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彌勒淨土

  張伯仁

  彌勒淨土原址位於紹興會稽山脈西端大香林風景區寶林山頂的彌勒庵,始建於東晉永和十年(西元354年),由高僧支遁所創,唐代改賜額為龍華寺,後隨時代變遷而衰微,毀於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今年,紹興縣政府在大香林二期投資3億余元重建彌勒淨土,將建造從古至今第一個兜率天宮,構築第一座人間通往天庭的琉璃天橋,營造完整的彌勒佛境,形成中軸線長達2000米的全國最大佛教寺院,開創沒有圍牆的寺院先河,聯結古老的佛教與現代科技文明,必將成為中國佛教史上的曠世偉業,成為佛教中國化的又一里程碑,成為佛教大眾化的新起點。

  政府斥鉅資興建彌勒淨土,我覺得大致有以下原因:

  第一,彌勒淨土是一種信仰。從古至今,信佛的人不計其數,究其原因,無非是一種信仰。彌勒有三經,《上生經》稱彌勒命終後往生兜率陀天;《下生經》稱四大海水減少到三千由旬,閻浮提(地球)呈現一片平坦如鏡,樹高三十丈,人壽8400歲時,彌勒投生裟婆羅門夫婦,成長後出家學道,於龍華樹下成就正覺;《本願經》稱彌勒發過這樣的願言:假如有眾生對淫、怒、疑意念淡薄,成就十善,那時我便成佛,他的鴻誓大願是:化混亂的世界為大同世界,化混濁的世間為人間淨土,化罪惡的世道為人間天國。由此可知,彌勒信仰雖然唯心,但博大精深,傳承久遠。

  第二,彌勒淨土是修行聖地。會稽山,不僅是歷史文化名山,吸引了王羲之、李白、徐霞客等一大批歷史文人墨客駐足遊覽,留下了3000多篇讚美詩文,同時更是彌勒信仰的發祥地,高僧輩出,有東晉支遁,隋朝智永,唐朝鑒真、湛然和智凱,五代貫休等,都結廬於會稽山修行弘法,晉代在柯岩及新昌開鑿近30米高的彌勒大佛,南宋時彌勒化身布袋和尚遊戲並圓寂於此處,會稽山成為歷史上彌勒信仰的根本道場,是繼四大佛教名山後的又一座佛教名山。

  第三,彌勒淨土宣導人與自然和諧。大香林景區有植于宋代的千畝千年古桂群,有一碧萬頃的竹山林海,有靜謐幽深的古寺群落,有古唐詩路上的山陰古道。會稽山環境優美,人民富庶,社會和諧,不僅符合彌勒《下生經》記載的下生成佛的自然條件,而且有利於打造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使彌勒淨土有別于傳統寺院,不僅能對信眾提供燒香拜佛的條件,而且宣導佛教為社會服務,為解脫眾生疾苦服務。彌勒思想的精髓是和諧、包容、快樂。“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這副彌勒殿聯形象地勾畫出彌勒的法像特徵是舉世公認的快樂佛、歡喜佛、笑佛、幸運佛,他的慈容人見人愛,不分男女老少,超越一切國籍、種族、民族及文化的藩籬,人人見了都皆大歡喜。

  第四,彌勒淨土引導人們行善積德。因果報應是彌勒思想的主要內容,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行善積德方能升入天庭,欲求福報,須行佈施。佈施不一定要施錢,有時能為人家講一句好話、能為他人帶來不可思議的因緣,有時只是幾口飯的佈施,給他人帶來生命的重生與希望,有時一個不經意的微笑,也能給人帶來溫暖感受。佈施的功德是無量的。5.12大地震後,人民群眾紛紛捐款捐物,佛教的術語,就是在佈施,就是在行善積德。

  第五,彌勒淨土與廉政文化有關。淨土,不僅僅指土地乾淨,沒有污染,更指思想境界的高潔,沒有骯髒的靈魂,在《彌勒菩薩與釋家牟尼之宿緣》中描寫彌勒在閻浮提(地球)成佛時的國土,情況:沒有窮山惡水,陸地富裕,人民極樂,人心向善,貪欲、嗔恚、愚疑微薄,金銀珠寶散落各地,人們拿著寶物感歎,從前的人,為把珠寶占為己有你爭我奪,互相傷害,或喪生失命,或遭牢獄之災,受種種苦,如今人們視珠寶為瓦礫,由此可知,彌勒淨土與當前的廉政文化不無關係,人們沒有貪欲,沒有罪惡,才能進入極樂境界。

  以上原因,大致可以證明重建彌勒淨土之必要了,紹興縣政府斥了鉅資,紹興縣檢察院也把大香林二期作為重點預防工程,但願能做到工程優良,幹部優秀,使彌勒淨土真正成為傳世之作,成為一方淨土。

 


上一篇(彌勒菩薩略說) 回目錄 下一篇(彌勒淨土法門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