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佛

 佛陀說法的功德 開顯智慧成就福報
 
                                              淨界法師

    第三個是開顯智慧。前面是破惡,破除煩惱邪見之惡。這以下就是顯真,顯現真實的智慧:

    嚴護法城,開闡法門,洗濯污垢,顯明清白,光融佛法,宣流正化。

    這幾個字就是佛法的修學,透過調伏煩惱,消除邪見,心中的光明出現了。那麼光明出現有過程的,第一個嚴護法城,開闡法門,我們一定要有一個法門來修學,念佛,持咒,拜懺等等一個事修。那麼第二個理觀,你一定要有一個道來引導你。淨土宗的道,就是順從本願,聖道的道,就是空假中三觀,一個智慧。那麼慢慢慢慢的透過事修理觀,最後光融佛法,心中的智慧慢慢的光明出現了,你把佛法完全消化了,變成心中的智慧了,這個地方是自利的功德,這以下利他,宣流正化。那麼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以後呢,我們也可以到眾生的世界,成立念佛堂,施設很多的方便來引導眾生宣流正化,這個講利他。那麼這段是說明這個佛法的第三種功德,智慧的功德。

  第四個講福報,成就福報:

    入國分衛,獲諸豐膳。儲功德,示福田。

    前面的破惡生善,偏重在佛陀的口業的說法,給我們的功德,破惡生善。這以下是指的佛陀的身業。佛陀他過的是出家生活,在古時候的印度是不能從事生產事業,不但是佛弟子,外道的出家眾也不從事生產事業,就是托缽,入國分衛這個分衛就是托缽,那麼在托缽過程當中得到種種的膳,豐膳是熟食,得到了很多的飲食。那麼為什麼三世諸佛他成道以後,都要現出家相呢?沒有一個例外呢?沒有一個在家的佛呢?因為他出家他才能過著托缽的生活,給眾生種福田,給眾生儲存功德。我們一個人要成就福報力,先不講出世的解脫道,先講安樂道,有兩個條件,第一個你的佈施心要強,佈施心要圓滿平等。第二個你所佈施的境,這個有關係,這個田。你相同的一個種子,你種在一個很貧瘠的田地,他長出的水果是比較少,你種在一個很肥沃的田地,長出的水果是很多的。所以在經典上說,你供養一個阿羅漢跟供養一個菩薩,功德不一樣,那麼你如果供養佛陀,那不可思議,世界上最殊勝的福田。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天佛陀帶著弟子托缽,走著走著前面剛好有一群小孩子在玩這個泥土,那麼這群小孩有一個小孩的頭頭,領了幾個小孩子用泥土把它做成一個城堡的樣子。那麼佛陀帶著弟子們就威儀具足的要經過那個地方。到了這個城堡的時候佛陀停下來,當然佛陀每一個動作都一定有原因的。這個時候那個小孩子的頭頭看到佛陀莊嚴起歡喜心,他不一定懂佛法的道理,但是他被佛陀的相狀攝受,他就跑到他所做的城堡,他那個城堡有一個倉庫,他用泥土做了很多珍寶,他認為是珍寶其實是泥土,他就拿這個泥土的珍寶要來供養佛陀,這個時候阿難尊者出來阻擋,佛陀叫阿難尊者讓開,他說你不能阻擋,你一阻擋他,他來生就要毀滅佛教的,他叫阿難尊者離開,這個小孩子就拿這泥土走到佛前,佛陀就彎下身來用缽就把泥土盛起來。接受他的供養,儲存他的福德,當然這個泥土不能吃了,佛陀就跟阿難尊者說,你把這個泥土回去在我的寮房裡面有坑洞的地方你把它填平。然後佛陀接受這個泥土以後授記說這個小孩在我滅度以後一百年,他是印度的轉輪聖王,會護持我的正法。這個人是誰?諸位知道了嗎?

    阿育王,對了。在印度佛滅度以後,護持佛教有幾個國王,迦膩色迦王也是一個,阿育王也是一個。阿育王他有好幾個兄弟,他這個人從小就很有志向,不過他早期的時候也到處打仗,因為印度是分裂的國家,十六個國家,到處打仗。他的確造了很多殺業,他中年以後學佛以後,他蓋了很多的塔,在經典上說蓋了八萬四千塔,福報很大,那麼他為什麼今生能夠做轉輪聖王呢?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他遇到了佛陀,其實一個人要修福報是靠機會的,你看我們現在人住豪宅,諸位你認為說他們經常佈施嗎?不一定,你想想看,你要思考一個問題,如果這個人的富有是經常佈施,今天佈施,明天佈施,他是以多取勝,那麼他一定養成一個佈施的習慣,對不對?但是你看今天今生很多有錢人,他沒有佈施的習慣。這是矛盾啊。他前生有佈施的習慣,他今生應該等流,應該繼承前生的功能,那就有一種解釋,他前生只佈施了一次,但是他遇到了好福田,他遇到大福報的境界。在佛陀裡面,很多國王都是佈施一次,他就那一次,他剛好供養到佛陀,或者是辟支佛,阿羅漢等等。所以佛陀的出世,他除了說法以外,他也用他的威儀來攝受眾生,讓眾生成就福田,個是佛陀的身業讓眾生種福田。

  那麼這前面的四段,調伏煩惱,破除邪見,開顯智慧,成就福報,這個是說明說法的功德。修學概要——31

 

相關文章:
佛陀說關於居士嫖妓的因果惡報 釋迦牟尼佛 緣氣:(9378)

上一篇(佛陀成佛的過程!) 回目錄 下一篇(佛陀的涅槃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