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1/05 10:32:31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0/01/05 10:29:25   編輯部 報導 

止與觀:大師們怎麼說?

Ven. Visuddhacara 編輯  鄭柏青 譯 

  有名望有經驗的佛教禪修大師們,一般都同意禪定(Jhana)並不是修內觀(Vipassana)必需或先決的條件。譬如,傑克‧康菲爾德(Jack Kornfield)所著的《當代南傳佛教大師》(Living Buddhist Masters,按:現改名Living Dharma,由圓明出版社中譯出版)書中所介紹的十二位大師都明白的敘述或指示,不需要培養任何禪定也可以修內觀有些教導內觀,僅僅依賴剎那定(Khanika)及近行定(Upacara);其他的教導寂止禪與內觀,但強調不從禪定去修內觀。禪修者可在達到中等程度的定力,足夠克服五蓋之後,轉換修內觀。此外,最要注意的是不要執著或停滯在禪定,而強調需要的是修內觀。這些大師中有幾位,也都是從他們年輕時就成為和尚,不僅擅長於禪定,而且也是學者。他們已經熟習巴利三藏經典、論釋、及注疏,而有權威地說出經典與個人的修持經驗;有些大師曾在森林中修習好多年,很精通禪定與內觀。 

  阿姜查Achaan Chah 

  著名的禪修大師阿姜查(1918-1992),曾在「修行問答」中被問到,「在我們的修持中,是否需要入定(absorption)?」大師回答:「不需要,入定是不需要的。你需要建立少許寧靜和專注的心,而後用它檢查你自己。沒什麼特別需要的,假如你修持時入定,那也沒關係,只要不執持它;某些人被定境拖延住,它可能很有趣,當知,入定有適當的限度,你若聰明的話,就知它的作用和極限,正如你知道和成人相較之下,小孩也有他的能力限制。

  阿姜查是聞名東、西方的內觀修行者。他的說法,出於實修體驗特別有權威。他年輕時就出家,並花好多年在泰國叢林裡禪修。現在有超過一百個以上的僧團(院),都是阿姜查在泰國巴蓬寺根本道場的分支。另外,他的西方的弟子也在世界各地成立禪修中心。 

  阿姜達摩答羅Achaan Dhammadaro 

  有位泰國大師曾修習過若干種禪定技巧,但喜歡用剎那定為基礎,直入內觀。他是阿姜達摩答羅。有人問他:「佛陀講到必需修持正念與正定。你能對禪定多加說明嗎?」他回答:「有三種禪定,其中的兩種要在禪定中獲得,就是近行定與安止定。每一種定的發展都是把心固定於一點,單一的禪定目標。有些禪定以固定的形相或顏色取相或是心專注在特別的感受上,像是慈愛的感覺,當已發展成了近行定或安止定,喜樂與寧靜升起,行者專注於目標,蓋障將不侵擾他。這種染著的暫時滅除,是一種不起慾念、厭惡、困惑的解脫感,僅在行者專心於禪定目標維持多久就有多久。當心一離定境,喜悅感也消失,心又立刻被升起的染著包圍。困住於禪定更加危險,因為它不生智慧,它會引發執著於喜悅感或是誤用禪定力,而增加染著。」

  「第三種定是屬於八正道中的正定,或圓滿的定。這定是基於剎那剎那的內觀禪定,僅有剎那剎那定,隨著正念之道導致摧毀染著。這種定不發展固住心於不動的目標,而是正念於身體覺受的變動、感受、心和心的目標的改變,當適當的建立正念於身與心,剎那定引導去摧毀輪迴,透過此定,我們發展看清楚五蘊的能力──肉體、感受、思想、意志、意識──這些組成我們所謂的男人與女人。」

  另一個問題:「請你詳細敘述如何發展剎那定,好嗎?」阿姜達摩答羅回答:「由兩個重點去把握。第一,要透過六根的每一根所升起的感受去感覺。所以發展內觀,色蘊是發展剎那定的基礎,而且由此產生智慧。因此,我們要正念於從眼、耳、鼻、舌、身、意接觸時所生起的覺受。第二個重點是連續性,是禪定成功的秘訣。行者要日以繼夜努力每一剎那保持正念,而如此快速地發展正定及智慧。佛陀自己曾敘述說,假如一位行者真正地在七日夜中剎那剎那的保持正念,他將獲得完全的開悟,所以內觀禪定的本質,是連續的剎那剎那正念在六根接觸六塵所升起的覺受。」

  阿姜達摩答羅所強調的方法與馬哈希西亞多有相似的地方,就是兩者都強調持續的剎那剎那正念,日以繼夜地在密集的禪修期間達到最好的效果。事實上,所有的大師們均強調維持連續的正念,除非在非密集的禪定課程,禪修者要去做他們的日常雜事,並以正念去做,諸如打掃、擔水和劈柴等工作,他們也允許讀書、研習和一些對談。 

  阿姜朱連Achaan Jumnien 

  另一位泰國大師阿姜朱連的見解,是不要固執任何一種方法,而是要認識所有方法的妥當性。無論是寂止禪或是內觀,我們廣闊前瞻都是最令我們振奮和好的提醒境界。阿姜朱連必然知道他自己曾經修習過的寂止禪與內觀兩者的技巧。他說:「我很幸運地,在開始教人以前,我受教於多位老師,有許多好的修習方法。最重要的,你專心於你自己的修行方式,注以信心及精進,而後你會知道你自己的成果。」

  當被問到泰國南部他的禪修中心教導哪一類禪定時,阿姜朱連回答:「在這裡你會發現人們修習許多禪定技巧,佛陀曾經概述四十種以上。不是每個人都有相同的背景,不是每個人的能力都相同。我不只是教一種禪定,而是教多種,隨著適合每個弟子的根性,而做選擇。這裡有些修習呼吸觀;另一些人觀身體的覺受;有些人修慈心觀;有些人我先教導初步內觀;有些人教禪定的方法,而最後將引導他們進入更高的內觀修習及智慧。」

  無論如何阿姜朱連明顯地寧願採取內觀禪法,就是以內觀開始,而不需培養任何奢摩他禪定。他也是阿姜達摩答羅的弟子,精於剎那定。這種定力是所有禪修者所依賴的定力。當被問道:「你通常一開始就教導你學生用內觀禪修法或禪定修法呢?」阿姜朱連回答說:「大多數由內觀開始,有些時候雖然我先教禪定修法,特別是假如他們過去有禪定經驗,或者是他們的心性容易入定,最後且最重要的是,讓每個人都轉向內觀修習。 

  馬塔拉‧斯裡‧尼納拉瑪法師Matara Sri Nanarama Mahathera 

  以上我們已經解釋了包括諸位禪修大師們一致的見解,像是緬甸的馬哈希法師、錫蘭的尼納拉瑪法師(1901-1992),這些有天份的比丘眾,不僅有良好的修行,也是學者,例如尼納拉瑪法師是錫蘭禪風嚴格的密菲雷加拉出離園(Mitirigala NissaranaVanaya)道場的首席比丘,他同時精通巴利文和梵文,自從1951年他已經是錫蘭Srikalyani Yogashramiya Samstha的首席教誡師及教師,這是一個禪修教師的組織,由吉納凡沙法師(Ven. K. Sri Jinavamsa Mahathera)所創辦,這個組織在錫蘭有超過50個分支中心。尼納拉瑪法師不僅教內觀,也教奢摩他禪定,在他的書《七清淨與內觀智》(The Seven Stages of Purification and the Insight Knowledges)由錫蘭佛教出版社(BPS)發行,尼納拉瑪法師解釋禪定與內觀都是依據他自己的實際經驗,並與巴利經典和釋論內容一致。在解釋三種定,他說:「心清淨可以分類為三種定,近行定、安止定和剎那定。前兩種定是透過寧靜的方法,後一種是透過內觀方法來完成。剎那定具有像近行定一樣強的精神單一化,因為它……制伏五蓋,幫助達成內觀智。然而,因為它不是直接作為禪定的基礎,所以不叫近行定。」

  (大約30年前,在錫蘭三個和尚批評馬哈希法師所教導的純內觀禪,後來,其中一位著文在1966年的「世界佛教雜誌」(World Buddhism magazine)再非難這禪修法,並推介定禪是內觀所必需的。緬甸的無上智法師(Sayadaw U Nyanuttara)依照聖典和譯論的證據,在一系列的反駁中解釋,為什麼禪定是不需要的,最後馬哈希的出版組織出版《四念處內觀:批評與反駁》"Satipatthana Vipassana MeditationCriticisms and Replies"一書,以利益後世學者。 

  雷迪法師‧孫倫法師及其他法師Ledi Sayadaw,Sunlun Sayadaw and others 

  在緬甸,事實是存在兩種內觀的法門,就是既經過奢摩他,也通過內觀,並不曾被質疑。在緬甸有許多禪修中心教純內觀的同時也教禪定,像是孫倫法師(SunlunSayadaw1877-1952)、莫哥法師(Mogok Sayadaw1899-1962)、烏巴慶(U BaKhin1899-1971)(在Jack kornfield 所著的Living Dharma一書中被舉證),他們的中心教出入息念,但是三位大師全都不強調入禪定,在出入息念的基礎上,達到足夠的定力後,他們的禪修者就被要求轉換去修內觀

  雷迪法師(1846-1923)晚年敬重純內觀禪修法,並曾經詳細解釋,在他的著作《八正道手冊》(Manual on the Noble Eightfold Path)裡,他解釋:在遵守戒律之後(就是八正道中的三個戒因子:正語、正業、正命),行者能夠開始內觀,修習八正道中兩個慧群成分(正見、正思惟)。像這種例子,定是伴隨內觀的修習而發展。

雷迪法師說:八正道裡的三個定群因子(正精進、正念、正定)和慧群中的兩個因子(正見、正思惟)是聚在一起的,因此兩個慧群因子和定群因子有時候被特別稱做五道支或八正道的五個因子

  雷迪法師的解釋與巴利聖典及釋論一致,值得參考,他不僅在緬甸深受尊敬,同時也受到西方學者的尊重,像是雷斯‧大衛斯女士(Mrs. Rhys Davis)和倫敦巴利聖典協會的其他先進們。此外,他在三藏經典的學識淵博並且有許多著作,特別擅長內觀;他也修習且教導出入息念,在緬甸他的名字是傳奇的,許多有關他的禪定妙法被記錄在他的自傳裡,他的《佛教手冊》(Manual of Buddhism)譯本已經由曼谷的

摩訶摩窟‧拉加維第拉雅出版社(Maharmakuta Rajavidyalaya Press)重印出版,另外也由錫蘭佛教出版社選錄出版《三十七道品》(The Requisities of Enlightment)一書。雷迪法師曾明確的說明,純內觀行者,不必分開修奢摩他,而能在建立戒律後,開始做內觀,就如經中所述那樣。

  目前馬哈希法師和烏巴慶的內觀技巧,已經在西方國家及世界其他地方的內觀禪修圈內流行。有一位烏巴慶晚年最得意的門生葛印卡(S. N. Goenka),他現在是自己設立的大禪修中心的老師,根本道場在印度,也在西方國家有分院。

  葛印卡和他的助教們定期的指導一期十天的密集內觀修習,強調重點在受念處,明顯地在十天的密集修習中,透過出入息念,達成足夠定力,然後轉換到內觀,這樣可排除瞄準禪定的難題,也不偏離修習的目的。

 

  西方人的教師,傑克‧康菲爾德(Jack Kornfield 1945年生)是一位西方成功的內觀禪教師,他與約瑟夫‧葛斯登(Joseph Goldstein)在美國麻塞州巴爾的地方,合夥創辦了內觀禪修社(Insight Meditation Society),他們合著了一本書《尋找智慧的心》(Seeking the Heart of Wisdom),它以純內觀為基礎。康菲爾德現今在加州建立一座400英畝的禪修中心,他和葛斯登及一個團隊的教師們整年都在指導內觀密集修習,兩人都有十年以上的內觀教導經驗,已在美國、歐洲、澳洲廣泛教授。康菲爾德學習過阿姜查及馬哈希法師的方法。他與人合編了一本阿姜查的《森林中的寧靜水池》(A Still Forest Pool,譯按:已有法耘出版社中譯出版),這是一本禪修者之間特別普遍流傳的書,他不單是學佛法多年的學者,也曾在泰國出家當一位比丘,追隨阿姜查好幾年。他也具有西方心理學碩士及博士學位,他自己已經修習多年,並尋求各種禪修大師們的方法,他也曾經解釋直接內觀和奢摩他兩種方法。在他的書《活法》(Living Dharma)裡,他指出兩種方法都有效並力勸不應執著哪一種方法才對。在他的書第12頁中說道:「佛陀在不同時間,依照他的學生們的需要,兩種方法都教導。雖然人們不同意各種入手方法都有優點,我們必需記住這些僅是被利用的工具,而

後要拋棄的。事實上,若以戒律,誠實、堅忍地修習,幾乎所有禪修是好的,也以此去修其他方法,否則比較這個那個只會另加執著,而引起更多的苦惱。」說得好!善巧地提醒我們,讓我們知道兩種入手方法,而且不要堅持僅僅那一種才是正確的。

  約瑟夫.葛斯登在印度阿那葛雷卡.穆寧大(Anagarika Munindra)指導下,學習馬哈希的禪修技巧,也向緬甸另一位著名的內觀教師班迪達法師(Sayadaw UPandita)學習,他的第一本書《內觀體驗》(The Experience of Insight)是值得一讀的;除了內觀之外,葛斯登和一群成功的西方教師們,像是雪蓉.沙柏(SharonSalzberg)和史蒂芬.史密斯(Steven Smith)在班迪達法師的指導下也學習奢摩他禪定。

  事實上,班迪達法師也教導奢摩他或純禪定,諸如遍處觀(Kasinas)和慈心觀,且都具有很強的底子,只是不廣泛被人知道罷了。這是因為班迪達法師強調純內觀,因為他感覺這是比較適合現代的行者,這些人只能在短期密集精進。法師平常也對有潛能的禪修教師,在他們經歷了一段長時間密集的純內觀禪修之後,指導他們修奢摩他。 

  班迪達法師Sayadaw U Pandita 

  班迪達法師(1921年生),曾經受教於馬哈希法師座下,至今已經

教導內觀達30年之久;他除了在緬甸積極的教導之外,自從1984年起,也在美國指導過好幾次23個月的密集禪修,他也在歐洲、澳洲和亞洲指導。班迪達法師嚴謹且正確的指導,備受尊敬,如今已年屆七十,仍然誨人不倦。

  羅摩.達斯(Ram Dass),一位美國宗教教師,前哈佛大學教授,他在1985年的美國內觀雜誌「心的探索」(The Inquiring Mind)裡,發表一篇文章,對班迪達法師的教導技巧,給予一個有趣的評價。羅摩.達斯在美國定期指導心靈研習會及密集禪修,也參加班迪達法師在美國及緬甸指導的密集禪修。他的經驗,在「心的探索」中透露:「……而後,我所看到的班迪達法師真是一位大師,心的分析師,心的科學家……我真的感到他是一位大師,他已經聽心達35年之久。我看到他瞭解我的內心就像一部電腦把心列印出來。他看到我的心走向哪裡──記憶、幻想、計劃──整個結構…我看見整個方法(如:內觀)是如此的絕妙──如此的絕對地燦爛。我所看見的是它給我首次的機會開始去看一些敏銳的心的狀態,而滲透我的整個宇宙,這是我從未認知的存在,因為我從未能到達環繞他們的邊緣……我離開時一無所有,但敬畏這方法……我看見我的心的本來面目,比以前我所曾看到更清楚。」  

  班迪達法師的教法結合了學術與實修經驗。在12歲他就已經當和

尚,學習巴利文、三藏經典、論釋及註疏,也通過所有經典的考試,上至阿毘范師(Abhivamsa)的水準,這在緬甸佛教界像是博士學位,班迪達法師能夠說出有根據的理論和修法。他在馬哈希法師指導下經歷了密集禪修之後,從1955年起迄今他自己獻身於內觀教導。美國智慧出版社(Wisdom Publications)和錫蘭佛教出版社已經發行班迪達法師的一本書《就在今生》(In This Very Life)。

  評論純內觀禪修者的處境,班迪達法師1987年在緬甸馬哈希禪修中心對學員的開示中有一次提到:「在佛陀的時代,有些內觀禪修者全然不修習奢摩他禪定(譯按:《雜阿含》第347經〈須深盜法經〉可印證此說)這種修法就是所知的純內觀禪修,也是禪修者所知的平淡內觀(sukkha vipassana)(平淡的觀察──平淡是因為它沒有禪定境界),當然,一個已成為不還果或阿羅漢的人,他毫無困難地可以修習並達到禪定境界。這裡有一個要注意的警訊,就是禪修者可能會執著奢摩他禪定,而不向從存在中解脫(bhava vimutti)的崇高目標進展,因此教導:決不允許心散亂在外,也不停留在內。

  班迪達法師也教授慈心觀,這是純奢摩他禪定的一種,以下有段相關的評價:

  「大約20 多年前在錫蘭,我遇見一位在家信徒,我教他慈心觀之外,又教出入息念,他修習奢摩他後,深受鼓舞,他責怪我在以前不曾教他這修法,把自己比喻為舍利(Sari,舍利弗長老的母親),舍利也責備她的兒子沒有教她「法」。「為何我們把慈心觀夾在內觀之間?因為它扮演保護的角色,就像一個加入戰場的人躲在護罩後面以免暴露的危險,或是乘船過河來取代游泳。」

  「有時內觀禪修者可能對修法厭倦了,且很難達到定力和智慧,有頭部發燒的苦惱感。像這種情況下,他可以轉到禪那境界,去改變一下或恢復元氣。然後再繼續內觀修習。像這種禪修者被稱為『止觀雙修行者』(禪修者兼修奢摩他及內觀兩種)。」

  慈心觀有助於內觀嗎?法師回答:「對一般人慈心觀較容易修習,但不會加快內觀的進展。」

  另外一個問題,是否他認為純內觀禪法是一種較快達到道果智的方法?法師肯定地回答,他解釋道:「那像是參加一場戰爭,抱著必死的決心,你會迅速得勝。反之,戴護罩(奢摩他)上場,必然要多歡時間,用內觀你決不會死或輸掉這場戰爭。」

  禪修大師們對哪一種方法較為迅速,可能有不同的見解,哪種技巧給了最迅速的結果,是奢摩他呢?還是內觀呢?筆者希望所有的方法都是最簡單且最快速達到涅盤的。

 

  馬哈希法師

 

  馬哈希法師(1904-1982)的純內觀技巧是注意腹部的上升下降,曾經被誤解。雖然如此,但是它已屹立於時間的考驗,獲得絕大多數人的信奉支持,不僅在緬甸乃至於世界各地。位於仰光的馬哈希禪修中心現在有300處分院,分散遍佈全緬甸。和尚們在此整年的學習經典和接受馬哈希內觀禪法的教導,禪修者──僧俗二眾,在過去四十多年來曾經修習此方法獲得法益的人,超過好幾十萬人,也許這是最好的明證,證實基於《念處經》的馬哈希的方法是有效的,也是為何它通過時間的考驗而存活下來,不僅如此,而且已經繁盛發展了。這方法已經傳佈到泰國、錫蘭、馬來西亞、美國、歐洲、澳洲、尼泊爾、南韓和世界各地。約瑟夫.葛斯登、雪蓉.沙柏,和一群的內觀教師積極地在美國、歐洲和澳洲教導馬哈希的禪修法。在泰國至少有六座大型道場,包括曼谷的摩訶塔寺(Wat Maha That)、在瓊佈雷(Chonburi)的威衛阿松寺(Wiwek Asom)和恰充梭(Chachoengsao)的松貼微(Sorn-Thawee)禪修中心都教導馬哈希禪修法。在錫蘭,靠近可倫坡的堪都博達禪修中心(Kandubodha Centre)和密菲雷加拉(Mifirigala)的密菲雷加拉出離園(Mifirigala Nissarana Vanaya)也教馬哈希的方法(作者按:尼納拉瑪法師也教奢摩他,如遍處觀)。在馬來西亞,檳城的馬來西亞佛教禪修中心(Malaysian Buddhist Meditation Centre )、Kota TinggiJohor(柔佛)的寂樂苑(Santisukharama Meditation Hermitage)和Kulim Kedah(吉打)的魯乃修行林(Lunas Hermitage)已經教導許多禪修者,很多人從修習中獲得法益,並且持續在修習中;在吉隆坡的伯雷克菲爾精舍(Brickfield Buddhist Vihara)的達摩難陀法師(Ven. Dr. K. Sri Dhammananda)在他的著作《禪修──唯一的道路》(Meditation The Only Way)內有一章《內觀禪修者手冊》(Manual for Vipassana Meditators)內容是馬哈希方法的基礎,這一章由緬甸前總理烏奴(U Nu)所寫,他是馬哈希禪修法的虔誠實踐者,即使當他還是任職總理時,烏奴習慣到仰光的馬哈希中心去禪修,並很鼓勵他的人民去實踐內觀禪修。馬哈希法師曾經解釋,注意腹部的上升與下降,以及身、心所升起的其他精神與生理現象是完全依照《大念處經》的指示來的,他指出上升與下降是風大的現象,含有移動、緊張、放鬆和支撐等特性。這些與其他各種事實,像是佛陀的指示注意身體的任何姿態或意向,不管是內在或外在,已經被馬哈希法師指出。馬哈希法師也引據經典舉例證明佛陀的指示,注意四大元素,和各種身體與精神的過程為了瞭解他們的不恆常、不滿足和非實體的本性。只有這樣之後,我們才能放棄黏著而達到涅盤的解脫智。

  當馬哈希法師還在世的時候,他曾痛心的強調,他不是教導新的或脫軌的事,而是完全正確的依照《念處經》的精義修習。嚴謹的說,那不是馬哈希的方法或技巧,而事實上是基於《念處經》裡,佛陀說明要去注意所有心與身現象的升起與消失。無論是身體感覺、感受、意識、或任何身心狀態(法)。事實上,佛陀的《念處經》是這樣修習的。而被稱做馬哈希方法,祗是恰巧方便這麼叫罷了。馬哈希總是強調他只是一個身份卑微的佛陀弟子,教導佛法是依佛訓誡使之流傳廣闊,以利益和造福許多人,他絕對沒有教導任何新的、脫軌的事或是為了他個人的榮耀。

  事實上,馬哈希法師所有的談話都可在他的書裡被檢視,他總是反覆訴說佛陀的教導無常、苦、無我,在身心中到處都找不到任何一個能被叫做「我」或「我的」東西。

  任何人讀了馬哈希法師的書會發現,這些重複的文句永遠如此經常出現,以至有人可能想,這位馬哈希太嘮叨了。如此謙虛且優秀的佛子怎麼可能教出脫軌不合佛法精神的事呢?這是荒謬而且離譜的。

  馬哈希法師終其一生,獻身傳佈佛法,特別是最重要的內觀禪法,

他的一生和他的工作足以證明這一點。幾乎所有他的著作都是有關內觀,他所有的開示與講經,從未忘記將內觀帶入主題中,勸勉人們去注意他們的身心狀態,是為了從輪迴中盡快得到解脫。他有兩冊用緬文寫的如何修習內觀的書,頁數超過一千頁,內容廣泛的引用巴利經典、釋論和註疏,是古典的作品,尚未被翻譯成英文(譯按:本書有五分之一被譯成英文" Practical Insight Meditation"《實用內觀禪修》)。另外,他曾翻譯《大念處經》成緬甸文並有很多註釋,這些對內觀修習者是非常珍貴的,他也翻譯了好幾冊的《清淨道論》及其論注成緬文,用緬文寫的著作全部超過七十種。  

  另外,他的經典著作《內觀的進展》(The Progress of Insight

以緬甸文和巴利文寫。這本書是心清淨的七個階段的概要和十六種內觀智的極致以達成道果智。錫蘭佛教出版社的向智法師(Ven.Nyanaponika Mahathera1901-1994)對這作品印象深刻,他曾請求馬哈希法師允許把作品從巴利文翻成英文。馬哈希法師的巴利文知識如同他對三藏經典、釋論、註疏同樣地淵博,無疑的使他在19541956年在仰光舉行的第六屆佛教會議被選為質詢者(Pucchaka)。第一屆會議是在佛陀般涅盤後不久舉行的(即佛史上第一次結集),質詢的任務由大迦葉擔任。向智法師他本身是著名的巴利文學者,對馬哈希法師的評語是:「學識淵博」;說馬哈希法師寫的巴利文是:「一種正統清晰的風格」;對馬哈希的論文《內觀的進展》,他補充說:「對當代的巴利文學有非凡的貢獻」。在幫助馬哈希法師推廣念處內觀禪法,他不僅憑藉淵博的經典知識而說,也是他個人的體驗。這位法師早年也曾受馬哈希法師個別的密集修習指導。明顯地,這位法師從這方法親身體驗裡發現了它的好處。

  《內觀的進展》由佛教出版社於1965年發行,馬哈希的另一著作《實用內觀禪修─念處禪定的基礎及進展》(Practical Insight Meditation),已經再版好幾次了。最近兩本書都已被翻譯成意大利文,由意大利出版商發行。馬哈希法師禪法是向禪修大師──明貢法師(Mingun Jetavam Sayadaw)學的。使用腹部的上升與下降當作最初的目標,馬哈希法師也教禪修者注意所有六根的升起與消失的現象。其系統的觀注方法,清楚且正確的指示,結合嚴謹、密集的禪修課程來持續日以繼夜的正念,可以說明這方法的有效性和它帶來的成果。

  在認定馬哈希法師孜孜不倦的推廣內觀和佛法,緬甸政府在1952年授與他「最高大哲士」(Agga Maha Pandita)的頭銜。馬哈希法師逝世於19828月,享年78歲,他受到緬甸人民極大的尊敬,視之為一個有天賦而特別完美的人,一位無疑的聖人(ariyalabhi),一位謙虛的佛陀僕人,盡其一生在服務佛法,優秀的服務,在內觀和佛法的歷史上留下永遠的標記。

 

結論

  我們已到了審察多位禪修大師的方法的尾聲了。為何我們為了回答兩個問題,討論了各種方法的細節呢?這正是要給禪修者廣大的展望與瞭解兩個主要的修習方法,就是透過奢摩他或是直接內觀。我們也給予多位禪修老師的生涯及工作簡要的評價,目的是給禪修者賞識這些教師的說法,從經典知識及禪修體驗。他們不是任意的演繹佛陀的教導,而是參考完整的巴利聖典、釋論及註疏。因此他們的教法也引經據典,由於這樣的瞭解,我們希望禪修者能解惑,並且以熱忱和信心去修習他們的禪法。我們希望在付予所有的時間和努力,探討和解釋:是否純內觀有效?是否禪定是必要的?之後,這些諍議問題可以休止。用更熱忱更堅定的信心追求真正的事業及開始與持續修習工作。畢竟佛陀不希望我們去「數他人的牛」,而是去計數我們自己的,親自藉由修行去領悟結果。偉大的導師們太瞭解有各種著手的方法。他們引導我們遠離無用的諍論,總是鼓勵我們實修,淨化我們的心。內觀或奢摩他,剎那定、近行定或安止定──他們都是有根據的,也許阿姜查詮釋得最好,他說:「這些日子人們執著在文字上,他們稱他們的修習叫內觀,叫奢摩他,在此是被瞧不起的,或者他們稱他們的修習是奢摩他,在修內觀之前必需先修奢摩他,所有這些說法都是可笑的,不要在這條思路上庸人自擾,直接去修習,究竟如何你自己會看到。」誠然,我們需要多修少說。當然,也包含本作者。我們已說得夠多了,讓這事休止吧!有許多重要的工作待辦──持戒、慈悲、寬容,和其他的善行要培養;學習去實踐,習禪為了讓每個人去領悟智慧,佛陀教導的工作要實行;不要耗費我們的能源,讓我們和諧的共同奮鬥。所以讓我在此結束本文。若在這篇小小的論文裡有任何的缺點的話,請多包涵!

  並且再一次的祝福所有的禪修者──不管修習奢摩他或純內觀禪

法,兩者都一樣有根據的,容易而快速的進展到目的地「涅盤」──從苦中獲得解脫。

  (本文譯自:Ven.VisuddhacaraVipassana JhanaWhat The Masters Say原載Vipassana Tribune,1996.7.Vol.41997.2. Vol.5作者Ven. Visuddhacara〔淨行〕是一位馬來西亞佛教比丘,目前住在

檳城,他早期的書包括「Curbing AngerSpread Love , Drinking Tea Living Life, Loving and Dying」)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