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7/08/12 08:56:08
學習次第 : 進階
五十陰魔篇:末法眾生修行的照妖鏡和護身符
大悲師子吼
妙印法師:五十陰魔篇,成了末法眾生,修行楞嚴大定或修真如三昧行,乃至般若波羅蜜的照妖鏡和護身符
《楞嚴經》全經基本脈絡
楞嚴法會,緣起于阿難遭遇摩登伽女之“欲難”。阿難自恨,從無始以來,一向多聞,多解少行,未全道力,於是向佛陀殷勤啟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禪那”的最初修習方法或方便。也就是說,阿難直接向佛陀詢問祈求‘成佛的最初修行方法’。
佛陀為了讓阿難真正開悟,契入真實修行,直接契入不生不滅的自性,打算給他介紹一種、不同於以往所開示過的“妙奢摩他、三摩、禪那”的法門,也就是娑婆世界的第一成佛法門,大佛頂首楞嚴王——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
我們從《圓覺經》中瞭解到,過去佛陀所講的“妙奢摩他、三摩、禪那”,一般都是在“意根”上做功夫。這次佛陀所介紹的法門,與以往不同,不在意根用工,而是在耳根用功,在耳根修“妙奢摩他、三摩、禪那”。
佛陀說法,善巧方便,先從詢問“心、目(眼睛)在哪裡?”開始,通過“七處征心”(實際上,佛陀一共兩次征問阿難,“心在何處?”而阿難第一輪回答,共答了七個地方。答了七處,佛陀否定了七處。第二輪回答,依然沒有地方可尋,而是被逼得走投無路,乾脆就直接回答說,“正在推測的這個思慮,就是我的心。”認妄想為心。)和“十番顯見”,讓阿難及其一切有緣大眾,莫取“妄想為心”,取眼根見性為心,最終得以明心見性,就在當下而不用經歷阿僧祇劫,就親自證得了清淨法身。
在這個過程中,佛陀讓大眾明白了,一切眾生,生死輪回的根本---生滅妄想心;悟見了,或體悟到了一切如來的秘密成佛之因或如來密因——見性或聞性。勸導修行人,一定要“棄生滅心,守于真常,令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銷落。”並說:“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雲何不成‘無上知覺’?”
期間,佛陀與波斯匿王就觀恒河水的一番對話,令匿王及大眾,悟見了不生不滅的“見性”,親自驗證了自己確有生死輪回的事實。
阿難開悟自性之後,富樓那尊者,又向佛陀提出了宇宙或者十法界的起源,乃至六道輪回的問題。特別是解決了一個修行上的重大問題,那就是,“眾生覺悟之後,永遠不會再迷” 。
之後,阿難繼續就如何修行,如何從“華屋入門”,成佛修行的最初下手處,而向佛陀進一步發問。佛陀哀憫當時的與會大眾,同時也可憐我們現在末法時期的眾生,於是為我們開示了“發菩提心,修無上乘,行‘妙修行’路的二決定義。”
第一決定義,也就是第一先決條件:汝等若欲,捐舍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意思是說,因地修行時,我們所堅守的那個禪定的“定體”一定要與如來果地上的那個“自性”,完全是同一個“覺性”才可以。也就是說,在因地修行,一定要依守“真心”----守“根性”或守“聞性”起修,這是成佛的第一先決條件。為什麼呢?佛說:“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
第二決定義,也就是成佛的第二個先決條件:“汝等必欲,發菩提心,于菩薩乘,生大勇猛,決定棄捐,諸有為相。”也就是,要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和執著。若用“妄盡還源”來解釋的話,那麼,第一決定義,就是“一定要還源”,還源即是明心見性;第二決定義,就是“一定要妄盡”。這就是成佛的二決定義。用唯識的話就是:捨七還六。捨棄第七末那識,還歸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就是知性。
接下來,佛陀進一步開示阿難“妄盡還源”的下手處,那就是六根。人人都有六根,雖然行者,從任何一根下手,都可以見到自性,雖然行者,若能一門深入(或沿一根深入),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清淨。但是,凡夫六根,畢竟不同,六終非一(在初明心見性時,六個根的根性,感覺上是六個,而不是一個。這就是六結。六結若解,成一圓融清淨寶覺,得六解還一。進而,亡一成佛。),於是就有了圓通根和非圓通根的區別。而佛陀敕羅侯羅,擊鐘驗聞性,則為觀世音菩薩開示耳根圓通法門,做了前期鋪墊。
到了第五卷,阿難,及諸大眾,俱聞十方,微塵如來,異口同音:“善哉阿難!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無他物。汝複欲知‘無上菩提’,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由此可知,生死輪回的根本,是六根;安樂涅槃的根本,還是六根。修行一定要在六根處下手。明白了“一六亡義”之後,佛陀開始詢問在場菩薩聲聞等眾,他們在因地的最初修行的方法。佛問:“汝等菩薩,及阿羅漢,生我法中,得成無學。吾今問汝,最初發心,悟十八界,誰為圓通,從何方便,入三摩地?”於是就有了二十五聖,各自敘述圓通修行最初方便法門篇。
二十五圓通,前二十四圓通敘述完畢之後,從第六卷開始,整卷經文,是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然後,文殊菩薩奉佛旨意,實事求是地出來講評了二十五圓通法門的不同特點和彼此差別,為阿難及我們娑婆世界末法時期的修行者,選擇了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在這裡,文殊菩薩,睿智犀利,言辭不寐,肯定了一個圓通,判定了二十四個非圓通。
接下來,為了要修持這個法門,經中在第七卷和第八卷,專門提出了修行者所必須要接受的兩個助行條件,第一必須要持《楞嚴神咒》;第二,必須要嚴持四重戒,也就是四種清淨明誨。然後,用“三漸次”,表述了修真如三昧的次第或前方便,其中包括主修和助行的方法,乃至從凡夫因地一直到如來妙覺位的五十多個位次的狀況。
佛陀為了幫助我們末法時期修行人,識別修行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境界,防止魔王搗亂干擾,於是又慈悲詳細闡述了修楞嚴大定過程中出現的五十種陰魔的具體表現形式。五十陰魔篇,成了末法眾生,修行楞嚴大定或修真如三昧行,乃至般若波羅蜜的照妖鏡和護身符。
最後,本經的流通分,用了極其簡單的篇幅,闡述了弘揚護持《楞嚴經》的殊勝利益和功德。
簡言之,《楞嚴經》的脈絡是,認識並捨棄妄想心,悟知見性是自己的因地真心,依耳根為圓通根,依“反聞聞自性”而起正修,悟入並堅守耳根之聞性,持咒並持戒為助修。耳根即還源,六根得妄盡(實際是意根得妄盡:一旦入聞性,狂心當下歇。) 妙印法師《<楞嚴經>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