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3/30 09:31:05
學習次第 : 進階
索達吉堪布
費閑歌釋
思考題
1.講經說法要避免哪兩種情況?
2.解釋“愚癡無戒人,起增上散亂,相續造諸罪,去地獄非遠。”
3.學習性空比丘的公案後你有何體會?今後你打算如何修行?
3.傲慢有何過失?請引用教證和公案加以說明。
4.有人說:某人閉關很多年了,所以他很了不起。這種說法對嗎?為什麼?
5.什麼樣的念佛容易?什麼樣的念佛難?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今天我們學習憨山大師的《費閑歌》。很早以前我就看過《費閑歌》,覺得裏面的內容很適合現在的修行人,相當於藏傳佛教的修心法門,所以這次跟道友們一起學習這首道歌。
《費閑歌》的注釋不多,我曾在某個雜誌上看過一個注釋,但是感覺解釋者好像在亂說,沒有很好地解釋其中的內容,所以這次我沒有尋找其他講義,而是憑自己的理解與大家交流。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有不符教義、上下錯亂之處,希望各位給予斧正。
標題:費閑歌。
為什麼叫“費閑歌”呢?下文十個偈頌中,每頌第一句有“難”,第二句有“總是閑”,第三句有“空費力”(有三頌例外),第四句有“也徒然”,在整體上構成了一種排比,故全文以“費閑”名之。
從意義上講,所謂“費”是費了很大力氣,所謂“閑”是空耗、沒有實義,合起來講就是有些人表面上費了很大力氣,不管念經、閉關、參禪都特別認真,但實際上意義不大。有鑒於此,故作者以這首道歌提醒後人:修行要方法正確、表裏如一、踏踏實實,不要費了很多時間、精力,實際效果卻不大。
作者:憨山大師。
在上堂課已經作了介紹,所以這裏不再重複。
正文:共有十個偈頌。我對每一頌用四個字作了歸納,相當於一個科判。下麵看頌詞。
一、靜修體悟:
講道容易體道難,雜念不除總是閑,
世事塵勞常掛礙,深山靜坐也徒然。
宣講佛法的道理很容易,許多人口才比較好,講起來天花亂墜,可是體驗佛法的道理卻非常難,如果所講的法自己從來沒有修過,即便修也是雜念紛飛,這樣總是無有實義。在修行的過程中,如果世間塵事經常掛在心頭,一直耽著名聞利養等世間八法,縱然長年累月在深山靜坐苦修也徒勞無益。
“講道容易體道難”,宣講佛法容易,體驗佛法卻很難。作為一個修行人,光是口頭上說法不一定有用。雖然講經說法很好,但要注意避免兩種情況:
一、有些人雖然對別人宣講佛法的道理,但目的就是想獲得名聞利養,這樣不但沒有功德,對眾生也沒有利益。《佛說華手經》雲:“若人以利養,為大眾說法,依於世利故,則為法所害。”意思是,如果有人以希求利養之心給別人宣說佛法,由於他的發心不清淨,是為了獲得世間八法,這樣的說法不但沒有利益,反而會害了自他。
大家一定要注意這一點。很多人口口聲聲說要弘法,弘法當然很好,但發心不能是為了名聞利養。現在有這種現象:某人要給別人講法,目的是什麼呢?一方面想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另一方面想獲得一些供養。以這種目的宣說佛法是不合理的。
二、如果心裏對修行沒有感受,誇誇其談也沒有實義。雖然真正體悟佛法很難,但最起碼發心不能為世間八法所染,這一點很重要。
“雜念不除總是閑”,在修行的過程中,不去除雜念總是閑,因此我們要儘量避免紛亂的心態。佛經中有一個公案:以前有一位比丘到寂靜處修行,那個地方有許多鬼神,他在修行時經常聽到鬼神發出怪聲,比丘心裏特別恐怖,產生了惡分別念:這真是個鬼地方,我不願意再呆了……正當他想離開時,佛陀知道了他的心,便到比丘面前安慰他。這時有一頭野象王也到那裏,它臥在一棵樹下想:我離開了象群煩雜的生活,獨自在這裏真舒服。佛陀告訴比丘:“這個象王有五百頭眷屬,它因為不願意呆在喧鬧的象群中,所以來到樹下獨自而住。大象是愚昧的旁生,它都嚮往寂靜處,你身為比丘,難道連旁生都不如嗎?”接著佛陀講了一個偈頌:“樂戒學行,奚用伴為?獨善無憂,如空野象。”(大意為:真正的修行人哪里需要伴侶呢?為什麼在寂靜處呆不住呢?應該獨自安住於善法中,內心無憂無慮,就像野象王一樣。)佛陀勸告後,比丘心定了下來。後來他認真修行,獲得了阿羅漢果位。
這個故事很有意義。我有時候在想:也許跟前世和今生的因緣有關,有些人修行一直不能成功,有些旁生都喜歡呆在山中,可是這些修行人卻喜歡到鬧市中,經常與人群交往;即使偶爾產生寂靜的心態,也不能長期保持,剛出家時往深山裏跑,後來卻又回到紅塵中。這樣確實非常遺憾。
“世事塵勞常掛礙,深山靜坐也徒然”,大家最好抖擻乾淨世間的“塵土”,捨棄對世間的貪執,否則修行是不會成功的,再怎麼努力也徒勞無益。此處說“也徒然”,當然我們要明白,這並非一點意義都沒有,只不過要獲得解脫有一定困難。實際上,不要說真正在寂靜處修行,《三摩地王經》中說,以厭離心向寂靜處僅僅邁七步也有無量功德。所以我們對此說法要有全面理解。
二、守持淨戒:
出家容易守戒難,信願全無總是閑,
淨戒不持空費力,縱然落發也徒然。
出家很容易,換件衣服、剃掉頭發連半個小時都不要,剛才還是在家人,馬上就變成出家人了,但一日出家、終生持戒,要守持戒律則很難,沒有信願總是無有實義[1]。如果不守持淨戒,出家只是空費力,縱然披上袈裟、剃除鬚髮也徒勞無益。
對真正的修行人來說,不管在家還是出家都要守持清淨的戒律。以戒律護持自相續非常重要。世間的愚人一般不願意有所約束。《諸法集要經》中說:“愚癡無戒人,起增上散亂,相續[2]造諸罪,去地獄非遠。”說得很清楚,愚癡之人對戒律毫無興趣,因為沒有戒律約束而三門放逸散亂,不斷造下各種罪業,這種人離惡趣也就不遠了。
末法時代的很多眾生輕視戒律,有些形象的出家人連一點慚愧心都沒有,甚至大肆貪污挪用僧眾的財產。前幾年,某寺院的財務長將僧眾的財物用於搞不如法的事,以致連自己的性命都丟掉了。如今外相上出家的人很多,但真正從內心出家,經常能想到:我是出家人,行為不能與世間人相同,這樣的人則不太多。
當然,我並不是說出家不好。雖然大多數出家人都是凡夫,不可能出家後馬上獲得阿羅漢果位,依然有貪心、嗔心等煩惱,但是因為現了僧相,所以跟在家人還是不同。總的來說,出家後造善業的機會非常多,造惡業的機會則非常少,這一方面是因為自身多少會有慚愧心,另一方面如果在眾人前做殺生等不如法行為,自己肯定會受到譏毀,所以行為多少會有所顧忌。
如果是有正知正念的人,出家後有許多行持善法的因緣,如果是沒有正知正念的人,以出家身份反而會造很多惡業。如今也有些無慚無愧的出家人搞一些非法行為,這樣一方面毀壞自己,另一方面對佛教也造成不好的影響。但是也沒有辦法,末法時代肯定有各種情況。
作為在家人,應該對出家人觀清淨心,作為出家人,自己也應該反復觀察:既然已經出了家,就要守持清淨的戒律。末法時代持戒一塵不染雖然很困難,但也要盡力護持學處。多的不談,即便守持一分戒律也很有意義。《三摩地王經》中說,往昔佛法興盛時,在百千萬劫中守持圓滿戒律並在十方諸佛前作種種供養,也不如末法時代一日中守持一分學處功德大。所以出家人應該嚴持戒律,否則,剃著光頭、穿著袈裟天天造惡業沒有意義。
三、依師修行:
修行容易遇師難,不遇明師總是閑,
自作聰明空費力,盲修瞎煉也徒然。
表面上的修行比較容易,有善知識引導的修行卻很難得,如果不遇到明師總是沒有實義。自作聰明者付出再多時間和精力也沒用,這樣盲修瞎煉到頭來徒勞無益。
修行一定要依止善知識,佛法極其深奧,如果沒有善知識一步一步引導,最終會一無所得。現在有些人自認為文憑比較高、學識比較淵博,隨便看一看書,隨便學一學,就覺得很不錯了,然後稍微修一修,就覺得自己證悟了,跟佛的境界沒有差別了,可是到頭來卻無惡不造。這種沒有系統學習的修行很危險。所以我們要依靠善知識的引導,最好能長期依止上師。
蓮池大師講過一件事:有一個名叫性空的比丘,他最初依止蓮池大師很虔誠,但沒過多久就離開大師,發下大願到寂靜處獨自修行。後來,性空修行出了問題,發瘋而死了。蓮池大師覺得很惋惜,遂以此事教誡後人不要盲修瞎煉,應該長期依止善知識,否則,初學者自作主張去修行是不會成功的。
在座各位如果不注意,可能也會這樣。有些人出家不到兩三個月就嚷嚷著:我要閉關,我要弘法……其實,連基本的佛理都不懂,就這樣著急是沒必要的。大家想一想:在世間拿一個大學文憑,起碼也要十幾二十年的學習,一天兩天、一年兩年就能通達甚深的佛法嗎?這根本是不可能的。
即生中遇到三寶很難,遇到善知識更難,佛經中講了四難:“佛世難值,經法難聞,眾僧難遇,明師難遭。”因此值遇善知識後切勿輕易離開。如果某善知識精通顯密經論,同時有一定的實修境界,在他面前呆的時間越長越好。《山法寶鬘論》中說,初學者必須恒時不離上師,這樣就能逐漸得到上師相續中的功德。《大圓滿前行》中也說:一節普通的樹木落到瑪拉雅山的檀香林中,數年後就會薰染上妙香,它也會散發出芬芳的香味;同樣,如果我們依止一位具相的高僧大德,久而久之也會薰染上他的功德妙香,所作所為也會變成和上師一樣。各位道友要牢記這些道理。
現在很多人自作聰明,盲修瞎煉,結果一無所成。這一點大家要特別注意。如果沒有上師的引導,隨便看一些藏密的書就開始修風脈明點、光明大圓滿,隨便翻幾本禪宗的書就開始安住參禪,這樣不一定成功。如果光看書真能修成,那當然不需要依止善知識,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因此,希望每個人好好依止善知識,對善知識依教奉行,這對解脫非常重要。
四、心離紅塵:
染塵容易出塵難,不斷塵勞總是閑,
情性攀緣空費力,不成道果也徒然。
染上世塵容易,從世塵中擺脫出來則很難,沒有斷除對塵勞的貪戀總是沒有實義,如果心一直耽執感情,一直攀緣親友、財產、地位、名聲等世間法,那再怎麼修行也是空費力氣,不會得成道果。
噶當派的大德經常祈禱:願法融入心,願心得堪能。這一點非常重要。如果人的心沒有與法相應,表面上離開世間很久了,實際上還是很容易受到染汙。一個人即使在山裏呆了很久,如果他內心沒有佛法的境界,到城市裏以後遇到一點一滴染汙就會沾染上。尤其有些人以前習氣比較重,要遠離習氣更不容易,可能要花很長的時間。上山難、下山易,在座各位從紅塵中走出來不容易,要花很多時間和精力,而染上紅塵則特別容易。有些人已經出家多年了,由於看了一些短信、一部電影或者接觸以前的舊友,不用兩三天就毀壞了相續中的善根。
《諸法集要經》雲:“是心難降伏,多攀緣欲境,若能善制之,獲清涼安隱。”我們的這顆心很難降伏,它經常攀緣欲妙的對境,如果能通過佛法善加制伏此心,善加對治相續中的煩惱,就能獲得甘露般清涼安隱的果位。不過道理雖然如此,要做到的確很難。遇到感情、財物、地位等對境時,一般人很容易被束縛。
當然,也有個別前世習氣比較好的人,這些人就像蓮池大師《七筆勾》說的那樣,能夠將妻兒、財產、地位等一筆一筆勾銷。以前有一位仰山禪師,十幾歲時家人逼他成家,為了表明自己遠離紅塵、不願與世間人為伍的決心,他割下兩根手指給父母看,父母被他的行為感動,最終他得以自由自在地修行。
除了個別善根深厚的人以外,一般的凡夫很容易染上世間的五欲六塵。如果沒有一定的境界和看破放下的能力,即使暫時在修行佛法,最終也不一定成功。這樣的人很多:有些人上半生看破一切而出家,什麼都不需要,晚年又回到紅塵中;有些人在短短的時間中就產生修行的境界,可是後來修行也不究竟,遇到一些因緣又捲入世間的漩渦裏。所以每個人都要恒時以正知正念觀察自相續,同時要經常祈禱上師三寶,千方百計保護自己的修行。
五、虛心聞思:
聽聞容易實心難,侮慢師尊總是閑,
自大貢高空費力,聰明蓋世也徒然。
聽聞經論比較容易,但以虔誠謙虛心學修佛法則非常難,如果有侮慢師尊之心,那一切所為都沒有實義,自高自大之人再怎麼努力也是空費力氣,即使聰明蓋世也徒勞無益。
《集菩薩學論》雲:“若高舉我慢,不重師尊,亦不恭敬禮拜,當知菩薩是為魔鉤所制。”所以人不能有傲慢心,如果有了傲慢心,不管上師還是道友的功德都看不到,總覺得自己的想法和行為是正確的。傲慢者從不觀察自己的過失,即使上師、道友勸他:你的行為不如法,他也不會接受。所以我們應該具足謙虛心和恭敬心,要把所有的上師、道友當作善知識,否則,自己有過失發現不了、別人有功德發現不了,那就比較麻煩了。
以前惹瓊巴去印度求法,他在印度和尼泊爾依止了很多善知識,學了很多密法的高深竅訣,也學了一些外道的法。有一次,米拉日巴在定中看到惹瓊巴,隨後又見到一個水晶塔放出一片刺眼的光芒,尊者想:看來我的弟子遇到違緣了。為了拯救惹瓊巴,尊者便前去迎接他,最終師徒在路上相遇。當時惹瓊巴很傲慢,他想:我到印度求得了這麼高深的密法,這次我對上師頂禮時,他會不會回我一個禮呢?可是他頂禮後,尊者卻沒有給他回禮。惹瓊巴心裏很不舒服,他想:如果是其他上師,肯定會對我隆重迎接,也肯定會給我回禮,可是這個米拉日巴太傲慢了。米拉日巴知道他的心,便想了一個調伏他的辦法。在回來的途中,米拉日巴撿了一個牛角。當他們行至一處平原時,本來萬里無雲的晴空突然烏雲密佈,冰雹狂襲而下。米拉日巴鑽進牛角,但稀奇的是牛角沒有變大,尊者也沒有變小。而惹瓊巴則無處可躲,最後他向米拉日巴求助。米拉日巴在牛角裏對惹瓊巴唱了一首歌,大意為:如果你認為我們倆同等,為什麼不入此牛角?[3]惹瓊巴聽後也想鑽進牛角,可是鑽了半天連頭都進不去。最終他的慢心被折服了,覺得米拉日巴確實與眾不同,從此對上師產生了恭敬心。
從這個公案可以看出,如果相續中有傲慢心,那根本看不出別人的功德。傲慢者縱然聰明蓋世,也得不到任何真實利益,所以大家一定要謙虛。
六、實修實證:
學道容易悟道難,不下功夫總是閑,
能信不行空費力,空空論說也徒然。
表面上廣聞博學聖道很容易,而真正體悟聖道卻不容易,不下工夫修行總是沒有實義,即使表面上對佛法有信心,但如果沒有實際行持也只是白費力,沒有境界卻空空論說終歸徒勞無益。
《水木格言》雲:“多聞若未實修,則於自心無益,百年住于水中,石性乾燥而存。”意思是,光聽聞而不實修對自心是沒有利益的,就像石頭即使一百年住在水裏,它的本性還是乾燥一樣。所以,如果你沒有真正實修,表面上再怎麼廣聞博學,甚至天天聽課也沒有用。
現在很多人特別愛說,有些人一談起佛法的境界時,別人聽起來都嚇一跳:哇!這個人已經開悟了!但事實並非如此,也許他從來沒用功過,甚至一天連一個小時都沒修過,這樣的人純粹是自欺欺人,他們的空談沒有實義。所以大家一定要下工夫修行。
有些人口中說得很好,實際上天天睡懶覺,這樣虛度時日也沒有意義。《阿育王傳》記載,優波笈多尊者有一個弟子特別愛睡覺,一打坐就入睡。為了度化他,有一次他打坐正要睡覺時,尊者化為一個七頭魔鬼,倒懸在他面前的空中。他特別害怕,跑到尊者面前說:“林中有鬼,我不敢在那裏修行了。”尊者說:“七頭鬼不足畏,睡眠最可畏。為鬼所殺不會入於生死,如果為睡眠所殺則生死無窮。”聽了這個教言,他從此精進修行,後來獲得了聖果。
在短暫的人生中,如果一點工夫都不下,一點精進都沒有,修行要成功是很困難的。每個道友都應該觀察,看自己以前修了多少法,以後打算怎樣修行。有時候總結起來,我也很慚愧:這麼多年以來,雖然我沒有特別散亂,也不像世間人那樣天天搞世間法,但是對死亡有用的善根積累了多少?以出離心和菩提心攝持的善法修了多少?這樣觀察的時候,還是覺得很慚愧。
作為凡夫人,在行持善法方面力量很薄弱,在造惡業方面則相反,心態、行為、方便樣樣齊全,所以大家要儘量祈禱上師三寶、依止對治法來調整自己的惡劣相續。
七、如理閉關:
閉關容易守關難,不肯修行總是閑,
身在關中心在外,千年不出也徒然。
表面上的閉關很容易,而關住妄心和非法行為的閉關則很難,如果沒有真正修持解脫法總是沒有實義;有些人雖然身在關房,但心一直往外散亂,一刹那也沒有觀修過,這樣即使閉關千年也徒勞無益。
有人認為:我閉關十幾年、二十幾年了,我肯定很了不起。很多人宣傳上師時也說:這個上師閉關六年了,那個上師閉關十二年了,另有某個上師閉關二十四年了……其實,如果沒有真正的修行境界,沒有出離心和菩提心,不要說二十四年,按照憨山大師的說法,即使閉關千年也徒然。
現在有些居士的說法特別可笑:聽說某上師是你們學院的,在學院呆了二十年了,他肯定很了不起。呆二十年有什麼用?如果沒有修行的境界,呆在學院跟石頭呆在學院一模一樣。石頭不要說在學院呆二十年,呆一千年都有了,這又怎麼樣?有些考古學家說,在藏地發現了六萬年前的文物,所以如果沒有修行,在青藏高原呆多少年也沒用。
有些人經常說:這個人很厲害,他閉關三年了……其實也許他一直在觀修嗔恨心、愚癡心,毒蛇和旱獺冬天也一直閉關,它們觀修的就是這些。我並不是誹謗所有閉關的人,在閉關的人當中肯定有很好的修行人,但如果僅僅因為在關房裏呆的時間長,所以就很了不起,這是不一定的。
其實,有些人的“閉關”只是說法而已——他並沒有修行十二年,只不過在山裏一直沒有出來,於是便認為自己在閉關。以前藏地交通不好,所以從廣義上說,住在深山、寺院裏都可以叫做閉關,開玩笑。
如果想閉關,就要像以前的高僧大德那樣真實閉關。在《前行備忘錄》中,對於每天的修行安排都有詳細宣說,要求修行人白天晚上精進行持善法。如果能這樣閉關,不要說十幾年、二十幾年,哪怕七天或者二十一天也有很大功德。
憨山大師講得很好,我覺得他真正講到了某些人的毛病。有些人表面上看起來很了不起,他們自己也認為已經閉關了很長時間,但實際上如果心沒有與法相融,閉關多長時間都沒有用。相反,有些人雖然沒有閉關,但因為心與佛法完全相融,所作所為也與佛法相應,所以不管到哪里都得到人們的恭敬。總之,我們應該瞭解,什麼是真實的閉關、什麼不是真實的閉關。
八、信心念佛:
念佛容易信心難,心口不一總是閑,
口念彌陀心散亂,喉嚨喊破也徒然。
口中念佛很容易,但內心對佛陀生起虔誠的信心卻很難,如果心口不一總是無有實義;假使口念彌陀而內心散亂,這樣即使喊破喉嚨也徒勞無益。
對佛陀生起信心很難,尤其懂得佛陀是最尊貴、最偉大的皈依處,在整個世間沒有像佛陀那樣的量士夫,這種隨法的信心更為難得。《大寶積經》雲:“佛能救世間,餘無可依者,世雄甚稀有,大慈難思量。”意思是,唯有佛陀能救護世間,世間再沒有其他可皈依者,世尊的功德甚為稀有,他的大慈大悲以分別心難以思維衡量。大家應該對此理生起定解。
現在念佛的人比較多,很多寺院每天早上四五點鐘就開始唱念,但並不是所有的人對佛陀都有信心:有些人邊念佛邊打瞌睡;有些人念佛不是為了解脫,而是為了逃避暫時的煩惱;還有些人念佛是為了得一些錢。真正對佛陀生起誠摯信心的人不多,尤其像《勝出天神贊》講的那樣,對佛陀生起不共信心的人就更少了。
如果一個人口中念阿彌陀佛,但心裏既沒有恭敬心和歡喜心,也沒有認識到佛陀的偉大,甚至持有種種邪見,或者口中雖然念佛,但心裏一直散亂,這樣念佛沒有多大意義,最多種個善根而已,即使喊破喉嚨也得不到解脫的利益。所以念佛的人一定要懂得淨土法門的道理,對阿彌陀佛的宏願、佛號的功德都要有所瞭解。正因為如此,我才一再提倡佛教徒要系統聞思。不然學佛就流於表面了,我們沒必要為表面上的學佛花費很多時間。
九、敬心拜佛:
拜佛容易敬心難,意不虔誠總是閑,
五體虛懸空費力,骷髏磕破也徒然。
身體拜佛容易,但知道佛陀的功德進而生起歡喜心和恭敬心卻不容易,如果沒有虔誠的信心總是沒有實義,這樣形象上磕頭只是空費力氣,即使身體都磕破了,頭上、手上傷痕累累,也是徒勞無益。
要頂禮佛陀,必須懂得佛陀的功德並對佛陀有信心和恭敬心,這個前提非常重要。否則磕頭雖然有功德,但功德並不大。作者在此處說,沒有信心恭敬心的磕頭一點意義都沒有。《大圓滿前行》中也說,如果思想渙散、隨境所轉,只是身體東倒西歪地頂禮,除了身體白白受累以外沒有任何實義。當然,這樣磕頭並不是一點意義都沒有,從種善根來講有一點功德,只不過不能成為解脫的因。
我坐車時經常看到有些藏族人三步一拜前往拉薩,一方面他們的精神很感人,我們不要說好幾個月在野外磕頭,一天在外面磕頭都很困難,尤其寒冬臘月在雪地裏磕半天頭都冷得不行了,所以人和人的精神力量是完全不同的,但另一方面如果這些人沒有出離心、菩提心、恭敬心,甚至懷有其他目的,這樣磕頭意義不一定很大。
大家磕頭時一定要對佛陀有恭敬心,尤其要認識到佛陀是真正的量士夫,世間沒有一個人能與佛陀相比,不管從智慧、悲心、能力哪方面來講,佛陀都是最偉大的,如果有這樣的虔誠心,哪怕磕一個頭也有無量的功德。
十、誦經解義:
誦經容易解經難,口誦不解總是閑,
能解不依空費力,日誦萬卷也徒然。
口頭上誦經非常容易,但是理解經文的意義卻很難,如果口誦不解總是沒有實義;即使表面上能解釋,但如果沒有按照經典實地行持也是白費力氣,所以關鍵是身體力行,否則日誦萬卷也徒勞無益。
口中誦《阿彌陀經》、《金剛經》並不是一點功德都沒有,但最重要的是通達經典的意義。《六祖壇經》裏說,法達誦了三千部《法華經》,他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向六祖頂禮時頭沒有著地。六祖呵斥他:“你只是口頭上誦經,並沒有懂得經的意義。”於是六祖讓法達給自己念《法華經》[4],然後為法達解釋經意,並說偈曰:“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誦經久不明,與義作仇家。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無俱不計,長禦白牛車。”法達聽後言下大悟,讚歎六祖:“經誦三千部,曹溪一句亡。”從此以後,法達既領悟了經中要義,同時也不輟誦經。
我們不管誦任何經典,最好要懂得其中的意義,如果不懂得經意,即使日誦萬卷也只是種一點善根。《法集要頌經》雲:“智者尋一句,演出無量義,愚者誦千句,不解一句義。”所以懂意義和不懂意義的念誦差別很大。
以上大概介紹了《費閑歌》。學習這首道歌後,大家要遣除此中所說的不如法之處,以後不管是聞思還是修行,自己的心與行為都要相合于正法。
這次我以個人的淺見解釋了《費閑歌》,這只不過是抛磚引玉,算是給道友們作一個參考。你們的母語是漢語,如果要你們來解釋,也許能挖掘出更深的意義,所以課後大家應該反復研究,爭取體會到一些更甚深的道理。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 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 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願度有海諸有情
[1] 現在有些演員也剃光頭扮演出家人,但因為沒有信心和發願,所以這種“出家”是無有意義的。當然,這是說意義不大,並非完全無意義,佛經中有個公案:某阿羅漢尼前世是戲子,曾經演過出家人,以此功德在釋迦牟尼佛教下出家證果。
[2] 此處的“相續”是“不斷”的意思。
[3] 歌曰:上師加持入我身,此身若與凡夫同,何堪成為大修士?現以化身顯神通,惹瓊子兮應頂禮!上師加持入我口,口若妄言或綺語,何堪成為大修士?我歌多富妙口訣,惹瓊子兮應善思!上師加持入我心,心若紛起諸妄念,何堪成為大修士?神通明體廣大現,惹瓊子兮應皈敬!惹瓊見地似野鷲,時飛高空時降地,如是高低不穩固,應趨堅中兮善思維。應舍放逸兮布衣行!你我父子若相等,何不速入此牛角?牛角內藏大宮室,廣大寬敞甚舒適!惹瓊修觀似日月,有時明兮有時暗,時暗時明不穩固,應趨堅中兮善思維!應舍放逸兮布衣行!你我父子若相等,何不速入此牛角?牛角內藏大宮室,廣大寬敞甚舒適!惹瓊行素似山風,有時急驟有時緩,時急時緩不穩固,應趨堅中兮善思維!應舍放逸兮布衣行!你我父子若相等,何不速入此牛角?牛角內藏大宮室,廣大寬敞甚舒適!惹瓊證果似稼禾,有時好兮有時惡,時好時惡不穩固,應趨堅中兮善思維!應舍放逸兮布衣行!你我父子若相等,何不速入此牛角?牛角內藏大宮室,廣大寬敞甚舒適!若于微妙因緣法,此心隨意得自在,則能進入此牛角,享用宮屋之舒適!子兮!吾今呼喚汝,速入此屋伴老父,父喚子歸子應歸,為子之道應如是。我乃年邁衰殘人,生平從未到印度,身微路險未遠遊。惹瓊青年身健壯,曾往印度遊學去,參訪眾多成就者,依止博學善知識;如今已為大貴人,應住廣大舒適屋,乾枯廢棄此牛角,何能增長我法執?是故吾子惹瓊巴,應入牛角內室居!
[4] 六祖顯現上不識字。