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2/18 09:23:10
九乘修行次第略說
毗盧遮那阿貝迦那伽羅仁波切 開示
一般情況下,學習顯教的人都覺得佛陀是至高無上的導師,不敢想像自己是佛,甚至有人會覺得這是傲慢。但是在密法當中,你把自己觀想成佛陀,有能夠迅速得到佛陀加持的必要,並且消滅罪業,使自己的身體種下未來能夠成就佛陀身相的緣起,至於敢不敢這樣做是見解的問題,並不說真的不能這樣做,這在《寶積經》裏是有記載的。所以尊重是尊重,把自己觀想成佛也絕對不是什麼不尊重的表現,因為自性本來清淨平等的緣故。
在敦炯仁波切的專著裏,就多有談及關於自性平等的問題,曾論及九乘次第的下三乘中,即聲聞、緣覺、菩薩這三乘當中,在見解方面的差別。在這部專著裏就說,聲聞乘的見解當中,佛為大師、大阿羅漢、導師,我們是隨學者,佛和我是兩個人,完全不同的兩個人。佛把經驗告訴我,我修行了之後,我成就的是自己的果位。所以,除了大菩薩所示現的大聲聞以外,聲聞乘對“人無我”和“法無我”的證悟是少分的證悟,這叫聲聞,不能夠與佛自性平等,所以達不到佛陀究竟的境界,永遠為弟子,這是聲聞弟子。
緣覺是利根的聲聞,現在聽聞之後,百劫修集善根資糧,之後到沒有佛法住世的時候,他看到花開花落都可以自然覺悟,因為花開花落想到了生死無常,因為生死無常想到了無明,因無明想到了如何解脫,由這樣的十二緣起,推理的時候馬上就會覺得世間絲毫不可愛樂,於是樂於自己到山溝裏安坐著獨自思維。因為他過去世聽過佛法,所以他能夠如理地作意,這樣他能夠自己覺悟,這樣叫獨覺或緣覺。因因緣而覺悟。他也是覺悟了一些事情的事相而已,就是對於法無我上面作了一些抉擇,主要證悟人無我這一部分,也沒有能夠得以完全究竟。為什麼呢?表面上看人無我和法無我一個是有情一個是外界的假相,表面上看證悟了任何一個都可以,但事實上它是一個,只是兩種不同的表現方式而已,就像作夢的人和醒著的人,這個心是一個心,夢裏知道是夢和你醒了知道是夢是不一樣的,醒了知道是夢你不在夢裏,夢裏知道是夢你還在作夢。雖然同樣是睡覺,是不同的。所覺悟的境界,雖然夢裏你知道是夢了,你也看到了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醒的時候你也看到了,那你醒的時候看到了確有此物,夢裏所看到的是自己的習氣所顯發的,你看到了山河大地都是假的,其實你連作夢的人都是假的你怎麼不能推理的到呢?只是在夢裏不能醒來的時候,就會認為自己是真的,外頭是假的。
菩薩乘,分成了毗婆沙部、唯識部,還有中觀。毗婆沙部也叫經部,人無我、法無我也說了很多,但並不是很超越。唯識和中觀是大乘主要代表。
唯識部中所說一切唯心,唯心也分為兩派,實相唯識、假相唯識。這在藏地的傳承中是學習中觀的基礎。
中觀有兩派,自續派和應成派。自續派認為外界的一切都是不存在的,但是名言當中,就是給它起的假名字還是應該有的。比如張三這個人是不存在的,但如果完全不存在,我們就沒人跟著說話了,既然我們在假相當中還在交往,有世俗,有你,然後我,叫張三,你也答應,因為這個緣故,名言當中應該承認是有一個假立的張三。
可是應成派連名言都不存在,名言都不實有都是假的,就這樣來破斥,這樣破斥所要建立的是一切畢竟空,一切究竟不存在。但建立這種見解當中是有誤區的,按道理來說,這個是顯教當中最究竟的見了,但這裏還是會給智慧力量沒有圓滿的人造成誤區的,這個誤區出現在什麼地方呢?最大的問題出現在畢竟空當中沒有任何的功德,就很容易被人認為是一種斷滅,所以這種畢竟空並非是我們所要證悟的一個完美境界,至少從名言的建立上不會直接地讓我們明白完整的實相。只是說這是法身的支分,佛陀具有法、報、化三身,他是三身的自性,而我們剛才所說的空性並不是完全的三身,這樣一來,他只是法身的方面比較多一些,而不是圓滿的佛身的功德。
因為佛有兩種功德,法身的功德猶如虛空一般,能夠遍一切方所,能夠無礙無執一切。從這當中能夠顯現的功德是什麼呢?就是色身的功德,能夠利益所有的六道有情,對於天界的眾生示現圓滿報身相,對於福德低劣的六道眾生示現清淨化身相,乃至於不清淨的隨緣化身。比如說,為了度化蒼蠅他變成蒼蠅,為了度化豬他變成豬,這都是佛的悲心和誓願,如果完全是了無功用的空性的這個時候,佛的悲心和誓願這種妙力就無從顯現,所以這樣一來,佛還是要就世俗當中有所顯現,這種有所顯現怎麼樣的建立呢?這在中觀當中雖然也說,但容易讓人產生斷滅的嫌疑,所以在這裏是不能完全究竟。尤其是要想去證悟這方面,並沒有詳細地說到,只說到了空性的支分,所以對顯現和空性這兩方面只說到了空性分是不可能因此而證悟顯現的。
這是根據敦炯仁波切的《教法安立》來略說的,這裏的論點可能會引起一些誤會,但是當我們用清淨的心來仔細分辨的時候,是可以找到讓自己滿意並且符合佛陀珍貴教法的答案的,斷不可因為一時的不解,或者和自己所學的有些不同的說法,便產生詆毀和邪見,如果尚有懷疑,可以“依智不依識”地進一步探討。
這是三乘,稱為因乘,是從凡夫修行得以成佛的過程。
密法當中分為外密和內密,外密、內密亦各有三乘。外密的三乘即事部、行部、瑜伽部。內密的三乘,即摩訶瑜伽、阿努瑜伽、阿底瑜伽這三部。這是因為見解上的不同而區分的。
密法當中外三乘是什麼呢?他知道一切諸法都是空性的,有這個基礎。一切諸法都是空性的,而顯現當中猶如幻相一樣,它並不是完全消滅了的。就像夢一樣,你知道夢是虛幻的,但並不因為你知道是虛幻的就沒有夢,夢境是依然顯現的,夢境顯現只是對你沒有傷害而已。他知道了這是一種妙力的力量。在這裏就談到妙力了,妙力就是咱們說真空妙有的妙有,這個妙有是靠什麼呢?從光明當中幻化出來的,所以密法當中大講光明,顯教當中所說光明其實只指空性,把空性立名為光明,而沒有實際意義的光明存在著。那麼在密法當中講說的時候,這個光明就是妙力,就是從空性當中所幻現的能力。
大家都知道自己和佛陀在自性上是平等的,沒有絲毫的差別,這是基礎的鑒別,在修行的時候,要靠世俗的緣起來證悟成果。所以事部瑜伽會不斷地去洗澡、供養、念誦,就像僕人侍侯著主人來侍侯本尊佛陀,通過這樣的方式修行來獲得加持,獲得悉地。這樣的修行多數依靠行為的事項,所以叫事部。
行部瑜伽同樣也在做著這些事情,但是他的見解,認為佛和自心是平等的,他和本尊佛陀像朋友一樣地交往,請朋友賜給悉地也是可以的,請人幫助,自己的心是平等的。只是我現在沒有達到,而你先前已經達到了,可以賜給我悉地。
瑜伽部是相應的意思,他認為自心就是本尊,所以他放棄了一些瑣碎的事情,比如說,洗澡、灑掃,然後自心和本尊相應這樣修行的。這是下三部。通過這樣的修行也有他的成果,但是這較顯教已經非常超勝了,經書中記載說,利根的眾生修行顯教的道路,可以在三大阿僧祗劫中成佛;中根十三,下根三十三大阿僧祗劫;而事部、行部、瑜伽部,則分別會在百劫、十六小劫、十六生、七生、三生之內能夠成就佛果。
在這裏,他的本尊也有差別,本尊有三部、四部,有的是佛部、金剛部、蓮花部,有的是佛部、金剛部、蓮花部、羯摩部,各有各的差別,他們的差別就是自己因為見解和本尊所屬的不同,所以修行也有差別的。
內密三種密乘當中的修法,和外密又有了極大的差別。
摩訶瑜伽稱為大瑜伽,瑜伽的見地已經是佛和我是同體的,沒有什麼差別的,只不過是我來迎請佛來加持我。而在摩訶瑜伽當中,稱為大的意思,就是大相應的意思,那就是自心和本尊本來沒有差別,一絲一毫都沒有差別。現在我自性和佛全部是平等的,可是因為我自己有很多的無明和妄想,所以才導致自己趣入輪回,現在要以這種觀想本尊的力量使自己現證本尊的果位。這樣的修行,稱為大瑜伽,即方便生起次第的修行。
圓滿次第的瑜伽,他所講的不僅自性和佛的平等的,而且即身也是平等的,將我們身體當中風、脈、明點的力量和本尊的三密境界完全相合的時候,當下便能夠現起佛陀的顯空無別、明空無別、樂空無別的境界,通過自身也能顯現佛的功德,這樣便是現量成就了佛陀的三身,這比大瑜伽更加的超勝。
阿底瑜伽叫最極瑜伽,阿底瑜伽通常在寧瑪派裏稱為大圓滿,即大的圓滿次第的意思。圓滿次第的見解,是身心二者和佛陀本來是平等的,沒有差別,就三身的認知方面,我們稱為本體性空、自性光明、大悲周遍。而大圓滿的時候,身心二者不假造作,便本來平等,這就比前者更加超勝,這是見解上的差別,就是不用去造作。比如說生起次第的時候,你得觀想自己是本尊,在圓滿次第的時候,你得觀想風、脈、明點的動作,強制地使自己產生這種境界,而在大圓滿當中,不假這些造作,只要遇到一個具相的阿舍黎,直指的當下,你當即便可以見到自性和諸佛了無差別,身、心和佛陀的三身沒有任何的差別,因為這個緣故,所以更加的超勝,這是大圓滿的超勝之處。
通過九乘次第的見解和行為,可以看出來,因為見解有差別,方法肯定有差別。見解和方法是由何得來的?是由金剛上師得來的。
外三部,聲聞認為佛是大師,緣覺認為我自己就是大師,其實是過去和佛學過。菩薩為佛子,自性與佛平等,但是如果沒有現證的方便,只是自性的平等,對空性的瞭解而已。
下三部瑜伽當中,在見解方面知道了自性與佛平等,在作法上,或者視佛如同國王一樣,或者是主人一樣,或者把佛當朋友一樣,或者像自己照鏡子一樣。但總還是有取有受的。
大瑜伽當中,自心雖然和佛是平等的,但是在修行的時候要假借許多的造作、觀想,圓滿次第當中也是如此。而大圓滿是不造作的,當下直指,直指的當下就現量地知道自心和佛是了無差別的。
這裏面所有的道次都要仰仗善知識。顯教裏說是善知識,密法裏說是金剛上師。要仰仗上師的恩德和直指。這種上師他必須要具足上師的功德,比如說全知十種真如,對於壇城的佈置、作法、儀軌、彩線等等整個的非常複雜的作法都要精通,這只是對外表的事相上。理上是自己完全地通達了,對於空性見和心佛之間的關係完全通達,這樣才能建立起真實的壇城來,才能具有加持,就像一個真正的國王給你灌頂你才能繼承他的王位,一個演員裝作國王給你灌頂,你現在是國王了,你出去不會有人承認你。所以上師必須在這個法當中如理如量地學習並且修行獲得與之相順的成就之後,建起這種壇城,善巧這種法義的,才能稱為真正的解脫道之上師。
上師和一般的善知識不同,為什麼呢?顯教當中所說的法師、善知識,你只需要有一定的功德,比如說經過聞、思的功德,你正確地瞭解了佛法,就可以給人去宣講,你證悟不證悟不要緊,你說的只要是正確的就行,這是顯教的要求。而在密法當中,作為上師,嚴格地說,真正的上師必須是如理地在這個法當中獲得證悟的才能稱為上師。如果你在這個法上沒有領悟,你只是自己學了,看別人這麼做我也這麼做,這樣是沒有力量加持法器能令成就的。
所以密法中的三種量是一定要有的。第一、就是你自己通過修法的時候獲得了本尊的開許。真正見到本尊,不是咱們說,“我就作夢夢到本尊說,你已經成佛啦,可以給人傳法。”這是不算的,要真正現量見到本尊,而且你見到的是不是本尊,這還是要其他的大善知識為作印證的。“我見到大勢至菩薩了,大勢至菩薩跟我說,我就是大勢至菩薩的化身。”那你找一個大家公認的大成就者,問你見到的是大勢至菩薩還是魔王的化身,如果人家說你見的沒錯,那你可能是真的得到加持了,要是你自己都不知道,說不定是魔王的話,那就不靈了。所以在真正上師之間的傳承上要求很嚴格。在有傳承,具有灌頂,安住誓言,精進修行的基礎上,你得到了本尊的授記,這個授記必須是真實的。
第二、是上師授記,比如上師說,“你可以去傳這個法了。”這也分情況,在古代,上師們傳法的時候,不到自己弟子完全得到把握之前,是不可能說這個話的,但現在,因為時間的關係、地域的關係,因為大家離得太遠了,你只有三天的時間,我不能說你在這兒閉關三十年再去傳法去,這樣一來我死了這個法也斷了,出於這個目的,所以有許多上師們來了就傳,傳了法之後說,“你以後把這個法弘傳出去!”像這樣說了,你自己本身沒有修行,但是也得到了囑咐的,這種情況也是可以傳法的。但這僅僅是繼承了這種傳承的傳續,比如說,我雖然不是國王,但我還是太子,我沒有成為國王,有力量能夠治理天下,但作為太子也是國王的一個雛形,也具有號令天下的緣份。而當今屬於這種情況的就比較多了,但是如果一位真正的上師真實地覺得你的確已經成就,可以弘法,沒問題了,那就是最好的繼承者,要不是這樣的情況下,那就屬於後者。但是我們也得悠著點,在密法當中,現在說的是——嚴格——的要求下,應該是真實地成就了,這是第二種量,遺憾的是,大多數的“嚴格”,在“特殊”情況下,都會“隨緣”。
第三種,瑜伽士的證量。通過修行,自己對於生死完全沒有懷疑和顧慮:我現在死亡?沒事!死亡就死亡;要讓你活著,老到不死!不死就不死,沒事。要活著就活著,要死就死,活著的時候隨緣利生,死的時候趣向解脫,不論如何都是好的,正所謂上于成佛無希求,下入輪回無顧慮。
就像佛的十大弟子中辯論第一迦丹延尊者,佛說:“印度南方有一個地方的人非常野蠻,不易調服,誰去?“迦丹延說:“我去。”佛說:“那些人可是不講理的。”“沒事,我給他們講理。”佛說:“你給他們講理他們打你怎麼辦呢?”“打我沒事,打我給我消滅業障,我還是要包容他們,接著給他們講法。”佛說:“他們打死你怎麼辦呢?”他就說:“打死我好啊,正好說明阿羅漢趣入無餘涅槃!”佛說:“好,迦丹延具有這樣的力量,可以去弘法。”結果迦丹延去了,人們也沒打他,後來迦丹延就把他們度化了。所以這就是一種把握。並不是迦丹延碰巧了,而是迦丹延已經作好了準備。
就像佛到三十三天受供養的時候,難陀龍王看到佛從他頭頂上飛過去,心裏甚為不爽,很生氣,現出他的原身來,繞著須彌山繞了七圈,把頭扣在上面,把日月都遮住了,天界都黑了。佛說:“誰去調服?”當時五百阿羅漢都說我去我去,佛都沒有說話。後來目健鏈尊者說:“世尊我去吧。”佛說:“好,目犍連你去吧。”目犍連去了之後,繞著龍王轉了十四圈把頭壓在龍王腦袋上,龍王說:“你是誰?怎麼那麼大呀?”“我是佛陀的弟子目犍連。”“你這麼厲害,你鬆開行嗎,我氣喘不過來!”目犍連說:“好吧。”龍王出來後說:“你能離我近點讓我看到你嘛。”目犍連說,“可以。”就走到它跟前,龍王上去就一口咬目犍連,就在那一瞬間,目犍連就入如金剛三摩地,龍王就蹦了一顆牙,“你怎麼這麼硬?”目犍連說:“你根本就傷害不了我。”龍王說:“師傅你出來吧,我投降。你作為弟子都這麼厲害,可想世尊的功德有多麼偉大!”後來它也皈依了佛陀。佛陀說:“為什麼讓目犍連去呢,雖然大家都是大阿羅漢,但是你們去了只能送死,因為你們不能一瞬間趣入如金剛三摩地。龍王肯定把你幹掉,對你來說是涅槃,但是起不到調服的作用,所以有這樣的把握才可以。”
佛陀在世的時候就說到了把握的問題,所以沒有把握是不行的。我們在密法中的金剛上師,如果沒有把握,只說:“我有這種傳承。”大家未來全部都是這樣的話,每個上師都說:“我沒有功德,但我有傳承,我傳給你。”你也是這樣,那以後世界上的密法會成了互相允許,你可以傳他也可以傳,一個實修實證的人都沒有了。這是一個惡劣的開端,並不是值得歡喜的好事,因為真正謹慎的上師應該不輕易地傳法。所以我有一度的特別著急,我覺得,得找一個人能夠繼承這些法,萬一有一天我突然死了,之後這個法就傳不下去了!後來一看敦炯仁波切說的話,我覺得對著呢,“你不用擔心那麼多,你自己首先要出離輪回,然後這個佛法是隨著眾生因緣的,只要你成就了當然會利益眾生。”
米拉日巴剛出關的時候,能夠像鳥一樣在空中飛,正飛著金剛亥母就出現了,“你跑出來幹什麼?不在山裏閉關!”他說:“我會飛啦,可以度化眾生!”金剛亥母說:“你回去坐在那兒好好修行去!如果你能好好修行的話,你未來的成就是對眾生最好的度化,你如果不能好好修行,就憑你這點有漏的神通,不僅不能度化眾生,自己還會在輪回中打滾!所以趕快回去吧,只要你能修行,未來事業會非常廣大!”米拉日巴一聽覺得有道理,又飛回去了,接著修行。所以至今為止,人們一看《米拉日巴傳》都很振奮。米拉日巴向我們展示一個真正的修行人是要作到這些,自己首先先要調服自己。
所以密法當中上師瑜伽士的證量是必須得有的,你如果沒有證量的時候就好像電線一樣,人家拿了萬伏的線,你拿一根電話線想把電引過來,一拉上就燒毀了,傳承就會斷絕。所以像嘎舉派歷史說,“傳承金鬘”,黃金一樣毫不改變的,不是說一開始是黃金,到後邊是黃銅了,自始至終全部是一樣的這樣才行。我們的傳承叫“摩尼寶鬘”,都是摩尼寶串成,每一個上師都像摩尼寶一樣能夠盛滿眾生出離輪回的願望。這樣才叫真正的摩尼寶鬘。所以傳承要代代相承,功德無異才可以。這是傳承的要求。
如果真正達到這樣證量的上師,自性智慧的證悟如同金剛一般不可摧毀,所以稱為“金剛”。因為最極無上、世間第一,所以稱為“上。”引導眾生,所以稱為“師”。這樣才叫“金剛上師”了。如果沒有這樣的證量,就只是起個名字叫金剛上師的話,有名而無實,佛法就會斷滅在這種人身上。所以就嚴格的意義上來講,真正的金剛上師是需要這樣有傳承又有完全地瞭解,自己有好的修行,完全達到這個法的境界,這樣才能完全不辜負於這個法的傳統,完全具足的情況下,才稱為是真正的金剛上師。當然,這是我們對於真正的金剛上師的期望,並非對於沒有達到這種境界者的指責,因為教法的延續是憑藉所有的人共同努力才能夠實現的,現在我們的言說,主要的核心是敦炯法流實修派。
回到咱們的話題上,既然說這麼殊勝的法流當中,每一個傳承的上師功德達到了和前一任的上師無異,如果能達到這一個境界的時候,那麼法最初的來源的佛陀,從法界當中開始,現在傳到人當中都沒有絲毫的損減,他的功德和佛相等,這是不需懷疑的。因為這個緣故,所以我們祈禱自己的上師,把自己的上師放到本尊的頂上方作為傳承和加持的來源,這是沒有什麼不可以的,這是因為與佛無異的緣故,正所謂上師是加持的源泉,本尊是悉地的源泉,無有上師無悉地,無有本尊而有上師,佛陀皆說是可以獲得悉地的,所以上師最極重要。
為什麼我們更加地敬重上師呢?因為恩德之門不同。從功德上來講一切諸佛是相同的,但是從恩德上來講,諸佛不論是示現涅槃還是示現化身,總之我們現在沒有辦法去直接親近,“文殊菩薩你現在告訴我吧,這是什麼意思啊?”文殊菩薩不告訴你,這兒有許多的佛像,也沒人回答你的疑問,還是這麼坐著。而上師卻是以人的形狀來到這個世間上,不論這個上師是佛的化身也好,還是這個上師他就是一個凡人修行成就了這種功德,只要他達到這個境界的時候,就與佛無異。那麼他從恩德上來講,他在我們面前出現,現量地給我們解除生死輪回的痛苦,恩德是非常之重的,所以從恩德上來講上師是一切諸佛的總體和代表,他代表諸佛來接引我們趣向解脫,當然是恩德更重。這樣地想起來的時候,不論從功德上從恩德上,我們都理當地去讚揚上師和祈禱上師,因為只有和上師相合了,才能與法相合。
把上師放到了本尊的頭頂上,只是表示傳承,並不是表示上師比佛高。是平等的,畫像的時候,大家都是在虛空表示傳承。而當中畫的佛像並不是代表這個本尊本身,而是說代表這個傳承作為本尊觀想起來的。從傳承上來講,由上師而本尊,由本尊而空行,所以這樣的畫像是沒有什麼不合適的。這是說真正的上師,如果不是真正的上師的時候,那就另當別論了。
在顯教中,像《華嚴經》《法華經》《般若經》佛都講到,“未來能講我法的人,就是我的化身。”“你要把講我法的人像我一樣看待。”處處都提到了敬重法的緣故要敬重善知識,是這樣的。而密法當中要求更嚴格一些,因為密法稱為果位,自己沒有獲得這樣成就,怎麼有結果呢?果位元大密教,是需要真正的上師的,這些層面上,上師和法要同體而觀。《事師五十頌》是顯教的馬鳴菩薩寫的,他那裏說的很明白,“具足金剛薩埵佛位因,上師之前如理作恭敬。”這裏已經說的很明白了,沒有師承直接成佛的只有普賢如來,除了他之外,書上說:“沒有聽到金剛上師名字之前,佛的名字沒有聽說過。”所以一切的成就全部來源於上師。
密宗當中由一個凡夫修行一生而成就佛果的,有多少呢,光嘎妥派這一個派當中,從嘎妥巴開始一直到班瑪敦杜截止,就有十萬個虹身成就者。就那一個時期就這麼多,因為這都是來源於上師的恩德,這是法上的尊嚴。對於法上如理認知,才能產生確信,要沒有這樣的認知的時候,心裏會充滿懷疑和猶豫。
………
能否了脫生死這是最重要的,而了脫生死當中是不是真實的把握,這是最重要的,並不是我們現在所假設、推理的,這是不對的。所以要把自己的心放在法上。我們是不是能像年龍上師、色德上師、晉美彭措法王,這不重要,關鍵是我們能否將自己的心靈和他們的心完全地相合,如果自己能夠成佛的話,那自己和他們就沒有絲毫的差別,能不能做到和如何做到、依止誰人等等,只是緣份的差別而已。
祝願所有的眾生都能夠值遇佛法、具緣的上師,具有究竟成佛的殊妙緣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