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食治與醫療──唐代食療風氣的傳承與發展 

中國傳統醫學典籍透過二十四節氣這個自然的大宇宙,結合人體這個小宇宙,來瞭解二十四節氣的內涵,如此則構成了「四時五藏陰陽」的系統層次結構,並反映出「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念。
食療主要取自日常生活中的菜蔬、瓜果、米穀、禽獸等平民化的食材,先秦到唐朝結合大自然的醫食療法逐步建立其根基後,隋唐醫家承繼之,並在臨證實踐中,轉而重視食治食養,進一步提倡臨床診療應洞曉病源、食治為先。並強調食治的優點在於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血氣。
唐朝飲食療法在中國古代的食療發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上承先秦,下開宋元的特色。藉著唐朝佛道教素食文化、避疫養生與節日飲食、平民化的食療方等來觀視唐朝蔬食化的社會生活情形,以建構唐代食療風氣傳承與發展的輪廓。

中興大學/歷史學系所/95/碩士/研究生:蔡孟儒   指導教授:宋德喜

參考書目
一、傳統文獻
先秦醫家撰,程士德主編,《內經》,臺北:知音出版社,1994。
秦.呂不韋輯、畢沅輯校,《呂氏春秋》,《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91。
魏.吳普等編,清.孫星衍、孫馮翼同輯,《神農本草經》,光緒刻本,臺北:文光圖書公司,1982。
漢.司馬遷撰,《新校本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75-1981。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清.阮元校,《尚書》,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
崔寔,《四民月令》收錄於(清)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名著》第二輯。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疏,《禮記正義》,《十三經注疏》第五冊,臺北:藝文印言館,1955。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十三經注疏》第三冊,臺北:藝文印言館,1955。
漢•鄭玄注,唐•陸德明音義,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禮記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
漢•鄭玄注,唐•陸德明音義,唐•賈公彥疏,清•阮元校勘《儀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
漢.張機撰,李克光主編,《金匱要略》,臺北:知音出版社,1990年。
漢.劉安,《准南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漢.劉飲,《西京雜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清•阮元校勘《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
漢.趙爽注、北周.甄鸞重述、唐.李淳風注《周髀算經》,《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
晉.孔晁注《逸周書》,《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
晉.常璩撰,《華陽國志》,《四部備要•史部》據顧校廖刻堂本校刊,北京:中華書局,1985。
晉.郭璞《山海經箋疏》,《四部備要•史部》,北京:中華書局,據郝氏遺書本校刊。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75-。
晉.楊泉,《物理論》,《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臺北:明文書局,1986。
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臺北:華正書局,1980。
梁.陶弘景集,尚志鈞輯校,《名醫別錄》,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6。
粱.陶弘景著,曾召南注譯,《新譯養性延命錄》<序>,臺北:三民書局,1997。
梁.宗懍撰,明.項琳之編次《荊楚歲時記》,摘錄自《歲時習俗資料彙編》第三十冊,臺北:藝文出版社,1970。
隋.杜臺卿,《玉燭寶典》,北京:中華書局,1985。
隋.巢元方撰,丁光迪等校注,《諸病源候論校注》,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
唐.王燾撰《外台秘要》,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5。
唐.元稹,《元稹集》,臺北:漢京,1983。
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箋校,《白居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唐.杜佑撰,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唐.房玄齡等,《晉書》,北京:中華書局。
唐.孟詵、張鼎撰,謝海洲輯校,《食療本草》,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4。
唐.法慈,《梵網經菩薩戒本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
唐.昝殷《食醫心鑑》,朱邦賢主編《歷代中醫珍本集成》,臺北:萬人出版社,1995。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臺灣:源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
唐.段公路,《北戶錄》,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唐.道世編,《法苑珠林》,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
唐.徐堅撰,《初學記》,古香齋本。
唐.孫思邈,《千金翼方》,據元大德間梅溪書院刊本點校,臺北:宏業書局,1991。
唐.孫思邈撰《備急千金要方》,貴陽:貴州科技出版社,1995。
唐.陳藏器著,那琦、謝文全、林麗玲重輯,《本草拾遺》,臺中:華夏文獻資料出版社,1988。
唐.歐陽詢,《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唐.虞世南,《北堂書鈔》,臺北:宏業書局,1974。
唐.楊煜,《膳夫經》,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1。
唐.鄭處誨撰,《明皇雜錄》,北京市:中華書局,1994。
唐.蘇恭等撰,尚志鈞輯校,《唐•新修本草》,安徽: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81。
唐.韓鄂,《四時纂要》,《歲時習俗資料彙編》第三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
唐.韓鄂,《歲華紀麗》,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宋•司馬光編著,元•胡三省音註,《資治通鑑》,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
宋.李昉,《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
宋.李昉等修纂,《太平御覽》,上海涵芬樓影印宋本。
宋.陳元靚撰,《歲時廣記》,摘錄自《歲時習俗資料彙編》第四冊,臺北:藝文出版社,1970。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宋.林洪,《山家清供》,臺北:世界書局,1992。
宋.唐慎微編著,《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臺北:南天書局,1976。
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收入《四部叢刊三編.南宋淳祐刻本》,上海:上海書店,1985年。
宋.陶穀撰《清異錄》,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編《全宋筆記》,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
宋.馬蒔、張隱庵合註,《黃帝內經素間靈樞合編》,宣統二年王成甫合刻本,臺北:臺聯國風出版社,1981。
宋.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78。
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年。
宋.龐元英撰《文昌雜錄》卷三,收錄於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宋.龐安時撰,鄒德琛、劉華生點校《傷寒總病論》,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9。
金.張子和撰《儒門事親》,臺北:旋風出版社,1978。
元.吳澄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歲時習俗彙編》第八冊。
明.吳有性《瘟疫論》<補遺>,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十一集,臺灣:商務出版社。
明.陶宗儀編,《說郛》三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清.王聘珍、顧鳳藻、阮延卓輯,《夏小正經傳集解》,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名著•十四經新疏》,臺北:世界書局,1962。
清•仇兆鰲《杜詩詳註》,北京:中華書局,1985。
清.孫詒讓撰,《墨子閒詁》,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
清.乾隆《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96。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日)篠田 統、田中靜一編著,《中國食經叢書》,株式會社書籍文物流
通會所,昭和四十七年四月五日。
(朝鮮)金禮蒙等撰,《醫方類聚》,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1。
二、專書與論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王大觀主編,《本草經義疏》,北京市:人民衛生出版社,1990。
王子輝、王明德,《中國古代飲食》,臺北市:博遠出版社,1989。
王子輝,《中國飲食文化研究》,西安市:陝西人民出版社,1997。
王子輝,《隋唐五代烹飪史綱》,西安市: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
王仁波主編,《隋唐文化》,上海市:學林出版社,1990。
王利華,《中古華北飲食文化的變遷》,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王仁湘,《飲食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王仁湘,《民以食為天》Ⅰ、Ⅱ,臺北市:中華書局,1990。
王世禎著,《中國節令習俗》,臺北市:星光出版社,1981。
王學太,《中國人的飲食世界》,香港:中華書局,1989。
王學泰,《華夏飲食文化》,北京市:中華書局,1993。
王壽南,《隋唐史》,臺北市:三民出版社,1986。
史念海,《唐代歷史地理研究》,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牟鐘鑒,《《呂氏春秋》與《淮南子》思想研究》,濟南:齊魯書社,1987。
岑仲勉,《隋唐史》,北京市:中華書局,1982。
李永匡、王熹著,《中國節令史》,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5。
李培生、劉渡舟編,《傷寒論》,臺北市:知音出版社,1995。
李斌城等,《隋唐五代社會生活史》,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李經緯,《孫思邈》,北京:中國古代科學家科學出版社,1959。
李經緯等,《中醫常用工具書手冊》,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
李燕捷,《唐人年壽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4。
任百尊主編,《中國食經》,上海市: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
地球出版社主編,《中國文明史》,下冊第五卷<隋唐五代>,臺北市:地球 出版社,1992。
何立智等著,《唐代民俗和民俗詩》,北京市:語文出版社,1993。
吳玉貴,《中國風俗通史》隋唐五代卷,上海市: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
吳秋慧,《唐代宴飲詩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2000。
吳敏怡、余慶、張蘇娜,《中醫名家四季養生.春》,臺北:薪傳出版社,2003。
林富士,《疾病終結者――中國早期的道教醫學》,臺北市:三民書局,2001。
苑洪琪,《中國的宮廷飲食》,北京市:商務印書館,1997。
周芬娜,《飲饌中國》,臺北市: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公司,2004。
莊雅州,《夏小正析論》,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85。
徐海榮主編,《中國飲食史》卷一~卷六,北京市:華夏出版社,1999。
姚偉鈞,《中國飲食文化探源》,南寧市:廣西人民出版社,1989。
侯家駒,《中國經濟史》(上、下),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
洪順隆,《魏文帝曹丕年譜曁作品繫年》,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
胡如雷著,《隋唐五代社會經濟史論稿》,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胡惠鵬,《宋代醫方之發展》,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凃宗呈,《中國中古的素食觀》,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徐立強,《梁武帝制斷酒肉之主張與中國佛教素食文化之關係》,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莊金德,《唐代年節生活之研究──冬至到上元》,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4。
馬持盈,《中國經濟史》,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4。
馬繼興主編,《神農本草經輯注》,北京市: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
孫詒讓撰,《墨子閒詁》,臺北市: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
郭藹春主編,《黃帝內經素問語譯》,北京市:人民衛生出版社,1992。
郭藹春主編,《黃帝內經靈樞校注語譯》,天津市: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
殷登國著,《中國的花神與節氣》,臺北市:民生報社,1983。
陶希聖、鞠溝遠,《唐代經濟史》,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9。
陳偉明,《唐宋飲食文化初探》,北京市:中國商業出版社,1993。
陳偉明,《飲食文化發展史》,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5。
陳欽銘,《廿四史醫者病案今釋》,臺北市:啟業書局,1986。
陳欽銘,《中國醫經醫史研究論集》,臺北市:啟業書局,1988。
陳國符,《道藏源流考》,北京市:中華書局,1992。
陳國燦,《唐代的經濟社會》,臺北市: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北京市:中華書局,1981。
陳麗桂,《新編淮南子》(上)、(下),臺北市:國立編譯館,2002。
康樂,《佛教與素食》,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1。
葉美玲,《論《黃帝內經》中陰陽五行之應用》,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曾縱野,《中國飲饌史》,北京市:中國商業出版社,1988。
貴州科技出版社編,《藥王全書》,貴陽:貴州科技出版社,1995。
萬建中,《飲食與中國文化》,南昌市:江西高校出版社,1995。
楊儒賓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1993。
齊治平編著,《節令的故事》,臺北市:空中雜誌社,1979。
寧可主編,《中國經濟通史-隋唐五代經濟卷》,北京市:經濟日報出版社,2000。
黎虎主編,《漢唐飲食文化史》,北京市: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
蔣維喬,《中國佛教史》,新店:常春樹書坊,1986。
曉晨,《扁鵲•華佗•孫思邈》,北京市:中華書局,1963。
鄺芷人,《陰陽五行及其體系》,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2。
嚴世芸等,《中國醫籍通考》,上海市:上海中醫學院出版社,1992。
黃宗誠,《曹子建新探》,臺北市:雲龍出版社,1998。
黃懺華,《中國佛教宗派源流》,新店市:常春樹書坊,1987。
韓國磐,《唐代社會經濟諸問題》,臺北市: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
趙榮光,《中國古代庶民飲食生活》,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
劉伯驥,《中國醫學史》,臺北市:華岡出版部,1974。
劉維崇,《曹植評傳》,臺北市:黎明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77。
魏子孝、聶莉芳,《中醫中藥史》,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4。
羅伯健,《口腹交響曲──古代飲食》,臺北市: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
傅樂成,《中國通史•隋唐五代史》,臺北市:眾文圖書,1985。
臧嶸、王宏凱,《中國隋唐五代習俗史》,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94。
蔡秀敏《唐代敦煌飲食文化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1月。
鍾樞榮,《孫思邈醫學思想及其成就》,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謝文全,《食經概論:飲食養生大全》,臺中市:文興出版社,2004。
羅香林,《唐代文化史研究》,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
顧保群,《中醫文獻源流論》,臺北市:啟業書局,1990。
龔鵬程,《春夏秋冬---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季節》,臺北市:故鄉出版社,1980。
(日)丹波康賴撰,《醫心方》,北京市:人民衛生出版社,1955。
(日)岡西為人,《宋以前醫籍考》,臺北市:古亭書局發行,1969。
(日)岡西為人輯,《重輯新修本草》,新店市: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出版,1982。
(美)尤金・N・安德森(E.N.Anderson)著,馬孆、劉東譯,《中國食物》,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
三、期刊(學報)論文
心智禪師,<佛教對於中國飲食的影響>,《第一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75-383,1993。
王子輝<中國飲食文化的根本之道──和>,《歷史月刊總第97期》,頁54-60,1996.2。
王學泰,<從文化角度看中國飲食習俗>,《第三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00-416,1994.12。
王賽時,<中國古代對大蒜的引進與利用>,《農業考古》1996:1,頁 182-188,1996.3。
王賽時,<古代西域的葡萄酒及其東傳>,《新疆地方志》1998:2,頁31-41,1998。
王賽時,<唐代的游宴風俗>,《人文雜誌》1998:3,頁60-61,1998。
王賽時,<唐朝人的主食結構>,《人文雜誌》1999:2,頁105-109,1999。
王賽時,<唐代的節令游樂>,《唐都學刊》1994:2,頁28-32,1999。
王賽時,<唐代的遊宴>,《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8:1,頁21-25,2002.2。
王曉濤,<唐代《千金翼方》中記載的道地葯材>,《上海中醫藥雜誌》第四期,1956。
朱鳳玉<從敦煌寫本字言看唐代民間的飲食生活>,《中國學術研討會──-紀念高明先生八秩晉六冥誕論文集頁》,159-175,1994.3。
朱應皋、沈新林<飲食文化對中國小說發展作用>,《准陰師範學院學報》第21卷第2期,頁100-103,1999。
任育才,<唐人的預防保健思想一一以孫思邈為例>,《興大歷史學報》創刊號,1991。
任育才,<論孫思邈之年壽及其醫學思想>,《興大歷史學報》第二期,1992。
宋德喜,<從歷史看地方小吃向宮廷御食與大眾美食的轉化─台中飲食文化學(圈)的未來>,《2006台中學研討會──飲食文化論文集》,2006。
李濤,<隋唐時代醫學的成就>,《中華醫史雜誌》第一期,1953。
范行准,<兩漢三國南北朝隋唐醫方簡錄>,《中華文史論叢》第六期,1965。
耿鑒庭,<新疆吐魯蕃唐墓出的葯方及葯丸>《江蘇醫藥》第四期,1979。
耿鑒庭,<西安南郊唐代窖藏里的醫學文物>,《文物》第六期,1972。
邱仲麟<不孝之孝──唐以來割股療親現象的社會史初探>,《新史學》6卷1期,頁53,1995年。
李亦園,<飲食男女──一文化發展的人類學>,《探討文化的圖像》,頁 160-166,1992.1。
李亦園,<中國飲食文化的理論基礎與研究課題>,《第一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1,1993.7。
李亦園,<中國飲食文化研究的理論圖像──吃的文化內在邏輯探 >,《第六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6,2000.9。
李肖論,<唐代飲食文化的基本特徵>,《中國文化研究》總第23期春之卷,頁74-78,1999。
沈志忠,<二十四節氣形成年代考>,《東南文化》141期,頁54,2001。
吳宗國,<唐代文化發展的三個高潮>,《唐文化研究論文集》,頁20-33,1994.11。
吳受琚,<唐代道教飲食文化>,《宗教哲學》第1卷2期,頁153-161,1995.4。
鄭雅文,<唐代的食療文化:以孫思邈《千金.食治》與孟詵《食療本草》為討論中心>,《穿梭傳統與現代:第一屆中部地區歷史學研究所學術研討暨講習會論文集》,頁79,1996.12。
楊婷雅,<中古時期沐浴養生:以醫學文獻為中心>,《穿梭傳統與現代:第一屆中部地區歷史學研究所學術研討暨講習會論文集》,頁125,1996.12。
吳敏霞,<從唐墓志看唐代世俗佛教信仰>,《佛學研究》,頁218-225,1996。
肖克之、張合旺,<《齊民要術》研究概說>,《中國農史》,1999年第18卷第2期,頁95-99,1999.5。
邱龐同,<道教的飲食文化及節慶食俗>,《歷史月刊》總第133期,頁52-59,1999。
易煒,<端午探源及其祭物考辨>,《漢中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3,頁43-47,1999年。
周達生,<從少數民族的飲食文化看中國飲食文化>,《第二屆中國飲 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51-164,1993。
林永匡、王熹,<論中國古代飲食文化>,《中國飲食研究論文專集(一) 》,頁348-355,1996.8。
林伯謙,<素食與佛法行持>,《第五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331-358,1998.6。
居玲玲、路新國<《神農本草經》對食養和食療的貢獻>,《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第10卷第7期,2004。
洪光住,<從土地裡來──中國飲食文化的地理與歷史背景>,《聯合文學》總第141期,頁56-59,1996。
姚偉鈞,<唐代的飲食文化>,《華中師範大學學報》1990:3,頁112-117,1990。
姚偉鈞,<從吃開始─一飲食•中國文化的根基>,《聯合文學》總第141期,頁66-71,1996。
姚偉鈞,<漢唐時期新年飲食習俗>,《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5:1頁,28-31,1999.2。
姚偉鈞,<唐飲食禮俗及清代宮廷飲食禮俗>,《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6:1,頁4-12,2000.2。
徐苹芳,<中國飲食文化的地域性及其融合>,《歷史月刊總第97期》,頁61-72,1996.2。
高曾偉,<自然環境與中國飲食民俗的地域差異>,《民俗研究》1995:2,頁17-18,1995。
倪怡中,<敦煌壁畫中的古代醫療衛生>,《歷史月刊》總第145期,頁90-94,2000.2。
常麗華、王乃迪,<唐詩中的農事活動>,《農業考古》1995:3,頁253-262,1995.9。
莊申,<從「八珍」的演變看中國飲食文化的演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1 : 2,頁433-479,1992.3。
陳偉明,<唐宋時期飲食結構與發展變化>,《第一屆中國飲食文化學 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09-324,1993.7。
陳傳康,<中國飲食文化的區域分化和發展趨勢>,《第三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36-251,1994.12。
陳光新,<中國飲食民俗初探>,《民俗研究》,1995 : 2,頁8-16,1995年。
張萍,<唐代飲食文化中的道教色彩>,《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 : 2,頁110-115,2000
逯耀東,<北魏《崔氏食經》的歷史與文化意義>,《第一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抽印本,1989.9。
閔宗殿,<從葡萄的歷史談到《神農本草經》的成書年代──讀《神農本草經輯注》筆記>,《中國農史》,1997年第16卷第4期,頁92-96,1997.11。
程薔,<唐朝飲食習俗與長安飲食業>,《民俗曲藝》總第111期,頁171-188,1998.1。
黃正建,<敦煌文書與唐五代北方地區的飲食生活(主食部分)>,《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11期,頁263-273,1991。
黃正建,<從小說《游仙窟》看唐人生活中的衣、食、住>,《唐文化研究論文集》,頁145-153,1994.11。
黃清連,<萬國衣冠拜冕流一多元族群與唐代文化>,《歷史月刊》,總第94期,頁37-41,1995.11。
黃永年,<說餅一唐代長安飲食探索>,《唐代史事考釋》,頁491-495,1998。
楊宗瑩,<白居易的飲食習慣>,《中國學術年刊》第8期,頁233-241,1986.6。
楊昌舉,<論中國飲食文化之科學性與藝術性>,《第三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83-99,1994.12。
楊智勇,<唐代都市飲食:「胡風」瀰漫>,《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6:2,頁35-36,2000.5。
熊四智,<佛教的飲食文化及其影響>,《歷史月刊》總第133期,頁46-51,1999.2。
黎虎,<唐代的飲食原料市場>,《中國經濟史研究》1999:1,頁65-75,1999。
劉思量,<五行終始、五味調和──中國飲食美學初探>,《第二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29-149,1993.7。
戴雲,<唐宋飲食文化要籍考述>,《農業考古》1996:3,頁226-234,1996.3。
藍勇,<唐代氣候變化與唐代歷史興衰>,《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第16卷第1期,頁4-15,2001.3。
謝世俊,<節氣史考源>,《尋根》,1998年第2期,頁7。
叢雨春,<論醋在敦煌遺書、馬王堆竹簡古醫方中的臨床應用>,《敦煌研究》2001:2,頁139-146,2001。
瞿明安,<中國飲食文化中的傳統>,《農事觀光業考古》,1997:3頁259-262 1997.9。
譚宗達,<敦煌本《無名本草》殘卷考>,《敦煌研究》1987:4,頁96-99,1987。
譚真,<敦煌古藥方《神仙粥》剖析>,《敦煌研究》1991:2,頁95-98,1991。
羅桂環,<從歷史上植物性食物的變化看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第三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32-147,1994.12。
(日)坂出祥伸,<孫思邈における醫療と道教>,收錄於氏著《千金方研究資料集》,大版:才リェソト出版社,1989。
(日)山崎宏,<初唐の道士孫思邈>,收錄於《中國佛教.文化史の研究》第十章,京都:法藏館出版,1981。
(日)渡邊幸三,《千金要方.食治篇》的文獻學的研究,《日本東洋醫 學會志》第六期,1955。
(日)石毛直道<從世界觀看中國飲食文化的特色>,《第一屆中國飲食文化研討會論文集》,頁127-139,1993.12。


上一篇(臺灣當代居士佛教團體臺中) 回目錄 下一篇(蕅益智旭「現前一念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