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佛與舍利佛、目犍連兩位弟子
尊貴的阿丁朋措仁波切
【盂蘭盆疏】曰:「盂蘭是西域之語,此云倒懸。盆乃東夏之音,仍為救器,若隨方俗,應曰”救倒懸盆”,斯由尊者之親魂沉闇跡,載饑且渴,命似倒懸,縱賢子之威靈,無以拯其塗炭,佛令盆羅百味,式貢三尊,仰大眾之恩光,救倒懸之窘急。」
【盂蘭盆經】因緣發起在印度,到了中國梁武帝大同四年時,才開始做〝 盂蘭盆會〞,意義有二:初發起時,本供佛齋僧,到了中國變成施鬼超度鬼神。
在佛陀當年,目犍連出家動機純為救母之一片孝心,故急急學神通以救其母。因目犍連之母殺生太多,死後必墮落。
在佛弟子中,目犍連尊者神通第一,以天眼遍觀三界六道,結果見其亡母在餓鬼道,腹大如鼓,咽小如針,想吃又吃不下,嘴冒煙,目犍連以缽盛飯饗母,母一手持缽,一手遮掩不令旁見,慳貪之習依然如故,心量太小了。飯未到嘴即變成火炭,吞不下,目犍連自知無力,乃回報佛陀。
佛告目犍連:非汝一人力所奈何,須賴眾僧之力迴向方可救之。十方眾僧。適逢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時。
七月十五日以前三個月的結夏安居,不托缽,居寺坐禪修道,可以受信徒送來之供養。此時印度為大熱天,蟲子多,恐傷生靈,為免身心不安寧,故由四月十六日開始,經過九旬(九十天)期滿,即「解夏節」之日,舉行〝自恣〞。「僧自恣日」,互相表白自己的過錯,〝自恣〞不僅不隱瞞,反而要求別人舉發。
「僧自恣日」亦名「佛歡喜日」,以眾僧加行用功,懺悔往罪,道業增進,身心清淨。故佛生喜。時佛敕十方眾僧,皆先為施主家咒願,願七世父母,行禪定意,然後受食。初受食時,先安在佛前。塔寺中佛前,眾僧咒願竟,便自受食。此時目犍連及諸大菩薩,施者與受施者,一心一德,各以報恩之心,令慈母得益脫苦。此時目犍連母。於是日得脫一劫餓鬼之苦。
目犍連就在這一天,以各種上味飲食供佛及僧,仗此功德,母得超生,且超生七世以前之父母,不僅救亡,且可延壽。「盂蘭盆法會」緣起由此而來。
【盂蘭盆】形似寶塔,認為好的,即可持來供佛,有五供養、十供養(香花燈塗果、茶食寶珠衣)等。或在法會時拿來供佛,捨上七天,佛事完了再拿回去亦可。【盆】,即裝飲食之器具,如碗、缽等皆是。將物盡裝一盆,此與佛制不合,應當像寶塔形,分門別類的供養,以法供養來救倒懸,所以盆是能救的,倒懸是所救的。先供養佛,再供養僧。供過鬼神的飲菜不能送給出家人吃,鬼神的俗家子孫可以吃。
救濟的對象旄一切眾生悉令離苦,不僅僅餓鬼之苦,憂愁痛苦悉除,為七世以前的父母(簡單大略的一個數目),應該包括了歷劫以來生生世世的父母,以及今世(這一世)父母,生者消災延壽,歿者往生離苦,以此觀之,實不限於七世,生生世世之父母,無不希望他後代為作功德,使身心安樂,具飯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錠燭。床敷臥具。盡世甘美。以著盆中。供養十方大德眾僧。
七月十五日這一天,一切聖眾,有在山間禪定。其有供養此等〝自恣僧〞者。現世父母、六親眷屬,得出三途之苦,應時解脫,衣食自然。若父母現在者,福樂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華光。
但世俗以為七月十五日這天開鬼門關,殺雞殺魚以饗祖先,不但無益反增其害。至於所謂大開鬼門關,鬼門關無所謂開,也無所謂關,以十法界言,鬼有鬼道。生天,下地獄,或成佛,作菩薩,或再轉生為人,皆視其生時造因而定。
目犍連救母以後,年年仿此。其他的宗教加入了超度鬼神的儀式,後來,變成了不知供養三寶,大量殺生,大吃大喝,不但不能救倒懸反而造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