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弘法訊息
寧瑪
噶舉
格魯
薩迦
覺囊
利美
顯教
Since 1999年
線上大德:
60927
Open Menu
首頁
會員
宗旨
會員服務
加入會員
加入VIP
VIP登入
弘法訊息
最新法訊
寧瑪
噶舉
格魯
薩迦
覺囊
利美
顯教
新聞報導
特別報導
佛法學習
數位佛學院
藏傳佛法
佛教經典
大師法談
佛法科學
利美知識
利美園地
尊貴仁波切
尊貴仁波切
寧瑪
噶舉
格魯
薩迦
覺囊
利美
顯教
修行園地
修行園地
寧瑪
噶舉
格魯
薩迦
利美
其它
文物介紹
靈山大佛
利美影音
推薦網站
中華藝術網
台北生技網
其他
會員服務
公益廣告申請
訂閱電子報
聯絡我們
公益協會,基金會
藝術美選
慈智出版
心靈.心理.管理
綠色.環保.心靈
迴向祈福
利美精華
申請法訊刊登
原首頁
首頁
會員
宗旨
會員服務
加入會員
加入VIP
VIP登入
弘法訊息
最新法訊
寧瑪
噶舉
格魯
薩迦
覺囊
利美
顯教
新聞報導
特別報導
佛法學習
數位佛學院
藏傳佛法
佛教經典
大師法談
佛法科學
利美知識
利美園地
常見佛學問題問答
心靈花園
尊貴仁波切
尊貴仁波切
寧瑪
噶舉
格魯
薩迦
覺囊
利美
顯教
修行園地
修行園地
寧瑪
噶舉
格魯
薩迦
利美
其它
文物介紹
靈山大佛
利美影音
推薦網站
中華藝術網
台北生技網
其他
會員服務
公益廣告申請
訂閱電子報
聯絡我們
公益協會,基金會
藝術美選
慈智出版
心靈.心理.管理
綠色.環保.心靈
迴向祈福
利美精華
法像博覽
申請法訊刊登
原首頁
利美知識
以下列出
佛法研討
的資訊
三智 一切智 道總智 一切總智之總匯法集 (成佛智之道)珍藏版
【一切智】 (術語)佛智之名。三智之一。知了一切之法。此一切智對於一切種智,有總別二義。若依總義,則總名佛智,與一切種智同。若依別義,則一切種智為視差別界事相之智。一切智為視平等界空性之智也。先示總義,則法華經譬喻品曰:「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同化城喻品曰:「為佛一切智,當發大精進。」仁王經下曰:「滿足無漏界,常淨解脫身,寂滅不思議,名為一切智。」中論疏九末曰:「知
佛法研討
緣氣:476
詳細More
四無量心與四禪
日期:2020/12/09 喇嘛網 編輯部 報導 由上知修禪定時,若能修四無量心除可對治諸障惑外,更可得到無量福德。但是四無量心與四禪的關係究竟為何?關於禪的修行次第,智者大師在《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中云:行人從持戒清淨,厭患欲界,繫念修習阿那波那入欲界定,依欲界定得未到地,如是依未到地次第獲得初禪乃至四禪,是名內色界定。次為大功德
佛法研討
緣氣:247
詳細More
四無量心之修持
四無量心之修持 (一) 修持之前方便 承上知初禪易修得悲無量心,二禪易修得喜無量心,三禪易修得慈無量心,四禪易修得捨無量心。如是看來,四無量心似乎是依獲得靜慮後而發起的善心而修持。然而前述曾說緣無量眾生而入各等至,何以在此又說四無量心是在獲得四靜慮後而修持。《大智度論》卷20 云:
佛法研討
緣氣:238
詳細More
中論偈頌 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
日期:2020/12/07 喇嘛網 編輯部 報導 中論偈頌 龍樹菩薩作,鳩摩羅什譯觀因緣品第一(十六偈) 01 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 02 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 03 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 04 如諸法自性,不在於緣中,以無自性故,他性亦復無。 05 因緣次第緣,緣緣增上緣,四緣生諸法,更無第五緣
佛法研討
緣氣:242
詳細More
中論的要義
日期:2020/12/07 喇嘛網 編輯部 報導 龍樹菩薩(約 150 年)處在佛教部派時期之後,學習教外、教內 的種種異說,經由深入阿含法教後,再鑽研《般若經》得到大的啟發, 從此弘揚佛法,廣行菩薩道。他依據般若的「一切法空」和「無自性」 的觀點,著作出有名的《中論》。 《中論》是站在《般若經》的立場,直接開展出《阿含經》中性 空和緣起的深義,引導當時的聲聞行者不落入常見和斷見,
佛法研討
緣氣:166
詳細More
中論(道)-聞量‧比量‧現量與你識同在
佛法之「三量」應與「四預流支」──「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即「聞思修證」)之精神相符,從而開展出佛教知識學上的架構;這在印順導師《中觀今論》「中道之方法論」談「三量」即如此認為。 中觀今論-第三節 聞量‧比量‧現量 第三節 聞量‧比量‧現量 中道是諸法的如實相,是無作無為本來空寂的,離文字相,離心緣相的。這離一切能所相待,唯證方知的中道實相,如何可以文字去論證
佛法研討
緣氣:336
詳細More
佛教解脫之義
日期:2020/12/04 喇嘛網 編輯部 報導 佛教則認為依靠修行轉生到天界並不能完全從輪迴中解脫,必須依照四聖諦、十二因緣、三無漏學來修行,達到阿羅漢聖果或正等正覺佛陀的兩種涅槃方可脫離輪迴。具體的方做法有許多種,如印度教講禪定、瑜伽、誦咒語等,佛教講誦陀羅尼咒、念佛、禪定等,依各教派傳承而定。
佛法研討
緣氣:175
詳細More
佛教的中道
佛教術語,佛教所稱的中道(梵語:madhyamā-pratipad)係指有別於常見外道的常邊與斷見外道的斷邊,即法界實相不落於任一邊,非兩邊。 故如執著此中道即非中道,因執著有之一邊故。 法界實相雖不落空有兩邊,然亦不離空有二邊。 佛教的中道有二乘的中道與大乘不共二乘的中道。 [
佛法研討
緣氣:328
詳細More
夢見這些,說明你的業障消除了!
如何從日常生活細節觀察業障是否減輕? 怎麼算是業障清淨相顯現呢? 可以從二個方面來看: 第一個是夢中,第二個是平時。 從夢中來看的話就是說我們有一些夢就是說明業障開始減輕的一些徵兆,你比方說,夢見打掃衛生,洗澡也好,洗衣服也好,打掃房間衛生也好,凡是無論是個人衛生 環境衛生只要是打掃衛生洗東西清理臟東西這些統統是業障,就是清理業障,業障減輕的一個徵兆,還有清
佛法研討
緣氣:254
詳細More
上師瑜伽本來是一個秘密的法,只講給內部的、實實在在希願成佛的弟子聽
上師瑜伽本來是一個秘密的法,只講給內部的、實實在在希願成佛的佛門弟子聽。 這教法對大眾可能很難有幫助。 為什麼這樣講呢? 這是因為在開示如何依止上師時,要講及很多如何恭敬上師、如何遵守上師的開示、如何觀想上師等等很多部分,對很多初學的人來說這些教法 很難接受,因為他們不明白其理。 對隨便聽聽的人講這種法,他們的心是容不下的。 修行的時候,有兩樣覺受很難生起。 第一是視上師如佛,第二是菩提
佛法研討
緣氣:350
詳細More
對治淫欲的殊勝竅訣
對治淫欲的殊勝竅訣 根松仁波切談脈氣明點的要義 脈氣明點的修行屬於密乘圓滿次第的範疇,有些修行者對這種修身的方法不屑一顧,認為佛法的重點在於修心。 其實,眾生的身、心是密切相連,互相影響的。 修止觀首先要調整身體的坐姿,按七支坐的要求打坐,然後用止的方法,平息身口意粗分的業,這是初步的修行。 粗分的業是由身體造作的,它源於自心的無明,對境相分別執著,在行為上表現出強烈的取捨。 因
佛法研討
緣氣:546
詳細More
知道邪淫一次損失有多大嗎? 通靈人看到的一幕讓人肝兒顫!
知道邪淫一次損失有多大嗎? 通靈人看到的一幕讓人肝兒顫!*開啟心中的寶藏* www.lama.com.tw (Earliest Since1999) www.lama.tw 知道邪淫一次損失有多大嗎? 通靈人看到的一幕讓人肝兒顫! 通靈者蓮生講的真實故事:淫蕩好色之人,沒有好命(看了您定會心驚膽顫) 不要埋怨命不好,其實,可能我們人生一開始命中福報是很大的,本應能得到很好的福
佛法研討
緣氣:525
詳細More
<<
<
1
2
3
4
5
...
>
>>
利美知識搜尋
 
利美知識-以分類查詢
佛法教學
(1090)
交流天地
(605)
佛法研討
(587)
菩薩
(469)
大師有約
(345)
藏傳佛法
(330)
佛部
(152)
護法
(136)
經續解析
(114)
生活修行
(113)
佛母
(99)
藝術欣賞
(68)
仁波切
(65)
論文著作
(60)
大師
(49)
顯教
(20)
修行園地
(19)
醫學保健
(18)
金剛
(14)
愛心公益
(13)
佛法科學
(10)
佛法管理
(9)
除障平安
(3)
志工義工
(2)
點燈祈福
(2)
齋戒閉關
(2)
佛法與管理
(2)
自然養生
(2)
藝文活動
(2)
灌頂種類
(2)
讀書會
(1)
讀書與軟體
(1)
佛法灌頂
(1)
NPO
(1)
上師
(1)
文物流通
(1)
功德布施
(1)
愛心供養
(1)
新書出版
(1)
其它
(1)
放生環保
(1)
社群團體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