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8/20 18:34:04
學習次第 : 進階

 

印度單巴桑吉尊者關於看破今世的教言

索達吉堪布

關於看破今世,印度單巴桑吉尊者有這樣一段教言:“此事此物好似過往雲煙,千萬不要執著為常有!”

世間的一切猶如夢幻泡影,一會兒就消失了,沒有什麼實在意義。當年特別執著的財物、衣服等,現在一看,已經沒了絲毫感覺;而今天自己貪著的對境,過幾年也會是如此。所以,萬法無有任何實質,不要把這些一直耽著為常有。

 

“一切名譽猶如空穀回音,千萬不要逐名求利,應當修行法性!”

有些人特別愛重名聲,為了美名遠揚,付出自己的一切都願意。其實這是修行不好的標誌。出了名又有什麼用?即使你在全世界無人不知,但當死亡來臨時,名聲又能帶給你什麼?誠如《不退轉法輪經》所雲:“若有重名譽,是名遠菩提,是聲猶如響,分別故多種。”假如特別重視名譽,此人則已遠離了菩提,因為名聲如空穀聲一樣,沒有任何實義,只不過是人們以分別心擴大了它的價值而已。因此,作為一個修行人,不管出家還是在家,若要看破今世、希求解脫,最好不要特別耽著名聲。

 

蓮池大師在《緇門崇行錄》中,就講過一則非常好的公案:五代後漢有位恒超法師,他講演經論二十多年,一直過著知足少欲的生活。郡守李公素來敬佩大師,想上章表奏皇帝,頒賜紫袈裟給大師。大師寫了一首詩制止他,詩中有“虛著褐衣老,浮杯道不成,誓傳經論死,不染利名生”的句子,表達了他誓願講經傳法而終老,不想沾染世俗名利而苟活的志向。

 

各位也看看自己能不能這樣——終生講經說法,為眾生做有利益的事,並且不被名聲、財利所染?可是在五欲面前,一般人很難抵擋它的誘惑,假如最高領導賜給你很高的榮譽,可能你就動搖了,從此不再傳法,整天跟別人到處跑,這可不是修行人的行為。所以,我們一定要效仿前輩大德,終生講經說法,不染世間名利。

 

“漂亮衣裳宛若絢麗彩虹,應當身著破舊衣衫而修行!”

衣服再好,臨死的時候也帶不走,所以,穿普通衣服修行也是一樣的,幾千幾萬塊的高檔名牌,跟一般衣服的價值沒有多大差別。

 

“自己的這個身體是膿血、黃水的臭皮囊,千萬不要執著珍愛!美味佳餚也是糞便的因,千萬不要整日都是為了充饑果腹而奔波忙碌!”

真正的修行人,對身體不會特別執著,以野草為食、樹葉為衣即可過活。蓮池大師在《座右詩》中亦雲:“草食勝空腹,茅堂過露居,人生解知足,煩惱一時除。”吃野草已勝過空腹,住茅棚已勝過露宿,人生若能知足少欲,煩惱當下即可擯除。

 

許多人常愛與人攀比衣食,尤其在大城市裏,每個人都有各種追求。但欲望的無限與物質的有限之間差距太大,故這些追求往往無功而返,給自己平添了許多苦惱。因此,我們不應特別追求外在的名聲、財富,有了這些去享用也可以,沒有的話,則不必刻意去乞求。

 

“感覺外界會招致怨敵四起,應當安住在深山等寂靜的地方!”

倘若陷入混亂的人群中,種種分別念、違緣就會紛然而至。所以,我們應安住在寂靜的地方,真正做個修行人。

 

“迷亂的荊棘會刺入內心,所以應當修持平等性!”

《如來智印經》雲:“不惜身及命,於親不染愛,勤修空無我,是能成菩提。”若能不惜身體和生命,不貪愛親朋好友,長期勤修佛陀的最高法要——無我空性義,那麼必定能成就菩提。不過,就像財富並非人人都有份一樣,有緣修持無我空性的人也極少,此甘露美味,只有個別人才可以享用。

 

“一切需求都來源於自己的心,務必嚴加守護自己的這顆心!”

一切希求皆源自於內心,內心不滿足的話,自己的需求會永遠沒完沒了。正如薩 哈尊者所說“心是如意寶”,所以我們要好好守護自己的心,依靠上師的竅訣來調伏它。

 

 

“如意寶自身固有,萬萬不要一味貪著飲食財物!”

我們的心是如意寶,若依靠上師竅訣認識它的本性,一切智慧和悲心會自然流露,故萬萬不能讓它迷失,去耽著一些無義瑣事。現在人天天都吃喝玩樂,早上想著中午吃什麼,中午想晚上吃什麼,晚飯又想明天早上吃什麼,似乎人只為了一日三餐而活。穿衣服方面也是如此。假如目光整天只盯著自己的衣食,那實在沒有意義。

 

“閒言碎語過多只能成為諍訟的根源,應當像啞巴一樣默默不語!”

閒言碎語說太多了,對解脫等一切都有障礙。因此,要經常禁語為佳。

 

“心本身顯現種種業,千萬不要圍著飲食團團轉!”

心可以顯現各種各樣的業,所以不要把心整天放在飲食上,除了飲食什麼都不想。北宋的王安石,吃飯不辨味道是出了名的,飯菜對他來說根本沒區別,只要能果腹就行,什麼最便於下筷,他就吃什麼。蘇東坡的父親蘇洵,對王安石的這種行為很看不慣,為此還專門寫了一篇《辨奸論》,“揭露”王安石的虛偽矯情。但也有人認為這是一種境界。不管怎麼樣,世間人對飲食不執著是個好事,否則,整天挑剔食物,隨著飲食而轉,確實沒有多大必要。

 

現在許多人在吃飯上,要花很多時間和精力。為了中午吃頓飯,頂著堵車的壓力,要坐三四個小時的車。吃了午飯又考慮:“晚上誰請客?是不是我來請?”然後下午又要坐車,晚飯開始後,飯桌上還要耗去兩三個小時……其實人吃一頓飯很簡單,沒必要花這麼長時間。但現在也沒辦法,因為人們已經習慣了。

 

“加持原本是從內心生起,應當祈禱上師本尊!”

這一點很重要!一個人的修行要成功,心必須獲得上師、諸佛的加持,否則,修什麼法都難如登天。就像在春天時大地變暖,萬物就可以生長一樣,我們的心若得到本尊、上師、諸佛菩薩的加持,種種功德自然而然會生起。當然,如果想得到加持,就一定要依靠祈禱。有些佛教徒認為祈禱只是種形式,沒有多大必要,這種說法很不對。只有對上師本尊經常祈禱,才會時時刻刻得到無形的指點,成為最後開悟的順緣,因此祈禱相當重要。

 

“長期住在一個地方,甚至對佛陀也會看出過失,不要長年累月地住在一個地方!”

長時間呆在一個人身邊,就算他是佛陀,也會對他產生邪見。所以還是要經常換換上師、換換道場,到處走一走,這樣會有新鮮感,否則,到時候就沒什麼感覺了。(眾笑)[i][1]

 

“時時刻刻謙虛謹慎,萬萬不要驕傲自滿!”

古代有一種欹器,是種汲水的罐器。它不能裝得太滿,灌入少量水時,罐身是豎著的,而一旦灌滿水,罐子就傾覆過來,水一下都倒出來了。所以,孔子見到欹器後,頗有感觸地說:“物滿則覆。為人處世也是如此,要謙虛,不可自滿!”

 

“歲月飛逝,時不待我,一定要當機立斷修行正法!”

時光不會等待我們,人生歲月也是有限的,因此,有機緣時一定要立即修行,不能一拖再拖:“我四五年或十年後,再來出家……”否則,到時即使你有這種發心,也不一定有這個機緣。所以,遇到這麼好的正法時,理應抓緊時間修行。

 

“今生的我們就像旅客一樣,千萬不要費盡心機苦苦營造作為暫時棲身之處的房屋!”

不要天天為了房子而辛苦,我們來這裏不是搞房地產,而是來修心的,修心和修房不一樣,這一點千萬不能搞錯!以前有個出家人,在學院修了好多年房子,但房子剛修完,人就離開了。他的法沒修好,房子倒是修好了,但結果也沒用上。

 

現在城市裏的人,好多也是為房子而活。本來房子應該是為人服務,但分期付款買房以後,自己卻成了房子的奴隸,一輩子都要為它忙碌。他們覺得“別人這麼做,我也要這麼做,不然好像趕不上時代”,但以佛教的觀點來看,這樣活確實太累了。所以作為修行人,雖說沒有住處也不行,但還是應以修行為主,輕重務必要分清楚!

 

“任何瑣事都沒有點滴的利益,應當腳踏實地修行正法!自己的身體總有一天要被小蟲所食而消失無影,而且這一天什麼時候來臨也無法確定,萬萬不能一直庸庸碌碌散亂在此生的景象中!親朋好友就像林中的小鳥,不要總是對他們牽腸掛肚!”

人們常執著“這是我的家人,那是我的好友”,其實親友就像林中的小鳥,暫時聚集在一起,因緣分散時也就各奔東西了。因此,整天為了家庭、親人擔憂,實在沒有意義。

 

“虔誠的信心好似良田,切切不可置之不理讓它變成煩惱的貧瘠荒地!”

信心特別重要,它是生長功德的良田。以前有一個人,專門負責打水給樹灌溉,他對佛陀沒有信心,但對舍利子有微小的信心。有一次,舍利子在化緣時天氣燥熱,那個人見後說:“比丘,您來樹下坐坐,我澆樹時也給您順便灑點水,這樣可以一舉兩得。”他命終之後,以此功德轉生於天界,然後用神通一觀察,知道了自己升天的原因,於是下來供養舍利子,最後獲得了初果。所以,我們遇到非常殊勝良田時,小小的一個信心,也會起很大的作用。[ii][2]

 

“暇滿人身恰似如意寶,千萬不能送給貪嗔的怨敵!誓言猶如望樓,千萬不能被罪業的過患染汙!(瞭望樓一壞,自他都會被毀壞。)金剛阿黎住世時,萬萬不要懈怠修持正法!”

上師阿闍黎住世時,修行的因緣十分殊勝,此時千萬不可隨便放棄,不求正法,否則會非常可惜。

 

 

 


 



[i][1] 上師仁波切2004年講《前行》這一段時說:“法王如意寶講過,你見解穩固時可以到處跑,但如果見解一點都不穩,卻說‘安住一個地方是不對的’,然後這裏斷傳承、那裏斷傳承,整天跑的話,可能更糟糕、更可怕!”

[ii][2] 《佛說雜藏經》雲:“舍利弗夏盛熱時,遊行至庵羅園中。有一客作人,汲井水溉灌於樹。此人於佛,無有大信,見舍利弗,發小信心。喚舍利弗言:大德來脫衣樹下坐,我當以水澆之,不失溉灌,兼相利益。於是舍利弗,脫衣受洗,身得涼樂,隨意遊行。此客作人,其夜命終,即生忉利天上,有大威力,次釋提桓因,便自念言:我何因生此?自觀宿命,信心微薄,因客作溉灌計水,洗浴舍利弗。我若信心純厚,知必有報。故設浴具,以為供養,自惟為功雖少,以遇良田,獲報甚多。即詣舍利弗所,散花供養。舍利弗因其淨信之心,即為說法,得須陀洹道。”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