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5/05 13:42:50
法稱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2/05/05 13:36:11   編輯部 報導

 重視因明研究 活躍學術空氣  

蒲文成  

第三屆全國漢、藏因明學術研討會在西寧召開,我衷心祝願會議圓滿成功。應主持人的要求,下面我僅就藏傳因明和這次學術活動的意義,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因明學是藏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
  藏族人民有著極為豐富的傳統文化,大小五明是其基本內容,而因明學是大五明之一,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明起源于古印度,西元4世紀大乘瑜伽行派(有宗)興起,吸收並發展古因明學,使之成為駁斥其他派別和宣傳佛教教義的重要工具。到西元5至6世紀,陳那論師對原來的因明作了重大改革,稱之為“新因明”。西元7世紀,法稱的因明著作重在對《集量論》的詮釋,有《釋量論》、《定量論》、《理滴論》、《因滴論》、《關係論》、《悟他論》和《諍理論》,總稱為“因明七論”,後為藏傳佛教各派所看重。據王森先生研究,在認識論上,陳那以唯識義為主,主張識外無境,法稱則以經部義為主,主張境在識外。但藏土把量論、中觀、瑜伽行派並列,尊陳那、法稱、龍樹、提婆、無著、世親為“六莊嚴”,受到各派徒的普遍景仰和尊重,因明學是寺院教育不可或缺的必修課。在西藏,桑耶寺、桑浦寺、薩迦寺等都曾是講授因明的著名寺院。格魯派興起過程中,宗喀巴大師更看重因明,認為它不僅是推理辯論之學,更是佛學的一個獨立體系,其中包括了從凡夫到解脫成佛過程中的一系列教理,因此他吸收各派因明講授傳承,把因明學確定為格魯派各大寺院必修的五部大論之一,如青海省塔爾寺的顯宗學院,僅因明學的各班級課程要求學習5年之久。其他各派亦規定因明仍是僧人必學的內容。
 

 二、因明學是閱讀藏文古典文獻特別是佛學著作的重要工具
  藏傳佛學者均以因明為必修課,以講、辨、著述為衡量學識的標準,他們無論講辨,還是著述,在闡述自己的佛學觀點,駁斥他人錯誤說法時,都運用因明的邏輯推理方法,用這種方法來闡明基本的佛學教義。因此,有人認為教義與因明內容相糅雜是藏傳佛教的一個特點。儘管我們現在較少有親臨高僧們講辨經論場面的機會,但作為一名藏學研究者披讀藏文經典文獻則是必不可少的。自己讀書期間由於缺乏對因明的學習,後來研究工作中讀一些原著時常遇到障礙,如在翻譯松巴堪布的《如意寶樹史》時,讀到作者附論部分人非議宗喀巴大師、作者予以反駁的一大段文字,感到十分費解,後向有的學者請教並學習石村先生的《因明述要》和楊化群先生漢譯的《藏傳因明學研究的工具》後才得以解惑。
  

三、學習因明學利於探索人類思維、認識發展的途徑,利於思辨能力的提高
  簡單地說,因明是通過宗、因、喻所組成的三支作法,進行推理、證明的學問,它包括邏輯學和認識論兩大部分。邏輯學部分,主要研究邏輯規則和邏輯錯誤等;認識論部分是常說的量論,研究現量和比量,即直覺知識和推理知識。正是因明學的這些功能和特點,使它傳入藏土後受到格外的重視,作為訓練學僧思辨能力的重要工具,在各大寺院辨經是一道絢麗的風景線,學經要辨經、復習要辨經,考取學位更是必經程式。於是乎,各派各寺學僧,競相研習因明,近千年以來,因明學蓬勃發展,因明學者輩出,不少蜚聲學林,因明著述無論數量和品質,均領先於世界,為豐富世界文化寶庫作出了貢獻。我想,因明既然為古人服務,利於提高人的認識和思辨能力,那麼它也照樣能為今人利用,可作為學習現代邏輯學、認識論的補充。
  

四、因明學術研究有利於高校學術氛圍的形成
  大學不僅僅是規模大,最主要的是辦學品質,提高品質應是永恆的主題。品質的衡量標準很多,我覺得崇尚學術,有濃厚的學術氛圍和寬鬆的學術環境,是辦好高校的重要條件之一。我國現代教育先驅蔡元培先生,學貫中西,道德學問無不為人敬仰,他曾是清朝的舉人、進士、翰林院編修,走過了封建科舉的整個過程。後來,他目睹甲午戰爭的慘敗,受到戊戌變法的影響,憤而告別官場,赴德、法等國深造,回國後致力於教育事業,任辛亥革命後的第一任教育總長,1916年出任北京大學校長。鑒於他對我國教育的特殊貢獻,有“學界泰斗,人世楷模”和“北大之父”之稱譽。蔡元培的辦學思想,崇尚德國柏林大學的創始人威廉·洪堡關於學術、教學和學習自由的原則,認為這是大學的基本價值準則,真正的大學應以學術為中心,要研究學問、傳播真理,“囊括大典,網羅眾家”,提出“相容並包、思想自由”的辦學八字方針。於是,他囊括當時國內的學界精英,把北大辦成了學術自由的搖籃、百花齊放的園地。現在,我們所處的時代與蔡先生時有了很大的不同,但營造學術氛圍、提高辦學品質仍應是不變的追求,我們要在堅持黨的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八字方針,在學術領域尊重歷史,探尋規律,追求真理,服務社會,這無疑有益於師生素質的提高。今天,在這裏召開因明學術研討會,我相信對今後相關高校學術氛圍的營造和學術空氣的活躍定有裨益。
 

 五、漢藏學者共聚一堂,進行學術研討和交流的方式值得提倡
  我們知道,因明為世界三大邏輯系統之一,在我國有漢傳和藏傳之分,藏傳因明雖長興不衰,但漢傳因明曾歷經沉浮,幾成絕學。漢族中有不少因明學者有興趣于藏傳因明學研究,但往往又遇到語言障礙。今天蒞會的既有漢族學者,又有藏族學者,既有高等學府、研究單位的專家教授,又有藏傳佛教寺院的高僧大德,共同攜手研究討論因明學術,這種漢藏學者結合、高校與寺院結合,由研究單位提供平臺,漢藏互補、相互交流的方式,應該說是一種值得提倡、成功的嘗試。當然,這種方式還有進一步探討、逐步完善的過程,諸如如何進一步克服語言、文字障礙,取得更好的交流效果;不僅學術會上交流,而且在平時的研究活動中,如何使漢藏學者進一步結合,取長補短,充分挖掘、開發因明學術資源,取得豐碩的研究成果,在世界上造成影響,以提高我們的軟實力等,這些都需要進一步研究,希望在座同仁共同努力。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