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
一、 中文文獻 |
丹尼爾•高曼著,李孟浩譯(2003)《情緒療癒》,台北:立緒。 |
王紅欣等著(2006)〈集中內觀療法對六例心理障礙患者的治療〉刊於《中國臨床心理學雜 |
誌》,第14卷,第3期,pp.326-328。 |
布蘭特•寇特萊特(Brant Cortright)著,易之新譯(2005)《超個人心理治療──心理治療 |
與靈性轉化的整合》,台北:心靈工坊。 |
石連柱(1997)〈超個人心理學導論--網路訪談荷蘭心理學家,法蘭克.威塞[Frank Visser]〉 |
刊於《金色蓮花佛學月刊》,第58期,pp.43-47。 |
何孟鈴(2001)《〈中部、念處經〉四念處禪修方法之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
碩士論文。 |
何慧芬(2000)《禪坐經驗,空性領悟與心理療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
余舜德(2003)〈文化感知身體的方式:人類學冷熱醫學研究的重新思考〉刊於《台灣人類 |
學刊》,第1卷,第1期。 |
余舜德(1990)〈食物冷熱系統、體驗與人類學研究:慈溪道場個案研究的意義〉刊於《中 |
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期刊》,第89期。 |
性空法師講,釋見豪編(2003)《念處之道》,嘉義:香光書鄉。 |
東杜仁波切,丁乃竺譯(2001)《無盡的療癒──身心覺察的禪定練習》,台北:心靈工坊。 |
林崇安(1996)〈受念住的研究〉收於《中華佛學學報》第九期,台北:中華佛研所。 |
林崇安(1999)〈禪修對現代生活的適應〉發表於第九屆國際佛教學術會議論文。 |
范麗娟(2004)〈深度訪談〉收於《質性研究》書中,台北:心理出版,p.85。 |
阿姜念(Neab,Ajann)著,凡拉達摩譯(1999)《身內處內觀法》,中壢:內觀教育基金會。 |
明法比丘編(2007)《亞洲原始佛教道場指南》,嘉義:法雨道場。 |
明法比丘撰(2002)〈馬哈希西亞多略傳〉收於《內觀基礎》,新竹:佛陀世界護法會。 |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
馬哈希(Mahasi,Sayadaw)著,歸零編譯(1999)《實用內觀練習》,中壢:內觀教育基金會。 |
馬哈希(Mahasi,Sayadaw)著,新雨編譯群中譯(2000)《從身體中了悟解脫的真相:內觀基 |
礎》,台中:方廣文化。 |
馬哈希(Mahasi,Sayadaw)著,溫宗�J譯(2006)《清淨智論》,台北:南山放生寺。 |
馬哈希(Mahasi,Sayadaw)、戒喜尊者(Silananda Sayadaw)著,溫宗�J編譯(2006)《法的 |
醫療》,台北:南山放生寺。 |
馬哈希(Mahasi,Sayadaw)著,(2002)《唯一的道路》,中壢:圓光寺印經會。 |
班迪達禪師(Sayadaw U Pandita)著,Sayalay Khemanandi譯(2006)《就在今生》,台北: |
內觀學會。 |
班迪達禪師(Sayadaw U Pandita)著,凱特.賴龍彥中譯(2006)《念處觀》,台北:橡實文化。 |
孫中肯(2007)〈東方哲學與心理治療〉,刊於《諮商與輔導》第261期,pp.2-6。 |
孫中肯(2008)〈森田療法於焦慮症之應用〉,刊於《諮商與輔導》第267期,pp.21-23。 |
唐子俊等中譯,Zindel V. Segal等著(2007)《憂鬱症的內觀認知治療(MBCT)》,台北:五南圖書。 |
袁 方(2001)《社會研究方法》,台北:五南出版。 |
倪俊芝(2005)〈內觀療法治療60例中學生焦慮障礙〉,收於《中國臨床醫學》第12卷,第6 |
期,中國大陸,p.974。 |
倪偉源(2004)《探討禪坐之舒壓效能》,交通大學電機與控制工程系所碩士論文。 |
陳玉芳(1998)〈從人本心理學到超個人心理學的思索──中西方心理治療之融合〉刊於 |
《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7期,pp.88-102。 |
陳秀蓉(2007)《葛印卡內觀禪修十日課程的心理健康研究》,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陳秋松(1997)《靜坐之生理反應評估用體表生理信號量測與分析》,成功大學醫學工程學系碩 |
士論文。 |
陳瑞薰(2005)《從「意義治療」觀點論「普賢行」之意涵──以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為主》, |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 |
陳麗彬(2004)《〈雜阿含經〉中佛陀對病苦的教示之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 |
士論文。 |
陳正文等譯,Duane Schultz & Sydney Ellen Schultz(2004)《人格理論》,台北:新加坡商湯 |
姆生亞洲私人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
菩提比丘(Bhikkhu Bodhi)編,尋法比丘譯(2000)《阿毗達摩概要精解》,高雄:正覺學會。 |
張春興(2005)《現代心理學》,台北:正大印書館。 |
童郁傛(2005)《禪坐對有學習禪坐意願大學生心理適應影響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 |
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
溫宗�J(2005)〈當代緬甸內觀修行傳統的興起與巴利學界對於「乾觀者」的諍論〉刊於《普 |
門學報》第27期。 |
溫宗�J(2005)《涅槃直徑》,馬來西亞檳城:寂靜禪林。 |
溫宗�J(2006)〈佛教禪修與身心醫學──正念修行的療癒力量〉刊於《普門學報》第33期, |
pp.9-49。 |
溫宗�J譯,Cousins,L.著(2006)〈內觀修行的起源〉刊於《正觀雜誌》第30期。 |
曾佩舒(2005)《禪修與高血壓患者的關涉及其療效之研究》,南華大學自然醫學研究所碩士論 |
文。 |
董靜宜(2006)《〈雜阿含經〉無常法門之研究》,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游乾桂(1998)《用佛療心:走出煩惱遠離壓力的如來學》,台北:遠流。 |
葛榮居士講,南傳佛教叢書編譯組整理及翻譯(1998)《生命是吾師》,嘉義:法雨道場。 |
鈴木大拙、佛洛姆著,孟祥森譯(1971)《禪與心理分析》,台北:志文出版。 |
傑克•康菲爾德(JACK KORNFIELD)著,新雨編譯群譯(1997)《當代南傳佛教大師》,新 |
店:圓明出版社。 |
傑克•康菲爾德(JACK KORNFIELD)著,曾麗文譯(1996),《心靈幽俓──冥想的自我療法》, |
台北:幼獅文化。 |
楊淑貞(2007)《禪坐之自我療癒力及其對壓力、焦慮、憂慮與幸福感影響之研究》,玄奘大 |
學應用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
詹姆斯.霍爾博士(James A. Hall, M.D.)著,廖婉如譯(2006)《榮格解夢書:夢的理論與 |
解析》,台北:心靈工坊。 |
鄭振煌(2004)〈佛法的心靈預防醫學和治療法〉收於《華梵大學第三屆「生命實踐」學術研 |
討會論文集》。 |
蔡維民(2004)〈宗教信仰與心理諮商——基督教與佛教的初步比較〉,刊於《新世紀宗教研 |
究》第3卷,第2期。 |
蔡麗芬(2006)《生命歷程作為宗教經驗──禪修者的自我敘說探究》,南華生死學系碩士論文。 |
潘德喜(2004)《靜坐對學生偏差行為輔導之影響──以高中生為例》,中華大學碩士論文。 |
德寶法師(Bhante Henepola Gunaratana)著,賴隆彥譯(2003)《平靜的第一堂課——觀呼吸》, |
台北:橡樹林文化。 |
駱政昌(1996)《監獄、佛教、交換:雲林第二監獄收容人接受佛光山斗六禪淨中心互動之研 |
究》,南華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 |
賴明亮(2002)〈意義治療法簡介〉收於《安寧療護》第7卷,第2期,pp.153-164。 |
戲 渡(2006)〈內觀經驗及其在諮商中運用的可能性〉刊於《諮商與輔導》第234期。 |
謝臥龍主編(2004)《質性研究》,台北:心理出版。 |
盧蕙馨(2004)〈參與觀察〉收於《質性研究》書中,台北:心理出版,p.66。 |
鍾智龍(2003)《宗教對憂慮症患者影響之研究》,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論。 |
鍾秋玉(1994)《禪修、自我超越與自我成長-禪修風潮對心理學研究的啟示》,第三屆佛學與 |
科學研討會。 |
羅傑.渥許(Roger Walsh)等編,易之新譯(2003)《超越自我之道》,台北:心靈工坊。 |
釋自鼐(2004)《佛典中禪修過程的詮釋──以〈清淨道論〉「觀呼吸」禪法為例》,發表於政 |
大「台灣的宗教研究」研討會。 |
覺音尊者著,葉均譯(2002)《清淨道論》,高雄:正覺學會。 |
|
二、 外文文獻 |
|
Csordas, T. J.(2002)Body/meaning/healing,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
David, A.S.(1978)Teaching Meditation to medical students. Journal of Religion & Health,Vol 17 |
(2)Apr1978.pp.136-143. |
Dhammapia, A.(2003)Nibb�迸a in Therav�辱a Perspectiv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Buddhism in |
Burma,PhD thesis.San Francisco,CA. |
Epstein, M.(1995) Thoughts without a thinker,NewYork: Basic Books. |
Germer, C. K., Siegel, R.D., & Fulton, P. R.(Eds.)(2005).Mindfulness and psychotherapy. New |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pp.3-23. |
Ingrid. J.(2001) Mass Lay Meditation and State-Society Relations in Post-Independence Burma. |
PhD thesis. Harvard University. |
Kurash, C., & Schaul, J. (2006)Integrating Mindfulness Meditation Within a University Couseling |
Cneter Setting.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sycholtherapy;2006,Vol.20(3).pp.53-59. |
Michael,C.(2006)Taming the Anxious Mind:An 8-Week Mindfulness Meditation Group at a |
University Counselling Center.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sycholtherapy;2006,Vol.21Issue |
2.pp.5-13. |
Monier W.(2002) Sanskrit English Dictionary, Delhi : Motilal Banarsidass. |
Patel,C., & Datey, K.K.(1976)Relaxaion and biofeedback techniques in the management of |
hypertension. Angiology,27(2).pp.106-116。 |
Schmidt, S.(2004)The Juornal of Alternative and Complementary Mdedicine Vol. 10, Sapplement |
1,.pp. S-7-S-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