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5/29 23:39:57
學習次第 : 進階
虛雲和尚法匯—開示
鼓山門下弟子順德岑學呂寬賢編輯
宣統三年在上海靜安寺成立佛教總會
民國二十二年癸酉在福建功德林佛七開示
民國三十二年一月十七日在重慶慈雲寺開示
民國三十五年八月八月十八日在廣州中山會館各界歡迎大會上開示詞
民國三十六年在香港東蓮覺苑講
民國三十六年丁亥八月初一日在澳門平安戲院開示歸戒
三十六年九月廿七日在廣州聯義社演說
在廣州佛教志德醫院演講
參禪與念佛
參禪的先決條件
禪堂開示—用功的入門方法
宣統三年在上海靜安寺成立佛教總會
上海居士林請普說
今承眾位居士邀請略談佛學。論到此事。老衲抱愧萬分。蓋緣自己毫無實行。雖然浮談淺說。無非古人剩語。與我本沒交涉。想我佛為一大事因緣降世。垂訓八萬四千法門。總皆對病開方。果若無病。藥何用施。倘有一病未愈。則不可不服其藥。其方在我華夏最靈驗者。莫過於宗律教淨。以及誦持密咒。以上數方。在此土各光耀一時。目下興盛見稱者。無越
江浙。於台賢慈恩。東西密教。大展風光。諸法雖勝妙。唯于宗律二法。多不注意。嗟茲末法。究竟不是法末。實是人末。因甚人末。蓋談禪說佛者。多講佛學。不肯學佛。輕視佛行。不明因果。破佛律儀。故有如此現象。大概目下之弊病。莫非由此。既然如是。你我真為生死學佛之人。不可不仔細。慎勿暴棄。法門雖多。門門都是了生死的。故楞嚴經雲。“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所以二十五聖各專一門。故雲一門深入。若一聖貪習多門。猶恐不得圓通。故持六十二億恒河沙法王子名。不及受持一觀音名號也。凡學佛貴真實不虛。盡除浮奢。志願堅固。莫貪神通巧妙。深信因果。懍戒如霜。力行不犯。成佛有日。別無奇特。本來心佛眾生原無差別。自心是佛。自心作佛。有何修證。今言修者。蓋因迷悟之異。情習之濃。謬成十界區分。倘能了十界即一心。便名曰佛。故不得不盡力行持。消除惑業。習病若除。自然藥不需要。古雲。但盡凡情。別無聖解。喻水遭塵染。一經放入白礬。清水現前。故修學亦如是。情習如塵。水如自心。礬投濁水。濁水澄清。凡夫修行。故轉凡成聖也。但起行宜辨正助。或念佛為正。以餘法作助。余法都可回向淨土。念佛貴於心口不異。念念不間。念至不念自念。寤寐恒一。如是用功。何愁不到極樂。若專參禪。此法實超諸法。如拈花微笑。遇緣明心者。屈指難數。實為佛示教外之旨。非凡情之所能解。假若當下未能直下明心之人。只要力參一句話頭。莫將心待悟。空心坐忘。及貪玄妙公案神通等。掃盡知見。抱住一話頭。離心意識外。一念未生前。直下看將去。久久不退。休管悟不悟。單以這個疑情現前。自有打成一片。動靜一如的時候。觸發機緣。坐斷命根。瓜熟蒂落。始信與佛不異。溈山雲。‘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豈欺我哉。每見時流不識宗旨。謬取邪信。以諸狂禪邪定。譏毀禪宗。不識好惡。便謂禪宗如是。焉知從古至今。成佛作祖。如麻似粟。獨推宗下。超越餘學。若論今時。非但禪門。此外獲實益作獅吼者。猶罕見之。其餘諸法。亦不無弊病。要知今日之人。未能進步者。病在說食數寶。廢棄因果律儀。此通弊也。若禪者以打成一片之功夫來念佛。如斯之念佛。安有不見彌陀。如念佛人將不念自念寤寐不異之心來參禪。如斯參禪。何愁不悟。總宜深究一門。一門如是。門門如是。果能如此用功。敢保人皆成佛。那怕業根濃厚。有甚習氣不頓脫乎。此外倘更有他術能過此者。是則非吾所能知也。每歎學道之士。難增進勝益。多由偷心不歇。喜貪便宜。今日參禪。明日念佛。或持密咒。廣及多門。不審正助。刻刻轉換門庭。妄希成佛。毫無佛行。造諸魔業。共為魔眷。待至皓首無成。反為訕謗正法。古雲。‘欲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法輪。’今逢大士勝會。同心慶祝。各各須識自家觀自在。大士從聞思修。入三摩地。阿難縱強記。不免落邪思。將聞持佛佛。何不自聞聞。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虛雲一介山野之夫。智識淺薄。因承列位厚意邀來。略敘行持損益雲爾。今朝九月正十九。共念觀音塞卻口。大士修從耳門入。眼鼻身意失所守。絕所有。切忌有無處藏身。當下觀心自在否。
民國二十二年癸酉在福建功德林佛七開示
勝進法師命署燁居士錄
當民國廿二年春季。閩省福建功德林居士。發起佛七時。至第三日。虛雲老和尚。由鼓山湧泉寺下省公幹。順途到功德林慰問大眾。剛好佛七止靜默念。大眾一聞虛雲老和尚駕到。大半離座迎接。叩頭禮足。當時雲老和尚大喝一聲說。你們學佛好多年。今天對這樣嚴肅佛七道場。給你倒插法幢了。佛法的門中。無論是禪是淨。貴在六根門頭用事。掉舉與昏沉。都是失念的病源。你們記得嗎。彌陀經中說過。假如一天。二天。三天。甚至於七天。都一心不亂。那個人在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和諸聖眾。現在他的面前。接引往生。現在你們諸位能不能一心不亂。如果一心不亂。怎樣會聽到老僧到來。如果一心不定。念到阿彌陀佛現身到來。你也不認識。他是佛是魔。你還不認識。是定是亂。也弄不清楚。那前途危險。真是可憐。可憐。
大眾給他教訓一番。都不知道怎樣是好。到佛七場中開靜了。虛雲老和尚就同大家入殿禮佛。向大家開示說。
你們打佛七。貴在一心。如果心不一。東看西聽。這樣的念佛。就是念到彌勒下生。還是業障纏身。佛法世法。都是一樣。世法無心。尚且不可以。何況佛法呢。念佛的人。從頭到尾。要綿綿密密。一字一字。一句一句不亂的念去。佛來也這樣念。魔來也這樣念。念到風吹不入。雨打不濕。這樣才有成功的日子。為什麼呢。佛者是覺也。既然能覺悟。自然知道用力專心念去。魔者是惱也。惱害眾生慧命。知道他惱害慧命。當然更加用力專心去降伏他。所以當能夠覺時。就是見佛。如果遇害。就是著魔。現在佛七場中。如果坐在本位不動。繼續念下去的各位居士。算是見著佛了。你們叩頭接我的有幾位。你們說接到什麼。既說不出好處。豈不是虛耗時光。空無所得。豈不是我來惱害你們一心大事。擾亂你們一心淨業。這樣就是你們置我於魔羅邊處了。可歎。世俗人每每不知恭敬三寶。實在可憐。他們有的用什麼燒豬。雞魚供養觀音菩薩。既然犯了殺戒。又不恭敬。有一次。我在上海時。正遇梅蘭芳在上海演戲。有某居士包一個廂位。花數百元請我看戲。我告訴他說。八關齋戒弟子。尚且不可看戲。何況我出家的僧人。你請我看戲。無異燒豬供菩薩。那個人叩頭悔過說。我今天花了幾百元得到開示。知道敬僧的道理了。佛法無上。貴在用心。一句珍重。揖別而去。此時各人不敢起身送別。而虛雲老和尚也不回頭看看。
這個佛七。經過虛雲老和尚開示之後。所剩下的四天佛七功夫。的確是樣樣照做。其中有一位陳大蓮居士。建甌人。歸依太虛法師。曾任福建省議會議員。在此期佛七的第六天念佛中。看見地上顯出黃金色。很是高興。結七後特地上鼓山。再請虛雲老和尚開示。蒙虛老和尚開示說。這是心到達清境的表現。切戒生貪念。務須一心念佛。努力精進。自然到家。不能夠有其他希求。要知道圓人說法。沒有一法不圓。任他橫說直說。都是契理契機。
民國三十一年冬。政府主席暨各長官。發起啟建護國息災大悲法會於重慶。特派代表屈映光。張子廉來粵邀請 雲公赴渝。主持法會。十一月六日。由粵啟程。經湘桂黔。以達重慶。於慈雲寺及華岩寺。分建法會四十九天。至三十二年一月二十六日圓滿。返粵。其間經過各地。備受各界歡迎款待。請法歸依。計給牒歸依者有四千餘人。上堂說法開示數十次。茲擇錄法語如左。
民國三十二年一月十七日在重慶慈雲寺開示
侍者惟因筆錄
今日諸位發心來歸依三寶。老衲甚為欣慰諸位遠道過江來此。無非希望得些益處。但若想得益。自須有相當行持。如徒掛空名。無有是處。諸位須知現既歸依。即為佛子。譬如投生帝王之家。即是帝王子孫。但能敦品勵行。不被擯逐。則鳳閣鸞台。有分受用。自今以後。須照佛們遺教修持。要曉得世間萬事如幻。人之一生。所作所為。實同蜂之釀蜜。蠶之作繭。吾人自一念之動。投入胞胎。既生以後。漸知分別人我。起貪嗔癡念。成年以後。漸與社會接觸。凡所圖謀。大都為一己謀利樂。為眷屬積資財。終日孳孳。一生忙碌。到了結果。一息不來。卻與自己絲毫無關。與蜂之釀蜜何殊。而一生所作所為。造了許多業障。其所結之惡果。則揮之不去。又與蠶之自縛何異。到了最後鑊湯爐炭。自墮三途。所以大家要細想。要照佛言教。宜吃長素。否則暫先吃花素。尤不可為自己殺生。殺他之命。以益自己之命。于心何忍。試觀殺雞捉殺之時。彼必飛逃喔叫。只因我強彼弱。無力抵抗。含冤忍受。積怨於心。報復於後。以較現在武力強大之國。用其兇器。毀滅弱小民族。其理正同。諸位既屬佛子。凡悖理之事。不可妄作。佛法本來沒甚稀奇。但能循心順理。思過半矣。許多人見我年紀虛長幾旬。見面時每有探討神通之情緒。以為世外人能知過去未來。每問戰事何日結束。世界何日太平。其實神通一層。不但天魔外道有之。即在鬼畜俱有五通。此是性中本具。不必注意。我們學佛人。當明心見性。解脫生死。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從淺言之。即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不但不可損人利己。更宜損己利人。果能切實去做。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一切自知自見。自不枉今日歸依也。
方才有幾位詢問楞嚴經意旨。茲乘大眾在此機緣。略說概要。此經原有百卷。而此土所譯。祗有十卷。初四卷示見道。第五第六等卷示修行。第八第九卷漸次證果。最後並說陰魔妄想。阿難尊者為眾生示現詢問。而佛首明諸法所生。惟心所現。因阿難尊者見佛三十二相。如紫金光聚。心生愛樂。佛問其將何所見。阿難尊者白佛言。用我心目。由目觀見。如來勝相。佛問心目何在。阿難尊者白佛言。縱觀如來。青蓮華眼。亦在佛面。我見觀此浮根四塵。祗在我面。如是識心。實居身內。佛告心不在內。不在外。亦不在中間。若一切無著。亦無是處。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皆由不知二種根本。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應知諸法所生。惟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而一切眾生不成菩薩。皆由客塵煩惱所誤。色聲香味觸法為六塵。眼耳鼻舌身意為六根。是為十二處。加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識為十八界。另地水火風為四大。再加空大見大識大為七大。合為二十五數。由二十五位賢聖分別自陳宿因。入道途徑。至於六道輪回。淫為其本。三界流轉。愛為之基。阿難尊者為眾生示現。曆劫修行。幾難免摩登伽之難。所以示罪障之中。淫為首要。因淫損體。遂殺生補養。而盜妄等惡。亦隨之而生。阿難見了如來三十二相。如紫金光聚。對摩登伽之美色。而不愛樂。男子見了女子。或可觀想自己亦作女子。女子見了男子。或可觀想自己亦作男子。以杜妄想。自己終日思想。確可轉移心境。譬如我從前幼時在家垂辮發。衣俗衣。終日所觸所想無非俗事。晚上做夢。無非姻親眷屬。種種俗事。後來出家所作所思。不出佛事。晚上做夢。亦不外念佛等等。至蔥蒜五辛。不可進食。為免助長欲念。所謂除其助因。修其正性。更加精勤增進。自能漸次成就。更須自己勤奮。不可依賴他人。阿難尊者以王子佛弟。舍其富貴。出家從佛。希望佛一援手。即得超登果位。詎知仍須自己悟修。不能假借。不過吾人如能發心勤修勿怠。則由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以至十地。亦自得步步進益。以達等覺妙覺。而三界七趣。無非幻妄所現。原本不出一心。即一切諸佛之妙明覺性。亦不出一心。是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香嚴童子可說即是我鼻。憍梵菩薩可說即是我舌。二十五位聖賢因地。雖有不同。修悟並無優劣。不過現在時機。發心初學。似以第二十四之大勢至菩薩。及第二十五之觀世音菩薩。二種用功方法。或更相宜。觀世音菩薩于阿彌陀佛退位時。補佛位。而大勢至菩薩。則候觀世音菩薩退位時。補佛位。大勢至菩薩以念佛圓通。吾人學習應念阿彌陀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因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曆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至於觀世音菩薩。則從聞思修。入三摩地。上合十方諸佛。同一慈力。下合六道眾生。同一悲仰。若遇男子樂持五戒。則於彼前。現男子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女子五戒自居。則於彼前現女子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如是或現天人。或現聲聞緣覺以至佛身。所謂三十二應。以及十四無畏。四不思議。經無量劫。度無量眾生。眾生無盡。悲願無盡。諸位善體斯意可也。
一月十八日晚在重慶慈雲寺開示
現在與大眾隨便閒談。開示二字。愧不敢當。因為虛雲連自己都未明白。豈敢謬教他人。佛教開示。場合很多。如叢林坐香。班首輪流開示。觀音七念佛七等亦複如是。但拜懺不同打七。禮懺須五體投地。三業清淨。不能加以雜言亂語。故懺壇上不說開示。禮懺時須觀著『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今頂禮觀音前。感應道交自實現。”以能禮之心。禮所禮之佛。諦觀能禮之心。現在未來過去三世了不可得。一切空寂。則如來藏本有體性。自然髮露。故金剛經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都是雙遮雙照的意思。空非空。色非色。即真空真色。我們大家都是佛子。處此水深火熱之中。不逢治世。所遇的不是炸彈就是飛機。真屬不幸。但不幸中還是幸福。何也。佛子的本來勾當。所謂‘一缽千家飯。孤身萬裏遊。’可是現在亦有些行不通了。我們此時祗好放下一切。檢點身心。以身為苦本。心為罪源。若不及今力自修持。更待何時。一失人身。萬劫不復。放下妄想。心本如如。不從外得。能精勤修持。何患生死不了。所以儒家亦雲。‘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現在人心不古。不知政教之關係。於政以治身。教以治心的意義。完全不懂。最近達識之士。多知目前大劫。非政教合一。不足以救苦息災。如此次政府元首及各院部當局發心啟建護國息災大悲道場即此意也。從前法會是常造的。甚麼十輪金剛法會等等。我也記不得許多。可是用心各有不同。如西藏喇嘛在中原弘法者。近來甚多。而政府特別加以崇敬。其意甚遠。是否政府特別信仰。不得而知。惟對於中原青衣僧徒。則時加種種壓迫。毀廟逐僧。不一而足。本來青黃二教。均佛弟子。後人以居華東者。在日本為東密。居華西者。在西藏為藏密。近年密教。在中國風行一時。以為特長處。能發種種神通變化。可是閒時不燒香。急時抱佛腳。是不成的。虛雲化食人間。中外地方。差不多都到過。我是凡夫。沒有神通。不會變化。所以不敢吃肉。亦不敢過分用度。一般不明佛法者。未忘名利。求通求變。存此妄想。非邪即魔。須知佛法是在自己心內。不可心外取法。神通屬用功之過程。豈可立心希求。有此用心。豈能契無住真理。此類人們。佛謂之可憐憫者。現在幾位大心菩薩。發願為國息災。修大悲懺法。邀虛雲來此主持。我們大家要精誠一致。當自己事來做。護國息災功德。此是人人應當做的。我們拜懺。稱揚聖號。最靈感的觀音。於此土最有緣。但心若不誠。亦不能感應。如誠心稱名。觀音無不尋聲救苦。楞嚴經二十五聖。惟觀音菩薩妙證圓通。文雲。“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流忘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一者十方諸佛同一慈力。二者十方眾生同一悲仰。觀音有大無畏。三十二應列為第一。又雲“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念六十二億恒沙法王子聖號。與念觀音一聲相等。這部大悲懺。是四明法智大師所修。其悲願不可思議。其感應力亦不可思議。載籍甚詳。不可忽也。朝於斯。夕於斯。五體投地。三業清淨。能斷殺盜淫貪嗔癡。變十惡為十善。便符懺法妙理。並鬚髮四大宏願。將他人香花。莊嚴自己福慧。何樂而不為。說是假。行是真。今天將佛法大概說一說。彼既丈夫我亦然。自尊自貴。自然感應。最後講一段故事你們聽聽。清代康熙帝時。元通和尚主持西域寺。一日有黃衣僧來。帝甚崇之。命師招待。師雲。彼非僧亦非人。是一青蛙精。但神通廣大。時適久旱。帝乃命其求雨。雨果降。帝敬之愈甚。元通和尚曰。可將雨水取來。是青蛙尿耳。試之果然。邪正乃分。故楞嚴經五十種陰魔。均須識取。不然被其所轉。走入魔道了。請大眾留心。
一月十九日開示
菩薩們。這個法會。虛雲太不知自量。不知各位上殿過堂。還要應酬佛事。辛苦萬分。晚上還要請各位念佛。聽開示。豈不是打閑岔嗎內中有點說不出的意思。所謂諸佛菩薩。難滿眾生願。因為有許多居士。在法會中想聽開示。但昨天我也說過。拜懺與打七不同。沒有講開示的必要。他們發心。也很難得。我現在不是虛雲。變成虛名了。說不出來的話。我已曾同當家師說過。這次法會。討各位受辛苦些。當自己事做。如他方打淨七。天天無休息時間。這邊常住。田無一塊。瓦無一片。不應酬佛事不成功。應酬佛事。不能打七用功了。但佛事很忙。天黑大殿還要放焰口。所以在此時講一講。以便居士們過河回家。但拜懺四十九人。不能停聲。換人亦不停聲。常住最忙。這二十四人不可下壇。所謂開示者。開即開啟。示即表示。講為人之善惡。開顯本來面目。但這面孔無大小方圓聖凡男女等色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故也。視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但盡凡情。別無聖解。學道的人。須真實。不可掛羊頭賣狗肉。但向己求。莫從他覓。但有言說。都無實義。說是假。行是真。充一人而多人。一家而一國。而多國。輾轉變化。全世界不治而化矣。學佛不論修何法門等。總以持戒為本。如不持戒。縱有多智。皆為魔事。楞嚴二十五門。各證圓通。故雲方便有多門。歸源無二路。自己擇一門為正行。餘者為助行。須福慧雙修。單福則屬人天有漏。單慧則為狂徒。修行不斷殺心。臨終非作土地即城隍。我看見很多的人。吃素半世。學密宗即吃肉。實可悲痛。完全與慈悲心違背。孟子都說聞其聲不忍食其肉。何況為佛弟子也。取他性命。悅我心意。貪一時之口福。造無邊之罪惡。何取何舍。何輕何重。每見出家釋子吃肉的也不少。我的嘴不好。叫我講我就無話不說。望大家共勉之。
二月一日在貴陽黔明寺開示
虛雲這次奉政府首長。及諸位大居士邀請。赴渝主持護國息災大悲法會。路過此地。因時間所限。不能到各常住去拜訪問訊。諸請原諒。現在因修理汽車機件。來與各位談談。各位都是老參上座。對於佛法已有相當研究。用不著我來饒舌。可是你們一定要我來說。又不得不說幾句。現在世界相爭相殺。人民生活。同在水深火熱之中。所謂‘民不聊生。’此地幸有廣妙和尚弘揚佛法。普度眾生。虛雲此次得與各位相會一堂。因緣非偶。但虛雲不過比各位空長幾歲。其他自問無足取。民國創立。信教自由。政府本著國父遺教。迭經明令頒佈。試觀異教如天主耶穌回教均在政府保護下。何以我國遍處毀廟逐僧的事。有冤無處訴。此點大家想想。他們毀廟逐僧。固然不對。但物必自腐而後蟲生。現在佛門弟子。多將自己責任放棄。不知道既為佛子。當行佛事。佛事者何。即戒定慧。是佛子必須條件。若能認真修持。自然會感化這班惡魔。轉為佛門護法。現在是和尚犯法。累到諸佛遭殃。霸廟宇。逐僧徒。他們不知道和尚不好。與廟宇何干。如黨員不好。與全黨無幹一樣。如謂和尚不好。便要毀及廟宇。那麼黨員不好。豈不是要拆毀黨部。此種道理。我們希望眾人明白。我們大家總要各出一隻手。扶起破砂盆。不要說貴州人顧貴州佛法。須知佛教是整個的。人不分冤親。地不分疆界。方為真正大同主義。還要知到自己生死大事。更為要緊。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各人自己前進。切勿空過此生罷。
民國三十五年八月十八日在廣州中山會館各界歡迎大會上開示詞
李纘錚記
此次省會四眾。暨各大護法。促請虛雲來省弘揚佛法。虛雲知識淺薄。愧不敢當。經與諸代表訂明三點。第一敬辭歡迎。第二敬謝請齋。第三不能久留。均由諸代表承諾。虛雲始敢下山。到達後。蒙各界諸多優待。六榕寺地方窄狹。光臨者每不及應接。於是大眾請虛雲到此講幾句話。有人以為虛雲是什麼了不得的人。其實我是一個老朽木偶。無用無能。無話可說。無法可說。現在各界擬發起追悼陣亡將士暨死難同胞水陸法會。我今日且講水陸道場之緣起。何謂水陸。水者江海湖沼。陸者高低丘陵。水陸包含虛空。凡有色相。均不能離此三者。我佛如來發大慈悲。賑濟有情。故有此法門。此法門緣佛在靈山會上說法時。阿難尊者在林間習定。見一鬼王。求佛普渡。釋迦牟尼佛因說水陸之法。此鬼王乃觀世音菩薩化身。憐諸眾苦。設法超度。使幽冥地獄眾生。均能超生極樂。中國則始于梁武帝。梁武帝請志公和尚初起水陸大齋。發菩提心。制定水陸儀軌。極為真誠。利益昭著。蠟燭熄後。梁武帝一禮。燈燭盡明。再禮宮殿震動。三禮空中雨花。水陸之功德。有如此者。唐朝法海寺英公禪師啟建水陸。超度秦莊襄王。范睢穰侯。白起王龍羽。張儀。軫昧等沉淪千餘年。均藉此超升。幽魂超升天界。宋蘇東坡居士。明蓮池大師等歷代聖賢。均加補充。儀軌益臻完備。萬法由心所造。大家有誠心。必有感應。虛雲承各大護法虔邀主法。當勉為其難。抗戰以來之陣亡將士。以身殉國。忠魂無依。崇德報功。自須超薦。其次不屈義民。流離道路。家破人亡。不降於敵。仍是為國。無主孤魂。罔有得所。再有炸彈疫病覆車墮水一應枉死等眾。均須一體普渡。以慰幽靈。死者得安。生民獲益。所謂普利冥陽是也。此即因果迴圈之理。挽回人心之道。不外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世間種種苦楚。無非種下惡因。如果昧盡良心。喪失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而妄作妄為。則歹人牽累好人。世界仍有禍亂。值茲國土重光之際。亟應興利除弊。改惡從善。以免再受敵人欺淩。如果不顧大局。再起內亂。人民不知死于何地。在此時期。凡屬有良心者。應當覺悟團結。解除劫運。溯思過去中國戰爭。肇自黃帝大戰蚩尤。以後戰爭不止。一部二十四史。有人說是相斫書。如要永久和平。大家應當發大慈大悲的菩提心。菩提是梵語。意思是覺。覺者。心地光明也。諸佛與眾生之差。只是覺與不覺而已。覺悟世間一切諸法緣生如幻。當體定實法不為所染。謂之聖賢。不覺則無明。無明起則事理為之糊塗。各人就自心的緣起。生十法界。十法界皆是一心所造。何為十法界。即四聖六凡是也。四聖者聲聞。緣覺。菩薩。佛。謂之四聖。超出三界。不受輪回。四聖之分別。在發心之高下。最上者為佛。次菩薩。再次緣覺。又次聲聞。其餘天道。人道。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六法界為六凡。均在苦海之中。天道為二十八層諸天。享盡福報。仍須輪回。人道由帝王將相以至農工士庶。受盡生老病死之苦。阿修羅道有天之福。無天之德。終歸覆滅。畜生道亦有高下苦樂。由龍鳳獅子麒麟以至濕生化生之蟲蟻。鬼道苦樂不同。閻王城隍均為鬼王。以至一切無主孤魂千百年不能超脫者。最苦者為餓鬼。地獄道有苦無樂。名目繁多而最苦。十法界不出一心。覺與不覺之所由作也。我佛大慈大悲。說法令大眾發菩提心。菩提心參差不同。大者成佛。中者成菩薩。小者成緣覺聲聞。諸天亦有發菩提心者。依其大小深淺。成就不同。我們是在人道。應大發菩提心。救渡眾生。代眾生受苦。願去苦超升。人人如此。人間自然無苦。有人問我神通變化。世界何時太平。國運好不好。其實我是凡夫。一無所知。所謂老朽。朽木不可雕也。不過比各位多吃幾年飯。癡長幾年。多聽了幾句古人語。多看幾本經書。知道為人之苦。故講這些話。各人不必問國家能否平靜。只問自己心地。無論朝暮。不分官民男女。如何實行孝悌忠信。克己互勵。不昧良心。忠於國家。教養兒女。和順夫妻。禮睦鄉黨。與朋友交而有信。人人如此世間自然太平。否則知過不改。苦楚必在後頭。比從前更不得了。不管人心如何複雜。我自己守住本分。不妄為幹求。即以敵侵我作比。自前清道鹹以來。外人進來。不全是要土地。最大目的為通商。通商是為財為利。如果我們守本分。抱著君子居無求安。食無求飽。憂道不憂貧。不貪享樂境界。幾千年均過得。現在如何過不得。如果大家一條心。守本分。用土貨。外人無利可圖。自然不生侵淩之想。金錢不外流。自然民富國強。不必一定要飛機炸彈。目前人欲橫流。大家蔑視舊道德。有心人引為隱憂。恐無法教誨後人。不免刀兵之劫。我們要不為世風所轉。明因果。知報應。知道種惡因得惡果。提倡道德。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自然龍天擁護。子孫昌盛。個人安分守己。國家也得太平。虛雲知識淺薄。今天只能將大齋勝會緣起。略述梗概。辛苦各位。
民國三十六年在香港東蓮覺苑講
‘機緣難得。開示有愧。’各位善知識。本人此次來廣州之因緣。是張發奎將軍。及羅卓英主席。為超薦大戰及內戰之陣亡將士殉難同胞。故本人來廣州作一水陸法會。承香港佛教同人之約。本人亦欲與港地之護法舊弟子相見。故來港一行。今日得與諸位共處一堂。機緣頗為難得。若說到開示法要。本人感到十分慚愧。原因。一為言語不通。彼此隔閡。二為自己尚不能開示自己。何敢開示他人。故祗能說與諸位隨便談談。
‘佛法常聞。港人之福。’吾輩佛教徒當知佛法難聞。但港方常有各大法師在各佛教場所講解經論。是誠不可謂非香港人之福。講經法師多。明教理者亦多。重要是教人不可著於外相。如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又雲。“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而不能成佛。全由塵勞煩惱之所迷惑。佛陀福德智慧圓滿是不迷常住真心。常即不變。住即不動。真即不假。此不變不動不假能覺悟了知一切法者。名常住真心。‘起惑作業。無量痛苦。’眾生因迷住真心故。起惑作業。紛紛擾擾。此紛擾中即有無量痛苦在。如大乘起信論雲。“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粗即可見諸事實之粗相。目前世間之現像是貪嗔癡及殺盜淫種種惡業充滿。由此惡業。引起流轉受報。致有眾生相續。世間相續。(輪回)推此輪回之因。為心對外境迷執(無明)而起。如能覺悟。返妄歸真。即能息除流轉輪回之苦。何以有貪嗔癡。即能起殺盜淫種種惡業。
‘人各淨心。世安民樂。’如一家庭父母養有子女數人。父母對之必加愛護。有愛即有貪。貪其所愛者。常得快樂及美好之享受。如貪求而不得。則嗔心隨起。嗔心熾盛。則起爭鬥。小者則家與家爭。大者則國與國爭。戰事爆發矣。故欲世界安寧人民和樂。必須各淨其心。貪嗔癡猶若人之心病。欲使去除此心病。必須良醫開示妙藥。佛即一切眾生心病的良醫。一切佛法是妙藥之單方。眾生心病有多種。故治心病之法門亦多。
‘佛學必須注意實行。’如能信醫服藥。自必藥到病除。但信醫之藥方而不依方服藥。故雖有良醫妙藥。以不服故。病亦依然。故學佛而欲修淨自心者。必須注重於實行。複有不得不注意者。佛為治各種不同心病。故設有多種法門。如治嗔心重者教修慈悲觀。治散亂心重者教修止觀。治業障重者教修念佛觀。一切如來三藏十二部經典。皆不可思議。不得於此中有所偏輕偏重。
‘不離本宗。專心信賴。’祗能選擇何法門與本人最相應。即以此一法為正。餘法為副。專門修學。行住坐臥。不離本宗。如念佛則隨時隨地不忘念佛。試觀經中有。“受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名號。與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其功德正等無異。”皆為勉勵眾生專心信賴所宗作如是說。設學佛者。無有主宰。不專心修學。結果必一無所得。
‘努力破除一切妄想。’又修學者。必須依佛戒。戒為無上菩提本。如依佛戒。則不論參禪。念佛。講經。無一不是佛法。若離佛戒。縱參禪。念佛。講經。亦與佛法相違。入於外道。學佛修行。本非向外尋求目的。只為除去自己業障。使不致流轉生死。若了生死。無須行持。故經雲。“佛說一切法。對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即無一切法。”此心即指妄想。其經中意。如無病即不須藥。又學佛者最要具足自信心。梵網經雲。“我是已成佛。汝是當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意謂人人如能自信。具有佛性。當來成佛。必努力解除一切客塵妄想。
‘有如演戲。人生若夢。’自信自身本來是佛故。一切煩惱。一切相。一切障。皆是顛倒妄想。故修行者。切不可執著。應當放下。所謂萬法皆空。一無所得。金剛經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何以一切世間有為法是如幻無實。此以喻明之。猶如演劇。臺上鼓樂奏時。戲子則扮演男女老少種種角色。演出喜怒哀樂等情節。臺上之天子。威風凜凜。及至台後問之。則彼必答曰。戲也。臺上之殺人兇犯。驚怖憂愁。及至台後問之。彼亦曰。戲也。
‘設能覺了。何有苦樂。’演戲時情節逼真。下臺後則一無所得。眾生亦複如是。煩惱未了時。榮華富貴。喜怒哀樂。般般出現。人人本來是佛。猶如戲子本身。煩惱流轉時。猶如扮演劇中人。設能覺了世間原是劇場。則處天堂亦不為樂。在地獄亦不為苦。男本非男。女本非女。本來清淨。佛性一如。世人不覺。常在夢中分別是我是他是親是怨。迷惑不息。其有出家者。雖離親戚眷屬。但又分別此是我居之寺院。是師。是徒。是同窗。是法友。亦屬執迷。
‘返妄歸真。自利利他。’故在家者被俗情迷。出家者亦有法友法眷之迷。皆未得真覺。如能脫離一切迷惑。返妄歸真。方可成佛。故六祖大師聽人念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處。頓然有所覺悟。此八字。如從言語上解當不可得。必須心內領會。佛教真理。雖不可以言說論表。但若全廢言說。則又有所不能。理必依文字方能引見義故。今之學佛者。應研習一切教理。而以行持為根本。宣揚佛法。使佛法燈燈相續。“將此身心奉塵刹。是則名為報佛恩。”希望一切學佛者。皆以此二語。以為自利利他之標準可也。
民國三十六年丁亥八月初一日在澳門平安戲院開示歸戒
弟子寬榮譯語並記
今蒙佛教同寅相邀。假座平安戲院與諸仁者說法。
‘法’者。即眾生心。眾生心與佛心本無二心。是心具足一切法。即法即心。即心即法。如起信論雲“所言法者。即眾生心。具足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所謂‘世間法’者。即天。人。修羅。畜生。餓鬼。地獄。一切有情無情。依正因果等法。又名六凡法界。‘出世間法’者。即聲聞。緣覺。菩薩。佛法是也。又名四聖法界。斯則四聖六凡。合名為十法界法也。此十法界法。不出一心之所造成。若隨顛倒迷染之緣。則有六凡法界生。若隨不顛倒悟淨之緣。則有四聖法界生。由是觀之。聖之與凡。唯心之垢淨而現。六凡心垢故。則現六道善惡罪福等相。四聖心淨故。則現威德自在光明赫奕。慈容德相。故經雲。“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提影現中。”是故苦樂由心。炎涼自我。自心作業。自身受報。唯聖與凡。但問自心可矣。凡愚昏闇。未了唯心自造之旨。妄起疑惑。若遇逆境。則怨天尤人。遇順境。則驕矜自恃。或有終身作善而得惡報。作惡而得善報。則謗無因果。那知因果理微。如種果子。先熟先脫。假我今生雖作善業。反招惡報者。皆由過去惡業熟故。今生雖善。而過去之惡業已熟。不得不先受惡報。以今生善業未熟故。不得現受善報。信此理者。必無疑惑。然無始障深。久在迷途。備受辛酸。脫苦無由。當如之何。楞嚴經雲。“一切眾生。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此想不真。故有輪轉。”夫欲不受輪轉者。當淨諸妄想。妄想淨。則輪回自息。故迷心名為眾生。覺心名為諸佛。佛與眾生。一迷一悟而已。當知此靈明覺知之心。即天然佛性。人人本具。個個現成。凡夫雖具佛性。如礦中真金。為煩惱沙石之所包含。故大用不彰。如來歷劫修行。已淘去惑業沙石。如出礦精金。其金一純。更不重雜沙石。大用全彰。故稱為出障圓明。大覺世尊。
現在我等既欲成佛。先當審觀因地發心。除去煩惱根本。煩惱苦滅。佛性圓彰。若因地修行不真。則果招邪外之曲。若論修行之方。機有上中下之異。法亦有三乘人天法門不同。若為上機者。則為說大乘微妙法門。為中機者。為說出世解脫法門。為下機者。則為說解脫地獄餓鬼畜生三塗之苦。佛雖說種種法門。無論大小乘戒。皆以三歸五戒為根本。務使受持者。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依之立身齊家治國。則人道主義盡。且苦因既息。苦果自滅。解脫三塗苦。生人天中。易入佛乘。則學佛主義亦盡。故三歸五戒。是導世之良津。拔苦與樂之妙法。茲先釋三歸。次明五戒。
所謂三歸依者。第一歸依佛。第二歸依法。第三歸依僧。何以先當歸依佛。佛為大覺世尊。究竟常樂。永離苦惱。導諸眾生。出迷籠。就覺道。佛為教化主。故先當歸依佛。次當歸依法者。是我佛法門。三世諸佛。皆依之修行而成就無量清淨功德。今日既欲返本還源。淨除心垢。舍佛法無由。故次當歸依法。三當歸依僧者。以佛法不自弘。須假人弘。人能弘法。方使從聞思修。證果成佛。況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了。難了之法。既藉僧得聞。此恩莫極。故當歸依僧。又名歸依三寶。三寶之義。分別有三。一者一體。二者別相。三者住持三寶。
(一)一體三寶者。即一心自體。法爾具足佛法僧三寶故。梵語佛陀。此雲覺者。當人一念靈明覺了之心。即自性一體佛寶。法者軌持義。這個心性。能軌持世出世間一切諸法。即自性一體法寶。梵語僧伽耶。此雲和合眾。即此覺心能持一切法。即心即法。法法唯是一心。即法即心。心法不二。事理和合。即自性一體僧寶。如是一心具足佛法僧三寶。三寶唯是一心。即是名一體三寶。眾生迷此。向外馳求。流轉生死。諸佛悟此。即證菩提。釋一體三寶竟。
(二)別相三寶者。佛法僧三寶名相各別故。梵語佛陀耶。此雲覺者。覺徹心源。究盡實相。是名自覺。將自證法門。覺悟一切眾生。是名覺他。自覺已圓。覺他亦竟。是名覺滿。三覺已圓。萬德俱備。究竟成佛。初菩提樹下成道。示丈六金身。於華嚴會上。現盧舍那尊特之身。是為別相佛寶。如來隨機設教。五時所說權實諸經。三藏十二部。所詮教。理。行。證。因。果。智。斷。各有不同。是名別相法寶。稟教修行。從行契證。聲聞。緣覺。菩薩。三乘階次。各各不同。是名別相僧寶。釋別相三寶竟。
(三)住持三寶者。佛滅度後。無論泥塑木雕。五金鑄作。紙畫布繪。諸佛形象。留世福田。恭敬如佛。功德難思。住持不絕。是名住持佛寶。無論黃卷貝葉。所詮三藏十二部大小乘經。使見聞者。依之修行。皆離苦得樂。乃至成佛。化化不絕。是名住持法寶。剃發染衣。弘宗演教。化度眾生。紹隆佛種。是名住持僧寶。釋住持三寶竟。而住持。別相。一體。悉稱寶者。不為世法之所侵淩故。不為煩惱之所染汙故。世間七珍。雖稱為寶。享樂一時。畢竟成空。只能養生。不能脫死。若論三寶。則能息無邊生死。遠離一切大怖畏故。永享常樂。今言歸依三寶者。不特歸依住持三寶。別相三寶。亦複歸依一體自性三寶。落於言說。雖名三種三寶。其實唯是一心。更無別法。舉凡一切事物。莫不由心。心攝一切。如如意珠。無不具足。所以教中但雲自歸依佛。自歸依法。自歸依僧等。終不雲歸依於他。六祖雲。‘自性不歸。無所歸處。’夫“歸”者。是還原義。眾生六根從一心起。既背本源馳散六塵。今舉命根總攝六情。還歸一心之源。故曰歸命。故歸依亦即歸命義。“依”者。是依止義。以諸眾生一向隨諸色聲。逐念流轉。苦海漂沈。無依無止。不知何處是歸寧之地。今歸依三寶。則身有所歸。心有所依。從是以後。以三寶為師。三界迷途從此可出。發菩提心。佛果可期。釋歸依三寶義竟。
既說三歸。次明五戒。歸依三寶已。當依法修行。方脫三界苦。若不依法修行。則無由脫黏去縛。欲脫生死黏。去煩惱縛。非五戒不為功。故雲。“五戒不持。人天路絕。”夫“戒”者。生善滅惡之基。道德之本。超凡入聖之工具。以從戒生定。從定發慧。因戒定慧。方由菩提路而成正覺。故才登戒品。便成佛可期。故曰。“戒為無上菩提本”也。我佛世尊。開方便門。初唱三歸次申五戒。如是乃至大小乘戒等。良由眾機心行非一。且由淺以至深。從微而及顯。究竟歸元。本無二三。
五戒者。一殺戒。二盜戒。三淫戒。四妄語戒。五飲酒戒。此五戒名曰學處。又名學跡。是在家男女所應學故。又名路徑。若有遊此。便升大智慧殿故。一切律儀妙行善法。皆由此路故。又名學本。諸所應學。此為本故。又名五大施。謂以攝取無量眾生故。成就無量功德故。而斯五戒。在天謂之五星。在山謂之五嶽。在人謂之五臟。在儒謂之五常。以仁者不殺害。義者不盜取。禮者不邪淫。智者不飲酒。信者不妄語。五戒若全。則不求仁而仁著。不欣義而義敷。不祈禮而禮立。不行智而智明。不慕信而信揚。所謂振綱提網。複何功以加之。總論五戒已竟。
若別釋五戒義者。第(一)殺戒。所謂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孟子雲。‘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況學佛之人。豈肯萌其殺念而招苦果。是故佛制弟子。若欲行仁。首持殺戒。殺戒若持。輪回自息。殺業之始。無非以強淩弱。或貪圖口腹。或因財害命。故有人殺人。畜殺畜等。都屬於嗔殺慢殺。若貪口腹而殺者。是屬癡殺。然將他肉以補己身。豈君子之所忍為哉。豈知殺機若萌。仇懟自起。故楞嚴經雲。“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相生。互來相啖。惡業俱生。窮未來際。是等則以盜貪為本。”故有劫數難逃之報。豈獨殺人當償命。殺畜亦複然。如佛世時之琉璃王誅釋種。釋迦佛種族當為琉璃王所誅時。釋尊尚頭痛難忍者。果從何因耶。以琉璃王昔為大魚。釋迦種族是食魚肉者。釋尊昔為小童。曾以棍子敲魚頭三下。今故感頭痛。釋種是啖魚肉者。故為琉璃王之所誅滅。如是觀之。因果相酬。可驚可怖。故楞嚴經雲。“則諸世間胎卵濕化。隨力強弱。遞相吞食。是等則以殺食為本。”是故佛慈豈但及於人類。而慈及蟻子。佛法平等。無高下故。佛眼觀之。大地眾生皆能成佛。又梵網經雲。“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世間無知。互相吞啖。故如來制不得傷害生命。且蠢動含靈。皆有佛性。昆蟲之屬。尚不得害。況同類相殘。一切眾生既皆有佛性。未來必定成佛。既是過去父母。亦為未來諸佛。豈敢傷之。凡愚俗子。但求自利。不顧人道之傷殘。如孟子雲。‘矢人惟恐不傷人。’但求鬥爭之勝利。故有水陸空中之殺具。人心日形險惡。世道愈入漩渦。相殺相誅。何時得了。若不圖挽救。竟成苦海。凡關世道人心者。莫不疾首痛心。力求和平。挽救人心。使歸正軌。重仁慈不重武力。勿貪口腹。見利忘義。則殺心不起。殺機若息。劫運潛消矣。奈何人心不古。置因果於罔聞。那知因果理微。如影隨形。如回應聲。若深信之者。人心則不改而善。縱遇順逆之境。必無憂喜。當知現生所受。或遇刀兵水火劫賊等事。皆由自造。如大戰時。遍世不寧。惟澳地僑居。得免諸難。皆由宿昔無深重殺業。或有遇難者。是其個人別業所感。當知因果理微。不可思議。若信此理。殺心自息。舉世若能持此殺戒。則一切殺具皆歸無用矣。如來制此殺戒為首。無非欲令人人慈仁湣物。拔自他苦。同證常樂而已矣。殺戒之義略釋已竟。
(二)明盜戒者。謂盜從貪起。佛制弟子于一針一草之微。他人不與。我不敢取。何況竊盜。但是眾生唯見現利。種種計求。不告而取。如是乃至以利求利。惡求多求。無厭無足。皆為貪盜所攝。盜之細相如此。大而十方僧物。現前僧物。乃至佛法僧物。混亂互用。雖針草之微。或自用或與人。皆盜中之至重。花首大士雲。‘五逆十重。我皆能救。盜十方僧物。我不能救。’乃至父母師長物。不與而取。尚犯重罪。況其他焉。若能深信因果。絲毫莫犯。則此戒不持而自持。大可以道不拾遺。夜不閉門。舉世皆成義讓之人。更何須監守牢獄哉。釋盜戒已竟。
(三)明淫戒者。在家出家弟子。皆當嚴守此戒。在家五戒。雖正式夫婦非屬邪淫。然他人婦女。他所守護。言語嘲調。尚屬不可。況可侵淩貞潔。汙淨梵行者乎。佛制在家弟子。禁於邪淫。出家弟子。邪正俱禁。楞嚴經雲。“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千百劫。常在纏縛。唯殺盜淫。三為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舉世若能持此戒。不祈禮而禮立。威儀自守。不肅而嚴。而法庭可無案牘之勞形矣。釋淫戒之義已竟。
(四)明妄語戒者。妄語之事。亦當制止。見則言見。聞則言聞。言無妄出。細故之事。尚須真實。況事關重要乎。觀乎妄語之由。多為希求名譽利養。匿情變作。昧心厚顏。如是乃至未得聖果謂得。未證佛心謂證。欺罔聖賢。誑惑世人。是名大妄語。大妄語若成。墮無間地獄。當慎之莫犯。佛教以直心是道場。何不依之修學。舉世能持此戒。則信用具足。不邀名而名自至。不求利而福自歸。釋妄語戒已竟。
(五)明飲酒戒。飲酒宜制者。酒雖非葷而能迷心失性。大智度論明有三十六過。梵網經雲。“過酒器與人。五百世無手。何況自飲。及教人飲。”昔有比丘能降毒龍。唯好飲酒。一日。醉臥途中。嘔吐酸臭難近。唯有蝦蟆舔其唇吻。適遇佛至其側。佛歎雲。“汝有神力能降毒龍。今日醉臥。反為蝦蟆所降。汝之神力何在。”故佛制止飲酒。酒戒從此始。以酒能亂性招殃。又如昔有在家五戒弟子。因破酒戒而殺盜淫妄齊破。可不哀哉。故酒能為起罪因緣。痛戒沾唇。況儘量而飲乎。舉世若能持此戒。則乘醉惹禍。自無其人矣。釋酒戒已竟。
若欲不犯此五戒。重在攝心。妄心若攝。分別不起。愛憎自無。種種惡業。何由而生。故楞嚴經雲。“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從定發慧。”當知攝心二字具足戒。定。慧。三無漏學。斷除貪嗔癡。則諸惡不起。自能眾善奉行。故攝心二字豈獨挽救人心。維持世道。果能攝心一處。無事不辦。日久功深。菩提可冀。我佛洪恩。初唱三歸。次申五戒。用斯方便。先拔眾生苦。其恩浩大。豈碎身之所能報其萬一哉。是故聞說此三歸五戒之義。當從解起行。若百家之鄉。十人持五戒。則十人淳謹。百人修十善。則百人和睦。傳此風教。遍於宇內。則仁人百萬。夫能行一善則去一惡。則息一刑。一刑息於家。百刑息於國。其為國主者。則不治而坐致太平矣。所以受持五戒。不但欽遵佛制。報感樂果。抑且冥助國律。益補邦家。斯乃三歸五戒之名德行相也。諸位若能真實行持。則得成佛種子。行解相應。方到彼岸。願諸大眾。從此之後。從聞生解。解而思。思而修。則成佛可期。常勤精進。輾轉示人。方報佛恩。希諸大眾。各宜努力。前途無量。消災免難。若能受三歸五戒。諸惡不作。眾善奉行。自能與道相應。無上佛道。可以圓成矣。
三十六年九月廿七日在廣州聯義社演說
善知識。虛雲此次由港還山。路經此地。辱承各位相邀敍談。莫非累劫之緣。善知識。講到佛法兩字。實與世間一切善法。等無差別。豪傑之士。由於學問修養的成就。識見超常。先知先覺。出其所學。安定世間。諸佛祖師。由於曆劫修行的成就。正知正覺。發大慈悲。普度三界。世出世間賢聖。因行果位。一道齊平。善知識。佛法就是人人本分之法。總要步步立穩腳根。遠離妄想執著。便是無上菩提。古德所謂‘平常心是道。’只如孔子之道。不外‘中庸。’約理邊說。不偏是謂中。不易之謂庸。約事邊說。中者中道。凡事無過無不及。庸者庸常。遠離怪力亂神。循分做人。別無奇特。佛法也是一樣。吾人須是從平實處見得親切。從平實處行得親切。才有少分相應。才不至徒托空言。平實之法。莫如十善。十善者。戒貪。戒嗔。戒癡。戒殺。戒盜。戒淫。戒綺語。戒妄語。戒兩舌。戒惡口。如是十善。老僧常談。可是果能真實踐履。卻是成佛作祖的礎石。亦為世界太平建立人間淨土之機樞。六祖說‘心平何勞持戒。’是為最上根人說。上根利智。一聞道法。行解相應。如香象渡河。截流而過。善相且無。何有於惡。若是中下根下。常被境風所轉。心平二字。談何容易。境風有八。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名為八風。行人遇著利風。便生貪著。遇著衰風。便生愁懊。遇著毀風。便生嗔恚。遇著譽風。便生歡喜。遇著稱風。居之不疑。遇著譏風。因羞成怒。遇著苦風。喪其所守。遇著樂風。流連忘返。如是八風飄鼓。心逐境遷。生死到來。如何抵敵。曷若恒時步步為營。從事相體認。舉心動念。當修十善。事相雖末。攝末歸本。疾得菩提。複次佛門略開十宗。四十餘派。而以禪淨律密四宗。攝機較廣。善知識。佛境如王都。各宗如通都大路。任何一路。皆能覲王。眾生散處四方。由於出發之點。各個不同。然而到達王所。卻是一樣有效。金剛經雲。“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但吾人若今日向這路一逛。明日又向那路一逛。流離浪蕩。則終無到達之期。六祖雲。‘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垂誡深矣。所以吾人要一門深入。不可分心。不可退轉。如鼠齕棺材。但從一處用力。久自得出。若欲旁通余宗。自須識其主伴。禪宗的行人。便應以禪宗法門為主。餘宗教理為伴。淨土宗的行人。便應以淨土法門為主。餘宗教理為伴。律宗密宗亦複如是。方免韓盧逐塊之弊。佛門戒律。各宗皆須嚴持。識主伴如行路知方向。持戒律如行路有資糧。宗趣雖然不同。到頭還是一樣。所謂‘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也。今日座中皆上善人。與佛有分。虛雲嘮叨移時。亦不過為虛空著楔而已。珍重。
在廣州佛教志德醫院演講
善知識。今天是佛教志德醫院成立日子。承各位邀虛雲主持開幕典禮。這事甚為稀有。廣州醫院。冠上佛教兩字者。尚屬初見。善知識。人生八苦。病居其一。我佛出世。原為眾生離苦得樂。所以五明之學。有醫方明。禪門晚課願文。有疾疫世而化藥草之句。菩薩為眾生救療沉痾。不惜身命。如藥王菩薩。以眾香塗身。自焚供佛。供佛即是供眾生。“心佛與眾生。是三無差別。”華嚴了義。其理可思。諸佛時時念著眾生。如母念子。眾生心有貪嗔癡三病。佛為說戒定慧三法以治之。眾生身有風寒暑濕之病。佛為演‘醫方明’以治之。淨名經所謂。“眾生病故。菩薩病。”同體大悲。慈眼如是。善知識。世間賢聖。亦同此心。亦同此理。只如神農嘗百草。亦是為眾生而嘗。菩薩在因地修行。現種種身而為說法。神農氏即是菩薩。現醫王身而為說法。善知識。人類的病。五欲為因。或屬宿業。無始亦由五欲。疾病發作。需他救治。目前無力求醫者。實非少數。各位善長。發心倡辦此院。贈醫贈藥。此心便是菩提心。正是我佛慈悲本懷。善知識。菩提者。正覺也。正覺之心。不落人我善惡二邊。平等佈施。冤親無間。醫著我的眷屬固然留心。醫著他人眷屬。亦同樣盡道。善人惡人。入到院來。等心看護。我佛過去生中。嘗捨身飼虎。其義可思也。此院深賴梁董事長。及陳院長熱心毅力。乃有今天的成就。古語說‘莫為之先。雖善不彰。莫為之後。雖美弗揚。’座上大眾。今後總要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六祖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大眾努力。開此院是大慈大悲工作。實現我佛‘方便為究竟’的真諦。虛雲不勝馨香頂祝之至也。
參禪與念佛
念佛的人。每每譭謗參禪。參禪的人。每每譭謗念佛。好像是死對頭。必欲對方死而後快。這個是佛門最堪悲歎的惡現象。俗語也有說。家和萬事興。家衰口不停。兄弟鬩牆。那得不受人家的恥笑和輕視呀。參禪念佛等等法門。本來都是釋迦老子親口所說。道本無二。不過以眾生的夙因和根器各各不同。為應病與藥計。便方便說了許多法門來攝化群機。後來諸大師依教分宗。亦不過按當世所趨來對機說法而已。如果就其性近者來修持。則那一門都是入道妙門。本沒有高下的分別。而且法法本來可以互通。圓融無礙的。譬如念佛到一心不亂。何嘗不是參禪。參禪參到能所雙忘。又何嘗不是念實相佛。禪者。淨中之禪。淨者。禪中之淨。禪與淨。本相輔而行。奈何世人偏執。起門戶之見。自贊毀他。很像水火不相容。盡違背佛祖分宗別教的深意。且無意中犯了譭謗佛法危害佛門的重罪。不是一件極可哀可湣的事嗎。望我同仁。不論修持那一個法門的。都深體佛祖無諍之旨。勿再同室操戈。大家協力同心。挽救這只浪濤洶湧中的危舟吧。
參禪的先決條件
參禪的目的。在明心見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實見自性的面目。污染就是妄想執著。自性就是如來智慧德相。如來智慧德相。為諸佛眾生所同具。無二無別。若離了妄想執著。就證得自己的如來智慧德相。就是佛。否則就是眾生。祗為你我從無量劫來。迷淪生死。染汙久了。不能當下頓脫妄想。實見本性。所以要參禪。因此參禪的先決條件。就是除妄想。妄想如何除法。釋迦牟尼佛說的很多。最簡單的莫如‘歇即菩提’一個‘歇’字。禪宗由達摩祖師傳來東土。到六祖後。禪風廣播。震爍古今。但達摩祖師和六祖開示學人最緊要的話。莫若‘屏息諸緣。一念不生。’屏息諸緣。就是萬緣放下。所以‘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這兩句話。實在是參禪的先決條件。這兩句話如果不做到。參禪不但是說沒有成功。就是入門都不可能。蓋萬緣纏繞念念生滅。你還談得上參禪嗎。
‘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是參禪的先決條件。我們既然知道了。那末。如何才能做到呢。上焉者一念永歇。直至無生。頓證菩提。毫無絡索。其次則以理除事。了知自性。本來清淨。煩惱菩提。生死涅槃。皆是假名。原不與我自性相干。事事物物。皆是夢幻泡影。我此四大色身。與山河大地。在自性中。如海中的浮漚一樣。隨起隨滅。無礙本體。不應隨一切幻事的生住異滅。而起欣厭取捨。通身放下。如死人一樣。自然根塵識心消落。貪嗔癡愛泯滅。所有這身子的痛癢苦樂饑寒飽暖榮辱生死禍福吉凶毀譽得喪安危險夷。一概置之度外。這樣才算放下。一放下。一切放下。永永放下。叫作萬緣放下。萬緣放下了。妄想自消。分別不起。執著遠離。至此一念不生。自性光明。全體顯露。至是參禪的條件具備了。再用功真參實究。明心見性才有分。
日來常有禪人來問話。夫法本無法。一落言詮。即非實義。了此一心。本來是佛。直下無事。各各現成。說修說證。都是魔話。達摩東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明明白白指示。大地一切眾生都是佛。直下認得此清淨自性。隨順無染。二六時中。行住坐臥。心都無異。就是現成的佛。不須用心用力。更不要有作有為。不勞纖毫言說思惟。所以說成佛是最容易的事。最自在的事。而且操之在我。不假外求。大地一切眾生。如果不甘長劫輪轉於四生六道。永沈苦海。而願成佛。常樂我淨。諦信佛祖誡言。放下一切。善惡都莫思量。個個可以立地成佛。諸佛菩薩及歷代祖師。發願度盡一切眾生。不是無憑無據。空發大願。空講大話的。
上來所說。法爾如此。且經佛祖反覆闡明。叮嚀囑咐。真語實語。並無絲毫虛誑。無奈大地一切眾生。從無量劫來。迷淪生死苦海。頭出頭沒。輪轉不已。迷惑顛倒。背覺合塵。猶如精金投入糞坑。不惟不得受用。而且染汙不堪。佛以大慈悲。不得已。說出八萬四千法門。俾各色各樣根器不同的眾生。用來對治貪嗔癡愛等八萬四千習氣毛病。猶如金染上了各種污垢。乃教你用鏟用刷用水用布等來洗刷琢抹一樣。所以佛說的法。門門都是妙法。都可以了生死。成佛道。只有當機不當機的問題。不必強分法門的高下。流傳中國最普通的法門為宗教律淨密。這五種法門。隨各人的根性和興趣。任行一門都可以。總在一門深入。曆久不變。就可以成就。
宗門主參禪。參禪在‘明心見性。’就是要參透自己的本來面目。所謂‘明悟自心。澈見本性。’這個法門。自佛拈花起。至達摩祖師傳來東土以後。下手功夫。屢有變遷。在唐宋以前的禪德。多是由一言半句。就悟道了。師徒間的傳授。不過以心印心。並沒有什麼實法。平日參問酬答。也不過隨方解縛。因病與藥而已。宋代以後。人們的根器陋劣了。講了做不到。譬如說‘放下一切。’‘善惡莫思。’但總是放不下。不是思善。就是思惡。到了這個時候。祖師們不得已。採取以毒攻毒的辦法。教學人參公案。初是看話頭。甚至於要咬定一個死話頭。教你咬得緊緊。刹那不要放鬆。如老鼠啃棺材相似。咬定一處。不通不止。目的在以一念抵制萬念。這實在是不得已的辦法。如惡毒在身。非開刀療治。難以生效。古人的公案多得很。後來專講看話頭。有的‘看拖死屍的是誰。’有的‘看父母未生以前。如何是我本來面目。’晚近諸方多用‘看念佛是誰。’這一話頭。其實都是一樣。都很平常。並無奇特。如果你要說。看念經的是誰。看持咒的是誰。看拜佛的是誰。看吃飯的是誰。看穿衣的是誰。看走路的是誰。看睡覺的是誰。都是一個樣子。誰字下的答案。就是心話從心起。心是話之頭。念從心起。心是念之頭。萬法皆從心生。心是萬法之頭。其實話頭。即是念頭。念之前頭就是心。直言之。一念未生以前就是話頭。由此你我知道。看話頭就是觀心。父母未生以前的本來面目就是心。看父母未生以前的本來面目。就是觀心。性即是心。“反聞聞自性。”即是反觀觀自心。“圓照清淨覺相。”清淨覺相即是心。照即觀也。心即是佛。念佛即是觀佛。觀佛即是觀心。所以說。‘看話頭。’或者是說。‘看念佛是誰。’就是觀心。即是觀照自心清淨覺體。即是觀照自性佛。心即性。即覺。即佛。無有形相方所。了不可得。清淨本然。周遍法界。不出不入。無往無來。就是本來現成的清淨法身佛。行人都攝六根。從一念始生之處看去。照顧此一話頭。看到離念的清淨自心。再綿綿密密。恬恬淡淡。寂而照之。直下五蘊皆空。身心俱寂。了無一事。從此晝夜六時。行住坐臥。如如不動。日久功深。見性成佛。苦厄度盡。昔高峰祖師雲。‘學者能看個話頭。如投一片瓦塊在萬丈深潭。直下落底。若七日不得開悟。當截取老僧頭去。’同參們。這是過來人的話。是真語實語。不是騙人的誑語啊。
然而為什麼現代的人。看話頭的多。而悟道的人沒有幾個呢。這個由於現代的人。根器不及古人。亦由學者對參禪看話頭的理路。多是沒有摸清。有的人東參西訪。南奔北走。結果鬧到老。對一個話頭還沒有弄明白。不知什麼是話頭。如何才算看話頭。一生總是執著言句名相。在話尾上用心。‘看念佛是誰’呀。‘照顧話頭’呀。看來看去。參來參去。與話頭東西背馳。那裏會悟此本然的無為大道呢。如何到得這一切不受的王位上去呢。金屑放在眼裏。眼只有瞎。那裏會放大光明呀。可憐啊可憐啊。好好的兒女。離家學道。志願非凡。結果空勞一場。殊可悲憫。古人雲。‘寧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錯路。’修行悟道。易亦難。難亦易。如開電燈一樣。會則彈指之間。大放光明。萬年之黑暗頓除。不會則機壞燈毀。煩惱轉增。有些參禪看話頭的人。著魔發狂。吐血罹病。無明火大。人我見深。不是很顯著的例子嗎。所以用功的人又要善於調和身心。務須心平氣和。無掛無礙。無我無人。行住坐臥。妙合玄機。參禪這一法。本來無可分別。但做起功夫來。初參有初參的難易。老參有老參的難易。初參的難處在什麼地方呢。身心不純熟。門路找不清。功夫用不上。不是心中著急。就是打盹度日。結果成為‘頭年初參。二年老參。三年不參。’易的地方是什麼呢。只要具足一個信心。長永心和無心。所謂信心者。第一信我此心。本來是佛。與十方三世諸佛眾生無異。第二信釋迦牟尼佛說的法。法法都可以了生死。成佛道。所謂長永心者。就是選定一法。終生行之。乃至來生又來生。都如此行持。參禪的總是如此參去。念佛的總是如此念去。持咒的總是如此持去。學教的總是從聞思修行去。任修何種法門。總以戒為根本。果能如是做去。將來沒有不成的。溈山老人說。‘若有人能行此法。三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又永嘉老人說。‘若將妄語誑眾生。永墮拔舌塵沙劫。’所謂無心者。就是放下一切。如死人一般。終日隨眾起倒。不再起一點分別執著。成為一個無心道人。初發心人。具足了這三心。若是參禪看話頭。就看‘念佛是誰。’你自己默念幾聲‘阿彌陀佛。’看這念佛的是誰。這一念是從何處起的。當知這一念不是從我口中起的。也不是從我肉身起的。若是從我身或口起的。我若死了。我的身口猶在。何以不能念了呢。當知此一念是從我心起的。即從心念起處。一覷覷定。驀直看去。如貓捕鼠。全副精神集中於此。沒有二念。但要緩急適度。不可操之太急。發生病障。行住坐臥。都是如此。日久功深。瓜熟蒂落。因緣時至。觸著碰著。忽然大悟。此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直至無疑之地。如十字街頭見親爺。得大安樂。
老參的難易如何呢。所謂老參。是指親近過善知識。用功多年。經過了一番煆煉。身心純熟。理路清楚。自在用功。不感辛苦。老參上座的難處。就是在此。自在明白當中。停住了。中止化城。不到寶所。能靜不能動。不能得真實受用。甚至觸境生情。取捨如故。欣厭宛然。粗細妄想。依然牢固。所用功夫。如冷水泡石頭。不起作用。久之也就疲懈下去。終於不能得果起用。老參上座。知道了這個困難。立即提起本參話頭。抖擻精神。於百尺竿頭。再行邁進。直到高高峰頂立。深深海底行。撒手縱橫去。與佛祖覿體相見。困難安在。不亦易乎。
話頭即是一心。你我此一念心。不在中間內外。亦在中間內外。如虛空的不動而遍一切處。所以話頭不要向上提。也不要向下壓。提上則引起掉舉。壓下則落於昏沉。違本心性。皆非中道。大家怕妄想。以降伏妄想為極難。我告訴諸位。不要怕妄想。亦不要費力去降伏他。你只要認得妄想。不執著他。不隨逐他。也不要排遣他。只不相續。則妄想自離。所謂“妄起即覺。覺即妄離。”若能利用妄想做功夫。看此妄想從何處起。妄想無性。當體立空。即複我本無的心性。自性清淨法身佛。即此現前。究實言之。真妄一體。生佛不二。生死涅槃。菩提煩惱。都是本心本性。不必分別。不必欣厭。不必取捨。此心清淨。本來是佛。不需一法。那裏有許多羅索。——參。
禪堂開示
引言(中有複語因在禪七中開示者)
諸位常時來請開示。令我很覺感愧。諸位天天辛辛苦苦。砍柴鋤地。挑土搬磚。一天忙到晚。也沒打失辦道的念頭。那種為道的殷重心。實在令人感動。虛雲慚愧。無道無德。說不上所謂開示。只是拾古人幾句涎唾。來酬諸位之問而已。
用功的入門方法
用功辦道的方法很多。現在且約略說說。
辦道的先決條件——深信因果
無論什麼人。尤其想用功辦道的人。先要深信因果。若不信因果。妄作胡為。不要說辦道不成功。三塗少他不了。佛雲。“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又說。“假使百千劫。所造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楞嚴經說。“因地不真。果招紆曲。”故種善因結善果。種惡因結惡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乃必然的道理。談到因果。我說兩件故事來證明。
一。琉璃王誅釋種的故事。釋迦佛前。迦毗羅閱城裏有一個捕魚村。村裏有個大池。那時天旱水涸。池裏的魚類盡給村人取吃。最後剩下一尾最大的魚。也被烹殺。祗有一個小孩從來沒有吃魚肉。僅那天敲了大魚頭三下來玩耍。後來釋迦佛住世的時候。波斯匿王很相信佛法。娶釋種女生下一個太子。叫做琉璃。琉璃幼時在釋種住的迦毗羅閱城讀書。一天因為戲坐佛的座位。被人罵他。把他拋下來。懷恨在心。及至他做國王。便率大兵攻打迦毗羅閱城。把城裏居民盡數殺戮。當時佛頭痛了三天。諸大弟子都請佛設法解救他們。佛說定業難轉。目犍連尊者以神通力用缽攝藏釋迦親族五百人在空中。滿以為把他們救出。那知放下來時。已盡變為血水。諸大弟子請問佛。佛便將過去村民吃魚類那段公案說出。那時大魚就是現在的琉璃王前身。他率領的軍隊。就是當日池裏的魚類。現在被殺的羅閱城居民。就是當日吃魚的人。佛本身就是當日的小孩。因為敲了魚頭三下。所以現在要遭頭痛三天之報。定業難逃。所以釋族五百人。雖被目犍連尊者救出。也難逃性命。後來琉璃王生墮地獄。冤冤相報。沒有了期。因果實在可怕。
二。百丈度野狐的故事。百丈老人有一天上堂。下座後。各人都已散去。獨有一位老人沒有跑。百丈問他做什麼。他說。‘我不是人。實是野狐精。前生本是這裏的堂頭。因有個學人問我‘大修行人還落因果否。’我說。‘不落因果。’便因此墮落。做了五百年野狐精。沒法脫身。請和尚慈悲開示。’百丈說。‘你來問我。’那老人便道。‘請問和尚。大修行人還落因果否。’百丈答道。‘不昧因果。’那老人言下大悟。即禮謝道。‘今承和尚代語。令我超脫狐身。我在後山岩下。祈和尚以亡僧禮送。’第二天百丈在後山石岩以杖撥出一頭死狐。便用亡僧禮將他化葬。我們聽了這兩段故事。便確知因果可畏。雖成佛也難免頭痛之報。報應絲毫不爽。定業實在難逃。我們宜時加警惕。慎勿造因。
嚴持戒律
用功辦道首要持戒。戒是無上菩提之本。因戒才可以生定。因定才可以發慧。若不持戒而修行。無有是處。楞嚴經四種清淨明誨。告訴我們。不持戒而修三昧者。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亦落邪魔外道。可知道持戒的重要。持戒的人。龍天擁護。魔外敬畏。破戒的人。鬼言大賊。掃其足跡。從前在罽賓國近著僧伽藍的地。有條毒龍時常出來為害地方。有五百位阿羅漢聚在一起。用禪定力去驅逐他。總沒法把他趕跑。後來另有一位僧人。也不入禪定。僅對那毒龍說了一句話。‘賢善遠此處去。’那毒龍便遠跑了。眾羅漢問那僧人什麼神通把毒龍趕跑。他說。‘我不以禪定力。直以謹慎於戒。守護輕戒。猶如重禁。’我們想想。五百位羅漢的禪定力。也不及一位嚴守禁戒的僧人。或雲。六祖說。‘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參禪。’我請問你的心已平直沒有。有個月裏嫦娥赤身露體抱著你。你能不動心嗎。有人無理辱駡痛打你。你能不生嗔恨心嗎。你能夠不分別冤親憎愛。人我是非嗎。統統做得到。才好開大口。否則不要說空話。
堅固信心
想用功辦道。先要一個堅固信心。信為道源功德母。無論做什麼事沒有信心。是做不好的。我們要了生脫死。尤其要一個堅固信心。佛說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又說了種種法門。來對治眾生的心病。我們就當信佛語不虛。信眾生皆可成佛。但我們為什麼不成佛呢。皆因未有如法下死功夫呀。譬如我們信知黃豆可造豆腐。你不去造他。黃豆不會自己變成豆腐。即使造了。石膏放不如法。豆腐也會造不成。若能如法磨煮去渣。放適量的石膏。決定可成豆腐。辦道亦複如是。不用功固然不可以成佛。用功不如法。佛也是不能成。若能如法修行。不退不悔。決定可以成佛。故我們應當深信自己本來是佛。更應深信依法修行決定成佛。永嘉禪師說。‘證實相。無人法。刹那滅卻阿鼻業。若將妄語誑眾生。自招拔舌塵沙劫。’他老人家慈悲。要堅定後人的信心。故發如此弘誓。
決定行門
信心既具。便要擇定一個法門來修持。切不可朝秦暮楚。不論念佛也好。持咒也好。參禪也好。總要認定一門。驀直幹去。永不退悔。今天不成功。明天一樣幹。今年不成功。明年一樣幹。今世不成功。來世一樣幹。溈山老人所謂。‘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有等人打不定主意。今天聽那位善知識說念佛好。又念兩天佛。明天聽某位善知識說參禪好。又參兩天禪。東弄弄。西弄弄。一生弄到死。總弄不出半點‘名堂。’豈不冤哉枉也。
參禪方法
用功的法門雖多。諸佛祖師皆以參禪為無上妙門。楞嚴會上佛敕文殊菩薩揀選圓通。以觀音菩薩的耳根圓通為最第一。我們要反聞聞自性。就是參禪。這裏是禪堂。也應該講參禪這一法。
坐禪須知
平常日用。皆在道中行。那裏不是道場。本用不著什麼禪堂。也不是坐才是禪的。所謂禪堂。所謂坐禪。不過為我等末世障深慧淺的眾生而設。
坐禪要曉得善調養身心。若不善調。小則害病。大則著魔。實在可惜。禪堂的行香坐香。用意就在調身心。此外調身心的方法還多。今擇要略說。
跏趺坐時。宜順著自然正坐。不可將腰作意挺起。否則火氣上升。過後會眼屎多。口臭氣頂。不思飲食。甚或吐血。又不要縮腰垂頭。否則容易昏沉。
如覺昏沉來時。睜大眼睛。挺一挺腰。輕略移動臀部。昏沉自然消滅。
用功太過急迫。覺心中煩躁時。宜萬緣放下。功夫也放下來。休息約半寸香。漸會舒服。然後再提起用功。否則。日積月累。便會變成性躁易怒。甚或發狂著魔。
坐禪。有些受用時。境界很多。說之不了。但你不要去執著它。便礙不到你。俗所謂‘見怪不怪。其怪自敗。’雖看見妖魔鬼怪來侵擾你。也不要管他。也不要害怕。就是見釋迦佛來替你摩頂授記。也不要管他。不要生歡喜。楞嚴所謂。“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用功下手——認識賓主
用功怎樣下手呢。楞嚴會上憍陳那尊者說客塵二字。正是我們初心用功下手處。他說。“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為客義。又如新霽。清暘升天。光入隙中。發明空中。諸有塵相。塵質搖動。虛空寂然。澄寂名空。搖動名塵。以搖動者。名為塵義。”客塵喻妄想。主空喻自性。常住的主人。本不跟客人或來或往。喻常住的自性。本不隨妄想忽生忽滅。所謂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塵質自搖動。本礙不著澄寂的虛空。喻妄想自生滅。本礙不著如如不動的自性。所謂一心不生。萬法無咎。
此中客字較粗。塵字較細。初心人先認清了‘主’和‘客。’自不為妄想遷流。進步明白了‘空’和‘塵。’妄想自不能為礙。所謂識得不為冤。果能於此諦審領會。用功之道。思過半了。
話頭與疑情
古代祖師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如達摩祖師的安心。六祖的惟論見性。只要直下承當便了。沒有看話頭的。到後來的祖師。見人心不古。不能死心塌地。多弄機詐。每每數他人珍寶。作自己家珍。便不得不各立門庭。各出手眼。才令學人看話頭。
話頭很多。如‘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來面目。’等等。但以念佛是誰。為最普通。
什麼叫話頭。話就是說話。頭就是說話之前。如念‘阿彌陀佛’是句話。未念之前。就是話頭。所謂話頭。即是一念未生之際。一念才生。已成話尾。這一念未生之際。叫做不生。不掉舉。不昏沉。不著靜。不落空。叫做不滅。時時刻刻。單單的的。一念迴光返照。這‘不生不滅。’就叫做看話頭。或照顧話頭。
看話頭先要發疑情。疑情是看話頭的拐杖。何謂疑情。如問念佛的是誰。人人都知道是自己念。但是用口念呢。還是用心念呢。如果用口念。睡著了還有口。為什麼不會念。如果用心念。心又是個什麼樣子。卻沒處捉摸。因此不明白。便在‘誰’上發起輕微的疑念。但不要粗。愈細愈好。隨時隨地。單單照顧定這個疑念。像流水般不斷地看去。不生二念。若疑念在。不要動著他。疑念不在。再輕微提起。初用心時必定靜中比動中較得力些。但切不可生分別心。不要管他得力不得力。不要管他動中或靜中。你一心一意的用你的功好了。
‘念佛是誰’四字。最著重在個‘誰’字。其餘三字不過言其大者而已。如穿衣吃飯的是誰。痾屎放尿的是誰。打無明的是誰。能知能覺的是誰。不論行住坐臥。‘誰’字一舉。便有最容易發疑念。不待反覆思量蔔度作意才有。故誰字話頭。實在是參禪妙法。但不是將‘誰’字或‘念佛是誰’四字作佛號念。也不是思量蔔度去找念佛的是誰。叫做疑情。有等將‘念佛是誰’四字。念不停口。不如念句阿彌陀佛功德更大。有等胡思亂想。東尋西找叫做疑情。那知愈想妄想愈多。等於欲升反墜。不可不知。
初心人所發的疑念很粗。忽斷忽續。忽熟忽生。算不得疑情。僅可叫做想。漸漸狂心收籠了。念頭也有點把得住了。才叫做參。再漸漸功夫純熟。不疑而自疑。也不覺得坐在什麼處所。也不知道有身心世界。單單疑念現前。不間不斷。這才叫做疑情。實際說起來。初時那算得用功。僅僅是打妄想。到這時真疑現前。才是真正用功的時候。這時候是一個大關隘。很容易跑入歧路。(一)這時清清淨淨無限輕安。若稍失覺照。便陷入輕昏狀態。若有個明眼人在旁。一眼便會看出他正在這個境界。一香板打下。馬上滿天雲霧散。很多會因此悟道的。(二)這時清清淨淨。空空洞洞。若疑情沒有了。便是無記。坐枯木岩。或叫‘冷水泡石頭。’到這時就要提。提即覺照。(覺即不迷。即是慧。照即不亂。即是定)單單的的這一念。湛然寂照。如如不動。靈靈不昧。了了常知。如冷火抽煙。一線綿延不斷。用功到這地步。要具金剛眼睛。不再提。提就是頭上安頭。昔有僧問趙州老人道。‘一物不將來時如何。’州曰。‘放下來。’僧曰。‘一物不將來。放下個什麼。’州曰。‘放不下挑起去。’就是說這時節。此中風光。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是言說可能到。到這地步的人。自然明白。未到這地步的人。說也沒用。所謂‘路逢劍客須呈劍。不是詩人不獻詩。’
照顧話頭與反聞聞自性
或問。‘觀音菩薩的反聞聞自性。怎見得是參禪。’我方說照顧話頭。就是教你時時刻刻單單的的。一念迴光返照。這‘不生不滅。’(話頭)反聞聞自性。也是教你時時刻刻單單的的一念反聞聞自性。‘回’就是反。‘不生不滅’就是自性。‘聞’和‘照’雖順流時循聲逐色。聽不越於聲。見不超於色。分別顯然。但逆流時反觀自性。不去循聲逐色。則原是一精明。‘聞’和‘照’沒有兩樣。我們要知道。所謂照顧話頭。所謂反聞自性。絕對不是用眼睛來看。也不是用耳朵來聽。若用眼睛來看。或耳朵來聽。便是循聲逐色。被物所轉。叫做順流。若單單的的一念在‘不生不滅’中。不去循聲逐色。就叫做逆流。叫做照顧話頭。也叫做反聞自性。
生死心切與發長遠心
參禪最要生死心切。和發長遠心。若生死不切。則疑情不發。功夫做不上。若沒有長遠心。則一曝十寒。功夫不成片。只要有個長遠切心。真疑便發。真疑發時。塵勞煩惱不息而自息。時節一到。自然水到渠成。
我說個親眼看見的故事。給你們聽。前清庚子年間。八國聯軍入京。我那時跟光緒帝慈禧太后們一起走。中間有一段。徒步向陝西方面跑。每日跑幾十裏路。幾天沒有飯吃。路上有一個老百姓。進貢了一點番薯藤。給光緒帝。他吃了還問那人是什麼東西。這麼好吃。你想皇帝平日好大的架子。多大的威風。那曾跑過幾步路。那曾餓過半頓肚子。那曾吃過番薯藤。到那時架子也不擺了。威風也不逞了。路也跑得了。肚子也餓得了。菜根也吃得了。為什麼他這樣放得下。因為聯軍想要他的命。他一心想逃命呀。可是後來議好和。禦駕回京。架子又擺起來了。威風又逞起來了。路又跑不得了。肚子餓不得了。稍不高興的東西。也吃不下嚥了。為甚他那時又放不下了。因為聯軍已不要他的命。他已沒有逃命的心了。假使他時常將逃命時的心腸來辦道。還有什麼不了。可惜沒個長遠心。遇著順境。故態復萌。
諸位同參呀。無常殺鬼。正時刻要我們的命。他永不肯同我們‘議和’的呀。快發個長遠切心。來了生脫死吧。高峰妙祖說。‘參禪若要克日成功。如墮千丈井底相似。從朝至暮。從暮至朝。千思想。萬思想。單單是個求出之心。究竟決無二念。誠能如是施功。或三日。或五日。或七日。若不徹去。高峰今日犯大妄語。永墮拔舌泥犁。’他老人家也一樣大悲心切。恐怕我們發不起長遠切心。故發這麼重誓來向我們保證。
用功兩種難易
用功人有兩種難易。(一)初用心的難易。(二)老用心的難易。
初用心的難易
初用心難——偷心不死
初用心的通病。就是妄想習氣放不下來。無明。貢高。嫉妒。障礙。貪嗔癡愛。懶做好吃。是非人我。漲滿一大肚皮。那能與道相應。或有些是個公子哥兒出身。習氣不忘。一些委屈也受不得。半點苦頭也吃不得。那能用功辦道。他沒有想想本師釋迦牟尼佛。是個什麼人出家的或有些識得幾個文字。便尋章摘句。將古人的言句作解會。還自以為了不起。生大我慢。遇著一場大病。便叫苦連天。或臘月三十到來。便手忙腳亂。生平知解。一點用不著。才悔之不及。
有點道心的人。又摸不著一個下手處。或有害怕妄想。除又除不了。終日煩煩惱惱。自怨業障深重。因此退失道心。或有要和妄想拚命。憤憤然提拳鼓氣。挺胸睜眼。像煞有介事。要與妄想決一死戰。那知妄想卻拚不了。倒弄得吐血發狂。或有怕落空。那知早已生出‘鬼。’空也空不掉。悟又悟不來。或有將心求悟。那知求悟道。想成佛。都是個大妄想。砂非飯本。求到驢年也決定不得悟。或有碰到一兩枝靜香的。便生歡喜。那僅是盲眼烏龜鑽木孔。偶然碰著。不是實在功夫。歡喜魔早已附心了。或有靜中覺得清清淨淨很好過。動中又不行。因此避喧向寂。早做了動靜兩魔王的眷屬。諸如此類。很多很多。初用功摸不到路頭實在難。有覺無照。則散亂不能‘落堂。’有照無覺。又坐在死水裏浸殺。
初用心的易——放下來單提一念
用功雖說難。但摸到頭路又很易。什麼是初用心的易呢。沒有什麼巧。放下來便是。放下個什麼。便是放下一切無明煩惱。怎樣才可放下呢。我們也送過往生的。你試罵那死屍幾句。他也不動氣。打他幾棒。他也不還手。平日好打無明的也不打了。平日好名好利的也不要了。平日諸多習染的也沒有了。什麼也不分別了。什麼也放下了。諸位同參呀。我們這個軀殼子。一口氣不來。就是一具死屍。我們所以放不下。只因將它看重。方生出人我是非。愛憎取捨。若認定這個軀殼子是具死屍。不去寶貴它。根本不把它看作是我。還有什麼放不下。只要放得下。二六時中。不論行住坐臥。動靜閑忙。通身內外只是一個疑念。平平和和不斷的疑下去。不雜絲毫異念。一句話頭。如倚天長劍。魔來魔斬。佛來佛斬。不怕什麼妄想。有什麼打得你閑岔。那個去分動分靜。那個去著有著空。如果怕妄想。又加一重妄想。覺清淨。早已不是清淨。怕落空。已經墮在有中。想成佛。早已入了魔道。所謂運水搬柴。無非妙道。鋤田種地。總是禪機。不是一天盤起腿子打坐。才算用功辦道的。
老用心的難易
老用心的難——百尺竿頭不能進步
什麼是老用心的難呢。老用心用到真疑現前的時候。有覺有照。仍屬生死。無覺無照。又落空亡。到這境地實在難。很多到此灑不脫。立在百尺竿頭。沒法進步的。有等因為到了這境地。定中發點慧。領略古人幾則公案。便放下疑情。自以為大徹大悟。吟詩作偈。瞬目揚眉。稱善知識。殊不知已為魔眷。又有等錯會了達摩老人的‘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和六祖的‘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的意義。便以坐在枯木岩為極則。這種人以化城為寶所。認異地作家鄉。婆子燒庵。就是罵此等死漢。
老用心的易——綿密做去
什麼是老用心的易呢。到這時只要不自滿。不中輟。綿綿密密做去。綿密中更綿密。微細中更微細。時節一到。桶底自然打脫。如或不然。找善知識抽釘拔楔去。
寒山大士頌雲。‘高高山頂上。四顧極無邊。靜坐無人識。孤月照寒泉。泉中且無月。月是在青天。吟此一曲歌。歌中不是禪。’首二句。就是說獨露真常。不屬一切。盡大地光皎皎地。無絲毫障礙。次四句。是說真如妙體。凡夫固不能識。三世諸佛也找不到我的處所。故曰無人識。孤月照寒泉三句。是他老人家方便譬如這個境界。最後兩句。怕人認指作月。故特別提醒我們。凡此言說。都不是禪呀。
結論
就是我方才說了一大堆。也是扯葛藤。打閑岔。凡有言說。都無實義。古德接人。非棒則喝。那有這樣羅索。不過今非昔比。不得不強作標月之指。諸位同參呀。究竟指是誰。月是誰。參。
參禪警語
心即是佛。佛即是覺。此一覺性。生佛平等。無有差別。空寂而了無一物。不受一法。無可修證。靈明而具足萬德。妙用恒沙。不假修證。只因眾生迷淪生死。經歷長劫。貪嗔癡愛。妄想執著。染汙已深。不得已而說修說證。所謂修者。古人謂為不祥之物。不得已而用焉。
此次打七。已經三個半七。還有三個半七。下三個半七。身心較為純熟。用功當比前容易。諸位不可錯過因緣。務要在下三個半七內。弄個水落石出。發明心地。才不孤負這個難得的機緣。
這二十多天來。諸位一天到晚。起早睡遲。努力用功。結果出不了四種境界。一者。路頭還有搞不清的。話頭看不上。糊糊塗塗。隨眾打盹。不是妄想紛飛。就是昏沉搖擺。二者。話頭看得上。有了點把握。但是死死握著一片敲門瓦子。念著「念佛是誰。’這個話頭。成了念話頭。以為如此可以起疑情。得開悟。殊不知這是在話尾上用心。乃是生滅法。終不能到一念無生之地。暫用尚可。若執以為究竟實法。何有悟道之期。晚近禪宗之所以不出人了。多緣誤於在話尾上用心。三者。有的會看話頭。能照顧現前一念無生。或知念佛是心。即從此一念起處。驀直看到無念心相。逐漸過了寂靜。粗妄既息。得到輕安。就有了種種境界出現。有的不知身子坐在何處了。有的覺得身子輕飄飄的上騰了。有的見到可愛的人物而生歡喜心的。有的見到可怕的境界而生恐怖心的。有的起淫欲心的。種種不一。要知這都是魔。著即成病。四者。有的業障較輕的。理路明白。用功恰當。已走上了正軌的。清清爽爽。妄想若歇。身心自在。沒有什麼境界。到此地步。正好振起精神。用功向前。惟須注意枯木岩前岔路多。有的是在此昏沉而停住了。有的是得了點慧解。作詩作文。自以為足。起貢高我慢。
以上四種境界都是病。我今與你們以對治之藥。第一如話頭未看上。妄想昏沉多的人。你還是看‘念佛是誰’這個誰字。待看到妄想昏沉少。誰字不能忘了時。就看這一念起處。待一念不起時。即是無生。能看到一念無生。是名真看話頭。第二關於執著「念佛是誰。’在話尾上用心。以生滅法為是的人。也可照上述的意思。即向念起處看到一念無生去。第三關於觀無念已得寂靜輕安。而遇到任何境界的人。你只照顧本參話頭。一念不生。佛來佛斬。魔來魔斬。一概不理他。自然無事。不落群邪。第四關於妄念已歇。清清爽爽。身心自在的人。應如古人所說。‘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由一向至極處邁進。直至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再撒手縱橫去。
以上所說。都是對末法時期的鈍根人說的方法。其實宗門上上一乘。本師釋迦牟尼佛在靈山會上拈花之旨。教外別傳。歷代祖師。惟傳一心。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落階級。不假修證。一言半句即了。無一法可得。無一法可修。當下就是。不起妄緣。即如如佛。那裏有許多閒話呢。
修與不修
講修行。講不修行。都是一句空話。你我透徹了自己這一段心光。當下了無其事。還說什麼修與不修。試看本師釋迦牟尼佛的表顯。出家訪道。苦行六年證道。夜睹明星。歎曰。“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則清淨智。自然智。無師智。自然現前。”以後說法四十九年。而曰。‘未說著一字。’自後歷代祖師。一脈相承。皆認定‘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橫說豎說。或棒或喝。都是斷除學者的妄想分別。要他直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假一點方便葛藤。說修說證。佛祖的意旨。我們也就皎然明白了。
你我現前這一念心。本來清淨。本自具足。周遍圓滿。妙用恒沙。與三世諸佛無異。但不思量善惡。與麼去。就可立地成佛。坐致天下太平。如此有甚麼行可修。講修行豈不是句空話嗎。但你我現前這一念心。向外馳求。妄想執著。不能脫離。自無始以來。輪轉生死。無明煩惱。愈染愈厚。初不知自心是佛。即知了。亦不肯承當。作不得主。沒有壯士斷腕的勇氣。長在妄想執著中過日子。上焉者。終日作模作樣。求禪求道。不能離于有心。下焉者。貪嗔癡愛。牢不可破。背道而馳。這兩種人。生死輪轉。沒有已時。講不修行。豈不又是空話。
所以大丈夫。直截了當。深知古往今來。事事物物。都是夢幻泡影。無有自性。人法頓空。萬緣俱息。一念萬年。直至無生。旁人看他穿衣吃飯。行住坐臥。一如常人。殊不知他安坐自己清淨太平家裏。享受無盡藏寶。無心無為。自由自在。動靜如如。冷暖只他自己知道。不惟三界六道的人天神鬼窺他不破。就是諸佛菩薩也奈他不何。這樣還說個甚麼修行與不修行呢。其次的人。就要發起志向。痛念生死。發慚愧心。起精進行。訪道力參。常求善知識。指示途徑。勘辨邪正。‘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曝之。’漸臻於精純皎潔。這就不能說不修行了。
上來說的不免遷上就下。仍屬一些葛藤。明眼人看來。要認為‘拖泥帶水。’然祖庭秋晚。去聖日遙。為應群機。不得已而如此羅索。究實論之。講修行。講不修行。確是空話。直下無事。本無一物。那容開口。菩薩呀。會嗎。
師公老和尚的開示
靈源
民國三十六年冬禪七中。我上方丈請開示。師公問我你用什麼功夫。我說。亦念佛。亦參禪。禪淨雙修。問。你既念佛如何能參禪呢。我說。我念佛時。意中含有是誰念佛的疑情。雖在念佛亦即是參禪也。問。有妄想也無。答。正念提起時。妄念亦常常在後面跟著發生。正念放下時。妄念也無。清淨自在。師公說。此清淨自在。是懶惰懈怠。冷水泡石頭。修上一千年都是空過。必定要提起正念。勇猛參究。看出念佛的究竟是誰。才能破參。你須精進的用功才是。問。聞說師公在終南山入定十八天。是有心入呢。無心入呢。答。有心入定。必不能定。無心入定。如泥木偶像。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問。我要學師公入定。請師公傳授。答。非看話頭不可。問。如何叫話頭呢。答。‘話’即是妄想。自己與自己說話。在妄想未起處。觀照著。看如何是本來面目。名看話頭。妄想已起之時。仍舊提起正念。則邪念自滅。若隨著妄想轉。打坐無益。若提起正念。正念不懇切。話頭無力。妄念必起。故用功夫須勇猛精進。如喪考妣。古德雲。學道猶如守禁城。緊把城頭守一場。不受一翻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這幾句話每次打七師公都要話的)若無妄想。亦無話頭。空心靜坐。冷水泡石頭。坐到無量劫亦無益處。參禪不參則已。既決心參。就要勇猛精進。如一人與萬人敵。直前毋退。放鬆不得。念佛亦是如此。持咒亦是如此。生死心切。一天緊似一天。功夫便有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