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1/22 10:16:31
學習次第 : 進階
日期:2012/01/22 10:16:50 喇嘛網 編輯部 報導
感應法門、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 惟覺法師
感應法門、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一)
于自由時報89.07.20 (四)刊載
佛法中,修行的法門,可略分為三種:第一、感應法門,第二、方便法門,第三、究竟法門。無論是在家或出家,如果不知道這些道理,這一生就不容易契悟佛法。
何謂感應法門?就是剛開始修行學佛,希望佛菩薩保佑、加持、希望在佛法中獲得一些靈感,乃至於得神通,這些就屬於感應法門。人有誠心,佛有感應,信了佛教以後,家庭很平安,事業也很順利,求什麼就能得到什麼,這就是所謂的感應法門。
第二、方便法門,如持咒、誦經、禮佛…等種種加行,這些都屬於方便法門。
第三、究竟法門,即是中道實相、無念、無住、無相之法。眾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修行的目的即是在脫離生老病死苦,若自利、利他圓滿,三覺圓滿,就能證得無上菩提,此即是究竟法門。
感應法門、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二)
于自由時報89.07.22 (六)刊載
佛法的究竟法門能使眾生得到究竟解脫。解脫又可分成三種:第一種屬於聲聞道,第二種屬於緣覺法,第三種屬於菩薩道,此三乘道都能得到解脫,所以我們先要瞭解,佛法中所謂的究竟法門就是屬於解脫道,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都能成菩薩。
例如,為什麼要靜坐?因為靜坐能定心、淨心、明心、悟心,目的是在契悟本心,本心就是道,本心就是佛,這一念心性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寂照一如、有止有觀、有定有慧、定慧不二,在這念心上用功,這一生就能得到解脫,就能夠了生死、證菩提,這就是屬於究竟法門。
感應法門、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三)
于自由時報89.07.25 (二)刊載
淨土法門從表面上看,是屬於方便法門,但在究竟上,它也是一種究竟的法門,這就要看從那個角度來解釋。假使說心外有西方,心外有淨土,臨終會往生西方,有這個希望存在,這就是屬於方便法門。但從另一個立場來看,淨土也是一個究竟法門。
什麼原因呢?所謂淨土就是淨心,心清淨,佛土就清淨,西方是未來的果報,現在種因,將來感果,因能感果,因果是不二的,從這個立場來講,淨土法門也就屬於究竟法門。
此外,淨土有四種:一是凡聖同居土,二是方便有餘土,三是實報莊嚴土,四是常寂光淨土。如果從這四個淨土來看,淨土法門也是一種究竟法門。
感應法門、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四)
真正的淨土
于自由時報89.07.27 (四)刊載
淨土法門從表面上來看,也是一種方便。為什麼是方便呢?因為如果不知道了生死,只知道念佛求往生,這樣就是一種方便;如果知道人人都能成佛,東方、西方、南方、北方,都在當下這一念心當中,這就是究竟。
例如,人類認為下午十點是晚上,假使沒有燈光,就是一片漆黑;可是有很多動物在晚上才看得到,人類的晚上,反而是這些動物的白天,所以,究竟是白天還是晚上?
倘若真正契悟到佛性,就知道白天和晚上都是虛幻不實的,因為六根歸一、清淨了,此時就沒有白天也沒有晚上,白天是光明的,晚上也是光明的,時時刻刻都是光明的,超越時間、超越空間,這一念心就是真正的淨土,就是菩提、涅槃,是我們的本心本性,這就是究竟法門。
感應法門、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五)
真正的淨土
于自由時報89.07.29 (六)刊載
何謂「感應」?一般人說:「人有誠心,佛有感應」。最初開始修行學佛,通常都希望佛菩薩的靈感,專門去求菩薩。以觀音來講,有滴水觀音、馬頭觀音、送子觀音、水月觀音…等,觀音有三十二應身,那一種觀音有靈感,就信仰他。一般人剛開始學佛都有這種心境。所以,可以反觀自己屬於那一種心境,屬於感應法門來修行學佛?或是方便法門、究竟法門來修行學佛?
如果是為了了生死、自利利他、弘揚佛法、護持三寶,現在就是菩薩行,就是正因,因正,果就正,做十分得十分,煩惱分分破,真如分分現,就能由凡夫位到賢位菩薩,達到地上菩薩的境界,這就是一條正路。
感應法門、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六)
自力與他力
于自由時報89.08.01 (二)刊載
通常一般人對於即心即佛的究竟法門信心不夠,認為成佛之道若要靠自己,還不如靠他力---念佛求生西方。有很多人認為修行學佛要靠他力,不要靠自己,自己是靠不住的,自力是不容易的,這種觀念是錯誤的。
想想看,諸位在社會上做事是靠誰呢?要靠自己才有成就,靠自己強健的身體,靠自己的智慧、學識、技能…等等,假使這些都沒有,怎麼在社會上生存?即使有很好的朋友介紹工作,有很好的親戚關照,都靠不住,為什麼?因為沒有道德、智慧、學識,即使有很好的職位,也無法勝任。所以,希望學業、事業或道業有所成就,自己的努力是很重要的。
感應法門、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七)
自力的重要
于自由時報89.08.03 (四)刊載
佛法講因緣果報的道理,因就是自己的努力,緣就是外緣,有外面的助緣,事業就容易成就。助緣從什麼地方來?也是自己過去結緣、修福來的,所以佛法言:「未成佛道,先結人緣」。結人緣,還是要靠自己努力,自己不努力,也不會得到好的助緣。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是不是一切都要靠自己?因為有自己種的善因,外面又廣結善緣,因緣和合,事業就能成就。
修道也是如此,先要靠自己努力,以自己的力量來斷除煩惱,修福德、智慧、定力、慈悲,這些都做到了,自然而然心就安定,現在就是菩薩行。
感應法門、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八)
內外本是一體
于自由時報89.08.05(六)刊載
修行學佛要靠自己努力,以自己的力量來斷除煩惱,修福德、智慧、定力、慈悲,這些都做到了,自然而然心就安定。例如念佛也是要靠自力,念佛要達到一心不亂,誰也幫不上忙,即使十方諸佛也沒有辦法幫忙,所以,念佛要自己念,自己觀照自心,自己修定,自己念到一心不亂;自己不念佛,誰來幫你念佛?明白這個道理,就知道念佛還是要靠自己,他力就是自力的轉變。
一般人大多不相信自己,對自己沒有信心,既然對自己沒有信心,那麼不妨相信佛法僧三寶的力量,等到業障消除,善根增長,福德具足,自己的定慧就現前,如此,藉由外面的境界來轉換自心,以回復本來的面目,因為內外本來就是一體的。
感應法門、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九)
持咒的感應
于自由時報89.08.08(二)刊載
修習究竟法門時,視自己的根器、因緣,也可以配合修方便法門,例如念觀世音菩薩聖號,或誦大悲咒、觀音靈感真言、准提神咒…等。一次只宜修持一種咒,不能修太多種咒,因為修太多種,心就會雜亂,不會有什麼感應;如果心清淨、心定了,自然就有感應。
以持咒來講,念到一百二十萬遍,心就定下來了,就會有所感應。一般人不瞭解,以為不論持幾遍咒都會很靈感;如果是如此,那麼每一個人念咒都應該很靈感才對,為什麼某甲念咒很靈感,某乙念咒卻不靈感?因為某甲除了持咒以外,還有功德,還有信心、戒行;而某乙只知道持咒,心有所求,不知道修慈悲,修功德、戒行,這樣來持咒,就沒有多大的靈感,效果當然就不一樣。
感應法門、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十)
持咒的感應
于自由時報89.08.10(四)刊載
修行學佛,信心是非常重要的,無論是究竟法門、方便法門或感應法門,最重要的即是信心,所以經雲:「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假使沒有信心,與任何法門都不會產生感應。
例如,修究竟法門更須要信心,才能與無為心相感應。所謂「無為」,即是當下這念心無所作為,不想過去、不想現在、不想未來,定慧等持,這就是最究竟的真道。
感應法門、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十一)
持咒的感應
于自由時報89.08.12(六)刊載
修任何法門都要具足信心,信人人都有佛性,信佛法是絕對真實的道理。例如,修淨土法門,要具足「信、願、行」三資糧,要靠自己努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第一,孝順父母、恭敬師長、慈心不殺。第二,正受三皈、深信因果、具足眾戒。第三,誦讀大乘經典、發菩提心。這就是淨土的因,因就是靠現在努力實行,有善因,將來一定感淨土的果報。
修感應法門也要有信心,例如求觀音菩薩,就要相信觀音菩薩有大慈悲、大神通,觀音菩薩無所不在,人有誠心,佛有感應;除了相信這些道理以外,還要相信自己本具佛性,能夠如此,就能得到佛法的利益。
感應法門、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十二)
信心與智慧
于自由時報89.08.15(二)刊載
修行要有所成就,除了信心之外,還要具備智慧。假使有信心卻沒有智慧,這種信心就容易成為迷信。
現在有很多學者研究佛法,也可以將佛法講得頭頭是道,可是卻沒有信心,只把佛法當做一種哲理、學理去研究,這種有智慧而沒有信心的結果,就容易因為憑自己的意識去思惟、檢討、考證,而產生邪見。
例如,有很多佛法的小冊子,裏面的知見不一定很正確,因為寫作的人對佛法沒有信心。所以,智慧與信心具足,才能入佛法界。
感應法門、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十三)
六字大明咒的公案1
于自由時報89.08.17(三)刊載
智慧與信心具足,才能入佛法界。有些人信仰佛教,但心中還是有很多煩惱,因為他的信仰是情感的信仰,沒有智慧的信仰,經不起考驗。所以,修行學佛,信心與智慧就如鳥的雙翼,少了一個翅膀,鳥兒即沒有辦法在空中飛行。
佛典中有一則關於信心的公案:以前有一位老和尚行腳時,忽然看到有一道虹光從山腳射上來,老和尚心想,山下一定有特殊的事情,於是就下山去觀看,結果看到一間小茅篷裏,有一位老太太在修行,老和尚就問她:「這位老菩薩,你在這裏住了多久?」老太太就回答:「師父,我在這裏修行有二十年了。」老和尚又問:「你修行是怎麼用功的?」老太太就說:「我專門持六字大明咒。」
感應法門、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十四)
六字大明咒的公案2
于自由時報89.08.22(二)刊載
老和尚說:「老菩薩,請你念六字大明咒給我聽看看!」老太太就念:「嗡嘛尼叭咪牛」,老和尚一聽就說:「老菩薩,你念錯了,應該念『嗡嘛尼叭咪吽』,最後一個字不能念成『牛』!」老菩薩聽到師父說她念錯了,心裏覺得非常懊惱,就說:「唉呀,糟了,我修了二十年都白修了!」後來老和尚離開之後,再往山腳一看,原來從老太太住處發出來的光明不見了,就知道因為他的一番話,讓老太太失去信心,所以持咒不再有感應。老和尚就馬上回去向老太太說:「老菩薩,我剛才是考驗你的,其實念『嗡嘛尼叭哩牛』才是對的。」老太太一聽非常高興,就又很歡喜的開始持咒了。老和尚再回頭一看,老太太屋頂的虹光又現前了。
感應法門、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十五)
六字大明咒的啟示
于自由時報89.08.24(四)刊載
六字大明咒的公案就是告訴我們,只有信心而沒有智慧,就容易因為他人的一句話而對佛法產生懷疑。所以,靜坐或念佛、持咒,假使沒有智慧,被他人或外道一破壞,馬上就易失去信心,心中產生懷疑,打坐時就無法安住,念佛、持咒也沒有靈感,這就是因為失去信心的緣故。
修行一定要有智慧,要相信人人本具的佛性,也就是師父說法,諸位聽法這念心,每個人都有;既然每個人都有本具佛性,為什麼不是每個人都有靈感呢?因為眾生的心當中有煩惱,所以沒有靈感;修行就是要把心中的煩惱化除,煩惱化除,這念心就清淨了,清淨的心,自然就有光明,就有靈感。
感應法門、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十六)
修行的第一步功夫
于自由時報89.08.26(六)刊載
佛經雲:「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假使這念心絕對清淨,馬上就有靈感。這念心就像一杯水,眾生有這一杯水,佛菩薩也有這一杯水;但佛菩薩這一杯水,可以遍灑三千大千世界,普潤眾生,眾生這一杯水卻沒有作用。為什麼?因為眾生的心水中,有無明、有煩惱,所以,修行就是要澄清當下這一杯心水。
如何澄清?第一,不要讓這杯心水起波浪。波浪代表煩惱,即這念心患得患失、想東想西,想過去、現在、未來、人我是非…等等,念念遷流,這就是波浪未了。
這些波浪從什麼地方產生出來的?一方面是自心中的無明煩惱,一方面是從外面的境界引發出來的。例如,看到人家都有高樓大廈、汽車洋房、高官厚祿,自己卻什麼都沒有,心中就產生貧窮、卑賤的想法,如此就失去了自我,這個煩惱一來,看到人家有美食,也要學人家,看到人家有部車子,也想去買部車子,種種境界一現前,就六神無主,波浪就層層翻湧而來。所以,現在要把波浪及外面的境界看破,使這念心忍心不動,波浪就慢慢停止下來了,這是修行的第一步功夫。
感應法門、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十七)
修行第二步功夫1
于自由時報89.08.29(二)刊載
第一步功夫做到了,第二步,我們要打坐,使我們心當中不動,或修數息,或參話頭,或中道實相觀,或持咒,或誦經,無非就是在澄清我們的心。
假使不知道這個道理,修行就沒有一個方向。為什麼?你身體有病了,向師父講:「師父我有病了,修什麼法門呢?」師父就告訴你應該誦藥師經,藥師經是專門消除病苦的。或是你說:「師父我現在運氣不好,家庭呢,是很亂!孩子也不聽話,那麼修什麼法門?」師父就告訴你誦普門品,求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好!你又誦普門品。
或是你覺得做什麼事,都不順利,晚上心也不清淨了。一有風吹草動,就懷疑可能有陰的東西來了!於是疑神疑鬼的,嚇得不得了:「師父啊!怎麼辦呢?」師父就告訴你要誦地藏經,你又誦地藏經了。
感應法門、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十八)
修行第二步功夫2
于自由時報89.08.31(四)刊載
誦地藏經以後,覺得人生有生苦、有老苦、有病苦,有家庭這麼多煩惱,「師父啊!我要想成道,有什麼辦法啊?」師父就告訴你要誦金剛經,你又開始誦金剛經。
你看看,誦這麼多經,還多的很呢!還有要你誦咒呢!你這一來,又是地藏經,又是普門品,又是金剛經,乃至於又是藥師經。一下誦這麼多卷,一個早上,那有這麼多時間?
有時居士到山上問:「師父啊!我不誦經還沒有壓力,還沒有煩惱,愈誦壓力愈大,煩惱愈來愈多,究竟我是誦那一部經好呢?」這樣子拼命去誦經,拼命去趕,這一個鐘頭要誦多少經,要念多少佛,這樣子是沒有什麼效的。一旦起了「趕」這個心,就不靈了。
感應法門、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十九)
修行第二步功夫3
于自由時報89.09.02(六)刊載
我們要知道無論是什麼經,法法皆是平等。我們的心清淨了,所謂心寧福至,誦金剛經也好,誦地藏經也好,誦普門品也好,不要去分別,就是這一念心在誦,哪一念心?我在這裏說法,諸位在這裏聽法的這一個心,保持這一念心的安詳、自在、平靜。其實你誦一部金剛經就好了,天天早上、晚上都是這麼誦,最後心清淨了,心定了,就能心想事成。
所以我們修行要明白這個道理;假使不明白這個道理,修行就容易走遠路,佛說八萬四千個法門,不過是來對治我們這一念心的,這念心妄想沒有了,煩惱沒有了,執著沒有了,經也不用誦了!什麼原因呢?我們這個心裏面,就具足有大智慧、大神通。
感應法門、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二十)
修行第二步功夫4
于自由時報89.09.05(二)刊載
古人說:「誦經有一部無字經,念佛有一個自性佛。」要明白,我們念佛的目的是什麼?是所謂以毒攻毒,這句佛號是來對治我們貪心、癡心、慢心、疑心的,你心當中起了煩惱,念一句「阿彌陀佛」!觀照起煩惱的那個心,轉他一下,念他一下,如此無論你念佛也好,持咒也好,誦經也好,法法平等。如此,達到這個心沒有波浪,心當中的濁水也澄清了。
所以打坐就是在靜中來養成,靜中養成以後,還要在動當中來磨煉,這樣就把我們當下這渾水的沙子沉澱下去了,這是第二個功夫。有了第二個功夫,心有了感應,這個時候就要用第三個功夫。
感應法門、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二十一)
修行第三步功夫
于自由時報89.09.07(四)刊載
第三個功夫是什麼?破無始無明、斷煩惱。破一分無明,就證一分法身。將心中的煩惱,如濁水中的泥沙,沉到杯子底,並且把它化掉,等於是「化腐朽為神奇」。把煩惱轉的乾乾淨淨,連一粒泥沙都沒有,就是究竟成道了,就是聖人的果位,這就是了生死了。有了這種認識,我們這一生就能究竟成就,也就是所謂「人人都有佛性」。
有了這種認識與信心,然後再來修一些法門。因為我們心當中煩惱太多。等於吃菜一樣,桌子上要有好幾道菜,換換口味。修行也是一樣的,你是上上根機,就是覺性一直到底,什麼都不要念,打坐就是一念不生。契悟了這個心,就是一條直路,那什麼法門都不要修。我在這裏說法,諸位聽法的這個心,就是保持清楚明白,沒有妄想,沒有昏沉,能夠作主,一直保持下去,直了本心,就能成佛道。就是這麼簡單!
感應法門、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二十二)
修道
于自由時報89.09.09(六)刊載
說是容易,諸位也不要認為很簡單,你可以試著保持這個心,不想過去,不想現在,不想未來五分鐘,看看做不做得到?做到了以後,再進一步,就是我們這個心要能作主,要能清楚,要能明白,雖然是不打妄想,可能馬上瞌睡就來了,這又不對了!或者是沒有念頭,沒有瞌睡,你坐在這裏卻感覺到無聊,這也是不對了。這是三個毛病。我們有這三個心態,就屬於眾生,所以修行若是明白這個道理,那這條路就找到了。
我們打坐的時候就是不要打妄想,沒有妄想,智慧就自然顯現出來了,不要另外去求智慧。打坐的時候沒有昏沉,心清清楚楚,是智慧。沒有妄想,心不動就是定力,所以說定慧不二這念心就是道,這不是修出來的,所以修道、修道,不是把道修出來的,是契悟我們這一念本心。
感應法門、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二十三)
悲智願行1
于自由時報89.09.12(二)刊載
修道是屬於修加行,怎麼樣使自己不要起煩惱,怎麼樣使我們自己這個心保持平靜、保持寧靜,修行才能成就,這就是一條大路,就是一條直路。
明白了以後,就要發長遠心了。看到我們這個心幾十年來都在妄想當中、都在昏沉當中,作不了主。要如何對治呢?那就要發大願,修大行,起大悲,修大智慧。
什麼叫做智慧?了達一切法空性,這個就是智慧。
了達一切法空性還不算,還要有大願行,像地藏王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這就是大願,有了願行、有了大悲、觀眾生苦,發菩提心。「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親眷」,我們要度眾生。那麼要如何實踐「悲智願行」這四個菩薩的願行?就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上修一切善,斷一切惡,如此你現在就和普賢菩薩這個心相感應。假使沒有願行,今天做一做,明天就退失掉了。
感應法門、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二十四)
悲智願行2
于自由時報89.09.14(四)刊載
不但要發大願,而且要有大慈悲心,我們的願行才能落實。什麼是大慈悲心?就是明白三世因果,進而明白一切眾生都是我們過去的親眷。所以,我們自己相信了佛法,還要普度眾生。
發了大願普度眾生,修了一切大行,還要了達「修無修修,念無念念,修了善法,不執著善法」之理,才不會起我慢,為什麼呢?假若起了執著心,生了我慢,我們的心又是一個障礙。本這個原則來修行,我們這一生所做所為就是菩薩,你不要另外去找菩薩了。你精進用功這個心就是菩薩。與菩薩法界相感應,你到那裏去,都有龍天護持。能和佛菩薩感應到,就清淨落實了,這個就是一條正路,這就是我們修行的開始。
感應法門、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二十五)
什麼叫做進步
于自由時報89.09.16(六)刊載
以上提供這些道理給諸位做參考。最重要的,要發長遠心,要有智慧,要有信心,我們在因中修行,就是菩薩行。時常自己看看我們有沒有進步?
佛法上所謂進步,不是有神通、有感應叫做進步,而是在日常生活當中,看看這個心清不清淨?心定不定?有沒有智慧?有沒有定力?有沒有慈悲?能安住在定力、慈悲心、平等心上,就是進步。所以我們修行煩惱慢慢減少了,我慢心減少了,這念心好象有點清涼了。這個心以前心浮氣躁,現在這個心落實了,這個就是進步。
感應法門、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二十六)
關於感應
于自由時報89.09.19(二)刊載
其實感應本來就是具足的,假設我們這個心真正達到清淨了,你想什麼,就能得到什麼。為什麼?心想事成。從這上面去努力,那什麼自然都能得到。神通、智慧、感應是我們本具的,不要去求。這些不現前,就表示我們這一念心還不夠清淨,功德還不夠,戒還不清淨。但是有感應時也不要執著。為什麼不要執著?這只表示我們修行沒有走錯路,沒有走遠路,不要執著這種感應,繼續保持這一念定力、智慧和慈悲。
但是佛法也不是說不要感應,有很多人聽師父講佛法,以為「師父是禪宗的,不談神通,不要神通,不要感應」。這話就不正確了!禪是什麼?禪就是心,我們心清淨了、心定了,那自然而然就有感應,自然而然就有神通妙用了。歷代祖師講的很清楚,「挑柴運米無非是神通妙用」。我們契悟到這一念本心本性以後,這個心經常都有定力、都有智慧。起個心、動個念,就是神通、感應。
感應法門、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二十七)
及早修行
于自由時報89.09.21(四)刊載
佛經中記載,釋迦牟尼佛曾提到:眾生的心和佛的心本來是相同,可是由於修行仍然相差很遠,如來起心動念都是智慧、神通、三昧,而眾生起心動念卻是煩惱、妄想。地藏經裏也說:「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這是什麼原因?因為眾生沒經過一番修行與沉澱。
明白這個道理,就知道一定要修行,人人都有佛性,我為什麼不修?修行不是為師父,也不是為菩薩修,是為自己而修。如果這一生修不成,來生還是在受輪回。不要說來生,我們現在修不好,生老病死苦現前了,到那個時候,你再來想修,那就很難了!業障已經現前了,我們就要去受報,再想修也來不及了。
感應法門、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二十八)
安住正念正定
于自由時報89.09.23(六)刊載
修行在平時,現在就要修一切善、斷一切惡,這就是福德資糧。修善法不執著善法,這一念心時時要保持平靜、寧靜,就能解脫,如此簡單!金剛經雲:「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羅多羅三藐三菩提。」若能持之以恆,保證不需多久,心自然就寧靜下來了,立刻可以得到佛法的利益──正念現前。有正念就能得正定,有了正定就永不退轉。
所以修行無論出家、在家,修習任何法門,都是幫助我們產生正知見以及得到正定,這就是修行的最高目標。
六祖壇經裏講的很清楚:「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不須要另外找極樂淨土,或是找佛、找菩薩。能夠經常在正念、正定上,就是和佛菩薩在一起了。想什麼,自然能辦得到,心想事成,事業成就,道業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