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地獄,地獄自枯竭!

發願持咒與天臺教觀

持誦大悲咒,應先發願。

經雲: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童男童女,欲誦持者,于諸眾生起慈悲心,先當從我發如是願:

南無大悲觀世音   願我速知一切法

南無大悲觀世音   願我早得智慧眼

南無大悲觀世音   願我速度一切眾

南無大悲觀世音   願我早得善方便

南無大悲觀世音   願我速乘般若船

南無大悲觀世音   願我早得越苦海

南無大悲觀世音   願我速得戒定道

南無大悲觀世音   願我早登涅槃山

南無大悲觀世音   願我速會無為舍

南無大悲觀世音   願我早同法性身

我若向刀山   刀山自摧折

我若向火湯   火湯自消滅

我若向地獄   地獄自枯竭

我若向餓鬼   餓鬼自飽滿

我若向修羅   噁心自調伏

我若向畜生    自得大智慧

發願即是發菩提心。

根據《觀音慈林集》的記載,遵式禪師,“建光明懺堂時,每架一椽一甃,必誦大悲咒七遍,屢經兵火,巋然獨存,乃願力所致也。”

百千誓願,出於四弘。大家可以體會,此處觀音菩薩教我們發的十六願,也出於四弘願,即:“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知,佛道無上誓願成”。

遵式的同門至交,天臺知禮大師解說道[1] :“夫四弘者,依四諦起。四諦者,二示世間苦因果,二示出世樂因果。一切菩薩,欲拔此苦,欲與此樂,故依之立四誓也。依苦諦立,雲眾生無邊誓願度。依集諦立,雲煩惱無數誓願斷。依道諦立,雲法門無盡誓願知。依滅諦立,雲佛道無上誓願成。”

此觀音菩薩的十六願,可分成前十後六兩節。就前十願而論,知禮認為,初二依集諦立,三四依苦諦立,五六七八依道諦立,九十依滅諦立。

知禮大師說:“前十願明成就法,一往生善。後六願明除滅法,一往破惡。” “前十願皆稱南無大悲觀世音者,……蓋哀憫至深故,教眾生求我度脫,歸心順我,立乎誓願,令我機感故也。仍須了知,大悲觀音即我本性。今欲複本,故稱本立願。又複此願即本性之力用故。馬鳴雲,自心起信,還信自心。”

知禮大師曾以天臺教觀解說此十六願。知禮稱:“此願橫深該收權實,非天臺教觀莫到邊涯。” 此大悲陀羅尼,知禮在孩童時代便能口誦,但一直不諳持法。後習天臺教觀,對照經文,才豁然開朗。“尋經始末,以後驗前,知是願成十法乘也。” 十法乘即天臺十乘觀法:初觀不思議境,二發菩提心,三巧安止觀,四破法遍,五識通塞,六調適道品,七對治助開,八知次位,九安忍,十離順道法愛。此十乘觀法,筆者曾在《佛醫我心》一書作為核心內容進行了介紹,這裏就不再展開了(參閱: 十種觀境與十乘觀法 )。將十願對照十乘觀法,十乘觀法是依境修觀,十願是依境發心。知禮解說道:

初知一切法願,顯不思議境。非一念三千,豈收一切?

二智慧眼願,圓止觀,成佛眼智也。非此眼智不顯妙境故。

三度一切眾願,發分滿菩提心也。無緣與拔(與樂拔苦),初住已上方現前故。

四善方便願,成破遍也。三惑破已,方能任運與拔。破遍,即度生方便。菩薩破惑,為度生故。

五般若船願,識通塞。如水有船,即塞能通也。

六越苦海願,成道品也。非無作道品莫越二死海故。

七戒定道願,成助道也。以無作心修事戒定,最能治惡故。

八登涅槃山願,知次位也。山須自下升高,雖觀即理,道不浪階故。

九會無為舍願,成安忍行也。舍名舍眾速證無為故。此行不專,初品上地亦然,天龍恭敬不以為喜,即其例也。

十同法性身願,離法愛也。不滯似解合佛真身。

照境由止觀,與拔由破惑。先知通塞,方修道品。無對治功,安有次位。若不安忍,則無似愛可離也。

知禮強調說:“此之觀法,修在名字,成在五品,似發在六根,真發在分證,究盡在妙覺。今立願者,願修之得門,成之即世,或於一觀或曆餘心,便入似真以至等妙。又複應知此之十法,雖論修證及以因果,而現前一念本自圓成,全性起修即因成果,今立十願標心在茲。又複應知此之十法,雖是智者像代宣揚,而並是漸頓諸經之旨,以離此十,更無修證之法。法華大車深可例也。”

上段話中,“修在名字”中的“名字” ,為天臺“六即”中的“名字即”;“成在五品”中的“五品”,為五品弟子位,相當於“觀行即”;“似發在六根”的“似”,為“相似即”;“真發在分證”中的“分證”,為“分證即”;“究盡在妙覺”中的“究盡”,為“究竟即”。

前面在介紹六字大明咒時曾介紹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內容,加上等覺、妙覺共計五十二位,乃《華嚴經》等所立的大乘菩薩的階位。天臺宗則認為此五十二位是別教菩薩的行位,乃另立圓教菩薩六行位,稱為“六即”。即理即、名字即、觀行即、相似即、分真即(分證即)、究竟即。

理即,眾生本具佛性之理,與諸如來無二無別。

名字即,從知識處聞,或從經卷中見,知此理性,即佛之名。于名字中,通達解了一切諸法皆是佛法。

觀行即,既知一切法皆是佛法,必須心觀明瞭,理慧相應,所行如所言,所言如所行,是為觀行即佛,相當於天臺所立圓教八行位的第一位“五品弟子位”。天臺將十信以前的外凡位區分為隨喜、讀誦、說法、兼行六度、正行六度等五品。

相似即,於觀行即中,愈觀愈明,愈止愈寂,雖未能真證其理,而于理仿佛有如真證,是為相似即佛,相當於五十二位中的十信位。

分真即,破一品無明,證一分中道,是為分證即佛。相當於五十二位中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位。

究竟即,道窮妙覺,種智俱圓,是為究竟即佛,相當於五十二位中的妙覺位。

此“六即”位次中,“分真即”之位甚長,姑借別教的五十二位,分其品秩,而成八位,即五品弟子位、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等覺位、妙覺位。

關於觀音菩薩的後六願,知禮解說道:

後之六願一往破惡。於中前三破地獄,而初二別破刀火二種,第三破一切地獄,後三破餘三趣。

應知,六願皆就對治悉檀而立。故地獄雲摧折枯竭,餓鬼雲飽滿,修羅雲調伏,畜生雲智慧。如六觀音對破六道。惟天從便宜,以善強故。人兼入理,思惟盛故。餘四並從對治,以惡多故。

皆標“我”者,雖是行人所稱,全是諸有真常我性,一念千法也。前十願中,一一我字莫不爾也。

“若”者,不定之詞,隨趣對治也。

皆雲“向”者,訓對也,為對治義宛合,即以四趣我性為能對治,四趣三障為所對治。

皆雲“自”者,三障本空,無明故有,治以圓法,稱本虛融,更非障閡,故雲自摧折等。

然能對有自他,所治有三障。人自治有事行理觀治,他論神通感應。

若自起四趣煩惱、造四趣惡業、受四趣苦時,稱名誦咒對之,願此三障即自摧折等,此事行治也。

若自用十乘觀慧,對於四趣,若惑若業若報時,願得觀成障滅即摧折等,此理觀治也。

若自觀行成,能破三障,顯出我性,得大自在,見一切眾生為四趣三障所苦,以似解力對之,即神通治他也。以分滿力對之,即感應治他也。

故一言“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等,其義甚深,不可卒備。

對後六願所破的刀山、火湯、地獄、餓鬼、修羅、畜生等諸惡,清周克復結合慈悲心而解說道:“人無傾險好殺心,則己之刀山滅矣。人無慘毒心,則己之湯火消矣。人無不忠不孝及淫貪不廉貞心,則己之地獄枯竭矣。人無慳吝嫉妒心,則餓鬼之火息。無傲狠驕慢心,則修羅之惡調。無頑悍不靈心,則畜生之途遠矣[2] 。”

 


上一篇(什麼是“觀自在”呢?) 回目錄 下一篇(《心經》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