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1/29 00:29:55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0/01/29 00:27:10   編輯部 報導

壇經心性觀與心靈管理

新時代運動可以說是一種心靈革命的運動,也是一種修心的運動,進步的世界,不止是改頭換面,表面上有所不同而已,而是從內心之革命,徹底有一番新氣象,經濟上所謂「市場」是眾人心理的反射,是大家所創造的,不是某一個人所能決定的。同樣這個世界也是一樣,反應了眾生之共業,眾生若心靈得到淨化,業也隨之淨化,所集體反射創作出來的世界也就比較近於「淨土世界」。
  
  「心靈啟蒙運動」、「內心革命」其基本精神就是「回歸自性」。而六祖壇經之基本思想也是以「自性」為中心,六祖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一但恢復了自性本來清淨之面目,再將自性上本自具有之般若大智,與一切本具之德能開發出來,貢獻世間,利益眾生,想想將是個什麼氣象,心理學上都承認人有極大之潛能,但為何開發不出來,反而充滿了愚痴之行為,生病要醫治,愚痴難倒不更要醫治嗎?
  
  佛法就是從醫治眾生之生老病死開始的,從根本醫治的,世上之問題還有比這些大的嗎?所以佛法上有許多之方法,可以提供解決社會上諸多層面之問題。星雲大師曾說:「有了佛法,就有辦法。」六祖早己斬釘截鐵的說出「自性」之偉大。自性當中含藏了萬法,是一個極大的寶庫,人類之生活若要「再度聖化及靈化」,就得回歸自性。
  
  本文以壇經之心性觀為核心,成聖、成佛,皆由自性中開展,六祖又提出「無念」、「無相」、「自性戒」、「坐禪」等等之法門,作為實際可操作之法門,以達到心靈之淨化,「頓見」、「頓悟」成佛之目的。當然這些自性上偉大之宣言,與簡易有效可供實踐操作之法門,對於現代人之文明病,諸如:情緒、壓力所造成之憂鬱症等,亦可提供另一清治本源之方法。
  
  禪法以心為中心,本文將直接從自性下手,禪又通三藏,在究心治心上有悠久之歷史與豐富之經驗和成果,在心靈管理上足可以提供相當之資訊與借鏡。
  
  現代管理學以「人為最高之管理原則」,一些對人管理上的難題,亦希望在禪學上能提供更有效之方法,本文希望從此作為出發。

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95/碩士/研究生:李重慶 指導教授:釋依空  電子全文電子全文

壇經心性觀之基本義涵

 論佛法與心性

心性觀的義涵.自性為眾妙之門.證悟自性的重要

 六祖的思想精神

無念為宗

 壇經自性法門與心靈管理

 自性法門與心靈管理

轉念與心靈調整.從自性戒談心靈管理

壇經心性觀與心靈環保

禪修者的內心環境.禪修者內心環境的維護.從坐禪談心靈之提昇

壇經心性觀與心靈開展

從壇經自性般若談心靈開展.從壇經自覺談心靈開拓.止觀法門與心靈開發

從壇經思想談現代人心靈問題

 從自性般若談情緒管理

 從自性般若談壓力管理

從自性般若談憂鬱症問題

 壇經思想與現代人生活

 原初的義涵.重返本心的生活.

明心見性.從返本心

 淨土在人間

結論

 建立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惟.管理是人生志業.壇經為心靈管理寶庫

一、古籍文獻
 
唐.惠昕原本 《六祖壇經》(二卷),收藏於佛教大藏經第八六粣續經部第二 佛教出版社 中華民國七十三年四月八日初版
 
唐.曹溪原本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一卷)》收藏於佛教大藏經第八六冊粣續經部第二 佛教出版社 中華民國七十三年四月八日初版
 
唐.宗寶本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一卷)》收藏於佛教大藏經第八六冊續經部第二 佛教出版社 中華民國七十三年四月八日初版
 
唐.惠能說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一卷)》收藏於佛教大藏經第七二冊 諸宗部第五 佛教出版社 中華民國七十三年四月八日初版
元.宗寶 編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一卷,收錄於《大正藏》第四十八冊;NO.2008。
 
唐.玄奘 譯 《大乘百法名門論(一卷)》收錄於《佛教大藏經》第三十六冊 NO123
 
唐.叉難陀譯 《大乘起信論(二卷)》收錄於《佛教大藏經》第三十六冊 NO123
 
梁.真諦譯 《大乘起信論(二卷)》收錄於《佛教大藏經》第三十六冊 NO123
 
唐.般若譯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八卷)》《佛教大藏經》第九冊NO245
 
唐.玄焋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卷)》《佛教大藏經》第二十冊NO616
 
唐.智慧輪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卷)》《佛教大藏經》第二十冊637
 
陳.慧思說 《大乘止觀法門(四卷)》《佛教大藏經》第六十八冊NO547.
 
隋.智顗說 《摩訶止觀(一卷)》《佛教大藏經》第六十八冊NO625 唐.玄奘 譯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六百卷,收錄於《大正藏》第五冊第八冊;NO.220。
 
姚秦.鳩摩羅什 譯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二十七卷,收錄於《大正藏》第八冊;NO.223。
 
姚秦.鳩摩羅什 譯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收錄於《大正藏》第八冊;NO.235。
 
姚秦.鳩摩羅什 譯 《妙法蓮華經》七卷,收錄於《大正藏》第九冊;NO.262。
 
唐.般若 譯 《大方廣佛華嚴經(四十卷)》收錄《佛教大藏經》第一冊 NO733
 
東晉.佛陀跋陀羅 譯 《大方廣佛華嚴經》六十卷,收錄於《大正藏》第九冊;NO.278。
 
唐.實叉難陀 譯 《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收錄於《大正藏》第十冊;NO.279。
 
劉宋.僵良耶舍 譯 《佛說觀無量壽經》一卷,收錄於《大正藏》第十二冊;NO.365。
 
姚秦.鳩摩羅什 譯 《佛說阿彌陀經》一卷,收錄於《大正藏》第十二冊;NO.366。
 
北涼.曇無讖 譯 《大般涅槃經》四十卷,收錄於《大正藏》第十二冊;NO.374。
 
東晉.法顯 譯 《佛說大般泥洹經》六卷,收錄於《大正藏》第十二冊;NO.376。
 
吳.支謙 譯 《佛說維摩詰經》二卷,收錄於《大正藏》第十四冊;NO.474。
 
姚秦.鳩摩羅什 譯 《維摩詰所說經》三卷,收錄於《大正藏》第十四冊;NO.475。
 
姚秦.鳩摩羅什 譯 《禪祕要法經》三卷,收錄於《大正藏》第十五冊;NO.613。
 
姚秦.鳩摩羅什 譯 《坐禪三昧經》二卷,收錄於《大正藏》第十五冊;NO.614。
 
元魏.菩提流支 譯 《入楞伽經》十卷,收錄於《大正藏》第十六冊;NO.671。
 
唐.實難陀 譯 《大乘入楞伽經》七卷,收錄於《大正藏》第十六冊;NO.672。
 
唐.玄奘 譯 《解深密經》五卷,收錄於《大正藏》第十六冊;NO.676。
 
唐.佛陀多羅 譯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一卷,收錄於《大正藏》第十七冊;NO.842。
 
龍樹菩薩 造,姚秦.鳩摩羅什 譯 《大智度論》一百卷,收錄於《大正藏》第二十五冊;NO.1509。
 
龍樹菩薩 造,姚秦.鳩摩羅什 譯 《中論》四卷,收錄於《大正藏》第三十冊;NO.1564。
 
彌勒菩薩 說,唐.玄奘 譯 《瑜伽師地論》一百卷,收錄於《大正藏》第三十冊;NO.1579。
 
護法 等菩薩 造,唐.玄奘 譯 《成唯識論》十卷,收錄於《大正藏》第三十一冊;NO.1585。
 
無著菩薩 造,陳.真諦 譯 《攝大乘論》三卷,收錄於《大正藏》第三十一冊;NO.1593。
 
天親菩薩 造,梁(陳).真諦 譯:《佛性論》四卷,收錄於《大正藏》第三十一冊;NO.1610。
 
馬鳴菩薩 造,梁(陳).真諦 譯 《大乘起信論》一卷,收錄於《大正藏》第三十二冊;NO.1666。
 
明.普泰 補註 《八識規矩補註》二卷,收錄於《大正藏》第四十五冊;NO.1865。
 
隋.智顗 述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一卷,收錄於《大正藏》第四十六冊;NO.1915。
 
隋.灌頂 撰 《天台八教大意》一卷,收錄於《大正藏》第四十六冊;NO.1930。
 
隋.僧璨 作 《信心銘》一卷,收錄於《大正藏》第四十八冊;NO.2010。
 
唐.玄覺 撰 《禪宗永嘉集》一卷,收錄於《大正藏》第四十八冊;NO.2013。
 
唐.玄覺撰 《永嘉證道歌》一卷,收錄於《大正藏》第四十八冊;NO.2014。
 
唐.宗密述 《禪源諸詮集都序》四卷,收錄於《大正藏》第四十八冊;NO.2015。
 
世友菩薩造,唐.玄奘 譯 《異部宗輪論》一卷,收錄於《大正藏》第四十九冊;NO.2031。
 
宋.道原纂 《景德傳燈錄》三十卷,收錄於《大正藏》第五十一冊;NO.2076。
 
宋.賾藏主集 《古尊宿語錄》四十八卷,收錄於《卍續藏經》第一一八冊;頁157上∼835下。
 
劉宋.竺道生 撰 《法華經疏》二卷,收錄於《卍續藏經》第一五○冊;頁800上∼832下。
 
二、專書
 
柳田聖山 主編 《六祖壇經諸本集成》,京都:中文出版社,1976年,初版。
 
楊曾文 校寫 《敦煌新本六祖壇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33年,初版。
 
丁福保 《六祖壇經箋註》,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出版部,1984年,再版。
 
聖印法師 譯 《六祖壇經今譯》,台北:天華出版公司,1989年,初版。
 
無錫 丁民藏版 《六祖壇經箋註》中華佛教圖書館 美國佛教會 佛紀二五零九年印行
 
釋法海 《六祖壇經註解》中國佛經印經處 民國六十年 初版
 
演培著 《六祖壇經講記》,中國佛經印經處2003年 初版
 
淨空法師《六祖壇經講記》中國佛經印經處 2002年印
 
陳平坤 《慧能禪法般若與佛性》大千出版社 94年初版
 
陳海鳴 《管理概論》台北 華泰 1992
 
瓊安.瑪格瑞格 《管理是什麼》天下遠見 台北 2003
 
蔣 青 《一次搞懂管理學》台北 良品 2005
 
康尼瑞兒.安租博士 《心靈改造》台北 世茂 1996
 
薩姜米龐仁波切 《心的導引》台北 橡樹林 2004
 
夏學禮 《文化藝術與心靈管理》台北 空大 2000
 
馬丁.海德格 《存在與時間》台北 桂冠 2002
 
沈肇基 《禪與管理》台中 瑞成 2000
 
羅珉著 《管理學前沿理論研究》西南財經大學2006
 
朱佔峰//陳德清 《管理學原理》武漢理工大學 1005
 
張文昌著 《現代管學(原理卷)》山東人民出版社 2004
 
(美)加雷恩瓊斯//珍尼佛 喬治//托馬斯、譯者 朱兆瑞//竇雪 人民郵電出版
 
宋學軍著 《一刺讀完二十八本管理學經典》海鴿文化 2005
 
安吉麗斯 《活在當下》天下遠見 大和 1996
 
羅傑.卡拉漢 《敲醒心靈的能量》心靈工坊 2003
 
理查.特魯波 平井富雄 《禪與精神醫學》大東 台北 2003
 
德 宗 《從心開始》牧村 台北 2004
 
湯瑪釿.摩爾 《原我一與自己心靈對話》方智 台北 2002
 
達賴喇嘛 《快樂就從轉念起》四方 台北 2005
 
丹尼爾高曼 《情緒療癒》立緒 台北 2003
 
風祭音彌 《傾聽內心的呼喚》心之林 台北 1999
 
理查.班德勒 《改變你的未來》台北 世茂 1996
 
康泥瑞兒.安祖 泰瑪拉.安祖 著 彭真譯 台北 世茂 1996
 
劉翔平 《尋找生命的意義 佛蘭克的意義治療學》台北 貓頭鷹 2001年
 
Michael Polanyi Harry Prosch 《意義》彭淮棟譯 台北
 
肯恩 威爾伯 著 龔卓軍 譯《靈性復興》:台北 張老師文化 2001
 
羅勃.帝爾茲 《重新啟動生命的原動力》台北 世茂 1996
 
約翰.麥斯威爾 《換個思考,換種人生》台北 天下遠見 2002
 
李安德 《超個人心理學》台北 桂冠 1992
 
卡爾.榮格 《人及其象徵》台北 立緒 1993
 
弗蘭克 《尋找生命的意義》台北 貓頭鷹 2001
 
鈴木大拙 《禪與心理分析》台北 志文 1971
 
游乾桂 《用心療心》台北 遠流 1996
 
佛洛姆 《夢的精分析》台北 志文 1971
 
鄭石岩 《精神體操》台北 遠流 2001
 
熊哲宏 《心靈深的王國》台北 貓頭鷹 2000
 
南懷瑾 《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台北 老古 1973
 
李欣霖 《生活愈簡單,人生愈有味》台北 思文堂 2002
 
蔡長鈞 《美化人生掌握生命》高雄 清淳音 2006
 
林金郎 《從心出發》台北 華文網 2006
 
林竹君 《靈氣的指路》台中 晨星 2006
 
千江月 《簡單就是幸福》台北 普天 2005
 
雷久南 《身心玲整體建康》慧炬出版 89年 增訂一版
 
林鎮國 《空性與現代性》台北 世茂 1996
 
派翠西亞.歐文著 廣挴芳譯 《憂鬱心靈地圖》台北 張老師文化事業 2001年初版
 
稅所弘 著 林顯宗 譯 《憂鬱症一定會好》 台北 董氏基金會 2003
 
大野裕 著 林顯宗 譯 《不再憂鬱》台北 董氏基金會 2003
 
Cait Irwin 著 李開敏 譯 《征服心中的野獸》台北 董氏基金會 2002
 
葉金川 《陽光心配方》台北 董氏基金會 2004年
 
約翰 羅賓斯(J.Robbins)著 嚴世芬/潘定凱譯《還我健康》台北琉璃光 20年
 
張華褓 《精神疾病與心理治療》三民 2003
 
陸汝斌著 《生理、心理、精神病》宇宙光 2006
 
左籐武著 《我得了憂鬱症嗎?》麥田 2006
 
Healing Emotions:con versations with the PalAi Lama on mindfulness,and health.
 
Tapping the Healer
using Thougnt Field Therapy to Instanely conguer your Fears
 
Anxieties and Emotional Distress Roger J.callahan & Richard Trubo PSYChotherpy and Spirie:Theory and practice in Transpersonal PSYChotheraphy. 1997 Brant corerignt.
 
Wrieing down the bones-freeing the writer with in by Na talie Gold berg copyrighe 1986 by Naealie Golderg.
Publish by arrenge ment with shambbhaila publications.Inc.
 
印 順 《中國禪宗史》,台北:正聞出版社,1989年,六版。
 
印 順 《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聞出版社,1990年,四版。
 
印 順 《印度之佛教》,台北:正聞出版社,1992年,三版。
 
印 順 《如來藏之研究》,台北:正聞出版社,1992年,修訂一版。
 
印 順 《空之探究》,台北:正聞出版社,1992年,六版。
 
牟宗三 《心體與性體(第一冊)》,台北:正中書局,1968年,臺初版。
 
牟宗三 《佛性與般若(上冊)》,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修訂五版。
 
牟宗三 《佛性與般若(下冊)》,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修訂五版。
 
李志夫 《印度思想文化史--從傳統到現代》,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初版。
 
吳 怡 《禪與老莊》,台北:三民書局,1992年,八版。
 
洪修平 《禪宗思想的形成與發展》,高雄:佛光出版社,1991年,初版。
 
唐君毅 《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全集校訂版。
 
唐君毅 《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全集校訂版。
 
高柏園 《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初版。
 
勞思光 《新編中國哲學史(二)》,台北:三民書局,1988年,增訂四版。
 
勞思光 《新編中國哲學史(三上)》,台北:三民書局,1987年,三版。
 
楊惠南 《佛學的革命--六祖壇經》,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4年,四版。
 
楊惠南 《惠能》,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初版。
 
蒙培元 《中國心性論》,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0年,初版。
 
蒙培元 《中國哲學主體思維》,北京:東方出版社,1994年,初版。
 
顧偉康 《禪宗六變》,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年,初版。
 
正德居士 《學佛者心態》台北 佛教正覺 2002
 
傅偉勳 《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台北 東大 1986
 
洪修平 《禪學思想的形成與發展》台北 佛光 1991
 
吳汝鈞 《絕對無的哲學》台北 商務 1998
 
柳田聖山 《禪與中國》台北 桂冠 1997
 
蔡日新 《中國禪宗的形成》新店 圓明 1999
 
鄭石岩 《禪心的效能訓練》台北 遠流 2002
 
鄭石岩 《禪生命的微笑》台北 遠流 2002
 
鈴木大拙 《禪與生活》台北 新潮 1772
 
顧偉康 《禪宗六變》台北 東大 1994
 
曉雲法師 《天台宗論集》台北 原泉 1987
 
會性法師 《小止觀講座》台中 普門 1991
 
陳沛然 《佛家哲理通析》 東大 1993
 
蔣維喬 《中國佛教史》台北 常春樹 1986
 
劉銳之 《戒定慧之抉擇》台北 密乘 1991
 
太 虚 述 《大乘板本生心地團觀經講記(卷—十三品)》收錄於 佛教大藏經第一二三冊 49
 
方東美 《中國人生哲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四版。
 
方東美 《中國大乘佛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1年,四版。
 
牟宗三 《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74年,再版。
 
牟宗三 《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初版。
 
牟宗三 《生命的學問》,台北:三民書局,1989年,五版。
 
呂 澂 《印度佛學思想概論》,台北:天華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初版。
 
呂 澂 《中國佛學思想概論》,台北:天華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初版。
 
吳汝鈞 《佛學研究方法論(上)》,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增訂版。
 
吳汝鈞 《佛學研究方法論(下)》,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增訂版。
 
吳經熊 著,吳怡 譯:《禪學的黃金時代》,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十四版。
 
南懷謹 《禪與道概論》,台北:老古文化事業公司,1986年,臺九版。
 
勞思光 《哲學淺說》,香港:友聯出版社,未註明出版年月。
 
鈴木大拙 著,李岳勳 譯,《禪思想.禪行為.禪問答》,台北:正大 印館,1975年,台一版。
 
鈴木大拙 著,孟祥森 譯,《禪與心理分析》,台北:志文出版社,1985年,三版。
 
鈴木大拙 著,李世傑 譯,《禪佛教入門》,台北:協志工業叢書出版公司,1989年,七版。
 
杜松柏 〈壇經「心」「性」探義〉,收錄於 杜松柏:《知止齋禪學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初版,頁81∼96。
 
吳汝鈞 〈如來藏思想〉,收錄於 吳汝鈞:《印度佛學的現代詮釋》,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初版,頁165∼187。
 
吳汝鈞 〈慧能禪:無之智慧的開拓〉,收錄於 吳汝鈞:《中國佛學的現代詮釋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初版,頁159∼174。
 
阿部正雄 〈禪不是哲學,而是……〉,收錄於【日】阿部正雄 著,王雷泉、張汝倫 譯:《禪與西方思想》,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2年,初版,頁3∼26。
 
阿部正雄 〈道元論佛性〉,收錄於【日】阿部正雄 著,王雷泉、張倫 譯:《禪與西方思想》,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2年,初版,頁27∼74。
 
阿部正雄 〈禪與西方思想〉,收錄於【日】阿部正雄 著,王雷泉、吳汝倫 譯 《禪與西方思想》,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2年,初版,頁93 -137。
 
胡 適 〈荷澤大師神會傳〉,收錄於 張曼濤 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1).六祖壇經研究論集》,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6年,初版,頁29∼74。
 
陳鼓應 〈老子哲學系統的形成〉,收錄於 陳鼓應:《老莊新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3年,初版,頁3∼49。
 
陳榮波 〈從《六祖壇經》看禪宗的生命光輝〉,收錄於 陳榮波:《禪海之筏》,台北:志文出版社,1993年,初版,頁33∼42。
 
傅偉勳 〈創造的詮釋學及其應用〉,收錄於 傅偉勳:《從創造的論釋學到大乘佛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初版,頁1∼46。
 
傅偉勳 〈《壇經》慧能頓悟禪教深層義蘊試探〉,收錄於 傅偉勳:《從創造的論釋學到大乘佛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初版,頁209∼242。
 
鈴木大拙 〈悟與迷〉,收錄於【日】鈴木大拙 著,徐進夫 譯:《鈴木大拙禪論集:歷史發展》,台北:志文出版社,1992年,再版,頁107∼148。
 
鈴木大拙 〈禪的歷史--從初祖達摩到六祖慧能〉,收錄於【日】鈴木大拙 著,徐進夫 譯:《鈴木大拙禪論集:歷史發展》,台北:志文出版社,1992年,再版,頁149∼208。
 
楊惠南 〈壇經中之「自性」的意含〉,收錄於 楊惠南:《禪史與禪思》,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初版,頁209∼229。
 
楊惠南 〈五家七宗之禪法初探〉,收錄於 楊惠南:《禪史與禪思》,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初版,頁119∼160。
錢 穆 〈六祖壇經大義--惠能真修真悟的故事〉,收錄於 張曼濤 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1).六祖壇經研究論集》,台北:大乘文化出 版 社,1977年,初版,頁183∼194。
 
錢 穆 〈復興中華文化人人必讀的幾部書〉,收錄於 錢穆:《中國文化叢談》,台北:三民書局,1986年,五版,頁359∼383。
 
羅時憲 〈六祖壇經管見〉,收錄於 張曼濤 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1).六祖壇經研究論集》,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6年,初版,頁293∼326。
 
三、期刊
 
王柏壽 〈六祖壇經的哲學及其道德思想之研究〉,刊載於《嘉義師院學報》第6期,1992年11月,頁51∼87。
 
王熙元 〈六祖壇經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價值〉,刊載於《中國學術年刊》第11期,1990年3月,頁73∼92。
 
成中英 〈禪的詭論和邏輯〉,刊載於《中華佛學學報》第3期,1990年4月,頁185∼207。
 
朱維煥 〈「六祖壇經」之禪機大旨〉,刊載於《興大中文學報》第6期,1993年1月,頁23∼44。
 
吳汝鈞 〈壇經的思想特質--無〉,刊載於《國際佛學研究(年刊)》創刊號,1991年12月,頁23∼48。
 
吳 怡 〈中國禪宗與儒道兩家思想的關係〉,刊載於《幼獅學誌》第16卷第1期,1980年6月,頁99∼112。
 
黃博仁 〈壇經研究〉,刊載於《新竹師專學報》第10期,1984年5月,頁115∼134。
 
黃博仁 〈慧能對禪定之批判〉,刊載於《新竹師專學報》第11期,1985年2月,頁75∼81。
 
楊惠南 〈壇經的作者及其中心思想〉,刊載於《國立編 譯館館刊》第10卷第2期,1981年12月,頁127∼146。
 
釋聖嚴:〈六祖壇經的思想〉,刊載於《中華佛學學報》第3期,1990年4月,頁149∼164。
 
阿部正雄 《禪與西方思想》台北 桂冠 1992
田昌五 〈慧能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地位〉,刊載於(濟南)《文史哲》第2期,1997年3月,頁31∼38。
 
辛 旗 〈慧能與禪宗思想的奠基〉,刊載於《中國文化月刊》第189期,1995年7月,頁35∼45。
 
江淑君 〈論《六祖壇經》的「明心見性」與「解行雙修」〉,刊載於《中國文化月刊》第203期,1997年2月,頁51∼56。
 
林繼平 〈禪宗思想形成之階段與方法:兼論禪宗與華嚴天臺哲理之會通(上)〉,刊載於《東方雜誌》第22卷第4期,1988年10月,頁15∼23。
 
林繼平 〈禪宗思想形成之階段與方法:兼論禪宗與華嚴天臺哲理之會通(下)〉,刊載於《東方雜誌》第22卷第5期,1988年11月,頁27∼37。
 
吳汝鈞 〈神秀禪與慧能禪〉,刊載於《中國文化月刊》第156期,1992年10月,頁66∼74。
 
高柏林 〈壇經般若品試探〉,刊載於《中國佛教》第29卷第10期,1985年10月,頁8∼14。
 
高柏園 〈壇經般若品探義〉,刊載於《中國文化月刊》第56期,1984年6月,頁87∼97。
 
高柏園 〈壇經頓漸品中的頓悟與漸修〉,刊載於《中國文化月刊》第65期,1985年3月,頁33∼48。
 
高柏園 〈壇經心性論的哲學意義(3)〉,刊載於《中國佛教》第31卷第3/4期,1987年4月,頁4∼9。
 
高柏園 〈壇經心性論的哲學意義(4)〉,刊載於《中國佛教》第31卷第5期,1987年5月,頁5∼10。
 
高柏園 〈論六祖慧能的修養論--以「六祖壇經」為中心之討論〉,刊載於《中國佛教》第34卷第7期,1990年7月,頁4∼15。
 
楊惠南 〈慧能及其後禪宗之人性論的研究〉,刊載於《哲學與文化》第14卷 6期,1987年6月,頁24∼36。
 
葉瑞卿 《從壇經看慧能思想》,珠海大學(香港),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年。
 
胡順萍 《六祖壇經思想之承傳與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胡順萍 《六祖壇經思想之承傳與影響》,收錄於《師大國文研究所集刊》第三十二號,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立研究所,1989年,頁3∼154。
 
程國強 《壇經、慧能、頓悟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台灣),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呂凱文 《當代日本「批判佛教」研究;以「緣起」「dhatu-vada」為中心的省察》,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劉鶴齡 《六祖慧能思想研究》,私立輔仁大學(台灣),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杜保瑞 〈壇經的功夫觀念〉,收錄於華梵人文科技學院.工業管理系 主編:《第一屆禪與管理研討會論文集》,1995年5月,頁205∼216。
 
杜保瑞 〈功夫理論與境界哲學〉,發表於 北京.清華大學 主辦「紀念馮友蘭先生誕辰一百週年國際學術討論會,1995年12月,北京。
杜保瑞 〈禪宗功夫哲學的方法檢討〉,收錄於財團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會 主編 《1996年佛學研究論文集(4).佛教思想的當代詮釋》,台北:佛光文化事業公司,1996年,初版,頁283∼312。
 
楊士毅 〈惠能禪學之分析與批判〉,收錄於 世界傳播聞學院.共同科 主編:《中國人文思想學術會議論文集》 台北:世界傳播新聞學院,1993年
5 月,頁106∼133。
 
釋濟群 〈六祖壇經的般若思想〉,收錄於 慈光禪學研究所 主編:《一九九八年兩岸禪學研討會論文集》,台中:慈光禪學研究所,1998年10月,頁131∼142。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