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1/22 10:21:39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2/01/22 10:23:32   編輯部 報導

隨順覺性  惟覺法師

隨順覺性(一)

何謂知識

所謂知識,是後天學來的,例如醫學、哲學、文學、科學……等種種學問與道理。這些只要用功去學習,或是自己用功讀書、或是老師教授所得、或是個人經驗累積所產生、或是思考所得的道理,這一生,從幼稚園到小學、中學、高中、大學,乃至於研究所,拿到博士學位,這幾十年當中所學習到很多的學問與道理,皆歸納於知識的範疇。古人雲:「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知識如同銀行裏的存款般,日積月累,不斷增加。但無論是技術或知識,仍然不能稱為智慧。于自由時報89.09.26()刊載

 

隨順覺性(二)

何謂智慧

于自由時報89.09.28()刊載

何謂智慧?能夠學習的這一念心,心當中有正念,就稱為正智;心邪掉了,邪知邪見,就稱為邪智。正智就佛法而言,要具有正知正見,要修戒、定、慧,「以佛心為己心,以佛行為己行,以佛言為己言。」言行舉止端端正正,增長定力、福德、慈悲,而且還要發大願,使我們的人生不會走遠路、走錯路。

然後再進一步檢討反省,使當下這念心,沒有貪心、瞋心、癡心,無明、煩惱,遇到任何境界,都不執著、不取捨,使心清淨。由清淨當中,自然而然產生一種智慧,這種智慧不是學來的,是本具的。

隨順覺性(三)

寶鏡蒙塵

于自由時報89.09.30()刊載

這念心如同鏡子般,鏡子有灰塵,就會失去光明。每個人都有這一面寶鏡,可是這面寶鏡,由於過去到現在,一直在起心動念,起貪、瞋、癡、慢、疑、邪見,所以寶鏡蒙塵。

貪心,貪名、貪利、貪財、貪色、貪吃、貪睡,就使寶鏡增加塵點。瞋心,一點不如意,生無明、起煩惱,患得患失,這寶鏡又增加塵點。癡心,不知道人生有三世因果,不知道人人本具佛性,在當中起了妄想、執著、顛倒,所以我們這一面心的寶鏡,當中都是塵埃。

隨順覺性(四)

迴光返照

于自由時報89.10.03()刊載

凡夫的心好比一杯濁水,因為水渾掉了,所以這個水,不能喝、不能看、也不能照物。

我們的心當中,由於平時對於外面的境界生煩惱,使這念心患得患失,從早上開始到晚上,念頭始終沒有停過,就像長江、黃河裏的波浪般。前浪、後浪,始終蕩漾不停。

現在用佛經所教的方法,用定慧、檢討反省、回光反照的方法,先將這杯水保持不動,使外面的波浪平靜。

知道這些道理以後,就要使我們這個心不打妄想,不要起貪心、瞋心、癡心,不要生我慢、起疑心、邪見,時刻檢討反省,慢慢我們這個心就會逐漸清涼、安定下來。

隨順覺性(五)

夢境虛妄

于自由時報89.10.05()刊載

一般人白天不停的起心動念,到晚上睡覺時,還是繼續作夢,心並沒有真正休息。如果一個正常人每天晚上都作夢,就會感覺到很疲勞、睡眠不足。

所謂作夢,是指我們這個心,時刻都在攀緣。白天起心動念,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所以到了晚上,身體雖然不動,可是心並沒有休息,心還在活動。這是由於白天的妄想、思念、執著太多,所以到了晚上還是放不下。

如果白天起善念,晚上就會做好夢;白天想壞事,晚上就做惡夢。好夢感覺快樂、幸福,但畢竟還是一個夢,過去就沒有了;惡夢會使人憂愁、煩惱,過去還是沒有了。所以無論好夢、惡夢,到最後都是一場空。

隨順覺性(六)

覺性本具

于自由時報89.10.07()刊載

能不做夢就是菩薩,到達最高的境界,就是佛。達到不做夢,我們心就清淨了,這念心就能產生智慧,這念覺性是本具的,像鏡子般,可以照天照地,什麼來什麼現,任何境界經過鏡子一照,從鏡子裏通通可以看得一清二楚。而且鏡子雖然能照外面的境界,但是它裏面什麼都沒有,是畢竟空。這不是空空洞洞,也不是虛空的空,而是真空、妙有。

這念覺性本具,本具的智慧不是學來的,是由於心當中平靜、煩惱漏盡所自然顯現的。到達一個最高的境界,就能知過去、知未來,這種智慧是無窮盡的。

隨順覺性(七)

清淨的智慧

于自由時報89.10.10()刊載

清淨的智慧才是最真實的,世間上的技能與瞭解屬於知識,不屬於智慧的範疇。而智慧又分為聲聞、緣覺、菩薩、佛的智慧。佛的心不執著空、有,過去、現在、未來,……十方世界,都在這念心當中,這種智慧,就能破無始無明,這種清淨的智慧,每個人都有,是本具的。菩薩也是返照這念心,對於外境不執著,沒有取捨,觀察世上所有一切境界皆虛妄不實,如夢如幻、如泡如影,這種智慧現前了,就能通達一切法門,所以菩薩的智慧稱為道種智。

菩薩是覺悟的眾生、覺悟的有情,能自利、利他。既能返照自心,覺悟自己;又能起大悲心,利益一切有情,自利利他。正在往菩提道上前進,就稱為菩薩,又稱之為高士、大士,如觀音大士等即是。

隨順覺性(八)

覺性的層次

于自由時報89.10.12()刊載

佛的意義就是覺者,佛的境界超越了菩薩、聲聞、緣覺。眾生在迷是不覺;聲聞、緣覺是正覺,知道人生有無量的諸苦,修四諦、八正道,證到涅槃。菩薩是分證覺,自覺、覺他,正往這個方向努力,尚未圓滿。

佛,自覺、覺他,所有一切功德通通圓滿,稱為三覺圓滿,是無上正等正覺。既然是覺,就異于眾生之迷;既然是無上正等正覺,就不同于聲聞、緣覺的正覺;既然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達到最究竟、最圓滿的境界,所以又不同于菩薩。

覺性就是佛性,人人都有。雖然如此,由於每個人有無明、煩惱,覺性就變成眾生心。如果眾生心有善念、惡念、邪見,進而造殺盜淫等惡業,這種覺性是在迷,而成為獸性,就會墮入惡道。

隨順覺性(九)

開始覺悟

于自由時報89.10.14()刊載

如果明白人人都能成佛,都有佛性、覺性,從現在開始起,絕對修一切善、斷一切惡,聽經聞法,修戒修定,發種種大願,就是開始覺悟,遠離三塗惡道,稱為始覺。但是始覺也有深淺,從凡夫到成佛當中層次有別。這就如同讀書,雖然小學、中學、大學、……博士班,同樣都是讀書,但每個境界有深有淺。

雖然人人都有覺性,因為眾生不隨順覺性,背塵合覺,所以覺性、佛性就變成眾生性。如果再等而下之,就變成畜生;再等而下之,就到地獄、餓鬼去受苦,這就是違背覺性的結果。

隨順覺性(十)

背塵合覺

于自由時報89.10.17()刊載

明白以後,要趕快背塵合覺,遠離貪心、瞋心、癡心、慢心,遠離外面骯髒、齷齪、黑暗的世界,隨順著善法走,隨順光明面走。如儒家所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好的人相處,自己就會變成菩薩;與壞人為伍,漸漸會變成魔鬼。

所謂塵是指外面的六塵境界,色聲香味觸法。我們要離開六塵,就要返轉內照,諸位聽法的這念心,要往裏面聽,兩眼內視,所謂「六根內照,入流照性」,把眼耳鼻舌身意通通往內收,這就是背塵合覺。

從凡夫開始修行,到聲聞、緣覺,乃至於凡夫菩薩、賢位菩薩、登地菩薩、等覺菩薩、妙覺菩薩,到最後究竟成佛,這些階段都是隨順覺性。不過,每個階段的智慧、定力、心境,完全不同。

隨順覺性(十一)

無取無證

于自由時報89.10.19()刊載

師父說法,大眾聽法這個心,無妄想、分別,了了分明,當下這念心是本具的,無取、無證的,因為有取就有舍,有得就必有失,這還是相對的境界。雖然每個人都有,但尚未覺悟前,仍然不知自己有,如同自己身上有無價的寶珠卻不自知,經常在窮困中,等到別人點醒以後才瞭解。

「無證」,證到以後沒有能證、所證,所以四十二章經所說:「修無修修,念無念念,言無言言,行無行行。」此心本自具足,修了以後,無能修、所修,無能證、所證。是本自具足,還證什麼?還是證自己、修自己。有取、有舍,是在自己本性當中,執取這一點,如取大海當中的一個小水泡般。

隨順覺性(十二)

全波即水

于自由時報89.10.21()刊載

這個心到達沒有生滅、沒有相對之境,心中是什麼都沒有,沒有菩薩、佛、眾生之別。這念心雖然本自具足,心中若有煩惱,佛性就會變成眾生心。當下一念不生,如如不動,了了常知,眾生即是菩薩。這念心保持在最高的境界,就是佛,這都是指這念心的層次。

雖然心是本自具足,是性空、妙有,遇緣而生,如同氫、氧,兩個元素加起來,就成為水,當水遇到風,就變成波浪,種種不同的現象。但當把氫、氧一分開,水也了不可得,何來的波浪?所以不必離開波浪去找水,波浪的當下就是水。同樣地,不必離開煩惱去找自性,本心本性隨時都存在的,只要在煩惱的當下不作煩惱想,即能認識這念心性。

隨順覺性(十三)

修無修修

于自由時報89.10.24()刊載

氫、氧和合所成的水,是緣起法,當遇到熱、高溫,水就變成蒸氣,升到空中;遇到冷,蒸氣就不存在,又變成雲了。那這雲是不是真實的?也不是!再遇到冷,雲又變成雨,乃至於變成冰雹、變成雪。無論是冰雹、冰、雪,遇到熱,又化成水了。

所以這水是真的?假的?雲是真?是假?冰雹是真?是假?氣是真?是假?氫原子和氧原子是真?是假?水是「遇緣而起」,假若沒遇到這些外緣,水就是真空。覺性亦然,覺性是無形無相,卻具足萬法,所以就稱為真空。真空當中又能生萬法,看這覺性妙不妙?沒有取、舍,沒有修、證。當悟到此理,還要繼續修,但不執著修行,修無修修;若不修,心當中仍有煩惱、無明;說有修,心當中執著又這一點,如此就會失去本來的面目。

隨順覺性(十四)

自性平等

于自由時報89.10.26()刊載

修了之後,沒有能修、所修,但仍必須要修;度眾生,沒有能度、所度,還是要度;建道場,沒有能建、所建,但仍須要建;做了事,沒有能做事的人、所做的境界,但還是必須要做。悟到這個道理,就是真正的佛法、真正的般若,即是契入大圓覺海。

譬如眼睛只能看到外面,除非是得到天眼通的人。本性就如同眼根,當看外面的境界,有能看、所看;看自己的眼,還是有能看、所看。既然是有能、有所,自性就不得平等,是相對的境界。所以要修到沒有能看、所看,一念不生,這念心當下即是,動念乖真,這個心性就是自性平等。達到平等之後,進一步還要不執著平等。

隨順覺性(十五)

本末倒置

于自由時報89.10.28()刊載

為何達不到平等?因為眾生迷惑顛倒──既迷色迷心又顛倒執著。顛倒即是將不淨當做淨、淨當做不淨;真當做假、假當做真,觀念顛倒了。心性本具,可是不知在心地用功,而只在色身上努力。例如有很多人修氣功,而不知修心才是正順圓覺,將身體當做實有,拼命在身體上用功夫,這就是本末倒置。

由於心迷、色迷,因迷而執外境為實有,執著身體為真實,而不明白身體是地水火風四大假合;心當中起迷惑,不知這念心才是最實在的,產生貪心、瞋心,因而失去了本心,不知所起的心念只是受想行識的變化,且又不知去保養這念心,不知如何隨順覺性,這就是本末倒置。

隨順覺性(十六)

覺性本具

于自由時報89.10.31()刊載

因此佛陀對迷色重的人就開示四大本空,為迷心重者就開示受想行識空;如果是既迷色、又迷心,再開示五蘊皆空,主要的目的仍是對治迷惑顛倒。

那為什麼會有迷惑、有顛倒?因為不能滅除一切虛妄不實在的境界,將外面不實在的東西當做真的,真的當做假的。金剛經開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就是對治我們的迷惑與倒執。

因為在寂滅當中用功,而尚未契入到真正的寂滅,當中就有差別。例如聲聞是滅色歸空而取涅槃,緣覺的境界超越了聲聞的滅色歸空,一般眾生則認為東西沒有以後才稱為滅,譬如人死後、物質壞掉以後才是沒有了。這些都還是在虛妄當中用功。假使契悟到如來的究竟寂滅,隨順寂滅,又因本來就是寂滅,所以不做寂滅之想。

隨順覺性(十七)

凡夫隨順覺性一

于自由時報89.11.2()刊載

隨順覺性分為凡夫隨順覺性、賢位菩薩隨順覺性、地上菩薩隨順覺性、如來隨順覺性四種層次,都是指這念心層次的深淺。

什麼是「凡夫隨順覺性」?譬如說,遇到很好的善知識、同參道友告訴我們:圓覺性即是涅槃性,是沒有生、沒有滅,遠離妄想執著,我愛、我瞋、我癡,遠離財色名食睡,當前這念心清楚、明白,一塵不染、一念不生,忽然明白這些道理了,就遠離勞慮境界,得到法界清淨。

所有的色聲香味觸五塵境界都是塵勞。例如,眼睛看外面久了,就會疲倦;再看,就打瞌睡。勞就是慢性中毒。六根都是同樣的。慮,外面的塵境,引起我們的思慮,想久以後,就患得患失,這些都是生死的根本,明白了,就要永斷勞慮。

隨順覺性(十八)

凡夫隨順覺性二

于自由時報89.11.4()刊載

對於色聲香味觸五塵境界,我們不貪著、不去追求,當前這念心,不想過去、現在、未來,當下即是!安住在這念心上。禪宗所說要直下承擔,「起心即錯,動念乖真」,在這個地方安住,就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地方,這就是站得住。

除了要站得住,還要站的長,繼續安住在這念心上,一分鐘、兩分鐘、三分鐘、十分鐘、一個鐘頭……,就是如此持續保養下去,就能得法界淨。這種清淨境界現前了,六根就得到清淨了,生理、心理就產生無量的快樂與無比的法喜。

隨順覺性(十九)

凡夫隨順覺性三

于自由時報89.11.7()刊載

所謂法喜充滿,起初由於輕安境界現前,在行住坐臥當中,身心都感覺到很平靜、很愉快。這個心清淨了,地水火風、六根也隨之清淨,馬上就產生清淨的感受,這種感受很安定,很平靜、很快樂,但一般人可能就會在這個地方安住下來,以為這是最好的,如果執著這個境界,這就是自己障蔽了自己。一執著,心就停留在這個地方,反而被法界淨所障,始終認為這個境界非常好,因此證不到最高的如來境界,所以還是不得自在,所以稱為「凡夫隨順覺性」。

所以感覺到這種清淨的快樂,不執著就好了,繼續用功,就能由凡夫隨順覺性,超越到賢位菩薩隨順覺性。

隨順覺性(二十)

賢位菩薩隨順覺性一

于自由時報89.11.9()刊載

初開始修行是凡夫菩薩,達到六根清淨,法喜充滿,意識感覺這個境界很好。明白這個道理了,就是入了賢位菩薩,就是稱之為入理;入到圓覺之理,就稱之為聖。賢位菩薩仍然執著見覺。見,就是見地,認為這個道理是最高的。

因為心還住在見覺上,執著見覺。執著覺觀、覺察、覺悟、覺性的境界,還是有能、有所,所以還有法的執著,是沒有辦法得到真正的自在。這個境界是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屬於十住、十行、十回向的三賢位,經過三賢就進登十地。

隨順覺性(二十一)

賢位菩薩隨順覺性二

于自由時報89.11.11()刊載

賢位元菩薩是有覺有照的層次,覺察、覺照當中的能所就是一種障礙。因為這個心有能照所照、能覺所覺,還不是本覺,而是在本覺當中起能觀的智慧心,以方便對治我們的妄想、昏沉。

譬如現在打妄想了,能馬上知道,就是覺;趕快把打妄想的心化掉、照破,不打妄想就是照。又如師父在說法時,大眾聽法,不自覺的想到家裏,忽然覺察:我在這裏聽佛法,為什麼想家裏?立刻將想家的心,當下就收回來。能夠知道這個心跑掉了,這就是覺;覺了以後馬上能夠對治,這就是照。

隨順覺性(二十二)

賢位菩薩隨順覺性三

于自由時報89.11.14()刊載

明白覺照的道理,功夫用得上了,就找到修行的路。如果坐在這裏聽法時打瞌睡了,自己馬上就知道,發慚愧心,告訴自己不要打瞌睡,或者身體動一動、頭動一動。能知道打瞌睡不對,這就是覺;能夠對治瞌睡這個心就是照。照了以後歸到什麼地方?要堅住正念。這念心,不想過去、現在、未來、又不打瞌睡,保持清楚、明白,又能作主,這就是隨順覺性。

如此保持住,使這個心行住坐臥時刻都清楚、明白,沒有妄想,人在哪里,心就在哪里,即說即了,即做即了。要說就是好話,要做就是善事,這就是能夠作主。不說、不想、不做時,心一念不生,清楚、明白,這樣就是賢位菩薩隨順覺性。

隨順覺性(二十三)

地上菩薩隨順覺性

于自由時報89.11.16()刊載

明白這個道理後,繼續在這念心用功,動靜閑忙,不離當念,最後到達覺和照同時放下,沒有能照、所照。因為此時已沒有瞌睡、妄想了,所以再也不須起覺、照了,就將覺照的心放下,任其本心自照,任其本心自覺,這念心就是中道實相,是圓覺淨性,能因此而入大圓覺海,這是登地菩薩的境界。

佛所說的一切大乘、小乘等八萬四千法門,就是要使眾生覺悟本具的心性,如同標月之指。目的是在循著指頭找月亮,找到月亮後,這時就不須再執著指頭。現在悟道了,時刻覺察、覺照,了了分明,不離當念,到達沒有能覺、所覺,覺照一如,任其本心自覺、自照。既然覺悟心性了,再也不須執著八萬四千法門。

隨順覺性(二十四)

如來隨順覺性一

于自由時報89.11.18()刊載

明白、契入心地法門後,契入了中道實相,時刻定中有慧、慧中有定,定慧等持,定慧一如,定慧不二這一念心,達到最高的境界,煩惱分分破,真如分分現,最後十地滿心,達到妙覺,入金剛喻定,破無始無明,漏盡無量劫的一切煩惱,煩惱全轉為菩提,這就是轉八識成四智--轉第八識成大圓鏡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所謂「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成就法、報、化三身如來。這就是究竟的隨順覺性,超越前面的任何境界。

隨順覺性(二十五)

如來隨順覺性二

于自由時報89.11.21()刊載

到達如來隨順覺性,就能夠有種種不可思議的能力、智慧、與神通。在凡夫菩薩、賢位菩薩、或登地菩薩的境界,都有貪瞋癡、色身、無明煩惱、色聲香味觸法,順境、逆境等障礙;到達如來隨順覺性,一切障礙都變成究竟的覺性了。

到達如來的究竟隨順覺性,得念、失念皆是解脫。所謂得念就是正念,失念就是失去正念,打妄想,想到過去、未來。一般的凡夫沒有正念;菩薩要堅住正念,才能破無明煩惱;到達如來的境界,沒有得、沒有失,得失不二,契悟到這一切皆是解脫。

隨順覺性(二十六)

如來隨順覺性三

于自由時報89.11.23()刊載

達到如來隨順覺性,則「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成法,一切法都是緣起,因緣所生法即是成。例如修五戒、十善、四諦、十二因緣、六波羅蜜,修道場等,修圓滿就是成法。依據隨順覺性來修,就能得涅槃,涅槃分為有餘涅槃、無餘涅槃、無住涅槃、大般涅槃。無論是證那種涅槃,都是因緣所生,若沒有緣起,也沒有辦法證到涅槃,所以這就是成。破法就是破了清淨法,或是這個法的因緣散掉了,例如不但沒有修佈施、持戒、忍辱,而且還起無明、生煩惱、起貪心。有的人甚至於譭謗佛法,這是破。

隨順覺性(二十七)

如來隨順覺性四

于自由時報89.11.25()刊載

在一般人看來,成破是兩回事,如破了戒定慧,成就戒定慧;破了六波羅蜜,成就六波羅蜜,這是有成有破。證到如來究竟的境界,成破不二,煩惱就是涅槃,成也是涅槃、破也是涅槃。為什麼?因為一切法都是緣起性空,既然是如此,一切法皆無自性,是畢竟空,所以成法、破法都是涅槃。這是站在如來的境界來觀察成破。

在如來的智慧來觀察,「智慧愚癡,通為般若。」般若分為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在一般來講,智慧才屬於般若,修戒定慧、為善去惡才是智慧。但是成就了如來的隨順覺性,智慧和愚癡都是般若,智慧和愚癡是不二,都是在這念心當中,沒有自性,能所不二。

隨順覺性(二十八)

如來隨順覺性五

于自由時報89.11.28()刊載

成就如來隨順覺性,則「諸戒定慧及淫怒癡,俱是梵行。」在一般人看起來,戒定慧的相反就是淫怒癡,修戒定慧的目的,就是要除去淫怒癡。成就如來隨順覺性了以後,戒定慧和淫怒癡之性,是平等不二,通通都是清淨的,都可以得解脫,但這要到達如來的境界才可以。

這在一般人看起來,那佛法不是顛倒了嗎?怎麼淫怒癡就是清淨的行為?這與戒定慧怎可相提並論呢?因為殺盜淫的本性是空的,相是假的。再其次,一般人認為貪瞋癡是惡法,在修行來講,可以用貪來上求佛道--貪求佛法,下化眾生--度無量無邊的眾生,像地藏王菩薩就是大貪:「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這個貪不正是佛事嗎?

隨順覺性(二十九)

如來隨順覺性六

于自由時報89.11.30()刊載

在如來的隨順覺性的看法,和一般人的看法是有差別的。假若未達到如來的境界,而因此認為也可以做與如來隨順覺性相同的事,那就是糊塗了!

社會上很多修禪的人,說要任心自在,「酒肉穿腸過,佛在心中坐。」還找理由解釋:你看濟公和尚也是吃酒吃肉呀!現在學佛法要隨緣,要跟得上時代,學佛是學佛,吃酒就吃酒,吃肉就吃肉,心中要得自在!這種觀念就是錯誤的,要知道濟公吃酒進去,可以吐黃金出來!吃愈多,所吐的金子愈多;吃死的動物進去,可以吐活的出來,普通人根本做不到這個境界!因為要證到諸法實相、諸法平等的境界,才有這個能耐。所以我們必須瞭解,隨順覺性有不同的層次,由於層次不同,所能做的範圍,亦有所不同。

隨順覺性(三十)

如來隨順覺性七

于自由時報89.12.02()刊載

「眾生國土,同一法性。」眾生和國土,是同一個法性。法性即是空性,眾生、國土都是空。所以地藏王菩薩要度盡眾生,如何去度?只要了達眾生本來空,了達六根、六塵本來空,既然一切都是空性,哪里還有眾生?地獄?天堂?所以眾生與國土都是畢竟空寂,同一法性。

「地獄天宮,皆為淨土。」在一般人看起來,地獄是地獄、天堂是天堂;在佛看起來,地獄和天堂都是淨土。地獄、畜生、餓鬼所居住的地方很黑暗、很骯髒、很齷齪,稱為穢土;天上都是一塵不染,所以稱之為淨土。例如四王天住在四寶所成的須彌山上,忉利天是七寶宮殿所成;還有十方的淨土,黃金為地,琉璃為池,遍地都是光明。

隨順覺性(三十一)

如來隨順覺性八

于自由時報89.12.05()刊載

達到如來隨順覺性的境界,天宮和地獄,同樣都是淨土。為什麼?契悟到佛性、法性,不淨不垢,不增不減,淨穢不二這念心,所以全部皆成為淨土。維摩詰經雲:「隨其心淨,則國土淨。」圓覺經也講:心清淨了,六根清淨;六根清淨,六塵清淨;六塵清淨,六識清淨;六識清淨,十二入、十八界清淨;十二入、十八界清淨,國土清淨;國土清淨,一切清淨,全都是淨土世界。所以到達如來隨順覺性的境界,一切境界都是淨土。

隨順覺性(三十二)

如來隨順覺性九

于自由時報89.12.07()刊載

同樣一個世界、一個境界,由於眾生心的清淨程度不同、業報不同,所感得的六根也不同。六根不一樣,對外面六塵境界的感受也就不一樣。例如,白天,在人類的眼睛看來,到處都是光明;有很多眾生,看到的卻是一片黑暗。又如廁所裏的糞便,人們覺得又髒又臭,污穢不堪;而廁所裏的眾生,不但不嫌髒、臭,反而覺得很清涼,如飲甘露。從這些角度觀察,一切都是相對的境界。

到達如來隨順覺性的境界,就能超越相對的境界,達到「一切煩惱,畢竟解脫。」煩惱即菩提。因為如來所證的境界是不可思、不可議的境界,是實相的境界、是真如的境界、是菩提的境界,也就是隨順圓覺的覺性,所以一切煩惱皆得以解脫。

隨順覺性(三十三)

如來隨順覺性十

于自由時報89.12.09()刊載

「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到達如來隨順覺性的境界,此法界中具足無量無邊的智慧。此智慧,就是是般若正智,猶如一把金剛寶劍,能斬斷一切無明、妄想,照了諸相,猶如虛空,畢竟空寂,了不可得。這念心契入不二法門,則處處皆是淨土。

有一次,阿難尊者問釋迦牟尼佛:「世尊!您說十方諸佛都是住在淨土之中,為什麼您住的這個世界,卻到處都是石頭瓦礫、髒亂污穢,見不到您的淨土?」釋迦牟尼佛聽完,馬上用大腳拇指往地上一按,整個世界都成了淨土。所以到達如來隨順覺性,證到最高的三昧境界,就能「指長江為酥酪,點大地成黃金」,因為長江之水、山河大地皆是虛妄不實,唯心所現。

隨順覺性(三十四)

有理有事

于自由時報89.12.12()刊載

修行必須有理有事,假使有理沒事,說得做不得,造了惡業,還是要受苦報。隋朝有位雲光法師,雖然善於宣說大乘法門,卻有個嗜好,喜歡吃牛肉,常邊吃邊說吃而無吃。他也懂得般若空性之理,可是功夫不夠,吃了以後卻空不了,業還是存在,所以往生後即墮為牛身,痛苦不堪。

所以,修行要知道隨順覺性的道理,而當中又有層次上的差別,第一是凡夫隨順覺性,進一步是賢位菩薩、登地菩薩隨順覺性,更進一步得到金剛喻定,證到中道實相,漏盡無始無明,達到如來隨順覺性,就能得到究竟的解脫。雖然要做到這些,是不簡單的,但是只要用功去做,一定可以達到。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