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12/05 08:53:19
學習次第 : 進階
《證成現象即佛論》釋義(八)
4、證成道理
(1)概念
“證成道理”也稱為“證成因”。
因明中有一個部分,叫做因類學。其中講述了“因”的概念、分類、成立方式,以及準確的“因”與不準確的“因”的界定等等。此外,中觀裏面也講了很多推理方法。無論是中觀還是因明的推理方式,都叫做“證成因”。
從廣義的角度來說,前三個道理也可以包含在證成因當中,所以證成因包含了所有的道理和證據。除了前三種因以外,並沒有單獨的證成因。但此處還是把證成因單獨劃分開來,獨立作為一個道理,因為證成因與前三個道理在表達、描述與抉擇方法上,還是有所區別:前三種道理講得比較簡略,而證成因卻是通過全方位的抉擇,從而得出結論的,故而講得比較廣。
大家要明白,如果通過前三種道理,就已經能通達“一切現象都是佛的壇城”,則證成因就可有可無了;但在聽聞前三個道理之後,仍然雲裏霧裏、不知所以,固守不清淨的“防線”不放,那就需要“證成因”的進一步論證。因為從無始以來到現在,這個觀點在我們心裏已經根深蒂固了。我們一直認為,只有這個觀點,才是唯一準確的真理,所以想猛然放下這種觀點,還是不太容易。對於根機不太成熟的人來說,證成因就是不可缺少的。
如果要廣講證成因,則需要學因類學,故此處只能籠統地稍作分析。簡單地說,佛教證成因的推理方式與西方哲學的推理方式有點相似,但其深度與精確度卻有著天淵之別。所謂的因明或邏輯,也是針對某種群體的人或眾生而言的,在特定範圍內是正確的,所以也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雖然因明的推理方法有時也會出一些紕漏,但這些紕漏都出自於我們感官的漏洞。
什麼叫做感官的漏洞?譬如說,一般人都認為,燃燒的火溫度很高,其灼熱程度足以傷人。對普通人來說,這個結論並沒有錯,但對個別眾生而言,火的溫度不但不高,而且很舒適。對這種眾生來說,前面的結論就不成立。這就是來自於感官的漏洞。
我們所感知到的世界,與我們的感官有著密切的關係。如果人類的眼睛不是現在的這樣,那我們看到的世界也不會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模樣。人類的感官與世界是相互觀待的,當感官結構有所變化的時候,外面的現象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
佛教經論中經常會舉一個例子:患某種膽病的時候,雖然外面的物體沒有改變,但患者卻會把原本白色的物體看成是黃色;另外一種病,又會讓患者把白色的東西看成藍色。雖然這些變化都不是在外在事物本身上真實發生的,但因為觀察者內在因素的改變,從而導致了這些所謂的變化。
四禪八定修法中也講,通過禪定的力量,可以改變修行人的眼根,也即讓修行人的眼根提升到色界天人的級別。在那個時候,修行人的眼睛就像顯微鏡一樣,平時看不見的細微物質能看得明明白白;耳根也像加了功率強大的助聽器,平時聽不見的聲音,也能聽得一清二楚。
再例如:七地以下的菩薩,或是普通眾生所能看到的,就是目前這個世界的現象;而地獄、餓鬼道的眾生看到的世界,就更不清淨;到了天道的時候,雖然天人們不是成就者,也沒有證悟,但因為天人的業障比較輕,所以他們看到的水不是水,而是甘露;山河大地也不是由粗糙、堅硬的泥土、石頭組成,而是金銀珠寶構成的。
這些改變都源於心的變化——我們欲界眾生的內心始終動盪不安,所以我們的世界也是最粗糙的;而色界眾生的心相對來說比較平靜安詳,所以他們的世界也比較細微;
所謂的“細微”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雖然我們看不見、摸不著,但卻實實在在地存在著。就像不可見光、暗物質、電磁波等等一樣。
至於無色界眾生的心,就更是極度平靜到偏於寂靜、寂止的一邊了,所以在無色界沒有任何物質——不但沒有欲界的粗大物質,也沒有色界的細微物質。
物質有粗細之別,眾生的身體也有粗細之分。粗細的根源,都是心的差別。
《俱舍論》中講到,五蘊當中的色蘊,是由顯色和形色,也即紅、黃、白、綠等顏色和方、圓、長、短等形狀組成的。除了形狀與顏色以外,沒有其他單獨的物質。
而現代科學已經證實,紅、黃、白、綠等顏色實際上並不存在。我們看到的顏色,是根據物質反射出來的可見光波段的長短而定的。在可見光通過我們的眼睛,將資訊傳輸到大腦,大腦經過分析以後,就看到這樣一個有顏色的世界。
有些動物的眼睛不能辨別光波的長短,所以在他們的眼裏世界沒有顏色;而X光照出來的人體都是骨架,也是和光的變化有關。
外在世界與眾生感官的密切關係,佛教很早以前就講得很清楚、很深入了。當感官結構發生改變的時候,外面的世界也會有所變化。
為什麼米拉日巴之類的修行人可以穿越牆體?為什麼成就的高僧大德可以在石頭上留下腳印、手印等等,都是因為這個原因。
在世俗諦的狹窄範圍中,我們的五種感官是具有權威的——它說有就是有,它說沒有就是沒有。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的邏輯始終徘徊在這個非常狹窄的範圍內,我們既不需要、也不可能沖出這個範圍。但只要跳出感官的苑囿,我們就能感知到很多感官接觸不到的東西。
釋迦牟尼佛在顯宗的《三摩地王經》中雲:“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若諸根是量,聖道複益誰?”不單眼、耳、鼻、舌、身是不準確的,而且包括意識也是不準確的。實際上,凡夫的眼耳鼻舌身所感覺到的一切外界,都是不存在的,都是我們自己創建,而不是真實存在的。可凡夫卻始終執著於這些虛幻不實的東西,並為之患得患失、喜悲不定。
在這一點上,現代科學對初學者瞭解佛教的幫助很大。通過科學與佛教兩個不同的管道,最終得出的很多結論是不謀而合的。雖然沒有科學的證明,佛教仍然有一整套的推導方式。而佛教本身,也遠遠超越了現代科學、哲學等一切世間學問,但利用科學的發展,能使更多的人接受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