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3/06/27 06:14:46
學習次第 : 進階

緣起法泛談 緣起的重要

智諭法師 

一、緣起的重要   

 

諸法緣起,甚深微妙不可思議,一切外道不知。外道迷因緣為自性,佛法明自性是因緣。外道問佛,瞿曇!汝所說何法?佛答曰,我所說緣起法。 

 

緣起即是畢竟空,畢竟空即是緣起。緣起即是如幻假相,如幻假相即是緣起。緣起即是中道義,中道義即是緣起。所以緣起義,即是佛法義。若知緣起義,便知佛法;不明緣起義,便不知佛法。見緣起即是見佛,見佛者可得解脫。

  

馬勝比丘,威儀端嚴,人見起敬。舍利弗行路遇之,問曰汝師何人?馬勝回答說,我師釋迦牟尼佛。

 

舍利弗又問,汝師向汝說何法?馬勝回答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舍利弗聞偈,當下即證初果須陀洹。回去以後,目犍連問他,路上曾遇何事?舍利弗便把路遇馬勝比丘事,說與目犍連聽。目犍連聞因緣偈後,亦證初果須陀洹。於是二人各率弟子一百人,捨棄外道,隨佛出家。出家後佛為說法,皆證阿羅漢。 

 

我們可以知道,一切法生是因緣生,滅是因緣滅,生滅是因緣,於法無所有。法本是空,故不生亦不滅。不生不滅是第一義諦,因緣生滅是世諦。佛所說法,即依如是二諦所說。故緣起義者,誠佛法之精義也。 

 

所以甚深緣起,為佛法所宗。《法華經》,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是知緣起者,即一乘義。何故緣起即一乘義?因為緣起即第一義空,即中道義,是故即一乘義。

  

一乘者,一切乘皆是一乘也,此取同教義。餘乘漸至,不能頓得,故三乘不知一乘義,此取別教義。然無論同教一乘,或別教一乘,佛種皆從緣起。何以故?因為諸法無性,隨緣而成故。

  

緣起法約因言,名般若。約果而言,名為薩婆若。經雲,般若波羅蜜,出生聲聞緣覺乃至諸佛。般若在闡明真空義,而真空義即是緣起。何以故?諸法緣起,故其性空。因其性空,方成緣起。

  

所以一切法無非緣起。從大的方面講,豎窮三世橫賅十虛,無非一大緣起。從小的方面講,無微塵許法,而非緣起。若無緣起,十方世界,便歸斷滅。

  

佛說十波羅蜜,皆緣起法。以緣起故,方能修因致果,而有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方便、願、力、智等十度。波羅蜜者,到彼岸事究竟也。到彼岸事究竟,即是緣起之功德。緣起即是畢竟空,畢竟空即是緣起。以畢竟空即是緣起故,乃能建立一切法。以緣起即是畢竟空故,所以一切法皆歸畢竟空。如是十波羅蜜方得成就,無上菩提方得究竟。

 

 

十二因緣即緣起法,故十二因緣又名十二緣起。《雜阿含》(二六二)阿難尊者教闡陀比丘言,我親從佛聞,教摩訶迦旃延言……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迦旃延。如來離于二邊,說于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緣無明有行……所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謂無明滅則行滅……

 

 

此生故彼生者,無明生行,行生識,識生名色,名色生六入,六入生觸,觸生受,受生愛,愛生取,取生有,有生生,生生老死。

  

此滅故彼滅者,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

  

於是可知,此中唯有因緣生因緣滅,而無人亦無法。何以知之?因為實無老死其法,不過因生有老死,生無則老死亦無。同理可知實無有生,因為生緣「有」而生。乃至無有,緣取而有有。實無有取,緣愛而有取。實無有愛,緣受而有愛。實無有受,緣觸而有受。實無有觸,緣六入而有觸。實無有六入,緣名色而有六入。實無有名色,緣識而有名色。實無有識,緣行而有識。實無有行,緣無明而有行。  

無明者虛妄,不如實知見假名無明。虛妄者非為實有,故本無無明其法可得。若人洞達緣起,則知生是因緣生,滅是因緣滅,於法無所有也。

  

是知十二因緣,即是緣起。緣起即空,空故緣起。如是知見者,為如實知,如實見也。 

  

四諦法是緣起。四諦者,苦集滅道也。四諦總說,只是一個苦字。集是苦之因,滅是苦法盡,道是盡苦之方法。故具足說,應為苦諦,苦集諦,苦滅諦,苦滅道諦。

  

然苦法實無。何以故?因為集生則苦生,集滅則苦滅。而集的本身,即是虛妄無明。如果明覺,則集本無有。苦諦既無,故無苦滅。既無滅諦,焉用道諦? 

 

故大乘法中,說無苦集滅道。大乘法中明四諦是假有,實則畢竟空寂。以緣起故,而說有四諦。

  

《大寶積經》,由不生故,苦得清淨。不攀緣故,集得清淨。滅盡故,滅得清淨。由修習故,道得清淨。

  

《大般若經》亦說,以無所得為方便,知苦斷集證滅修道,是名四諦智。

  

故知苦集滅道者,緣起無性,無性緣成。

 

  

我們已經知道出世間法皆是緣起,今說一切世間法,亦為緣起所攝。世間六道輪回,無非緣起。

 

  

世間六道,皆從世人善惡緣起而假現,六道並無實體。如果六道有實體的話,實體則不應轉變。若不轉變,應無輪回。若無輪回,應無六道。

 

故六道本空,以眾生善惡因緣而現。以因緣現故,於是因緣有則六道有,因緣生則六道生。因緣無則六道無,因緣滅則六道滅。換句話說,無明行愛取有生,則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則生。無明行愛取有滅,則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則滅。 

 

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生者,則有六道。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滅者,則無六道。以十二因緣迴圈不已,於是構成六道輪回。如果眾生無明頓息,則六道輪回便無。六道輪回無者,假名涅槃,稱作法身。是知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為此之故,佛為世間說知苦斷集。所謂知苦者,即知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皆苦也。所謂斷集者,即無明行愛取有皆應斷。如是法身圓顯矣。 

 

或者有人說,雖然世出世間一切法,皆是緣起,但有一法應非緣起。何者一法?即涅槃是。涅槃寂滅,豈是緣起?應知緣起無性,即此無性,稱作涅槃也。

 

天臺宗立藏通別圓四教,無非在明因緣法性。因緣法性者,即緣起之要旨也。 

 

藏教在明因緣生滅,示生滅四諦。通教明因緣即空,示無生四諦。別教明因緣只是假名,示無量四諦。圓教明不思議因緣,示無作四諦。

 

是知因緣法為四教所秉。生滅四諦,是說緣起的無常義。無生四諦,是說緣起的空義。無量四諦,是說緣起的如幻假義。無作四諦,是說緣起的中道義。

  

若人深入緣起,便可入第一義。若入第一義,便可入究竟涅槃,證無上菩提。若人不知緣起法,必不知第一義。不知第一義者,是不知佛法也。 

 

第一義即是實相,故不知緣起法便不明實相。第一義是中道,故不明緣起的道理,便不入中道。第一義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不知緣起者,不證無上菩提。

  

所以緣起在佛法中的重要性,實是不可忽視的。明緣起者,能破外道六十二種邪見。因為外道所以生邪見者,皆以不明緣起故。

  

佛法大海,深不可測,其唯明緣起者為能入也。願有志於佛法者,其深信之。一切功德由緣起生,一切智慧由緣起生也。

 

緣起者,體之大用也,而以無性為體。體必具用,用必依體,體用一如,不二不別。所以無性方成緣起,緣起乃無自性。我們稱無性為性,緣起為相。相為性之相,非性外別有相。性為相之性,亦非相外別有性。

  

理虛玄而不可見,必假緣起,至理方顯。故智者見緣起事相,便達其理。理性虛無,故知法而不住。愚夫不明即事即理,執事相而不舍。以住著事相故,所以不入佛法。

 

 

 

《華嚴五教止觀》引經雲:「因緣故法生,因緣故法滅,若能如是解,斯人疾成佛。」所以深達緣起的道理,即是成佛之坦途也。 

 

華嚴宗立三乘緣起,與一乘緣起。謂三乘緣起者,緣集即有,緣散即無。於有無而觀緣起,於事相而見有無。故知三乘緣起者,取於事相。 

 

一乘緣起者,緣合不有,緣散不無。因為理空寂而事如幻,故一乘緣起者,不取於相也。是知三乘緣起有所得,一乘緣起無所得。唯一乘緣起,乃為不思議緣起,法界緣起也。 

 

例如華嚴宗所說的互攝互入,即是緣起義。緣起相由,故成互入。此入彼,則彼攝此。彼入此,則此攝彼。此能成彼,故此有力。彼不自有,依他力而成,故彼無力。同時彼能成此,故彼有力。此不自有,依他力而成,故此無力。有力無力,同一緣起。 

 

杜順和尚立三觀十玄,無非在明法界緣起。故法藏大師《探玄記》舉十門以釋緣起之義。謂諸緣起法,要具此十義。十義者,一、諸緣各異義。二、互遍相資義。三、俱存無礙義。四、異門相入義。五、異體相即義。六、體用雙融義。七、同體相入義。八、同體相即義。九、俱融無礙義。十、同異圓備義。以此十義,方成緣起。此十義者,不外說明緣起法,二而不二,不二而二。此是圓教之法,理無孤起,起必依緣也。 

 

諸緣各異義者,謂大緣起中,諸緣相望,要須體用各別,不相和雜,方成緣起。 

 

互遍相資義者,謂此諸緣,要互相遍應,方成緣起。一具一切,一切入一,一切複遍一切。如此互遍相資,方成緣起。 

 

俱存無礙義者,謂凡是一緣,要具各異義,及互遍相資義,方成緣起。以要住自一,方能遍應。遍應多緣,方是一故。 

 

異門相入義者,謂諸緣力用互相依持,互形奪故。以如是故,緣起方成。例如此成彼,彼亦成此。如果此不依彼成,或是彼不依此成,便是自性有。以此成彼故,彼全是此,則此奪彼。以彼成此故,此全是彼,則彼奪此。如此異門相入,方成緣起。 

 

異體相即義者,謂諸緣相望,全體形奪,有有體無體義,緣起方成。例如此奪彼,則此有體彼無體。彼奪此,則彼有體此無體。有體者緣起,無體者性空。性空即緣起,緣起即性空。有體即無體,無體即有體,緣起方成也。

  

體用雙融義者,謂諸緣起法,必須力用交涉,全體融合,方成緣起。體無不用,用無不體。 

 

同體相入義者,謂一緣所具多緣,而多緣各各為一,是名多一。而一緣與多一,多一與多一,皆悉同體。而一與多一,相依相成。故一能攝多,多便入一。一入於多,多便攝一。如此互攝互入,重重無盡,方成緣起。總而言之,一入多,多便攝一。多入一,一便攝多。有此攝入關係,方成緣起。 

同體相即義者,謂一緣所具多一,亦有有體無體義,是謂相即。例如一攝多一,則多一無體,由本一而成多一。多一攝一,則一無體,由多一而成本一。故相即者,相攝也。 

俱融無礙義者,同前體用雙融,即入自在。即入自在者,攝入自在也。 

 

同異圓備義者,謂以前九門,總合為一大緣起。致令多種義門,同時具足。  

以上略述十義若此,詳見《華嚴經探玄記》。茲略引台賢二宗,以明緣起深義。總之,世尊所說,無非緣起法。以畢竟空中,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可說也。說而無說,是緣起性空。無說而說,是性空緣起。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