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07/07 06:54:56
學習次第 : 進階
三腦一體
詠給·明就仁波切 著
佛陀的形相分為三種……
——岡波巴大師,《解脫莊嚴寶鬘》
現在我們應該都很清楚了,腦並不是一個單一的物體,“是什麼在想這食物好吃或不好吃”這類問題的答案,也不像表面上看起來那麼簡單。即使是像進食或喝飲料這類相當基本的活動,都牽涉到腦與全身幾百萬個細胞之間,好幾千個協調周密、極其迅速(可能才千分之三秒)的電子化學信號交流。不過,在結束腦部之旅之前,我們還要考量腦的另一層複雜面。
人腦中的幾百億個神經元可根據其作用分為三層,每一層都隨著物種演化,歷經數十萬年進化,而成為愈來愈複雜的生存機制。三層中的第一層,也是最古老的一層,是所謂的“腦幹”(brainstem)(人類腦部最低且最古老的一層,負責控管非自主性功能,例如新陳代謝、心跳以及對抗或逃避反應。),這是形狀看起來像球莖的細胞群,從脊椎神經頂端直接延伸出來。這一層通常也被稱為“爬蟲類腦”(reptilian brain),因為腦幹跟許多爬蟲類的整個腦部很類似。爬蟲類腦的主要作用在於調節基本的、非自主性功能(involuntary functions),例如呼吸、新陳代謝、心跳,以及血液迴圈等,同時也控制所謂的“對抗或逃避”或“受驚”反應。這是一種自動反應,迫使我們詮釋突如其來的遭遇或事件是否為潛在威脅,譬如巨大的聲響、不熟悉的氣味、有東西沿著手臂上爬行,或有東西蜷曲在黑暗的角落等。這個時候,無需有意識的指令,腎上腺素便會開始流竄全身,使心跳加速、肌肉緊繃。如果我們感知眼前的威脅大於我們的勝算,便會逃之夭夭;如果認為自己能擊敗它,就會挺身奮戰。這種自動反應對於生存的重大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大部分爬蟲類的爭鬥傾向多於合作,而且沒有撫養幼兒的天性,母蟲產完卵之後通常就會遺棄巢穴。幼蟲孵化之後,雖然已經具備成蟲的直覺和本能,但身體仍然很脆弱、笨拙,它們必須靠自己。許多幼蟲在出生幾個小時之後就夭折了。在爬往各自的安全自然棲息地中(譬如海龜爬向海洋),往往就被其他動物殺死或吃掉了,而且兇手常常還是自己的同胞。事實上,在爬蟲類的世界裏,父母因為認不出獵物是自己後代,而把新生幼蟲吃掉的現象並不罕見。
隨著鳥類和哺乳類動物等新種脊椎動物的演化,它們的腦部結構出現了令人驚訝的發展。和它們的遠親爬蟲類不同的是,這類新物種的新生兒並沒有充分發育到足以照顧自己的程度,所以多少都還需要父母親的哺育。為了滿足這種需求並確保物種的生存,腦部的第二層於是逐漸發展出來。這一層稱為“腦邊緣區域”(limbic region)(腦部中層組織,包含了讓我們得以經歷情緒和哺育衝動的神經元連接。),它像頭盔一樣包圍著腦幹,並納入了一系列功能已設定的神經連接,能刺激哺育的衝動,也就是提供食物及保護,並透過玩耍和其他活動教導新生代重要的生存技巧。
較高度發展的神經傳導路線也賦予這些新物種辨別更大幅度情緒反應的能力,而不只是單純的“對抗或逃避”。舉例來說,哺乳類動物父母親不僅能夠辨認自己幼兒特有的聲音,還能分辨幼兒聲音所代表的意義,諸如苦惱、愉快、饑餓等。另外,腦邊緣區域也提供更廣泛且更細緻的能力,能“解讀”其他動物通過姿勢、動作、表情、眼神,甚至微微的氣味或資訊素所傳達的意圖。由於能夠處理各種不同的信號,哺乳動物和鳥類因而能夠更靈活地適應不斷改變的環境,奠定學習和記憶的基礎。
我們在稍後討論情緒的角色時,會對腦邊緣系統所具備的驚人結構和能力做更深入的探討。腦邊緣區域有兩個結構值得在此特別一提。第一個叫做海馬回(hippocampus)(腦的神經元組織之一,負責組織語言和空間方面的記憶。),位於太陽穴後面的腦顯葉(temporelobe)。人類有兩個海馬回,分別位於腦部兩側。海馬回對於直接體驗的新生記憶扮演著決定性角色,並提供空間、理智和語言(至少對人類而言)的脈絡,讓情緒反應有意義。腦部這個區域受到損傷的人很難製造新的記憶,對於海馬回受傷前的一切,他們記得清清楚楚,但海馬回受傷後所遇見的任何人與發生的任何事,他們一瞬間就忘記了。海馬回也是腦中最先受到阿茲海默氏症(Alzheimers disease)及精神分裂症、重度憂鬱症、躁鬱症等精神疾病影響的區域之一。
腦邊緣系統另一個重要的部分是腦杏仁核(amygdala)(腦部的神經元組織之一,負責產生情緒性記憶,特別是恐懼和愉悅感。),這個神經元結構體積很小,形狀像杏仁,位於邊緣系統的底部、腦幹的上方。跟海馬回一樣,人類腦中這個小小的器官也有兩個:一個在右半腦,另一個在左半腦。腦杏仁核扮演兩種關鍵性角色:感受情緒的能力與製造情緒記憶的能力。許多研究顯示,腦杏仁核受損或摘除時,各種情緒反應的能力也幾乎都會隨之喪失,包括最基本的恐懼衝動和同理心,患者同時也會失去建立或識別人際關係的能力。(《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丹尼爾·戈爾曼(Daniel Goleman)著)
在建立實用的快樂科學時,我們必須重視腦杏仁核和海馬回的活動。腦杏仁核和兩個重要部位相連:一是自律神經系統(autonomic nervous system)(腦幹部位的神經系統,能自動調節肌肉、心臟與腺體的反應。),是腦幹中自動調節肌肉反應、心臟反應和腺體反應的部位;另一則是“下視丘”(hypothalamus)(腦邊緣區域最底層的神經構造,負責促使將荷爾蒙釋放到血液中。),是腦邊緣區域基部能間接導致腎上腺素等荷爾蒙分泌的神經元結構,因此,腦杏仁核所製造的情緒性記憶非常強烈,和重要的生物與生化反應密切相關。
當某事件引起強烈的生物反應,例如腎上腺素或其他荷爾蒙大量分泌時,海馬回就會發出資訊給下方的腦幹,將這事件當作一種模式儲存起來,也就是形成記憶。正因為如此,許多人能夠精確地回憶當初聽到或看到太空梭墜毀事件,或甘迺迪總統被刺殺時,自己在哪里或在做什麼。極度正面或負面的個人經驗,也同樣會以記憶的模式儲存在腦幹中。
由於這樣的記憶及其相關模式非常深刻,日後類似事件很容易就會觸發原來的記憶,即使有時候事件的相似度相當低。面對威脅生命的狀況時,這類強烈的記憶反應顯然對生存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讓我們辨認並避免食用曾經使我們生病的食物,也讓我們避免跟攻擊性特強的動物或同種成員對抗。但是,它也很可能會混亂或扭曲我們對較普通經驗的感知。舉例來說,常常被父母親或其他成人羞辱及批判的孩子,長大成人之後,在面對權威人物時,可能會有異常強烈的恐懼、怨恨或其他不悅的情緒。這種扭曲反應的產生,通常是因為腦杏仁核用於觸動記憶反應的連接方式不夠精確。只要現在情境中有某個重要因素類似過去經驗中的某個因素,就會撩起儲存在原始經驗中各式各樣的想法、情緒、荷爾蒙反應和肌肉反應。
腦邊緣系統有時也稱為“情緒的腦”(emotional brain)。腦邊緣系統活動的平衡主要靠“皮質層”——腦部的第三層,也是最新發展的一層。皮質層是哺乳動物特有的結構,具有推理、形成概念、計畫,以及調整情緒反應的功能。儘管大部分哺乳動物的皮質層都相當薄,但只要看過貓如何設法撬開衣櫥,或看過狗學會如何操作門把手,你就可以見證到動物大腦皮質層(neocortex)(腦部的最上層,是哺乳動物特有的構造,提供了推理、形成概念、計畫及微調情緒反應的能力。)的功用。
人類和其他高度進化的哺乳類動物的大腦皮質層,已發展為更大且更複雜的結構。大部分人想到腦時,心中出現的畫面通常就是具有許多突起和溝槽的這層結構。事實上,如果不是這些突起物和溝槽,我們根本就無法想像腦部是什麼,因為發達的大腦皮質層賦予我們想像力,也賦予我們創造、理解及運用符號的能力。皮質層讓我們具有語言、寫作、數學、音樂和藝術的能力。我們的皮質層是理性活動的中心,是解決問題、分析、判斷、控制衝動,以及組織資訊、從過去的經驗與錯誤中學習、同情他人等能力的所在。
僅僅知道人腦由這三層不同的構造所組成的事實,就已經夠令人驚訝了。更神奇的是,無論我們覺得自己有多麼先進或高度發展,任何一個念頭的產生都必須經過腦幹、腦邊緣區域與皮質層這三層構造之間一系列複雜的互動。此外,每一個念頭、感受或經驗似乎都是一組不同的互動關係,所涉及的腦部區域也都是獨特的,不是其他念頭所能啟動的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