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7/14 00:13:27
學習次第 : 進階
深度對話
宗薩欽哲仁波切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秉承藏傳佛教最優良的傳承和教育,享譽世界,是當今公認最具創造力的年輕一代藏傳佛教導師之一,集上師和導演于一身。對非佛教徒而言,他是全世界唯一的“喇嘛導演”,拍攝了電影《高山上的世界盃》和《旅行者與魔術師》。在世界各大影展屢獲佳評、獲獎連連。
如果你不知道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是誰,那你或許知道《正見》這本書。
沒錯,這位仁波切就是《正見》一書的作者。當今公認最具創造力的年輕一代藏傳佛教導師之一。
對仁波切的採訪是在一家叫水鳥的餐廳裏進行的,餐廳外就是農田,水和草都很豐盛的樣子。仁波切一如既往地淡定而幽默,採訪在一種寧靜又活潑的氛圍中進行。我在那段時光裏忍不住感慨,在這個喧囂的城市裏,能將寧靜與活潑如此圓融地集於一身需要怎樣的修為啊!
關於信仰
感官的愉悅並不能滿足心的渴求,所以人們追求信仰
問:現在很多人尋求信仰,希望化解迷惑和痛苦,在您來什麼是信仰?
這是很好的問題。人類自始以來,就一直對超越物質的東西有不斷的追尋。因為我們知道,物質世界雖然能暫時性地滿足我們,但它也一而再地失敗。現在我們已經到達一個時代,人們可以到月球上去,但世界上的痛苦還是持續在發生。再加上人類的愚蠢,我們現在只會發明會殺人的子彈,並且還是沒有意願、或愚笨到無法發明不殺人的子彈,否則美國人就可以盡情去玩他們互相殺來殺去的遊戲了。作為一個人,我們有兩個很重要的東西,一是身,一是心。對於身體感官部分的滿足,物質方面可以令我們達到一個程度,像是有好的沙發、舒適的車子,或手機等。但即便如此,在心與身之間,心還是老闆、主宰。如果好的沙發可以回答我們對痛苦與不安全感的問題的話,那麼我們大部分人就不會受苦。可是我們卻知道那些擁有最好的沙發的人,反而往往是受苦最多的人。心要滿足,事實上,是無限的。
這只能用精神方面的東西來回答。同時我們還有一種基本的不安全感。很多時候我們都不太確定到底我們的存在有多真實。或者用普通的話來講,我們到底有多安全。因此,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去找工作、受教育、結婚、成名等,我們做所有這些事情來確定我們自己的存在。大部分的時候,這些還是不能回答我們。大部分的時候,這些所的我們要的答案,反而創造了更多的不安全感。也是因為如此,我認為精神方面的信仰不會消失,會一直在這裏。
問:正信和迷信有什麼不同?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正信和迷信之間僅是一線之隔。所謂迷信的定義是非常相對性的。事實上,你相信四加四等於八基本上也是一種迷信,只是一個“信仰”而已。可能你會說,四加四是有作用的,它在我們生活上有用。可同樣的道理也可以說迷信或精神方面的東西,如果可以帶給相信的人安慰、信心,帶給他們某種生命中指導的方向,那也是有作用的。
有人可能會說,可這些迷信對社會沒有幫助,這是過時的東西。但同樣的道理也可以說現在的科學對社會也沒有什麼貢獻,事實上科學摧毀這個世界更多,是誰發明了原子彈?還有比如經濟的系統、人們努力要獲得MBA學位等等,這些事實上都是一種陷阱,一種詭計,讓我們變成這種系統的奴隸而已。在佛教裏面,佛陀說:“來,來看”,而不是“來,來加入”。這非常重要。
用自己理性的心去分析,看看這是不是對我有用。但如果你利用理性的心和邏輯的心,自己被說服了,這就是所謂的“清醒”的信仰。可是,我們也要小心,如果它對我自己有用,可是對別人造成破壞的話,這個並不好。所以像有些宗教人士相信唯一的真神,只有我的神是真的,其他神都是假的,這是不對的。
問:有些人會覺得修行和工作、生活有衝突,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行?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這是一個經常被問到的問題。衝突或掙扎可能來自於我們已經把精神的生活與物質上的生活分離了,卻又想要把它拼在一起,想要兩者都有。而這正是人類普遍的習慣,例如佛教徒的家裏有個佛堂,還有個儲藏室,兩者是分開的,在某個程度上這是必要的。然而,如果分離得過度,不能把儲藏室轉化成佛堂的話,那就會有這種衝突或掙扎。我們怎麼把儲藏室或者車庫變成佛堂呢?佛陀自己講得非常清楚,他說:只要有虔敬心,我就在那裏。佛從來沒說,我只待在佛堂裏。所以只要我們有虔敬心,只要我們有慈愛、悲心、祥和時,無論我們身處何處,那就是我們的佛堂,那就是我們的精神空間或時刻。可以這樣講,即使只有一刹那的仁慈,那就是一個神聖的時刻;即使那一刹那很短,在這短短的時刻,這個人就是個神聖的人。像這種慈愛或大悲的狀態,不是每天隨時都有的,因為我們非常分心散亂,有很多引誘我們的事情,所以我們需要有紀律,一步一步的,讓自己有這種高尚的情懷或念頭,也許開始時一個兩個,然後慢慢增加。
問:有些人可能會覺得他的伴侶不認同他的信仰,所以他的家庭會因為這個有一些矛盾,怎麼辦?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我們不應該勸別人也加入我們的信仰,絕對不要用強迫性的,也不要用引誘的。信佛教的媽媽不要在襪子裏放糖,然後在第二天早上告訴小朋友說那是佛給他的。
問:現在大家都急著向前走,一方面生活變得越來越便利,但另一方面它也變得越來越複雜,人本身的覺知能力在下降,可是大家覺得有電腦、相機、電話、汽車、飛機,我們不需要自身具備更強的走動、負重、計算、觀看等能力,人們都在培養操作設備的能力。您認為在今天我們開發人的潛力應該選擇什麼方式和方向?為什麼?
答:很感傷的,不曉得一般人在這種趨勢下,會花多少精力去發展內在的方面。就好像一個小孩,環繞他四周的都是好吃的巧克力糖,你卻想對他說 : 吃這些對身體不好(很難影響他)。現在我們周遭有這麼多巧克力工廠,持續不斷地在做更多、更好吃、更便宜的巧克力出來。有一個辦法是我們像快速轉帶一樣,試圖迅速地先看到你生命終了時的狀況,看到這樣的結果,吃了
這麼多巧克力,不健康,然後你會後悔不該吃這麼多巧克力糖。同樣我們可以將我們的生命往前快轉,看看我們被所有這些物質的事物分心,是不是值得?我們是否失去了什麼更有價值、更重要的東西?不一定是精神方面的,也許只是在我們家附近的山上走走,這可能是我們一直很想做,但是我們一直忙著在做這些追逐而沒有機會去實現的事情。如果能夠的話,快速轉帶向前看,一旦知道那個結果以後,我們就把它倒帶回來,然後根據我們正常的步調去進行我們的生活。
問:老子講無為,即人主觀地根據自己的意願去造作,可是現在全世界都在談競爭、創新、進取的時代,幾乎每個人都處於“不進則退”集體心態的強壓之下,我們該怎麼來做出選擇?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這又是一個大問題。同樣地,我們要定義什麼叫進步。我們所說的進步是真正的進步?還是往後走,是退步?我們正在摧毀我們的地球。我們如果以現在的狀態繼續下去,地球可能在一百年後就不能居住。沒有人真正在共同分享什麼,但這很具挑戰性,因為世界上其他人也要有一樣的想法才行。所謂進步的定義真的應該被深思。
問:您怎麼看“成功”和“富有”?現在很多人都想在最短的時間內致富、成名,哪怕將來付出代價,您怎麼看速度、成就和代價之間的關係?
答:中國真正有個非常好的機會來告訴全世界,什麼才是成功與富有。直到目前為止,我們所有的成功與富有的定義都是非常西方的觀念,基本上都是根據GDP 來衡量。因此所有的人 : 包括政府、一般人、小孩子、社會工作者,都應該宣揚更具證悟觀點、更清醒的富裕與成功的定義。因為把一個東西剝奪耗盡,不應該被定義為成功。中國已經有非常好的儒家思想基礎,像重視家庭等,但在西方,這方面是相反的。這是個大題目,可是提出這種問題的企圖,已經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了。大家要讓自己一再地追問這個問題。
問:在中國過去的價值觀裏能共生說明這個人成功,但是在西方講個人成功是英雄。那您認為在這個社會要回到過去嗎?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有某些古老的思想是非常好的。
問:中國現在很多富豪躋身慈善事業,在您看來,慈善的真正意義是什麼?不是那麼有錢的人可以做什麼樣的慈善?要使公益事業持續發展,大家要以什麼心態來對待公益事業?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那些有能力的人,應該試圖學習去給予他人東西,可是不要期待有任何回報,這回報還包括名聲的回報等,最好是默默無聞,不為人知。至於沒有能力給予別人東西的人,可以隨喜他人的慈善,這是佛陀說的。如果他隨喜的話,他能獲得和給予的那個人一樣的福報。
問:中國前兩年統計,一年有2000 萬人自殺,現在有1 億精神病患,中國在物質上取得大的成就的同時,人們的精神則出現了這樣大的憂患,物質富有與精神健康,它們在什麼地方脫節了?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這證明物質文明不能解決我們所有問題。所以整個世界,尤其是中國、印度等發展快速的國家,人們更需要學習沉思。我們應該教小孩“不擁有”與“無為”的價值,因為我們教了他們太多做東西(有為)、與擁有的價值!例如有時候我們會想要散步一下,當然有些人是為了運動而走路,可有時我們就只想去走走路,讓自己得到特別的經驗,特別是單獨一人散步。現代世界應該來教這種價值,教給我們下一代有關無為和不擁有的價值。
問:對於有自殺傾向的人,您有什麼建議?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每人狀況不一樣。不能一概而論。如果一個人的自殺傾向已經變成一種重複性的,就很困難。一般的回答會說,要建議他們不要試圖跟別人比較,試圖去理解或者看,一切都會改變,包括想要自殺的理由、原因也會改變。思維這些可能會好轉。
問:您現在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東西是什麼?為什麼?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最重要的是自省。如果可能的話,不要讓任何其他東西來影響我們自省的過程——不要被宗教、甚至不要被佛教來影響。比如說當我們生氣的時候,不要去想為什麼我在生氣。只要看著那個憤怒,看它如何增長,如何影響我們的喉嚨、舌頭、讓我們口幹,就看看它。不要自我批判,說:“噢!我不應該生氣!”,不要被這些影響。
問:您還會有恐懼嗎?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死亡。當然了。一種感覺是沒有任何依靠,完全沒有抓手。那是一種恐懼的狀態。
問:保持健康,您有什麼心得?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不經意地聽到一個廣播節目,他說如果你要健康、快樂而且又有錢的話,至少每個禮拜在家吃三頓飯,是非常好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