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漢兩地佛像藝術在雍和宮

  清代塑像總體上講,氣勢與藝術表現力已不如明朝,但雍和宮畢竟是在乾隆盛世以行宮為基礎改建的黃教上院,所以佛像塑造方面,無論木雕、泥塑還是銅鑄,都做到了神形兼備。

  雍和宮內藏傳佛教造像保存完好,其表現形式有佛、上師、本尊與護法四種類型。與汗地顯宗造像風格一致或近似的佛像、上師像多集中在中路大殿中,而密宗造像中充滿雪域風格的本尊像、護法像大多在配殿之中。

  雍和宮密宗殿中單身大威德怖畏金剛、東配殿中的六臂勇保護法、降閻魔尊(又稱地獄主)等造像一反漢地佛像慈悲平悅的面容,大多呈猙獰與怖畏狀,這就是佛與菩薩慈悲六道,掃除世間貪、嗔、癡、愛及修身過程中的坎坷魔障而顯現的憤怒之相。

  雍和宮現有的密宗造像中還有一些呈裸體狀極雙身擁抱狀,不少地方都冠以“歡喜佛”的名稱。其實“歡喜”一詞並不準確,裸體像不是展示色情而是清淨、無染、脫俗的像;至於雙身像中的男相與女相,並不刻意指世間男女相交時所謂的“歡喜”,而是說金剛本尊以無畏的氣概、威猛的力量超越一切束縛與魔障後內心發出的喜悅,這就佛家說的“法樂”與“法喜”。雍和宮的雙身佛像並非一尊,其中大威德金剛、時輪金剛、上樂金剛、密集金剛都是雙身造型,用“歡喜”一詞,一是籠統二是低俗。其實雙身佛中,多以男相代表智慧,而以女相象徵方便與禪定,二者相擁喻意悲智結合,定慧雙修的理念。

  雍和宮中路的大殿中,佛像藝術與佈局基本與漢地寺廟相仿。雍和門相當於天王殿,供有大肚彌勒佛、四大天王像和韋馱護法。雍和宮殿相當於大雄寶殿,內有銅質貼金的三世佛和十八羅漢。其佛像表情的刻畫,端莊祥和,平悅而寧靜。雍和宮沒有五百羅漢堂但有精雕細琢的五百羅漢山;雍和宮沒有觀音殿,但萬福閣後有觀音洞,再現了觀世音菩薩初降南海的情景。最珍貴的佛像是雍和宮中路法輪殿宗喀巴大師像前所供的釋迦牟尼,此像為銅質鎏金,高約1.1米,頭飾螺發,眉呈新月狀,神態平和,鼻樑挺直,衣紋如水波狀,雙手置於胸前,作說法印。這尊佛像是乾隆年間西藏郡王頗羅鼐派專使進京贈與乾隆皇帝並于1745年農曆9月25日奉旨供奉于雍和宮的,現佛像背光上還刻有乾隆的禦制詩。

 


上一篇(續本尊金剛瑜伽母) 回目錄 下一篇(金剛瑜伽母的傳承來源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