說什麼“密教與印度教精神的合流,在彼此滲透中興盛起來”;說什麼“真言”作為誦咒,其關鍵在於從婆羅門教直到密教,皆一脈相承;說什麼“自西元7世紀,新興的密教應運而生”等等。這些說法無論出於什麼人的口都是站不住腳的。
  “佛法”自然是佛陀親創親傳之法,若非佛陀親創親傳之法,就不成其為“佛法”了。金剛乘自古被稱為“佛法”,被視為大乘佛法的有機組成部分,難道沒有根據?既然是佛法又怎能說它“來自印度教”?如果說密法來自印度教,是不是整個佛法都是來自印度教呢?至今還沒有人說過整個佛法“來自印度教”。既然說整個佛法不是來自印度教,那麼與整個佛法具有內在聯繫的密法部分怎麼成了“來自印度教”?有什麼確鑿的證據能證明它來自印度教呢?
  藏傳佛教界自古以來將“密法”視為正法,視為佛法的精華部分,有它充分的根據和理由。密教是佛教正法而不是來自外道(印度教)邪法的主要根據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佛經:
  佛經是佛弟子記錄整理的佛陀言論集。佛經中的密咒密法有兩種,一種是散見於大乘、小乘顯法經典中的密咒和涉及密法的言論,一種是專講密法的《四續部》經典。前者如散見於《阿含經》、《般若部》、《華嚴部》、《雜集經部》、《佛頂經》、《大莊嚴陀羅尼》等經中的許多密咒、真言和涉及密咒的佛言,如《般若心經》中的“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等等。後者如佛陀給烏杖焉國王恩紮菩提講的《密集主續》和給香巴拉法王月賢講的《時輪主續》等《四續部》佛經。這類密典在藏文佛經《甘珠爾》部共有398種,占佛經總數的51%。另有印度佛教學者研究佛經的著述,藏譯集子稱《丹珠爾》,其中收譯的密部論著共有1747種,占總數的74.8%。這類論著中有佛親傳弟子恩紮菩提的《密集主續疏》,有西元前2世紀白蓮種王著的《時輪續略疏無垢光》,還有西元前1世紀大佛學家龍樹著的《五次第》、《菩提心疏》等7部密法論和其弟子提婆的《密行明燈》、《空行母儀規》等7種密論及龍樹弟子月稱的《密集大疏明燈》等。這麼多的經典資料,難道還不足以說明密法的來源嗎?特別是龍樹、提婆、月稱是大乘顯教中觀論的奠基人,如果說密法來自印度教的話,他們怎麼會把旁門外道“邪術”當作佛門正法來進行研究和推廣呢?如果說“密法是西元7世紀應運而生”的東西的話,那麼對佛經中的密法典籍和西元前的佛教學者的密法論著該作如何解釋呢?如果都是後人的“偽作”,那麼有什麼有力的證據能證明是“偽作”呢?
  二、是貫穿整個密法的佛教哲學思想:
  佛教的哲學思想和相應的理論體系是在徹底否定婆羅門等印度諸教派教義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佛學的“苦、集、滅、道”“四真諦”和“無常,苦,無我,性空”及“四法印”、“業果報應”、“十二因緣”、“佛心論”、“涅癚”等觀點,都是針對印度教的常見、斷見思想和世間法提出來的。佛教思想的對立面是什麼,凡系統研究佛法的人,無人不知。而在密法中反映的“性空觀”、“佛心論”、“解脫道”、“無常”、“六道輪回”、“業緣生成說”、“超世法”等等基本教理觀點和大乘顯教的觀點完全一致而和婆羅門等印度教派的觀點完全對立。《時輪續》、《密集續》中明確指出,婆羅門等印度教的觀點屬於“邪見”。《勝樂法》明確宣稱,此法是佛陀為了鎮壓濕婆印度教主 邪魔,化為“勝樂”六十二尊憤怒相,傳給聖弟子的。如果說“密法發源於印度教”,那麼,對此類問題又該作如何解釋?如果說印度教的思想“滲透”在佛教密法中的話,“滲透”的思想有哪些,為什麼不指出呢?
  三、是表現在密宗文化中明顯的反印度教的文化特徵:
  除密部諸佛的形象和壇城、法器、裝飾之類的象徵意義完全反映佛教教義外,反印度教的明顯特徵如:九首大威德金剛腳下踩著婆羅門教、印度教的主神大梵天、濕婆、毗濕奴、因陀羅、六面童子、毗那牙迦、太陽神、月亮神等八大天神,時輪金剛腳下踩著濕婆和愛欲魔,勝樂金剛和瑜伽母都在腳下踩著濕婆和時間女神,大威德和勝樂在手中還提著血淋淋的大梵天的頭顱。濕婆是印度教主神,大梵天是婆羅門教的主神。印度教中有供奉男根的性崇拜習俗,而在時輪金剛腳下踩著“愛欲魔”。大多數金剛像手持彎刀,密籍中注明手持彎刀,象徵奪“愛欲魔之命”。此類文化特徵,不止一例。如果說佛密是從印度教中產生的,那麼對這種現象又該怎麼解釋?
  佛密屬於什麼樣的思想體系,產生於什麼時代,是從何種文化母體脫胎,這類問題的正確答案應該從密教本身去找。歷代保存下來的浩如煙海的密法典籍資料和反映在密法中的哲學思想體系,以及體現在佛像、壇城、法器等密教文化載體中的象徵內涵和文化特徵是最有說服力的證據。至於那些由於密教本身教義從不外泄的嚴格保密制度產生的外界各種誤會和各種宗派偏見造成的種種說法、種種猜測,特別是近年來在國內外“藏學熱”、“宗教熱”、“氣功熱”的環境氣候下,社會上湧現出大量有關“藏密佛法”的書刊,這類書刊中的部分作者沽名釣譽,動機駁雜,他們對藏密幾乎一竅不通,僅憑道聼塗説以及對個別表面現象浮光掠影、一麟半爪的瞭解,就作判斷,斷章取義地下結論,既荒唐離奇,又粗俗膚淺,與藏密實際情況相去甚遠,不能作為瞭解藏密、研究藏密的根據。真正懂得藏密的高僧大德及學者,對這類說法、猜測及材料一般都置之不理。
  我認為這篇荒誕的“考釋”材料很可能來源於上述背景,如果是那樣,“考釋”這一類作者錯就錯在把垃圾堆當成了“寶庫”。但不幸的是,邪見與謬誤,很少能逃脫智慧和真理的炯炯目光。

  1992年寫於蘭州


  談藏族對因明學的貢獻


  一、藏傳因明學的發展

  梵文Barman的含義是“新知”,藏文譯作Tsedma(測碼) ,即“真知”或“正確的認識”。“新知”一詞為什麼譯作“真知”或“正確的認識”呢?原來因明學規定:正確的認識必須符合“新知”的條件。“新知”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說:萬事萬物都處在一刻也不停地發展變化(無常)之中,如果人們的認識靜止不變,老停留在一種看法上(即恒常),就會變成“過時的黃曆”。事物在不停地發展變化,認識也就應該準確無誤地反映發展變化中的事物此時此刻的狀態。只有這樣符合現實的反映,才算是正確的認識。事物的變化不是重複一種狀態,正確的認識應當是不重複的、嶄新的。第二層意思是說:因明學的任務是面向未知領域的,利用因明的認識方法,能發現新問題,認識新事物,獲得新知識,所以稱做“新知學”。
  ............

  藏傳因明有1200多年的研究、傳承、實踐的歷史,中間從未間斷,而漢傳因明在唐朝以後便失傳,直到本世紀以來才有一些熱心的學者開始重視了起來,進行了一些研究。而唐人對因明的研究也還處在初級階段,相當於藏傳因明的第一階段,即翻譯和文字注釋階段。今人的研究雖然有一些進展,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資料的限制,研究的範圍也僅僅局限於推理規則部分,未能從因明理論的全方位開展研究。
  藏傳因明自11世紀末俄大譯師Wlo Rdan Shis Rab(西元1059-1109年)在桑普寺設置因明學科以來,便成了寺院傳統教育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不僅把因明看做是打開佛學寶庫的金鑰匙,而且把它看做是開發青少年智力,提高邏輯思維能力,培養辯論技巧的有力武器。藏傳因明的教學方法也與眾不同,不是單憑教師的講解和閱讀,而是通過對各種問題開展辯論,開擴思路,吃透原理來提高思辯能力的。歷代培養出來的因明人才之多,著作之豐富,普及程度之廣,就連因明學的故鄉印度也是無法相比的。而漢傳因明傳承研習深奧難懂,正如石村先生所說的那樣,“離開當時的口語很遠,今天更覺得難懂如‘天書’”,把廣大讀者拒之門外,沒有能夠發揮它真正的作用。
  由於以上種種原因,漢傳因明和藏傳因明之間有了很大的差別。

  藏傳因明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翻譯介紹階段,也可以稱做引進階段。
  這一階段從7世紀下半葉由嘎巴華則翻譯法稱的《國明一滴論》、《他證可行論》和展巴南喀翻譯法稱的《關係研究》起,到俄大譯師重譯《釋量論》,開創新因明止,約經歷了三百多年。這一時期的主要特點是一批從印度留學回來的藏族譯師在印度大師的配合下,進行因明經典著作的翻譯工作。這一時期也曾有過幾位擅長因明的藏族學者像瓊布紮賽、麻蓋洛等人在許多地方講授因明,但還沒有形成像後來那樣的固定學制和大規模的辯經院,學習的人數較少,學習的內容也只限於法稱的小論《正理一滴論》和中論《正理徹悟論》(有人譯作《定量論》)。

  第二階段,從俄大譯師就任桑普寺堪布(西元1096年),創辦五部經學院(五部經是:因明學、般若波羅蜜多、中觀學、昆曇學、律學)到宗喀巴大師(西元1357-1419年)開創新學之前,延續了將近300年。這一時期又可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以俄大譯師和恰巴曲桑論師為代表,後期以薩班(西元1182-1251年)為代表。
  前期對因明學發展最有影響的有兩件大事:一是俄大譯師仿照印度中古時期的最大經學院那蘭陀的體制創辦了五部辯經院,使因明和佛學的研習走向了正規化的道路。這一時期桑普辯經院培養出了一大批因明和佛學方面的人才,據史書記載,俄大譯師的親傳弟子中授徒講學的高足弟子出了2萬多人。..........
  這一時期藏族佛教文化進入了一個新的繁榮時期。這一時期學術思想空前活躍,帶徒講學、著書立說、自由辯論之風盛極一時。幾十個不同的教派都在這個時期先後誕生,除桑普之外德瓦見、側公唐、嘎瓦敦、角木隆、蘇爾蒲、那爾塘、熱瓦斯多等前期的大型辯經學院都是這一時期出現的。這種情況對宗喀巴的新學派誕生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第三個階段,從宗喀巴大師(西元1357-1419年)開創新學派開始已有600多年了。這一時期的主要特點是在學術思想上起了劃時代的變化,把因明、中觀等五部和密部四續的理論研究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
  宗喀巴在《緣起頌》中說:“研讀各派學術論著,使我產生了更多的懷疑,心如火焚、焦慮不安。”德國哲學家阿伯拉爾說:“懷疑把我們引向研究,懷疑使我們認識了真理。”宗喀巴就是以懷疑前人的許多觀點為起點,步入了他劃時代的學術生涯。他反對盲從和輕信,主張深入研究考證,用因明的分析推理方法檢驗包括印度佛學大師在內的前人的各種觀點,決定取捨。就是在這種嚴格的治學態度影響下,他和他的繼承人對前人的學說展開了系統全面的整理和研究工作。
  .........
  宗喀巴三大弟子開創的因明新學派無論從因明學教育的發展規模,還是從培養人才和理論研究的成就來說都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在宗喀巴以前,藏區只有十幾所規模較大的辯經院,其餘大部分寺院都沒有正規的學制,有條件的地方只搞一些因明講座。宗喀巴以後從前後藏、川、康、甘、青藏區到內外蒙古草原建起了上千個大大小小的辯經院,大辯經院學僧多達5000~7000人(如黃教八大寺院),規模小的也有三五百人。凡有辯經院的喇嘛寺都有大致統一的學制和學科內容。各辯經院都有因明學科,專修因明3~5年,答辯合格將獲得格西學位。這些大大小小的辯經院對因明教育的普及和因明專業人才的培養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據不完全統計,從11世紀到20世紀初在藏族學者中著因明論的有117人,其中宗喀巴學派的就有89人,占總數的76%;因明論著221部,其中宗喀巴學派的共有183部,占總數的81%。從現代人的眼光看,著書的人數和著作的數量並不算多,但靠手工木刻版印刷,對著書資格要求特別嚴(藏族過去的習慣,沒有相當高學術地位不著書,即使寫出來也不會有人資助刻版)的情況下,就一門學科出這麼多著作家和著作,在同一時代恐怕沒有哪個民族比得上。從因明原理理解的深度、思路的開拓、推理形式的發展成就來看後期遠遠超過了前期。宗喀巴學派發展到後期內部又出現了幾個不同的學派。在新學各派中出現得最晚而影響最大的一個學派是果芒學派。這個學派的創始人是嘉木樣傑巴(西元1648-1722年),他以淵博的知識和非凡的才能把因明等“五部”理論的研究提高到了一個更高的水準。他的因明著作共有8部,由他推導的一些定理和經他修改補充而更趨於周密完善的因三相定義等已成為後來的因明學家們共同遵循的經典原則,在他離世後的200多年中誰也未能超越他。

  二、藏族對因明學的貢獻

  藏族對因明學的貢獻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文獻的翻譯和保存
  文獻資料對研究工作具有多麼重要的價值是學人皆知的。由於缺乏系統完整的文獻資料,影響全面系統地掌握理論原理,因而產生這樣那樣錯誤看法的也時有所見。藏族在因明理論文獻的翻譯方面做出了舉世矚目的貢獻。
  藏族對因明文獻的翻譯從8世紀末開始,延續到13世紀。在百科全書式的丹珠部共有陳那、法稱、天王慧、釋迦慧、壯嚴師、勝軍、法上、蓮花戒等25位印度因明大師的68部因明著作,這些著作都是從5世紀到9世紀之間產生的名著,其中大多數原文早已失傳,也無其他文種的譯文。這些古文獻資料在藏族中完整地保存了下來。

  2.對因明理論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
  藏傳因明對陳那、法稱的學說並不是照抄照搬和簡單地教條式地繼承,而是在廣泛吸收因明百家學說的豐富的思想基礎上,展開自由辯論,廣開思路進行研究,使因明學說從理論上得到了進一步完善和提高,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藏傳因明——測碼。藏傳因明對印度因明理論的補充和發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使定義和概念更加趨於周密和完善。.......
  其次是推理形式的簡化。陳那改造舊的五支論式,提出了三支論式,這在因明史上一向被認為是劃時代的進步。而法稱卻提出了二支論式,認為“比喻是因法之間的關係的例證,已包括在因法關係支中,不應另作一支”。...........
  再次是知識內涵的深化和外延的進一步拓寬。因明是認識和形式邏輯融為一體的一個學科。在因明經典著作中涉及到許多有關理性思維和哲學方面的問題,諸如客觀與主觀、物質與精神、語言與思維、具體與抽象、共性與個性、同一與對立、原因與結果、時間與空間、存在與非存在、相對與絕對、肯定與否定、現象與本質、事物與名稱等等問題。.......
  3.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經驗
  宗喀巴稱“嚴謹周密的邏輯思維、知行結合的求實態度、準確巧妙的文字表達能力”為“世間三寶”。他還說:“沒有堅實充分的論證作後盾的觀點,就像插在泥中的木橛,始終站不穩腳跟。”.........

  三、藏傳因明學在實踐中的應用

  藏傳因明在實踐中的應用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1.開發智力、培養邏輯思維能力。
  藏傳佛教寺院不是單純的宗教活動場所,而是仿照印度那蘭陀和布嘎摩拉希拉建立的一種綜合性大學。規模較大的寺院都開設有十明學科,有嚴格的學制。“十明”之一的因明是寺院的基礎課程之一,入寺的學童首先要學《因明集辯》和《因明七論》,專修因明3~5年,從對日常生活中最簡單的事物的辨析開始步步深入,培養分析判斷、推理辯論的能力,養成周密思考和準確的合乎邏輯的表達習慣。

  2.用於佛學的學習。
  佛學是建立在高深哲理基礎上的一種高度抽象的學問。龍樹、無著等印度佛學大師的著作絕大多數採用了邏輯論證的表述方法。要讀懂這類經典著作,首先必須掌握因明知識,故稱因明為“打開佛學寶庫的鑰匙”。通過讀經又可以鍛煉和提高使用因明思維規律進行推理分析的技能和技巧。

  3.用於學術研究。
  藏族歷史上有成就的學者,都是用因明這個銳利的思想武器檢驗前人的學說,找出問題,進行分析研究,提出新的觀點,促使各種學說理論不斷向前發展。現在有人稱“藏傳佛教是佛學理論發展的高峰”。這種理論高峰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與掌握因明思辯方法有關。

  4.用於寫作、演講等其他方面。
  藏族習慣上很講究語言的邏輯性和表達技巧。寫文章,特別是說理性文章多用因明的推理、論證、反駁的形式。一般演講說話也講究語言的邏輯性,推敲用辭周延與否、前言後語有無矛盾。巧妙機智的辯論“對歌”流行相當普遍,甚至相互開玩笑也多採用因明的思辯方式,在學術問題的辯論中應用因明的論辯方式就更普遍了。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