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3/12 07:50:03
日期:2010/03/12 07:42:11 喇嘛網 編輯部 報導
五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 尊貴 泰錫度仁波切開示
今天下午,我們首先對六波羅蜜多的前五波羅蜜多做講解。『波羅蜜多』一詞譯自梵文,意即『圓滿達成』。因此,以『波羅蜜多』這一名相作為主題時,即已道出其修行的成就。由於『波羅蜜多』是修行成就的結果,故當一個人說他在修某一項波羅蜜多時,在語意上那是一種錯誤的說法。它就好像我們稱呼一個尚未學習的嬰兒為教授一樣,是本末倒置的。因為你不是在修波羅蜜多,而是在做某項修持;一旦以此修行而圓滿成就時,則謂你已獲至此項波羅蜜多。
六波羅蜜多包含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與般若(智慧)六種修持之法。舉例而言,一旦我們說禪定波羅蜜多,即謂已圓滿成就了禪定修持,無須再作任何禪修訓練。換言之,當行者無須再行佈施之時,則意味著他已圓滿了佈施之行,此時已無“施”之對象。“施”與“受”之間已無分別,二元對立之見已被徹底破除。同樣的,有人會問:“對於持戒,我們應修持多久?” 答案是:“修持到你成就持戒波羅蜜多之境時。” 當一切身行與外境事物的修行訓練於你已無分別,並能解脫於二元對立之見,即是無須再修持戒之行時。其餘亦可依此類推。故我們現在在這所講授的六波羅蜜多並非波羅蜜多,當經過累世的修持達到前述之境時,才可稱之為波羅蜜多。因此,當我們第一次將物品施予一位乞丐時所行之佈施,直至證解至初地菩薩為止,你的一切佈施之行僅能稱之為“佈施”,而非“佈施波羅蜜多”。一旦證得初地菩薩果位,並破除了“施”與“受”之間的二元對立概念時,則可稱之為『佈施波羅蜜多』。
波羅蜜多一詞出自于佛陀經藏法教,有時被稱為六波羅蜜多,有時也被稱為十波羅蜜多。當我們說六波羅蜜多時,即是前述的六種。當稱十波羅蜜多時,則是將般若(智慧)波羅蜜多再更精細的延伸為善巧、力量、願力與俱生智四波羅蜜多。因此當我們說到智慧波羅蜜多時,應還包含了俱生智波羅蜜多。稱其六波羅蜜多或十波羅蜜多,其意義是一樣的,它就如同我們用西餐時,一般都分為三個步驟。先是開胃菜,再是正餐,最後是甜點。當然正餐可能只有一道菜,也可以分為好幾道。如果有好幾道菜的話,那麼這道餐就可能要多幾個步驟上菜了。其中基本的道理是一樣的。因此六波羅蜜多與十波羅蜜多亦是如此,只不過十波羅蜜多是更細的劃分而已。
六波羅蜜多之首是佈施──施予。它的意涵是能與他人分享你所擁有的一切,並以此利益他人。但佈施一詞在西方文化中難有適當對應的詮釋。一說佈施,西方人的反應好像覺得你是否想不勞而獲。為何如此呢?因為我們常常以物質作為佈施之物,這難免使人一提到佈施就聯想到金錢。佈施真正的意思是盡己之力,幫助他人,並與人分享自已所有。
一般而言,佈施又可依此分為三個部份,第一是“財施”,用你所擁有的物質分享他人。但不可拿別人的東西或搶奪他人的財物來行佈施,更不可以以四海之內皆兄弟的謬論隨便取人財物,那不是我們應該做的。第二種佈施稱為“無畏施”。譬如你很強壯,可以用身體保護弱小等等。無畏施可從初步的保護他人做起,直至高貴如菩薩的護佑眾生。第三種佈施是最為純淨與神聖的“法施”(或稱智慧施),將傳承法教的智慧施予後者,並解說法教精義,藉以啟發並開展他們的俱生智,是為法施。以上是佈施的三種方式──財施、無畏施、法施。
第二波羅蜜多是持戒。一聽到持戒,有人就想到自己的行動會受到限制。事實上,生活上有點限制,並不是壞事。否則你如果想任意而為,譬如想從屋頂跳下,一定會摔斷骨頭;一個禮拜不洗澡,一定沒有人願意靠近你,這是事實。同理,如果想要有正確的思維,當然應先導正自己的行為;我們總不會行為乖張而思想正確吧!亦如同我想吃飯,就應該先去買米;你不會想吃飯,而去買麵粉來煮吧!這是基本的自然定律,持戒的觀念亦是如此。一般而言,持戒可分為三部份,第一是“諸惡莫作”。我們修行的目的是為瞭解脫輪回,成就佛果,而行菩提道。因此諸惡莫作的定義,是謂凡是會阻礙我們在修行道上成就的事情,都不可去做。
持戒的第二個作法是“眾善奉行”。由於我們的目的是成覺,因此一切能導致我們成覺,並能利益一切眾生的事,我們都應當去做。這即是眾善奉行。持戒的第三個作法是“不舍眾生”。我們修行的目的是希望一切眾生皆能成就佛果。而事實上,每一位眾生多少都與我們有所關連。如果你是已婚者,就會有丈夫或妻子,子女親人等等;即使未婚者,亦會有父母、兄弟姊妹、親戚朋友,以及連帶關係的朋友的朋友等等;像我一樣的出家人也會有同修、弟子等等以及一些喜歡與我來往之人,當然,我們總不會期望有人不喜歡自己吧!事實上,這些眾生都是與你有關係的,你無法避開。不論你跑得多麼快,把自己隱藏的多隱密,都無法擺脫眾生。佛陀曾在法教中提到,無論何時都至少有兩萬個以上不同的生物寄居在我們體內,我不可能完完全全的獨居而行。因此,我們應盡己之力,利益他人。別人需要你的時候,不要吝惜的去幫助;但別人不需要你插手的時候,也無須自作多情。譬如當他人需要你的忠告時,對他提出你的看法是好的;但當他不想有人在旁嘮叨時,閉上嘴可能是上上之策。盡力行善,直至成就波羅蜜多之境,即是持戒第三種方法的概念,而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與不舍眾生三種持戒的作為,正是我們對持戒波羅蜜多應有的認識。
第三波羅蜜多是忍辱。忍辱(或稱忍耐)在修持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否則由於你的不耐,常使得事倍功半。一位不能忍辱,沒有耐性的人,做起事來雖看似朝目標前進,但事實上卻離標的愈來愈遠。原因是常常在過程之中,由於不耐,無法循序漸進,最後將事情弄得難以收拾,然後花更多的時間處理善後。當然,如果幸運的話,即使善後處理完畢,但往往已經浪費了你一生的精力,而正事都還沒完成。想想看,又有多少生命值得這樣浪費呢?萬一養成這種缺乏忍耐的習性,再將這些習性帶到下輩子的話,則生生世世都在浪費生命,解決這些由於無法忍耐而惹出的麻煩及善後處理。因此,忍辱與耐性對行者而言是異常重要的。就以一個家庭舉例來說,如果父母對子女的教育能夠耐心的培養,則孩子長大後必定家教良好,成熟理性。反之,則孩子長大後將變得不是倨傲不馴,就是鬱鬱寡歡,情緒無法穩定,並且一事無成。由此可知,忍辱與耐性的重要。
忍辱與耐性也可分為三種層次,第一是持久。一旦當我們開始做一件事的時候就應堅持下去,不要胡思亂想,任意改變。猶豫不定只會壞事。關於這點,有時候,我們只要到廚房去看看,就可以知道一個人做事是否能夠持久有耐性。如果看到整個廚房是杯盤狼藉,則知此人耐性不夠。反之,如果餐盤都洗得光亮潔淨,排列整齊,則知此人耐性良好。由這些日常生活,即可看出一個人的耐性與它對處事的重要,否則像婚姻與事業等等均會受到影響。更甚之,就以嚴肅的輪回生死與解脫成就而言,由於我們的缺乏耐性,故在輪回中,已有過無盡的生死輪轉;我們曾經上至天堂,也曾下至地獄,輪回六道,皆曾輪轉過。但無論生至何處,皆是輪回痛苦。問題是在輪回不斷轉生中,我們不知何時才能解脫,因此,在解脫之路上,忍辱與耐性對於一位行者而言,異顯其重要性。
一般而言,人們對忍辱的第一個概念,是當他人對你不善時,你應忍受他並耐性、理性以對。而忍辱與耐性的第二個概念則與我們的輪回習性有關。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會發覺有些人時時都在與人為善,而又有些人則對不善之事趨之若鶩,這些行為正反射出一個人的習性。習性是長時間所累積的一種習慣,一旦你堅持行善,日久之後,它將成為你善的習性,也是你的善業。反之,則成為惡業。這些習性與業力皆須靠你在輪回之中點滴累積而成,它也是我們行持忍辱與耐性的第二個概念:勿以善小而不為。因為它會涓滴而成的,積小善行為大善業。一旦它成為你的善業,自會克服行惡的動機。你可以自問,當有偷竊機會的時候,你會自然的想到去偷嗎?如果不會,即是因為你過去所積的善業中,沒有偷竊的惡業種子。
最甚深與神聖的第三項忍辱與耐性的概念是對忍辱完全的了悟──認知一切眾生皆能成就佛果;認知一切眾生皆具有佛性;認知一切宇宙事物皆為虛幻無實。
我們一生中,每件事情均需忍辱並耐性以對,直至成就佛果。難道你會見到一位不能忍辱的菩薩嗎?
第四波羅蜜多是精進。精進是菩提道上非常重要的一環,它可以使我們步步向上提升。修行的過程中如果沒有精進之心,則隨時會因為感覺無趣或疲倦等影響情緒而停止或放棄修行。因此它牽涉到你是否會半途而廢非常重要的一步。
精進亦可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是堅持。不論你所修持的是什麼法門,一旦開始,即需堅持下去,不可半途而廢。第二步驟是,一旦堅持下去,你應對你所為心生歡喜、榮耀與感恩。因為即使你能非常用功,非常堅持你的修行功課,但如果對自己所做的這些功課無法心生歡喜、榮耀與感恩的話,久而久之,終將出現麻煩。所以你必須先瞭解自己所修為何?為何而修?因此,時時的提醒自己當初的期許,並不斷的重溫你的發心,唯有如此才會對自己的精進堅持,心生歡喜、榮耀與感恩。第三,直至你成就佛果,否則在此之前,不可對於你小有的進展與成就心生驕慢。當然,在修行道上你會覺得自己已經轉化了,頗受人尊重,每個人似乎都來幫助你等等,你被這些事情所迷惑。但你需切記,不可因為這些而阻礙了你在道上修行的進度。不論是毀、是譽,都不應影響你當初精進修行的發心。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善行無止日;精進無間斷;永無懈怠時”。除非我們成就佛果,否則我們永遠有改善的空間。對此有所認知,在你的修行過程之中,才不至於被一些無謂之事阻礙,更不會因此而有所退步。
第五波羅蜜多是禪定。它是六波羅蜜中最重要的一項。當然,第六波蜜多『般若』的重要性亦是不在話下,它其中所包含的各種智慧以及俱生智,更是包含你我等一切眾生所共有。但問題是當你經過多年的修持,接受各種灌頂與法教的領受後,為何仍然無法真正的認識你的俱生智呢?事實上,我們很難向你解釋俱生智是什麼,除非你能在禪修中瞥見,但它與“成覺”仍有很大一段距離。瞥見俱生智就好像我們將一公克極微重量的芥子拋入浩瀚的大西洋中一般,雖看似無濟於事,但它多少仍會激起一些漣漪。即使有些微,但仍是一種波動,一次瞥見。雖然它對於成覺仍有很大的距離。因此,禪定的重要性就在於我們必須經由它才能使我們了悟第六波羅蜜多──『波若』(智慧)。故我們說它是六波羅蜜多之最。就好像健康對你是很重要的,但健康的食物與良醫才是保你健康之道。禪定即是那健康的食物與良醫。
禪定有很多層次,有關禪修方面的書與法教亦有許多不同的層次。如果你希望得到,或者上師願意傳授的話,你是可以得到最基本,或最高深的禪修法教的。但無論是最高或是最基礎的禪修法教,於你而言結果都是一樣的,那就是自己領悟的層次。禪定不會因為你接受到極高的禪修法教,就會使你的禪定層次變的很高;換言之,如果你的層次只適合基礎禪修的話,即使你領受了高等禪修法教,你的禪修結果,仍是基礎級的。就如同將一本極為複雜的哲學書籍交給一位幼稚園的孩童,他所能看懂的只有裏面A、B、C等等的字母,當然還有The,這不是每一本書開頭常用的字嗎?(會場一笑,仁波切的幽默,因為面對的弟子百分之九十來自歐美西方國家。)因此這本高深的哲學書籍對幼稚園的孩童所影響的效果僅是A、B、C等字母而已。同樣的,如果這本書交到一位高中學生手裏,他所能理解與得到的利益也只是一個高中程度而已。當然,交到一位大學教授手中,則理解的程度就是大學教授的程度。因此,禪修不會因會你越級挑戰而得到較高的層次,也不會因為做較低的禪修課程而會使你的層次降低的。
舉例來說,許多人問我,他應該修什麼法門較好?當然前來問我的人都會念誦“嗡瑪尼白美吽”,但他們也都認為“嗡瑪尼白美吽”太簡單了,沒什麼利益可言,聽起來也好像不是最高等的。他們想求取的是瞬間即能使他們成就佛果,所謂較“高等”的法教。當然,是有這樣的法教,我不能說沒有這樣的東西。但“嗡瑪尼白美吽”即已包含了這一切。可是我非常難以對抱著虔誠之心前來求法的弟子們啟口,說道:“你只要每天很虔誠的念誦二、三十串佛珠的『嗡瑪尼白美吽』就足夠了。” 如果我這樣說的話,他一定認為我不近人情,以為他不夠格修高等法教等等。事實上,“嗡瑪尼白美吽”六字大明咒的意義是在去除我們貪、瞋、癡、慢、嫉與我執六種染業,將六道輪回轉化為淨土;將六種染業轉化為智慧的一種修持,最後的結果即是成佛。因此,六字大明咒即已包含一切修持,足以讓你成就了,此非虛言。當然,修持的法門也不只這一種,就我而言,為了維護傳承法教,仍有多達十四種以上續部法教我必須知道,但這是為了保護傳承法教。一般而言,六字大明咒即已足夠。事實上,保護傳承法教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工作,也是一件不容怠忽的職責,但卻是一種榮耀。我會以歡喜心堅持這項榮耀。
禪定的第一個階段是基礎性的,目的在建立心的穩定與專注。第二階段在增進心的明晰,並能瞥見俱生智,展現出你的智慧,並將它運用在你的生活之中。第三階段則在真正了悟本具的俱生智,並讓這種了悟持續增長,直至完全成熟。這個過程就如同孩子認字一樣,剛開始只會念ABCD等字母,但漸漸的會將B.O.O.K四個字母念成BOOK。它是漸進的,自然發生的。如同我們經過禪修的各個階段,漸漸的認出我們心的本性。當然,這可能已經經過了漫長的調整適用期,是件不容易的事。然後你可以讓心性穩定下來,周遭來來去去的事情隨它而去,不動心性。隨後,經由不斷禪修的進步,即使非坐禪的時候,亦時時能瞥見了知你的心性。對於事物的處理,也較能隨心所欲,此時你已達到大成就者的境界。此即禪定波羅蜜多的三個階段。
以上所講是五波羅蜜多的簡介,休息片刻,我們將繼續講授第六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
今天的最後一段課程是講授『般若波羅蜜多』。基本上,『般若波羅蜜多』的精義是非常單純的,但人們卻認為它非常深奧。它之所以深奧,是因為人心過於複雜。一旦人心太過複雜,則簡單之事亦變得難解。梵文中的般若(prajna),藏語念為“歇芮”(sherab)。不過當般若這個辭彙用在佛法的六波羅蜜多中時,則在藏文中稱它為“歇芮”及“耶系”;梵文稱之為(pradhana 勝妙、無上)及(jna了知);英語稱之為(wisdom智慧)及(primordial wisdom俱生智)。我們今天的講解,就是以此作為立論的根據。
事實上,行持六波羅蜜多的前五項波羅蜜多之目的,即在幫助我們能真正了悟『般若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說明瞭一切眾生所本有的俱生智。除此俱生智外,般若波羅蜜多所展現的則是“空性”。換言之,俱生智是眾生的本質,眾生的本質即是俱生智。俱生智超越一切時空、量度等二元對立之概念,因此,除此超越二元對立的俱生智以外,一切事物皆是空性。“空性”象徵著一切事物的展現皆是相互依存的道理。所謂一切事物,包括你、我周遭所見,亦含風雲日月,天體運行。更近者,如心緒起伏等等,每一事物的顯現,皆是環環相扣,相互依存。就此而論,我們不能對一位從未謀面的人說,你與我毫無相關,因為在過去無盡的時空當中,他或她可能是我們的父母、兄弟或姊妹;或也可能是我們的盤中食,當然我們也可能是他或他們的盤中食;各種好壞情況都有,想想看,還真是一片混亂(仁波切一笑)。當然,如果用另一種角度來看這種情況,就可以發覺我們周遭的一切事物都和我們密不可分。這也是為什麼在傳承中的祈請文會特別提到“一切如母眾生”這麼一句話了。
說一切如母眾生的意思並非要你去認每一個人為你的母親,而是對一切事物皆與你有所關連的一種認知。在無量的轉生當中,眾生可能會是你的母親,也可能會是你的親友,但無論是誰,都與你有所關連。佛陀曾為此做了一個譬喻,他說:“曾為如母之眾生,關愛子女所流淚,彙集淚水計無量,遠勝浩翰大海洋。”
因此我們可以瞭解,與我們相互依存的眾生是無法計量的。事實上,遍虛空際一切事物都與我們相互關連。即使在太空中距離地球數光年遠的一顆星球的活動,也會影響我們所居住的地球。因此,沒有任何一件事情能單獨實存,一切事物皆是相互依存的道理,即是空性。
佛陀的開示,後來被弟子彙編成的般若波羅蜜多法教,上下共分為十七篇。其中最長的一篇有十萬偈,每一偈有四句詩,總共有四十萬詩句,其餘的則比較短。事實上,許多國家的佛教大師都曾以此做過論述。在顯乘中,般若波羅蜜多法教的地位非常重要,有了它,才使輪回與涅盤有了立論的基礎。否則,大乘法教將不具意義。
事實上,在修持法教時,虔誠固然重要,但如能了悟法教內涵,則對法教將更具信心。沒有了悟的虔誠就像一座玻璃雕像,極為脆弱,一不小心掉在地上,就會立刻破碎。如能對法教的細節有所了悟,將會更堅貞你的信心。一旦完全了悟法教,信心將如同大山,堅定不移。因此,當了悟般若波羅蜜多精義後,大乘法教才具有意義。
關於前面所講的“相互依存的道理”,我們可以用一般所謂的“業”來做說明。對於過去所造之惡業,我們常常以為可以再去做一些善事,就會將過去所造之惡業抵銷。如果是這樣的話,就如同我在牆上畫了一隻象,然後塗掉再畫一隻馬,似乎是因為我事後畫的馬而使先前畫的象消失了。如果不瞭解空性,就會做出希望以善業彌蓋惡業的想法。事實上,善業與惡業是相互依存的,而非單獨的個體。因此,所謂善業,其實是從惡業中所轉化而來的。就如同一杯冷開水,是由滾燙的熱水漸漸變冷的一樣。而非如同畫了一隻象,因為畫的不好而再去畫一隻馬,那麼那一幅象就不見了,不是如此的。因此,善業不會單獨實存,惡業亦不會單獨實存,它們的顯現永遠是相互依存的道理。在心經中有四句話對此有精闢的闡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當然,大部分人都難以理解這一論述,明明有的東西在那,為何說成沒有呢?事實上,它的含意是在說明:一切事物的存在,皆是相互依存的道理;除此相互依存的關係,無一物實存。
此即“空性”。我見、我聞、以及我觸的一切,不曾增長、亦不曾減損,這是現實,亦是空性。除此之外,更重要的則是我們本有的俱生智,它是一切眾生的本質,亦是般若波羅蜜多的精義。
一旦對空性的“相互依存概念”有所體認,則對空性的認知將趨近成熟,並在當我們遭遇逆境時,不會過度反應,否則常會做出損人不利己的行為。如果不瞭解空性,即使想做好事,也常因熱心過度而幫了倒忙。這些問題都出在誤以為“問題”是一個實體。如果你能瞭解空性,自會瞭解問題的本質是什麼?一個問題的發生,必有許多相關連的因素互相牽扯才會引發出這個問題,此即相互依存的道理。而俱生智則不受這些外境所影響,它是遠超越戲論之上。但為何我們會受外境所影響呢?其實它與我們無限的俱生智無關,而是由於堅實的我執,使得我們被一切日常生活中的周遭事物所深深束縛。一旦了悟了這些都是相對且相互依存的,則同樣的問題,我們的處理態度將會全然不同。
當問題發生時,如果我們了悟空性、般若波羅蜜多以及俱生智,則問題對你而言,將不會是麻煩了。因為你已深知問題的源由,而不會將自己牽扯到它的是非之中,也不會自認唯有你才能解決一切,因為一切事物皆是相互依存的。瞭解到此,問題將不會變成你的問題、你的負擔、或你的執著。反之,更能正面的看清一切事物,而且無論它是悲,是喜。否則,你都將困惑其中。這樣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弄巧成拙,製造衍生出更多的麻煩,甚至會把一件喜事弄得讓大家傷心。這是我們將大乘般若波羅蜜多中的概念,運用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看法。
沒有以上的認知,則當我們口中念誦“願度一切眾生而成佛”的祈願文時,將顯得毫無意義。因為成就佛果這句話它背後的基礎是你本有的『俱生智』,而一切眾生亦同樣的有此『俱生智』。你可以幫助眾生成就佛果;眾生亦可以助你成就佛果,因為你與眾生是相互關連的,這些都是因緣所聚,自然形成,而非刻意造作。認清這點,前面的祈願文才具有意義。這也是大乘佛法的理論基礎。寂天菩薩曾經說道,佛陀所開示的六波羅蜜多法教中,其前五波羅蜜多(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修持之目的,皆在幫助我們了悟般若波羅蜜多,亦即我們的俱生智。
以上是般若波羅蜜多的簡述。當然如果要詳盡的說明,將會花費很多的時間,但今天我只能說到此。各位不遠千里而來,希望今天的開示能讓各位對法教的理解有所澄清,以不虛此行。對於明天將舉行的紅金剛寶冠法會,我希望各位抱持著虔敬之心,以誓願一切眾生皆能成就佛果之心懷,了悟本具的俱生智,並以此利益一切眾生,使之亦能了悟俱生智。當然,你也可以祈求自己的願望,但前面所講的誓願對於我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除此之外,我不知道還有什麼其他的東西能對各位有所利益。明天法會後,據我所知,很多人將會去晉見第十七世DB法王Gmb,他是觀世音菩薩的化現。在他的面前,各位仍然應發前面所說的誓願。你所祈求“為利益一切眾生而成就佛果”的願望將會實現,因為這是你親自在觀世音菩薩面前所發的願。我誠摯的希望這些對各位的前來有所意義。最後,我們將今天聞法的功德,回向利益一切眾生。
時間:2003年3月12日 地點:八蚌智慧林
中打:玲珠師姐
摘自:法露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