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07/31 06:36:25
學習次第 : 初階

上座部佛教的稱謂系統

趙 桐
 
        
 
  稱謂問題是一種語言現象,是用語言指稱某一事物。這看來簡單,實際上卻十分複雜,因為每一種事物不是只有一個名稱,而是隨著立體的複雜的社會關係網有多種指稱方式。對於人物的多種稱謂反映的是社會複雜的人際關係,從這一角度看,稱謂問題又是一種社會現象。社會上有多少種組織結構,有多少種不同的群落,就有多少種稱謂系統。佛教僧團是一種歷史悠久、支脈複雜的社會群體,且由印度本土傳佈到亞洲各國乃至世界,同一宗教信仰的人群又處於不同的社會結構之中,因而佛教僧團在不同地域、不同傳承中有不同的稱謂系統。

   在僧團內部的稱謂以及外部對僧團的各種稱謂反映了佛教的教義與戒律等理念及僧伽與僧徒在社會中所處的地位。筆者曾在斯里蘭卡留學,親身感受到佛教與社會完全融為一體的佛化社會的行為模式在稱謂問題上的反映,以及在這樣一個社會中僧伽所處的特殊地位。因此本文擬就親身所見所聞談談斯里蘭卡南傳上座部佛教的稱謂系統。

  一、僧人的法名
   俗人出家,加入僧團,就意味著由於信仰而捨棄家居生活,專事修行。這樣的改變在稱謂上的反映則是放棄了在家時的姓名而採用法名。

  佛陀住世時,出家的儀軌相對簡單,只是佛陀本人對欲出家者說:善來,比丘。彼人便剃除鬚髮,著袈裟衣,得具足戒。《善見律毗婆沙》載,依此法得戒者為一千三百四十一人。這些人則稱為善來比丘

  在僧團內,他們依然使用在家時的姓名,如舍利弗、目犍連等。在當時佛陀的大弟子中德高望重者,已開始被人們以其出生地稱呼,以表示敬重,如目犍連也被稱為拘律陀(古印度地名,目犍連出生地)。

  後來的出家眾日漸增多,且由佛的弟子們授戒,於是開始由授戒師給予法名。在《增一阿含》中有四河入海,不復河名,四姓出家,皆為釋種之說。在中國的東晉時期,道安首倡所有出家人皆以為姓,名則得之于授戒師。此後漢地出家佛弟子的法名均由此構成,如釋道安、釋法雲等等。

  在斯里蘭卡等南傳上座部佛教國家,出家人的法名由兩部分構成,第一名字為其出生地,第二名字為授戒師所賜,如:Walpola Rahula (瓦爾朴拉· 羅睺羅),前者為其出生地,後者為其法名;又如:Kualalumpur Dhammajoti (吉隆玻· 法光)。

  雖然僧人的法名是如此確定的,但這一法名不能隨便用於稱呼,其使用範圍是有限制的,主要是用於自稱。在非常莊重的場合,自稱時常冠以Bhikkhu (比丘),如:Bhikkhu Kualalumpur Dhammajoti ;在非常正式的場合,如護照、檔等,則不冠以Bhikkhu ,而使用法名全稱;在比較隨便的場合,則只稱法名第二部分,如:Dhammajoti

  其次,在畢業、授職典禮等官方場合,由他人稱呼其名,通常在名前冠以the Reverend (縮寫為the Rev. 意為尊敬的),或Venerable (縮寫為Ven. 也是尊敬之意),如:the Reverend Walpola Rahula 。在非正式的、與某僧人較熟識的場合,出家人和在家人都可用法名的後一部分稱呼之,但不可直呼,可稱為:Venerable Dhammajoti

  對於國內外有名望的大法師,或一省、一市之僧領,則多用其出生地+法師稱呼之,如:Walpola Hamuduruwo (意為法師或師傅,是斯里蘭卡對所有僧人最最常用的稱呼)、Columbo Hamuduruwo 等。有時,為了表示對大法師的敬意,常常使用敬語形式Hamuduruwane (即詞尾變形)。

  以上是和僧人法名相關的稱呼問題,在斯里蘭卡,對僧人所使用的敬語稱謂相當多,容後專章敍述。

  二、對僧人的稱謂系統

   佛教四眾分為兩個社會群體,即出家眾和在家眾,分別有各自的稱謂系統。出家眾稱為Samgha (僧伽、僧眾),又分為男女二部,男部由Bhikkhu (音譯為比丘,意譯為乞食男)和Samanera (意為沙彌,或十戒男)組成;女部本應由Bhikkhuni (比丘尼或說乞食女)和Samaneri (沙彌尼、十戒女)組成,但由於比丘尼傳承在斯里蘭卡已經斷絕,至今沒有二部受戒的比丘尼,只有十戒女。以上所有這些名稱一般不用於相互之間的稱謂,僧人與僧人之間、俗人對僧人稱呼時,按照長幼、身份、職業和職責有許多不同的稱呼方式。

  在斯里蘭卡使用最多、最普遍的稱謂形式是Hamuduruwo (意為法師或師傅),無論長幼、身份高低、是否認識,都可以這一稱謂稱呼。為了更確切地表達或表示敬意,則是在這一稱謂前加不同的定語。

  例如按長幼稱呼時,對於年幼的小沙彌(十幾歲),出家人、在家人一般稱之為Podi Hamuduruwo (意為小師傅)以表示尊重與親近。在僧團內部,年長的僧人或地位高的僧人或依止師對小沙彌常稱之為Podi nama Podi unnanse Podi tana Podi atta 等,這些稱呼的基本意思都是小和尚,有時親近師或依止師在向他人介紹徒弟時使用Gola Nama ,意為學僧。對於年紀稍長,或有身份的僧人,如一寺之住持,則使用Loku Hamuduruwo (大和尚、大法師)稱呼之。例如在我們所住的寺廟內,常聽到僧人或在家人以此稱呼廟裏的住持。

  按照在僧界僧職的高低,有Mahanayaka (大導師或大首領)和Nayaka (頭領或導師)等稱謂。前者用於稱呼某一教派的大首領或全國性佛教組織的領導,在斯里蘭卡,主要有三個教派,這些教派的首領加上其他幾個小教派和全國性組織的頭領,能稱為Maha nayaka 的僧人不過十人。在使用這一稱謂時,通常稱為Naha nayaka Hamuduruwo Nayaka 一般用來稱呼地方省或區的僧領,或大寺之住持,通常稱為Nayaka Hamuduruwo ,這一稱謂與Loku Hamuduruwo 可以互用。

  另外,也可按照僧人的職業稱呼之。在南傳佛教國家,僧人可在政府、學校及其它社區部門任職,因此,根據他們各自不同的職業有不同的稱呼方式,如:Veda Hamuduruwo( 從醫的法師) Nakathbalana hamuduruwo (占星師)、Chitra-adina ham uduruwo (美術師)、Guru hamuduruwo (老師)等。

  不管僧人地位多高,從事何種職業,一律住在寺院中,過僧團集體生活,並在寺院中擔負一定的職責,因而,可根據僧人在僧團中的任職稱呼之。如:Bana kiyana hamuduruwo (說法師)、Pirith kiyana hamuduruwo (誦保護經師)、Kavi bana kiyana hamuduruwo (偈陀講法師)、Kruhtyadikari hamudu ruwo (掌財師)等。

  由於寺院生活相對簡單、清淨,有利於僧人的學習與修行,因而僧團中的著名學者或學問僧層出不窮,他們或在國內外的大學中獲得博士學位,或通過佛教界的全國考試,獲得班的達(或譯為班智達)學位。這些法師深得僧俗各界的尊重,獲得博士學位的,一般稱為Doctor 某某,如:Ven. Dr. Dhammajoti ;獲得班的達學位的則稱呼Pandita hamuduruwo 。據說,班的達學位甚是難考,考生不僅要熟練掌握梵、巴文,而且要能誦多部經,並擅說法佈道。每年考試通過率僅為2 %。在我們所住的寺廟中,有大約60 位僧人,而獲得此學位者僅一人。

  三、對在家眾的稱謂

   斯里蘭卡是一個全民信教的社會,除了龐大的僧團之外,其餘的人構成了在家信眾,稱為Upasaka (為受三歸、持五戒的在家男居士,音譯為優婆塞,意譯為信男、近事男),和Upasika (受三歸、持五戒之在家女居士,音譯為優婆夷,意譯為信女、近事女)。這兩個名稱和比丘、比丘尼一樣,是對某一類人的統稱,因此一般不用於指稱某人。

  由於在家信眾的護持與供養,僧團才得以生存、壯大,因此僧徒把在家信眾稱為供養人,即:Dayaka (音譯為檀越,意譯為男施主、男供養人)和Dayika (檀越、女施主、女供養人)。這兩個名稱在使用時,一般不和姓名連用。

  此外,僧人對在家人,尤其是長者,經常使用敬語,留待後章再述。

  四、敬語的使用

   在一個佛化的社會裏,僧團與在家信眾的關係是十分密切的。在家信眾把護持三寶、供奉僧團看成自己的義務和責任,在人口只有一千五百多萬的斯里蘭卡,有大小寺廟5000 多所。為使僧人衣食無虞,每一個寺廟所在地的信眾安排好每日一戶,輪流給僧人供齋,誠心誠意,樂此不疲,總是把最好的飯食供奉給僧團。僧人們把在家眾看成是自己的衣食父母,把為在家眾排憂解難,扶危濟困,使其精神怡悅看作是自己的義務和責任,他們為每一家的婚喪嫁娶、生日慶典、店鋪開張等,盡心盡意作法事,進行法佈施,更確切地說,是僧團承擔起了全社會的思想教育工作。僧俗之間的密切關係反映在稱謂上則是大量敬語的運用。這些敬語大致可分為僧人對僧人、出家人對在家人、在家人對出家人等幾類。

  僧人和僧人之間,除了上述所說的Nayaka,Maha nayaka,Loku hamuduruwo 等表示尊敬的稱呼外,對受具足戒十年以上的比丘經常用尊稱Istaweera (意為尊者)。常和法名一起使用,例如:Dhammajoti Istaweera,R ewatha Istaweera ;或與另一尊稱Vahanse 一起使用,例如:Istaweerayan vahanse (尊敬的上人)。

  出家人對在家人出於敬重,常稱之為媽媽、長者、兄弟、姐妹等,如對年紀稍長的男居士稱為Unnehe Loku unnehe (意譯為大德、長者),對年紀稍長的女居士稱為Upasakamma( 施主媽媽) 。把在家眾稱為長者、媽媽、兄弟等是僧人對在家人表示親近與尊重時使用的,在家人卻不能用這樣的稱呼來稱呼出家人,因為從理念上說出家無家。

  在家人對出家人所使用的敬語更為複雜,除上述的尊稱外,還有Hamuduruwane :這是通過法師一詞的詞尾變形生成的法師的敬語形式。

  Vahanse :這是使用最普遍的敬語形式,可以和其他稱呼一起使用,意為尊敬的。

  Oba vahanse:Oba 的敬語式,這一稱呼相當於英語的Your Honor

  Tamunnanse 也是Your Honor ,這兩個稱謂形式用於對僧人說時使用。

  Suwameen vahanse :此詞是上流社會人士對僧人的尊稱,可譯為最尊敬的。因為此詞太正規,所以不是社會上的流通敬語。

  Sadu :此詞是年輕人中流行的對僧人的敬語。

  敬語形式的多樣性,反映了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反映了僧俗之間水乳交融的密切關係,也反映了佛化社會僧伽所處的特殊地位。

  (本篇文章的撰寫得到T.Assaji 法師的幫助,在此謹表謝忱。)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