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10/17 22:41:24
學習次第 : 進階
正信與迷信
明倫月刊 吳日郎
●信仰如擇食
人對宗教信仰的態度,就像對食物有所簡別、抉擇一樣。對食物具正信者,知道飲食是用來提供身體活動所必須的能量,注重飲食才能保持健康,所以很重視三餐主食和副食的選擇;而對食物迷信者,則認為飲食是一種享受,常舍三餐的主副食,只喜歡好吃的點心和零食,偏食的結果則是體弱多病。這正如對宗教具正確信仰者,知道宗教是用來指導生活,讓生活離苦得樂,所以很重視宗教的選擇;而對信仰角度偏差的人,則愛好怪力亂神,越是主張怪力亂神的宗教越喜歡。
●迷信桎梏心靈
信仰的目的在求離苦得樂,使身心靈能自主、自由、自在,如果反而以迷信來束縛自己,使自己生活增加很多不必要的困擾和煩惱,那就太過盲目了。
例如,有人建房屋,請地理師定方位,地理師說:“方向不要太正,正沖對子孫不利”。為了不遺禍子孫,房子只好蓋得斜斜的,一輩子看得不順眼。地理師又說:“前後門不能直通,中間須隔一道牆,拐個彎才能擋住錢財”。為了錢財也就顧不得進出的方便。遇有親人去逝安葬,請教地理師,地理師說:“屬猴犯沖,必須回避”。結果至親逝世,屬猴的子女連最後致哀的機會都失去。有人生孩子請人算命,算命的人說:“這孩子命中帶煞,專克父母”。結果家庭失去了歡慶,這孩子註定要成為父母的眼中釘,一生的幸福給毀了。有人想結婚,事先請人合八字,算命的又說:“八字不合,男女相克”,結果一對相知相惜多年的情侶,因算命的一句話,竟然硬被拆散。更有黑色星期五、不吉利的十三,若遇到星期五又逢十三日,這一天就好像要大禍臨頭。
信仰的目的本是要追求心靈的大自由,結果由於迷信,使得原本已經非常有限的心靈自由都消失,迷信成為桎梏心靈的罪魁禍首。
●不能淨化生命的迷信
一般無神論者,對宗教不瞭解是理所當然,但一般人相信風水地理、巫覡算命是宗教的一支,則是對宗教的誤解。其實風水地理、巫覡算命並不是宗教,而是孔子說的“怪力亂神”;沒有任何正信的宗教在經典上記載它,在教義上認同它。佛經中雖有提到神通,但很明顯地,神通不是風水地理、巫覡算命;佛教認為人若修道有成,就自然具有神通,但佛禁止弟子使用神通,因為神通不是究竟常道,無助於生命的淨化,也無法解決人生的根本煩惱。
佛告訴我們,人世間的福禍決定於因果,因果是自作自受的,所以人的福禍決定在自己的手中。我們可以做自己的主人,用不著把自我的命運交給鬼神,甚至愚昧的任由巫術之流牽著鼻子走。佛經中很明白地傳達這樣的理念,而在其他正信宗教的經典也都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這個道理。因此,把宗教和迷信扯在一起,實在毫無道理。
●佛教不迷信
不信宗教的人,都不會認真去研究宗教的經典,因此都會對宗教有誤解。一般都認為宗教含有阻礙人類進步的迷信成分,尤其對佛教的誤解最深,認為佛教始終和迷信混在一起。其實也難怪佛教被誤解,因為佛教傳入中國已經二千年,在這麼久的傳教時間裡,經過多次的朝廷滅佛運動,已讓佛教學會如何融入民間生活,以求生存之道。因此,不只民間風俗迷信趁機混入佛門,連某些自稱是佛教的團體,都已經把寺廟、佛菩薩當成是聚寶盆、搖錢樹了。這林林總總看在佛門外人的眼裡,自然就對佛教打了負分。
由於誤會,再加上個人主觀的成見,一聽到佛教就皺眉頭、起反感了。所謂“無風不起浪”,一般人之所以對佛教產生這麼大的誤解,實肇因於見到某些佛教徒的作為背離了佛陀的教示。
事實上,大多數自認是佛教徒的人,根本不知道佛陀的教示為何,只知道死要到極樂世界享樂,病要求觀世音菩薩保祐;平時對佛菩薩雖然很崇敬,但卻是基於自我利益,完全忽視佛教“慈悲喜舍”的精神和對“聞思修”三慧的重視。佛教的修持是建立在“信解行證”的基礎上的,根本不含任何迷信的成分。
妙法蓮華經雲:“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佛陀降生,是為了讓眾生“開示悟入”佛知見,讓眾生破執去煩惱,見性成佛。所以,真正的佛教是沒有迷信的,只是人們在信仰時,把佛教的教義,依著人類貪懶的劣根性給扭曲了。許多執迷於表相,不分是非就妄下論斷的說法,其實與實際內容正好完全相反。
●佛法的正確信仰
信仰佛教的目的,不是在追求眼前短暫的利益,而是要止息煩惱、了斷生死、開發本有覺性。不過,人總是現實的,如果全盤忽視現世的利益,無疑會嚇跑大多數人,造成弘法的障礙。因此,以現世利益做為一種接引,是方便、權宜,最終目的還是要把信徒導向真正的宗教理念中。所以,佛教是否是一種迷信?就得看個人在行為進行中,頭腦是否清醒,有否迷失宗教精神和教義而定了。
大多數宗教都認為神可以支配人,神與人的關係是不平等的尊卑關係。唯獨佛教重視人的自主性,不認為神可以支配人,因為佛教認為人人都有佛性,眾生都是未來佛。佛教雖然與其他宗教一樣相信有神通,但佛教談到神通時,都是與教義的闡示、修行的精神密切結合的。因此,那些盲目批判佛教迷信的人,都是不曾深入研究佛教教義的人。那些情緒化的人云亦云,本身其實才是迷信。
●活著就要有信仰
宗教的精神不在談玄說妙,正確的信仰不含任何怪力亂神。只要是正信的宗教,其教義和修持都可以很有效的改變人的氣質,改善人的心性。信仰宗教可使人更能自尊自重,更能認清自己、自我肯定、自我實現,使人過著更合乎理性的生活。
所以,人活著就必須要有信仰,只是不可迷信,因為迷信會誤導人生,讓人背離生活的正軌,產生負面的影響。正當的宗教,都是指引我們去發現最有價值的人生目標的;當一個人願意投注全部生命,向這種最有價值的人生目標前進時,才可稱為最正確的信仰。
●信仰如擇食
人對宗教信仰的態度,就像對食物有所簡別、抉擇一樣。對食物具正信者,知道飲食是用來提供身體活動所必須的能量,注重飲食才能保持健康,所以很重視三餐主食和副食的選擇;而對食物迷信者,則認為飲食是一種享受,常舍三餐的主副食,只喜歡好吃的點心和零食,偏食的結果則是體弱多病。這正如對宗教具正確信仰者,知道宗教是用來指導生活,讓生活離苦得樂,所以很重視宗教的選擇;而對信仰角度偏差的人,則愛好怪力亂神,越是主張怪力亂神的宗教越喜歡。
●迷信桎梏心靈
信仰的目的在求離苦得樂,使身心靈能自主、自由、自在,如果反而以迷信來束縛自己,使自己生活增加很多不必要的困擾和煩惱,那就太過盲目了。
例如,有人建房屋,請地理師定方位,地理師說:“方向不要太正,正沖對子孫不利”。為了不遺禍子孫,房子只好蓋得斜斜的,一輩子看得不順眼。地理師又說:“前後門不能直通,中間須隔一道牆,拐個彎才能擋住錢財”。為了錢財也就顧不得進出的方便。遇有親人去逝安葬,請教地理師,地理師說:“屬猴犯沖,必須回避”。結果至親逝世,屬猴的子女連最後致哀的機會都失去。有人生孩子請人算命,算命的人說:“這孩子命中帶煞,專克父母”。結果家庭失去了歡慶,這孩子註定要成為父母的眼中釘,一生的幸福給毀了。有人想結婚,事先請人合八字,算命的又說:“八字不合,男女相克”,結果一對相知相惜多年的情侶,因算命的一句話,竟然硬被拆散。更有黑色星期五、不吉利的十三,若遇到星期五又逢十三日,這一天就好像要大禍臨頭。
信仰的目的本是要追求心靈的大自由,結果由於迷信,使得原本已經非常有限的心靈自由都消失,迷信成為桎梏心靈的罪魁禍首。
●不能淨化生命的迷信
一般無神論者,對宗教不瞭解是理所當然,但一般人相信風水地理、巫覡算命是宗教的一支,則是對宗教的誤解。其實風水地理、巫覡算命並不是宗教,而是孔子說的“怪力亂神”;沒有任何正信的宗教在經典上記載它,在教義上認同它。佛經中雖有提到神通,但很明顯地,神通不是風水地理、巫覡算命;佛教認為人若修道有成,就自然具有神通,但佛禁止弟子使用神通,因為神通不是究竟常道,無助於生命的淨化,也無法解決人生的根本煩惱。
佛告訴我們,人世間的福禍決定於因果,因果是自作自受的,所以人的福禍決定在自己的手中。我們可以做自己的主人,用不著把自我的命運交給鬼神,甚至愚昧的任由巫術之流牽著鼻子走。佛經中很明白地傳達這樣的理念,而在其他正信宗教的經典也都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這個道理。因此,把宗教和迷信扯在一起,實在毫無道理。
●佛教不迷信
不信宗教的人,都不會認真去研究宗教的經典,因此都會對宗教有誤解。一般都認為宗教含有阻礙人類進步的迷信成分,尤其對佛教的誤解最深,認為佛教始終和迷信混在一起。其實也難怪佛教被誤解,因為佛教傳入中國已經二千年,在這麼久的傳教時間裡,經過多次的朝廷滅佛運動,已讓佛教學會如何融入民間生活,以求生存之道。因此,不只民間風俗迷信趁機混入佛門,連某些自稱是佛教的團體,都已經把寺廟、佛菩薩當成是聚寶盆、搖錢樹了。這林林總總看在佛門外人的眼裡,自然就對佛教打了負分。
由於誤會,再加上個人主觀的成見,一聽到佛教就皺眉頭、起反感了。所謂“無風不起浪”,一般人之所以對佛教產生這麼大的誤解,實肇因于見到某些佛教徒的作為背離了佛陀的教示。
事實上,大多數自認是佛教徒的人,根本不知道佛陀的教示為何,只知道死要到極樂世界享樂,病要求觀世音菩薩保祐;平時對佛菩薩雖然很崇敬,但卻是基於自我利益,完全忽視佛教“慈悲喜舍”的精神和對“聞思修”三慧的重視。佛教的修持是建立在“信解行證”的基礎上的,根本不含任何迷信的成分。
妙法蓮華經雲:“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佛陀降生,是為了讓眾生“開示悟入”佛知見,讓眾生破執去煩惱,見性成佛。所以,真正的佛教是沒有迷信的,只是人們在信仰時,把佛教的教義,依著人類貪懶的劣根性給扭曲了。許多執迷於表相,不分是非就妄下論斷的說法,其實與實際內容正好完全相反。
●佛法的正確信仰
信仰佛教的目的,不是在追求眼前短暫的利益,而是要止息煩惱、了斷生死、開發本有覺性。不過,人總是現實的,如果全盤忽視現世的利益,無疑會嚇跑大多數人,造成弘法的障礙。因此,以現世利益做為一種接引,是方便、權宜,最終目的還是要把信徒導向真正的宗教理念中。所以,佛教是否是一種迷信?就得看個人在行為進行中,頭腦是否清醒,有否迷失宗教精神和教義而定了。
大多數宗教都認為神可以支配人,神與人的關係是不平等的尊卑關係。唯獨佛教重視人的自主性,不認為神可以支配人,因為佛教認為人人都有佛性,眾生都是未來佛。佛教雖然與其他宗教一樣相信有神通,但佛教談到神通時,都是與教義的闡示、修行的精神密切結合的。因此,那些盲目批判佛教迷信的人,都是不曾深入研究佛教教義的人。那些情緒化的人云亦云,本身其實才是迷信。
●活著就要有信仰
宗教的精神不在談玄說妙,正確的信仰不含任何怪力亂神。只要是正信的宗教,其教義和修持都可以很有效的改變人的氣質,改善人的心性。信仰宗教可使人更能自尊自重,更能認清自己、自我肯定、自我實現,使人過著更合乎理性的生活。
所以,人活著就必須要有信仰,只是不可迷信,因為迷信會誤導人生,讓人背離生活的正軌,產生負面的影響。正當的宗教,都是指引我們去發現最有價值的人生目標的;當一個人願意投注全部生命,向這種最有價值的人生目標前進時,才可稱為最正確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