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12/12 10:40:19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1/12/12 10:39:33   編輯部

心靈的治療

心是一切事物的本質。
由於心的淨化,一切都變得純淨。
由於心的清明,一切都變得清楚。
由於心的存善,一切都變得美好。
一切事物的本質是我們的自心。

雖然生理上的不平衡是個嚴重的狀況,但是心靈上的不和諧才是更嚴重的苦因。診斷與治療心靈疾病的原則與身體疾病相同,因為依一般的看法,心理健康和身理健康一樣,都是要將不平衡的地方,調整為平衡。就相對的層面而言,完美的心裏平衡,是要能夠平息貪、嗔、癡、慢、疑。在相對世界裏,這些因素總是存在那兒的,所以,如何找到方法維持他們完美的平衡是一件很基本的要務。心理健康就是能控制五毒,不讓它們任何一者失控。若其中任何一項嚴重失控,疾病就隨之而生,此人會感到極度混亂,不知道什麼才是真實的。在混亂充斥的人生裏,唯有時時保持一顆清明的心,平衡才於焉依止。

生理治療的藝術與心靈治療的藝術是合而為一的。在西藏醫學的傳統裏,心理疾病的治療方法與身體疾病一樣,都是用服藥、生理治療和食療及生活作息的安排等。方法上當然會包括一些關於心理部份的特殊技巧,即為今之心理治療法(psychotherapy)。在開始討論治療與治療技術之前,必須先澄清一些西藏醫學對於心靈問題的看法,它有別於西方。在進一步討論治療方法之前,對此差異有所瞭解是相當重要的。

心理治療是一種概念與方法,它是由眾人生活在快速變遷、高科技社會中的產物。在西藏並沒有像在西方所謂的心理治療師。在那裏只有一種治療法,是融合在佛教的宗教、教育與家庭生活之中的。讓一個人生活在一完整而自然的環境裏,即是一種溫和的治療。當今,世界上有許多國家,心理治療蓬勃發展,以因應當今社會與舊社會傳統,相當不同的生活方式及社會角色的需求。當人們不能夠生活在自然的生活狀態裏,而必須被孤立于自然的真實之外時,心理治療就愈來愈被需要,以使人們得以應付新情境中的種種壓力。

生命週期裏早年的經驗,對於態度與行為的塑成有相當重要的影響。這個歷程開始於懷孕,從無助的新生兒開始,到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這段期間,大約是二十年,一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都在這期間裏,被他的經驗所塑造,並深植在他這個人裏面。

一位懷孕的女性,若感到迷惘、情緒不佳或身體不好,則胎兒也會受到負面的影響。若是人們可以活得接近大自然,那麼即使沒有特別去注意,他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脈動。於是,不需要特別設計一門課,來教授大自然是什麼,天然的環境早已經在那兒,被觀察、被經驗和被接受了。已開發的社會,人們在城市中長大,他們已經習慣於停止聆聽大自然的節奏,所以,原本只是生命中很簡單的事實,到後來他們必須大費周章的重新去發現。西藏人的習憒,當一位母親懷有身孕時,人們會尊敬她的處境,會努力減經她心理與生理方面的壓力。在母親生下小孩之後,整個家庭的結構與生活方式都會支援嬰兒在生理、情緒及心智上的成長。很自然的,祖父母、叔舅、堂表、姑姨等,加上父母親,都會來照顧小孩,提供給小孩一個穩定而自然的成長環境。他們沒有大型購物中心或高速公路等,他們與大自然為伍,他們知道花草、樹木和動物。小孩看著母親怎麼擠牛奶,那就是他們早餐的食物。從一開始他們就是在大自然裏,學習大自然的秩序。西藏典型的中產家庭,都有兩個地方可以居住,一個是高地的聚落,夏天時居住;另一是低地的聚落,冬天時居住。家庭成員在不同的季節會分開住,然後又合在一起住,因為有些家庭成員只固定住在一個地方,而大部份的年輕人則是搬來搬去,他們在分離之時會經驗到悲傷,而再度與朋友和親戚團聚在一起聊天時,會感到高興。

西藏的兒童由親戚處得到許多的關照,親戚們提供了愛的環境,也提供一種紀律的環境。他們無時無刻不面對自然的真實狀態。如果他們見到死亡,那就是一個真實的死亡。當一隻動物死了,一位親戚死了,或是他們看到某人生病了,這些都是真實的經驗,是第一手的經驗。死亡並不是只出現在方方的螢幕中的事,由演員扮演,他可以復活,在另一部電影裏扮演另一個角色。西藏小孩成長的環境裏,是沒有這些錯覺經驗的。常見的教養小孩的方式,是如果小孩拒吃酸乳酪,媽媽就會解釋給小孩聽,母牛是怎麼樣產牛奶的,牛奶又是怎麼樣一步步的製成酸乳酪等等,所以請小孩再吃三湯匙,於是,小孩也從中學會了酸乳酪是怎麼來的。小孩也知道他們穿的夾克是如何由綿羊毛皮製成的,或是山羊柔細的毛,或是其他動物的皮、毛。他可以看到母親或叔舅們如何縫製衣服,說不定他也幫忙母親們清理、剪裁,和紡羊毛呢!

這些大自然的訊息,對於一個人內在的發展具有很深刻的價值。當一個人學習到必須要等上半年才能看到花開,由播種、灑水、發芽、長葉、結苞一步步的成長──所有這一切都要有固定的生長期──他會懂得欣賞事物在大自然中發展的節奏。個體漸漸獲得深刻的體會,事物的發生都有其特殊的時間與空間,這樣的理解,建立了個體的能力,去接納生命中其他種種事件的發生。它讓個體瞭解生命短暫的本質,以及生命的週期是什麼。

要長大成人是需要時間的,去發現事物的功能也是需要花時間的。不過在大自然的環境下成長,這些相對的法則就變得清楚而易理解了。當個體瞭解這些生命的基礎之後,就不再需要心理治療師來告訴他這些。當真實、正確且清晰的知識,由寧靜的大自然仁慈的給予時,人們就自然變得仁慈而有耐性,並且對事物運行的自然法則有所體悟。這不是說就不會有人覺得迷惘,沒有瘋子,但在比例上將是非常非常少的!尤其較之已開發國家社會中的人們而言,後者有太多的情緒不安。

社會發展並不件壞事,問題出在環繞在我們周遭的環境發展太快速,即使在當今最全盤現代化的國家裏,許多事物都不過是最近幾十年發展出來的。這是最近才有的現象,發生不過百年,甚至更短。如果你比較近百年內發生的事,與近百年之前所發生的事,其差異簡直令人難以置信,近代的變化或許相當於過去數千年的變化。生命的自然發展緩慢而持續,已經經歷了數百萬年,直到最近才突然地加速。

如果我們對自己誠實,我們將感到慶倖,自己還沒有精神分裂,而變成瘋子。我們應該很慶倖我們還很健康,我們走得很快,不過似乎還跟得上腳步,就是這個實況為我們帶來了心理學的發展和心理治療。人們在變動的、人為化的環境裏長大,所以很難去瞭解生命原本是很簡單的。每件事對他們而言都變得複雜,尤其是像愛、關懷自己、關懷別人,保持平衡關係、紀律等等。有些基本的快樂、傷心、死亡、誕生等都顯得複雜。縱使他們由許多的管道來學習,像書本、錄影帶等,這些內容探討一些生命的關鍵性問題,但這卻只是一種間接式的學習。他們也許閱讀了上百本的書,但仍覺得迷惘。在自然環境中長大的人們,也許什麼書也沒念過,也許不知道怎麼去解釋愛、尊敬和仁慈是什麼,但是他們卻能感受,能知道這些原則,這使他們有安全感、穩定感。當代專業治療師的產生,源自于現代社會人們的需要,去回答生命中重要的問題,但這些問題在過去根本就不需要發問的。過去人們很自然就懂得的簡單的事,現在都落到不確定的範疇裏去了。

文化的影響造就了人們行事方法的顯著差異,波蘭人、西班牙人、希臘人、英國人、美國人、中國人、印度人和法國人基於他們文化背景不同之故,都有他們自身對於事物的看法。東方國家與歐美國家的人,對於事物觀點上的差異,有時可以大到他們彼此不能互相瞭解。這不是件負面、或正面的評價,這只是一個事實。例如,西藏人很少表現他們的情緒,但在許多西方文化裏,認為表達自己的情緒是恰當的行為。印度人對一位陌生人可能提出許多很個人的問題,對於印度人而言,這很平常,但對於一個西方人而言,這樣問是很不禮貌的。同理,西方人的直截了當,也會令印度人感到同樣的不適。在六十到七十年代,有許多西方的年輕人到印度去學東方哲學,有趣的是這些年輕人多來自富有的家庭,但他們到了印度卻身著舊衣、不帶相機,有些甚至不穿鞋子,對大部份不得不如此穿著,沒有其他選擇的當地居民而言,這種行為看來很奇怪,也很難以理解。當然,這些西方人是來自于科技先進的國家,他們也擁有許多物質方面的財富,但是他們卻覺得那些東西太缺乏精神價值了,他們想要在印度找回那些在生命裏被斬斷的現實經驗。

拋開文化的影響,事實上每個個體心靈的本質都是相同的。人們在相對真實裏擁有的元素是一樣的,所以指導它們的原則也是相同的。文化的差異就像人的個別差異一樣,都只是無限輪轉流變與化現各種現象之變項的一部份,在佛教裏就稱之為輪回(samara,原注1)。所有的情境、事件、人格特質、動機、態度,平衡與不平衡,也都是輪回變數裏的一部份,不論你在那一種社會長大都是一樣的。這些變項的型態不斷改變,但是它們都根源於五種主要的原因,也就是貪、嗔、癡、慢、疑。

今日社會常見的負面態度中,最具有破壞性的,就是自怨(self-hate),似乎有很多人,很討厭自己。這一點對於來自西藏佛教文化中的人而言,是相當難以理解的,在那裏大家接受一個事實,就是每個人都太愛他自己了,愛自己超過其他東西。一般的看法是,所有問題叢生於對自己太執著,所以要練習去關心其他眾生如關心自己一樣。佛陀的教示,強調生命是苦,並告訴我們苦因為何,所以,我們要學著去除我執,不要把焦點上總是放在I)及自我myself)上面,否則將會喪失明覺之心,或喪失去關心除了我自己喜歡與不喜歡之外的事物。強調生命是苦,並不是要人們哀憐自己,而是要幫助人們瞭解生命的實相,使他們落在情境中時,感覺會好一些。瞭解實相可以幫助人們接納自己,並誠實的接納自己的處境,如此才能進一步去改善這個處境。讓人們對自己感到滿意,這遠比讓痛苦又變成他們生活中的更多負面的因要好。正面的去面對他們在貪、嗔、癡、慢、疑上所犯的錯誤,並正確的知曉苦因是源自這五毒,那麼他們就可以比較客觀的來面對所處的相對世界。

在此必須證清一點,即以上這些對於現代心理學的觀察,是源自在印度成長的西藏人的經驗,尤其是在喜馬拉雅山區的錫金( Sikkim)及大吉嶺(Darjeeling)地區;他們與來自不同背景的許多人有所接觸,有亞洲人也有西方人。這些見解並非源自當代西方心理學的訓練,而是源自西方人所謂的佛教心理學的背景。

佛教裏有個重要的信條,對於那些不能接納自己的人,這個信條有治療的效果。人們常常會對自己不滿或感到失望,因為他們不能達到他們自我的期望,他們看到了自己的弱點與毛病,這使得他們感到沮喪。事實上,看到你自己的缺失是一件好事,它總比你看不見這些缺點要好。然而,當你看到自己的限制,自己的問題,和自己的弱點時,你又把它們當成是究竟的你,那麼你就會對你自己,對你周遭的事物產生非常負面的看法。在佛陀的開示裏,沒有任何負面的事物是究竟的,也沒有任何弱點是究竟的。所有負面的事物、短處和問題,都是相對的,是暫時的。在究竟意義上,任何事物都是完美的,在究竟上沒有任何不完美的東西,知道和瞭解了這一點,便可以幫助人們不再去說他們恨自己。不管人們可能犯下多少錯誤,每個眾生的究竟本性都是完美的,是正向的,它超越了肉身、人格,和變遷的外境,不論是在哪一個生命週期之中。

假如你不知道你的究竟潛能是完美的,你就會想要去隱藏你的弱點,不僅在別人面前想隱藏,甚至面對自己也想隱藏。有些人玩些心裏遊戲來隱藏,有些人則以自毀的習慣來隱藏。人們若相信他們自己的負面就是故事的全部,那麼他們可能會變得更糟──或變成酒癮、藥癮,或某種形式的發瘋──企圖去忽略他們在相對真實中的不完美。誰願意去承認自己在究竟上是惡的?如果你將自己的弱點看成是你究竟上的潛能,那你就完了,因為一切都沒有希望了,你不可能改善任何東西。但是,當你瞭解到你的短處,只是相對的,是會改變的,那麼你才有可能將你究竟的潛能展現出來,對於你自己是什麼才會產生真正的信心。如此,你才能成為一個心胸開放的人,同時也能夠很實際、很有動機,和很有效率的生活,你將會獲得旣真實又真切的利益,活在你的生命之中相信並理解究竟證悟的本質。當然,在相對意義上你是不完美的,所以你必須時常關照到這一點,腦海裏清楚這一點,於是透過不斷的學習,多開展出一些正向的究竟本性,雖然在究竟的意義上,你一直都是完美的。這看起來有點矛盾,有點吊詭,但這矛盾正有助於思維和理解。

佛教裏有種修行方法,與心理治療所設計的作法有點相似,也就是靜坐(meditation)的訓練。佛教徒的祈禱,有些時候也被當作是一種心理治療。甚至依據某些指導原則來生活,就是一種心理治療,靜坐是一種更深刻,更有力的方法。靜坐不是膚淺的,也不一定就馬上回答一個人所有的問題,它如實的存在那兒,它較表面所見更精微。靜坐是一種幫忙人們很容易就解決問題的方法。重要的答案,就能被我們所體會、覺受與了悟。

想像世界倒退,返回到人們都住在接近大自然的狀態,是種不切實際的想法,在許多國家,人們已經不可能再成長于健康、詳和,親近大自然的環境中了,大家必須找到新的方法,來幫助他們理解什麼是真正的、自然的實相,對許多人而言,這需要心理治療;對另一些人而言,他們靜坐。西藏佛教裏來痊癒心靈的方法,也可被用來作為一種心理治療,雖然在傳統上它不被視為是心理治療,只不過現代社會這樣稱呼它。

從佛教徒的觀點,人們的生命觀常常落入兩種極端。當然,有些人是落在兩極端之間,有些人具有較多某一端的特質,也有些人兩極端的特質都具備。第一種極端,是非常注意過去及未來,對於現在全然不重視,這種人的時間,都花在思索為什麼過去會有那樣的結果?以及花在計畫未來要做什麼。另一頭的極端,是全然不理會此生以外的未來和前生,生命就像一塊兩頭鋸斷的圓木。這類人或許神智健全或許不健全,或許快樂或許憂鬱,不管怎樣,他們覺得生命開始於生、結束於死,這就是生命的全部了。持這兩種極端見解的人,都會相當的厭世或有不安全感。

這兩種傾向也有其正面的意義,質疑過去展望未來的這類人心胸開放,他們已準備好要去瞭解事物深刻的一面。他們像磁鐵一樣,有些人很難理解接受事物,他們很輕易地就吸收接受了;當他們有所成就時,不會認為有什麼了不起,因為他們總是向前看,期待未來會更好。這種方式使他們不執著於現在,這使得他們能夠向前進,這是非常好的。他們不會被現在所擁有的種種所黏住,卻常常去注意哪些他們還沒有的東西。

持斷見的人會極端講究效率,他們一旦開始做什麼事就會去完成它。他們完成一件工作的方式,常是全力以赴的,就像要征服它們一般的努力。他們真的都能處理好事物,而且他們很肯定自己,一旦從事某件工作便毫不遲疑,當他們做某件事時,總是全面掌控直到事情完成,他們相信自己有權力去操控。他們不常表現自己的情緒,即使他們感覺到自己的情緒。

就像在任何一個社會中一樣,人們會期待一位西藏佛教徒要做某些事情才會得到尊敬。有些理想是人們努力要做到的,例如不僅是利益自己而且利益他人。他們努力充實自己以利益他人,他們會站在別人的立場來著想,以便瞭解對方。有宗教信仰的人們,會傾向思考事物深層的意義,他們的目標是證悟,不會將自己設限於只追求人世間的完美,人世間的完美只是完全證悟道上的一步。佛教解釋每個眾生都有證悟的潛能,以及教示我們如何達到證悟。證悟是一種全盤的理解,超越了所有的限制。身體上的完美不是那麼重要,最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完美和心靈上的能力。在西藏人的世界觀裏,世界先生、環球小姐是沒什麼地位的。

眾生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完美的眾生,他們對自己很好,對自己周遭的人也很好,他們所作所為都具有建設性。第二類的人包括那些對自己很好,但未去利益他人的人,他們也不會去傷害別人。第三類的則包括那些對自己不好,對別人也不好的人。屬於完美一類的人,也可能有所改變而變差了,至於不完美類別的人也可以進步而變得完美。這種分類並不是永久的,它只是相對的及暫時的。

了了分明的心是,若是心靈清澈,則你可能成為一個完美的人;若心中迷惘,則你可能成為第二類或第三類的人。淨化心靈的方法很多,從出生開始到咽下最後一口氣為止都很受用。這些方法的運用因人而異。如果某人已養成了許多壞習慣,那麼想要提升至完美的人或不為惡的人就比較難,需要耗費些力氣。有一些負面的情境只是暫時的,譬如一位很好的人也可能同時遭遇到許多困難與問題,假如一個人沒有很深的惡習,那麼當生活中的困難產生而負面情境出現時,這個人就可能容易地克服。若某人是一位不僅利益自己且利益他人的人,真正很努力的去發展良好的習慣,那麼當他遇到逆境的時候,他會屹立不搖,很難被擊倒而變壞,但是,假如某人只是因為幸運而成為第一類人,當環境改變時,就很容易陷入迷惘而改變。

這些不同的類型,有清楚的特質差異。最上乘者的心如空間般的寬廣,空間能包容所有的事物,整個宇宙都包含在空間裏面,真正的好人的心,是如此開放而廣大,他或她可以接受各式各樣的情境與情況。第二類人的心則如一個國家,他們有空間去包容一些事物,但卻是有界限的,所以仍然是有限制的。屬於第三類的人,心量則如一間裝飾美麗的小房間,裏面充滿了各式各樣的裝飾品,除了雜亂之外,沒有空間來放其他東西,不過,這種心理狀態也是可以改變的。人們可以進步也可以退步,全賴他們如何去對待他們所擁有的。最前進的人性格是穩定的,就像一座山,很少會受到雞毛蒜皮小事的影響;第二類的人格型態則像條河流,不斷的在移動在改變,但仍有其基本的認同;第三類人的特徵如羽毛,他們也有認同,但是飄到東飄到西,隨風變動,他們不在任一情境裏久留。然而,一樣的,像羽毛的人可以變成像座山,而像座山的人也可以變成如羽毛一般。

完美的心,在佛教文化裏是透過佛教徒生活方式的修行而成就,這種生活方式,稱為佛法(Buddhist dharma)。它適用於各種不同層次的生活,它或為單純或為深刻,運用之妙存乎於各人行業的不同。世俗人常遵循著佛教徒簡單而基本的生活方式;學者們關心他們在複雜知識上的理解;隱土們努力于靜坐修行等等。不論你歸屬於那一個群體,不論你做什麼工作,你都要去修行佛陀教示中最適合你個人的法門,如此才能使你建立最好的質。佛陀的教示,原本是一些守則,教導人如何去治理一個王國,一個家庭,如何去做生意,如何過僧侶的生活,以及所有能幫忙人把生活過得最好的原則。這種生活方式,在今天我們可以稱它為心理治療,而宗教大師們遵循著佛陀純淨的教法而行,在某方面他們也是位心理治療師。

人們不見得要到患了心理疾病,才叫做心理失衡,才需要接受治療。在哲學系統裏認為,當一個人的自我瞭解受到局限時,就會造成相當負面的後果。如果對於心靈全然無知,那麼一個人可能會全盤的認同那有限的某某先生、某某小姐等,對他們而言,這血肉之軀就是全部。另外有些人則認同他們自以為的形象,以為所穿所為就代表自己──如商人、政客,軍人、老師等等。那些對於自己的瞭解僅止於自己的身體、自我印象,姓名、思想的人,當他們經驗到自己還有一些東西是超過這些表像事物的時候,他們會很難自處。對於心胸開闊而成熟的人,經驗到自己較深層面的時候,會覺得很坦然;但是那些不夠成熟的人,面對此一情境便會感到非常困難,因為這給他們帶來了迷惑。

在一個人往心靈深處走的歷程裏,會產生一些副作用,其中之一種現象是正向的情緒與負向的情緒會變得比較清楚而外顯,對情緒有較強的感受,似乎情緒反應真的變強了。然而,事實不是這樣的,其實是你的心變得比較清楚了,所以你能看到一些本來就在那兒的事,只不過過去你看它們是模模糊糊的。就好像你在叢林裏面發現了一隻大象,在一開始的時候你看不見它,是因為樹木與枝葉茂密,但當你砍斷叢林時,大象便赤裸裸的顯現那兒了。

當知覺清明時,有些人可以看見和聽到他人所看不見聽不到的事物。有些人,他們身體感官靈敏,有超覺力(ultrasensitive),但是,如果他們不能以正確的觀點來理解和看待這些現象,那麼他們的見聞常會給他們帶來極大的困擾。至於另一類人,如騙子與迷信者之流,可能會浪費很多時間與精力,去追求這種超覺經驗,更差者則以此來傷害他人。當某些很不尋常的事發生時,不要大驚小怪,不要理它就好。這類現象的發生,不象徵著好,也不象徵著壞,它只意味著某個過程正在進行,如此而已。如果你想強化這些徵兆或擴大它,那麼幾乎無疑的,事情會變得更糟,而且還需花更長的一段時間來修正它。

這些會令你分心的事,多在練習禪坐(meditation)剛開始的階段發生,若你能保持以正確的方法繼續練習,都會在禪修時覺受到相當詳和寧靜的經驗。西藏佛教稱這種方法叫shinay, 音譯為息內),或稱之為止的禪修(tranquillity meditation)。一旦學會如何使心靈平靜,人們就會喜歡去禪修,于禪修之後,一切事情都變得清楚了。那感覺不論是心理上或生理上都很棒,不是任何其他事物可以比擬的,但是我們也不可以執著於這樣的覺受,因為它畢竟只是過程中的一個階段。它是身與心最完美的狀態,它是強而有力的經驗,我們不可抗拒地很喜歡它,我們必須再向下一個階段前進。如果我們一直被這初始階段綁住,那麼我們就不可能再進步。當我們想要去保持住那美好經驗時,它反而很容易就消退了,如果確實是這樣,那麼我們將會感到孤伶伶的被拋棄了,我們很可能因此而放棄繼續的努力;即使各種狀態繼續發生,有更多不尋常的經驗產生,但我們仍然經驗不到真實而清晰的禪修狀態。如果一個人禪修功夫很深,不只是要心靈平靜的療效,而是要依佛法的修行達到開悟,那麼較深層的靜坐才可能達到,那經驗與只是以平靜心靈為目的的禪修是不同的。

人們在生命中面臨的困難及別人生命中的障礙,是有其源頭及發展形式可循的,這些問題在佛陀的教示裏,都有很清楚的解釋。苦的由來,其基本成份是源自於自我的貪與嗔,也就是以為有的存在。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點貪執及攻擊性,平凡眾生沒有任何人能不役於貪與嗔的,雖然有些人可以將它們平衡得很好,但一旦失了平衡,問題就接踵而至,於是人們就會尋求各種外援,不論是治療或性靈上的,或兩者兼具。

尋求治療的理由五花八門,正如治療的方法一樣多元,生理性的治療管身體方面的問題,諸如受了傷或生了病,不過,有些時候身體治療也可以幫助心理狀況的進步。另一類的治療,則專門負責心理與情緒方面的問題。當然,身與心是連在一起的,你不能真正的將它們分開,但是,強調的重點與目標可以不同,端賴你尋求治療的原因及那一種治療方法而定。

有些人尋求治療是因為他們有很嚴重的身體或心理的問題,但也有許多人既無身體疾病,也無心理毛病,他們只是想改善自己,使自己變得更好。治療過程裏,動機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因素,有些人動機深,有些人動機淺。比較膚淺的動機,譬如一個人去找受過特殊訓練的治療師,想要克服與他人溝通的障礙。有些人可能是家庭關係有問題,所以尋求治療以對於他們的問題有更清楚的認識。如果小孩在學校上課有特殊的問題,那麼可能被送去找教育治療師。這些問題都很實際,也有其特定的目的,當目的達成,這些人是會覺得事情到此為止。當某人有很深的情緒與心理問題時,他會有深一層的動機去尋求治療,治療對他們而言就成了一件大事,因為他們有欲望去瞭解生命的意義,或是他們希望自己能在這社會正常的生活。

以禪修尋求幫助的需求與動機也有很多層次的不同,可以是為了身體健康,也可能是因為心理健康,有表面的目的,也有深入的目的。最高的動機,當然是達到究竟的證悟,個體所應奮力的不僅是發展今生好的特質,同時繼續發展來生的好的特質,乃至於下好幾世,此一目標便是開悟,那是需要經歷一世又一世,愈來愈清澈,愈來愈了悟,才能達到的,這是一個又深、又廣、又無限的動機。大部份的治療師對待病人都只針對這一世的心靈,他們採用的方法,目的只在解決此生的某個特殊問題。當然,如果這個方法能有效的去除他們的迷惘,這正面的影響力也是可以延續到未來的好幾生的。

一位治療師若是依循佛法的原則,那麼即使他以不同的方式表現,都會與過去曾用相同原則去修行的人達到一樣的效果。不論我們稱之為佛法,或是其他名稱,這歷程終可通往究竟的覺醒。個別治療師想依他們自己個人的能力,去發現同等效力的治療技術,是非常困難的一事。生命是短暫的,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做必須的研究實驗,一個未證悟的人,在過程裏會犯下很多的錯誤,所以,採用一個經由許多專家測試了數世紀之久的系統,是很有價值的。

方法不同、動機不同,則所獲的成果也不同。如果你對治貪執與嗔恨只是很表面的,那麼你的進步會很有限,你或許解決了一些問題,但是你無法發展到更高的境界;如果你對治貪與嗔以更深的層次,那麼深刻的發展將由此開始。

貪執是指想要得到或企求什麼東西,嗔心則是指你不喜歡或厭惡某些事物。嗔心有時很細微以致於自己不察覺,嗔心也可以使人變得很具攻擊性。對治的方法很多,視貪嗔的精粗、正負而定。禪修可以降低欲望與嗔心,可以淨化它們,並可以漸進的方式去除貪嗔的最負面的部份。高境界的心靈發展就是透過此法來達到的,雖然嗔與貪仍持續的存在,但只會愈來愈少,一直到超越二元對立,達到完全的證悟為止。透過貪與嗔,眾生最終成就了一元的心。所以,五毒中的每一項,都可以此同樣的方式運用,來厘清某個面向的心靈狀態,最後達到整體的清明與證悟。

一位普通人的心,也可能是清明的,不受煩惱與扭曲之苦,但他未必達到證悟,這種人也未必是初地的菩薩,他可能是一位普通的眾生,他們的心是清楚的、健全的。人們可以經由修觀的方法來澄清自己的心靈,這是證悟道上的一步。心靈清明的人有能力看清楚每個情境,沒有迷惑。若是一個人不只是開展寧靜清明的心,還向清明的深處看,並修觀清明本身,則它將引導此人走向證悟之路。對一個尋求證悟的人,達至這種心靈清明是個重要的里程碑。若是原本的動機是在成為一個更好的人,心裏清楚不迷惑,那麼此人就會停留在初階的寧靜、清明的狀態。想要達到證悟,就需在超越寧靜之餘多做些什麼。

禪修的方法很多,有些方法適合於那些想要解除心理壓力的人,有些方法包括了看、聽、坐,有些與你吃什麼,怎麼吃有關,有些時候一種方法統合了多種方法。對於每一種情境,都有其最適當之禪修方法。坐禪有其正確的地方,也有其正確的坐姿。

我們並不是真正的將金剛乘佛法(vajrayana Buddhism)稱做心理治療,雖然,它確實可以對不平衡引起的心理障礙有所助益。金剛乘佛法在這方面,有非常多的教示與對治方法。接下來,是一些簡單方法的例子介紹。不過,即使是最簡單的方法,也需謹慎行之。假如一個人尚未將自己準備好或是修行方法的不正確,那麼都可能做錯。就像一把鋒利的刀,用它來切東西時,又利又淨,但若不小心滑開了,割傷了你的手指,那麼也可能很嚴重。通常去做心理治療的人,都是非常敏感的,他們好像是一個充滿了氣的氣球,如果你觸摸的方式不對,氣球就會爆炸。對於這類人,所採用的方法一定要絕對正確,一點點小事就可以影響他們,他們很容易興奮、憂鬱或快樂,這種不穩定,正是要小心謹慎的原因。過去的不平衡經驗,不論是身體的、心理的或是情緒的,都是造成這些不穩定的因素之一。不論任何人當他想修習這些方法時,很重要的一點,是他必須先請教具格的老師或治療師他們對於這些修觀法門需有相當程度的瞭解。

造成心的迷惑的原因,最根本的是各種不同的情緒,這些情緒是由五毒染汙所致,佛教的術語就是貪、嗔、癡、慢、疑。未經訓練不能自我控制的貪欲,會使你變得像個空間裏的黑洞──貪婪和想要得到所有的東西,不管你已經得到多少,你希望得到更多;當你的嗔心未調服時,這世界就像地獄,在你的周遭找不到任何一件能令你高興的事,你覺得每件事都很可怕,於是這又增加了你的嗔心;當你的嫉妒心未能調服時,所有他人的快樂都變成你的痛苦,任何人的優點都造成了你的問題;未能調服的無明,像雲一般遮蔽了覺知能力,使你的心變得像動物的心一樣,在你的腦海裏只有吃跟喝;驕慢之心若未經調服,會令你自滿,覺得自己什麼都是最好的,但結果終會使自己墮入深淵。所有這些有時表現得很細微,有時表現得很粗糙,視個人生活中的因緣環境而定。所有各種染汙都有同等的力量去扭曲真理,沒有哪個比哪個更差。當任何一種染汙得逞時,它就留下一個疤痕,個體或許經驗到的是沮喪、或是迷惑,或是一些神經質反應。這些經驗由輕到重,分佈範圍很廣,嚴重的甚至可能造成躁鬱症或精神分裂。

要避免這些情緒所造成的迷惑,第一步就是要訓練你自己,不讓貪、嗔、癡、慢、疑左右你那麼深,不允許它們掌控你。不過,你不能只是從表面上去調服你的心,你必須走到根部去,由那兒開始做起。想要成功的方法之一,就是斷絕五毒的源頭,就像你在打一場戰爭般,當你不讓他們有機會去獲得水、食物、軍用品的時候,他們就會投降。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會下長期或短程的決心,或稱戒律(precepts),譬如不殺、不盜、不說謊。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些人選擇出家過和尚或尼姑的生活,去閉關,或是遠離世間,過如隱士般的生活。以上這些方法,都是消除五毒染汙力的方法,當你停止去添加薪柴時,火自然就會慢慢息滅。這些是比較特殊的長期修行方式,需要有特定的場所,及特別的生活型式。然而,不論你在何時何地,當五毒升起時,你也可以直接去面對它、處理它。以下是一些傳統上怎麼處理五毒的方法,同樣的,在此必須先強調的一點,是你必須在自己準備妥當之後,才去修行這些方法,而且你可以去請示你精神上的導師──一位有充分的知覺(insight)與知識的老師,判斷你是否適合開始練習。

在開始做一些特殊的功課前,先前的準備工作是必要的,必須撥出一段特定的時間,找一個適當的場所──一個乾淨且安靜的地方,在那裏你至少有半小時到一小時的時間可以不被打擾。在每節開始時,坐下來幾分鐘以平靜自己的心,靜坐是很重要的,因為當方法正確時,它會連結你的生理與心理系統,所以你會經驗到它們的連結,並盡你所能的運用這股力量。修觀的姿勢很多,但最好的方法是兩腳交叉的雙盤坐姿,坐在一個墊子(蒲團)上,脊椎與肩膀要直,眼睛半張,保持這個姿勢身體放鬆的坐個五分鐘,各部位保持得愈平衡愈好。

當你的心變得愈來愈安靜時,你的身體就會愈放鬆,將注意力放在你的呼吸上,只要覺知到就好。留意呼吸的四個向度:吐氣、停、吸氣、停。呼吸可以影響身體和心理的健康,如果呼吸不均勻,問題馬上就來,譬如,有些人吸氣之後屏住呼吸很長一段時間在胸部,然後吐氣,隨後很快的又再吸氣,這種人容易有壞脾氣及攻擊性的人格,他們在任何時候都易動怒。有些人是吐氣,然後隔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後才吸氣,之後又很快的吐氣,這類人的活力很弱。花點精力去平衡你的呼吸,對於你身體的平衡及心理的平衡,都會有很大的幫助。當你觀察自己呼吸的時候,要慢慢吐氣,而且要吐盡,然後止住約二到五秒鐘,再慢慢吸氣,也要吸得足,之後仍是停二到五秒鐘,再次吐氣,如此反覆,要做的自然,做的輕鬆;吸入之氣不能閉住或吞入;呼吸時不可太緊張,要放鬆,用很自然的節奏做。練習呼吸時,如舌尖要抵住上額,正好放在牙齒之後。一呼一吸算一次,在進入正式功課前,至少數息21次以使自己準備妥當。

對治五種染汙的第一個方法,就是讓它們各自升起,然後去觀察染汙的自性。譬如,首先去觀想一個你真正執著的東西,讓你的貪執真正活起來,然後停止讓貪執繼續發展,再去觀察此刻貪執的自性。當你在做這樣的練習時,你會發現貪執根本不在那兒,它不是具體的東西,只是個幻生的錯覺。接下來,用同樣的方法來對待嗔心,觀想一件令你生氣的事,當憤怒增強時,你去觀察它,再次的,你會見到嗔恨的本質是錯覺。再下來,建立無明,如果真有那麼一件事物,你對它的無知超過你所願,或是某事物你無法理解,那麼就選擇它當作觀想的物件,增強無明之質,然後讓它停在那兒,去觀察它。之後,用同樣的方法來觀察慢心,觀察疑心。當你讓慢心增長時,你的自我會膨脹,脹得滿滿的,就讓它留在那兒,當你去觀察自我本身時,它又很自然得變成什麼都不是。

上述的練習法,稱為五毒的自我解放,因為,是透過觀察每一種染汙的自性,而使染汙消逝。雖然,這是一種很有效的方法,但是必須要小心,因為,讓五毒這樣的升起也可能帶來困擾,如果你自己還沒準備好,那麼你可能會被升起的染汙所淹沒。首先,你必須要先能夠掌握自己思考的來去,然後有紀律的來對治自己的五毒。你可以反覆練習多次,在整節練習做完之後,坐在那兒數分鐘,什麼也不想。再做21次的數息後,再靜坐五分鐘,然後才重新開始你每日的活動。

禪修者常常不能夠在做完禪修之後,很平和舒適的重新開始日常的活動。通常人們會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課表下做禪修練習,假如他們正在做某事,可是禪修的時間到了,他們就會放下手邊的工作去做禪修,在做完禪修之後,又沖回去做先前未完成的工作,這使禪修練習和他們所做的其他事一樣,都是緊張兮兮的。修行者若能以平靜的心去做每件事,那是有益的。認為事情要做得轟轟烈烈的才會做得更好,那是種錯覺。如果你的心是清明的,那麼愈不緊張,事情會做得愈好。你可以支配時間,不要讓時間來支配你。

下一個禪修的方法,適用於那些對自己身體特別執著的人。這個法門對於特定族群的人有益,而不是適用於每一個人,對於某些人甚至有害。如果你夠成熟夠堅強去處理它,而且如果它適用於你,那麼它將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如果你已決定要嘗試它,那麼和前面一樣,先做靜坐和數息,然後將你的注意力放在前額的中央,將覺性慢慢移動,由皮膚到肌肉再到骨頭,從你的內心去透視身體這些部份。然後將你的注意力慢慢向下移,貫穿你的全身,讓注意力穿過你的手臂、手掌,而達你的心,再向下移動到肚臍,如此繼續一直到達你的腳底。留心在你穿過它們的時候,什麼東西在那兒,誠實的去看你所有的一切,整個身體都用這樣的方式去看:外面、裏面、和最裏面的一切。當你延伸了你的覺察力和看清楚那裏有什麼之後,再度將注意力集中在前額的中央,保持住那經驗繼續坐一會兒,結束這節練習前仍是靜坐和數息。這個練習法會幫助你克服物體吸引力、物體為永恆的錯覺。它的目的不是要讓你忽視或討厭自己的身體,而是要幫忙你去欣賞身體真正本質的心。當你知道身體不是永恆的時候,你會想要好好的照顧它,而且你會變得比較不執著於它,因為你將瞭解它是如何的脆弱。

接下來的兩種方法結構類似,但是它們運用的目的不同,其一是為了憂鬱症,另一則為了躁狂症。這些修行法,包含了觀想、色彩(color)和呼吸,它們很簡單但可以很有效。再次,提醒大家要謹慎:要先請示老師或治療師。

依慣例,在開始前先做靜坐及21次數息的準備,在五分鐘的休息後,清淨呼吸,由鼻子用力吐氣,連續三次,雙盤坐姿,兩手掌放在兩膝蓋上,每當你重重吐氣的時候,同時伸張你的手指,盡你所能的張開。吸氣時稍快,要完全,然後停在胸中約一到二秒鐘,然後用力吐氣,吐得愈乾淨愈好,這深呼吸共做三次。身體儘量保持直立,現在你已準備好開始作觀想以對治憂鬱。觀想一根長長的管子由肚臍下面開始,一直通到頭頂,頭頂上有個很大的開口,就像小喇叭的喇叭口一樣,管子很直是白色的,頂端的口是開著的,它是由淨光所構成,但不要想像有任何具體的東西在你的身體裏面,只是去體驗這個光道,如它本然的空性一般。做這觀想的同時,觀想在你的胸中有朵白色的四瓣蓮花,白蓮花面朝上,中心有個光球,像顆白色的珍珠,大小有如豌豆,這光球帶有活力而且輕巧,它恰恰坐在蓮花上,隨時可以動,而不是重重的坐在蓮花上。當這樣的觀想清楚之後,可以正常的呼吸,不必去特別想你的呼吸。觀想的順序是這樣的,首先觀想這個管道由底到頂,然後觀想中間有朵蓮花,再來觀想有個光球。將整個觀想留在心中,尤其重視光球。當這些都清楚了以後,做緩而完全的呼吸,吸氣後停留一至兩秒鐘,然後用力吐氣,要吐得完全。當你吐氣時,將小白球向上送,穿過頭頂的開口,送的愈遠愈好,停在這狀態到你再吸氣為止,當你慢慢吸氣,完全的吸入時,小球掉落下來重新坐在蓮花上,如此反覆做多次,視你自己的感覺而定。對一些人而言,多做幾次是有益的。當小球上升到空中時,它是你感受裏最高最亮的東西。結尾時,先消融管子,接下來是蓮花,最後是光球。你不必很用力的,只是消融它,然後它就消失了。再度清淨你的呼吸三次,依過去同樣方式結束這一節練習。

對治狂躁行為的技巧與此類似,只是改采相反的顏色和方向。觀想管子是朝下的,黑色的蓮花在胸中,正面朝下,蓮花的中央有個亮亮的黑球,黑的顏色如上等的黑珍珠,黑珠很重,隨時準備向下掉,黑蓮花如磁鐵般的吸住它。當你吐氣時,黑珠向下掉,垂直向下掉到地裏面愈深愈好,吐完氣時,停住數秒鐘,讓黑珠子一直停在你下面,那時,你可能會感覺真的落實,非常的重,在地底下。當你又吸氣時,黑色光球上升,重新坐回蓮花上並停在那兒。這樣的觀想對某些人而言或許很困難,他們覺得向下降很容易,但向上回到原處則很困難。如果你不能知覺到球像描述的那樣向上升,也沒關係,小球會自己慢慢上升坐回到原位的。如此反覆練習多次,然後像以前一樣,觀想它的消融:管道先消失,其次蓮花消失,最後小球消失,一個接著一個。做三次淨化呼吸,和過去一樣的做完結。

最後介紹這個的方法,在心靈境界上較高,與一些高階的修觀法門類似,但並不完全相同。和過去一樣,從調整呼吸開始,這一回在五分鐘定心之後,升起你的虔敬心與慈悲心到最高的水準,作法是想像那些精神境界遠遠在你之上的人,你發出虔敬心;對精神境界不足的人,你發出慈悲心。當這樣的感覺很強烈的時候,就停止不再更提升它們,然後保持在這全然的虔敬心與純粹的慈悲感上。接下來,讓虔敬心與慈悲心脆弱的部份一層層的消融,就像洋蔥的皮一樣,一層層剝落,每剝落一層就帶你進入更深的一層。對於初學者而言,虔敬心與慈悲心是純然易碎的,但是當他開始修行後,脆弱的部份便漸漸消融,真正的虔敬心與慈悲心被凝煉為徹底的純淨。這實在無法用語言精確的描述,它需要自己去經驗。

這些金剛乘的修習方法,都需要有適當的預備和條件。當你必須去做時,你該如何正確的去做,什麼時候去做,及修行時個人的重點為何,需要由一位元具格的老師來決定。至於你個人在做這些練習時該強調的重點,也應由具格的老師來決定,若要令一位學習者在發展的過程裏,得到有效的、正向的,有益的經驗,則請示一具格的老師是必須而重要的。如果這些方法,在不是完整的知道其結果,和未全然經驗其結果的情況下,被不負責任的運用了,那麼其後果,可能是很嚴重的精神創傷而不是精神治療。金剛乘的修觀方法,雖然看起來好像很簡單,效果卻遠遠遍及人們的身、口、意。就像一位醫生,在下重藥時必須是具格的。一位精神上的帶領者,他教人做修觀治療,就更須是具格的。

治療是身與心平衡的日常生活中很自然的一部份。良好的健康狀態,在此意謂著運用本能的智慧所得之結果。自然的治療,不需要在傷害發生之後才開始,它是讓傷害根本不發生。

即使受傷是存在的,但大自然裏有種煉金術,能轉傷害為健康的成長之道。那成長之道本身就是種治療,帶引我們到一個新的知識領域和新的能力那裏去。任何一個人都有潛力成就一個完美眾生的所有可能,透過成長之道,一個人發展或釋放了他的潛能,就像顆種子萌芽了一般。若是一個人不成長,那麼他的潛力就被扭曲與糟蹋了。在兒童時期、青少年時期和成年期──在生命的每一階段──人們必須跨過一個個門檻,若是未能健康的成長與發展,這個階段就會失序,但人們會假裝自己已經成長到下個階段,事實上此階段他尚未過關。假如某人並不是真正跨過了那個門檻而是假裝的,那麼早晚他總是要面對事實。通常人們不願意去面對它,所以這些問題老是不定時的闖進來,干擾他們的生活。認知到與瞭解到自己在那裏,面對自己生命的處境──接受它是什麼就是什麼──是走向心理與精神成熟重要的一步。

當一個人在精神層次上健康時,下一步就是要超越這二元的平衡,走向更高的了悟。在一個人甚至開始想達到這些之前,需先獲致基本的心理和諧。任何一種心理的不平衡都會有一身體的不平衡與之相應,所以,身體上的平衡需先調整治療。日常生活習慣要規律而健全,這樣可以有助於身體與心理的和諧。在這方法裏,有預防之意思,而其根源於戒律。適當的戒律持守可避免身體的失衡。當戒律可以利益日常習慣,使身體達到平衡時,心理平衡就容易達到,而且可以持續。

透過相對世界裏的心,我們才能了悟自己究竟的實相。我們必須關照自己的心,像關照自己的身一樣,給它們營養,也給予它們訓練,使它們的能力變得更敏銳,同時使它保有健康。心靈健康是清明,透過清明之窗,我們才能看到什麼是究竟,才能意識到我們究竟的心的實相。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