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3/05/05 13:49:09
學習次第 : 進階

文殊與普賢兩位菩薩的法門要一體同修

一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錄

南懷瑾講

“我為遍淨普賢行,文殊師利諸大願,

 

   滿彼事業盡無餘,未來際劫恒無倦。”(普賢行願品)

 

  (同學們如法唱誦)

 

  “我為遍淨普賢行,文殊師利諸大願”,在佛教裡文殊與普賢是同等並稱的兩位等妙二覺大菩薩,文殊表智,乃七佛之師,一切智慧之師,而普賢則象徵智慧的實行。普賢菩薩在華嚴經有現在我們念誦的十大行願,文殊菩薩在“大寶積經”和“大乘瑜伽金剛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缽大教王經”也有崇高偉大的十大行願。大家想要打好大乘道的基礎--普賢行願,非得修學般若智慧不可,這就要將普賢與文殊兩位菩薩的深妙法門一體同修了。

 

  “滿彼事業盡無餘,未來際劫恒無倦”,上一句的“彼”字指的就是文殊與普賢,學佛要得究竟成就,先須將他們兩位前輩種種禮佛贊佛與濟世利生的事業圓滿完成,圓滿了文殊與普賢的事業,亦即圓滿了自己在佛道上的修行,說得乾脆一點,不管是一開始或者到頭來,文殊、普賢就是我們自己,願力的發起與智慧的觀照缺一不可。

 

  大家到這裡來,一開始我便希望每個人都由普賢行修起,所以常常半開玩笑地說:只怕你不成佛,不怕你沒有眾生度。我們現在唯一的事業是成佛度眾生,既然出家學佛,這個志向乃是本願,為什麼不好好地將它徹徹底底地貫徹到底、實現到底呢?不然認清自己的動機意願,知道自己心不在此,乾脆收拾行李回家睡睡大覺、看看電視,不再自欺欺人,那也很好。也許你會說:這些我是已經在修在做了啊!那麼,請問你百分之百盡心盡力了嗎?是否有時生起疲倦之感?學佛一事的標準是要做到“盡無餘”和“恒無倦”,事無大小,一切的一切圓滿成就,絕無遺漏;三際平等,無窮的未來如同目前,永不疲厭。虛空有盡,我願無窮,即此堅固一念,天長地久,海誓山盟,生生世世投注身心性命,毫不保留,這樣才是奉行普賢行願品的真行者,才是真普賢。

 

  ……

 

  下麵四句請再以虔敬投注之心唱誦:

 

  “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複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

 

  (同學們如法唱誦)

 

 

  剛才我們談到文殊與普賢兩位菩薩的法門要一體同修,普賢行願中自然涵攝了文殊師利的絕等智慧,文殊師利的絕等智慧也自然涵攝了慈悲喜舍的普賢行願。什麼叫做菩薩——菩提薩埵?菩提是覺悟,薩埵為有情,中文意即覺悟有情。大徹大悟的菩薩最多情了,多情即佛心,能夠慈悲萬物不是壞事吧!甚至多欲也不一定是壞事。你們想不想當皇帝?武則天雖是女的,卻當上了。你皇帝都不想當,還想成佛嗎?成佛的欲望比想當皇帝,其大小的差距簡直不可以道裡計。多欲沒關係,只要你轉得過來,用在利益天下蒼生的事業,大家做得到嗎?做得到方夠資格學佛。若不如此,學佛只求家人平安,自己事業順利,或者身體健康,長命百歲,耳聰目明,牙痛不痛,晚上睡得著覺,那簡直是太小裡小氣了,婆婆媽媽地求這些蠅頭小利,真不夠意思。

 

  做人要做大丈夫,學佛要學文殊普賢,一上來便是泱泱大度,氣象萬千,發大願行,生大智慧,凡事以別人的利益為緊要,處處為別人好;臨境覺照清明,灑脫自在,不依不著,不但洞察事情本末,知曉因應處理之道,並且果斷能行,這便是“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複然。”

 

  智慧具有光明犀利的特質,一清二楚,直截了當,所以佛說“金剛般若波羅蜜”,般若智慧猶如金剛,說斷就斷,絕不含糊,這是勇猛決斷之智,不是作繭自縛的小聰明。比如說,如何學佛呢?——提得起,放得下。這是金剛般若,“文殊師利勇猛智”。這兩句話學佛人都會講,那一個做到?像你們兩腿盤了這麼久,都發麻發脹了,很不好受,說要放下,不麻不脹,行嗎?或者麻歸麻,脹歸脹,老子就是無所謂,能嗎?說提起就提起,說放下就放下,提起放下任運自在,這是大丈夫、大英雄,也是學佛人的真本色。

 

  諸位以為佛法在哪裡?佛法就在你我的日常生活裡,一切現成,待人處事,無一不合乎慈悲喜舍,遇事臨境自自然然無著無依,這樣便是菩薩行,健康明朗,雍容大度,將幸福快樂帶到人間的每一個角落。千萬不要一接觸佛法,愈學愈放不開,愈學愈提不起,忸忸怩怩,缺乏信心,說什麼:唉啊!我不行,還沒有修好,等我修好了再來。等你修好,我早就完蛋了,我需要你現在救我,助我一臂之力。你做得到嗎?

 

  “文師殊利勇猛智”,智慧是需要勇氣與魄力的,但“勇猛”並非凶霸,並非野蠻,你說:老子這三天三夜不吃不睡,坐在這裡,非入定不可。這種傻勁有點可愛,卻是蠻幹,沒有智慧配合,不是辦法。

 

  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看清如何追尋生命的出路,毅然決然拋棄王位不幹,出家精進修行,這是一種不世出的大勇猛智。我們平常做事有此等精進的魄力嗎?比如有人掉了十塊錢,找了三天,晚上睡覺都還魂索夢牽,也有人被隨口罵了一句,一輩子刻骨銘心,難以釋懷,這是何等的癡心!

  ……

 

  “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這兩句意思很清楚,不再多講。不過回向一辭,除了前面曾有的解釋外,還有一種回轉來反省自己的意思。反省即是一種智慧的表現,深入清澈的反省,更是生起大智慧的先決條件。做人要學壞、作賤自己很容易,好的言行要培養成功卻相當難,惡業易就,善果難成,有人就是想做好事,卻因缺乏智慧,弄巧成拙,無形中反而造了惡業的。所以善根成就,須以智慧為前導,依止般若正觀,這便得向文殊、普賢二老看齊了。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